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与润滑

合集下载

摩擦与润滑基本知识

摩擦与润滑基本知识

摩擦与润滑基本知识1. 摩擦产生的原因:当接触表面粗糙度较大时,接触表面凹凸不平处相互啮合,摩擦力的主要因素表现为机械啮合;当接触表面粗糙度较小时,两接触面的分子相互吸引,摩擦力的主要因素表现为表面分子的吸引力。

2. 根据物体的表面润滑程度,滑动摩擦可分为干摩擦、液体摩擦、界限摩擦、半液体和半干摩擦等。

2.1 干摩擦:在摩擦表面之间,完全没有润滑油和其他杂质,摩擦表面之间作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干摩擦。

例如制动闸瓦与制动轮作相对运动时即产生干摩擦。

2.2 液体摩擦:在两个滑动摩擦表面之间,由于充满润滑剂,因而表面不发生直接接触,摩擦发生在润滑剂的内部,叫液体摩擦。

例如空气压缩机的主轴瓦。

2.3 界限摩擦:两个滑动摩擦表面之间由于润滑剂供应不足,无法建立液体摩擦,只能依靠润滑剂中的极性油分子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属于液体摩擦过渡到干摩擦的最后界限。

3. 零件磨损的主要形式:3.1 磨粒磨损:有硬质微粒进入摩擦表面间时,摩擦表面被硬粒切下或擦下切屑而形成的刮伤。

3.2 刮研磨损:由摩擦表面的微观不平度而发生的磨损,主要是较硬的一面对较软的一面形成切削。

3.3 点蚀磨损:表面上有重复的接触应力,在表面上引起微观裂痕,这些裂痕逐渐扩大,形成麻斑式的剥落。

3.4 胶合磨损:摩擦表面润滑油不足,当滑动速度较高、压强过大时,局部的摩擦变形热量和塑性变形热量,使较软的材料局部熔化,粘在另一表面上而被撕下来的磨损。

3.5 塑性变型:表面发生了塑性变形的一种摩擦。

3.6 金属表面的腐蚀:金属表面层氧化,变成松软多孔,易于脱落,丢失耐磨强度的状态。

实例一,摩擦的规律:同类纯金属间的摩擦因数比异类纯金属间和同类合金间的摩擦因数大得多。

4. 影响磨损的因素和减小磨损的途径4.1润滑:轴径与轴瓦建立液体摩擦的必要条件是a、合适的间隙配合,确保油膜形成;b润滑油充足,具备必要的压力和速度;c、轴径要有足够的转速;d、轴径与轴承配合表面的加工精度要适当;e、注油孔和油槽要设计在轴承承载区以外。

摩擦与润滑概述

摩擦与润滑概述

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方法 润滑剂、
一、润滑剂 动植物油、矿物油、合成油。 润滑油 :动植物油、矿物油、合成油。 粘度是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粘度值越高,油越稠,反之越稀; 粘度是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粘度值越高,油越稠,反之越稀;
( 粘度的种类有很多, 粘度的种类有很多,如: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条件粘度等。 具体说明) 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条件粘度等。 具体说明)

三、 4种滑动摩擦状态
摩 擦2

1. 干摩擦是指表面间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的纯金属接触时的摩擦。 干摩擦是指表面间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的纯金属接触时的摩擦。 2. 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其摩擦性质取决 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 于边界膜和表面的吸附性能时的摩擦。 于边界膜和表面的吸附性能时的摩擦。 3.流体摩擦是指摩擦表面被流体膜隔开,摩擦性质取决于流体内部分子 流体摩擦是指摩擦表面被流体膜隔开, 间粘性阻力的摩擦。流体摩擦时的摩擦系数最小,且不会有磨损产生, 间粘性阻力的摩擦。流体摩擦时的摩擦系数最小,且不会有磨损产生,是 理想的摩擦状态。 理想的摩擦状态。
பைடு நூலகம்


摩 擦3
4.混合摩擦是指摩擦表面间处于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的混合状态。混 混合摩擦是指摩擦表面间处于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的混合状态。 合摩擦能有效降低摩擦阻力,其摩擦系数比边界摩擦时要小得多。 合摩擦能有效降低摩擦阻力,其摩擦系数比边界摩擦时要小得多。 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在工程实际中很难区分, 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在工程实际中很难区分,常统称为不完全液体 摩擦。 摩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摩擦学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微观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领域,形成了微-纳米摩擦学理论,引发出许多新的概念, 领域,形成了微-纳米摩擦学理论,引发出许多新的概念,比如提出 了超润滑的概念等。从理论上讲,超润滑是实现摩擦系数为零的摩擦 了超润滑的概念等。从理论上讲, 状态,但在实际研究中,一般认为摩擦系数在0.001量级 或更低) 量级( 状态,但在实际研究中,一般认为摩擦系数在0.001量级(或更低)的 摩擦状态即可认为属于超润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微-纳米 摩擦状态即可认为属于超润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目前微- 摩擦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摩擦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摩擦与润滑

摩擦与润滑

摩擦与润滑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摩擦学:摩擦学(Tribology)一词是1966年才开始使用的,是研究相互作用表面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有关科学、技术和实践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其基本内容就是研究机械中的摩擦、磨损和润滑问题。

摩擦: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阻碍运动的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现象称之为“摩擦”。

磨损:摩擦副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引起接触表面上材料的迁移或脱落过程称之为磨损。

润滑:在两物体相对运动表面之间施加润滑剂,以减少接触表面间的摩擦和磨损。

2、基本原理:摩擦原理的早期认识及基本观点:答:凹凸说:1、认为摩擦的起因是一个凸凹不平的表面沿另一‘表面上的微凸物体上升所作的功,也就是说摩擦是由于表面凸凹不平而引起,即摩擦的凹凸学说。

2、库仑在解释摩擦起因时,他认为首先是接触表面凹凸不平的机械啮合力,其次是分子之间的粘附力。

虽然,他已认识到粘附在摩擦于可能起一定作用.但是次要的,粗糙表面的微凸体才是主要的。

粘附说:1、摩擦粘附说:认为摩擦力的真正原因在于接触摩擦区两表面之间的分子粘附作用。

2、表面分子吸引力理论:认为摩擦是接触表面分子间相互排斥力与相互吸引力的作用结果。

3、分子机械摩擦理论:认为机械与分子吸附是摩擦之源。

摩擦与接触面微凸体的弹塑性变形、微凸体相遇时的剪切、犁沟以及接触面分子吸引有关。

4、近代被公认的摩擦粘附理论:认为表观接触面积与真实接触面积差别很大,而且真实接触面积还会随摩擦条件而变化,两微凸体之间因存在吸附力而形成接点。

摩擦力应为剪断金属之间接点所需的力与硬金属表面微凸体在软金属表面犁沟所需力之和。

这一理论最初应用于两种金属之间的摩擦,现在,已深入到非金属等许多其他材料。

第一章表面性质与表面接触1、为什么在选择润滑剂时希望其表面张力越低越好?答: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小,接触角越小,固体表面就越容易被液体表面浸润。

一般认为,液体的表面张力小于固体的表面张力即可润湿固体表面,所以在选择润滑剂时希望其表面张力越低越好。

摩擦学与润滑研究

摩擦学与润滑研究

摩擦学与润滑研究摩擦学和润滑研究是物理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中的两个核心领域。

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面包车等工程学科中,摩擦和润滑是关键性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摩擦学和润滑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摩擦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摩擦学是研究固体表面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沿接触面运动时所发生的摩擦现象的科学。

自然界中的摩擦,使得许多生物和机械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但在许多情况下,摩擦是一件不希望的事情,它导致不必要的热量和能量损失,使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甚至还会导致设备的故障和损坏。

基于解决这些问题,摩擦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领域:1. 摩擦学基本原理和理论摩擦学理论是摩擦学的基础,它涉及摩擦现象的机制、影响因素、计算模型等问题。

目前,摩擦学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摩擦学、摩擦表面物理学、统计摩擦学、纳米摩擦学、分子动力学摩擦学等研究分支。

这些理论为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和维修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摩擦学实验技术摩擦学实验技术是确定摩擦学性质的关键,它包括表征摩擦学性能的试验方法、测试设备、测试标准等。

目前,快速发展的纳米技术为摩擦实验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例如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等。

3. 摩擦学应用摩擦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摩擦学材料、润滑油液、轴承技术、微机电系统、电子设备热管理等。

摩擦学在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军事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二、润滑研究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润滑是减少摩擦及其相关损害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在两个物体的接触界面处插入一个润滑介质(例如油、脂、液态金属等)来降低摩擦系数并减少磨损。

润滑学是研究液体、气体和固体之间的摩擦和润滑现象的学科。

润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 液态和固态润滑介质液态润滑介质是液体,通常包含油和脂。

液体作润滑剂时具有较好的黏滞性和流动性。

固态润滑介质主要是基于润滑层的存在而减小摩擦力,例如润滑薄膜的形成和固体润滑剂的使用。

2. 润滑机理润滑机理包括分子间吸附、润滑膜形成、固体润滑剂作用等。

摩擦与润滑整理资料

摩擦与润滑整理资料

Chap 11.外摩擦:发生在工件和工具接触面之间,阻碍金属流动的摩擦,称外摩擦,是影响材料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

2.研究摩擦的意义:全世界工业能源的1/3被摩擦损耗掉,失效零件的80%是由于磨损造成的。

因此,发展摩擦学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

Chap21.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摩擦的特点和作用如何?特点:(1)在高压下产生的摩擦;(2)较高温度下的摩擦;(3)伴随着塑性变形而产生的摩擦;(4)摩擦副(金属与工具)的性质相差大。

作用:(1)不利的方面:(a)改变物体应力状态,使变形力和能耗增加;(b)引起工件变形与应力分布不均匀;(c)恶化工件表面质量,加速模具磨损,降低工具寿命,而且降低制品的表面质与尺寸精度;(2)利用:(a)增大摩擦改善咬入条件,强化轧制过程;(b)增大冲头与板片间的摩擦,强化工艺,减少起皱和撕裂等造成的废品。

2.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摩擦的类型及各自的特征是什么?(1)干摩擦:完全没有润滑,金属与工具之间直接接触。

(2)流体摩擦:较厚的润滑层将金属与工具隔开,摩擦发生在流体内部的分子之间,与接触表面的状态无关,与流体的粘度,速度梯度等。

(3)边界摩擦:介于干摩擦和流体摩擦的一种摩擦类型。

(4)混合摩擦:摩擦表面上既存在干摩擦状态,也存在边界摩擦状态和流体润滑状态的一种摩擦类型。

Chap31.金属表层的结构组成如何?金属材料的表面层结构注意:加工硬化层也叫冷硬层和贝氏体层;氧化层又称污染层。

2.何谓表面粗糙度及表示方法有哪些?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特性,称为表面粗糙度。

表征材料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特征,表面微凸体的高度与分布。

表示方法有:(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该方法能够充分反映表面微观几何特征但对于测量过于粗糙或光滑的表面不适用。

(2)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该方法测量简便,但只反映峰高,不反映峰的几何特征,受测量者主观影响较大,无周期性的宏观误差。

(3)轮廓最大高度Ry 对控制深加工痕迹有重要意义,保证小零件的表面质量,不如Rz反映的几何特征准确。

边界摩擦和润滑化学作用

边界摩擦和润滑化学作用

09:37:43
(3)氯系极压剂
• 主要品种:含氯29~72%的氯化石蜡等。 • 性能特点:反应活性较高,摩擦系数较小,在极 压条件下可起润滑作用。但遇水即分解HCl,引 起金属腐蚀。 • 作用机理: • ① 有机氯化合物在摩擦下,在金属表面与铁反应 形成氯化亚铁保护膜(层状结构) →而达到减摩 抗磨的作用。 • 而且, 前述各种抗磨极压剂的载荷能力排序如下: 氯系<磷系<硫系
09:37:43
固体润滑添加剂作用机理:
•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润滑领域,使 固体润滑添加剂的颗粒达到纳米 级,是解决现有添加剂存在问题 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 (1)纳米材料粉末近似为球形,它 们起类似“微型球轴承” 的作用, 从而提高了摩擦副表面的润滑性 能(如图3a) 。 • (2)在重载和高温条件下,两摩擦 表面间的颗粒被压平,形成一滑 动系,降低了摩擦和磨损。 图3 纳米材料润滑作用模型
09:37:43
(6)纳米固体型抗磨极压剂-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 主要品种:一类是具有层状结构的物质,
如石墨、二 硫化钼和氮化硼等 另一类是以胶体硼酸盐、聚四氟乙烯和稀 土化合物。第三类是软金属如铅、铜等。
• 性能特点:固体润滑添加剂有着优良的抗
磨减摩性能,同时较好地解决了有机化合 物添加剂的环保和腐蚀问题,但在使用过 程中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它们在润滑油中 的分散稳定性。
09:37:43
(2)磷系抗磨极压剂
• 主要品种:磷酸酯(二苯基磷酸酯)、亚磷酸酯、 次膦酸酯、氨基磷酸盐、磷酸酯胺盐等。 • 性能特点:吸附能力强,反应活性高,抗擦伤性 能和抗烧结作用大。但也可能引起腐蚀反应。 • 作用机理:① 有机磷化合物先吸附在金属表面上 →② 在摩擦下,分解和水解 →③ 摩擦反应形成 无机亚磷酸铁保护膜 →而达到抗磨损的作用。 • 而且, 各种磷系抗磨极压剂的性能排序如下: • 次膦酸酯<磷酸酯<氨基磷酸盐<磷酸酯胺盐

摩擦与润滑

摩擦与润滑

一、由图可知,随轧制道次增加,摩擦系数增大至最大值后开始下降直至出现最小值,然后随轧制道次继续增加,摩擦系数又开始回升。

最初阶段,摩擦系数随轧制道次增加而增加,是由于轧制道次增加,轧辊表面上黏附的铝粉膜层增厚,改变了接触界面摩擦副的性质所致,即原有的铝-钢摩擦转变为铝-铝摩擦。

众所周知,同类金属间的摩擦系数高于非同类金属间的摩擦系数,当黏附层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达到饱和状态,此时摩擦系数出现最大值。

干摩擦时,铝与钢间摩擦而产生黏附,是由于界面间范德华力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物理吸附,它不能改变界面间吸附层的电子结构,与化学吸附相比,物理吸附力很小,容易解吸。

当轧辊表面黏附的铝粉层达到饱和后,超过范德华力作用范围时,轧制道次继续增加黏附铝膜层由辊面剥离,这种剥离的铝粉层在轧制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而使摩擦系数降低,构成所谓的自润滑。

随着轧制道次继续增加,摩擦系数又开始回升,重复以上变化。

二、表面粗糙度随压下率的增加类似抛物线型变化,即对每个年度曲线都存在一个最佳压下率εm,在此压下率下轧件表面粗糙度最小,表面质量最好,见下图。

以粘度32mm2∕s为例,是具体分析解释ε<εm,ε=εm,ε>εm时轧件轧后表面粗糙度的这种变化情况。

1在压下率较低时,即ε<εm,由于接触角较小,轧制变性区内现成的油膜较厚,阻碍了光洁的轧辊表面对粗糙轧件表面微凸体的压碾和熨烫作用,形成如流体润滑的情形,油膜厚度较大,对轧辊的屏蔽效应显著,轧后的轧件表面出现较高的表面粗糙度;2随压下率增加,油膜减薄,接触面积增大,轧辊对轧件表面微凸体的压碾作用增强,使得轧后轧件表面粗糙度下降,但压下率达到一定时。

即ε=εm,油膜厚度极薄,对轧辊的屏蔽效应不显著,此时轧件轧后表面粗糙度最小;3由于油膜厚度随压下率的增加而降低,因此,随着压下率进一步增加,油膜继续减薄,直到破裂,轧件表面粗糙度升高,类似于无润滑干摩擦情况,轧件表面被轧辊粘附后留下沟槽,造成轧后表面粗糙度升高。

摩擦与润滑基础知识

摩擦与润滑基础知识

摩擦与润滑基础知识目录一、摩擦学概述 (3)1. 摩擦定义及分类 (4)2. 摩擦现象产生原因 (5)3. 摩擦学研究内容 (6)二、润滑基础 (7)1. 润滑概念及作用 (8)2. 润滑剂的种类与选择 (9)3. 润滑剂的性能指标 (11)三、摩擦与润滑原理 (13)1. 摩擦原理 (14)(1)干摩擦与湿摩擦 (15)(2)静摩擦与动摩擦 (16)(3)摩擦系数 (17)2. 润滑原理 (17)(1)液体润滑理论 (18)(2)边界润滑理论 (19)(3)混合润滑理论 (20)四、摩擦与润滑影响因素 (21)1. 材料性质影响 (22)2. 载荷影响 (23)3. 速度影响 (24)4. 温度影响 (24)5. 环境影响 (25)五、摩擦与润滑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26)1. 机械设备中的摩擦现象分析 (28)2. 润滑系统在机械设备中的作用 (29)3. 典型机械设备的润滑设计实例 (30)六、摩擦与润滑的试验方法及设备 (31)1. 摩擦试验方法及设备 (32)2. 润滑试验方法及设备 (3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34)七、摩擦与润滑的故障诊断及维护保养 (35)1. 摩擦故障类型及诊断方法 (36)2. 润滑系统故障分析及处理 (38)3. 设备维护保养策略与建议 (39)八、摩擦与润滑的未来发展趋势 (41)1. 新材料在摩擦与润滑领域的应用 (42)2. 智能润滑技术的发展趋势 (43)3. 绿色环保理念在摩擦与润滑领域的应用前景 (44)一、摩擦学概述摩擦学是研究摩擦现象及其产生机理、摩擦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摩擦性能和润滑技术的一门科学。

它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

在现代工程实践中,摩擦学对于提高机械效率和可靠性、节约能源、减少磨损和延长设备寿命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摩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任何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摩擦与润滑基础

摩擦与润滑基础
Viscosity, cSt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Normal course of a viscosity-temperature curve (parabolic)
滴点 (DIN ISO 2176, ASTM-D 566)
滴点指在标准的测试条件下, 滴点指在标准的测试条件下,润滑脂达到一定 流动性的温度。通常润滑脂在此温度下, 流动性的温度。通常润滑脂在此温度下,增稠剂分 子结构在高温下发生不可逆的破坏 发生不可逆的破坏, 子结构在高温下发生不可逆的破坏,不能再容纳基 础油。 础油。 滴点并不是一个很精确的润滑脂工作上限温度。 滴点并不是一个很精确的润滑脂工作上限温度。 工作上限温度是指润滑脂仍能提供很好的润滑性能 工作上限温度是指润滑脂仍能提供很好的润滑性能 不会剧烈地改变润滑脂的一致性 一致性。 ,并不会剧烈地改变润滑脂的一致性。滴点只是一 个参考值, 个参考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增稠剂的类型和质 它的单位为° 量。它的单位为°C 。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闪点和燃点 闪点 在一定的条件下,加热油品使油面上方的油蒸气 在一定的条件下 加热油品使油面上方的油蒸气 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在同给定的小火焰接触时发 生闪火现象的温度. 生闪火现象的温度 闪点反映出可燃液体燃烧或爆炸的可能性的大 同时也是衡量高温性能的一个参考 也是衡量高温性能的一个参考,但是闪 小。同时也是衡量高温性能的一个参考 但是闪 点不能代表润滑油的实际工作温度的高低. 点不能代表润滑油的实际工作温度的高低 燃点 燃点是油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在点燃后接着 燃烧的温度。 燃烧的温度。

摩擦与润滑

摩擦与润滑

第十章摩擦和润滑第一节摩擦与润滑机理当两个紧密接触的物体沿着它们的接触面作相对运动时,会产生一个阻碍这种运动的阻力,这种现象叫摩擦,这个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与垂直载荷的比值叫做摩擦系数。

摩擦定律可描述如下:摩擦力与法向载荷成正比:F∝P摩擦力与表面接触无关,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摩擦力与表面滑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静摩擦力(有运动趋向时)FS大于动摩擦力FK,即Fs>FK。

摩擦定律公式:F=f·P或f=F/P式中F——摩擦力f——摩擦系数;P——法向载荷,即接触表面所受的载荷;载荷机器中凡是互相接触和相互之间有相对运动的两个构件组成的联接称为“运动副”(也可称为“摩擦副”),如滚动轴承里的滚珠与套环;滑动轴承的轴瓦与轴径等等。

任何机器的运转都是靠各种运动副的相对运动来实现,而相对运动时必然伴随着摩擦的发生。

摩擦首先是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其次是使摩擦副相互作用的表面发热、磨损乃至失效。

磨损是运动副表面材料不断损失的现象,它引起了运动副的尺寸和形状的变化,从而导致损坏。

例如油在轴承内运转,轴承孔表面和轴径逐渐磨损,间隙逐渐扩大、发热,使得机器精度和效率下降,伴随着产生冲击载荷,摩擦损失加大,磨损速度加剧,最后使机器失效。

润滑是在相对运动部件相互作用表面上涂有润滑物质,把两个相对运动表面隔开,使运动副表面不直接发生磨擦,而只是润滑物质内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摩擦。

所以,摩擦是运动副作相对运动时的物理现象,磨损是伴随摩擦而发生的事实,润滑则是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摩擦分类摩擦有许多分类法。

1.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分静磨擦:一个物体沿着另一个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

这种摩接力叫做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随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变化而变化。

当外力克服了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才开始宏观运动。

动磨擦:一个物体沿着另一个物体表面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动摩擦。

这时,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切向力叫做动摩擦力。

摩擦学与润滑学研究

摩擦学与润滑学研究

摩擦学与润滑学研究摩擦学和润滑学是机械工程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等方面的问题。

摩擦学和润滑学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如机械工业、汽车工业、轨道交通、飞行器、船舶、军事装备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摩擦学和润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以及它们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一、摩擦学1.1 摩擦的基本概念摩擦是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也是物体静止时阻碍其运动的力。

摩擦force 是由于接触面之间存在微小颗粒间的力学相互作用引起,是由于表面几何和物质特性,包括材料粗糙度、硬度、弹性、塑性、润湿性等方面。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特性、受力面的压力以及相对运动速度等因素。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与运动方向相反。

1.2 摩擦的磨损和热效应摩擦磨损是暴露在环境中的材料被力或微动摩擦力磨损去除的现象,是摩擦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逆现象,磨损后造成的表面形貌和性质发生变化,特别是体现在磨损面的失效问题,对机械传动、轴承、密封等工程实际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摩擦过程中,能量被转化为热能,因此摩擦产生的热效应也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当摩擦面受到外力作用时,摩擦面的材料开始发热。

当发热时,热量被摩擦面从接触点周围传递到大规模边界层(FBL),然后扩散到热影响区域(TIR)。

热效应对于不同的摩擦材料和运动速度有不同的影响,在液体中,摩擦发热可被通过润滑来控制。

1.3 摩擦的控制和应用摩擦能量损失造成能源和材料的浪费以及系统效率的降低。

因此,降低摩擦力和磨损是摩擦学的主要目标。

摩擦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摩擦学理论、材料摩擦和磨损机理、摩擦学测试技术和摩擦学应用控制等。

摩擦学的应用涉及到润滑学、机械制造、材料科学、表面和界面科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现代制造和工程学的不断发展,摩擦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润滑学2.1 润滑的基本概念润滑是表面之间存在的液体、固体或气体薄膜作为分离媒体,以减小摩擦、磨损和热效应,从而对不同的运动副表面进行的交互减摩或消耗能量等措施。

第4章摩擦与润滑状态

第4章摩擦与润滑状态

三、润滑脂及其主要性能
组成:基础油+稠化剂+添加剂+澎润土 润滑脂的性能指标主要有针入度、滴点、 析油量、机械杂质、灰分、水分等 1)针入度
软硬程度 H(mm)/0.1 阻力大小、流动性强弱 标准锥体,150g,25 ℃ ,5s
h
三、润滑脂及其主要性能
2)滴点----固体流体的温度转折点,表示耐 热性 3)防水性能; 4)静音性能; 5)种类
三、流体摩擦
当两摩擦表面被流体(液体或气体)完 全隔开时,摩擦表面不会产生金属间的 直接摩擦,流体分子层间的粘剪阻力就 是摩擦力,这种摩擦称为流体摩擦。
三、流体摩擦
实现流体摩擦有下列三种方法:
1)流体动压润滑 楔形空间,油膜厚度最大
三、流体摩擦
2)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考虑了接触区弹性变形和压力对接触区润滑 油粘度的影响的动压润滑称为弹性流体动力 润滑,简称为弹流润滑。
A)钙基脂:抗水,适于轻中重载荷; B)钠基脂:高温,但不抗水; C)锂基脂:多用途,最好; D)铝基脂:高度耐水性,航运机械 E)其它特种润滑脂(特种合成油、添加剂、稠化剂 等)
一、润滑油的粘度
1)动力粘度η
图示,长、宽、高各为1m的流体,如果使立方体顶 面流体层相对底面流体层产生1m/s的运动速度,所 需要的外力F为1N时,则流体的粘度η为1N•s/m² , 叫做“帕秒”,常用Pa•s表示。有时也用“(dyn •s/cm2)泊P”、“厘泊cP”表示。 换算关系:1Pa• S=10P=1000cP
二、润滑油的特性
1、粘温特性
润滑油的粘度随温 度的变化存在指数 关系:
t 0 t0 / t
m
2、润滑油的粘压 特性
粘度和压力的关系 近似表示为:

摩擦与润滑.

摩擦与润滑.

第十章摩擦和润滑第一节摩擦与润滑机理当两个紧密接触的物体沿着它们的接触面作相对运动时,会产生一个阻碍这种运动的阻力,这种现象叫摩擦,这个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与垂直载荷的比值叫做摩擦系数。

摩擦定律可描述如下:摩擦力与法向载荷成正比:F∝P摩擦力与表面接触无关,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摩擦力与表面滑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静摩擦力(有运动趋向时)FS大于动摩擦力FK,即Fs>FK。

摩擦定律公式:F=f·P或f=F/P式中F——摩擦力f——摩擦系数;P——法向载荷,即接触表面所受的载荷;载荷机器中凡是互相接触和相互之间有相对运动的两个构件组成的联接称为“运动副”(也可称为“摩擦副”),如滚动轴承里的滚珠与套环;滑动轴承的轴瓦与轴径等等。

任何机器的运转都是靠各种运动副的相对运动来实现,而相对运动时必然伴随着摩擦的发生。

摩擦首先是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其次是使摩擦副相互作用的表面发热、磨损乃至失效。

磨损是运动副表面材料不断损失的现象,它引起了运动副的尺寸和形状的变化,从而导致损坏。

例如油在轴承内运转,轴承孔表面和轴径逐渐磨损,间隙逐渐扩大、发热,使得机器精度和效率下降,伴随着产生冲击载荷,摩擦损失加大,磨损速度加剧,最后使机器失效。

润滑是在相对运动部件相互作用表面上涂有润滑物质,把两个相对运动表面隔开,使运动副表面不直接发生磨擦,而只是润滑物质内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摩擦。

所以,摩擦是运动副作相对运动时的物理现象,磨损是伴随摩擦而发生的事实,润滑则是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摩擦分类摩擦有许多分类法。

1.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分静磨擦:一个物体沿着另一个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

这种摩接力叫做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随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变化而变化。

当外力克服了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才开始宏观运动。

动磨擦:一个物体沿着另一个物体表面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动摩擦。

这时,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切向力叫做动摩擦力。

润滑与摩擦的关系密切

润滑与摩擦的关系密切

润滑与摩擦的关系密切。

摩擦的类别取决于摩擦条件,从润滑观点来讲,常按摩擦面之间有无润滑材料及润滑剂的存在状态来分类。

可分为干摩擦、边界摩擦、液体摩擦和混合摩擦。

润滑机理与这些不同的摩擦状态相关联。

1.干摩擦摩擦面之间没有润滑剂存在时发生的摩擦,称为干摩擦。

干摩擦的发生有许多理论解释,常用的是所谓“粘着—机械啮合”学说。

由于物体之间摩擦面的微观状态是凹凸不平的,摩擦面之间的接触不发生在整个接触面上,摩擦只是发生在摩擦面之间凸峰与凸峰正好相对的地方,物体之间的正压力实际上只由占摩擦面很小部分的实际接触面积承受。

由于这些凸峰与凸峰相接触的点受到相当大的压力而产生塑性变形,出现了粘着现象,使凸峰与凸峰就好像被“熔焊”在一起。

当物体做相对运动时,为了将这些“熔焊”在一起的点撕裂所需要的力,就构成了摩擦力的主要部分。

此外,还存在着一个摩擦面上的凸峰正好嵌入另一个摩擦面上的凹谷的情况,当物体做相对运动时,将产生机械啮合阻力,这是摩擦力的又一个来源。

因而物体之间发生干摩擦时,其摩擦力是“熔焊”点造成的粘着阻力与“凹凸体”机械啮合阻力之和。

从设备的润滑观点来讲,干摩擦是有害的,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损失(如转为热能)和机件的磨损上(如温度升高导致材料表面抗磨性及强度降低同时有磨屑的产生)。

2.边界摩擦边界摩擦亦称为边界润滑,是指物体之间摩擦面上存在一层由润滑剂构成的边界膜发生的摩擦。

边界膜的性质是影响边界摩擦的主要因素,按其形成方式,可分为吸附膜和反应膜两类。

吸附膜是通过物理因素(分子吸引)或化学因素(电子交换产生的化学结合力),使润滑剂中的极性分子产生定向排列形成的一层膜。

反应膜则是由含硫、磷、氯等元素的润滑油添加剂与摩擦表面起化学反应,所生成的新的物质而构成的一层膜。

在边界润滑作用比较充分,即形成的分子栅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长度时,摩擦仅发生在边界膜之间,摩擦系数仅与摩擦面的性质(材质、几何形状等)和润滑剂的油性有关,也就是说摩擦系数与摩擦面润滑剂之间形成极性分子栅的能力和分子栅本身的承载能力有关,而与润滑油的粘度大小无关。

摩擦与润滑

摩擦与润滑
积、重量、厚度等衡量; 4.耐磨性 5.磨损旳一般过程(三个阶段)
6.磨损旳四种基本类型 ----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磨粒磨损和腐蚀磨损
4.4.1粘着磨损
1.粘着磨损旳分类 ----轻微磨损,涂抹,划伤,撕脱,咬 死 2.减轻粘着磨损旳措施 ----合理选择摩擦副材料 ----采用具有油性和极压添加剂 旳润滑油 ----限制温升 ----控制压强(pH/3)
1.粘度旳单位 =F/A=-u/y,
2
----运动粘度 m2/(ks(gP,a/ .ms)3)
粘度单位换算 ---- 1Pa.s=10P(dyn.s/cm2)=1000cP ----1m2/s=106cSt(mm2/s)=104St(cm2/s)
粘度等级 温度和压力对粘度旳影响
0ep
配油计算
4.9 工业用润滑油和润滑脂简介
润滑脂选用原则
----潮湿环境或与水、水汽接触旳场合,选用 耐水性旳润滑脂
----在低温或高温下工作旳部位,要满足温度 要求
----受载较大,应选用锥入度小旳润滑脂 ----低速重载,选具有极压添加剂润滑脂 ----相对滑动速度较高,选用锥入度大、机械
安定性好旳润滑脂
复习思索题
1、什么叫摩擦、摩擦力、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 摩擦、混合摩擦、流体润滑、混合润滑、固体润滑? 2、摩擦特征曲线分为哪几种阶段? 3、摩擦旳粘着理论怎样解释摩擦旳产生? 4、边界膜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5、什么叫磨损?其过程分为哪几种阶段?影响磨损 旳原因有哪些? 6、常见磨损类型有哪些? 7、什么叫轴承数?什么叫流体动力润滑和弹性流体 动力润滑?什么叫流体静压润滑?
----长久在低应力下工作旳零 件选较硬旳钢,高应力和冲击 载荷作用下旳零件选用韧性好、 冷作硬化旳钢,在凿削下工作 旳零件采用一定硬度和高韧性 旳钢

机械设计的摩擦学与润滑技术

机械设计的摩擦学与润滑技术

机械设计的摩擦学与润滑技术摩擦学和润滑技术是机械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机械系统的性能、寿命和效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摩擦学主要研究机械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现象,润滑技术则是为了减少摩擦和磨损而采取的措施。

本文将从摩擦学和润滑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摩擦学的基本原理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黏附和阻碍而产生的相互阻力。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以及施加在物体上的压力等因素。

摩擦学通过研究摩擦系数、摩擦力和摩擦磨损等参数,来理解和优化摩擦现象。

2. 摩擦学的应用摩擦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械传动系统中,通过合理选择润滑方式和材料来减少能量损失和磨损,提高传动效率和寿命;在轴承和密封件中,采用润滑剂和润滑膜形成的摩擦系统可以降低摩擦和磨损,减少能量损失;在工具刀具中,通过表面涂层和处理等方式,可以降低切削力和磨损,提高切削效率和使用寿命。

3. 润滑技术的基本原理润滑是通过在摩擦表面之间形成润滑膜,减少直接接触而减小摩擦和磨损的过程。

润滑技术主要包括干润滑和液体润滑两种形式。

干润滑通常是利用一些固体润滑剂,如固体脂肪酸、陶粒等,形成润滑膜来减小摩擦;液体润滑则是利用润滑油、润滑脂等液体材料来形成润滑膜。

4. 润滑技术的应用润滑技术在机械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发动机等高温高速摩擦系统中,润滑油可以起到降低摩擦、冷却和清洁的作用;在轴承和齿轮传动系统中,润滑油和润滑脂可以减少摩擦和磨损,提高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在光学器件、半导体制造等领域,可以利用特殊的润滑技术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5. 摩擦学与润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机械设计和制造的不断发展,摩擦学和润滑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更高效的润滑剂和润滑脂,以适应更高速、更高温和更重载的工况要求;研发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润滑材料和润滑技术,以实现更小摩擦和更长使用寿命;研究润滑液的微观结构和流变性质,深入理解润滑膜的形成和破坏机制。

摩擦磨损及润滑

摩擦磨损及润滑
化学反应膜 重载、高速和高温
三、混合摩擦(润滑)
膜厚比
hlim /(Ra1 Ra2 )
(b)
λ越大,油膜承载比例大,,f越小
四、流体摩擦(润滑) 膜厚比λ >5 全液体摩擦
§2—2 磨损
一、典型的磨损过程 1、跑合磨损过程
磨合磨 损阶段
I
稳定磨损阶段
II
剧烈磨损阶段
III
磨损量q q
在一定载荷作用下形成
一个稳定的表面粗糙度,
且在以后过程中,此粗糙
t
度不会继续改变,所占时
间比率较小
O
时间t
2、稳定磨损阶段
经磨合的摩擦表面加工硬化,形成了稳定的表面粗糙度,摩擦
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磨损较缓,该段时间长短反映零件的寿命
3、急剧磨损阶段 经稳定磨损后,零件表面破坏,运动副间隙增大→动载振动
→润滑状态改变→温升↑→磨损速度急剧上升→直至零件失效
4)闪点和燃点 5)极压性能
3)凝点 6)氧化稳定性
2、润滑脂 钙基润滑脂、钠基润滑脂、锂基润滑脂
性能指标:
1)针入度
2)滴点
3)安定性
3、固体润滑剂 石墨、二硫化钼、氮化硼 、蜡、 聚氟乙烯、 酚醛树脂
4、润滑剂的添加
二、粘性定律与润滑油的粘度
1、粘性定律
u
y
u=v O
牛顿粘性定律 η——流体的动力粘度
合理地选择材料及材料的硬度(硬度高则抗疲劳磨 损能力强),选择粘度高的润滑油,加入极压添加剂或 MoS2及减小摩擦面的粗糙度值等,可以提高抗疲劳磨 损的能力。
4、腐蚀磨损
在摩擦过程中,摩擦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 产生物质损失的现象,称为腐蚀磨损。腐蚀磨损可分为氧化 磨损、特殊介质腐蚀磨损、气蚀磨损等。腐蚀也可以在没有 摩擦的条件下形成,这种情况常发生于钢铁类零件,如化工 管道、泵类零件、柴油机缸套等。

机械设计第二章(摩擦磨损润滑)知识点详细总结

机械设计第二章(摩擦磨损润滑)知识点详细总结

第2章摩擦磨损润滑1.摩擦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失效是现代机械系统的主要失效原因。

➢干摩擦:两摩擦表面间直接接触不加入任何润滑剂的摩擦称为干摩擦。

➢边界摩擦:两表面加入润滑油后,在金属表面会形成一层边界膜(约为0.02μm)。

油膜较薄时,在载荷的作用下,边界膜互相接触,横向剪切力比较弱,这种摩擦状态称为边界摩擦。

➢液体摩擦:两摩擦表面间被一层具有一定压力、一定厚度、连续的流体润滑剂完全隔开,摩擦性质取决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粘性阻力的摩擦,称为液体摩擦。

➢混合摩擦:摩擦副处于干摩擦、边界摩擦和液体摩擦的混合状态,称为混合摩擦。

磨损曲线度。

此外,润滑剂还能防锈、减振、密封、清除污物和传递动力等。

润滑剂:润滑油、润滑脂(1)润滑油的主要性能指标➢粘度:液体在外力作用下流动时,分子间的内聚力阻止分子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一种内摩擦力,称为液体的粘性。

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相对粘度。

➢油性:反映在摩擦表面的吸附性能(边界润滑和粗糙表面尤其重要);➢闪点:润滑油蒸汽遇到火焰即能发出闪光的最低温度,是衡量润滑油易燃性的指标;➢凝点:冷却,由液体转变为不能流动的临界温度(低温启动性能);➢极压性:反映在金属表面生成化学反应膜的性能。

(2)润滑脂的主要性能指标➢针入度:在25℃恒温下,使重量为1.5N的标准锥体在5s内沉入润滑脂的深度(以0.1mm计)。

它标志着润滑脂内阻力的大小和流动性的强弱。

➢滴点:指润滑脂受热熔化后从标准测量杯的孔口滴下第一滴时的温度。

它标志着润滑脂耐高温的能力。

4.液体摩擦润滑根据两摩擦表面间形成压力油膜原理的不同,可将液体摩擦润滑分为液体动力润滑、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和液体静压润滑。

5.摩擦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液体润滑理论;表面处理技术;纳米摩擦学;生物摩擦学;。

摩擦学与润滑理论

摩擦学与润滑理论

一、表面形貌(续)
一、表面形貌(续)
二、表面性质
晶体结构
体心
面心
密排六方
二、表面性质(续)
金属表面的晶格缺陷
二、表面性质(续)
二、表面性质(续)
三、表面的真实接触(续)
三、表面的真实接触(续)
接触面积计算
单一球体同光滑平面接触(赫兹接触)
简单模拟粗糙表面接触
结论:微凸峰的变形在
弹性条件下,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的2/3次方成正比完全塑性条件下,真实接触面积与载荷成线性关系
粘着和犁沟理论
粘着{冷焊-剪断-剪切强度}
犁沟/变形{机械理论}
无润滑状态下金属副摩擦可忽略不计
一般,为[0.2,0.3],与实际情况不同原因是未考虑剪切作用对接触面积的影响,并
其他模型静电力模型
摩擦的影响因数
表面膜
减摩材料和摩阻材料
减摩材料
(粘着、剪切)
滑动轴承合金、复合材料摩阻材料
钢-钢
磨料磨损
磨料磨损
(1)磨料磨损形式
两体磨料磨损:
凿削式
三体磨料磨损:
高应力碾碎式
0.8 1.3
表面疲劳磨损
疲劳磨损
(1)材料硬度(2)润滑介质(3)环境(水分)
氧化、磨料、粘着磨损交替
(1)温度与环境气氛
温度升高,形成保护层较厚,
(2)循环次数、
(5)改善结构设计
硬度提高
有利于抗微动磨损
冲蚀磨损(3)冲击角度
(5)环境温度与介质气蚀磨损
耐磨设计
耐磨设计
摩擦学与润滑理论
粘压性
牛顿流体
粘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滑凡是能降低摩擦力的介质都可作为润滑材料,润滑材料亦称润滑剂。

常用的润滑剂有液体、半固体和固体。

润滑材料的种类。

常用的润滑剂有下述类型液体润滑剂(润滑油):石油系润滑油非石油系润滑油(动植物油和合成润滑油)半固体润滑剂(润滑脂):皂基(石油系基础油和合成基础油)非皂基(石油系基础油和合成基础油)固体润滑剂:石墨、二硫化钼等。

其中,液体润滑剂(润滑油)是最常用的润滑剂。

润滑油简介主要用于发动机轴承、齿轮、汽缸、活塞、连杆等部位,工作时润滑油在密闭系统中循环流动,不仅保证摩擦部件处于良好润滑状态,还能将摩擦产生的热和产物从工作面带走。

现代超音速飞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温度可达200~300°C以上,因此润滑油必须具有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

发动机摩擦面的工作负荷很高,如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曲轴主轴承的负荷可达100千牛(10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轴承的负荷也在10千牛(1吨力)以上,润滑油必须具有承受高负荷的能力。

当飞机作高空、高速飞行时,润滑系统处于高温、低压状态,要求润滑油具有低挥发性,以减少高空蒸发损失。

在寒冷地区,润滑油温度降到-50~-60°C时仍应能保持良好的流动性。

此外,润滑油不应含有腐蚀性物质,并与系统中的金属和橡胶等非金属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

航空发动机最初使用石油基润滑油,又称矿物油,使用温度不超过150°C,适用于亚音速飞机。

40年代末合成润滑油研制成功,1952年开始在喷气发动机上使用,性能大大优越于矿物油,能满足高空、高速飞机发动机的要求。

应用最广的合成润滑油是各种酯类润滑油。

发展润滑油加氢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如加氢处理、加氢补充精制、临氢降凝等技术已成熟并有新的进步,另一方面异构降凝等新技术日益得到应用。

采用加氢新技术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已接近或达到PAO合成润滑油的性能而占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为适应汽车工业与其他工业技术高速发展与更新换代打下牢固的基础。

因此加氢工艺在润滑油生产中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根据原油组成的不同,开发出一系列润滑油加氢新工艺,为我国炼油企业生产优质的润滑油基础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对于润滑油高压加氢工艺,环烷基原油是世界各类原油中最高贵的资源之一,其储量仅占原油总储量的2.2%。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委内瑞拉和中国拥有环烷基原油资源。

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利用有限的环烷基原油资源,是炼油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环烷基原油的特点看,其润滑油馏分的化学组成以环烷烃、芳烃为主,直链石蜡烃少,凝点较低,是生产电气用油、冷冻机油的良好原料,同时也适宜于生产白油、化妆品用油以及特殊工艺用油。

针对石蜡烃含量少的环烷基原料的特点,采用催化脱蜡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环烷基润滑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制,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现状进入21世纪,随着环保与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润滑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润滑油要有高的抗氧化安定性、更好的粘温性、好的低温流动性以及优良的剪切稳定性与抗磨性,依靠调整添加剂配方来提高润滑油使用性能的办法已无法达到要求,这就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用传统工业生产的矿物润滑油质量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世界范围内适合生产润滑油的原油资源日益减少,润滑油生产必须面队劣质的重质原油,这对于传统加工工艺也是一道难题。

润滑脂简介在不便于使用润滑油的部位可用半固体膏状润滑脂。

这些部位的特点是敞开、外露,需进行密封防尘,要求润滑材料能在工作面上长期保存。

飞机操纵系统、起落架、电机、仪表、导航通信设备、武器的活动摩擦部位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轴承、活门均广泛采用润滑脂。

润滑脂的组成润滑脂是由基础油和稠化剂再加入改善性能的添加剂所制成的一种半固体(通常是油膏状)的润滑剂,其成分有基础油、稠化剂、稳定剂和添加剂等。

1.基础油基础油是润滑脂中含量最多(占70%-90% )的组分,是起润滑作用的主要物质。

矿物油和合成油都可作基础油。

矿物油是制造普通润滑脂的主要基础油,其价格低,但使用温度范围较窄,不能同时满足高、低温要求。

合成油用于制造高、低温或某些特殊用途的润滑脂。

基础油的粘度必须根据润滑脂的使用条件决定,低温、轻负荷、高转速应选低粘度油,反之,则应选中粘度或高粘度油。

2.稠化剂稠化剂在润滑脂中的含量约占10%-30%,其作用是使基础油被吸附和固定在结构骨架之中。

稠化剂有四类:烃基、皂基、有机和无机稠化剂。

3.稳定剂稳定剂的作用是使稠化剂和基础油稳定地结合而不产生析油现象。

不同润滑脂使用的稳定剂也不同,如钙基脂用微量水(1%~2%)作稳定剂,一旦钙基脂失去水分,脂的结构就完全被破坏,从而造成严重的油皂分离。

4.添加剂常用添加剂有抗氧剂、极压抗磨剂、防锈剂、粘附剂、填充剂和染料剂等。

润滑脂的作用机理润滑脂的润滑作用,部分是由于稠化剂的作用,部分是由于基础油的特殊结合所带来的既不同于基础油又不同于稠化剂的润滑特性。

基础油分三部分保持在润滑脂结构中,在皂胶团表面的基础油因皂分子碳氢链末端之间的吸引力而维系在结构内,常称这部分基础油为游离油;在皂分子的二维排列层之间的基础油,除链末端之间的吸引力维系外,层间还有类似毛细管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毛细管吸附油;而处于皂分子晶体内的基础油,由于皂分子羧基端的离子场的影响而被牢固地维系在晶体内,常称这部分基础油为膨化油。

由于外力的作用,皂胶团被压缩,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游离油,其次是毛细管吸附油,而膨化油只有当润滑脂结构被破坏时才分离出来。

前面仅就润滑脂的析油作了讨论,但到底滚动轴承内润滑脂的动态如何?又是以何种机理进行润滑的呢?滚动轴承内的润滑脂经过初期的复杂流动后而达到稳定分布状态,长时间的润滑可以认为是这样的,摩擦部位残留的特别少量流动的润滑脂和轴承内、外静止状态的润滑脂,与由于受热、振动、离心力等作用而析出的基础油共同起润滑作用。

同时,滚动体近旁静止的润滑脂与滚动体表面附着的润滑脂膜之间,可能存在着微量润滑脂的不断交换。

轴承空腔内及密封盖里附着的静止润滑脂能起防止流动化润滑脂流出的密封作用和供给基础油的作用。

因此,轴承空腔、密封盖的容积或形状,也对润滑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润滑脂一般可被看作是加有表面活性物(稠化剂)的润滑油。

这类表面活性物含有极性基团和烃基链分子,并形成一定厚度的润滑层。

在个别情况下,这润滑层可达400~500个单分子层。

可见,这样多分子层隔开的摩擦副对偶表面要比常见润滑油单分子层隔开摩擦副对偶表面的摩擦小得多。

因此,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润滑脂比润滑油更适用于苛刻条件下的齿轮、重载轴承等的润滑。

固体润滑剂简介用喷涂、浸渍、涂刷、溅射或化学转化方法直接在摩擦面上形成固体润滑膜,或者将固体润滑剂粉末直接加入基体材料中制成自润滑复合材料。

这是解决飞机、飞船和导弹上特殊部位润滑问题的有效方法。

固体润滑剂适用于温度高于 250°C而润滑脂又不能保留在工作面上的部位,低速和重载荷滑动摩擦部位,可能产生微振磨蚀的部位,接触氧化剂、推进剂和其他侵蚀性物质的部位,以及在高真空、超低温条件下工作的部位。

固体润滑剂的主要材料是石墨、氟化石墨、二硫化钼和聚四氟乙烯等。

固体润滑剂是指用以分隔摩擦副对偶表面的一层低剪切阻力的固体材料。

对于这类材料,除了要求具有低剪切阻力外,与基底表面之间还应具备较强的键联力。

这也就是说,载荷由基底承受,而相对运动发生在固体润滑剂内。

优点使用固体润滑剂的优点在于:润滑油脂的使用温度范围一般为-60℃~+350℃,超过这一温度范围,润滑油脂将无能为力,而固体润滑剂却能充分发挥其效能;润滑油脂的承载能力也远远不如固体润滑剂;在高真空、强辐射、活性或惰性气体环境中以及在水或海水等流体中,润滑油脂容易失效,也需借助于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在贮存,运输和使甩过程中,对环境和产品的污染也比润滑油脂少得多;固体润滑剂还特别适合于要求无毒、无臭、不影响制品色泽的食品和纺织等行业;固体润滑剂的时效变化小,保管较为方便。

然而,固体润滑剂的缺点也很突出,例如润滑膜一旦失效就难以再生;一般地说,其摩擦因数比润滑油脂的大;摩擦界面上的热量不易被带走或逸散;容易产生碎屑、振动和噪声等。

常用的固体润滑剂有:层状固体材料(如石墨、二硫化钼、氮化硼等)、其它无机化合物(如氟化锂、氟化钙、氧化铅、硫化铅等)、软金属(如铅、铟、锡、金、银、镉等)、高分子聚合物(如尼龙、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等)和复合材料。

摩擦简介摩擦材料是一种高分子三元复合材料,是物理与化学复合体。

它是由高分子粘结剂(树脂与橡胶)、增强纤维和摩擦性能调节剂三大类组成及其它配合剂构成,经一系列生产加工而制成的制品。

摩擦材料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摩擦系数和耐磨损性能,同时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能满足车辆或机械的传动与制动的性能要求。

它们被广泛应用在汽车、火车、飞机、石油钻机等各类工程机械设备上。

民用品如自行车、洗衣机等作为动力的传递或制动减速用不可缺少的材料。

摩擦材料是用于诸多运动机械和装备中起传动、制动、减速、转向、驻车等作用的功能配件。

按功能及安装的部位主要分为制动器衬片和离合器面片。

摩擦材料在汽车工业中属于关键的安全件,汽车的启动、制动和驻车都离不开摩擦材料,摩擦材料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功能地位不言而喻。

2 摩擦材料的运用摩擦材料广泛用于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舰船等)和各种机器设备的制动器、离合器及摩擦传动装置中的制动材料。

在制动装量中,利用摩擦材料的摩擦性能,将转动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使传动装置制动。

现代汽车摩擦材料是一类以摩擦为主要功能,兼有.结构性能要求的复合材料。

在工作时主要承受反复变化的机械应力场与热应力场,而力与热的发生源是无限形成新工作面的摩擦界面。

汽车用摩擦材料主要是制动摩擦片和离合器片。

它们既是保安件,又是易损件。

这两种产品在汽车中用量不很大,但在汽车厢材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且非石棉低噪声摩擦材料的研究开发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高新技术。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汽车制动系统多为四轮鼓式,制动摩擦片几乎都用石棉基摩擦材料,只有那些超重型车辆采用金层基摩擦材料。

由于石棉基摩擦材料的热衰退性大、并且又是强致癌物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汽车制动器结构开始向“前盘后鼓”与非石棉摩擦材料过渡。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是盘式制动器与新型无石棉摩擦材料大力发展和工业化生产二应用时期。

基于现代社会对环保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开展了非石棉摩擦材料的研究开发,相继推出了非石棉的半金属型摩擦材料、烧结金属型摩擦材料、代用纤维增强或聚合物粘接摩擦材料、复合纤维摩擦材料、陶瓷纤维摩擦材料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均没有石棉成分,而是采用代用纤维或聚合物作为增强材料;2)增加了金属成分,以提高其使用湿度及寿命;3)加入了多种添加剂或填料,以改善摩擦平稳性和抗粘着性、降低制动噪声和震颤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