04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三章 李白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大学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第三章李白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
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新唐书》本传,都说他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这样他就与唐皇室属于同一世系。
但这一说法存在许多矛盾。
一般地讲,李白的一生可分为5个时期:蜀中时期(5-25岁);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或曰“酒隐安陆时期”;26-42岁);与杜甫相识,并结为挚友。
三年长安时期(42-44岁);对李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或曰“十载梁园”;45-55岁);安史乱时(55-62岁)。
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获罪被流放;病死当涂。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
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李白解决这一矛盾的口号,是“功成身退”。
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是个非常自负的诗人,在《古风》其一中,他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提出批评,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因此,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就成为他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
在李白的诗歌中,乐府歌行比较多,这和他才情横溢,豪放不羁的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乐府歌行这种体裁篇幅长、容量大,常言短语错综,舒卷自如,形式不拘,更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其奔放汪洋的情感、展示丰富壮阔的画面。
特别是那些用古题写己怀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第三章:李白
三:长安供奉时期(742——744)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经 道友荐举,终于为玄宗所召,入宫任翰林 供奉。 •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 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 平调) •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宫中行乐词) • 视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一:蜀中时期(701——726) • 读书*学剑*求道
• • • • • • • • 余少时,大人令诵《子虚赋》。(可见家教)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十五好剑术。 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在诗中多提到剑。 峨眉山月歌:记录自己出蜀之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 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李白的气骨一向为人所称颂,甚至传说他 “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 • 李白的诗歌恢弘超迈,有吞吐群星、包孕 日月的气象。 • 李白诗歌的气势见诸字句音节,有一种奔 腾回旋的动感。
诗仙含义
• • • • 一,李白本人潇洒飘逸,若天上仙人。 贺知章一见即呼之为谪仙人。 二,李诗风格豪放洒脱,若天上仙人。 三,李诗艺术手法浑然天成,无章法可寻, 神若仙人。 • 1:语言错落而能有致,无法却自成法度。 • 2:借用前人成句而自成规模。他人用之为 剽窃,李白用之为创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 (咳唾生珠。) • 言在口头,想出天外。(刘熙载《艺概· 诗 概》)
不同的声音
• 苏轼:李白诗飘逸绝尘,而伤于易。 • 王安石: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 识污下,十句九言妇人与酒耳。
第五节: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 天才诗人。当时即享有盛名。后世更加推 崇,且再也无法出现这样的天才诗人。 (虽有苏轼,陆游 (号称小李白),但都 无法与之比肩。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 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绘画和雕塑: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画,王维 的山水画。 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以画法入诗。山水诗与 山水画相互影响、画论诗论交融渗透。苏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 。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孟浩然:“山水寻吴越,风尘厌两京”。 冯至《杜甫传》:“他们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 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或不幸的遭遇,自己也会 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 活。”
韵,首句可入可不入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形式
仄仄平平仄 出 平平仄仄平 对 平平平仄仄 出 仄仄仄平平 对 仄仄平平仄 出 平平仄仄平 对 平平平仄仄 出 仄仄仄平平 对
(一)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
8、影响深远广泛
诗人队伍的构成广泛。 《诗薮》:“其 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 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唐诗在当时就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 传。“旗亭画壁” 白居易:“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 之以交酒茗” 据《诗薮》统计,唐人自选诗有三十多种, 今存唐人唐诗选本即有十多种,即《唐人 选唐诗十种》,中华书局1958年版。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经济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 (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 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到 诗歌创作的风格。 (3)市民文学开始出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l.识记: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识记:卢思道及其代表作品《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
理解:卢思道《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3.识记:杨素及其《出塞》诗。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行伍出身,亲历征战,对边塞风霜行役的军旅生活体验尤深,于诗中表现得亦更为真切。
代表作《出塞》(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
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
如卢思道的《美女篇》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
薛道衡《昔昔盐》(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诗为作诗而作诗。
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
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ch04】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文学
01 隋代文学作品精选
【选文导读】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 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 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其是王绩 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 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语言自然流畅,风格 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 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01 隋代文学作品精选
02 唐代文学
(三)唐传奇
第一,唐传奇开始了古代小说利用艺术虚构塑造人物形象的阶段,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人 物进行艺术概括,创造出具有典型特征的艺术形象,使人物成为真实生动的个体生命, 《李娃传》中的李娃就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
第二,唐传奇也开始了古代小说对叙事艺术的自觉追求。唐代小说家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 段构思情节,或取材时事,纯粹写实(如《李娃传》);或把写实和虚幻境界糅合衔接 (如《长恨歌传》);或借助神话传说,创造人神人鬼人妖交通的故事(如《任氏传》); 或利用寓言,演绎某种抽象的观念情感(如《枕中记》);等等。
【选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 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 怅、孤寂的情怀。前两句写归隐后常游东皋, 以及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中间四句描写薄暮 中所见到的景色,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 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最后两句“相顾无 相识,长歌怀采薇”追怀古代隐士,突出自己 在现实中的孤独感。通过情—景—情的写法, 使诗的意思更加深化。
第三,唐传奇是唐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唐传奇开辟了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独立发展 的道路。唐传奇的艺术方法也为后代小说家所继承和发展,对形成古代小说的民族传统具 有重要意义。
马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册第四编隋唐文学全套PPT课件 50109
三、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 不仅是前代艺术经验充分累积后的大繁荣,又为中国文学的 未来发展开拓出新的疆域。
思考题:
▪ 1.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 2.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如何? ▪ 3.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唐代有哪些影响?
三、开明与开放的国策
▪ 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政策。相较前代帝王, 夷夏之防的观念非常淡薄,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唐代统治者一视华夷的心态,当与他们的出身有关。李氏为 鲜卑化的汉人,唐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之母纥陵氏、皇后 长孙氏,都是鲜卑族人。
四、唐诗的对外传播
▪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 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其二)
四、张若虚的诗歌兴象
▪ 张若虚,扬州人,生平不详,曾官兖州兵曹,中宗神龙 (705—707)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 士”。
▪ 从诗歌史的角度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总结升华了 同类题材的旧传统,开辟了意境圆融、兴象玲珑、情韵深厚 的新的境界,预示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 一方面肯定了文学移易风俗、化成天下的功能;一方面批判 了南朝浮艳的文风,主张合南北之长,使文学达成“文质斌 斌,尽善尽美”(《隋书•文学传序》)的境界。
二、《五经正义》
▪ 高宗永徽四年(653),正式颁布《五经正义》以为明经考试 的依据。《五经正义》是中国学术史上经学统一时代的标志。
▪ 不过,唐初并未将儒教定为一尊,而是同时给予道教、佛教 等其他宗教和思想极大的活动空间。因此,编定《五经正 义》,主要目的在整合文化,而不是政治统治上的考虑。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文学常识
一、我国古代文学史概述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文学等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苏轼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马工程文学常识马工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涉及文学创作、文学修辞等方面。
马工程在文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题材:马是古代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马的形象。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就是马的形象。
2. 文学修辞:在古代文学创作中,马被用作修辞的具象化手法,“马不停蹄”、“马踏风而行”等常见的修辞手法都是基于马的形象进行构思的。
三、马工程与古代文学作品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丰富多彩,其形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马的形象:1.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马的高度赞颂。
2. 《红楼梦》中,贾宝玉乘马游幽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代贵族的生活形态。
四、结语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马工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它以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修辞方面的独特魅力,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丰富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五、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马在古代我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象象征。
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和奔放:马在古代代表了自由和奔放的精神。
马在草原奔驰、驰骋在战场上的形象,赋予了马以自由、狂放的艺术象征,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于自由、奔放精神的追求。
第三章李白
• 本诗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一首诗,充分体现了其 浪漫主义特色。在时间上由古到今,在空间上由远及近, 情感上由浅入深,表现了由秦入蜀的道路之高、险、奇、 难。
思想感情的恣肆奔放、跌宕起伏,决定了他的诗歌结构不拘一
格。变化多端。而正是这种大度落差、跌宕跳跃的结构,才足以充
分宣露诗人独特的心灵世界。
•
• 管世铭云:“李供奉歌行长句,纵横开阖,不可端倪,高下短长, 唯变所适。”(《读雪山房唐诗·七古凡例》)
• 李白歌行的价值,表现在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 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 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 来、神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 阳刚之美。
• 开元十三年,李白出川远游,写了不少留恋故乡的诗, 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诗中通过对峨眉山月、平羌江 水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思乡怀友之深情。
• 艺术特色:
• 巧用地名 。 这首诗二十八字五见地名,不觉重,不嫌 赘,向来为人称道,目为“绝唱”,其妙在于:(1)它画 出了出川路线,因嵌入句中不见斧痕,且勾连了全诗。(2) 五处均为蜀地地名,故而于不经意中强调了乡情。
• 艺术特色:
• (1)运用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丰富的想象、大量的神话 传说、极度的夸张等手法,来表现蜀道的艰险,使蜀道风光既神奇 又壮伟,令人惊奇振奋。
• (2)结构上: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抒写感情,深化主 题,具有回环往复之美,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中国古代文学史,章节测试第四编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编第三章李白一、单项选择题1.李白号()。
A.太白B.青莲居士C.白莲居士D.香山居士【解析】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在李白的近体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A.乐府B.歌行C.绝句D.律诗【解析】C 在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
3.下列不属于李白的称谓的是()。
A.太白B.青莲居士C.竹溪六逸D.白莲居士【解析】D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徙家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醋来山,号“竹溪六逸”。
4.“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体现了什么样的意象()。
A.清新明快B.平易质丽C.豪放飘逸D.沉郁顿挫【解析】A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体现了清新明快的意象。
5.在李白的诗中,用的最多的色彩是()。
A.金B.青C.白D.黄【解析】C 在李白的诗中,用的最多的色彩是白色。
6.在李白的诗歌中,所用的词语的基本色调是()。
A.平易质丽B.明丽爽朗C.豪放飘逸D.沉郁顿挫【解析】B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7.下列诗人中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是()。
A.李白B.王维C.孟浩然D.王昌龄【解析】A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8.李白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
A.文章四友B.吴中四士C.竹林七贤D.竹溪六逸【解析】D 李白徒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诗人受到李白的影响的是()。
A.陶渊明B.陈子昂C.苏轼D.陆游E.王昌龄【解析】CD 李白徒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2.下列诗歌属于李白的七言绝句的有()。
A.《望庐山瀑布》B.《静夜思》C.《早发自帝城》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E.《劳劳亭》【解析】ACD 《望庐山瀑布》、《早发自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七言绝句.3.伴随了李白一生的是()。
古代文学史一-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30.张志和的词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属于( B )A.曲子词B.早期文人词C.伶工之词D.士大夫之词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B.江总、许善心、虞世基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D.卢思道、杨素、许善心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B.杨素、薛道衡、江总C.江总、许善心、虞世基D.虞世基、王胄、庾自直23.《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B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19.《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 B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25.隋代卢思道的边塞诗《从军行》的创作倾向是( A )A.重气质B.重文采C.重思理D.重格律25.由梁、陈入隋的作家是( D )A.卢思道、杨素、许善心B.卢思道、杨素、薛道衡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D.江总、虞世基、王胄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C ) A.重词采B.重音律25.下列属于薛道衡《昔昔盐》诗的艺术特点的是(D )A.笔力苍劲B.词气宏拔C.朴实爽俊D.辞清句丽C.重气质D.重思理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5.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成就最高的诗体是(C ) A.七言歌行B.七言律诗C.五言律诗D.五言绝句25.“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A )A.五言律诗 B.五言古诗C.七言律诗 D.七言古诗24.“初唐四杰”中长于歌行体的诗人是( )A.王勃、杨炯B.王勃、卢照邻C.杨炯、骆宾王D.卢照邻、骆宾王答案:D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B)A.提倡纤巧绮靡B.提倡刚健骨气C.主张体物精巧D.主张竞为雕琢26.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B )A.慷慨悲凉B.绮错婉媚C.清新自然D.清奇僻苦25.上官体的风格特征是( D )A.词义贞刚B.理胜其词C.清新自然D.绮错婉媚26.王绩代表作《野望》的艺术风格是( )A.平淡自然B.婉媚工整C.清丽秀逸D.音韵清亮D.意境的创造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23.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的特色是(B) A.寓意凄婉B.丰满圆融C.苍劲奔放D.缠绵悱恻26.杜审言所属的作家群体是( C )A.吴中四士B.初唐四杰C.文章四友D.大历十才子21.完成五言律定型的是( B )A.杨炯和杜审言B.宋之问和沈佺期C.陈子昂和张若虚D.魏征和上官仪27.沈佺期、宋之问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 B)A.题材的拓展B.律诗的定型C.兴寄的强调24.沈佺期、宋之问并称的原因是( C )A.诗风清丽B.诗风刚健C.律诗定型D.复归风雅20.宋之问《渡汉江》一诗的特点是(A)A.声情并茂而意在言外B.声律调谐而辞采华美C.气势壮大而风骨凛然D.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26.沈佺期作于流贬途中的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的艺术特点是( D ) A.声情并茂而意在言外B.气势壮大而风骨凛然C.有意修饰而辞采华美D.声调流畅而蕴含深厚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21.陈子昂《感遇》诗中述怀言志之作的主要特点是(B)A.玲珑透彻的诗歌境界B.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C.流转调谐的声律技巧D.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20.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是(D)A.寻求诗律的新变B.创造兴象鲜明的诗境C.述怀言志D.复归风雅20.陈子昂提出的诗美理想是(C)A.研练精切,稳顺声势B.兴象玲珑,无迹可寻C.骨气端翔,音情顿挫D.点缀升平,彩丽竞繁24.下列诗句属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是( A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出自( C )A.陈子昂的《感遇》B.宋之问的《渡汉江》C.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D.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第二章盛唐诗歌23. “声律与风骨兼备”所标志的是(B)A. 唐代近体诗的形成B. 盛唐诗风的形成C. 各种诗人群体的形成D. 各种诗歌之美的形成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35.王维诗歌的特点包括(ABCDE )A.表现空明境界B.表现“无我”境界C.有空静之美D.有禅趣E.诗中有画5.王维山水诗的特点包括( ABCDE )A.表现“无我”之境B.具有禅趣C.以动写静D.表现宁静心境E.具有空静之美2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出自王维的(C )A.《山居秋暝》B.《终南别业》C.《鹿柴》D.《竹里馆》21.王维出塞前后的诗作往往具有(C)A.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B.清纯情思和明净之美C.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D.明朗的情思和飞动的气势20.王维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A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B.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C.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27.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是( B )A.孤高幽僻B.平淡自然C.清逸明丽D.清刚爽朗25.孟浩然的诗风可概括为( C )A.质朴刚健B.绮丽华艳C.平淡自然D.凝炼精深22.孟浩然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C)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B.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C.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22.李颀诗中刻画人物很生动的作品是(D)A.《古从军行》、《缓歌行》B.《爱敬寺古藤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C.《缓歌行》、《爱敬寺古藤歌》D.《别梁锽》、《送陈章甫》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25.诗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出自( C )A.王翰的《凉州词二首》B.李颀的《古从军行》C.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D.高适的《燕歌行》23.下列诗句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是(C)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四编』隋唐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四编』隋唐文学『第四编』隋唐文学◆概述◆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中唐前期诗人◆第六章韩愈与韩孟诗派◆第七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第八章中唐其他诗人◆第九章晚唐诗人◆第十章唐代散文◆第十一章唐代传奇◆第十二章唐五代词概述公元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从此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篡位的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倒行逆施,致使隋开国不过三十年时间,便被李渊灭亡。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在隋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强大昌盛,欣欣向荣,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高涨。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给唐代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首先,从六朝门阀势力下解放出来的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他们带着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怀抱匡时济世的宏伟志向,歌唱社会人生,歌唱时代理想,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次,“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文人大量集中于京城,以文会友,切磋琢磨,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
此外,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唐代文人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
不仅造成了文学彬彬之盛的局面,而且使三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文学面貌各异、丰富多彩。
尤其是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到唐代,更犹如百川归海,形成前所未有的壮阔波澜。
作诗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而成为上自帝王后妃、下至村夫牧童各阶层人士无所不预的事业;诗歌的题材也从狭小的宫廷、台阁解放出来,走向江山、塞漠和市井,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李 白)【圣才出品】
第3章李白3.1 复习笔记一、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1.李白的生平(1)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
(2)开元年间,以安陆为中心,开始他的干谒与漫游的生活,他以一种迫切强烈的心情,希求荐用,结果是大失所望,心中充满愤慨与不平。
(3)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谗毁,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击,天宝三载以“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
(4)安史之乱之后,李白以反叛罪蒙冤入狱,长流夜郎。
乾元二年,他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
上元二年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往当涂依县令李阳冰。
于次年病逝于当涂,年62岁。
2.李白的思想与人格(1)儒家用世思想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
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
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他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2)神仙道教的解脱①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
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
②李白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③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二、李白的乐府与歌行1.古风(1)创作理念《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李白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风提出批评,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2)诗歌内容《古风五十九首》或言抱负,或咏古伤今,或讽刺写实。
《隋唐五代文学》第三章教案
走的也是“终南捷径”, 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著名道士、走“终南捷径”的道士司马承祯赞誉李白 “有仙风道骨 ,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
。而道士吴筠更是在玄宗面前推荐李白 ( 说详后文 ) 。
, 写诗遣兴而已。玄宗是并不理会李白的政治理想和才能的。因此他把李白放在身边 , 但并没有给李白一个正式的官职和任何实权。
李白是满怀着实现他崇高的政治理想 (“奋其智能 , 愿为辅弼”)来到京城长安的。过了一段时间后 , 李白渐渐认识到自己无权过问朝政 , 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时
, 他开始感到不满意了。他为自己的大好时光虚度过、无所作为而感到强烈的苦闷和不安。而当他进一步直接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时, 内心更是极度愤慨不平 ,
(2)长安三年
前一时期 , 诗人经过十六年的广泛交游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 终于声名大振 , 而他杰出的诗歌无疑更使他誉满海内 ,“名动京师”( 《为宋中丞自荐表》)。天宝元年
(742,42 岁时)李白在郯中 (今浙江嵊县)隐居时 , 玄宗接连三次下诏征召李白入京。
李白这次应征入京 , 一般认为是道士吴筠的荐举 ( 有争议 , 参注释7)。 李白闻召 , 以为施展才能、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的时机已经成熟 ,
炎月伏尸 , 泣尽而继之以血。”安葬吴指南后 , 继续游历。 3 、李白曾任侠仗义杀人 , 他自己曾说:“托身白刃里 , 杀人红尘中。当朝揭高义 ,
举世钦英风。”可见这次任侠之举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他的隐居和求仙访道 , 更是经常性的。在安陆 , 他隐居在安陆境内的小寿山和白寿山桃花岩 , 到了河南 ,
中国文学史:第三章 李白
中国文学史:第三章李白第三章李白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是这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最杰出的代表。
他那追求理想的坚定执著、英雄失志的愤激不平、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爱好自由的叛逆个性,体现了整个时代的宏放气魄和雄伟力量。
他的诗所表现出的春风得意的蓬勃朝气,热情奔放的青春旋律,以及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气势浩瀚、变幻莫测,又兴象玲珑、自然天成的意境,充满了美不胜收的无穷魅力,成为后人追摹难及的典范。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属甘肃)。
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后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隆昌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蜀中时期(705—724)这是李白读书习剑、学道和漫游的时期。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曾游历青城、峨眉山等地,也曾隐居岷山。
二、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和一入长安时期(725——742)开元十三年(725),为了实现“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李白离开四川,漫游洞庭、江浙一带。
后娶故相许圉师的孙女,定居湖北安陆。
开元十八年(730)前后,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
李白不愿意走应试入仕之路,而是希望通过扩大自己的声名以一鸣惊人。
这一时期,他四处漫游,广泛结交著名文人和道士,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名动京师,上达天子。
三、长安供奉翰林时期(742——744)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征召入京,虽优宠有加,供奉翰林,但不过是被当作宫廷侍臣,根本无权过问朝廷政事,抱负无由施用。
加上亲眼看到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愤懑不平,于是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后受谗毁,请求放还,于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
这是李白生活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04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三章 李白
3、绝句的兴到神会
▪ 李白的七言绝句清新飘逸,韵味深远。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
▪ 古体诗既远绍汉魏古体诗浑朴的艺术风貌,又带有盛唐时代非凡的 气魄,更渗透着作者对于生命的激情。在五言古诗中,最具有代表 性的是?古风?五十九首。
▪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 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 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一作蹉跎建安来,绮丽缺 乏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 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 笔于获麟。
二、李白的影响
▪ 李白以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傲视世俗的批判锋芒和“飘然思不群 〞的创作特色独步于诗歌艺术之林,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 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 中唐诗人张祜对李白的狂放称赞不已,?偶题?一诗云:“古来名 下岂虚伪,李白癫狂自称时。惟恨世间无贺老,谪仙常在没人知。 〞
▪ 明代邢昉?太狂篇?:“谪仙已死一千载,至今天壤蜚狂名。〞
4、律诗的自然天成
▪ 李白的五律并不刻意求工,而是自然天成,于整饬中见化工。 ▪ 李白的七律只有八首,但也都写得对仗工稳,气势浑浩。如?
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
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 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李白诗歌的特征
马克附近〕,约五岁时,随家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 油〕。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在一个富裕且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李白的父亲非常重视对于他的文化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李白的文学地位
▪ 在唐代诗坛,李白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人物,很多诗人从不 同角度对他进行了定位。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
▪ 杜甫认为李白的诗歌在继承南北朝优秀诗人艺术风格和技巧 的基础上有更出色的发挥。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 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 早年在大匡山读书时,李白曾从学“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的赵 蕤,受到纵横家思想的影响。《新唐书》称李白“喜纵横术”。
▪ 各家思想中,影响李白最深的非道家莫属。观其一生,炼丹采药、 学道求仙确是不曾休歇。他还曾在齐州受箓,正式入道。道教信 仰在李白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中都有展现。他飘逸洒脱的气度、纵 放不羁的性格都是道家精神的外化。特别是当他仕途失意时,很 大程度上是依靠道家和道教信仰得以解脱。
▪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 忽然高咏涕泗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 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 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 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 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玉壶吟》)
2、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张扬
▪ 汪道昆《重修采石李太白祠碑》:“夫称诗莫盛于唐,唐诗 莫盛于太白。”
▪ 王穉登《李翰林分体全集序》:“古今论诗者,自三百、十 九而后必遵李杜。”
清代
▪ 杨芳灿《重修太白墓碑记》:“公之文章鞭挞扬马,公之诗 篇凌轹鲍谢……巨唐有公,比汉曼倩,长庚英英,上匹岁 星。”
▪ 毛先舒《诗辩坻》:“太白天才纵逸,笔落惊挺,其歌行跌 宕自喜,不闲整栗,唐初规制,扫地欲尽矣。”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飘然思不群”的诗歌魅力
▪ 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相融,把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 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是艺术的真实。
宋元
▪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 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 黄庭坚《答黎晦叔》:“李白歌诗,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 争衡。”
▪ (元代)吴澄《丁晖卿诗序》:“李太白天才,间气神俊, 超然八表之极,而从容于法度之中,如夫子之从心所欲而不 逾矩,故曰‘诗之圣’。”
明代
▪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隐居于 庐山。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从璘 获罪,长流夜郎幸途中遇赦,得以回还。
▪ 上元二年(761),李白又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无奈 因病折回。次年,病殁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
三、性格与思想
▪ 慷慨豪纵,洒脱不羁的个性深刻影响着李白的人生道路。 ▪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 李白不仅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昏聩,也批判世人的庸俗和见风使 舵。
▪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
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 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 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思考题:
▪ 1.李白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有何影响? ▪ 2.李白的古题乐府有何特点? ▪ 3.试述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
▪ 七言古诗纵横开阖,气势如虹。 ▪ 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
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 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
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
▪ 李白的歌行多以行云流水般的笔墨畅抒情怀,情感 的宣泄更为浓烈,笔法跳荡流动,极尽曲折宛转之 能事。
2、“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气概
▪ 他诗中的自然山水往往气势磅礴,瑰玮而壮美,笔下的万物也都显示出 强大的气势。李白诗中那大气磅礴的世界,正是诗人人格中自我肯定的 表现。情感表现多呈现出喷射式的状态。
▪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3、绝句的兴到神会
▪ 李白的七言绝句清新飘逸,韵味深远。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
4、律诗的自然天成
▪ 李白的五律并不刻意求工,而是自然天成,于整饬中见化工。
▪ 李白的七律只有八首,但也都写得对仗工稳,气势浑浩。如 《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 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 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李白诗歌的特征
▪ 《李太白全集》自卷三到卷六录其乐府共一百四十九首,多 沿用古题,但是又有所创新。胡震亨说:“太白于乐府最深。 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 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 《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天马歌》《远别离》
3、绝句的兴到神会
▪ 李白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历来将其五绝与王维并举,七绝 与王昌龄共称。李白的绝句多是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兴 到神会,清新自然。五绝多用白描手法,格调明快,语近情 遥。
第三章 李白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李白的传奇经历与思想 ▪ 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 ▪ 第三节 李白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李白的 传奇经历与思想
一、出生地之谜
▪ 李白于开元二十二年(734)作《与韩荆州书》,其中自述身世: ▪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
▪ 现在一般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附近),约五岁时,随家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可以 肯定的是他出生在一个富裕且有文化教养的家庭。李白的父亲非 常重视对于他的文化教育。
▪ 随即失望地离开,沿黄河东下,由梁、宋至洛阳、襄阳。后 举家迁往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人在徂徕山纵情诗酒,号称 “竹溪六逸”。
▪ 天宝元年(742),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二入长安, 备极荣宠,供奉翰林,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 天宝三载(744),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东至 洛阳,与杜甫相识。他之后南下吴越、北上蓟门,四处漂泊。
唐代
▪ 殷璠《河岳英灵集》:“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 奇。然自骚人已还,鲜有此体调也。”
▪ 李阳冰《草堂集序》:“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 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 公大变,扫地并尽。”
▪ 杜荀鹤《经青山吊李翰林》:“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的角度肆无忌惮地嘲笑
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 锐的批判。 ▪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 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
1、独特的批判视角
二、李白的影响
▪ 李白以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傲视世俗的批判锋芒和“飘然思不群” 的创作特色独步于诗歌艺术之林,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 得了崇高的声誉。
▪ 中唐诗人张祜对李白的狂放称赞不已,《偶题》一诗云:“古来 名下岂虚伪,李白癫狂自称时。惟恨世间无贺老,谪仙常在没人 知。”
▪ 明代邢昉《太狂篇》:“谪仙已死一千载,至今天壤蜚狂名。”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 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 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第三节 李白的文学 地位与影响
▪ 李白在蜀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18岁时,隐居大匡 山读书。20岁时,李白出游成都,并谒见了时任益州长史的 苏颋。苏颋对其才华极为赏识,曾对群僚言:
▪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 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二、漫游经历
▪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出蜀,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漫游历程。他从峨眉山沿平羌江东下,至渝州。次年春,出峡, 过荆门,至江陵。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古体诗的纵横开阖
▪ 古体诗既远绍汉魏古体诗浑朴的艺术风貌,又带有盛唐时代非凡 的气魄,更渗透着作者对于生命的激情。在五言古诗中,最具有 代表性的是《古风》五十九首。
▪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 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 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一作蹉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 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 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 虽然李白的诗歌多凭借才气完成,其间那种飘逸的风格、奇 特的想象以及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是很难学习的,但仍有不 少诗人心向往之,或是对其表示倾慕,或是努力追摹其风神。 唐代李益、韩愈、李贺等诗人的创作都受到李白的影响,宋 代的欧阳修、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对李 白有高度的评价。
▪ 可以说,李白是盛唐时代的一个精神文化符号,他在中国诗 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