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诗歌鉴赏
唐诗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西塞山怀古》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而且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古代诗歌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塞山怀古①刘禹锡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唐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
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有感而发,乃作此诗。
②王濬:晋益州刺史。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
③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
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下”“收”两字对举,一方势如破竹,一方闻风丧胆,强弱、高下立判。
B.颔联直写战事及结果,纵有长江天险和千寻铁链,也改变不了东吴灭亡的结局。
C.颈联“人世几回”“山形依旧”对比强烈,人世的悲恨相续衬出山川的冷漠无情。
D.末句写六朝覆灭的遗迹,以破败的故垒和萧瑟的芦苇作结,借景抒情,余味深长。
16.从全诗看,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① ,② ”两句写孔子点评子路,指出了其不谦虚的缺点。
⑵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③ ,④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⑶王维的《山居秋暝》中,“ ⑤ ,⑥ ”两句含蓄地表达出作者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C(应为“山川的冷漠无情衬出人世的悲恨相续”。
)16.(6分)①咏史怀古。
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感叹。
②借古鉴今:一是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
西塞山怀古 赏析doc.
《西塞山怀古》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
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句首联,是刘禹锡给《西塞山怀古》这幅历史画卷选择的第一个情节。
距离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洲(今安徽滁县)西至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进攻。
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濬,先于益州起造战舰——“以木为城,起楼檐,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
”[注:《晋书·王濬传》]。
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濬挥师于公元二八零年正月自益州东征,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金陵城)上接受了孙皓的投降。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殊为罕见。
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化复杂为单纯,仅选择了“王濬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来作描述。
金陵的“王气”之说由来已久。
秦始皇曾言“东南有天子气”[注:史记·高祖本记],乃至后来的北朝诗人虞信[注:就是‘虞信生平最萧瑟’里的那个虞信,见杜甫《咏怀古迹》]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提过“江表王气”之言。
因此,刘禹锡在《台城怀古》中也用“王气”一词来指代建都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
西塞山怀古尾联赏析
西塞山怀古尾联赏析西塞山怀古尾联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
“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
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
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一】公元824(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层次十分清晰,前四句为述古,后四句为怀今。
个人认为,在古诗尤其是在律诗、绝句中抒情、写景、议论均不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完整的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过程,而在诗中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却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能成的水军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消灭了吴政权。
这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诗人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便描述得十分到位,这除了要对史实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诗人具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首联中作者指出了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他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
“王气”则指吴政权,与“楼船”相对应,指出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
此二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下”与“收”二字,“下”字很容易让想到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本已写出吴军的孱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更让人想到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
古诗文《西塞山怀古》赏析
古诗文《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唐朝: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及注释【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西塞山怀古10怀古诗鉴赏
❖ 4、体悟尾联的表层和深层含义。 ❖诗人生活的年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
了。所以西塞山的故垒,就已废止不 用,如今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 响。这里是赞颂,是庆幸。 ❖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 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 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 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 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 芦苇的故垒,不知哪天会变成战争的 前沿。警惕藩镇割据。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 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 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 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 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 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 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诗
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 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诗不正面落墨,只选两个地名,用 野草、斜阳、旧燕渲染,而盛衰无常、 世事变迁的深沉慨叹,已见于言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 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 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 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
三读诗歌 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 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 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 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 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 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 方的政权。
三读诗歌 把握寓意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 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 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 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 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 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文一《西塞山怀古》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作《西塞山怀古》。
这首诗是刘禹锡游览西塞山时所作,通过回忆历史和感受大自然,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历史传承的珍视。
首先,刘禹锡通过对西塞山的描述,展现了山川秀美的景色和历史遗存。
他写道:“荆王从此不闻尘,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在这几句诗中,他描绘了荆王舟行江上,眺望长江风光;在山寺中寻找桂花,坐在亭子上观赏海浪拍打海岸的情景。
这些深情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其次,刘禹锡也通过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现在事物的思考与反思。
他说:“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他以长江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历史长河中无数兴衰起伏的感慨,和对人们注定无法抵挡历史潮流的忧虑。
他以诗人的视角和思考,告诉人们应当珍惜过去的成就,同时也要学会看向未来。
在写作上,刘禹锡的语言清新简洁,意蕴深刻。
他将自然景色与历史成就融为一体,将具体的场景与抽象的思考完美契合在一起,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歌艺术和深邃的思想。
范文二《西塞山怀古》感受大家好,我是今天要为大家呈现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带来感受。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传承的珍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我感受到了想要走出去看看,去发现世界之美的渴望。
首先,我被刘禹锡的细腻描写深深吸引。
通过他的笔触,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西塞山的美。
他用“长江天际流”、“红楼梦里识秋声”等细节描绘,深入人心,让我完全沉浸在这片自然之中。
同时,我也受到了刘禹锡对历史的追溯和思考的启发。
他说:“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句话虽然短小,但是其中蕴含的思考深邃却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面对的不只是自然之美,而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进步。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而我们要如何继承利用,实现自己所幻想的未来和留下自己的贡献。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让我有了更丰富的感受和更多的思考。
西塞山怀古10怀古诗鉴赏
❖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 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 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 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江南秋色图》
❖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快豪 放;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 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 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 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 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 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2020/1/26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 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 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 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 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 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 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 慨2020/沧1/26 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
2020/1/26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P46)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 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 由。 2020/1/26
越中揽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思考: 诗歌借助于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主旨?
思考: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 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 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2020/1/26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 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范文1:大家好,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一篇经典的唐诗《西塞山怀古》。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长安城的怀念和对于历史的沉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重点。
整首诗在叙述作者回望古代长安城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对于这座城市及其历史的热爱和敬仰。
通过对于滔滔不绝的渭水、起伏险峻的西塞山、已逝国子监学子的感叹和对于历朝历代兴衰的盼望等等的描写,刘禹锡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完美地融入到了诗中,并通过这些表述跨越了时空和文化的界限,传达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感叹、对比等等,使得整首诗文风唐古而又不失现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用词。
从整篇诗的文风来看,可以发现刘禹锡运用了不少古风词汇,如渭水、丹凤、秦人、燕然、壮观等等。
同时,他还运用了很多抒情的词句,例如“砥柱之坼,泉流所啮”。
这些词汇的运用不仅使得整首诗更具有历史感和艺术性,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文学之美的追求和对于自身感性思考的表述。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这首《西塞山怀古》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内涵和优美文风的经典唐诗。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与追求,欣赏到他极具个性和文学才华的表达,同时也能够对于唐代文化和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这种跨越时空和文化的传达方式,正是文学与艺术魅力所在。
范文2: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赏析一首伟大的唐诗——《西塞山怀古》。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所作,时至今日,仍然被广大人民爱读爱赏,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写作重点。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西塞山的敬仰和对于长安城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探讨了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他用史诗的语汇及诗意表达了对于文化重建的呼唤,强调了文化的沉淀与传承,以及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怀古传情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于蒸蒸日上的唐代和长安城的深深感慨,也表达了对于那曾经的盛世和人们的良心悲愤。
西塞山怀古古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西塞山怀古古诗原文翻译和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塞山怀古古诗原文翻译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古诗西塞山怀古带拼音版xī sāi shān huái gǔ西塞山怀古liú yǔ xī刘禹锡wáng jùn lóu chuán xià yì zhōu ,jīn líng wáng qì àn rán shōu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qiān xún tiě suǒ chén jiāng dǐ ,yī piàn jiàng fān chū shí tóu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rén shì jī huí shāng wǎng shì ,shān xíng yī jiù zhěn hán liú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cóng jīn sì hǎi wéi jiā rì ,gù lěi xiāo xiāo lú dí qiū 。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古诗西塞山怀古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3、古诗西塞山怀古赏析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西塞山怀古[唐] 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本篇选自刘禹锡《刘梦得集》。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六朝时是军事要塞。
②王濬,晋代人,字士治,官益州刺史。
楼船,战舰。
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市。
据《晋书·王濬传》:“(晋)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③金陵,今南京市。
王气,帝王之气。
此处指东吴国势。
④寻,古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碛要害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椎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皆被王濬设法破之。
⑤降幡,投降的旗帜。
石头,指金陵城,即南京。
⑥四海为家,指天下统一。
〔解析〕中唐诗人刘禹锡,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诗人。
为改革弊政,振兴社会,他不顾当时的重重压力,毅然加入王叔文集团,参与“永贞革新”。
革新运动失败后,他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来又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
无论境遇有何变化,刘禹锡始终不改初衷,对社会改革、振兴朝政倾注极大的热情。
这首诗,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当时,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
诗中抒发的,正是这种借怀古感世而抚今伤时的深沉感叹。
当刘禹锡坐船沿着长江东下和州赴任时,滔滔江水一定勾起他对历史的沉思。
尤其是长江岸边峭壁陡立的西塞山,仿佛让诗人一下子回到了当年激烈的战争场面。
西塞山地势险要,历来是各朝扼守长江中游的要冲。
当年三国时代,东吴的西部江防要塞即为此地,晋吴水军曾在这里的江面上展开激战。
诗歌一开头就展示一幅壮阔的历史画面。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决定起兵攻打东吴。
当时,他任命贾充为大都督,统率全军。
处于战线最前锋的王濬,受命在益州大造战船,摆出了咄咄逼人之势。
唐诗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鉴赏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鉴赏'《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篇一:作为一名学生,我曾经听过一首名为《西塞山怀古》的诗歌。
听完之后,我陶醉于这首诗歌的唯美和哲理。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因为岁月沧桑而变得斑驳的山峰,同时又象征了人生的坎坷和变迁。
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篇诗歌,更是一本人生哲学的散文。
唐代诗人杜甫的《西塞山怀古》以西塞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的怀古之情。
在诗中,他写道:“孟尝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一句话十分符合我们现在对这座山的印象,因为在普通人看来这座山是高耸入云,非常陡峭。
但是杜甫描写的是一种阴森的感觉,而不是现在的旖旎景象,这也说明了诗人对这座山有一份执念。
与此同时,杜甫对西塞山的描述,同时也与人类的历史紧密相连。
他以“九江烟雨闲垂泪,湖海之间,不见来者复何为。
”来描述当时的景象。
并且,杜甫将自己和历史连系在了一起,形容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并没有惋惜过去,也不会去妄想未来,只是执念于现在。
这篇诗歌让人感觉到十分唯美,那些用词也如此神秘。
杜甫的诗歌很有意境,让人觉得既美又清新。
比如“草露白鸟飞,无人不荐举。
”就能让人感受到这篇诗歌的空灵和迷人。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学生,我觉得杜甫的《西塞山怀古》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一首非常不错的诗歌。
无论是从文学上还是从哲学上都能得到不错的感悟,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首诗来理解这位诗人对人生的不同理解,达到更深的思考和领悟。
篇二:作为一名学生,我一直很喜欢杜甫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歌代表着杜甫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态度。
作为一名诗人,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诗歌,还代表着对人生的不同见解。
杜甫的《西塞山怀古》是杜甫阅读唐代举办劳动试验的时候写出来的。
这篇诗歌让人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惜。
通过这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人类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向往,达到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学和哲学表达。
这篇诗歌令人度过了一个神奇的新颖体验。
对于这篇诗歌的印象始终是杜甫十足的哲学意识。
他形容出每一个历史分界点的独特感受和人在历史中的沧桑和平凡。
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
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下面是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请参考!西塞山怀古原文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译文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赏析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
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塞山怀古⑴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诗句开篇,诗人以如椽大笔勾勒出西晋灭吴的历史画卷。
西晋益州刺史王濬率楼船顺江而下,金陵的帝王之气顿时消散。
“王濬楼船”与“金陵王气”相对,一“下”一“收”,一动一静,生动地描绘出西晋水军的强大和东吴政权的腐败。
“下益州”“黯然收”,不仅展现了战争的胜负之势,也暗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两句描写了东吴的覆灭。
东吴曾用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试图阻挡西晋的进攻,但最终这些铁链都沉入江底;孙皓投降时,只有一片降旗从石头城上缓缓降下。
“千寻铁锁沉江底”,极言东吴防御工事的坚固,却被西晋轻易突破,形象地展示了强者的失败和弱者的逆袭;“一片降幡出石头”,则写出了孙皓的投降之轻易,凸显了其昏庸无能。
两句诗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和实力对比的道理。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诗人笔触一转,由历史回到现实,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世间有多少往事让人感伤,西塞山却依然屹立在江边,俯瞰着滔滔江水。
“几回伤往事”,流露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山形依旧枕寒流”,则以景寓情,烘托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使全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最后两句,诗人放眼当下,感慨当今四海一家的局面,而昔日的军事要塞如今已成为一片荒凉的废墟,唯有芦荻在秋风中摇曳。
“今逢四海为家日”,是对唐朝统一局面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的向往;“故垒萧萧芦荻秋”,则通过对故垒的描写,烘托出历史的沧桑感和世事的无常。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王濬楼船”与“金陵王气”、“千寻铁锁”与“一片降幡”等,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戏剧性和事物的兴衰变化。
咏史怀古诗-西塞山怀古全文赏析
《西塞山怀古》全文赏析咏史怀古诗余秋雨“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咏史”和“怀古” 两个小类。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咏史怀古诗特点归纳A、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B、手法:用典、对比、反衬、烘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等。
C、意象:江水、草、鸟、月、烟云/烟雨、楼台、金陵、六朝。
D、意境:深远、开阔、空茫、苍茫。
E、风格:慷慨悲壮、苍凉悲慨、深沉感慨。
F、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怀古诗的主旨怀古诗有的是咏古迹,有的是怀古人,有的是忆古事。
但是多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1.怀人伤己:第一种是对比失落型、第二种是同病相怜型。
2.怀古伤今: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
3.理性反思: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6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6篇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1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2《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
品读《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2)金陵:吴国都城。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西塞山韦应物
西塞山韦应物唐代韦应物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哲思。
其中,他的《西塞山怀古》被誉为唐代七绝之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文学魅力。
西塞山,主峰位于维扬城西南部的山峰,属于中国五岳之一的嵩山。
这座山之所以引起韦应物的怀古之情,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古代士人热衷于文学创作的地方。
在这里,很多人都挥洒着他们灵感的汗水,将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来。
正应了那句话,“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长桥边去,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屋屋外面桃花,望海楼楼外面日。
”这里的“山有小口”是说这座山有一条通往无尽文学创作的道路,这个小口充满了光芒,迷人的灵感在这里迸发出来。
“舍船长桥边去,过一村、又一村”是说,士人们为了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舍弃了小说般的舟车,靠着桥梁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村村屋屋外面桃花,望海楼楼外面日”则是在描绘士人经过村庄和楼台的情景,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
然而,不同的文人对西塞山的描绘方式却各不相同。
比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在他的《维扬怀古》中也借助西塞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他写道:“山峰秃漫天难垒,泥壁萦网寺三楹。
”白居易用“秃漫天难垒”形容这座山的高大,用“泥壁萦网寺三楹”则形象地描绘了山上神秘的寺庙。
而韦应物的《西塞山怀古》则更注重于山的独特之处。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写到:“青枫浦口夜,断虹桥头雨。
”通过“青枫浦口夜”以及“断虹桥头雨”来描绘西塞山夜晚的景色,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这些景色不仅仅是景色,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通过这些景色的描绘,韦应物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体而言,韦应物的《西塞山怀古》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哲思的诗。
通过对西塞山的描绘,韦应物不仅展现了唐代士人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也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深深思考。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赋予音乐韵律的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境界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塞山怀古
刘 禹 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 朝有名的军事要塞,三国时曾是吴国的 江防前线。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 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从益州 (今成都)出发,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这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一战。长 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 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即景抒怀,写 下了这首著名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
咏史怀古诗一般有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叙”,即要以概括简练的 语言把所咏的史实叙述出来。 接下去便是咏史诗的核心内容,即 感与论。 咏史诗的写法很多,叙得很少甚至 根本不叙的有之,但不发表感想和评论 的却没有。咏史诗思想境界和艺术格调 的高低,关键就是看这种感想和评论的 质量如何。
问题探讨: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 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 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采用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 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 “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颈联针对史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本联以人事的变动和自然景物的亘古不变为 对照,以终古常在,“依旧枕寒流”的“山 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 的无情见证。作者还更深层地透露出“兴废 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意思。对于一个国 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不 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 乱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蕴含着对前朝失败 教训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