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礼记》二则-部编版礼记二则教案共53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二则语文教案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第6单元《礼记》二则(教案)2022春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部编版)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礼记》中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掌握《中庸篇》中中庸之道的内涵,理解其在行为、言语、思想上的实践意义。
-分析《礼记》二则的文化背景,体会古代礼仪制度在塑造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举例:《大同篇》中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要求学生理解“谋闭”、“盗窃乱贼”等词汇在古代社会的具体含义,以及这句话所反映的理想社会状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礼记》中的“大同”和“中庸”这两个基本概念。“大同”是指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强调公平正义;“中庸”则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处世哲学。它们都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大同篇》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它是如何体现大同理念的,以及《中庸篇》中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4.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将《礼记》中的道德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礼记》二则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大同”、“中庸”等关键词语的意义,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运用。
-领悟《大同篇》中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包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社会价值观。
另外,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引入更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们明白《礼记》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本课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二、新课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三、预习检查1.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了解《学记》《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部编版《《礼记》二则》PPT优秀课件
总结《礼记》二则的写作特点, 如语言风格、论证方法等。
关键词句解析与翻译
关键词句
挑选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解析,如 名言警句、重要概念等。
词句翻译
对关键词句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帮助 学生理解其含义。
思想内涵及启示意义
思想内涵
深入剖析《礼记》二则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儒家思想、道 德教育等。
启示意义
性格特征分析与评价
孔子
孔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博学、谦逊、仁爱和坚定。他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注 重自我反省,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曾子
曾子的性格特征则体现为孝顺、谨慎、自省和勤奋。他时刻铭记父母的教诲,严 于律己,不断追求自我提升,成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
人物关系梳理与解读
孔子与曾子的师徒关系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阐述《礼记》二则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 ,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
03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CHAPTER
主要人物形象描绘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礼记》中被描绘为一位博学多才、注重礼仪 、倡导仁爱的智者形象。
曾子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在文中以孝行著称,被描绘为一位恪守孝道、注重内 省、追求自我完善的贤者形象。
象。
行为描写
作者通过描绘孔子和曾子的行为举 止,如孔子的授课场景、曾子的孝 行等,进一步凸显了他们的性格特 征和人物形象。
环境烘托
作者还通过描绘时代背景、社会环 境等因素,为孔子和曾子的形象塑 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烘托。
04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CHAPTER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 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教案】【当堂达标】
22《礼记》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二、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礼记》。
《礼记》,又叫______,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______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______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与______、______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礼仪,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了解作者。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字。
嘉.肴(jiā) 弗.食(fú) 不知其旨.(zhǐ) 教学相长.(zhǎnɡ)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 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 ,可译为“因此” 。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 的事不会兴起, 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三、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 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三、课文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 儒家理想中的 “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 表达了 “天下为公” 的思想。
虽有嘉肴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 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 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 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 《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 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 都能安居乐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中的《大同》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同”理念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礼记》二则中的“大同”理念和中庸之道。这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大同”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思考,但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同”理念的本质,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突破方法:设置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文言文阅读障碍:学生可能在文言文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影响阅读效果。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词句解析,利用图表、注释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逐步克服文言文阅读障碍。
-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哲学思想,对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出挑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中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优质教案.doc
22 《礼记》二则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本文选自《礼记·学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学半()学学半()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2课《礼记二则》教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两个古代的故事,阐述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并从中汲取敬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掌握古代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2. 学生合作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个别或小组提出问题,直观感受故事情节。
3. 共同分析课文,明确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5. 小组合作,设计问答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礼仪规范,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2. 把握课文的主旨与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
2. 学生:语文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国际礼仪大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问学生:你们对礼仪有什么了解?礼仪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陆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Step 2 导读(5分钟)1. 提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规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2. 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规范的背景。
Step 3 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惑。
Step 4 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Step 5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部编版篇一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儒家经典知多少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2 《礼记》二则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礼记》及写作背景。
(1)作品简介教师展示本文作品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6)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就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本课节选部分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 同步教案
《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嘉肴.(yáo)弗.食(fú)字音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矜.(g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g)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文言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教学难点
-古文词句的理解:古文中的一些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儒家思想的抽象性: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现代联系进行讲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协调矛盾、寻求平衡的情况?”(如同学间的矛盾、学习与休息的平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礼记》中的大同与中庸之道。
-理解《礼记》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礼记》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其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通过分析课文注释和翻译,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式的理解。
-鉴赏《礼记》的文学价值:识别并欣赏《礼记》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会儒家思想内涵:深入探讨大同与中庸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个人修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同与中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礼记二则》这一章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通过提问和实例引入,我发现学生们对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在实际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2.《礼记》二则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2.《礼记》二则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收录在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文选自《礼记·学记》和《礼记·檀弓上》。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礼记·学记》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道理和方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礼记·檀弓上》则记载了孔子对于丧葬礼仪的看法和教导。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能帮助他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学生可能对于《礼记》中的某些内容和观点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古代文化和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课文所表达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课文翻译和注释:为学生提供课文的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PPT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出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整版)《礼记》二则教案
(完整版)《礼记》二则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g)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20210713221909)
22.《礼记》二则课题《礼记》二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 课时建议本课依照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课时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详尽解析的交流展现分配及当堂检测。
可合适调治。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知识与技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色。
能3.抓住“天下为公” 这个重点词 ,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 1.要修业生在屡次的朗读中,读入迷韵,读出文过程与方学意,最好当堂成诵。
法2.引导学生掌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色。
目标 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掌握“大感情、态度同”社会的基本特色。
与价值观 2.感觉祖先敢于打破现实羁绊,英勇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作话,主旨是说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色。
背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出处,照录如景下: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关举行的祭典,蜡读作 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可是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追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凌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天下升平,因此才有这番言论。
嘉肴(yáo).自强(qi ǎnɡ).读兑命( yuè).准选贤与(jǔ)能.字矜(ɡuān).音幼有所长( zhǎnɡ).谋闭而不兴(xīnɡ).弗食( fú).授课相长(zhǎng).学(xi ào)学(xué)半..讲信修睦(mù).货恶(wù)其弃于地也.男有分(f èn).《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通选贤与能(同“举”,选拔).假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字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类为子,)活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用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