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诗意盎然叙大事回味悠长念古村-—赏析优秀新闻作品《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广电1102 张洪乐 201120270225【背景介绍】: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一起现场察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深深感受到江山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十分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
于是,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抓紧采访相关人物及故事,连夜加班,于第二天赶出这一通讯.文章见报后,江山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对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更高,不断有人打电话给记者交流感想,衢州文化界人士表示: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
此文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以及《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进一步扩大,至今已有全国100多个县市3000多人到江山考察古村落保护。
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此文,而且质量不错,值得表扬。
此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保护力度.【赏析】:此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文笔优美而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人带如一个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还多处运用鲜明生动的故事,营造了很强的现场感,信手拈来,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用散文的笔法,轻松的笔调,给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江山答案,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了呼吁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感诉求,回味悠长,引人深思.同时本文记者打破常规散文诗般的写法,对党报的工作性报道也是一个创新之举。
接下来我将从意境意象、节奏韵律、成文速度和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四个方面具体欣赏一下本文的出彩之处。
意境意象美的活灵活现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而这篇通讯却笔走偏锋,开门见山就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意境,让文章具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电视会议新闻的创新艺术——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会议消息获奖作品赏析
云变化 , 国内重大新闻, 百姓关注 热
点, 社会奇 闻轶事 , 无不包括在 内。 即使是在寻常事件 中也要想方设法 “ 出观众感兴趣的“ 钓” 活鱼” 。如 来
是 时 间新 。是 指 电视 会 议 新
闻事 件 从 发 生 到 播 出 的 时 间 差 距 。
观众都有“ 先睹为快” 的心理 , 因此 ,
佳 作 赏析 I o r lm ee rh ea J un R sac H rd ai s l
电视会议新 闻的创新 艺术
— —
第 2 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会议消息获奖作品赏析 0
■朱惠 民
新,是电视会议新闻的基本特
征之一 , 不新就不是 电视会议新 闻。 因为电视会议新闻是客观事物运动
它把新闻的定义从 “ 已经发生的事 情” 变为“ 同步报道发生着的事情 ” ,
展示了一种令人惊喜 的时空同步 文
化。
二是 内容 新 。是 指 会 议 新 闻材 料 的鲜 活 。是 刚从 水 中捞 上 来 的活
状态的最新陈述 ,而运动着的客观 事物是瞬息万变的 , 日为新 , 日 昨 今
为l ; 时为新 , l E彼 此时 为l , E 电视会 l
议新闻只有适应 这种不断变化 的客
观现实 。才能真 实地反映电视会议
蹦乱 跳 的 “ 鱼 ” 它是 电 视 会 议 新 活 。
闻要新的真正 内涵和魅力所在 。据
我 国有关学者研究表 明:观众在接 受新 闻信息 的时候 , “ 有 求新求异 ” 的心理特点。 习以为常的事件 , 对观 众来说 。 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 引 不起他们的兴趣。只有当新的超 出 常态的事件 出现时,才会 刺激他们 的神经 , 引起兴奋。所 以, 作为合格
电视节目赏析之感
从“把关人”理论看电视新闻栏目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以及信息的需要,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受众,那么,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能最大程度上吸引受众,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近几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系列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的发展初期,拥有大量的受众,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和国外知名电视新闻节目的经久不衰不同的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进入了误区,迷失了发展的方向,造成了收视率的直线下降,拿《新闻调查》为例子,收视率甚至下跌到了后几名,和美国的《60分钟》这样老牌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我国的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稚嫩的许多,不可否认,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时间长,我国电视新闻起步晚,必然导致了电视新闻的相对落后,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我们自身的因素。
每天,世界各地,无时无刻都发生着新闻,以现在的传播技术,将这些新闻传递到观众并不是很难,但是,你无法保证这些新闻是受众真正需要的,因此,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的选择,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的把关人,如何选择受众真正需要的新闻就成了电视新闻栏目成败的关键。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3篇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电视新闻作品赏析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电视新闻作品赏析篇1电视新闻作品评析[摘要]:我国电视新闻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从最初的设备极其不完善到今天我们能够独立、及时、有效、广泛地播报全球新闻,其发展已经深深影响到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现在,网络化、平民化的电视新闻,正逐步与世界接轨,与时代进步相呼应。
[1]以下笔者将对两则电视新闻消息进行评价和分析,由于才疏学浅,还望包涵。
[关键字]:电视新闻;评析;比较“李克强探望残疾孤儿”评析首先,这是一则长短适中的告知性新闻,主要是围绕了国家总理李克强前往八一儿童医院探望医院内残疾孤儿的详细报道。
在新闻播放的开头,该视频使用的是非同期声的解说词,也就是说该视频是在拍摄结束后经过后期的录音加工处理才得以播放。
从一开始的解说词:“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天来到八一儿童医院,看望在这里就医的残疾孤儿,并向全国少年儿童祝贺节日。
”简单的几句解说词,清晰明了地交代了此次新闻的主角和原因,没有冗长的反复介绍,给人一种爽快的节奏。
将整个新闻重点瞬间呈现在观众眼前,容易理解。
在解说词过后,就开始进入新闻的重点,这时候画面中突然冒出一个条导语,写着“李克强在“六一”前夕看望残疾孤儿时强调把社会关爱和制度保障作为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个人认为这个导语的出现恰到好处,因为它正好把接下来要播放的新闻片段重点提前通过文字叙述呈现给观众,好让观众能够即时地明白片段接下来即将要讲什么,防止因为片段播放速度和播音员语速过快而忽略了主要内容到底讲的是什么。
而此时镜头的重点放在总理李克强身上,然后固定他跟医院医生的对话场景。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此刻播音员说到李克强跟医生们谈话的时候,镜头依旧停留在李克强身上,对于另一个重点人物——医生,却始终见不到身影他们的身影。
然后镜头一放就把重点投放在残疾孤儿身上,画面中的孩子手拿玩具枪,一脸微笑的样子,对于眼前众多人围在自己身边毫不在意,目光一直停留在手中的玩具枪,这时候的镜头画面是刚好正对着孩子,很自然地把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获奖新闻作品赏析讲稿
构思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门如何找故 事、讲故事的艺术。“叙事即故事,而故 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 命、昆虫等身上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也就是说,故事中包括一系列按时间顺序 发生的事情,即叙述在一段时间之内,或 者更明确地说,在一段时期间发生的事 件。”
(2)电视新闻、专题节目。
优秀消息(要求同广播消息)。 优秀评论。 十佳栏目(要求参照广播十佳栏目)。 优秀现场直播(要求参照广播优秀现场直播)。 优秀电视专题(要求参照广播优秀专题)。 优秀纪录片。 优秀电视动画。 优秀电视少儿节目。 优秀电视广告节目。 优秀电视科普节目。
以上十项各省级协(学)会有14个指 标参评。其中优秀消息4个,优秀评论 1个,十佳栏目1个,优秀现场直播1个, 优秀电视专题3个,(6)~(10)项各省协 (学)会可任选强项报送4个;中央电 视台有28个指标参评。其中优秀消息8 个,优秀评论2个,十佳栏目2个,优 秀现场直播2个,优秀电视专题6个, (6)~(10)项可任选强项报送8个。
广播电视节目中所讲的故事,首先必须是 事实,这是新闻第一位的要求。但“故事” 比“事实”又前进了一步,它不但要有新 闻性,还要有趣味性和思想性。西方学者 最新的传播理念是“新闻的本质是故事。” 他们认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找不 到“故事在哪里”,就写不出好的新闻作 品。新闻既然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反 映,就离不开生动活泼的叙事手段,因而, “讲故事”已经成为报道新闻的一个重要 流派。
2.认识上存在着有偏差。
有些新闻从业人员认为,平民化报道,就 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叙说,这是一个 理解的误区。这一误区必然使得本地新闻 流于表象化,民生新闻趋向狭隘化,新闻 报道缺乏深度与整体把握。
新闻作品赏析《新闻周刊》本周人物专题培训课件
单击添加标题
语言 字幕 音效
采访同期声为主:当事人讲述事件经过 旁白为辅:补充说明
只有采访画面配有字幕,旁白和主持人的 串场无字幕
实地采访画面有杂声,除此之外无配乐
02 节目特点
节目特色
1.主持人个人风格强烈
《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 松,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 央视主持人之一了。是中央 电视台的王牌新闻主持人。 他的主持风格就是睿智、机 敏又不失亲切,深受观众的 喜爱。他在节目中有大量精 彩的评论。
.
《本周人物》子栏目选题
20170930 20171014 20171021 20171028 20171102 20171111 20171118 20171125 20171202 20170209
钟阳:追种子的人 李涛:悬崖清垃圾 张双南:仰望星空 焦卫东:守卫平安 邓亚东:改造宿舍 杨帆:电梯里的劝烟 曹师志:陪伴者 钱女士:行人先行 赵勇:被“赖”掉的人生 蒋桂英:口袋婆婆
节目特色
2.选题讲究“低视角”和“高品位”相结合
低视角: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来选 择人物
高品位:节目品位和品质高,不 媚俗不猎奇,不商业化
03 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
“机械味”浓厚的“上帝解说” 贯穿节目始终,导致听觉疲劳。 然而时间一长,这“高大上”的 解说也会沦为刻板无味的机械重 复。尤其是《本周人物》本来就 是节奏缓慢的部分,把一件小事
节目对比
表达方式
主旨立意
01
04
02
03
主持形式
节目互动
表达方式
01
02
《新闻周刊》和《热线12》作 为中央电视台的严肃性新闻栏 目,为了宣传社会正能量,秉 持着中立客观的态度,照顾当 事双方的情绪,也没有明确地 评判他们的对错,体现的是冷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方法探析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方法探析【摘要】结合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点,本文从追慕大家沉潜之风,坚守诵读、赏析与写作三者并举之风,崇尚多种文体与作品传播、改编之风等三个方面,对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方法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赏析;作品;诵读;写作0 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通过教师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以便陶冶学生之心智情操,提升彼等文学分析与鉴赏水平,以及用手中之笔准确表现自我思维情怀,艺术再现社会人生之能力。
然浮躁堕落世风之浸染,中小学功利教育之遗毒,视觉化快餐化的网络文化之风靡,大学课程改革中基础课之集体沦落,未来就业之现实考虑等等,让莘莘学子或疲于应付各种证件考试,如驾驶﹑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教师资格﹑研究生入学﹑公务员选拔等诸多考试,或奔波在做家教﹑发传单﹑摆地摊﹑开网店等各种兼职工作的路上,或因担任大学社团的各种职务而琐碎着,抑或沉迷于爱情和网络的甜蜜与虚幻中……总之,大多数同学与经典﹑阅读﹑诗性﹑批判﹑精神﹑责任之间,已渐行渐远。
正如有文所言:“社会上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修养,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现象,自然会出现文化使命感的丧失和人文精神关怀的淡漠。
这种阅读消费的感官化、平庸化、娱乐化,自然会造就一批‘空心人’、‘欲望人’和‘物质人’。
”[1]如何改善上述不良习气,需要每一位有担当之教育者的反思与行动。
而笔者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和四十六位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一年的交流对话中,结合他们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形成了一些看法。
不当之处,祈方家指正。
1 追慕大家沉潜学问之风古典文学源远长,博大精深,就典籍而论,有《尚书》之古奥艰深,《易经》之玄妙精炼,《论语》之简明畅达,《庄子》之汪洋恣肆,《诗经》之整饬典雅,《楚辞》之瑰丽多姿,《史记》之酣畅淋漓,《汉书》之冷心冷面,《文选》之沉思翰藻,《世说》之隽永传神,《李太白集》之飘逸高远,《李商隐诗集》之幽眇绮丽,《西厢记》之一往情深,《窦娥冤》之悲愤沉痛,《西游记》之光怪陆离,《红楼梦》之寄寓遥深。
从熟视无睹中发现新闻精品——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获奖作品赏析
快。
一
群 来 自加 拿 大 的 华侨 华 人 正在 公 囡 里 游 览 ,胡 锦 涛 同他 们
一
一
握手。( 场、 现 同期 )我 们都 希 望 国 家 富 强 、 民富 裕 , 我 们 “ 人 让
一
起 继 、精 巧 的 编辑 技 术 以及 大 量 现 场 音 效 及群 众场 面 的 运 用 , 实 地 将 领 导 人 心 系群 众 , 众爱 如 群
从熟视无睹中发现新闻精品
第 2 中国新 闻奖电视 消息获奖作 品赏析 O届
口朱惠 民
在 曰常 的 电视新 闻采 访 活 动 中 ,许 多 电 视 记 者都 有 这
的 节 日气 氛 :
样 的体 会 : 采访 老 的 典 型 单位 或典 型个 人 , 以发 现 有 价 值 难 的 新 闻 , 往是 老 报 道 的 翻版 , 是~ 些平 庸 之 作 。 往 或 为什 么 ?
一
、
用“ 孩童 般 的 眼 睛 ” “ 明长 者 的 眼光 ”从 熟 悉 的 和 聪 。
新闻作品赏析新闻周刊本周人物课堂PPT
单击添加标题
语言
采访同期声为主:当事人讲述事件经过 旁白为辅:补充说明
字幕 音效
只有采访画面配有字幕,旁白和主持人的 串场无字幕
实地采访画面有杂声,除此之外无配乐
02 节目特点
5
节目特色
1.主持人个人风格强烈
《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 松,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 央视主持人之一了。是中央 电视台的王牌新闻主持人。 他的主持风格就是睿智、机 敏又不失亲切,深受观众的 喜爱。他在节目中有大量精 彩的评论。
《热线12》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的一档资讯 类直播节目,首播时间为每日午间12:00,时长40分钟。 旨在及时发布重大法治资讯,跟踪重大法治事件和社会 热点,展现频道专业特色。主体内容涵盖法律服务、法 律援助、慈善帮助、社会救助领域。它每期节目都有不 同的嘉宾律师进行讲解分析,让人对这个故事有更深的 认识。
节目对比
表达方式
主旨立意
主持形式
节目互动
表达方式
01
02
主旨立意
01
02
节目互动
01
02
03
感谢聆听
THANKS YOU
WE WILL DO A GREAT JOB !
曹师志:陪伴者 钱女士:行人先行 赵勇:被“赖”掉的人生 蒋桂英:口袋婆婆
节目特色
2.选题讲究“低视角”和“高品位”相结合
低视角: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来选 择人物
高品位:节目品位和品质高,不 媚俗不猎奇,不商业化
03 不足之处
10
不足之处
“机械味”浓厚的“上帝解说” 贯穿节目始终,导致听觉疲劳。 然而时间一长,这“高大上”的 解说也会沦为刻板无味的机械重 复。尤其是《本周人物》本来就 是节奏缓慢的部分,把一件小事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
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 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
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
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
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
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
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
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
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
第三篇《全城“送别”爱心背后的价值观》是一则评论。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
广播电视节目赏析一、怎样才能成为“优秀广播电视节目”既然是《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评析》,我们的整个课程都是分析什么才是围绕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怎样才能作出优秀的节目。
导学是课程的提纲挈领的部分,我想在此简单总结一下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般具备的条件,使大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1.舆论导向正确,符合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富有时代特色;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传播迅速及时,深受群众欢迎,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媒介能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真理之声、正义之声,能不能正确传达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不要舆论监督,而是要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质量。
正确的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介审时度势,采用恰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将某些社会矛盾、问题、现象揭示出来。
2.题材重要,主题鲜明,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在新闻价值中,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人们天生就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感兴趣。
抓好一个重大选题,要从多侧面、多角度选材,要多工种、多环节配合,使其具有相应的表现手段,具有深刻的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
3.内容真实,细节准确,现象与本质相统一;这是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同学们从学习新闻课程开始就知道真实对于新闻的重要性,但我还是想再强调一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中的事实不仅要准确,而且要全面客观,要符合事物的总体面貌。
4.信息含量丰富,内涵深刻,能给人以较多的思考和启迪。
新闻作品应当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这是受众的普遍要求。
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有才能的记者往往能比其他记者采集到有关这个事件的多种信息。
例如,报道国际贸易谈判,有的记者只报道当事双方何时何地举行了有关某项争端的谈判的信息,而有的记者却不限于此,还提供了争议焦点,哪些问题取得进展或达成协议,哪些问题还在讨价还价的信息等。
5.作品应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且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
时效性是指从事件发生到新闻发布之间的时间差。
新闻1+1解析
名牌节目赏析——新闻一加一《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自从2008年3月24日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了140多期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就新闻类节目来说,《新闻1+1》是一种创新,他糅合了新闻和评论两种模式,与时俱进分析事实。
它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一档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栏目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或两个国际新闻事件,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资讯和各方观点,揭示事件本质——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有人说两档节目有些雷同,但新闻一加一中与《环球视线》不同的是,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内容来自于我国大众生活中,意义更大。
其实,《新闻1+1》的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
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这是央视首个直播新闻评论节目。
”央视新闻频道某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闻1+1》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发事件的探讨,直播意味着极大的难度。
”所以在我看来,虽然说央视没有自主创新出一个栏目,但借鉴之后敢于迈出这一步开始做直播新闻评论节目也是一种进步。
“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一种灯塔的导向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评论的价值有时会超越新闻报道本身。
”可以说,《新闻1+1》的开播,使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上一个台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节目样式。
《新闻1+1》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
首先是它独特的新闻评论特点:时效性强和解析新闻话题视角独特。
新闻作品赏析
新闻作品赏析第一章新闻赏析的性质与作用一:新闻赏析的定义新闻:媒体新闻及由一定媒体公开发布的新闻作品赏析:对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和社会成因与表现手法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新闻赏析:是对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新闻作品进行评价与分析,及通过对新闻作品的新闻特性的挖掘与分析,来判断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大小的活动。
二:新闻赏析的任务:对新闻作品进行价值判断,通过分析、解释和评价新闻作品,来总结和探索新闻采写经验及其规律,从而规范新闻写作,引导受众正确接受和认知新闻作品内涵,总结新闻采访经验,促进新闻采写向健康、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通过指出新闻作品和优缺点,建立起新闻赏析鉴赏的价值体系。
三:新闻赏析的意义:1.有利于把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2.有利于把新闻业务改革同探索新的新闻理论结合起来;3. 有利于指导我们科学地把握新闻赏析的内在规律,规范新闻赏析的方式;4.有利于我们指导新闻实践,增强新闻的敏感度,培养对新闻现象、新闻问题的批判力。
第二章:新闻作品赏析的特点第一节:聚集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概念:新近发生变动事实对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新的信息之需要的满足。
二:分析和评价其新闻价值1.新闻作品所报道事件是否具有重要性A:看事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B:分析事情的冲击力有多大2.考查新闻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具有趣味性A积极趣味:能唤起人们肯定的、欣赏的、同情的B消极趣味:能够引起人们惊恐、满足人们的猎奇、窥探的某种欲望3.考查新闻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接近性4.考查新闻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时效性5.考查新闻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显著性第二节:新闻写作得失一:准确性:1.知识要准确2.时间要准确3.用语要准确第三节:指向社会和文化批评1.审视新闻的价值与其它价值的关联:新闻价值通过媒体反映了社会活动在制度过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观2.揭示与社会趋势的关联:考察新闻作品是否把握社会趋势、反映时代精神,也是新闻作品赏析的本质3.开展文化批评:新闻作品本身是一种文化产品,与宗教、艺术、科学等息息相关,除了教育系统外,新闻工作是仅次于教育系统的另一重要的文化系统第三章新闻赏析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新闻赏析的本位原则一:新闻本位1.含义:新闻媒体从新闻的一般原则出发、开展报道活动,而不是从其它因素来做新闻2.原则:从新闻本位赏析新闻作品,就是首先强调新闻不是宣传、不是广告、不是艺术,新闻就是新闻,应当把新闻当作真正的告知的传播活动,而不是把新闻当作劝服性的传播活动。
几则优秀电视新闻标题赏析
几则优秀电视新闻标题赏析几则优秀电视新闻标题赏析1. '疫情肆虐,志愿者用爱温暖生活':这个标题突出了志愿者们在疫情期间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社区的关怀。
正文可以进一步展示志愿者们的活动,如为居民提供物资、照顾孤寡老人、帮助弱势群体等,以及他们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间。
2. '科技助力农业,智慧农场迈向全球':这个标题强调了科技在农业领域的重要作用,并展示了智慧农场在提高农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改善农作物质量方面的成就。
正文可以介绍智慧农场的创新技术和系统,如无人机巡检、自动灌溉、智能温室等,以及它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3. '教育公平,助力贫困地区孩子圆梦':这个标题关注了贫困地区教育的问题,并强调了为孩子们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重要性。
正文可以介绍一些教育公益项目,如志愿者教学、捐助教材、提供奖学金等,以及这些项目对孩子们的影响和成功案例。
4. '环保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这个标题强调了环保意识和行动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对保护地球的责任。
正文可以介绍一些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减少塑料使用等,并展示这些活动对环境改善的效果和人们参与的热情。
5. '创新创业,激发年轻人的潜能':这个标题突出了创新创业对年轻人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激发他们潜能的关键。
正文可以报道一些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故事,如创办科技公司、设计新产品、开启社会企业等,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成功经验。
这些优秀电视新闻标题赏析展示了新闻的创意和吸引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积极行动的关注。
在正文中,可以通过更详细的报道和采访,进一步展示这些标题中所提到的人物、事件和背后的故事,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中国电视节目赏析
《康熙来了》电视节目赏析节目档案:节目名称:《康熙来了》首播时间:2004年1月首播频道:台湾中天综合频道节目类型:话题访谈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2点-23点主力观众群:20岁到40岁节目环节形式:女明星卸妆、搜查女明星的包包、话题辩论、拯救音痴、明星专访主持人:蔡康永、徐熙娣助理主持:陈汉典一、关于《康熙来了》《康熙来了》是台湾当红的一档娱乐节目,由中天综合台主办。
节目邀请台湾当红明星来到节目当中,通过期间访谈让人了解艺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多才多艺的小S加上知识渊博的蔡康永,穿插搞笑元素,在知性与理性的对话中了解明星的幕后故事。
《康熙来了》取自主持人蔡康永与小S徐熙娣名字的二个字而拼成。
每晚收视率为1.2%-1.3%,每周吸引了超过500万观看人次,是台湾收视率最高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
《康熙来了》给了主持人相当大的发挥空间,这也保证了他们“怪”的特色能够充分发挥,完全即兴的提问和无底线无禁忌的话题让现场总是惊喜爆笑的场面迭出,而助理主持人陈汉典的加入也给节目增色不少。
据台湾东森网络调查,《康熙来了》以66.07%的支持度而成为网友心目中最佳的综艺节目并入围金钟奖“最佳综艺节目”。
二、点赞由我来(1)主持人:主持起来“放任自流”熟悉《康熙来了》的观众都知道,主持人无疑是康熙来了能取得如此成绩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康熙来了》一共有三位主持人,除了极具个性敢说敢做的小S和鬼马才子蔡康永,还有从《全民最大党》中以模仿各路名人而走红的陈汉典。
《康熙来了》中小S活泼精怪、刁蛮大胆、搞怪强势的在节目中不惜与嘉宾争抢风头的表现,与蔡康永的低调沉稳、敏锐机智、语言直接犀利的表现则有鲜明的对比,但是正是这种极具个性和锐利的风格一旦捕获到嘉宾的“爆料”就坚决不会放过,让嘉宾和观众的心情都处于心跳加速、兴奋刺激的状态,使得嘉宾在节目中不得不摘掉从容不迫的面具,没有丝毫保留的余地,观众看的欢畅过瘾。
这种天马行空的谈话聊天给观众带来不断的快乐和惊喜。
几则优秀电视新闻标题赏析
几则优秀电视新闻标题赏析1. 创新报道:科技巨头推出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科技巨头推出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更智能、便捷的家居体验•通过创新技术,实现智能家居的自动化控制、能源管理和安全监测等功能•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家居生活的品质和舒适度2. 社会热点:城市垃圾分类全面推行,环保意识普及•城市垃圾分类全面推行,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垃圾分类将成为每个市民的责任,促进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将为城市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3. 经济报道: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活力增强•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经济活力增强,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升,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4. 文化报道: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传承与创新并重•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融合创新元素,焕发新的活力•通过传承与创新并重,传统工艺得以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5. 教育资讯:学校开展创客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开展创客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和创新设计•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创客教育的实施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就业创业打下基础6. 健康养生:科学饮食助力健康生活,推广健康饮食习惯•科学饮食助力健康生活,推广均衡营养和合理膳食•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将预防疾病,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推广健康饮食习惯是健康养生的重要举措,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7. 体育新闻:运动员创造新纪录,展现中国体育实力•运动员创造新纪录,彰显中国体育实力和竞技水平的提升•运动员的辛勤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国家争光•体育竞技的发展将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提高国民体质水平8. 政治动态:国际合作助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助力共同发展,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作用将为世界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结论以上是几则优秀电视新闻标题的赏析。
新闻稿分析范文(推荐8篇)
新闻稿分析范文(推荐8篇)电视专题类作品评析关于“电视专题片”与“深度报道”电视专题片的评析新闻专题是就其中一新闻题材所做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且有深度。
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相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详尽全面的报道。
对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评析,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题材的选择是评析新闻题材的选择,是新闻专题片成功的基础;也是评析新闻专题片的一个重要标准。
新闻性,是新闻专题片的根本属性,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专题片的一个重要特性。
准确选材:须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依托;敏锐的新闻嗅觉,捕捉具时代;特色又蕴含社会意义的题材(重大题材,重要性);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解决的问题(群众题材,群众性)二、内容的创造1、“消息”与“新闻专题片”的区别同:新闻性纪实性异:篇幅短与长;报道的深与浅消息讲究的是时效,以快、新取胜,而专题讲究的是深、广,以对消息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见长。
2、新闻专题片的深度1)新闻专题片的深度首先表现在主题的深刻性主题:一部作品全部思想内容的体现和概括,是作品的灵魂;关系到作品价值的高低。
主题的提炼:记者驾驭报道题材时,不能只是简单客观再现事物,而是对题材进行深入发掘;大量占有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的思考、分析,提炼出深刻的、富有启示性的主题。
本会议新闻稿由恒安重工提供,会议新闻稿主要包括:新闻召开时间、地点、人物、会议主题、达成共识等问题。
xx年8月15日,下午14:30分,在恒安重工三楼多功能会议厅召开了“xx年恒安重工第四季度工作计划暨目标会议”。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恒安重工:柴董事长、何总经理、刘厂长、各部门经理和部分车间及后勤代表人员等,共36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何总经理主持。
本次会议主要明确了xx年恒安重工第四季度工作计划及工作目标,初步计划xx年第四季度恒安重工销售目标为:8000万人民币,实现车间环境及人员的整改,到年底初步实现公司5S规范化管理,继续健全售后跟踪服务及调查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新闻赏析电视新闻的定义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电视因其听觉、视觉形象直接传送的传播特点和深入家庭、自由接收的传播优势,已成为具有最广泛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当代信息社会,电视新闻成为人类信息沟通的最重要渠道,对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组织作用和推动作用。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媒介生存环境的变革,电视新闻事业将进入一个更为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而数字化浪潮的涌起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必将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功能——人类信息接受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传播必然朝着更完美地传播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体需要更多地整合电视传播视听综合的传播特点,电视新闻将通过网络进入更为广阔的传播领域;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电子媒介的电视始终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趋于完善,在网络媒体时代电视仍然可能成为网络媒体的最佳载体——因为电视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系统轻易实现双向互动、提供交互式信息服务,所以说网络传播时代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冲突,数字技术也将使电视新闻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关于电视新闻的界定曾有过种种论说。
上述定义的确立,是立足于概括其共性与个性:“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用以界分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片的不同个性;“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则是对电视新闻作为新闻共性的界定了解电视新闻的概念,需要明确“正在”和“发现”这两个关键词。
正在——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使记者可以在新闻事件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发展做同步的现场报道,卫星传送可以对远隔大洋的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让观众看到与事态本身同步进展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将新闻的时效由“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变成了“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
所以在电视新闻的定义上强调“就近或正在”的概念。
发现——新闻报道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报道题材面在不断扩大,报道内容也在深化,今天的电视新闻不仅需要加强形象化和时效性的优势,同时需要强调其思想深度,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崛起,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理性思辨色彩。
今天新闻的外延已经由纯客观事实报道扩展到有新意的思想、观点的传播,因此,在给电视新闻下定义时,要强调“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简称电视消息,它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在电视新闻性节目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新闻性节目中的主体。
消息类新闻是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主要窗口,《新闻联播》就是典型的消息类新闻节目。
正确认识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增强报道的创新意识,熟练驾驭各种报道形式,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使消息类电视新闻既有广度又有思想深度,这对提高整体电视新闻节目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电视消息的特点消息类电视新闻在真实、客观的基点上,旨在迅速、广泛、简短地报道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
用客观事实说话,形象真实,“短、频、快、活”地传播新闻,这是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
1.快速消息类电视新闻以快取胜。
它的时效性要求报道刚刚或正在发生、发展的事实。
为此,记者应有抢新闻的意识,尽量以最快速度把新闻事件传播出去。
在新闻传播的竞争中,时效性的竞争始终是竞争的焦点,面对其他新闻媒介的挑战和竞争,消息类电视新闻应大力抓“当天新闻”,多播发正在发生的事实。
对重大新闻题材要抢首播,力争以最快速度传播。
2.简短快和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消息类新闻的任务是迅速、简要地报道国内外大事,至于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详尽分析、解释则是其他类型电视新闻的任务。
由于要求快,每条新闻的播出时间都短,一般立足事件、事态发生的当前情况来报道,即使用背景材料也要用最简练的语言与最典型的画面形象来说明问题。
消息类新闻应该做到短而充实丰满、信息量大。
3.广泛消息类新闻节目应该力求在单位时间内容纳更多的消息、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消息类新闻要注意拓宽视野、扩大报道面,广泛反映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
《新闻联播》节目在1988年曾根据“扩大报道面、增加可视性”的原则,听取观众意见,采取了“十增十减”的具体措施,主要内容有:增加群众关心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减少与观众距离远的、可视性差的报道,尽量剔除枯燥无味的东西。
这种做法使《新闻联播》逐渐成为具有较强权威性的新闻节目。
4.鲜活要使电视新闻“活”起来,必须强调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即用事实说话。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事件性新闻报道中,同样也要体现在非事件性新闻中。
在一些经验、成就的报道中,大量存在具体事实少、抽象概念多,典型事实少、名词议论多,概括性材料少、总结性数字多,现场形象展现事实少、万能画面多等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好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既要有概括性的交待全面情况的材料,又要有具体的典型的材料,还要用电视语言展现这些材料、事实。
随着社会进步,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电视新闻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展更新。
新闻的走向是求新、求异、求快、求多。
观众总是希望迅速及时地获得最新鲜的、与以往不同的新闻信息。
观众要求新闻是鲜活的,要求在同一节目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面对不同新闻媒介,或者不同电视新闻节目的激烈竞争,只有用准确、精练、有特色的电视语言提供最新、最快、最准确的信息,电视消息才具有竞争力。
第二节电视消息的采制新闻贵在于“新”,新意的开掘是电视新闻工作者探索的永恒课题。
记者要立足于认真体现消息新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
既要在提高新闻时效上争首播、抢独家新闻上下功夫,也要在选题立意、角度表现的“新”上做文章。
一、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原是西方新闻学的术语,是指抢先刊载或首先发布独此一家报道的新闻,它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
在西方,独家新闻是最有力的新闻竞争手段,是新闻机构借以吸引群众、增加收听/视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新闻机构提高知名度、权威性的手段。
我国各新闻媒介也越来越重视播发独家新闻,抓独家新闻已成为竞争机制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是独家新闻所以能吸引观众的原因。
人无我有,即在众多新闻媒介中,我独此一家的报道;人有我新,即重要题材各新闻媒介都在报道,我的报道视点、角度是独特的,广义地说,这也是独家新闻。
成功的独家新闻是记者凭着新闻敏感和高度责任心“挖”出来的。
新闻敏感是记者在新闻竞争中获得和抓住独家新闻的基础。
记者要下功夫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注意观察和研究各种问题、现象,留心周围事物,才能在同样条件下,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抓住别人注意不到的新闻,挖掘别人发现不了的角度,提炼到别人提炼不到的主题。
独家新闻也往往和新的角度、新的立意联系在一起。
二、新闻由头新闻由头又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
由于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所以必须找到这个事实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一个缘由,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这是新闻规律所独具的个性。
因此,又有人把新闻由头形象地比喻为“新闻眼”。
在事件性新闻的报道时,记者容易找到新闻由头,常被忽视的是非事件新闻,比如报道先进经验、先进人物,报道某项生产、科研成果或某一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新闻。
这类新闻报道的事实都有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当记者进行报道时如果不注意抓新闻由头,如果只用“近些年来”、“近年来”、“今年以来”或者干脆连时间要素都不提,就会使人感到新闻陈旧,缺乏新鲜感。
非事件性新闻表现好新闻由头,要注意以下几点:1.以变动为新闻由头要从事实渐进性的变化过程,努力挖掘出最新的变动,以新的变动作为由头。
比如新闻界常用的一种方法:从某某会议上获悉……抓住这样的新闻由头,尽管报道的事实是较长时间形成的,也具有了新闻性。
按照这一思路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找到各具特色的新闻由头。
2.在现场抓新闻由头有的成就经验或问题性新闻很难找到作为最新变动的由头。
在这种情况记者有时会采用现场目击的方法,抓住事实存在现场的某一情景或某一活动作为新闻由头。
消息新闻应该有新闻由头,新闻由头的选择一定要力争从最新处着眼,从最近处着手。
三、新闻角度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
新闻角度即报道角度,是指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侧重点。
选择报道角度同确立主题思想密切相关,它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因此,有经验的记者都十分重视选择最佳的角度,以增强报道的新闻价值。
选取新闻角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从事物的特点中找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
客观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忽视共性固然难以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忽视个性特点也容易造成千人一面、报道雷同。
要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防止千篇一律和模式化,就要研究事物的特点,寻求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报道角度。
获奖新闻《农机千里走中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每年三夏时节,中央电视台都要派编辑和地方台记者联手搞夏收报道。
当年他们在河南看到往年所没有的农机收割的壮观景象,这些农机手都是农民,收割机则是他们自己置办的挣钱工具。
记者敏锐地抓住今年夏收的特点,在现场作采访报道,向观众传达农业机械今天依旧是农业生产主力军的主题。
2.从事物的变动中找角度变动是事实形成新闻的要素,有新闻敏感的记者也可从变动中找出新闻角度,使报道具有新意。
3.从事物的异常中找角度求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审美心理。
奇异反常的现象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因此,反常的、奇异的现象总是有新闻价值的。
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记者能抓住事件的反常、奇异的独特之处作为报道角度,也能受到观众的青睐。
4.从事物的对比中找角度对比,即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是记者在深人采访基础上的思考。
对比分析是提炼新闻主题不可缺少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对比是作为有关的背景材料在新闻中运用以深化主题思想。
用对比作为报道的角度,使新闻既有新意又有思想深度。
对比手法十分有说服力。
对比,不仅可以用事物本身历史的纵向对比,也可以用事物之间的横向对比为角度。
5.从群众生活中抓角度学会从群众生活中抓角度是新闻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方法。
巧妙合理运用这一方法,往往能使时政、经济等难以生动表现的题材更容易为群众接受。
从现场采访提问来找角度,这在西方新闻界是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在所有新闻单位都同时在场的时政报道中,这是常用的手法。
时政的现场情景对每个记者都一样,很难找到特殊点,于是记者们就在精心设问中下功夫,不同的问题能得到不同的回答,从一个独特的问题就能找到独特报道角度。
6.从现场事态的高潮中抓角度记者如果在新闻现场能够敏锐地观察、捕捉现场事态的高潮并以此为报道的角度,往往能使报道产生令人瞩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