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合集下载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 》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欢 迎阅读。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 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 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 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 杨爱情悲剧的同情、 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共120句,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唐朝盛世的辉煌和衰落。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权力和命运。

爱情是《长恨歌》的核心主题。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整个诗歌的灵魂。

他们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最终却因为权力和政治斗争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中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以及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诚和依赖。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动人的,但最终却被政治阴谋所摧毁。

这种爱情的悲剧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权力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作为唐朝的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

他为了得到杨贵妃的爱,不惜废黜皇后和太子,甚至发动了安史之乱。

这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诗歌中的“宫闱深锁”、“翠华摇曳”等描写,表现了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最后,命运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他们的爱情被政治阴谋所摧毁,杨贵妃被迫自杀,唐玄宗也被迫退位。

这种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情和残酷。

诗歌中的“人生如梦”、“世事如棋”等描写,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爱情、权力和命运是《长恨歌》的主要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长恨歌主题

长恨歌主题

长恨歌主题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首伟大抒情叙事诗,作者白居易在初唐时期创作完成。

长恨歌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词句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它以才女杨玉环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描写杨玉环被迫离开家乡、进入宫廷,与唐玄宗的相识、相知和相爱,以及最终的离别和衰老,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动荡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慨。

主题一:时代动荡与政治背景长恨歌虽然是一首爱情叙事诗,但它也紧密地联系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

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他在位时的中国处于繁荣昌盛的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着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权力斗争等问题。

长恨歌通过描写唐玄宗的君主形象和政治手段,展现了一个帝王的迷恋与矛盾,以及他和杨玉环之间的纠葛。

这一主题突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通过爱情叙事的手法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主题二:爱情与个人命运长恨歌以杨玉环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她从家乡到宫廷的经历和与唐玄宗的相遇、相知与相爱,最终的离别和衰老。

爱情是长恨歌的核心主题之一,通过描写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和离别,诗歌展现了深沉的爱情、无奈的命运以及对美好年华的眷恋与追忆。

杨玉环的遭遇和命运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成长、挣扎和迷失不谋而合,引发读者对命运和爱情的思索。

主题三:女性与社会地位长恨歌中的杨玉环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她被迫离开家乡,进入宫廷,最终成为了唐玄宗的妃子。

诗中描写了杨玉环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

她虽然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却也失去了自由和家庭的温暖。

长恨歌通过杨玉环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引发读者对女性地位和性别平等的思考和关注。

主题四:美与哀愁长恨歌以其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中通过形容杨玉环的美貌、宫廷的壮阔和花园的美景,展现了壮丽的背景下的美好时光。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主题也开始从美转向哀愁。

唐玄宗的喜悦与烦恼、杨玉环的离别和衰老,诗歌通过渲染哀愁的氛围,深化了美与哀愁的对比,让读者在赞美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无常和遗憾。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

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

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

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

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

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

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

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

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

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诗歌也是有主题的。

《长恨歌》相信大家都学过或读过,那《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的主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长恨歌》主旨历来众说不一,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1.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

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皇帝也是普通人,诗人对李杨二人荒淫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

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原因如下1.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7年),当时诗人在(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从创作题材看文学史上,以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

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的《长生殿》,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从标题看长恨歌:歌是文体。

恨:遗憾。

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

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

空间上无论何地,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明皇都在思念贵妃。

时间上,无论何时,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

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从诗歌本身看整首诗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主题思想
其一为爱情主题。

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

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

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

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900余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相识、相爱、相离和最终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权力、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长恨歌》的深度解读:
1.爱情的美好与悲哀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描绘得十分美好,但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深刻的,但却无法抵挡政治斗争和宫廷利益的摧残。

这种美好而悲哀的爱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奈。

2.权力的诱惑与危险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背后,是政治斗争和权力的诱惑。

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不惜牺牲杨贵妃的幸福和生命。

这种权力的诱惑和危险,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权力的可怕和危害。

3.人性的悲欢离合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了悲欢离合的过程。

他们的爱情曾经美好而真挚,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欢离合的人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4.文学的力量
《长恨歌》是一首文学杰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爱情、权力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这种文学的力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于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和深刻。

《长恨歌》主题探析

《长恨歌》主题探析

《长恨歌》主题探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诗,通过描写杨贵妃的生平和死后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命运无情的思考和对华丽背后的虚幻感叹。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析。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宿命与无常。

杨贵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美人之一,她奉高宗的宠爱,却最终遭到了悲惨的命运。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被杀的场景和她死后的幽魂,以及她一生的挣扎和坠落。

无论杨贵妃如何美丽动人,命运的齿轮是无情地转动的,她最终无力回天。

这给人带来了对宿命的思考,似乎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一切都注定发生。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之二是欲望与迷惑。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生活,她美丽动人的外表和妖媚的风姿总是引发男人们的欲望。

宫廷中权力和阴谋的游戏使得杨贵妃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被欲望所迷惑。

她虽然有着所有女性的渴望幸福和爱情的欲望,但最终却深陷痛苦和绝望当中。

这给人们警示了欲望对人的迷惑力,警示人们不要迷失自我,追逐虚幻的幸福。

第三,《长恨歌》的主题之三是权力的陷阱。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逐渐受到皇帝的宠爱和权力的熏染,她得到了无数荣华富贵,但也赢得了无尽的敌对和阴谋。

权力迷人,但陷阱重重。

杨贵妃身陷宫廷权力的漩涡,最终坠入深渊。

这给人们以深思,权力虽然有着诱人的光华,但也有着巨大的风险,只有警惕和明辨是非才能保持清醒。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之四是华丽与虚幻。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华梦,包括盛装妆饰、花团锦簇、乐舞歌声等。

这个华丽的世界充满了虚幻和煌煌的表象。

而在这虚幻背后,杨贵妃的内心却是孤独和无助的。

她的美丽和荣耀只是一层薄纱,掩盖着她内心的软弱和无力。

这给人们带来了对表面虚幻的思考,背后的真实是否与外表相符,华丽是否孤独和无奈?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生平和遭遇的描绘,以及对命运、欲望、权力和虚幻等主题的探索,展示了人生的脆弱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这篇诗作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内心真实与表象之间关系的深思。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长恨歌》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凄美的抒情诗,它隐喻着人们大多有
着无法突破的限制和恒久不变的憧憬,表达了一种不断孤独而坚定的
坚持。

1. 首先,《长恨歌》以爱情为主题,传达了人们在这个爱情里所承受
的无限苦难。

它夹杂着深刻的哀愁,表达出对困境无法超越的无奈,
以及苦苦挣扎无法实现的恋爱梦想。

通过主人公的无助状态,诗人传
达出一种为爱而无可奈何的痛苦。

2. 《长恨歌》还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诗意悲剧感。

此首诗歌让人感到无
言以对,它唤醒了他们心中对爱情、对生活等深刻的感受。

它使人对
自己无可奈苦的重压,也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3. 最后,《长恨歌》不仅仅强调了爱情的力量,还强调了坚强的毅力。

在人们的挣扎与坚持中,也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诗人在苦苦挣扎中,仍旧清楚的知晓彼此之间的缘分终将拉近,尽管费尽心机仍然遭到无
情的拒绝,但仍旧满怀希望的把握着未来,坚持期盼最终可以实现自
己的梦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蕴含着复杂的象征意义,把爱情里隐
藏的哀伤原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它以纯粹、写意的方式抒发出人
们对爱情和生活无比渴望和坚持的情感,启发人们勇敢面对苦难,无畏挑战,奋勇向前。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长恨歌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首诗的主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理解:1. 对美好爱情的赞美长恨歌中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美丽、温柔、深情和无奈,以及他们为了追求爱情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真正的爱情也能够经受住考验,并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对权力与爱情的反思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唐朝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

唐玄宗为了杨贵妃不惜发动宫廷政变,引发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权力与爱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

这首诗告诉我们,权力与爱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需要我们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它们所迷惑。

3. 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命运的无奈和反抗。

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它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命运的方向和轨迹。

4. 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首诗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以及我们在追求爱情和权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陋和缺陷。

它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性和行为,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总之,长恨歌主旨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它不仅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也是一首对人性、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的诗篇。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三、《长恨歌》多反复杂旳主题
对《长》一诗旳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
1、爱情诗
2、讽喻诗
3、双重主题说:
“爱情”+“讽喻” 4、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时代悲剧
1、长恨歌主题之爱情说
该说以为,此诗经过描写李、杨爱情 悲剧,歌颂了他们真挚而专一旳爱情。
主要理由: ▲ 从诗旳构造看,贯穿全篇内容旳是李、杨旳爱情。
§ 描写贵妃旳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 “芙蓉如面柳如眉” ;“玉容 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比喻、拟人)
“六宫粉黛无颜色” ; “三千溺爱在一身”(对比、
烘§托刻)画贵妃旳忠贞
“揽衣推枕起徘徊”; “花冠不整下堂来”;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这种矛盾态度是由帝妃旳爱情特点决定旳:
政治性
所谓“双重主题说”,即以为诗中既有挖 苦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4、长恨歌主题之第四说
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时代悲剧
八十年代以来,有学者以为,应 摒弃单一主题说,分三个层次把 握《长恨歌》主题:即从爱情主 题、政治挖苦主题和时代感伤主 题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该说以为白居易经过此诗中李杨旳爱情悲 剧旳描写,旨在挖苦、暴露和批判他们旳
荒淫生活以及由此造成旳误国之罪。
3、长恨歌主题之双重主题说
主要理由:
★ 《长》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 不顾国家大事,造成安史之乱;另一方面也着力刻画 贵妃惨死,玄宗怀念,人仙相隔旳悲剧。
第一部分明显以理智驾驭诗笔,讽喻占主导,后 半部分逐渐演变为对有情人生离死别旳同情和咏叹。
五、艺术特色1
多反复杂 主题思想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

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关于长恨歌主题的看法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其二,讽喻批判说。

认为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我同意双重主题说。

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

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为此,我从两方面来说明我的观点。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些全部都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将玄宗重美色看作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但也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让我们被悲剧气氛所感染,同时也淡化了批判的语气。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作,通过以歌词的形式展现了浓郁的爱情和离别之情。

该诗以秦宫宝殿为背景,描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深情爱恋,并以杨贵妃之死为结尾。

本文将从爱情、离别、权利欲望和对朝廷政治的批判等几个方面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辨析。

首先,《长恨歌》以深情的爱情为主题,展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诗中通过描写杨贵妃美丽的形象、她与唐玄宗的闭门相会以及两人之间的甜蜜亲昵的情节,表达了白居易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他将爱情视为一种美好的情感,赋予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以浪漫的形象,强调了爱情的深沉和坚固。

其次,离别是《长恨歌》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在秋夜与唐玄宗分别的情景,以及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凄凉离去,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诗中的杨贵妃被描绘成了一个真挚而忠诚的女性形象,她对于爱情和离别的态度令人感动,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此外,《长恨歌》还表达了对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的批判。

白居易通过揭示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和私欲,暗示了唐朝政治中的腐败和腐朽。

诗中描写了杨贵妃受宠爱的过程,以及她因此与其他妃子的争斗,以及最终被废黜和流放的命运。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悲惨遭遇,让人对于权力欲望和政治腐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总结起来,《长恨歌》是一首以爱情和离别为主题,同时批判了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的深情抒发之作。

通过揭示唐朝宫廷世界中的腐败和私欲,并以此为背景来讲述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离别遭遇,白居易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和权力的思考和追求。

《长恨歌》借由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歌,呈现了一幅壮丽而凄美的画卷,使人产生对于人生、爱情和权力的深思。

这也是该诗能够在千年间持续流传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深情抒发的诗歌作品,以爱情和离别为主题,同时批判了权力欲望和朝廷政治。

诗中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和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长恨歌》 文章解析

《长恨歌》 文章解析

《长恨歌》文章解析《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点进行解析。

一、创作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唐朝疆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期。

白居易在官场中享有盛誉,他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之间有着一段曲折动人的感情故事。

《长恨歌》正是基于这段感情故事而创作而成,寄托了诗人对杨玉环以及自身命运的种种感慨和思考。

二、主题思想1. 爱情的苦短、人生的无常《长恨歌》以表现主人公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为主题,诗中描绘了两人相识、相恋、相守的过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玄宗的政治境遇越来越不利,他们的爱情也逐渐受到了挫折。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2. 社会风云变幻《长恨歌》在表达爱情故事的同时也不乏描绘社会风云的部分。

唐玄宗朝政出现诸多问题,朝臣纷争不断,外敌频繁进犯。

诗中通过唐玄宗的身份和他与杨玉环的风波,展现了一个世界变局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动荡时代。

三、艺术特点1. 形象生动、细腻入微的描写《长恨歌》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触和写作方式展示了他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能力。

诗中对杨玉环的描写极具细腻感性,表达了她的美貌与聪慧,展示了她对唐玄宗的专一深情。

2. 优美的诗歌语言《长恨歌》采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其语言清丽流畅、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白居易娴熟运用诗歌之美,使该诗成为唐代古典诗歌中的杰作,也为后世诗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创作启发。

3. 杂言与辞章结合的艺术特色《长恨歌》独特之处在于将世俗的杂言与经世致用的辞章相结合。

在诗中,白居易利用那些平凡的口语对话,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使读者更加贴近故事,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长恨歌》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白居易对爱情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也能感受到他对社会变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唐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欢迎大家分享。

《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的主题分析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世人的喜爱,全诗以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婉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将读者完全带入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

而它的主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下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我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其中含有政治讽喻,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就是直斥安史之乱前唐玄宗的重色、求色,前人对此句亦有评价:“思倾国,果倾国矣。

”有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春从春游夜专夜”“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是在表明对其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无比痛心。

但其诗主题仍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坚贞爱情,在作者书写杨玉环的身份以及如何进宫的情况时,作者采用了春秋笔法,只两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轻轻带过,而历史上的事实却
是唐玄宗看中了已为自己儿子(寿王李瑁)妃子的杨玉环。

从而用卑鄙手段将其召入自己宫中。

试问,对于这样好的讽喻材料,白居易为什么会弃之不用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想用此来破坏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赞同和追求。

文中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前者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后者以情写景,以景托情,近乎完美的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后文“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更是从唐玄宗的心理活动上直抒情感,而下文杨贵妃“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更是直接的表现了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而在马嵬坡时,杨贵妃之死即使不是唐玄宗亲自下令,至少也得到了他的默许。

而文中杨贵妃对唐玄宗没有丝毫怨恨之情,作者甚至对这一情节只字不提!下文中杨贵妃又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就又一次有力的证明了作者想表达的是李杨之间纯洁而高尚的爱情。

诗人不仅有正面描写他们二人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

还有侧面的描写,如“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贵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文中也有作者的感慨,如“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而白居易自己编辑诗集时,将此诗列入感伤诗之中。

这也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孟子说过:“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想,白居易不可能不受影响,也许他想表达的是唐玄宗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家丈夫对妻子的爱恋,而作为大国君主时的荒唐只是被淡淡的谴责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