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明第二版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组织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组织(东财2010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组织是指两人以上的群体组成的有机体。

它是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由内部成员形成的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

如果把组织当作动词来理解,则是指一群人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通过人为地分工和职能分化,形成一定的层级体系和制度来协调其成员努力的活动。

组织的产生源于个人无法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因为个人能力的局限而无法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协作的需要。

组织的任务就是将分散的个人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组织有三方面特征:①一定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②组织内的成员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有机的联系结构;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每个组织都对其成员规定了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2)组织按其设立的宗旨不同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一定的组织总是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相关联。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必须对组织进行调整和修正,组织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

2.管理(同济大学2013研;吉林大学2012研;中山大学2011研;武大2007研;上海财大2007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这个定义使管理表现出以下特征:(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服务的。

“有效”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要通过管理来保证组织活动顺利开展;②要在管理组织的目标活动不断提高效益与效率的前提下进行,即要求通过管理,保证能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组织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管理劳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种职业,它符合一般职业要求的标准:①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结构;②职业技能的获取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训;③进入职业受到控制,通常要经过某种形式的考试;④从业人员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违反者将会受到某种惩罚。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圣才出品)

第4章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一、名词解释1.利益相关者(上海大学2014研;北科2012研;东财2009研;中南财大2009研;浙大2007研;上海交大2005研)答:企业利益相关者,其本意是企业权益的拥有者。

惠勒和西兰帕提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和投资者、雇员和管理者、顾客、当地社区、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企业;②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监管机构、市政机构、社会压力群体、媒体和学术评论者、贸易团体和竞争者。

2.社会责任(浙大2012、2008研;厦门大学2007研;中南财大2007研;北理2007研);企业的社会责任(厦门大学2011研;东财2011研;南京财经大学2011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研)答: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既定的环境下,从社会整体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对社会及其利益相关者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这些义务和责任包括企业回应社会要求相应做出的行动,以及企业所有社会行为产生的结果。

前者称为企业社会回应,后者称为企业社会表现。

(1)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不同认知,可以按照企业责任导向和承担责任的动机分成四种企业社会责任形式和角色,即生产主义、慈善主义、进步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

①生产主义。

生产主义认为企业的使命就是获取利润,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理性的自利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自由市场体制是企业行为道德的最好保证。

②慈善主义。

与生产主义不同,慈善主义认为拥有财富的人有责任利用其财富,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③进步主义。

与伦理理想主义一样,进步主义是利益相关者导向。

它主张应从单纯的自我利益中走出来,关注于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

④伦理理想主义。

当企业行为出于道义的动因直接支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伦理理想主义才认为它们承担了其社会责任。

(2)从责任的类型来看,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种类型。

①经济责任。

它要求企业做到不断创造财富,实现销售收入增加和成本的下降。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 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 2 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资料下载地址:http://ຫໍສະໝຸດ /Ebook/41494.html
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hbky96】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满分 150 分,每题 30 分。
1.不同于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决策理论对管 理者有什么实践启示? 答:(1)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决策就是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情报收集—拟定方 案—选择方案。 ②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人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 之间。原因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时间 及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等。 ③风险型决策中,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 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④重视决策者的作用。强调以身作则;全局观念;权威不是强迫命令;依赖和培 养下级主动承担责任。 (2)行为决策理论对管理者的实践启示: ①为公司决策者服务。投资决策往往受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时间紧、 信息不完备,使得决策者觉得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实用性差,常常凭经验进行主 观判断和抉择,因此他们在投资决策中更需要行为决策理论的指导,更需要了解 可能发生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陷阱,更需要含有行为变量的投资决策模型。 ②为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服务。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的重要责任之一是为众多公 司营造良好生存和发展环境,只有深入了解公司实际的项资决策行为,才可以对
图 1 费德勒模型的发现 根据研究,费德勒认为,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境下和非常不利的情 境下效果更好,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在中间情境下效果更好。 根据费德勒模型,提高领导者有效性的途径只有两条:第一种,选择领导者以适 应情境;第二种,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这可以通过重新建构任务或提高/降 低领导者可控制的权力(如加薪、晋职和处分活动)来实现。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组织与管理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要素及其整合1.组织及其要素(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2)组织要素包括:①组织成员。

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②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③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④组织资源。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

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⑤组织环境。

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2.组织要素的整合组织要素的整合包括:各类要素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整合以及不同要素类型之间的整合。

(1)要素内部的整合包括:①组织成员的整合;②组织多元目标的整合;③组织活动的整合;④组织内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

(2)要素之间的整合包括:①活动与环境的整合;②目标与活动的整合;③活动与人的整合。

(3)管理是对组织各种要素的整合。

它既包括要素内部的整合,也包括要素之间的整合。

3.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组织(1)作为经济活动单位的企业①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特质产品或非特质的服务)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②根据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将企业分为:农业企业、交通或运输企业、工业企业,等等。

(2)企业的任务①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任务首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

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②获取利润。

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利润。

③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

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a.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

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三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成本。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计划与战略管理)【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计划与战略管理)【圣才出品】

第7章计划与战略管理7.1 复习笔记一、计划的类型、作用和编制过程1.计划与决策管理理论研究中对计划和决策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法约尔认为,计划是管理的一个基本部分,包括预测未来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行动予以安排;西斯克认为,“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位”,是“评价有关信息资料、预估未来的发展、拟订行动方案的建议说明”的过程,决策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项活动,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择方案中做出一个选择”;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则强调,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则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2.计划的类型计划是将决策实施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地落实到组织中的不同部门和个人。

计划的分类可以依据时间和空间两个不同的标准。

(1)从时间上看,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①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②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从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的各种活动,从事该种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因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依据。

(2)从空间上看,根据职能标准分类,可以将计划分成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以及人事计划①长期业务计划主要涉及业务方面的调整或业务规模的发展,短期业务计划则主要涉及业务活动的具体安排;②财务计划研究如何从资金(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③人事计划则分析如何为业务规模的维持或扩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3.计划的作用计划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1、组织的含义: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

2、管理的定义: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已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含义: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5、管理是一个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3、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4、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为生产力属性,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2)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它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反映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

表现为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管理的个性。

第二章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

2)标准化原理。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的原理。

4)实行刺激性的报酬制度。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6)实行“职能工长制”。

7)实行例外原则。

8)心理革命。

2、“经济人”:人的活动仅仅处于个人的经济动机,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情感、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社会人”:“自我实现人”:3、如何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必须对用户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2)异质性。

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必须为某公司所独有的、稀缺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3)不可模仿性。

其他企业无法通过学习获得,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4)难以替代性。

没有战略性的等价物。

5)延展性。

从公司总体看来,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是整个公司业务的基础,能够产生一系列其他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创新和多元化战略中实现范围经济。

4、企业再造:随着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员工素质、辅助工作的性质以及过去为这些不同的部门、不同工作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全部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企业再造。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圣才出品)

第15章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一、名词解释1.平衡积分卡(东北财大2009年研)答:平衡积分卡是由四个方面的指标组合成一个结构化的指标体系,并且各个方面的指标之间有着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其相互驱动的效果又紧密结合并支持组织的战略。

它对绩效的价值判断认为,好的绩效一定是整体性的,单方面做得好不能说明问题,四个方面要取得绩效效果的相互平衡,这也正是该工具命名的由来。

其四个方面的指标设计分别针对着四个问题的回答:①财务方面回答怎样满足股东的要求;②内部经营方面回答组织必须在哪方面擅长或精专;③学习与成长方面回答如何使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④客户方面回答怎样满足客户的要求。

2.六西格玛(浙大2011年研)答:六西格玛是一种被设计用来减少瑕疵率以帮助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质量计划。

它的目标是:每100万个单位产品或程序中不超过3.4个瑕疵。

虽然这是一个极难达到的标准,但许多由质量驱动的公司正在采用这种方法,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西格玛是统计学家用来定义标准差的希腊字母。

西格玛的个数越多,偏离标准就越少,即瑕疵越少。

如果只有1个西格玛,大约2/3的被测量对象是合格的。

2个西格玛意味着95%的被测量对象是合格的。

如果具有6个西格玛,你几乎实现了零瑕疵。

实施六西格玛获得ISO 9000质量认证的目标应当是创建切实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运营系统,从而使组织满足顾客的要求,并且使员工以一种高质量的方式来开展工作。

3.全面质量管理(暨南大学2011研;中南财大2009研)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要点包括:①高度关注顾客。

这里的顾客不仅包括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外部的个人或机构,还包括企业内部相互提供服务的部门。

②坚持持续改进。

TQM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承诺,使已经是“非常好”了的还不够,质量总还能改进。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早期管理思想)【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早期管理思想)【圣才出品】

第2章早期管理思想2.1 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顺道“道”是指客观规律;“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规律。

“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做到:(1)辨道。

辨识客观规律;(2)顺道。

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2.重人包括: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治理国家,办成事业,得人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民是治理、兴国之本。

3.求和“求和”不仅要团结顺从自己的人,而且还要善于团结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

“和”则兴邦,“和”则生财。

“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天时、地利、人和”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成功的三要素。

4.法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源于先秦,其后不断发展、完善。

包括三条基本原则:(1)明法。

明法是法的公开性原则;(2)一法。

包括统一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3)常法。

也称固法,即保持法的稳定性。

5.守信守信要求管理者将信誉看成是企业的生命。

信誉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这是我国长期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信条。

6.预谋该思想认为,预者,预测、预谋、预备,核心是预谋。

为预谋必须先预算,谋划出方案,而后落实到人力、物力的预备。

二、西方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实践1.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宾逊·博尔顿瓦特和博尔顿是最早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科学管理方法的。

他们为工厂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并在组织工厂的生产与销售活动中运用了许多种管理技术,具体包括:(1)组织市场调查,向欧洲大陆派出许多代表收集各项可能影响蒸汽机需求的资料,并据此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编制生产计划;(2)依据工作流程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机器的空间布置,组织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部件标准化;(3)在会计与成本核算方面,建立详尽的统计记录和控制系统,还采用了原料成本、人工费用、成品库存等分别记账的会计制度;(4)在人事管理方面,进行了工作效率研究,制定了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培训计划,实行按成票来支付工资的方法,并试图改进员工的福利,为员工建立了一套互助保险制度。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企业组织创新)【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企业组织创新)【圣才出品】

第19章企业组织创新19.1 复习笔记一、企业组织与知识经济特征1.企业组织结构(1)制度结构企业制度结构是用来规范员工的个体行为的。

制度结构化规范了作为类群的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正式关系。

①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力与利益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②权力与利益关系的相对确定,使参与者类群在不同模式的企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行为规律,从而使他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这种可预测性使企业对参与者行为的引导和整合成为可能;③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看,一套有效的制度结构一定要尊重和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理权利。

企业制度结构也是企业参与者长期博弈的结果。

(2)层级结构大量不同个体之间的集体工作,产生了组织层级结构化的要求。

①组织在面对外部变化的环境时,作为独立系统的组织,可以通过整合组织的内部行为,并利用其协同功能来减少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重复监控和重复决策(简称为层级分解问题)。

②如何节省组织内部的大量信息成本,因为组织内部存在很多常规性工作,总是重复发生,组织没有必要每次都对这些活动进行重新决策。

组织层级结构化会减少个体成员之间的信息复杂程度,共享公共信息资源(简称为信息同化问题)。

③如何降低组织代理成本问题。

代理成本问题是,与不同类别群体一样,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同个体也有着千差万别的意愿,他们会利用信息之间的不对称,以找到各种理由和借口为那些谋私利的行为辩护,这些行为常常有损组织的利益(简称为信息包裹问题)。

(3)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化规范了作为类群或个体的参与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非正式关系。

①企业文化会引导企业成员自觉地做出符合企业价值观念的行为选择;②特定的价值观念会激励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③受同一价值观念的影响,企业成员在不同时空中的行为准则必然会趋向相互协调一致。

2.知识经济的特征(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圣才出品】

第4章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4.1 复习笔记一、管理活动中的道德逻辑1.管理与伦理的关系(1)弗雷德里克·B·伯德和詹姆斯·A·沃特斯将管理者私下奉行伦理准则,但给人的感觉其行为之只受组织利益左右的现象叫做称为“伦理缄默现象”。

伦理缄默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处于避免威胁组织和谐的考虑。

②管理者对威胁组织效率的担忧。

③伦理交谈往往有理想化成分,和管理者在伦理学知识方面的不足也有一定关系。

(2)企业和其他组织都是道德主体,它们都是在有意从事各种管理活动,组织行为的科学性并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而是组织根据外部环境情况有意识的选择结果。

弗雷德里克•B•伯德和詹姆斯·A·沃特斯指出要克服伦理缄默现象,组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要能够公开地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要尊重不同的观点,充分发扬和倡导企业民主。

②管理者要掌握企业伦理知识,学会伦理沟通,能够通过管理措施来有效处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

③克服伦理缄默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组织需要长期努力。

(3)如果管理者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道德行为,就会强化组织管理,组织的道德是增强管理的有效途径。

①组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文化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决策。

②良好的组织道德品质和道德文化是获取、保留关键性人才和激发组织成员工作热情的基础。

③组织的道德文化促进了组织内外的协调。

④较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文化还能够推进组织创新与变革。

2.组织的伦理问题与道德判断(1)组织伦理的四个重要问题①是什么。

这个问题包括管理者的个人伦理是什么,组织伦理是什么等问题。

②应该是什么。

管理者应当明确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③我们如何从是什么到应该是什么。

这个问题代表了组织行动的一个方向,也是管理活动的挑战。

④我们的动机是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行善的动机问题。

(2)组织的道德判断与其要素道德判断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运用相应的方法,对组织行为进行善恶判定。

陈传明第二版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陈传明第二版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陈传明第二版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期中考试前:①管理的内容特点和原则②经典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③梅奥和霍桑实验。

现代管理学派④环境分析与决策理论(二)中考后:①计划的类型和功能,组织战略管理(侧重于业务层面战略和公司层面战略)②组织设计(侧重于管理范围管理层面、横向组织设计和纵向组织设计)③人员配备(侧重于管理人员来源的两种方式:外部招聘和内部晋升)。

(4)领导与权力(注意管理与领导的区别,注意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以及几种主要的领导权变理论)(5)激励理论(了解激励原理,内容激励理论和典型代表过程激励理论)⑥控制活动(注意控制原理和有效的工资管理)⑦创新与创新管理(了解创新及其分类的意义和重要性)以上都是本文的重点对于那些没有参与的人,你应该有时间去看一看。

毕竟,我们有很多非常粗糙的章节,而且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

你不能保证这是我们老师的重点。

(3)试题结构(1)判断对错题(无论对错解释,基本思路与名词解释题相同(2)作文题(回答要点)(3)案例分析题(指定教材的原则,结合教材)(4)论文题(据说字数不少于500字,注意合理安排时间)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运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组织活动管理的横向内容包括业务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

纵向内容包括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原则包括效益原则、人本原则和适度原则。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组织要素包括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组织资源和组织环境。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改进工作方法,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和培训员工;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法月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

管理职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2,14管理原则:a分工,b权责,c纪律,d统一指挥,e统一领导,f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g人员报酬,h集中一级制:登记制度是从组织最高权力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管理序列,是组织内部秩序传递和信息反馈的正常渠道j秩序k公平l人事稳定m倡议n人事统一韦伯的组织理论:1理想的等级组织制度2权利类型(传统,个人魅力,法律)韦伯认为只有法律权力才能成为等级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利根据欧洲的以下特点:1,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2、合理性3、领导者可以用法律手段保证权利的行使4,根据组织任务所需的职能,所有权力都有明确的定义和详细的划分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管理:1。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考点课后答案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考点课后答案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考点课后答案第1章组织与管理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要素及其整合1组织及其要素(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2)组织要素包括:①组织成员。

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②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③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④组织资源。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

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⑤组织环境。

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2.组织要素的整合组织要素的整合包括:各类要素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整合以及不同要素类型之间的整合。

(1)要素内部的整合包括:①组织成员的整合;②组织多元目标的整合;③组织活动的整合;④组织内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

(2)要素之间的整合包括:①活动与环境的整合;②目标与活动的整合;③活动与人的整合。

(3)管理是对组织各种要素的整合。

它既包括要素内部的整合,也包括要素之间的整合。

3.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组织(1)作为经济活动单位的企业①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特质产品或非特质的服务)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②根据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将企业分为:农业企业、交通或运输企业、工业企业,等等。

(2)企业的任务①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任务首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

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②获取利润。

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利润。

③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

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a.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

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三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成本。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领导与权力(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领导与权力(圣才出品)

第四篇领导第11章领导与权力一、名词解释1.领导(华中农大2013研;武大2011、2008研;中山大学2009~2011研;北二外2010研;北理2008研)答: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因为领导从制定目标开始,直到实现目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

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③鼓舞人们的能力;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2.管理者与领导者(中山大学2009研)答:管理者(manager)是指那些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而领导者(leader)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职权的人。

管理者和领导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1)从范围看。

理论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

但另一方面,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

那些未在正式组织中拥有管理职位的领导者,称为非正式领导。

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2)从能力要求看。

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与之不同,领导者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

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就拥有这样的影响力。

(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

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领导未必就一定是有成效的管理者。

因为一个管理者除了要做好领导职能外,还要做好其他许多管理职能。

尽管如此,从确保管理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的立场来说,还是应该选择好的领导者来从事直线管理工作,而把领导才能相对较弱的人调整到参谋的职位上。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第11章领导与权力一、名词解释1.领导(华中农大2013研;武大2011、2008研;中山大学2009~2011研;北二外2010研;北理2008研)答: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因为领导从制定目标开始,直到实现目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

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③鼓舞人们的能力;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2.管理者与领导者(中山大学2009研)答:管理者(manager)是指那些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而领导者(leader)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职权的人。

管理者和领导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1)从范围看。

理论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

但另一方面,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

那些未在正式组织中拥有管理职位的领导者,称为非正式领导。

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2)从能力要求看。

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与之不同,领导者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

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就拥有这样的影响力。

(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

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领导未必就一定是有成效的管理者。

因为一个管理者除了要做好领导职能外,还要做好其他许多管理职能。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现代管理理论3.1 复习笔记一、行为科学的产生1.霍桑试验霍桑实验是指主要由梅奥教授等专家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它旨在测试出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

(1)照明实验。

照明实验假定工作环境的照明亮度能影响工人的视觉和情绪,从而会影响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但实验结果是工人的生产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状态,说明照明亮度并不能影响生产率,实验人员无法解释实验结果,原有的假设被否定了。

(2)梅奥参与的继电器实验。

在霍桑工厂研究人员选择了继电器装配和云母片剥离两个小组进行实验,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产量的增加。

在实验过程中以自由发表意见、得到关心的工作环境代替传统严格控制的环境,实验人员发现,管理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士气的提高,人际关系和工作态度的改善,从而促进了产量的变化。

(3)访谈计划。

实验得出以下结论;①表明管理方式与工人的士气从而与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梅奥等人制定了一个意在征询工人意见的访谈计划。

②虽然工作条件和劳动报酬实际上未有任何改善,但工人们却普遍认为自己的处境比以前好了。

③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成为能够倾听并理解工人的:“访谈者”,这样才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工人士气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

(4)绕线实验与非正式组织。

在绕线实验中,研究人员得到以下结论:①工人们在产量水平上达成了某种默契,并运用团体压力来加以维护,使人们共同遵守。

②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团体有自然形成的领袖和自己的行为规范。

③非正式组织对生产率和管理者的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2.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在总结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书中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和当时流行的看法相比,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以下新观点。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3.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最新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最新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陈传明管理学复习重点1.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沟通、激励、创新。

2. 管理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3.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有:a. 工作定额b. 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c. 职能工长制d. 计划职能与执行只能相隔离e. 例外原则:指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减轻处理纷乱繁琐事务的负担,把处理各项文书、报告等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f. 心理革命4. 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最杰出代表。

他的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包括一下内容:(一)企业经营活动的类别: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

(二)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三)管理十四项原则a. 分工b. 权力与责任c. 纪律d. 统一指挥e. 统一领导f.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g. 公平报酬h. 集权i. 等级链与跳板。

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到最基层之间各级领导人所组成的等级系列,它是一条权力线,用以贯彻执行统一的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秩序j. 秩序k. 平等l. 保持人员稳定m. 首创精神n. 集体精神5. 韦伯:被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

他的思想内容:a.明确分工 b.权力体系 c.规范录用 d.管理职业化 e.公私有别 f.遵守规律和纪律6.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一)管理过程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哈罗德·孔茨。

该学派推崇法约尔的管理职能理论,认为应对管理的职能进行认真的分析,从管理的过程和职能入手,对企业的经营经验加以理性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管理理论,指导和改进管理实践。

(二)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任务是美国的巴纳德。

该学派认为,人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反面的一种合作关系。

它的基本观点是: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现代管理理论一、名词解释1.霍桑试验(山西财大2013研;暨南大学2011研;东财2011研;华东理工2007研;深圳大学2007研)答:霍桑试验是指由梅奥教授所参与并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试验。

(1)试验过程。

这个试验包括四个阶段:①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③大规模访问交谈;④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2)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霍桑试验的意义:①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②霍桑试验使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2.管理科学学派(北二外2009研)答: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

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其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有:(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激励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激励理论)【圣才出品】

第12章激励理论12.1 复习笔记一、激励的原理1.动机与激励激励是指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行为的驱动力。

动机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过程就是需要获得满足的过程。

激励与行为的规律如图12-1所示。

图12-1 激励过程与人的行为规律(1)组织激励过程就是要诱发和刺激员工未被满足的需要;(2)组织激励过程是要使这种解除紧张的努力指向组织目标;(3)组织激励力是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

2.激励假设(1)人性的假设无论是内容激励理论还是过程激励理论都是要以人性的假设为前提①传统模式通常是与泰勒及其科学管理理论联系在一起。

管理者对重复性的工作进行运作研究,选择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并用工资激励系统来激励员工。

②人际关系模式往往是与埃尔顿·梅奥及其同时代的人联系起来。

人际关系模式则认为,因为管理者们对员工关心体贴,改善了他们的工作环境,所以,他们应该接受已经由管理者规定好的工作条件。

③人力资源模式则通常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联系在一起。

人力资源模式认为:管理者开发了员工的潜能,提供了员工创造的舞台。

(2)激励理论前提假设①激励只是决定个体绩效的诸多因素之一。

影响个体绩效的还有能力、资源和其他条件,只有激励对于提高员工的绩效往往是不够的。

②激励是一种供给不足的短缺资源,需要定期补充。

激励能量满足热力学定律,它的流动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

③激励作为一种工具,它应当渗透到组织管理各职能之中。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都要加入激励的因素。

二、内容激励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①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②安全的需要是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传明第二版管理学原理复
习重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管理学复习重点
(一)期中考试之前:
①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
②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
③梅奥与霍桑实验,现代管理流派
④环境分析与决策理论
(二)期中考试之后:
①计划的类型作用,组织战略管理(重点关注业务层面战略和公司层面战略)
②组织设计(关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横向组织设计,纵向组织设计)
③人员配备(关注管理人员的来源两种途径: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比较两者的优劣)
④领导与权利(注意管理和领导的区别,关注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还有几大领导权变理论)
⑤激励理论(明白激励的原理,内容激励理论以及过程激励理论中的典型代表)
⑥控制活动(关注控制原理和有效管理工资)
⑦创新与创新管理(明白创新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它的分类)
上述所说,均为考试重点,对于不涉及的,你有时间应该看一下,毕竟我们有很多章节是讲的很粗略,而且各个班的讲课各有所侧重,你不能保证它考的都是我们老师重点讲的。

(三)考试题型结构
①判断正误题(无论对错都要解释,基本思路同名词解释题。


②论述题(答出要点即可)
③案例分析题(指明教材原理,结合材料)
④论文题(据说字数不少于500字,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管理就是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管理的横向内容包括业务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

纵向内容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管理的原则包括效益原则,人本原则,适度原则。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组织的要素包括,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组织资源,组织环境。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管理理论:1,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管理14条原则:a劳动分工,b权力和责任,c纪律 d统一指挥 e 统一领导 f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g人员的报酬 h集中 i等级制度:登记制度是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直至最底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序列,是组织内部命令
传递和信息反馈的正常渠道。

J秩序 k公平 l人员的稳定 m首创精神 n人员的团结
韦伯的组织理论:1 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 2 权利的类型(传统型,个人魅力型,法理型)韦伯认为只有法理型的权力才能成为科层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利据欧以下特征:1,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

2,合理性。

3,领导人可以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权利的行使。

4,所有的权力都明确的规定,并且是按照组织任务所必需的职能加以详细的划分的。

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现代管理流派:1,组织社会系统理论。

2,系统与权变管理理论。

3,新组织理论。

4,决策理论学派。

5,管理科学学派
环境分析程序:确定课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资料处理,环境预测以及提出报告
市场占有率是指市场总容量中企业所占有的份额。

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不同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及这种方式所反映的被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品牌功能
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

无形资产是致那些在传递客户价值过程中,没有发生损耗的、隐性的产品因素;它是植根于企业历史中的,对企业经营发挥长期作用的资源,它包括知识技术资产和商誉。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初始决策是指组织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追踪决策是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决策的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

追踪决策的特征包括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

战略决策主要涉及战争的总体政策或方案,战术决策主要与战斗过程中的具体行动有。

决策的特点: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决策过程:1、研究现状,判断改变的需要。

2、明确目标。

3、拟定方案。

4、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决策的影响因素:1、环境。

2、过去决策。

3、决策者对点风险的态度。

4、组织文化。

5、时间。

乐观原则:决策者比较乐观,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好的自然状态,所以不论采用何种方案均可能取得该方案的最好的效果。

悲观原则:决策者比较悲观,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自然状态,所以不论采用何种方案均可能取得该方案的最差的效果。

折中原则:这种方法认为应该在两种极端中取得平衡。

最小最大后悔值原则:
理性限制的克服:1,、决策权力的下放。

2、组织民主决策。

计划的类型:按时间分类: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按空间分类: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及人事计划。

计划的作用:1、为组织活动的分工提供依据。

2、为组织活动的资源措筹提供依据。

3、为组织活动的检查与控制提供依据
业务层面战略:1、低成本战略:所谓低成本战略就是组织通过各种降低成本的手段,总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或价格的方式,提供实物产品、服务和观念,从而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战略。

2、差异化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通过提供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某种特殊产品,或以不同的产品提供方式,或以特殊保证产品使用价值实现顾客价值增值,从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战略。

包括(1)降低顾客成本(2)提高顾客收益。

3、集中化战略:所谓的集中化战略就是专注于某一具体的区域市场、产品市场或购买群体,形成在特定领域内的独特资源和能力,从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战略。

公司层面的战略:1、一体化战略:所谓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获取所有权,将公司活动范围扩张到上下游领域的战略。

所为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获取所有权,在同一行业中扩张活动范围的战略。

2、多元化战略:是指在多个行业货产品市场中,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对业务进行的组织和管理行为。

3、合作战略: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企业之间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都能够结合在一起使用,从而获得两者在设计、制造、产品或服务上的共同利益。

滚动计划是指在制定好一个时期的行动计划后,在执行过程中根据组织内条件的变化定期加以修改,使计划期不断延伸,滚动向前的一种现代计划方法。

主管领导能直接智慧的下属数量被称为管理幅度
扁平结构是指在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时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锥形结构是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等因素影响。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在职务设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划分部门并确定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横向组织设计:1、职能部门化是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2、产品部门化
3、区域部门化
4、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
纵向组织设计:纵向组织设计是将管理权利在不同管理层次之间进行分配。

集权是指决策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与此相反,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组织的历史、领导的个性、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

过分集权的弊端:1、降低决策的质量。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分权的影响因素:1、组织中促进分权的因素:组织的规模、活动的分散性、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2、不利于分权的因素:政策的统一性、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的来源两种途径: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比较两者的优劣
(p157)
所谓的领导就是领导者通过先行、沟通、指导、灌输和奖惩等手段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过程,从而使人们积极主动的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