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一种脑卒中标志物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检测方法

一种脑卒中标志物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检测方法

一、概述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免疫传感器作为一种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在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脑卒中标志物的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检测方法。

二、脑卒中标志物脑卒中标志物是指在患者脑卒中发病后,体内产生的特定蛋白或其他化合物,如S100β蛋白、NSE、GFAP等。

这些标志物在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疾病进展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1. 选择标志物特异性抗体免疫传感器的制备首先需要选择一种特异性高的标志物抗体,通常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方法进行筛选和鉴定。

2. 表面功能化处理将传感器的检测表面进行功能化处理,引入活性基团,以便能够高效地固定抗体。

3. 抗体固定将选定的标志物特异性抗体固定在传感器的检测表面上,通常可以采用化学交联或物理吸附等方法。

4. 传感器包衣为了增强传感器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通常需要对传感器进行包衣处理,形成一个稳定的检测系统。

5.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完成四、免疫传感器的检测方法1. 样品预处理患者样品(如血清、尿液等)需要经过一定的预处理,去除干扰物质,并将其稀释至合适的浓度。

2. 样品检测将预处理好的样品滴加在制备好的免疫传感器上,利用传感器的特异性抗体与标志物结合的原理,通过一定的信号转换机制测定样品中的标志物浓度。

3. 数据分析通过相应的仪器设备(如光谱仪、电化学分析仪等)对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检测和测定,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五、应用前景和展望基于脑卒中标志物的免疫传感器具有灵敏、特异、快速、便捷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传感器制备和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脑卒中标志物的免疫传感器将在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一种基于脑卒中标志物的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检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物标志物作为在生物体内表示生理状态和疾病的分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药物开发、食品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简单介绍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生物标志物作为疾病和生理状态的指示器已经成为临床和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前生物标记物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

其中蛋白质组学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组分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

通过蛋白质组学,可以研究蛋白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

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样本中生物分子的代谢物质和代谢通路的技术,它能够检测人体内的代谢物,进而分析代谢物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

基因组学则是研究基因组中所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能够帮助人们研究某种疾病的基因组,进而实现疾病的个性化治疗。

二、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1. 临床应用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能够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提供依据。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疾病的病程和预后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可以通过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实现早期诊断、疾病分期、判断治疗效果等。

2. 药物开发生物标记物在药物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研发需要在动物或人体试验前进行大量的前期研究,其中包括对药物分子在体内和体外的代谢动力学、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需要检测大量的生物标志物,用以指导药物研发方向和药物剂量等方面的优化。

3. 食品安全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可以用于食品的质量监测和安全管理。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生物标记物,可以及时发现和防止食品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

例如,通过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农药和其他污染物,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

总结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在临床诊断、药物开发、食品安全等领域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4年MHR、NLR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MHR、NLR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MHR、NLR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在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多种生物标志物和指标在预测、诊断以及评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着重探讨了MHR(心肺运动功能比值)和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以期为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MHR作为一种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的指标,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NLR作为反映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的指标,在多种疾病中均有研究价值。

然而,MHR和NLR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尚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大量临床数据,探讨MHR和NLR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

根据患者发病前后的MHR和NLR水平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原因及预后情况。

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评估MHR和NLR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四、研究结果1. MHR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的MHR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

在发病后,患者的MHR水平进一步下降。

同时,MHR水平较低的患者其病情较为严重,预后较差。

这表明MHR水平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2. NLR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本研究还发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LR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在发病后,患者的NLR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同时,高NLR水平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复发风险及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这表明NLR水平也可作为评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和预后的指标。

五、讨论MHR和NLR分别从心肺功能和免疫炎症反应两方面反映了机体的健康状况。

本研究表明,MHR和NLR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检测MHR和NLR 水平,可以更早地发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为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以记忆障碍和认知损害为主要特征。

该病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沉重负担。

然而,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近年来,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各种早期诊断技术,以期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预测阿尔兹海默症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能够通过对体内生物材料的测量来指示一种生物学状态或状态变化的指标。

在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中,生物标志物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大脑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聚集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测量这些蛋白以及它们之间的比率成为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此外,血液和脑脊液中的一些特定化合物,如神经元损伤标志物和炎症标志物,也可能作为阿尔兹海默症的生物标志物进行诊断。

二、神经影像学技术神经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直观图像,有助于检测阿尔兹海默症早期的异常变化。

其中,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大脑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帮助鉴别阿尔兹海默症与正常衰老之间的差异。

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技术可用于评估大脑的功能和脑区活动,从而帮助诊断阿尔兹海默症。

三、认知评估工具认知评估工具是一种定量测量认知功能的方法,可用于早期诊断阿尔兹海默症。

其中最常用的是著名的米尼-心理状态检查量表(MMSE)。

MMSE通过一系列问题和测试来评估患者的记忆、注意力、方向感和语言理解等认知能力。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认知评估工具,如蒙特利尔心智评估量表(MoCA)。

这些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诊断阿尔兹海默症。

四、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诊断中,人工智能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张思敏综述,余传庆审校摘要:缺血性卒中是因脑血管闭塞或者狭窄导致脑血流灌注下降,进而临床上表现出一些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性。

当缺血性卒中发生时,血液通过其他开放或者新生的血管到达缺血区,从而代偿缺血组织,这些开放的血管吻合支或新生的血管统称为脑侧支循环,目前影像检查是评价侧支循环的主要方法,但受技术条件的限制。

一些研究发现,生物标志物对侧支循环的状态及形成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本文主要就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生物标志物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in biomarkers f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ZHANG Simin,YU Chuanq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uainan 232007, China)Abstract:Ischemic stroke is a group of diseases with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due to a re⁃duction in cerebral blood perfusion caused by occlusion or narrowing of cerebral blood vesse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cidence rate, high disability rate, and high mortality rate. When ischemic stroke occurs, blood reaches the isch⁃emic area through other open or new vessels to compensate for the ischemic tissue, and such open anastomotic branches or new vessels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cerebr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At present,imaging examination is the main method for evaluating collateral circulation, but it is still limited by certain technical issues.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iomarkers are important in reflecting the status and form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biomarkers f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ischemic stroke.Key words:Ischemic stroke;Collateral circulation;Biomarkers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也是成人首要的致残疾病[1],缺血性卒中是在脑卒中患者中占比最高的类型。

脑卒中相关蛋白

脑卒中相关蛋白

脑卒中相关蛋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卒中,又称脑卒塞、中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的血管发生病变,血流受阻或破裂,导致脑部部分细胞缺氧死亡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脑卒中是一种紧急情况,需立即抢救,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近年来,关于脑卒中相关蛋白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这些蛋白在脑卒中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脑卒中相关蛋白及其作用机制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是一种激活纤溶酶原的酶,在脑卒中的病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uPA可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引起血栓的溶解,从而恢复脑血流。

研究表明,uPA在脑卒中患者中水平显著升高,可以作为脑卒中的生物标志物,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一种在神经元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酶,参与神经细胞的代谢和能量产生。

在脑卒中时,神经元受到缺氧和缺血的影响,会释放大量的NSE到血液中。

NSE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肌钙蛋白(cTn):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中特异表达的蛋白,在脑卒中患者中也存在一定水平的升高。

这与脑卒中时心脏受到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有关,提示心肌受到影响。

检测cTn水平有助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心脏功能,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早期诊断: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检测脑卒中相关蛋白如uPA、NSE等的水平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预后评估:脑卒中后的预后往往与损伤程度、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情况密切相关。

检测脑卒中相关蛋白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脑损伤的程度,预测患者的康复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建议。

3.药物治疗:研究表明,某些药物可以影响脑卒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保护神经细胞、减轻脑损伤的作用。

这为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研究成果总结

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研究成果总结

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研究成果总结一、前言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脑卒中防治中心不懈努力,持续进行科学研究,以期找到更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

本文将总结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概述1. 预防策略研究(1)生活方式干预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其中包括:-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等;-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控制饮酒和戒烟。

(2)药物预防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在预防脑卒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研究发现,对于具有脑卒中高风险的人群,使用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2. 诊断技术研究(1)影像学诊断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脑卒中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研究显示,通过优化影像学检查流程,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2)生物标志物研究研究发现了几个与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等。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评估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治疗手段研究(1)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手段。

2023年的研究发现,通过改进溶栓药物和治疗流程,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脑卒中后遗症的发生率。

(2)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研究显示,早期开展神经保护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三、展望与建议2023年脑卒中防治中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为了进一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管理能力;2. 加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技术研究,提高诊断准确率;3. 优化脑卒中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4. 积极开展脑卒中康复治疗,减轻患者后遗症。

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脑卒中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

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有效地评估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直接反映机体状态的指标,正在逐渐成为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研究热点。

一、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种类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指的是生物体内能够表现其生物学过程、生理状态或疾病特征的任何分子、结构或过程。

生物标志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物质中,如血液、尿液、口腔分泌物、或各种体液等。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清蛋白、神经内分泌、遗传变异、代谢指标、静脉血栓等。

二、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1、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被肝脏分泌的蛋白质,是急性相应蛋白的一种,可以作为炎症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有研究表明CRP与冠状动脉性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疾病有一定关联。

一项在7000多名研究对象中进行的研究发现,每增加1mg/L的CRP水平,脑卒中发生风险就会增加1%。

2、红细胞沉降率(ESR)ESR也是一种炎症生物标志物,属于血液常规检查的一种指标。

ESR升高可以提示患者体内存在某种炎症反应,但并不能明确说明患者是否患有脑卒中。

因此,ESR作为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支持。

三、神经内分泌生物标志物1、瘦素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调节体脂肪的代谢和能量消耗等。

瘦素水平低下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相关,同时也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存在一定的关联。

2、营养素营养素是指维生素D、维生素B、叶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一些研究表明,体内缺乏营养素也可能会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

例如,维生素D缺乏能够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从而进一步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2024年MHR、NPAR、SII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预测价值的研究》范文

《2024年MHR、NPAR、SII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预测价值的研究》范文

《MHR、NPAR、SII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预测价值的研究》篇一MHR、NPAR与SII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预测价值的研究一、引言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情的进展性和复杂性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早期预测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多种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和评估。

本研究旨在探讨MHR(平均血红蛋白反应)、NPAR(神经元特异性蛋白酶活性)和SII(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期因疑似缺血性脑卒中而就诊的病例,经过详细检查后,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2. 生物标志物检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MHR、NPAR和SII的检测,记录各项指标的数值。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病情进展情况等。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其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三、研究结果1. MHR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本研究发现,MHR值较高的患者,其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也较高。

经过统计学分析,MHR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2. NPAR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NPAR的活性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显著升高,尤其是对于进展性病例。

本研究表明,NPAR的活性可以作为预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3. SII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SII作为一种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本研究发现,SII的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性密切相关。

4.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各项指标,我们发现MHR、NPAR和SII在预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MHR、NPAR和SII在预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缺血性脑卒中(IS)早期生物学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IS)早期生物学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a mo ng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s . Co mp a r e d wi t h s o me h i g h i n c o me c o u n t r i e s , t h e d e a t h r a t e
李 子建
李 子 建 ,中 国 医科 大 学 附 属 盛 京 医 院 学 生 期 ,临 床 医学 专 业 ,七 年 制 本 硕 在读。
李子建
中国医科 大学附属盛京 医院 ,辽宁 沈 阳 1 1 0 0 0 4
Re ce nt a dv an ce i n e ar l y d i a gn o st i c b i omar k er s of i s ch emi c s t r ok e
脑断 卒标 中 志


摘 要 缺血性脑卒 中 ( 即脑梗死 )是一 种 高致 残率 及高致 死率 的急症 ,其发病率随 着人 口老龄 化的到 来呈增 高趋 势 ,严重威胁老 年人的生命健康 ,同时是 目前 世 界 第三 大死 因,在 心血 管病造 成 的死 亡 中,其 位居 第二 。相 比 高收入 国 家,我 国等一些 中低 收入 国家缺血性卒 中的死亡率尤 为严重 ,为保 证做 出准 确 的早期 诊断 ,制 定有效治疗方 案并 改善预后 ,充分 了解 其早期 生物 学检 测 指 标 己迫 在 眉睫 。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中/ 脑梗死 ;早期 生物 学诊断标 志物 ;研 究进展

Ke y wo r d s i s c he mi c s t r o k e : /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e a r l y d i a g n o s t i c b i o ma r k e r ;r e s e a r c h a d v a n c e D Ol :1 O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8 9 7 2 . 2 0 1 4 . 1 4 . 0 4 2

脑损伤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

脑损伤标志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

诊断 AIS 发生。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可用于评估早期脑损伤的标志物,如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脑型脂肪酸结合蛋
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β 等对于阐明 AIS 的发病机制、早期判断脑损伤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上述标志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在 AIS 中的应用现况作一简单综述。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 病 率 、 死亡率、致残率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 之一。 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用于快速诊断 AIS 发生,影像学的价格昂贵且又受限于难以实现快速检查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AIS 的快速诊断及治疗。 若能够寻找到 特异性及灵敏度较高的生物标志物,用以协助 AIS 的早期诊 断及远期预后评估,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用价值。 近 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可用于评估早期脑损伤的 标志物,如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brain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B-FA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S100β 等,这对于阐明 AIS 的发病机制、早期判断 脑损伤程度、 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即对上述标志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在 AIS 中 的应用现况作一综述回顾。 1 生物学特征 1.1 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s
·综 述·
2012 年 12 月第 9 卷第 36 期
脑损伤标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张绿明 杨 旭▲ 杜继臣 航天中心医院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49

MicroRNA-210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MicroRNA-210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专题·脑卒中专家简介:陈照立,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委员,全军高原医学与寒区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军军事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高原高寒等特殊环境因素损伤分子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承担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队后勤科研重点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86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9项,参编专著2部。

Email:zhaolichen@126.com作者简介:张岭,主治医师,Email:469529368@qq.com通信作者:陈照立,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zhaolichen@126.comMicroRNA 210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张岭1,厉彦超2,赵笑颜3,于岩4,周津4,陈照立11.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2.中国人民解放军32397部队;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4.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导致脑细胞和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引发机体神经功能障碍。

其病因复杂,发病率高,预后差,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

然而,目前脑卒中治疗方法仍然有限,机制尚且不明。

MicroRNA 210是一种短核苷酸链,以转录后的方式调节蛋白质表达,具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力。

在神经细胞中,MicroRNA 210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抗炎症反应、抗凋亡作用、抑制氧化应激、促进神经元可塑性和血管生成,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将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有效靶点和干预策略。

[关键词] 卒中;微RNAs;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缺氧缺血,脑;综述DOI:10.3969/J.issn.1672 6790.2023.02.003ResearchprogressontheroleofMicroRNA 210inischemicstrokeZhangLing ,LiYanchao,ZhaoXiaoyan,YuYan,ZhouJin,ChenZhaoliTianjinInstituteofEnvironmentalandOperationalMedicine,Tianjin30005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ChenZhaoli,Email:zhaolichen@126.com[Abstract] IschemicstrokeisoneofthemaincausesofdisabilityanddeathinadultsinChina,whichcanleadtoischemicandhypoxicdamageofbraincellsandtissues,andcauseneurologicaldysfunction.Itscomplexetiology,highincidenceandpoorprognosishavealwaysbeenthefocusofclinicalmedicalresearch.However,thetreatmentofstrokeisstilllimited,andtheresearchmechanismisstillunknown.MicroRNA 210isashortnucleotidechainthatregulatespro teinexpressioninapost transcriptionalmannerandhasthepotentialtotreatischemicstroke.Inneurocytes,MicroRNA 210isinvolvedintheanti inflammatoryresponse,anti apoptoticeffect,inhibitionofoxidativestress,promotionofneuro nalplasticityandangiogenesisinischemicstroke,andexertsneuroprotectiveeffects,whichwillprovideeffectivetargetsandinterventionstrategiesforthetreatmentofischemicstroke.[Keywords] Stroke;MicroRNAs;Hypoxia induciblefactor1,alphasubunit;Hypoxia ischemia,brain;Review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3年4月第26卷第2期 ChinJClinHealthc,April2023,Vol.26,No.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 脑缺血病理生理学基础脑卒中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引起局灶性或整体脑细胞和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进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疾病。

脑卒中进展与治疗

脑卒中进展与治疗

降压治疗
鉴于75 %的卒中是首次发生,显然一级预防比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或卒中后所能做的所有 一切都更为重要,在对患者 进行二级预防的同时还必 须向患者及其家属推荐一 级预防。无论基线血压如何, 收缩压降低10mm Hg 都 能使卒中风险降低1/ 3。
斯堪的纳维亚心脏转归试验血压降低项目 ( ASCOT2BPLA)
血管内支架置放术
• 诊断方法: 1.脑供血动脉超声检查 2.CT血管造影(CTA) • 3.磁共振血管造影 4.脑血管造影(金标准)
• 狭窄程度计算 : 其公式是: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直径-狭窄段最 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100%。 • 血管内治疗:1.颅外段脑供血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 2.颅内段脑供血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
3.椎动脉内支架成形术
4.锁骨下动脉内支架成形术
支架的特性 :很强的贴壁性
远端标记
支架放置 颈动脉分叉
定位标记(OTW)
近端标记
颅内动脉成形术
ICA狭窄所致TIA支架置入术前后
概述
• 静脉溶栓 –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 NINDS • ECASS I & II, ATLANTIS – 链激酶 • MAST-I, MAST-E, ASK • 动脉溶栓 – 前循环: 大脑中动脉 (PROACT II) – 后循环: 基底动脉
高血压脑出血
•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因长期的高血压和脑动 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因发生病理性的改变 而破裂出血。在各种非损伤性脑出血的病 因中,高血压占60%左右,它是高血压 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50— 60岁的病人,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 临床上以突然的头痛、眩晕、呕吐、肢体 偏瘫、失语甚至意识障碍为其主要表现。

NT-proBNP 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NT-proBNP 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NT-proBNP 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脑卒中是指突然引起神经功能缺陷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复发率[1]。

脑卒中是全球仅次于缺血性心肌病第二大死亡原因[2]。

在2016 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大约550 万人死于脑卒中[1]。

在新加波,据估测,从2006 年至2015 年间,脑卒中的急诊住院人数每年增加了57%[3]。

在中国,脑卒中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过250 万,并且,脑卒中后复发脑卒中高达25%[4]。

AIS 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卒中类型,占70%左右[5]。

根据中国AIS 最新指南,AIS 按病因分为5 种亚型。

由于AIS 病因分型复杂、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早期识别卒中病因分型、早期治疗的方案选择对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的意义[6]。

近些年来,NT-proBNP 已成为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治研究热点。

本文将NT-proBNP 在AIS 的病因分型、预后等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NT-pro BNP 的概述脑钠肽(BNP)于1988 年首次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出来,发现其主要分布于心、脑、肾等组织中,但是在心脏组织中浓度最高[7]。

编码人类脑钠肽(BNP) 的基因位于1 号染色体上,其首先编码合成含134 个氨基酸的Prepro-BNP,前26 个氨基酸构成信号分子,后10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ProBNP。

ProBNP 由心室分泌入血浆,经蛋白酶水解后分解为两种成分,其成熟的BNP 是由羧基末端32 个氨基酸组成,NT-proBNP 则由中间的76 个氨基酸构成[8]。

NT-proBNP 在正常人血浆内半衰期较长,为2h 左右。

NT-proBNP 经肾脏排泄,并且在体外环境中稳定性较强。

BNP 具有维持循环系统的容量平衡、调节血压和稳定渗透压等生物活性。

NT-proBNP 较多应用于心衰、缺血性心肌病、房颤等心血管相关疾病当中。

根据中国心衰指南2018 提到NT - proBNP 能用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9]。

脑卒中部分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及进展

脑卒中部分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及进展
析 l , 现 纤 溶 系 统 指 标 一纤 溶 酶 原激 活 物 抑 制 剂一 ( ls 6发 ] 1 pa一
引发 人 口死亡 率 约 9 6 , 次 于 同 年 缺 血 性 心脏 病[ 。在 . 仅 1 ]
发 展 中 国 家 , 卒 中是 第 三 大 致死 性 及致 残 性 疾 病 ; 年 约 脑 每 有 超 过 五 百 万 的 人 口死 于 此 疾 病 , 幸 存 下 来 的 患 者 中 至 且 少 有 1 6于 五 年 内再 发 脑 卒 中L 。 / 2 J 目前 , 为 公 认 的 主 要 病 因 是 由栓 子 或 血 栓 引 起 大 动 较 脉阻塞 , 在此过程 中, 而 内皮 细胞 、 附 分 子 、 血 纤 溶 系 统 黏 凝 及 炎 症 等 各 个 方 面 均 有 着极 其 重 要 的作 用 , 同样 的 , 关 生 相 物标志 物的检测对脑 卒中早期诊断 、 别诊断 、 重度 、 鉴 严 预
mio e ciao hbtr1P 一 )组 织 型 纤 溶 酶 原 激 n g nat tr n ii 一 , AI1 、 v i o
活 剂 (i u —y e ls n g na t a o nie , P 及 免 t s e tp ami e c i tr t n t A) s p o v a g - 疫 炎 症 指 标 一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a t mo e r s a t r , ( u rn co i fco a s TN ) 卒 中诊 断 高 度 相 关 , F a与 阳性 预测 值 分别 为 9 . 7 , 9 1 8 . 7 和 9 . 5 。近 来 一 项 研 究 I 也 指 出 , 急 性 缺 血 6 6 6 5 7 ] 在 性 脑 卒 中 患 者 中 , AI1 t A 均 有 所 升 高 。 P 一与 — P 同样 的 , 活性 蛋 白 C 蛋 白 C 抑 制 剂 复 合 物 ( ciae r ti C p o e 一 a t td p o e — r ti v n n C ihbt r o lx A C P I 在 急 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患 者 ii mpe , P — C ) n o c

《2024年MMP-9、ADMA及sCD40L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2024年MMP-9、ADMA及sCD40L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范文

《MMP-9、ADMA及sCD40L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收集临床病例数据,分析上述生物标志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一、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

近年来,MMP-9、ADMA及sCD40L等生物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通过实验研究这些生物标志物与缺血性脑卒中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近期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2. 生物标志物检测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样,检测MMP-9、ADMA及sCD40L 的浓度。

3.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生物标志物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以及这些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三、结果1. MMP-9、ADMA及sCD40L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MMP-9、ADMA及sCD40L的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2. MMP-9、ADMA及sCD40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MMP-9、ADMA及sCD40L浓度高于无斑块者。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浓度与斑块的大小和稳定性密切相关。

3. 相关性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MMP-9、ADMA及sCD40L的浓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且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浓度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也越高。

四、讨论MMP-9是一种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酶,其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趋势

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趋势

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与应用趋势一、内容概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标志物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物标志物是指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物质,其浓度或活性与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近年来生物标志物研究的进展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应用趋势。

首先本文将介绍生物标志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检测方法。

生物标志物可以根据其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分为蛋白质、核酸、多肽等;根据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可分为信号分子、酶、受体等。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分析法、荧光光谱法、质谱法等。

其次本文将重点关注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例如在癌症领域,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

此外生物标志物还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展望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生物标志物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病因机制的探究。

此外新型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的应用将为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提供更高效、准确的方法。

同时生物标志物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如药物筛选、基因编辑等,将为生物标志物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

A.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蛋白质类生物标志物: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功能性大分子,许多生物过程都与蛋白质的合成、降解和调控密切相关。

因此蛋白质类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监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和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都是常见的蛋白质类生物标志物。

核酸类生物标志物:核酸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其含量和结构变化可以反映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核酸类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并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

例如基因突变、DNA甲基化水平和组蛋白修饰等都可以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

卒中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卒中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发生。 21 内皮 素 (1 E . Er ) T家 族 包 括 E 一 、 T 2和 T 1E 一
低 卒 中 的发 病率 () 2心脏 病 . 种 原 因所 致 的心脏 各
损 害 和 心功 能不 全 等是 卒 中重 要 的危 险 因 素 . 易 容 引 起脑 血管 功 能障 碍 或卒 中的发 生 。() 尿 病 . 3糖 北 美 与 欧洲 国家 的研究 证 实 . 尿病 是 卒 中发 生 肯定 糖 的危 险 因 素 .且 女 性 发 生 脑 梗 死 的危 险 性 大 于男 性 .接 受 胰 岛素 治 疗 的患 者危 险 性 大 于未 治 疗 者 。 () 烟 . 已被 明确 证 实 为 卒 中可 能 的 独 立 危 险 因 4吸
的结果 2 血 管损 伤标 志物 血 管壁 结构 的破 坏是 脑血 管病 的发病 基础 。各 种 因素 引起 血 管结 构 完 整性 被 破坏 . 管 内 皮损 伤 血
流 行 病 学研 究 证 实 .卒 中可 发 生 于 任何 年 龄 、 任 何 时间 , 不分 性别 、 家族 及种 族 。年 龄是 卒 中重 要
素 . 致 卒 中危 险 性 由高 到低 分 别 为 蛛 网 膜下 腔 出 所
血、 脑梗 死及 脑 出血 。() 脂异 常 与肥胖 卒 中的 5血 与 关 系 不 似 与冠 心病 的关 系那 样 明显 .但 研 究 证 实 . 应 用 他 汀类 药 物 降低 胆 固 醇及 减 轻体 重 均 可 使 卒
的无 法 干预 的危 险 因素 可 干预 的卒 中的危 险 因素
有很多 , 包括 : ) 血 压 , 出血 性 或缺 血 性 卒 中的 (高 1 是

个 公 认 的 、 重 要 危 险 因 素 , 制 血 压 可 显 著 降 最 控

中性粒细胞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程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程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组织的能力,可通过蛋白酶的蛋白水解产物产生直 接神经毒性作用,也可通过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积 聚,产生毛细血管血流阻塞的间接作用,因而一直受 到研究者的关注[]。直接神经毒性作用具体表现为 中性粒细胞聚集并产生活性氧,释放基质金属蛋白 酶(MMP)等因子,导致血-脑屏障损伤并加剧炎性 反应,刺激脂质过氧化,释放蛋白水解酶直接损伤 内皮细胞,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引起脑组织水 肿,加重血管阻塞程度叫有研究表明 ,中性粒细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被性粒细胞参述 doi :10.3969/j.issn.1672-5921.2021.06.010
Role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neutrophils in the cours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Fang Shaoyan, Zhang Shu/en, Fang Meilin, Tian Li. Department of Gerontology, Sheng/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ni©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VLA-4是一种关键的细胞表面受体,可以在多 种细胞(除中性粒细胞)表面表达,其通过多种细 胞—细胞和细胞—基质间相互作用来介导细胞黏附
累脑区及其周围,并在卒中后48〜72h达到高峰,有
效启动先天免疫,而防御过度则会对脑组织及血管
O 造成损伤[]
1中性粒细胞的双向作用 神经免疫系统在缺血性卒中病程中发挥必不可
少的作用[],其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破坏脑
-424 -
中国脑血血病杂志 2021 年 6 月 18 日第 18 卷第 6 期 Chin J Cerebrovasc Dis, Jun. 18 ,2021, Vol. 18 , No. 6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现状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 卒中;缺血性卒中;血清学;综述 : doi 103969 / jissn16725921202004011
, Application of serum bio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Liu Anxiang Zhang Jun. Department of , , , , Neur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0 China
: , :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Jun Email zyzj8586@ 163. com : , , Abstract Ischemic stroke has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ates of incidence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 , , Many serum biomarkers such as neuronspecific enolase S100β protein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 , , Creactive protein fibrinogen Ddimer and serum ferritin could provide some basis for clinical assistant , , diagnosis risk evaluation of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and pro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The article mad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above serum biomarkers applied in the ischemic strok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 100730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作 者 简 介 : 金 勋 , 1982 年 3 月 生 , 男 , 浙 江 人 , 毕 业 于 北 京 大 学医学部, 现为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鄢盛恺, 1969 年 3 月 生 , 男 , 湖 北 人 , 医 学 博 士 , 副 研究员, 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与实 验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3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及其抑制物(PAI- 1) t- PA 是纤溶系统的 重要成分, 可 使纤溶酶 原转 化为纤溶酶而引起纤维蛋白的溶解。血管内皮是形 成和释放 t- PA 的重要场所, 同时内皮细胞还产生 PAI- 1、α2- 纤溶抑制物(α2- PI), 抑制调节 t- PA 的活 性。Zunker 等认为急性缺血性卒 中患者血浆 t- PA 抗原、PAI- 1 抗原含量及 PAI- 1 活性均增加。血浆 t- PA 抗原水平增高可作为缺 血性卒中发 生的一个 危险因素, 血浆 t- PA 抗原是与 PAI- 1 结合的部分, 游离的血浆 t- PA 降低也反映了内源性纤溶活性的 降 低 [4]。
3.4 抗氧化物 研究最多的抗氧化物主要为超氧 化物歧化酶 (SOD), 其 3 种主要异构体中 EC- SOD (SOD3)被 认 为 在 胞 外 抵 御 超 氧 化 反 应 的 出 现 。 目 前 对于 SOD 能否作为卒中标志物还存在不同看法, 但 是 SOD 血清活性与梗死灶 大小和神经 损伤的严重 程 度 呈 负 相 关[10]及 红 细 胞 SOD 和 谷 胱 甘 肽 过 氧 化 物酶(GpX- 1)活性与梗死灶大小、卒中严重程度及短 期 预 后 不 佳 相 关[11]的 研 究 结 果 却 提 示 了 SOD 作 为 卒中标志物的可能性。
Jiangxi J. Med Lab Sci.June 2007, Vol 25, No3
的独立危险因素。McGirt 等[3]研究了 vWF 等因子在 SAH 患者脑血管痉挛发作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显示 38 例 SAH 中有 22 例(57 %) 发病 4~11 天后发生血 管痉挛, 血管痉挛组与非血管痉挛组比较血清 vWF 显著增加。推测血清 vWF 水平增加能预测 SAH 后 脑血管痉挛的发作, 可能在脑血管痉挛的发病中起 一定作用。
[Abstr act] Recently, interest in biomarkers of stroke has soared due to their proven a- bility for the early clinical diagnosis,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 Basing on the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stroke biomarkers of vascular injury,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ion, the biomarkers panel and their research progress are introduced.
江西医学检验 2007 年 6 月 第 25 卷 第 3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3·
卒中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金 勋 鄢盛恺
·特 载·
[提要] 卒中生物标志物对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价和预后监测起重要作用 , 这一领域是目前 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卒中的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础上, 对卒中的血管损伤标志物、氧化应激 标 志 物 、炎 性 标 志 物 、其 他 新 的 生 物 标 志 物 、卒 中 生 物 标 志 物 的 联 合 应 用 及 其 研 究 进 展 进 行 了 介 绍 。
3 氧化应激标志物 3.1 一氧化氮(NO) NO 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或保护 作用取决于产生 NO 的细胞类型, 与氧化应激(Ox- idative Stress)密切相关。缺血和早期再灌注时, 一些 Ca2+依赖的酶类 如磷脂酶 A2、环 氧酶(CoX), 在 神 经 元一氧化氮合酶(nNOS)作用下产生 NO, 同时产生氧 自由基。NO 参与形成过氧化亚硝酸的反应, 最终产 生活性氧(ROS)而直接损伤脑组织。神经胶质细胞在 这种状态下被激活, 表达可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i- NOS), 产生大量的 NO。在炎症作用下, 少量 NO 可 使神经细胞在缺氧环境中死亡[5]。然而, NO 对机体 也有保护作用。内皮细胞 NOS(eNOS)产生的 NO 通 过快速增加脑血流和诱发血管生成来保护脑组织。 NO 也能抑制细胞凋亡, 促进神经再生, 以及像阻碍 血小板凝聚和白细胞在内皮黏附等保护机制。 3.2 脂质过氧化标志物 脂质过氧化(LPO)是自由 基介导的脑损伤的主要结果。Polidori 等研究发现, 住院卒中病人直至发病后 7 天, 血浆丙二醛(MDA) 水平持 续 高 于 对 照 组 , 而 且 与 梗 死 面 积 、临 床 严 重 程度和预后显著相关[6]。另有研究发现, 大面积缺血 性卒中病人胆固醇酯过氧化氢物 (CEOOH) 显著增 加, 同时血浆维生素 C 水平降低。CEOOH 与 CT 或 MRI 下计算的梗死面积呈明显相关。推测 CEOOH 是 一 个 比 硫 代 巴 比 妥 酸 反 应 物(TBARs)和 MDA 更 特异的脂质过氧化标志物[7]。此外, Uno 等研究发现, 缺血性卒中 病人氧化 低 密 度 脂 蛋 白(oxLDL)较 对 照
1 卒中的传统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卒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任何时间, 不分性别、家族及种族。年龄是卒中重要 的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卒中的危险因素 有很多, 包括: ⑴高血压, 是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 一个公 认 的 、最 重 要 危 险 因 素 , 控 制 血 压 可 显 著 降 低卒中的发病率。⑵心脏病,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 损害和心功能不全等是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 容易 引起脑血管功能障碍或卒中的发生。⑶糖尿病, 北 美与欧洲国家的研究证实, 糖尿病是卒中发生肯定 的危险因素, 且女性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大于男 性, 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危险性大于未治疗者。 ⑷吸烟, 已被明确证实为卒中可能的独立危险因
组显著增高, 并在卒中发病第 3 天达到峰值, 随后 迅速降到对照组水平, 尤其是发生皮质损伤的患者 尤为显著。认为这些 oxLDL 是从脑组织释放到循环 中 的 氧 化 磷 脂[8]。
3.3 DNA 氧化标志物 脑缺血时细 胞核 DNA 氧 化受损是脑细胞死亡的一个早期事件。血浆 8- 羟 基, 2- 脱氧- 鸟苷 (8- OHdG) 是被研究的最广泛的 DNA 氧化受损的生物 标志物, 特异 性好, 含量相 对 较高, 并且已经在动物缺血性卒中模型中被证明与 缺 血 性 卒 中 有 着 显 著 相 关 性 [9]。
[Key wor ds] stroke; biomarker; risk factor
脑 卒 中(stroke)又 称 脑 血 管 病 、脑 中 风 、脑 血 管 意 外是一类严重危害健康和生命, 影响生活质量的常 见疾病。近年来随着国人经济实力的提高, 生活方 式的改变, 卒中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 势。目前国内外关于卒中的危险因素, 特别是对于 卒 中 生 物 标 志 物 (biomarker)的 研 究 与 临 床 应 用 取 得 了丰硕成果, 这为卒中(特别是缺血性 卒中)的早期 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4 炎性标志物 4.1 C 反应蛋白 (CRP) 卒中可触发急性时相反 应, 而导致血浆急性时相反 应蛋白 CRP 浓 度的上 升。近年来用新的敏感方法检测血浆高敏 C 反应蛋 白(hs- CRP), 发 现 血 清 hs- CRP 水 平 的 升 高 是 缺 血 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高 hs- CRP 水平合并其 他危险因素将极大的增加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 [12]。研究显示, 对于表观健康的个体来说, 轻度上升 的血浆 CRP 强烈预示着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对于缺 血性卒中病人来说, 血浆 CRP 浓度的上升与脑血管 意外的危险上升和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 的危险上升相关联[13]。CRP 在显示炎症的毒性作用 的同时 , 也 可 预 测 缺 血 性 卒 中 的 进 展 、复 发 及 死 亡 终点。 4.2 白细胞介素- 6(IL- 6) Waje- Andreassen 等研 究 急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患 者 白 细 胞 介 素- 6(IL- 6)、白 细 胞介素- 10 (IL- 10)、CRP 和 T 淋巴细胞亚型水平时 发现, 卒中病人 IL- 6 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 与卒中面积、不良预后(1 年后)相关联[14]。IL- 6 可能 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缺血性卒中标志物。 4.3 脂 蛋 白 相 关 性 磷 脂 酶 A2 (Lp- PLA2) Lp- PLA2 是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水解酶, 一种可以 在循环中发现的与脂蛋白相关的血浆酶类。2005 年 美国食品药 品监督管理 局(FDA)批准 了 由 diaDexus 公司研发, 命名为 PLACTM 检测血 浆 Lp- PLA2 的试
2 血管损伤标志物 血管壁结构的破坏是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各
种因素引起血管结构完整性被破坏, 血管内皮损伤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不仅意味着血管内皮细胞的破 坏, 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脑血管意外的形成与 发生。
2.1 内 皮 素 (ET) ET 家 族 包 括 ET- 1、ET- 2 和 ET- 3,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ET- 1, 其具有强烈而持 久 的血管 收 缩 作 用 、促 平 滑 肌 增 生 作 用 , 促 进 蛛 网 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血管痉挛的发生。动物试验 证实, 内皮损伤导致血液中 ET- 1、ET- 3 的增加, 引 起脑缺血[1]。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生物标志物; 危险因素
Pr ogr ess in str oke biomar ker s and its application JIN Xun & YAN Shengkai. De- 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PUMC Hospital, PUMC and CAMS, Beijing 100730,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