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专业建设现状··························· - 1 -
(一)专业建设背景 (1)
(二)专业建设基础和优势 (4)
(三)改进和提高 (7)
二、专业建设目标··························· - 8 -
(一)总体目标 (8)
(二)具体目标 (8)
四、教学质量目标及其检测指标·····················- 11 -
(一)教学质量目标 (11)
(二)教学质量监测指标 (11)
五、专业建设内容···························- 12 -
(一)创新“3D”人才培养模式 (12)
(二)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4)
(三)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16)
(四)转变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 (24)
(五)建设一支“精教学、强实践、善开发”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26-(六)建设多方参与的理事会管理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养实施 (27)
(七)开展形式多样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9)
(八)探索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31)
六、改革举措·····························- 31 -
(一)改革运行管理机制,创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31-(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方参与人才培养 (32)
(三)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 (33)
(四)探索系统培养,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通道 (33)
七、资金预算·····························- 34 -
八、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 37 -
(一)建设进度 (37)
(二)预期绩效 (47)
九、保障措施·····························- 48 -
(一)政策保障 (48)
(二)组织和人员保障 (49)
(三)资金保障 (49)
(四)质量控制 (49)
十、专家论证意见···························- 50 -
物联网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现状
(一)专业建设背景
1.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在未来的五年中,国家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振兴产业。

《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中指出,预计五年后中国的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一万亿规模,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五万亿规模。

2.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指出:明确提出要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支持济南、青岛等城市建设物联网基地,努力建设“智慧山东”。

同时指出,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要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精准农业、数字农业。

这些都需要物联网技术作为支撑。

为进一步加强山东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指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行省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实现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

3.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现代物流、智能家居、精细农牧业、智能
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等多个领域,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然而,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人才匮乏的巨大压力。


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

据工信部统计,物联网主要领域均需要大量人才,见图1-1。

050100150200250车联网
现代物流
智能电网
智能医疗
智能工业
智能农业
智能家居
图1-1 各物联网应用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单位:万人)
物联网人才是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各高职应在结
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特殊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例如,现代物流、智能家居和精细农牧业等相关领域在物联网中同时需要家居、农业和物流等领域的知识,需要较高的专业性。

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院校的优势,结合物联网新技术,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方向。

在《中国RFID 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中指出,物联网95%
技术问题已解决。

目前,最为紧缺的物联网人才不是高精尖人才,而是应用和服务人才。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应用。

这种人才需求情况正好符合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产品研发、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产品测试、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物联网技术营销、
物联网应用推广等。

针对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培养情况见下图:
图 1-2 适合高职学生的职业岗位
4.人才培养需要专业建设
物联网人才需求需要大量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

教育部在2010年3月发出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为了响应号召,我校在软件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嵌入式专业的基础上组建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并成为2011年山东省唯一一所招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高职院校。

在此之后,陆续又有一批高职院校组建和申报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综上所述,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均需要物联网,物联网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培养物联网人才需要建设一批优秀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因此,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将山东省高职院校中第一个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好,带动山东乃至全国物联网专业的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非常必要的。

(二)专业建设基础和优势
1.依托鲁商集团产业优势,学校办学特色鲜明
作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管部门的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鲁商集团),经过十八年发展,现已成长为以现代零售为主业,以制药和房地产为重点产业,涉足酒店、传媒、教育、矿业、投资等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鲁商”、“银座”、“福瑞达”等知名品牌,从业员工15万多人。

2010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70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

学校与集团在各个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其中信息技术学院与集团信息化部合作培养人才,促进了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在集团农产品溯源、现代物流领域和智能家居均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50强。

建有全国高职院校惟一的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和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实验室。

与联想集团、银座、Oracle、Cisco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协议。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96%以上。

2.专业群建设成效突出,为本专业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学院荣获2011年山东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排名第一名。

先后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巾帼文明岗”、甲骨文学院特别贡献奖、优秀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联想校企合作项目铜奖。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由软件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以及嵌入式专业整合发展而来。

软件技术专业为全国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名省级教学名师,获全国多媒体课件高职组二等奖1门、三等奖1门;在省级以上学生技能竞赛中有11个项目获一等奖,在各类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奖8次;学生“双证书率”达
100%。

因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连续6年荣获“齐鲁软件园校企人才对接工程优秀院系”荣誉称号。

先后与国际知名的Cisco 公司、Oracle公司、联想公司建立校企合作。

良好专业群建设成效,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依托和支持。

3.校企合作紧密,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自提出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以来,本着“需求为本,感知为基,验证为重,效益为终”的目标,积极与物联网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先后与浪潮集团、无锡泛太、东方电子、山东申思、鲁商集团等公司设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在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

加大了在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上的建设投资,制定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有关教学文件。

4.拥有一支由泰山学者团队引领的师资队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

2010年,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针对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组建了由泰山学者赵春江引领的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徐红教授兼任国家工程中心信息化部部长,是泰山学者团队成员之一。

教学团队拥有专职教师8名:6名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4名有海外培训经历并持有Oracle教师资格证书,2名持有CompTIA A+证书,具备“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7名,占87.5%;拥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7名,专业顾问2名。

近几年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EI收录3篇,编写十五规划、高职高专教材20多本,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

5. 招生情况良好,保证了高质量的生源
2011年,山东省生源下降6万多,九成院校一志愿未满,而我校的招生情况依然良好。

学校专科二批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425分,文科436分,均为山东省最高。

其中,计算机类招收中职生135名,占本类招生数的30%。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虽初次招生,但形式喜人,计划招生40人,
一志愿录取率100%,报到率100%,最高分533分,最低分424分,平均分442分,良好的招生情况为生源提供了质量保证。

图1-3 2011年我校物联网专业录取分数线对比图
6.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平台,有效开展产学研用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专业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是全国唯一一家企业类国家中心建在企业所属高校研究中心,产学研用模式特色鲜明。

专业教师可在教学的同时承担中心的研发任务,并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中心规划的任务。

近年来,参与国家863项目“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农业冷链产业科技示范工程物联网管理平台项目”以及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农产品物流商贸一体化信息服务系统”等课题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对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技能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图1-4 与国家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7.聘请行业权威担纲顾问,实现专业建设战略引领
聘请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CEO、美国UTSI技术专家、国际数码及嵌入式机构(IDETCO)亚洲总裁杨恒博士担任专业建设高级顾问。

专业顾问深刻理解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以为如何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给予了指导,保证了专业健康发展, 引领专业紧跟国际发展方向。

(三)改进和提高
1.专业建设经验不足,有待探索与积累
我校作为首批申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在今年开始招生,是2011年山东省物联网专业唯一招生的高职院校。

目前,山东又有13所高职院校也申报了该专业。

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已经做了充分的调研,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具备了一定基础,但由于可借鉴经验较少、基础薄弱,在专业建设中需要积累更多经验,适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待探索和实践验证。

2.实训条件急需建设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基本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但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门人才,实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建立先进和完善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条件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因此,建设先进的物联网实训条件是当务之急。

3.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课程建设同样相对滞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资料较少,选择的余地非常小。

国内第一本物联网教材——《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G)》,2010年1月份才刚刚出版,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

因此,还需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在优质核心课程、网络课程、特色教材等方面的建设。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国家、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和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依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兼顾与中职本科教育协调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创新“3D”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四层递进、一线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培养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打造“精教学、强实践、善开发”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门人才。

经过2年建设,将本专业建成物联网应用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物联网技术培训高地、技能鉴定与国际认证基地,山东省物联网技术服务推广基地、全国物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

使本专业能够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专业建设达到山东乃至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同类专业领先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创新“3D”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山东省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工学密切结合,注重中高职教育的延续与衔接,中职与高职培养系统贯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创新提出“3D”人才培养模式。

“3D”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校(学)、国家工程中心(研)、企业行业(产)三方共同参与,搭建了“3维(Dimension)”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二是,重视大学生基础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双素质Double Quality)培养,以行业企业项目和工程中心技术为支撑(双支撑Double Support),由教师和工程师共同担当学生的导师参与培养,使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把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个证书有机融合(双证书Double Certification),实现毕业后与真实岗位的无缝对接,又实现了“3双(Double)”职业要求,进而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2.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项目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教材,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结合中等职业的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把职业教育进行延续与衔接,在物联网技术培养中减少对口学生的基础技能培养,加强高端技能的培养,从而需要加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

构建一个以“一级项目(专业级项目)”、“二级项目(课程群级项目)”、“三级项目(课程项目)”和“四级项目(单元级项目)”为导向的包含“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课程平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并在课程体系中参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3门核心优质课程、2门网络课程,2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形成以项目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校企共建“四层递进、一线贯穿”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四层递进”,产学研用“一线贯穿”的实践体系;建设校内生产性物联网实训中心(含4个实训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和国际化认真,营造真实物联网项目开发的实训环境;充分利用教育部IOTT全国物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物联网应用人才,并开展物联网开发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的培训和认证,并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

实现人才培养员工化、深度产学研合作,达到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共赢;继续国家工程中心在实训中作用,力争参加研发项目2个,建设校外实习基地3个,提供实习岗位60个。

4.转变传统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创新多种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探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操作技
能为教学目标,以职业活动的需求为标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借助“思科岗前实训基地项目”中先进的“空中课堂”等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破解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

5.建设一支“精教学、强实践、善开发”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引进骨干教师2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聘任兼职教师12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实施“双导师”制,确保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

6.优化管理监督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国家政策、省会地理优势和本校科研优势,本专业建立由物联网龙头企业、骨干院校、中职院校、本科院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山东省首个“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吸引企业进行合作,利用科研平台与企业架起利益桥梁,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并制定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7.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国家工程中心为平台以及校企合作,开展多样化社会服务:为企业提供人才输送、技术支持、咨询服务、职业鉴定、认证培训、资源共享、对口支援、参与中职专业建设等;在企业推广教育部IOTT 物联网工程师认证和IDETCO国际物联网资格认证培训200人次,提供企业技术服务50次以上,对口支援2所国内(省内1所,省外1所)同类院校和2所中职学校。

以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和科技项目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东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开展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和科技项目服务,每年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化人员200人次。

通过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不断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开设网络公开
课等方式,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8. 探索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探索中等职业院校贯通式教学管理模式、评价方法,试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贯通式人才培养形式。

三、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物联网行业,重点针对智能物流、智能家居和精细农牧业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工程实施、物联网二次研发、物联网设备和产品的推广营销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教学质量目标及其检测指标
(一)教学质量目标
通过三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物联网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知识目标:掌握数学、英语/日语等基础知识;扎实的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掌握软件编程技术,可编写物联网相关软件;掌握物联网设备的使用、维护、营销服务知识。

能力目标:具备计算机操作、物联网设备使用等基本技能;物联网程序开发、传感器信号处理应用程序开发、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设备程序开发的能力;物联网通讯技术应用能力;读写英文/日文软件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物联网软件及硬件销售和维护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快速适应新岗位能力;较强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就业能力。

(二)教学质量监测指标
为保障专业建设的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质量目标,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
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各教学质量检测指标如下表4-1所示。

表4-1 教学质量监测指标
五、专业建设内容
(一)创新“3D”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育人为本原则,以职业素养养成与技能训练并重、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高职教育的延续与衔接,依托山东省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产学无缝对接,工学密切结合,中高职培养系统贯通,创新提出“3D”人才培养模式。

“3D”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校(学)、国家工程中心(研)、企业行业(产)三方共同参与,搭建了“3维(Dimension)”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二是,重视大学生基础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双素质
Double Quality)培养,以行业企业项目和工程中心技术为支撑(双支撑Double Support),由教师和工程师共同担当学生的导师参与培养,使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把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个证书有机融合(双证书Double Certification),实现毕业后与真实岗位的无缝对接,又实现了“3双(Double)”职业要求,进而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图5-1 “3D”人才培养模式
(1)3方参与,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
学校、国家工程中心、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国家工程中心为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平台,通过中心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成果转化零距离,解决了学校直接和企业合作的弊端,学校和企业通过国家工程中心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

专业教师和国家工程中心工程师“双岗双聘”,专职教师进入国家工程中心担任工程师,承担国家、省级科研与工程项目,增强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国家工程中心的工程师被聘请为专业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和专业建设。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以中心员工的身份进入中心及相应企业中进行实训和实习,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同时也能解决国家工程中心项目和工程实施人员的短缺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