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0-05-26T15:08:15.187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许仲举[导读]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呢。
(普安县青山中学贵州普安561503)
当代的中学生是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人生观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素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如何做好中学生的思想工作,历来是教育部门面临的一大重点和难点问题。而思想政治课则承担着这一重大责任,广大政治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规律性,坚持经常性和连贯性,联系实际,把握时效性,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普遍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追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古代教育家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如何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研究的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呢。1.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通过日常教学中许多细微之处对学生科学引导、热情帮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对学生有爱心,用情感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愚蠢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由厌学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2.创设情境,拓展兴趣
愿意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认可,这是每个学生的心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的双边和多边活动,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那些知识运用灵活、反应比较快、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特别“露脸”。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现象和观点创设课堂情境,利用教材中“说一说”“议一议”“写一写“等方式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会使他们在政治课上满怀兴趣,集中精力。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大特点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富有时代性的课程,与现实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富有典型意义和切合教学内容的生活案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人教版高二政治“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内容时,列举了这样的案例,唐代崇尚武力。。。健壮丰满,决定了唐代的审美观是以肥为美;宋代文儒当政决定了宋代的审美观点是弱不禁风(缚脚);元清时期北方民族彪悍决定了他们的审美观是高、纤,清代开始穿高木屐;民国至今妇女解放决定了他们的审美观以瘦为美,均称为美(减肥流行).
4.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信息意义空间使学生有意义选择的可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不应一味地强调预定课堂教学的实现或对预定传递标准意义的预期,而应预备多种可能的教学信息意义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有多种教学信息意义选择的可能。这样师生间的意义建构不再局限于教师已有的课堂教学知识或经验,而是关于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范围,教师和学生通过传递教学信息主题引伸开来展开的联想。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表对教学信息意义建构的见解,并就教师、同伴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伴随着深刻的教学信息意义理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从而激起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广泛、丰富、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3-15-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