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恨歌》主题思想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共120句,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唐朝盛世的辉煌和衰落。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权力和命运。
爱情是《长恨歌》的核心主题。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整个诗歌的灵魂。
他们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最终却因为权力和政治斗争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中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以及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诚和依赖。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动人的,但最终却被政治阴谋所摧毁。
这种爱情的悲剧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权力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作为唐朝的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
他为了得到杨贵妃的爱,不惜废黜皇后和太子,甚至发动了安史之乱。
这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诗歌中的“宫闱深锁”、“翠华摇曳”等描写,表现了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最后,命运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他们的爱情被政治阴谋所摧毁,杨贵妃被迫自杀,唐玄宗也被迫退位。
这种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情和残酷。
诗歌中的“人生如梦”、“世事如棋”等描写,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爱情、权力和命运是《长恨歌》的主要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长恨歌》是王安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男女主人公一段跨越四十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
小说融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通过这些元素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与关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首先,《长恨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柳淳杰和静秋对待爱情的态度各不相同,他们的情感、欲望和心态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柳淳杰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商人,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对待感情轻浮,他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一度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
相反,静秋是一个自由坚强的女性,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信仰,不愿为了物质而放弃真爱。
小说中的角色性格丰满多样,他们对待感情的态度和行为也都没有一成不变,这种复杂性让作品更加真实、鲜活,并呼唤着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小说呈现了命运的无常性。
在小说中,命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随时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轨迹,使他们陷入无法预料的困境。
柳淳杰和静秋在一次车祸中相遇,这个巧合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小说通过描写他们在战争、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经历,展示了命运对两个人的洗礼和磨砺。
他们的爱情在战争和革命的洪流中受到了巨大的考验,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彼此的爱情信仰,并且最终战胜了命运的无情。
小说通过表现命运的无常性,揭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强调了人们在困境中求生存、争自由的决心。
最后,小说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反思。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受到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但他们却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柳淳杰放弃了家族望族的根脉,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他通过创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静秋也追求着自由,她不愿为了物质而妥协,坚守着自己的真诚和爱情信仰。
小说通过呈现两个主人公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奋斗和追求,批判了传统观念对人们思维的束缚,主张个人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诗歌也是有主题的。
《长恨歌》相信大家都学过或读过,那《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的主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长恨歌》主旨历来众说不一,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1.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
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皇帝也是普通人,诗人对李杨二人荒淫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
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原因如下1.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7年),当时诗人在(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从创作题材看文学史上,以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
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的《长生殿》,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从标题看长恨歌:歌是文体。
恨:遗憾。
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
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
空间上无论何地,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明皇都在思念贵妃。
时间上,无论何时,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
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从诗歌本身看整首诗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长恨歌》主题思想
其一为爱情主题。
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
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
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
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长恨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该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先,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权力和地位,他无法与杨贵妃公开相爱,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这表明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其次,诗中也描写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杨贵妃虽然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命运。
这表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阐述,使得该诗成为了唐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离世。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于爱情的摧毁和破坏。
诗中所描绘的唐宫繁华和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最终的悲惨遭遇和离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的一首长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本文将从三个主题角度探讨《长恨歌》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长恨歌》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抱怨和无奈。
整首诗以杨贵妃对自己不幸命运的牢骚作为开篇,倾诉了她在宫中生活的无奈,正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才华,才成为了一代佳人,但也注定了她不幸而短暂的人生。
从杨贵妃的眼中看世界,她深切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无情,对此心生愤恨,并以此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表达出来。
通过杨贵妃的情感表达,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人生不能如愿所致的悲哀和失落。
其次,《长恨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诗中描绘了宫廷纷争、权力斗争和荒淫狂欢的场景,以及皇帝的荒唐行径。
杨贵妃被捧为佳人,既是由于她的美貌和才华,也是因为她能够满足皇帝贪图享乐的欲望。
然而,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整个唐朝社会的颓废和没落。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坠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腐化和道德沦丧的不满。
最后,《长恨歌》融入了对爱情的歌颂和追求。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对皇帝的深情表白,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无私付出和追求。
《长恨歌》中的爱情是一种饱含深情和诚实的感情,而不是权谋和利益之间的交换。
尽管白居易描绘了杨贵妃的不幸命运和爱情的悲剧,但他依然对真挚的爱情抱有希望和向往。
通过描写杨贵妃对爱情的投入和追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和祈愿。
总的来说,《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也歌颂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剧和悲伤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警示。
通过《长恨歌》,我们可以对唐代社会、人性和爱情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绘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呈现了唐代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歌颂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歌,也是古典文学中最了不起的著作之一。
诗歌描绘了白居易面对朝堂之事,深感长恨、不舍和对现实的失望,并以其诗歌的形式给人以持久的思想及感慨。
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洞察了“朝堂”的现实,及其对官员的伦理观念、家庭情感和责任感的影响。
“长恨歌”最显著的特点是歌中抒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以最动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他对家乡的思念不拘于形式,而是在内容则通过比喻和意象来表现。
一条条悠悠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青葱的山川,弥漫着家乡水乡清新的空气,这些倒映出家乡思乡之情无限的深刻。
此外,白居易在歌中表达的的另一重要的主题是他对朝堂的长恨之情。
这种痛苦情绪,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智慧,反映了他对朝堂的长期思考。
白居易以他细致的语言揭露出朝堂政治现实的虚假:朝堂把政绩当作拱手之间的礼节,它将谋略更高的利益凌驾于忠诚之上;白居易也把他精湛的语言用来表达他对朝堂无可奈何的痛苦,“锦衣两三色,白发三千丈”,“尽百千贤成深山岗,只因宦望不正”,等等,他的诗句写的十分精湛,犹如拿一锤子砸在石头上,把朝堂的政治伦理、目的及其现实状况表达的一清二楚。
诗歌思想的主旨更在此:“金吾不禁,一任白发终须悲”。
也就是说,白居易认为,无论多么卑微的“活朝堂”,它也不是将利令人追求的唯一准则,而是一种道德信念,一种对‘正义’的追求,而现实的社会却是多么的可怜。
在这里,白居易用充满诗意的话语令人动容,先唤醒人们的良知,再以其独特的思想直指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表达对朝堂的长恨之情,而贯穿全歌的主题思想则是:尽管无法改变当下的局面,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伦理道德,对于邪恶的现实,要有恒心去追求正义。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诗歌中蕴含的一系列主题思想,其中包括权力欲望、爱情的痛苦与追求、生命的无常以及人性的悲哀等。
首先,权力欲望是《长恨歌》主题思想之一。
唐明皇作为统治者,他对权力的渴望超越了对爱情的忠诚。
他用权谋手段剥夺杨贵妃的尊严和自由,为了满足自身的野心,甚至不惜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
在诗中,唐明皇忘记了爱情的真正含义,将权力看作是唯一的追求。
这种权力的欲望最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其次,爱情的痛苦与追求也是《长恨歌》中的重要主题思想之一。
杨贵妃为了获得唐明皇的宠爱,不惜抛弃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宋玉。
她为了满足唐明皇的欲望,时刻保持着美丽与妩媚的状态。
但尽管她付出了一切,最终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并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通过描绘杨贵妃对爱情的痴迷、追求以及最终的失望与绝望,揭示了爱情并非唯美浪漫的一面,而是充满痛苦和无助的。
同时,生命的无常也是《长恨歌》中的一大主题思想。
诗中反复强调一切皆为转瞬即逝的,包括美好的爱情与生命本身。
诗中的情节表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人们往往在追求欲望的同时,将生命无视于不顾,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以对自身欲望的追求为理由,忽略了生命的短暂,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悲剧结局。
诗歌通过这种生命之脆弱的描绘,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及时把握幸福。
最后,《长恨歌》也通过描述人性的悲哀来传达主题思想。
在诗中,唐明皇因权力的冲动而无法抵挡对杨贵妃的吸引力,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杨贵妃也在对唐明皇的痴迷中忽略了自己的尊严与自由,最终沦为了一名悲惨的女性。
诗歌通过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表达了人们在追逐欲望时所展现出来的无奈和悲哀。
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一系列的主题思想。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900余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相识、相爱、相离和最终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权力、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长恨歌》的深度解读:
1.爱情的美好与悲哀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描绘得十分美好,但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深刻的,但却无法抵挡政治斗争和宫廷利益的摧残。
这种美好而悲哀的爱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奈。
2.权力的诱惑与危险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背后,是政治斗争和权力的诱惑。
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不惜牺牲杨贵妃的幸福和生命。
这种权力的诱惑和危险,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权力的可怕和危害。
3.人性的悲欢离合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了悲欢离合的过程。
他们的爱情曾经美好而真挚,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欢离合的人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4.文学的力量
《长恨歌》是一首文学杰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爱情、权力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这种文学的力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于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和深刻。
《长恨歌》主题探析
《长恨歌》主题探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诗,通过描写杨贵妃的生平和死后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命运无情的思考和对华丽背后的虚幻感叹。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析。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宿命与无常。
杨贵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美人之一,她奉高宗的宠爱,却最终遭到了悲惨的命运。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被杀的场景和她死后的幽魂,以及她一生的挣扎和坠落。
无论杨贵妃如何美丽动人,命运的齿轮是无情地转动的,她最终无力回天。
这给人带来了对宿命的思考,似乎人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一切都注定发生。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之二是欲望与迷惑。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生活,她美丽动人的外表和妖媚的风姿总是引发男人们的欲望。
宫廷中权力和阴谋的游戏使得杨贵妃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被欲望所迷惑。
她虽然有着所有女性的渴望幸福和爱情的欲望,但最终却深陷痛苦和绝望当中。
这给人们警示了欲望对人的迷惑力,警示人们不要迷失自我,追逐虚幻的幸福。
第三,《长恨歌》的主题之三是权力的陷阱。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逐渐受到皇帝的宠爱和权力的熏染,她得到了无数荣华富贵,但也赢得了无尽的敌对和阴谋。
权力迷人,但陷阱重重。
杨贵妃身陷宫廷权力的漩涡,最终坠入深渊。
这给人们以深思,权力虽然有着诱人的光华,但也有着巨大的风险,只有警惕和明辨是非才能保持清醒。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之四是华丽与虚幻。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在宫中的华梦,包括盛装妆饰、花团锦簇、乐舞歌声等。
这个华丽的世界充满了虚幻和煌煌的表象。
而在这虚幻背后,杨贵妃的内心却是孤独和无助的。
她的美丽和荣耀只是一层薄纱,掩盖着她内心的软弱和无力。
这给人们带来了对表面虚幻的思考,背后的真实是否与外表相符,华丽是否孤独和无奈?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生平和遭遇的描绘,以及对命运、欲望、权力和虚幻等主题的探索,展示了人生的脆弱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这篇诗作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内心真实与表象之间关系的深思。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为人民所传诵。
但是,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
《长恨歌》到底表现了什么?是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还是歌颂了玄宗和杨妃坚贞的爱情?还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对这个问题试作一探讨。
一、《长恨歌》的主题是双重的,而且是矛盾的双重主题《长恨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汉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作了形象描绘,又写了“渔阳鼙鼓”动地而起后,玄宗西逃,杨妃半路惨死马嵬坡的戏剧性转折,写出了一个乐到极处而瞬间破灭的爱情悲剧,写玄宗失去杨妃后的悲悲切切,写他派遣方士四处寻找杨妃的亡魂,终于找到已化作太真仙人的杨妃,然后全力渲染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方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奢逸纵色,荒淫误国进行了十分尖锐的讽喻揭露,另一方面对于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场悲剧牺牲者的玄宗和杨妃二人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把这段宫闱艳史美化为真挚爱情的颂歌。
为什么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到答案。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
“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的理解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的理解一、长恨歌的故事背景长恨歌讲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那时候可是皇帝,杨贵妃呢,长得超级美。
他们俩在宫廷里爱得死去活来的。
但是呢,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可不得了,整个国家都乱套了。
在逃跑的过程中,士兵们觉得杨贵妃是祸水,要求唐玄宗处死她,唐玄宗没办法,只能让杨贵妃自缢。
这一段爱情故事就这么被战争和政治搅得支离破碎。
二、爱情主题的体现长恨歌里爱情主题特别明显。
你看,诗里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那真的是很深刻。
他在杨贵妃死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就说晚上看着宫殿里的萤火虫飞啊飞,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灯芯都挑尽了还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杨贵妃。
这就像现在的人失恋了一样,心里空落落的,对爱人的思念都快把自己淹没了。
而且从他们之前在一起的时候,“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也能看出来他们爱得有多热烈,唐玄宗都不想去上朝了,就想跟杨贵妃腻歪在一起。
三、讽喻主题的体现这诗还有讽喻的主题。
唐玄宗作为皇帝,他太沉迷于爱情,不管国家大事了。
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
这就像是在警告后来的统治者,不能因为儿女私情就把国家大事给耽误了。
“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里的“汉皇”其实就是暗指唐玄宗,说他因为看重美色,结果差点把国家都给弄没了。
这就好像是在跟那些统治者说,你们可不能像唐玄宗这样,要把国家治理好,爱情虽然重要,但不能为了爱情不顾其他的一切。
四、双重主题的融合这两个主题其实是融合在一起的。
爱情主题是主线,把整个故事串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动人的爱情。
而讽喻主题就像是一个隐藏的线索,在爱情故事背后,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
如果只有爱情主题,那这诗可能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悲剧。
但有了讽喻主题,这诗就有了更深的意义,让我们思考爱情和国家大事之间的关系。
就像我们现在生活中,也要平衡好自己的感情生活和工作学习一样。
不能因为谈恋爱就把学习成绩弄得一塌糊涂,或者因为喜欢一个人就不管自己的工作了。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长恨歌》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凄美的抒情诗,它隐喻着人们大多有
着无法突破的限制和恒久不变的憧憬,表达了一种不断孤独而坚定的
坚持。
1. 首先,《长恨歌》以爱情为主题,传达了人们在这个爱情里所承受
的无限苦难。
它夹杂着深刻的哀愁,表达出对困境无法超越的无奈,
以及苦苦挣扎无法实现的恋爱梦想。
通过主人公的无助状态,诗人传
达出一种为爱而无可奈何的痛苦。
2. 《长恨歌》还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诗意悲剧感。
此首诗歌让人感到无
言以对,它唤醒了他们心中对爱情、对生活等深刻的感受。
它使人对
自己无可奈苦的重压,也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3. 最后,《长恨歌》不仅仅强调了爱情的力量,还强调了坚强的毅力。
在人们的挣扎与坚持中,也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诗人在苦苦挣扎中,仍旧清楚的知晓彼此之间的缘分终将拉近,尽管费尽心机仍然遭到无
情的拒绝,但仍旧满怀希望的把握着未来,坚持期盼最终可以实现自
己的梦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蕴含着复杂的象征意义,把爱情里隐
藏的哀伤原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它以纯粹、写意的方式抒发出人
们对爱情和生活无比渴望和坚持的情感,启发人们勇敢面对苦难,无畏挑战,奋勇向前。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阅读!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爱情说,其三是双重主题说,即既有讽刺又有爱情的双重主题。
讽刺说发端于古人。
南宋陆游说,杜甫的“《哀江头》即《长恨歌》也。
”明代的唐汝询说:“《长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清乾隆皇帝的八个字下得很准:“哀艳之中,具有讽刺。
”“哀”的“艳,”就是杨玉环,是形式;“讽刺’’唐明皇,是内容。
这几个人都认为诗中的帝王和后妃是否定的对象,诗歌的主题与白居易同时所写的《李夫人》是一样的。
爱情说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诗中帝妃是正面艺术形象。
立论的依据是诗的后半部分对爱情的描写。
但他们无法将其观点贯穿到前半部分,他们也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和谴责的意味。
此说的不彻底性使他们在争论中处于少数地位。
讽刺说与爱情说各执一端,那么试图调和矛盾的双重主题说便得以产生。
这一派既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意义。
又承认后半部分李杨有诚笃的相爱之情,并认为作者偏重于后一’方面。
因而这一派被认为是折衷派,也可以说是爱情说的支持《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派。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512页)去把握那个时代的特殊精神,去体会那个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情趣。
当然这种特殊的情趣还是由作家的作品反映的,因而就必须先“知人论世,”顾及到作家创作时的各种因素。
从时间上说,杨玉环死于756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在年,正好相隔半个世纪。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长恨歌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首诗的主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理解:1. 对美好爱情的赞美长恨歌中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美丽、温柔、深情和无奈,以及他们为了追求爱情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真正的爱情也能够经受住考验,并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对权力与爱情的反思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唐朝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
唐玄宗为了杨贵妃不惜发动宫廷政变,引发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权力与爱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
这首诗告诉我们,权力与爱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需要我们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它们所迷惑。
3. 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命运的无奈和反抗。
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它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命运的方向和轨迹。
4. 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首诗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以及我们在追求爱情和权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陋和缺陷。
它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性和行为,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总之,长恨歌主旨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它不仅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也是一首对人性、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的诗篇。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讽喻帝王,还是歌颂爱情?
——浅谈《长恨歌》主题思想
靖边中学语文组陈静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长恨歌》的结尾句,诗题也是“长恨”,但是为什么“长恨”呢?或者说“恨”什么?诗人白居易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对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二人之间故事的铺叙,一层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诗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一半对李杨爱情大加歌颂,是多主题;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篇作品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前一半写“恨”之因,后一半写“长恨”本身。
而我认同第三种观念,也就是“讽喻说”。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内容角度
首先,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已经奠定了全诗主题方向,提纲挈领,统领全篇。
诗人把李隆基比作汉武帝,也就是一个“皇帝”来看,身为一国之君,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重色思倾国”,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诗中,对唐玄宗的描写都是围绕“重色”二字来写的,写李、杨之间的欢乐,和写一般男女之间正常的爱情所采取的角度和词汇(如“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有明显不同,笔端所及之处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李、杨荒淫生活的暴露和批评之意。
其次,诗作的后半部分,写的是“长恨”本身。
乐极生悲,乐极生恨,唐玄
宗沉湎欢娱,不理朝政,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诗中写“汉皇之恨”,描写唐玄宗回到长安,“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这几句与其说描写唐玄宗思念杨玉环,不如说写唐玄宗被迫成为太上皇,在失去了地位、权势以及心爱的女人之后,被儿子唐肃宗变相软禁,独居“西宫”——太极宫,比之当初,凄凉的现状。
更多的是对自己权势地位不再的无奈悲戚,而不是对杨玉环的思念追悔。
二、知人论世角度
首先,从作者白居易的角度来说。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他的一生以公元815年谪贬江州为分界,前半生“达则兼济天下”,后半生“穷则独善其身”。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道:“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诗人把自己的作品分为讽喻诗、闲适诗两大类,而《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807年1月,正是诗人“兼济天下”,讽喻政治的时期。
其次,从时代背景来说。
中唐是从安史之乱到黄巢之乱,也就是公元766年——公元835年。
白居易的大半生都在中唐度过,人生的最后十年也见证了晚唐的离乱。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十一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元和元年(806)授县尉,此间作了《观刈麦》《长恨歌》。
可以说,白居易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甚至战争离乱。
那么经历过底层百姓生活动荡的他,写《长恨歌》真的是为了歌颂李、杨二人之间的爱情吗?
后人评价《长恨歌》: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李觏《读长恨辞》)
李觏的诗中对唐玄宗荒废朝政,乃至国家倾覆,将士死生的行为进行了批评,难道后人都知晓的错误,身处当世的白居易却一无所知吗?《长恨歌》是为了歌颂爱情吗?
不是的。
诗歌后半部分描写李、杨二人互相思念,其实是对帝王的讽喻劝谏:做为君王不能肆意地去追求,如不然,上行下效,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就如“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最后,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角度来说。
元和四年(810),白居易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好总结了他前期“讽喻诗”的特点——“诗以言志,文以载道。
”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是想要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恨情仇。
三、女性文学角度
首先,诗歌前半部分均已男性角度来续写,不论是李、杨二人的眷恋情深,还是杨玉环的美貌,都只是一个帝王,或者说男人的话语。
这其中,没有杨玉环的话语,她只是被需要的、可以替代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没有杨玉环,也会有白玉环、赵玉环。
更何况,这一部分还美化了李、杨二人的故事(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唐玄宗强取豪夺了自己的儿媳妇。
其次,诗歌在描写杨玉环被刺死时,“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那精美的头饰,凋零在尘土中,无人收敛。
无人收敛的何止头饰,还有那个可怜
女子的尸骨。
她嫁人时无存选择,死时无可奈何,死后无处安魂,让人不禁想起唐朝的另一位奇女子——武则天。
武则天死后立下无字碑,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是何等的大气与自信,对比此时的杨玉环,又是何等的凄凉。
最后,诗歌的结尾部分叙写唐玄宗派遣道士四处寻找杨玉环的魂魄,想要再续前缘。
可是结局确是虚无飘渺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像是一个传说。
那么那些殷勤叮嘱、海誓山盟又是什么呢?是坚贞的爱情?不是。
一个谎言的开始,一个虚幻的结局,只不过是诗人对杨玉环这个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可怜女子的同情,希望她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超脱凡俗,羽化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