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教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b5a31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6.png)
答案: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中立而不倚。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事物时,既要遵循道德准则,又要兼顾各方利益,寻求平衡和谐。
例题3:《大学》和《中庸》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如何?请简要说明。
答案:《大学》和《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对于传承儒家思想、指导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深远影响。
8. 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课后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题目为:“《礼记》二则对我的启示”。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有何收获和感悟。
9. 课堂小结
好的,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们下节课再见!
2. 对于难点,可以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术语的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礼记》二则中的观点和思想。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礼记》二则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6. 批判性思考
现在,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大学》和《中庸》中的观点和思想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一《大学》和《中庸》的主旨内容,深入分析了其中的观点和思想。请大家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 情境模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代文化,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模拟古代的学堂、举行古代的礼仪活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式教学: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77f82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1.png)
(4)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出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并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讨论环节,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师生互动,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嘉肴》《大道之行也》):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礼记》中的两个经典篇章《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诵读、理解并背诵《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的重点句子;3.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4.探讨《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篇章内容理解:《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关键信息。
22《礼记》二则教案(精选3篇)
![22《礼记》二则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63c5e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a.png)
22《礼记》二那么教案〔精选3篇〕22 《礼记》教案篇一22《礼记》二那么目标导航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比照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虽有嘉肴〞与“大道之行也〞均为所选二那么短文的第一句话,两篇文章的原文均无标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2.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3.背景资料《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泫,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局部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说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主题归纳《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6d39b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6.png)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1be67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d.png)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中的《大同》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同”理念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礼记》二则中的“大同”理念和中庸之道。这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大同”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思考,但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同”理念的本质,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突破方法:设置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文言文阅读障碍:学生可能在文言文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影响阅读效果。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词句解析,利用图表、注释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逐步克服文言文阅读障碍。
-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哲学思想,对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出挑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中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4版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2024版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237b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18.png)
THANKS
感谢观看
05
拓展延伸与实际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尊重他人,注重礼节
《礼记》中强调的尊重他人、注重礼节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 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礼待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追求内在修养,提升自我品质
《礼记》注重内在修养,认为只有内心真正具备美好的品质,才能表现出优雅得体的礼仪。 这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提升,培养内在的美德和素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礼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我们应该 积极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促进社会和谐
古代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谦让,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遵守礼仪规范可以化 解矛盾、减少冲突,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03 第三段解读
本段主要讨论了礼与仁、义等儒家核心概念的关 系,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联系。
篇章结构,把握主旨
篇章结构分析
《礼记》二则选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过对比、举例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同时,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厚,体现了儒家经典的独特魅力。
主旨概括
本文主旨在于阐述礼的内涵、作用及其与儒家其他核心概念的关系。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应该 能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影响,认识到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将这 些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22《礼记》二则优 秀教案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 课前准备与课堂导入 • 课文解读与赏析 • 拓展延伸与实际应用 • 课后作业与评价反馈
0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d037a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3.png)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礼记·大同》和《礼记·中庸》两篇经典文章。《大同》篇讲述理想社会的构建,强调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观念;《中庸》篇则阐述中庸之道,提倡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哲学。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人伦、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另外,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有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可以通过组织更多的课堂演讲和辩论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意识到需要更紧密地将《礼记》中的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这些古代智慧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应用,这样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理念。
-对文言文中生僻词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礼记》中儒家思想的深入解读,尤其是对“大同”和“中庸”概念的理解;
-将文言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阅读分析中式,设计详细的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克服阅读障碍;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如组织学生讨论“大同”社会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可行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大同》篇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强调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一理念是儒家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它对后世的社会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2.案例分析:我们将通过分析《大同》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在古代社会的实践应用,以及它如何启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礼记》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礼记》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7c07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4.png)
《礼记》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礼记>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3、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教学相长”和“大道之行”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1)理解“教学相长”中“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2)探究“大道之行”中理想社会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经典著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部出自《礼记》的经典篇章,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重点字词讲解(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为:是。
(四)精读课文1、学习《虽有嘉肴》(1)这篇短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2)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道理的?明确:作者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然后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3)“教学相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明确:在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教导他人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0e14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6.png)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中庸之道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4.增强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写作技巧,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礼记·中庸》中“中”与“和”的哲学思想:理解“中”与“和”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把握“中”的平衡与适度,“和”的协调与和谐。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将中庸之道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的部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让学生们自主探究。看到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我感到很欣慰。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或者讨论主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考虑在下次课中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策略,比如设置辩论环节,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97348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f.png)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6.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源自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不远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修身”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演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遵循古代礼仪规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点过于片面,未能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45e8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4.png)
1.理论介绍:《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中庸》则阐述了“中庸之道”,指出了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与适度的必要性。
2.案例分析:通过古代圣贤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学》与《中庸》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古代智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大家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探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中庸之道”的深刻含义。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礼记》二则,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大学》和《中庸》中的哲学思想,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道德观念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举例:
-在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家庭关系、学校管理等方面,让学生明白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
-对于“中庸之道”,可通过对比生活中过度与不足的例子,使学生理解“中”的平衡与适度的重要性。
-在分析文言文表达方式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读,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指导学生掌握古文词语的用法和句式结构。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4cf74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d.png)
1 / 5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
《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分析文章的思路,品味类比说理的表达效果,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感受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预习成果】
文学常识填空。
《礼记》,又名《__小戴礼记__》,__战国__至秦汉间__儒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__戴圣__编纂的。
《虽有嘉肴》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嘉肴..( jiā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
学半( xiào ) 2.通假字。
学.
学半__同“敩”,教导__ 3.一词多义。
其⎩⎨⎧弗食,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指“嘉肴”
)弗学,不知其善也( 代词,它的,指“至道”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
4.古今异义。
(1)弗食,不知其旨.
也(古义:__味美__;今义:用意,目的 ) (2)教然后知困.
(古义:__困惑__;今义:困难 ) 5.翻译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礼记二则教案初中
![礼记二则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f0ef844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2.png)
教案:《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礼记二则》的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3. 理解并实践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3.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实践。
教学难点:1. 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教学准备:1. 课文《礼记二则》的文本。
2. 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大学》和《中庸》的内容,简要介绍四书五经的概念。
2. 提问学生对《礼记》的了解,引导学生对《礼记》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30分钟)1. 课文朗读和背诵(10分钟)a.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礼记二则》。
b. 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僻字的写法。
2. 课文翻译和解释(15分钟)a. 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b. 讨论并总结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3.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b. 举例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翻译和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提醒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礼记》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儒家思想。
2. 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学术讨论和写作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通过翻译和解释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通过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实践,学生能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然而,部分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e1125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6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礼记》二则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设计意图:由与《礼记》有关的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礼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诗文朗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①虽有嘉肴(yáo)②弗食(fú)③自强(qiǎng)④兑命(yuè)⑤学学半(xiào)⑥教学相长(zhǎng)(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跟读版进行跟读。
(完整版)《礼记》二则教案
![(完整版)《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10236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3.png)
(完整版)《礼记》二则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g)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21bd4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6.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遵循礼仪的情况?”(如:遇到长辈时如何问候,参加聚会时如何礼貌待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礼仪的奥秘。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和鼓励。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对礼仪的实际应用不够熟悉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礼仪实践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礼仪知识。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4.定期组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中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下如何运用《礼记》中的礼仪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g)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
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
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1)翻译此句的大意
【交流点拨】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甜、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交流点拨】虽有异想,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步骤四探究主旨把握主题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读完课文,你有何体会?
【交流点拨】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
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2.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背诵感悟最深的。
【交流点拨】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不学,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教学,相长)
第二课时学习《大道之行也》
【导学目标】
1.以诵读为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好,背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 .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世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培养。
今:修改。
②女有归古:女子出嫁。
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
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3.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提顿:
【交流点拨】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文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整体感知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理清脉络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把短文分成三层:
【交流点拨】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谋大同”:是全文的总括。
2.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步骤四探究主旨把握主题
1.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
这三句话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短文
同学们,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延伸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人际关系上应重礼尚往来,人人讲文明,有道德修养,注重社会公德,以礼为度,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大同社会满足生存需要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满足发展需要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满足精神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