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礼记二则-知识点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

“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通假字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还。

)..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一词多义亲1、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2、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其1、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2、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子1、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2、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修1、讲信修.睦(动词,培养)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分1、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其此之谓...乎(“此之谓”,就是“谓此”,宾语前置)《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1【主题思想】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文章结构】一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学然后知不足(自反)-教然后知困(自强)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得到关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而不兴理想社会-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3【常识】《礼记》,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二则”点明了数量。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笔记一、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的一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单字译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美味的肉食不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困惑自我反思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同“敩”,教导表示推测《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一字多义“学”同“敩”,教导其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学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四)通假字:学学半:通"敩"(xiao)",教导。

(五)课文背诵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六)课文问题1.《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二、大道之行也(一)单字译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是公共的推举培养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汇总 大全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汇总  大全

《礼记》二则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一、注音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二、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重点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长】促进推测语气。

【学(xiào)学半】教学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五、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汇总 大全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  知识点梳理汇总  大全

《礼记》二则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一、注音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二、划分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三、重点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长】促进推测语气。

【学(xiào)学半】教学1、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五、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a38a3b3a-792a-11ec-bdb7-7cb59b590d7d通假字半学半学(“学”与“习”,教)一样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保留的寡妇、孤儿、孤儿、残疾人和病人都有支持(“保留”与“鳏夫”相同,年老无妻)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虽然有知道(古意:尽管。

今意:尽管。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男人有分,女人有回报(古代的意思是:女人结婚。

现代的意思是:回报。

)大道(古代含义:指儒家所推崇的古代政治制度。

现代含义:道路。

)一词多义Pro 1,不仅仅是它的Pro(动词,Pro…)2、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其1,不知道其智业(代词,其,指“佳肴”)2、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儿子1。

没有独生子它的儿子(动词,with…)2、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修理1。

信息修复(动词,修炼)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1.男人有分,女人有回报(名词,职责,职责)2.船的船头和船尾大约有8分钟长(奇数)(量词,长度单位)词类活用使老年人有一个强有力的目的有用,年轻人长(老年人,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形状,形容词用作名词,中年人;年轻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幼儿)文言句式这叫做...乎(“此之谓”,就是“谓此”,宾语前置)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主题]《虽有嘉肴》:本文通过论述“嘉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第十三讲儒家思想初探——《礼记》二则【知识窗】《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经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

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所以后人径直称之为“《礼记》”。

【文本赏析】《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即使。

嘉:美好的。

肴:用鱼肉做成的荤菜。

泛指精美可口的食物。

弗: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 知识点整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 知识点整理

22.《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虽有嘉肴》1.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字词解释虽(虽然)有嘉(好)肴(鱼、肉之类的熟食),弗(不)食(吃),不知其(它的)旨(味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美妙)也。

是故(因此)学然后(之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力,努力)也。

故(因此)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同“说”)命》曰“学(教导)学(学习)半”,其(表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乎!3.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迷惑不懂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学相长5.文章论述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为什么开头从“虽有嘉肴”谈起?类比推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说明实践才能得到真知,学习才能懂得道理。

6.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试理清论证的思路)首先类比推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然后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结论。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

《〈礼记〉二则》学习要点虽有嘉肴(yáo)一、原文、注音、注释、译文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品尝。

旨:(味道)甘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zhǐ)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虽有至道,弗(fú)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所以,因此。

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反: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自强:自我勉励。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长:促进。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g)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其: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恐怕。

此之谓乎:宾语前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二、一词多义学学半(向别人学习)不知其旨也(它的)三、古今异义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四、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五、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

2.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七、课文分析①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

⑦是故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

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

故曰: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

《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

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完整版)22.礼记二则文言知识整理

(完整版)22.礼记二则文言知识整理

22.《礼记两则》文言知识整理1虽有嘉肴通假字《兑命》曰y说(同“说”,指的赴殷商时的賢相傅说)古今异义1.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2. 不知其旨电(古义:味美3.教然后知(古义:困惑今义:虽然)今义:主旨)今义:穷苦,艰难)4. 然后他自强也(古义:靖力,尽力5.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健壮的,有力的)今义:增长)学学半(动词,教导〉学学半(动词,夢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一词多义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 是”。

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 强调宾语。

)—结构梳理(比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虽有嘉瑜道理论证 ------ 教芋相长 、一…I 引用论证——强调毅学相长j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 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厂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鼻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 “是以妙 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規到 〔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网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教和学相辅相成2. 大道之行也通假字1•选贤与能(通“举”,选拔)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古今异义1. 大道之行也(古义:儒搴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丈:克而长的路)2. 男有分,女有归(古丈:归宿今爻;回来)3.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一词多义V I男有分〈名词,职分,职守)厂竈'「货恶其弃于地也(动词,讨厌屠悄恶)I,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名词八罪楼颇与中国同俗(连词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 矜、雾、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部编版八下语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归纳(含最新译文)

部编版八下语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归纳(含最新译文)

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句读划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字词①:施行。

②②天下为公:是,表判断。

②(jǔ):通“举”,推举,选举。

③信:诚信修:培养。

⑤故: 因此。

⑥亲其亲:以……为亲人。

亲其亲:指父母⑦子其子:以……为子女。

子其子:指子女⑧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⑨孤: 幼儿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⑩分(fèn ):职分,职守。

⑾归:女子出嫁。

⑿恶(wù):憎恨。

⒀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⒂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⒂作:兴起。

(16)是:这。

课文理解: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就是指政治上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是指理想社会,是因为施行了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才会有理想社会,也就是大道之行造就大同。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教学文稿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教学文稿

《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通假字1.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2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拨)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勉强)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5.教学相长(古:促进,今:增长)6.学然后知不足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7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8.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9.货(古:财务,今,商品)10.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古义:幼而无父的人。

今义:父母双亡的人。

11.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还。

)12.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

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13.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家)14.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一词多义1学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学,同“斅”,教导)3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其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2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4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子非鱼(你)庄子与惠子(尊称)5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6分男有分,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量词,长度单位)7与选贤与能(同举,推荐)相与步于中庭(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与朱元思书(给)可据理臆断欤(同欤)8乱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自云避秦时乱(战乱)乱花渐欲迷人眼(繁乱)行拂乱其所为(使…扰乱)=无丝竹之乱耳猿鸟乱鸣(此起彼伏)9故故人不独亲其亲(连词,因此)既克,公问其故(n.原因)温故而知新(旧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朋友)目今其祖早故《红楼梦》(死亡,去世)10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有作为)11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闩上)12.为: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13.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

《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大全《礼记》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记载了众多礼仪和仪式的详细内容。

其中,《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是两篇重要章节,本文将对这两篇文章进行综述,达到复习知识点梳理的目的。

一、《虽有佳肴》《虽有佳肴》是《礼记》中关于饮食礼仪的篇章。

该篇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节制、讲究食物的品质和禁忌以及宴会礼仪。

首先,知节制是指在食用过程中要知道适可而止,不贪吃、不暴饮,以养生为主要目的。

这与现代养生观念相契合,强调了饮食的健康与平衡。

其次,文章提到了对食物的品质和禁忌的讲究。

在《虽有佳肴》中,我们了解到古代人对食材的挑选有严格要求,尤其关注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

同时,文章也列举了一些禁忌,例如忌食不洁、腥臊之物等,这是古人在饮食方面的道德规范。

最后,宴会礼仪是《虽有佳肴》的重点内容之一。

宴会礼仪在古代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要求主人热情好客,客人尊敬主人,同时也要注意席间的仪态和口德。

这种礼仪文化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

二、《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是《礼记》中关于法律与道德观念的章节。

它讨论了人类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身养性等问题。

文章中,《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大道”和“小道”的分析,说明了人们应遵循大道的行为规范。

大道即指的是道德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等。

而小道则是违反大道、有悖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大道之行也》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关于社会秩序的观点。

文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助,强调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总结:通过对《虽有佳肴》和《大道之行也》的综述,我们了解到礼记中关于饮食礼仪和法律道德的重要知识点。

从《虽有佳肴》中,我们明白了古人对于饮食的节制要求,以及他们对食材品质和宴会礼仪的讲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相长”的观点。

3.《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也。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7.《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大道之行也》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大道:理想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大同社会怎样选拔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大道”和“大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大道”与“大同”之间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施行大道,才能实现社会大同。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天下为公、夜不闭户、鳏寡孤独
6.内容理解(填空)。

(1)“大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社会的纲领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贤”和“能”,即要求“德才兼备”。

(用成语填空)
(3)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谋”和“盗窃乱贼”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7《大道之行也》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结构。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天下为公(政权公有化),选贤与能(选举民主化),讲信修睦(民俗民风,讲诚信、求和平)
第二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结语——谋乱不作。

“大同”社会。

8.结合全文,你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当代中学生怎样做能更接近于大同梦?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诚信和睦,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安定,夜不闭户。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9.《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