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讲义:说明文阅读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 人教版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精讲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考查范围:以介绍新的科技成果和环境保护类为主考查角度: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的顺序等。
(一)载人宇宙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
我国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的主要用途是进行近地轨道飞行,试验载人航天技术;考察轨道上失重和空间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发展航天医学;对地球资源进行勘测,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料。
我国研制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由乘员返回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和应急装置等部分组成。
返回座舱是飞船的核心部位,它是飞船上升和返回过程中宇航员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不仅要求和其他舱段一样能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阶段的各种压力和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求能经受再入大气层和返回地面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
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工作场所,里面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
服务舱安装推进系统、电源和气源等设备,对飞船起服务保障作用。
应急救生装置保障能在应急情况下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
此外,载人宇宙飞船还采取如下措施以解决一些特殊问题。
一是环境控制措施,主要作用是调节舱内和航天服内的温度、湿度和压力,保证宇航员所需的氧气量、通风量、用水量、并吸收和处理废物。
二是人工控制措施,主要是在自动系统失灵的情况下,由人参与操作和控制飞船,处理应急状态下的一些情况,免生意外。
三是安全返回措施,主要是确保宇航员返回。
这除了设置可靠的防热保护层保证返回舱不致被烧毁外,还要使返回过程中的制动过载装置非常有效,以保证宇航员的身体能够承受;同时还要提高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宇航员。
四是高可靠性措施,主要是力争万无一失。
为此,在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之前,飞船各系统和设备均要进行可靠设计,关键部件采用双备份或三备份,飞船须在严格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地面测试,并进行模拟飞行试验。
1. 上文三段依次介绍了我国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的________、__________和解决飞船一些特殊问题的措施,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第7讲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讲义(学生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 史峰
①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 滴”。“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水 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知识窗》2017 年 4 期。有删改) 1.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用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
天史上另一个首次—— 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
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
部编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课件
审题指导
①抓关键词: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明确答题区域)、“主要运用”“哪种”(即只能答最主要的
一种)、作用(即要结合语句内容具体分析)。
②注意分值:4分。
参考答案
作比较。把单一用青檀皮造成的纸跟用青檀皮掺和沙田稻草造成的纸进行比较,突出后者绵柔度
高、润墨效果好的特点。(意思对即可。共4分)
失分点
①答“作比较”之外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分类 (一)按说明对象分
(二)按语言特色分
3
知识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三、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诠释的事理。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 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知 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 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籍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减。
(作者:曹天生。有删改)
真题串考点 课时突破三
13
方法
真真题题串串考考点点 课课时时突突破破一一
真题串考点 课时突破二
真题串考点 课时突破三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的顺序)、说明(要求考生作答时,语言要规范,要使用具有说明特征的语言)。
②注意分值:4分。要求考生答出2点或4点。
参考答案
①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②宋末到明中叶之前,“宣纸”是以青檀皮
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张,用于装裱托纸等。③明清时期,“宣纸”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
中考语文第3篇现代文阅读专题十说明文阅读课件
空 间 说顺 明序 顺 序
逻 辑 顺 序
按照事物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 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地说明事物各方 面的特征。注意表方位的名词:上下、左右、前后、南北、表 里等。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背”的顺序说明。
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 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 ,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 绍说明。具体有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 、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 从特点到用途等。如《死 海不死》,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 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知识清单
考向探究
考点聚焦
当堂检测
专题十 ┃ 说明文阅读
列 运用具体的数字资料介绍事物特点的说明方法。 数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说 字 ……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明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及其特征等说明得更加具体、清 方 举 楚、明白,在说明过程中举出一些实例来进行说明的 法 例 方法。 及 子 作用:通过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 其 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 把两个以上彼此有一定联系或者有相似点的事物进行 用 作 比较,从而介绍某一事物的性质、变化、发展的说明 比 方法。 较 作用: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
作
就是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门别类地逐一说
用 分 明。
类 作用: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条理清晰地
别 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性。
知识清单
考向探究
专题十七 说明文阅读——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讲解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常见题型(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2.答题思路(1)了解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2)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①看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文章的说明对象。
②抓首段,文章有时在首段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
③找结尾段,文章有时会在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
④抓关键句,有时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
⑤归纳总结,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
(3)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①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②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③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组合,并简要地表述。
④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也可以从事物的“定义”入手。
3.答题模板说明对象的特征是:①……②……考点二:分析标题的作用1.常见题型(1)选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好处?2.答题思路标题的作用:(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修辞或写作方法)(3)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有趣。
【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情况:(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引用诗句、成语等;(2)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3)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考点三:分析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1.常见题型(1)全文(某一段、某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初三语文教案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精讲例题例题1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起伏大、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
其中,江淮、江南降水异常,江西、浙江等地3月初就出现了罕见早汛。
3月下旬到4月,湘江、漓江、赣江出现了超警戒水位,部分地区发生洪涝。
5月5日以来,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遭遇暴雨“倾城”。
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解释说:“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加强了这些地区的气流上升运动。
由于这些地区中低层水汽含量非常丰富,在空气上升运动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进而形成较强降水。
”我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了西北个别省、区之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
我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
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
暴雨形成的过程相当复杂。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
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持久的上升运动。
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
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
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波动或涡旋。
大的有几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千米。
在这些地区,波动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使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形成暴雨中心。
此时,低层空气暖而湿,上层空气冷而干,致使大气层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
另外,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
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就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
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
比如,河南有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的地形之中,由于这样的地形,气流上升速度增大,雨量骤增。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说明文阅读 -分类演练1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一下各国做法的原 因。
2016年4月,美国总统访问英国,伦敦和温莎的部分地 区禁止使用无人机。2016年5月,英国女王在演讲时宣布, 无人机飞行在英国将会接受监管。2017 年6月1日起,我国 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 册。
奥巴马访问英国时,伦敦和温莎部分地区禁止使用无人 机,正是考虑到无人机存在的威胁,因为无人机可能会成为 致命武器。由于无人机可能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及侵犯公 民隐私,所以加强监管势在必行,英国和中国对无人机出台 的政策,都是为了使无人机的使用更加规范和安全。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 研究并非刚刚出现。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 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 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如果把 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 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 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
⑦虽然这一研究目前还处在实验阶段,但展现了诱人的 前景。许多难以治疗的疾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得到更有 效的治疗,微型植入器或.许.能从根本上改变医生诊断治疗的 方式,取代对药治疗的依赖。
⑧科学发现让前景乐观起来,然而,要让神奇的科学之 光照进现实,道路还很漫长。但这些都不会阻碍科学前进的 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体器官自愈将不只是个梦想。
D.第⑧段总结了全文,对无人机的未来展示了美好的 前景。
【解析】应是“对无人机的未来走向表示了忧思”。 【答案】D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 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 界。
中考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题16说明文阅读(难点部编版解析版)
专题16 说明文阅读(难点)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和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一种实用文体。
二、说明文的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2.根据说明语言特色的不同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的对象。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四、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生长过程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时间顺序包括程序顺序,例如介绍某种东西的制作过程。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一般来说,事例说明文都会用到逻辑顺序,且在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段落里,会用到多种顺序,包括各种逻辑顺序。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二)知识精讲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二)【本讲主要内容】说明文阅读(二)【知识总结归纳】有关知识及考查要点:说明文阅读是近年中考的热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新产品,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涌现。
以传播知识、介绍特征,说明性质的说明文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平时必须加强说明文阅读训练,让学生做到:①多读、多看。
读报纸,读科普知识读物;看电视,看科教片,丰富科学知识。
②多观察、多练习。
观察周围生活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发表看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多精选出有代表性的说明文章加强训练,训练阅读速度,解题方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解答阅读题的习惯,使学生做到解答阅读题必须先对文章进行“通读——感知”,加强感性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然后准确无误的解答问题。
③多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中考点拨】【题型展示】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做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
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事物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
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
脑只是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
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褶皱,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l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节选自《人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新初三语文衔接课时7:说明文阅读讲义
学生:科目:语文第次课教师:课题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解题步骤教学目标1、掌握说明文基础知识;2、了解中考说明文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3、掌握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主要试题类型;4、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解题步骤。
重点、难点1、掌握说明文中考考点及能出现的题型;2、掌握并运用各种答题技巧。
考点及考试要求掌握说明文中考考点及能出现的题型;掌握并运用各种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基础知识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
中考说明文阅读讲义
中考语文说明文现代文阅读技巧点击一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信息的处理是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
而且对文章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把握,对说明中心的概括,以及对说明顺序的梳理都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
因此,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要做到:1.从文本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要的言语信息;2.合理地整理、组合信息,概括其要点;3.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层次梳理与整体感知示例:①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说明的?②文章第③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05 年《雾》答题方法:先理清层次,再进行概括说明。
★.说明对象与内容概括①文章第⑧段画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说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2004 年《走进森林》②②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③段文字所说明的内容。
——2006 年《二维条形码》③③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007 年《计量雨滴》④④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008 年《太空清洁工》⑤⑤选文第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08 年《太空清洁工》⑥⑥"长信宫"灯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⑦简要说明"长信宫"灯为什么堪称"中华第一灯"。
——2009 年《"长信宫"灯》答题方法: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
点击二说明方法判断与作用分析示例:①文章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②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2004 年《走进森林》——2005 年《雾》——2004 年《走进森林》③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分析及答题方法:——2006 年《二维条形码》07 年、08 年、09 年已经没用此题型,这告诉我们现在虽然考说明文,但主要还是考察感悟和理解,文体特征考察很少,09 年120 分只有论证方法及作用3 分题。
初中说明文阅读讲义
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三、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课件
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2分)
3、选文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
表达上有何作用?(2分)
-----------2008年四川资阳中考卷
答案提示
1.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大熊猫的饮食习惯、大熊猫的活 动范围(生活习性)、大熊猫的性情与繁殖。
-----2010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
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4分)
答:
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4分)
答: 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2分)。
(1)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 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1 分);(2) 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将三 种煮土豆的方式作比较,让人们更具体, 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 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 效地选择低碳生活(1分)(语意相近即 可)
宝剑锋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初中语文总复习
—说明文阅读专题
温故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 为主要表达方
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 的状态、 性质、功能;或阐明 ,目的是 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依据 说明 对象 与说 明目 的的 不同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根据说明语言 的不同特色,表 达方式的使用情 况的不同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 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3分)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 方法?分析其作用。(3分)
3.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 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 什么?(2分)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 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3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校规划班学科优化教(学)案
辅导科目语文就读年级初三教师姓名
课题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
授课时间共计 2 小时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句子成分。
2、能够清晰地划分句子成分。
重、难点1、清晰地划分句子成分。
2、能够熟练根据句子成分组句。
教学内容
知识精讲概念提升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
阅读考点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说明对象
知识梳理
事物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
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
按说明对象和目的分类
事理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
如《向沙漠进军》阐释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被阐明的事理。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一)说明对象
技法点拨
题型:
答案:不能。
因为第⑪段说明的是轻断食的减肥效果好,第⑪段说明的是轻断食的理念对健康的作用。
前者和减肥关系紧密,应先交代。
同时这一顺序也和第⑪段结尾处及第⑪段中“轻断食对于减肥和健康有积极的作用”的表述保持一致。
课堂练习
C
题目:14.下列对第⑪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断食对减肥和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是最佳减肥形式。
B.“仪式感”和心理暗示是轻断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C.轻断食需从根本上做到“总体上减少食物摄入”才有意义。
D.轻断食在不断食时不能暴饮暴食,但可以适当多吃一些。
解析:C项对第⑪段内容理解正确。
A“是最佳减肥形式”错,无中生有。
B原句是“如果通过它的‘仪式感’和心理暗示,能更好地坚持,那么它就有意义。
反之,如果不能在根本上做到‘总体上减少食物摄入’,而只是应付考试般地‘断食时少吃,不断食时暴饮暴食补偿’,那么就没有意义”。
D“但可以适当多吃一些”错。
原文说“(轻断食)能更好地坚持,那么它就有意义”,“适当多吃一些”会前功尽弃。
课堂练习
题目:15.贾老师中度肥胖,经体检其他指标还算正常,于是想尝试“轻断食”减肥。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给贾老师提两条建议。
(3分)
解析: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来给中度肥胖的贾老师提建议。
告知贾老师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科学饮食。
如总体上减少食物摄入,要长时间坚持,可以先尝试“5:2轻断食”等。
此题所提建议符合原文内容即可。
答案:要点:总体上减少食物摄入;要长时间坚持;可以先尝试“5:2轻断食”等。
课堂小结
说明文
阅读考点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
【2019·辽宁辽阳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你不了解的钼元素
⑪某一年,新西兰的一个牧场遭遇了千早,大量牧草枯萎而死,但有一条矿工经常踩踏的小路边上,生长着茂密的绿草。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的矿场是钼矿,矿工们走路时不经意间将矿渣撒落在小路上,给路边的小草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那么,钼是怎样的一种元素呢?
⑪对钼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781年,瑞典化学家彼得·海基尔姆用封闭的坩埚对由碳粉、亚麻籽油和钼酸混在一起搅拌成糊状的“浆糊”加热,他用这种“碳还原法”将一种新的金属从辉钼矿中分离出来,并将该金属命名为“钼”。
至此,钼元素的真面目浮出水面。
⑪一经面世,便以坚韧、耐腐蚀、耐高温的优势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受到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