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111158 赵振宇 数据库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学号:1214111158

班级:工商管理(物流管理)5班

姓名:赵振宇

摘要:中医药文献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很大。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文献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医药文献:数据库技术

1中医药文献研究概述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文明史最为悠久的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一段历史中,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事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与成果,蕴藏着人类与自然界、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智慧,因此,中医药学文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一直保持着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现代西方医学的冲击之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中医药知识的保存与传播。几千年来有关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与方法等知识,主要是通过口述、文字或图文记录的形式而保存下来的。而这些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甲骨、金石、竹简、帛书、纸张等,它们都是载有中医药知识的“载体”,它们都属于“中医药文献”的范畴。唐代着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历时几十年,集唐以前的中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着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曾直

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八百余种,历时二十七年编纂了不朽的名着《本草纲目》一书。这些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药文献知识的载体又增添了优盘、网盘、磁盘、光盘等电子形式。更加方便了中医药文献方面的研究工作。

2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五十多年前,那时大量的数据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数百万张穿孔卡片来处理的,此后,随着数据输入及存储设备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磁带、磁鼓、磁盘等存储数据的载体,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处理数据的速度也随之加快。

回顾历史,数据库系统的萌芽m现于60年代。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数据库已经从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到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发展到目前的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及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数据管理形式。

从数据库的功能来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互相关联的数据,即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互相间具有某些关系的数据集合,其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数据库管理是有关建立、存储、修改和存取数据库中信息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目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Access、Vi—sual FoxPro、Informix、SQL—Server、Oracle等。

近年来,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数据库,例如,分布式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演绎数据库、知识库等。在医学文献领域里,最着名的文献检索系统应该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的MEDLINE系统,它收录了世界上7O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的3700多种重要生物医学期刊的文献,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支撑下,在医院内出现了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等,它们将大量的有关病人的实时数据记录了下来,为今后的医学研究带来了方便。

3数据库技术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应用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据统计中医药典籍种类约13000种,版本有31000个,藏书约40余万册。中医药文献学是关于中医中药历史文献的编纂、校勘、注释、整理与利用的一门学问,是中医药学与我国文献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属于专科文献学的一种。该学科是以文献学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中医药文献的实际情况为具体内容构建起来的。

在文献学的研究方面一般认为,辛亥革命(191 1年)以前,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雕版、活字版印刷及手抄的各种图书典籍)、文件、资料,都可称为古典文献。而在此以后的文献,则称为现代文献。

3.1中医药古典文献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如今我们公认的最早医书当首推《黄帝内经》,宋以前代表着作还有《难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但这些古医籍都没有保留到今天,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基本上是由宋整理后而流传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曾有记载的古医籍都失传了。近代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能很好地将古医籍保存下来,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使得古医籍的整理、分析、存储、检索等变得容易了,许多相关的数据库应运而生。

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及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等单位建立馆藏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满足中医研究者对古医籍的需求。在中医古籍研究方面,中国中医药研究院

骨研所研制的IIq 医骨伤科古医籍的文献库“,该文献库内容为春秋战围以来直至明清的中医骨伤科的医学文献,文献库的文件采自于全国26个省市的图书馆,其中不少文献是善本和孤本文件经筛选、整理和点校后,储存于计算机中供读者查询。陕西中医药研究院开发的”中医古籍整理工作系统“,该系统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太素》、《针灸甲乙经》、《难经》等五部着作进行了整理研究,建立了经文库,可以完成通检编制、字目词目库的生成,版本编辑和书稿编辑等工作。周莲菊等研制了《黄帝内经》计算机检索系统,使《黄帝内经》中《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实现统筹整合,使原文编排、学术内容检索和有序化多路径等实现计算机化。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研制的”历代中医名着计算机检索系统“,该系统对汉代《伤寒论》、《金匮要略》、南北朝《肘后百一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元《脾胃论》、清代《温疫论》等2O余部古籍,选摘治疗部分的原文进行建库检索。安徽中医学院运用计算机对《名医类案》的方药进行分析,发现全书共用方416首,用药465种,方剂以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23方为”核心方剂“,药物以甘草、人参、白术、当归、茯苓等l3味药为”核心药物“,这些结果显示了江氏在选案时重温补,也从侧面反映温益脾胃、滋补气血在历代医家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等。福建中医药研究院的翁晓红等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筛选出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核心药物及一些有意义的药证相关模式。

在古医籍考证方面,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运用数理统计手段结合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光绪二十五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版《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为蓝本,将药名、药量编码以处方为单元输入电子计算机,对傅山遗着的真伪进行定量考析,经统计处理后,发现《女科·产后篇》及《男科》均是后人托名的伪作,这为古医籍的考证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3.2现代中医药文献

现代中医的文献主要包括中医专着、论着、医案、医话、中医临床数据、中医药理毒理等的实验数据等等,其数据量呈爆炸趋势。仅仅中医药论文,每年新增约5万篇,要从浩瀚的文献海洋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必须求助于文献数据库。目前常用的中医类数据库有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研制的”中医药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TCMLARS),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该数据库每年收录文献约3.5万篇,内中包括中医学及其他交叉学科的内容,其他还有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研制的”针灸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ACU—LARs),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华本草名录检索系统“、”

针灸腧穴文献检索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包含飞教授运用计算机技术与泛系理论相结合探索建立中医药文献的知识库,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制的”电脑检索全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我国中草药13268条(722科),每条记录包括类科、拉丁学名、植(动、矿)物名、药材名、文献名、地方名、功效、备考八项基本信息,其中除备考外,全部数据均可以以关键词进人检索。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医历代常用方剂数据库检索系统“,该系统收录了中医历代常用方剂1万余首,系统除了纵向可从方剂名检索异名、方源、作者、药物组成、功用、主治、药理作用、用法外,还可以横向根据组成考察方剂的沿革、变化、比较方剂的配伍关系,根据功用查询同类方剂,根据主治查询相应的方剂,根据药理作用查询相应的方剂等,并在该系统的基础上,收集了1994年前国内中医药期刊具有临床疗效的中医方剂的文献资料,从该数据库中提取了374万字的资料,出版了《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大典》。

中医药工作者不但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取文献作为学习、科研等参考,还可以通过检索具有某一特征文献的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潜在的关系或规律。例如,薛景等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