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不敢忽视的小字 《一个小农家的暮》整体赏析

合集下载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诗歌整体内容赏析示例:《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

或许这首诗也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

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

每一个住过农村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

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

这一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

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

读者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过“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读者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最后诗人描写孩子们的歌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世间的人啊心常不平,心不平的人啊哪有快乐?二、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

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

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

有的论者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

这是一种误解。

刘半农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

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种“农家乐”。

一个小农家的暮-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一个小农家的暮-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一个小农家的暮-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一个小农家的暮》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加深对农家的印象与理解;2.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学会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3.通过阅读中国现代散文,感受现代社会的变化,培养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小农家的暮》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学会欣赏现代诗歌。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电脑与投影仪;2.书本: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3.作品原文。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学目标和所要求的班前个人思考的问题;2.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提供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步骤与方案第一步:导入(1)呈现课题:一个小农家的暮-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呈现问题:你在读懂这个课题的同时,马上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一个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3)课堂探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这个课题的思考。

(4)导入新课: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提出新的问题:《一个小农家的暮》与中国现代诗歌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二步:课堂教学1. 学习诗歌《一个小农家的暮》(1)阅读理解:教师发放诗歌文本,让学生先读一遍,并作一些短文回答问题。

(2)班内讨论:让学生,请两三个人一组,分享自己的回答和自己对这一首诗歌的理解。

(3)学习诗歌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形式、修辞手法和主题等方面,理解这首诗歌所蕴含的内涵。

2. 学习散文(1)学习提问:教师发放散文文本,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来阅读学习这篇散文。

(2)班内阅读:让学生分为小组阅读,每个小组分析讨论一个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回答和解释。

(3)学习散文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的语言、感情和寓意等方面,理解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意义、美感和深层内涵。

第三步:课后延伸(1)情感驱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情感出发,自由发挥,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人教版2017高二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课件

人教版2017高二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课件
同(1887一1939)汉族,浙江省吴兴县人。 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 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号 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 动以前改名玄同。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 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之一、著名思想家。 今天我们熟知并广泛运用的标点符号、阿拉 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的率先提出者 。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作者简介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 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 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 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戏,争辩 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 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 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 《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同年诗人将自己多年来在 诗歌创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分别是《瓦釜集》(诗集中对民歌形式的利 用作了有益的探索)、《扬鞭集》。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赴绥远 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 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 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 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 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 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 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苍生的艰难生活 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 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 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赏析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赏析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赏析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年二七日,伦敦【课文赏析】异域的风物、文化,总能勾出游子的乡愁。

当暮色苍茫,身在他乡的诗人凝神回望,浮现于眼前的,是珍藏的记忆,是少小生活的吉光片羽,是“一个小农家的暮”。

首先是一幅“母亲夜炊图”。

木柴燃烧的必剥声,伴奏着母亲的辛勤;嫣红的火光,温暖着家,也烘托着母亲忙碌的身影。

青布的衣裳,体现母亲的质朴;嫣红的脸庞,体现母亲的温婉和贤惠,也体现她内心的恬静和满足。

母亲是在做晚饭,更是在营造家的温暖和幸福。

母亲做的晚饭,只是乡野间寻常的米饭菜茹,但散发着自然乡土的清香,浸透着家的温馨,那是诗人在从故乡高飞远离之后,在喧闹冷漠的城市,在殊俗的异乡,再也享用不到的。

二、三两节,是一幅“父亲耘归图”。

荷着锄头,衔着烟斗,披着暮色,缓缓而归,坐床歇息,逗弄小狗,既写父亲辛劳一天身体上的疲倦,更写其内心的安适从容——他用辛勤的劳动,为妻儿谋得衣食。

那栏里的牛,是他的重要家产,也是他依赖的朋友;那酿着的新酒,是他辛劳人生的微薄索求。

从所谓现代文明的角度看,父亲的生产落后,生活单调。

但当诗人怀着乡愁,凭着慧眼,透过现代文明的迷雾回望父亲卑微劳碌的人生时,清晰地看到的,是父亲的勤劳、担当、坚韧、质朴、善良等等可敬可贵的品格。

后三节,是一幅“孩子观月图”。

半轮月亮爬上山顶,悬于树梢;在这片静谧美丽中,孩子们出现了,他们在月下的谷场嬉戏,看月亮,数星星,唱淳朴的童谣……山的静谧,月的皎洁,星空的浩瀚,孩子们的未琢天真,构成了充满着自然气息、涂染着童话色彩的画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一个小农家的暮》课件(2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一个小农家的暮》课件(23张PPT)

也有人认为: 诗人的用心仅在写
孩子唱儿歌本身而已。


11
问题一:这首诗写了一个 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几个 画面,说一说这个小农家
有着什么特点?
【答】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 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说明了 屋舍自然简单、朴实温馨、生活其乐融融、自给 自足、温暖安康。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好。
作者:刘半农
1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枯树在冷风里摇,
海洋恋爱着月光。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
20
布置作业
借助一定的景语,写一首小诗, 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1
课堂小结
同学们,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
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无论是 远离故乡的游子、还是那些无家可 归的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 希望能叶落归根。
拓展延伸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
拓展延伸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课件2:一个小农家的暮

课件2:一个小农家的暮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几个画面? 请依据这几幅图说明这个小农家有什么特点。
【答】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农妇夜炊图、农夫收 工图、孩子观月图。说明了屋舍自然简单、朴实温馨、 生活其乐融融、自给自足、温暖安康。环境静谧清幽、 纯净美好。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 什么样的角色?
略读: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 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 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新青年》创 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 玄同合作演双簧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 了白话文运动。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1920年 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 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镜头的是农村常见的 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 子们在月亮下面出现了: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 的星星,唱着动人的儿歌……在这幅“孩子观月图”中,居于 中心位置的物象是月亮。景色中的核心是月亮──无月则不见 青山与松林;而数天上的星星则是看月的连带动作;最后所唱 儿歌同样也是以月亮为比喻的喻象的。就诗中孩子本身而言, 他们稚气未脱,过着悠然无碍的生活(看月数星)。
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 同年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分别是 《瓦釜集》、《扬鞭集》。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 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 1934年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 主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 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 字,沿用至今。

高中语文(人教版)同步教师用书:诗歌部分 第2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高中语文(人教版)同步教师用书:诗歌部分 第2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2+5=10000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识作者]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汉族,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友山。

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诗人、学者。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刘半农刘半农(1891-1934),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

原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是最早发表白话诗的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

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人》。

他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实践者。

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少产的著名诗人——痖弦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

1949年去台湾,1966年12月退伍。

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

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

现移居加拿大。

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诗集》等。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5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课件)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5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暮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也许——葬歌》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闻一多年仅四岁的长女闻立瑛。据说她相当 聪敏,当时已识不少字,只是身体虚弱单薄,闻一多对她怜爱至极。 1926年夏,闻一多在北京不堪时任校长挤兑欺凌,愤然辞职南归,携 病中女儿一路折腾,返回老家浠水时,孩子病情加重。但为生存,闻 一多又不得不离家求职。期间,病中的立瑛经常呼唤“爸爸,爸爸”。 闻一多却抽不出时间回家看望孩子,只能寄一张照片回家。立瑛看 着照片边叫边哭,并于同年冬天不幸夭折,至死也没有再见到她的 爸爸。等闻一多赶回老家时,见到的只是萋萋墓草。
词 语 易错字 煮 翥 词 语 易错字 zhǔ 饭 云 zhù huǎn 慢 缓 名 yuá n 媛 潺 yuá n 湲 玉 zhù 箸 xiá n怨 衔 酝 nià nɡ 酿 敷 yǎn 珐 lá nɡ 琅 街 qú 衢 衍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积名句 (1)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2)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3)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4)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2.诗人在《也许——葬歌》中有没有流露出悲伤的感情?为什么? 提示诗中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因为作者已把内心的 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慈爱,所以诗中只流露出他对女儿的关怀和 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他内心中的悲伤哀痛之情。诗人以“也 许”一词贯串全诗,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女儿的死亡假设为安睡, 视她虽死犹生,这样更能突显出诗人对女儿的挚爱,所以诗人不愿 说女儿已死,而是说女儿只是安睡。 虽然全诗没有悲伤的字眼,但这却是诗人努力抑制住悲痛的心情, 把悲痛升华为对女儿呵护备至的感情,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把对女儿 虽死犹生,呵护备至的感情表现出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妈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妈妈

2.写汉字
词语 新 niàng chún 厚
读音 huá Xī
易错字 酿 醇
加点字
庇.护 印钞.
读音 bì chāo
词语
食 cù 斟 zhuó
易错字 醋 酌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词义 砧声:在石上洗衣捶打的声音。 嫣红:鲜艳的红色。 辽夐:辽远、广阔。 4.辨用法 (1)庇护 保护 ①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②30年间,总有一个身影戍守在滇池岸边——他把所有心血都耗 在保护滇池上,为此倾家荡产并欠外债20多万元。 提示两者都有“护卫”的意思。“庇护”侧重表示不公正、不合理 地支持错误行为,一般为贬义词;也可作褒义用,强调无理由地保护。 “保护”侧重表示通过保卫、护卫使免受损害,中性词,可用于各种事 物。
堤岸上种植无数株梧桐,那儿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 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漂在浮标上,那是海 上的星辰。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 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厌倦地呼啸。天空中海鸥 逐向渔舟飞,有时间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听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 起一两丈高的水花。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栈桥,去站着望天上的云, 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 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 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 下神人所住的仙宫。但是在榆树丛荫,还埋着十多年前德国人坚伟 的炮台,深长的甬道里你还可以看见那些地下室,那些被毁的大炮 飞机,和墙壁上血涂的手迹。——欧战时这儿剩有五百德国兵丁和 日本争夺我们的小岛,德国人败了,日本的太阳旗曾经一时招展全 市,但不久又归还了我们。在青岛,有的是一片绿林下的仙宫和海 水泱泱的高歌,不许人想到地下还藏着十多间可怕的暗窟,如今全 毁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 (共1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 (共10张PPT)
4 、工作上的烦恼,不要带回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带回来会平添更多烦恼。 19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2 、、老板只能给一个位置,不能给一个未来。舞台再大,人走茶凉。、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 苦。、学识不如知识,知识不如做事,做事不如做人。、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人生三比:比才华;比财力;比境界。早安!送给自 己的话。
13 、时间是宝贵的,抓住了时间就抓住了成功。 2 、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坚持走下去,只要坚持,就会取得成功。 4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 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奥斯特洛夫斯基 7 、只有你的未来,才能挥霍我的现在;只有我的最爱,给我最致命的伤害。 8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7 、成功者失败之后永不气馁,能够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后运用它,使成功再次向他招手。 9 、我们每一个人都走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都是漂亮的姑娘,风流的帅哥,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青春 ,有过雄心壮极低沉。
12 、怕吃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阵子。 5 、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无怨无悔,青春一经典当,永远无法赎回;过去只可以用来 回忆,别沉迷在它的阴影中,否则永远看不清前面的路;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你,你也没必要去懂所有人;聚散离合是人生的规律,无须伤春悲 秋。
17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懦弱,也没有永恒的坚强,万事靠自己,但是一定要放下懦弱,活的有尊严,活出你 的坚强,才真正的体现你的自信和力量,你的活才更有价值!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作特色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第二单元《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作特色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作特色
1.巧妙运用白描手法
《一个小农家的暮》运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刻画了几个典型的农村生活的场景,如第一节的灶下生火做饭。

这些画面充满了田园风情,读之让人心生向往,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传达出作者对静穆和谐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诗句口语化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而富有变化。

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的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贤淑和美丽。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嫣红”和“青布”颜色的对比鲜明,动词“闪”逼真地写出了火光闪动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农家生活最细腻的厨房场景。

而在描写男主人公时主要用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狗,“踱”到栏里去看牛,从这些动作我们看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

孩子们的活动是看月、数星和“借景抒情”地唱着民谚。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一个小农家的暮(共28张PP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一个小农家的暮(共28张PP
无谋的地方;再加上他“没有正式的学历,为胡博士(即胡 适)他们所看不起,后来“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 。在新文化阵营内部,刘半农也受到了排挤与冷眼,他是在 很伤心的情况下才去异域留学的.这样的人生遭遇自然会激起 他对安闲从容的人生形式的追求,因此,在本诗中他才会如 此一往情深地把没有经过现代文明改造的农家生活描绘得如 此静谧恬然,如此美好诱人。而且,他还把这种人生形式设 定于祖国的一农家,把对人生形式的思索引向了眷恋祖国的
——1920年9月4日伦敦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写作迁移
本课所选诗歌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葬歌,或是 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 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以及诗人 通过对亲人的情感折射出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认定方式。
请你以“亲情”为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什么样 的人?
妻子: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嫣红的脸”“闪红”的“青布 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妻子的容貌是 美丽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心地是善良的。
丈夫: “他从田里走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朴、勤劳的;“便 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 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 动作的处理,表 现了他温柔、善良与可亲,丈夫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三部分 孩子观月图
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镜头 的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 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月亮下面出现了 :他们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 着动人的儿歌……在这幅“孩子观月图”中,居于 中心位置的物象是月亮。景色中的核心是月亮── 无月则不见青山与松林;而数天上的星星则是看月 的连带动作;最后所唱儿歌同样也是以月亮为比喻 的喻象的。就诗中孩子本身而言,他们稚气未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敢忽视的“小”字——《一个小农家的暮》整体赏析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者在“导读”部分提出了一个探究话题:“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这话有什么深意?许多教者采用了参考书上的观点——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

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这种理解完全脱离了文本,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大相径庭。

首先,我认为这两句话在这首诗歌中没有什么深意。

从全诗看,作者描摹了三幅画面,一幅是“妻子晚炊图”,另一幅是“丈夫暮归图”,最后一幅是“孩子观月图”。

这两句话属于“孩子观月图”的一部分。

这群孩子着实太小,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是错乱、颠倒的:“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还数着天上的星:‘一,二,三,四……’‘五,八,六,两……’”细心的老师首先能抓住这节诗歌里的标点符号启发学生:八个数字孩子们并列读出,应该用顿号,作者却用了逗号,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太小,对简单的数字一时半会想不出来,停顿时间长,用逗号隔开符合孩子数数时的神态。

同样的道理,“四”“两”后面用了省略号,也是由于孩子太小,一时想不起下面的数字。

更为有意思的是上一句用了“二”,下一句用了“两”,说明这些孩子不明白“二”和“两”表示相同的数目,足见其“小”。

这些小孩子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淳朴自然,率真可爱。

刘半农用了数星星表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可算是笔墨省俭,数语传神。

最后一节写孩子们唱歌,这句“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乃江阴民谚。

说句老实话,这个民谚是有学问的。

从表现手法上说它“比中有兴”前一句是本体,后一句是喻体,说明白点就是“地上人多心不平”好似“天上星多月不亮”一样,这是个典型的比喻句;“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按照民歌惯例,先言自然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生活之物,如《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就是这种写法。

那么这两句的顺序应该是“天上星多月不亮,地上人多心不平。

”才符合常理。

如果江阴民谚按常理排序,刘半农在这里让孩子们倒着念还是为了表现他们记忆的错乱,显示其“小”,一看见皎洁的月亮,首先就想到了“天上星多月不亮”,后来又觉得忘了前一句,接着就补上了“地上人多心不平”,至于什么“比兴”手法他们不懂。

在大人们的意识里“地上人多心不平”的确是有深意的,人多了互相攀比,羡慕嫉妒恨就多了,心里哪会平衡呢?孩子们吃饱穿暖,就知道玩,哪管人心平与不平?他们唱歌来自于模仿,目的是取乐。

他们把高深的用于教育人的一本正经的谚语,用作蹦蹦跳跳,无拘无束的唱歌素材,这种选材上的反其意而用之正是刘半农的高明之处,它更能表现孩子们的天真无邪。

你如果看到牙牙学语的孩子把“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唱成“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根草……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快宝”,你不会觉得可笑,反而觉得可爱。

有个笑话说妈妈教育儿子男子汉应该一个人睡,儿子说爸爸是男子汉咋和妈妈一块儿睡。

多么天真无邪,多么朴实可爱。

综上所述,这一句话的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是孩子们唱歌的内容,刘半农只是用它作为素材,表现可爱的孩子无拘无束的生活,通过他们的活动营造安谧静寂的农家生活的,只不过是个典型的
选材,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我们给他强加各种深刻含义的帽子是我们忽视了整首诗的主题,忘记了这句话特有的语境,如果从孩子的“小”入手,就最容易理解作者选材上的良苦用心。

纵观全诗,妻子、丈夫、孩子,是一个小家庭。

必必剥剥响的山柴(用微弱的响声衬托静谧的环境),悠闲惬意的丈夫,无不营造出寂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可见描摹对象不是个大村庄,的确是个小农家。

题目是《一个小农家的暮》是相当准确的,特别是这个“小”字,更是不容忽视的。

刘半农推崇陶渊明,力求写实,文笔清新自然,他笔下的农家生活不但宁静,而且富足,这富足是来自于追求的有限——“小”,欲望小,幸福感就强。

怎么才能寡欲呢,人少,攀比少,内心清净,欲望就“小”,也许饱经世事沧桑的刘半农心中向往的正是“小小农家”的恬淡闲适的“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这个“小”字,可能就抓住了解读这首诗歌的一把钥匙。

附: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