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琦瑶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的悲剧命运是历史变迁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两者互为镜像。
作者通过对王琦瑶一生命运的书写,为已经远去的旧上海文化形态唱了一首无尽的挽歌。
本文从王琦瑶的生命历程与上海的关联、不屈的追求精神以及人物形象的平凡性和悲剧性等方面予以浅析,以期还原小说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在众多以女性话题为写作主题的作家中,王安忆是一个特例。
她并不特意通过注重渲染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来追寻潮流,而是能够从平凡的女性身上探求女性自身的道路和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长恨歌》中王琦瑶这个上海女性形象的诞生,更是代表了王安忆的创作思想,而这部作品也成为她创作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代表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王琦瑶这一人物形象。
二城市的代言人
王安忆在创作《长恨歌》时,试图以历史记录者的身份来描写上海几十年的变迁,但她又不是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记录,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记录,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更加真实地切身体会
到上海几十年的历史变化。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长恨歌》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
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上海这个城市曾被人称作“冒险家的乐园”,这里居住着各式人物,每天都上演着各种传奇故事,这使人们感到这个雄性世界充满了勃勃生机。
但为什么作者会选王琦瑶这一女性形象来做城市的代言人呢?这也是与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的独特认识相关。
王安忆写王琦瑶,是想写出上海这个城市的精神,王琦瑶的形象就是她心目中的上海形象。
在她眼中,上海是以一个女性形象而存在的,它犹如女性一般,缺少历史和传统的积淀,忽然被抛上新舞台,流光溢彩,令人眩目。
上海的女性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更有一种韧性,能委屈自己,却永远不会绝望。
上海这个城市的精神就像上海的女性,没有太高的升华,却也没有特别的沦落,她有一种平民精神。
所以,王安忆选择了王琦瑶这一人物形象来做上海的代言人。
王琦瑶是上海弄堂典型的女儿,她追求时尚,对未来充满想象,并为之努力,她的生命中有一种韧性,不甘于平庸生活的寂寞,她追求各种时尚的元素,过着精致的生活。
这种对物质的欲望也是当时上海真实的写照,表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昌盛。
解放后,上海这座昔日繁华的大都市变得沉静了。
这时的王琦瑶独自居住在平安里,当一名护士维持生活,闲时找些熟客一起打牌,喝下午茶,过着一种平淡闲适的生活。
于是,她同外界拉开了距离,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风云变幻,都是与
她无关的。
“文革”结束后,全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潮流,而上海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于是各种时尚元素又开始流行开来,各种派对、舞会重新绽放光彩。
王琦瑶也受到时尚的诱惑,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试图追赶潮流,参加各种派对、舞会,外出旅游,过圣诞节。
可以这样说,王琦瑶的生命是与上海的生命相连的,都是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精灵。
三世俗的平凡人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在表现上海这座城市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时,在淡化一系列政治性事件的同时,重点突出了民间生活的淳朴状态,她通过上海女儿王琦瑶一生的悲喜剧,展示出丰富的都市民间历史和文化传统。
一般来说,民间世界都是与土地、农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与现代都市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地的移民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产力,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文化习俗,虽然这些文化习俗在城市化过程中被逐渐同化消失,但其价值仍然存在,并影响到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王琦瑶作为文中的主人公,相对同样生活在上海的《子夜》中吴荪甫等人物,少了一种传奇性,多了一种平凡性,这更能代表上海普通人的生活。
虽然王琦瑶在解放前曾去拍电影,做杂志的封面人物,并且参加“上海小姐”大赛获得第三名,但是王琦瑶只是一个世俗的凡人,生活中到处都有她的影子,每间偏厢房或者亭子间里,几乎都坐着一个王琦瑶。
事实上,她所获得的“三小姐”之称,即是这种世俗
气息的概括。
王琦瑶一生经历的三个阶段正是历史大变革的时期,而她却对这些漠不关心,她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更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从而与主流历史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动荡不安的,而小说开头描写的正值解放战争时期。
王琦瑶是不关心这些的,当导演想要引领她走向革命道路时,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对她来说,世俗的生活比革命更有吸引力。
正如每一个平凡的女人一样,王琦瑶追求的是一个温暖可靠的归属。
随后,为了给自己找到一个安安稳稳的家,她义无反顾地投进了李主任的怀抱。
她喜欢的不是李主任这个人,而是喜欢他给她带来的生活,一种既能满足她的虚荣心又安安稳稳的生活。
当她住进“爱丽丝”公寓时,似乎找到了这种感觉,只是“爱丽丝”公寓虚有其表,徒有家的外表,而没有任何家的温馨。
李主任根本没想要给她一个真正的家,在他心目中,王琦瑶只是一只供观赏的“金丝雀”,仅此而已。
受过伤害的王琦瑶从未放弃过对归属的追求。
当康明逊出现时,她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可惜康是一个懦弱的人,逃避责任。
起初王琦瑶还能够理解他的难处,甚至当有了身孕后还替他解围,试图让萨沙当替罪羊。
但是等孩子出世后一切都变了,她发现自己被欺骗了。
当再一次见面时,两人怔了一时,康明逊就绕到床边要看孩子,王琦瑶不让看,康明逊问为什么,王琦瑶就说因为不是他的孩子。
王琦瑶此时所背负的负担和辛酸可见一斑。
尽管王琦瑶曾经夺得“上海小姐”的第三名,但从她整个生命历程来看,她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琐碎的生活,和多数女人一样,期望拥有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庭。
四追逐的一生
来自不同地域的先民们,为了能在城市立住脚跟,所以具有一种不服输的拼劲,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这也是城市不断发展向前的动力。
王琦瑶就属于这类人,她自身有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
“导演是负了历史使命来说服王琦瑶退出复选圈,20世纪40年代,
给竞选‘上海小姐’以批判和打击”,然而他的理论却在餐桌上被她干脆地拒绝了。
王琦瑶有一颗不甘平庸、年轻好胜的心,对未来充满了渴望,于是她成功当选“三小姐”,并成为李主任的“金丝雀”。
但当李主任这座可以依靠的大山遭遇空难后,她又不得不离开上海,回到外婆家避乱。
虽说阿二年轻的心是唤起她城市旧梦和新梦的原因之一,但上海本身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的诱惑也是主要原因。
她的心从来没有真正地离开过上海,于是她又回到了上海,这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地方。
平安里的生活让她的生命多了一份独特的宁静色彩,也让她能够安全地度过那个混乱的年代。
在那里,她以替人打针维持生计,并因此认识了严家师母的亲戚康明逊。
他的出现,重新燃起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顾一切地逾越了禁区,竟有了身孕。
可惜康明逊最后给她的只是感情上的伤害。
王琦瑶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适逢“文革”结束,这时薇薇已经长
大成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各种时尚元素又开始在上海流行起来,这也激起了王琦瑶对生活的热情。
这个昔日的“上海小姐”未能抑制对爱情的渴望,竟与一个比自己小三十岁的老克腊发生了离奇的恋情。
这主要是因为王琦瑶一直没有在爱情上得到满意的结局,所以她从未放弃对爱的寻找。
而老克腊则是因为对老上海强烈的怀念,爱屋及乌,对昔日的“上海小姐”产生了感情,并非与她产生真正的爱情。
总而言之,在男权社会里,没有一个男人能够成为王琦瑶的伴侣,他们如过客般从她的生命中路过。
旧上海是一个物欲横流、奢华享受的世界,尽管王琦瑶曾经那么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爱情如镜中花、水中月那般遥不可及,留给她的只有无限的落寞。
五悲剧的一生
在所有的人生悲剧中,女性的人生悲剧可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
自古红颜多薄命,这种悲剧产生的条件是女性性格中所特有的依附性,与偶然和运气好坏关系不大。
王琦瑶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独立的人,一生都未放弃过追求,但最终也难免悲剧性的命运。
有人说,爱情是女人悲剧命运的开始,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从王琦瑶投身于李主任的怀抱开始,她的悲剧命运也就开始了,虽然以前的生活很是平淡,但绝非不幸。
那时吴佩珍对她爱护有加,并无私地甘做陪衬,后来又有待人真挚热情的蒋丽莉。
平凡的她先是获得“沪上淑媛”的美称,后来又参加“上海小姐”比赛获得第三名,风光
一时。
但王琦瑶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别人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甘愿成为李主任的“金丝雀”。
她从李主任那里获得的只是物质上的虚荣,只能满足虚荣心而已。
所以,即使李主任最后没有遇难,一直陪伴着她,幸福也不会与她相伴。
正如她外婆所说,这不过是一场梦,只是梦醒得早了点而已。
建国后,王琦瑶的生活是平淡充实的,有种生活本真的纯朴,可康明逊的出现却改变了这种状态,虽然康明逊曾明确表示过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她却并未在意。
此时的王琦瑶虽然还年轻,却历经沧桑,这让她得出这样的人生态度:长久是很难拥有的,不如及时抓住眼前的欢愉,享受生活。
这种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在她委身于李主任时已初现端倪。
及时行乐犹如饮鸩止渴,带来的伤害是很痛苦的。
于是,当她有了身孕时,康明逊乖巧地躲开,给她留下了无尽的痛苦。
新时代开始了,一个对旧上海有着浓厚怀旧之情的老克腊又闯入了王琦瑶的生活。
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靠对旧上海的怀念来维系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相爱,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她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她并没有多少反抗便投降了,甚至在老克腊清醒时,对她的暮气感到厌烦,美人迟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时,她竟拿出自己用一生的幸福换来的金条去做无力的争取,这时的她已经完全放弃了一生坚守的清高和矜持。
最后,当王琦瑶死在自己床上的时候,她又想起几十年前那个似曾相识的场景。
那时她正在片场拍电影,演一个床上死去的女人。
可是那时她没有意识到,那个女人正是四十年后的自己,她的死早已被安排好,无法逃避。
王安忆显然将王琦瑶的悲剧一生归咎于宿命的安排,这是因为她不仅要写王琦瑶一个人的宿命,同时也是写上海旧文化形态的宿命,王琦瑶的死代表着一种文化形态的消亡,为这种文化形态的消逝画上了句号。
六结语
王琦瑶的一生,可以分为解放前的辉煌期、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平淡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复苏期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与上海这几十年的历史相对应的,两者的命运发展是如此地相似,以至于她成为上海的代言人,通过她来描写上海的命运。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和周围的生存环境是相融合的。
王琦瑶虽也曾有过人生的辉煌期,但她骨子里仍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会过日子的上海女儿。
她一生追寻自己的人生幸福,却终究没能找到,在最后的时光又错把生命的赌注押在了时尚上,最终被长脚所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琦瑶用自己一生悲剧的探索,完成了对现当代都市女性人生道路探索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王安忆:《重建象牙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2]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3] 王安忆:《长恨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齐红、林丹:《王安忆访谈》,《作家》,1995年第10期。
[6] 王安忆:《上海的女性》,《海上文坛》,1995年第9期。
[7] 王艳芳:《被复制的文化消费品》,《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作者简介:黄俊亮,女,1978—,湖北监利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