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礼记》二则精品教案一等奖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精品教案一等奖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以下是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标题: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 为“《礼记》二则精品教案一等奖两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PPT,现在准备介绍“教学重点与难点”,请帮我生成“重点”为标题的内 容 重点
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归纳小结
回顾本课重点内容
总结教学方法和技巧
强调教学难点和注意 事项
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作业布置
必做题
背诵《礼记》二则中的一篇
完成课后练习中的相关题目
搜集与《礼记》相关的文化常 识
写一篇关于《礼记》二则的读 后感
选做题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礼记》二则中某一则内容的理解或认识。
明确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掌握《礼记》的基本思想、理解其教育意义等。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 过回顾上一节 课的内容,引 导学生进入本
节课的学习
讲解重点:详 细讲解《礼记》 二则中的重点 内容,包括字 词解释、语法 结构、文化背
景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互动:通 过提问、小组 讨论等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互动, 加深对所学内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了解古代礼仪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和礼仪修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礼记》二则的内 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 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解决方法: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比较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
(4)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出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并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讨论环节,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师生互动,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嘉肴》《大道之行也》):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礼记》中的两个经典篇章《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诵读、理解并背诵《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的重点句子;3.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4.探讨《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篇章内容理解:《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关键信息。

22《礼记》二则教案(精选3篇)

22《礼记》二则教案(精选3篇)

22《礼记》二那么教案〔精选3篇〕22 《礼记》教案篇一22《礼记》二那么目标导航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比照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虽有嘉肴〞与“大道之行也〞均为所选二那么短文的第一句话,两篇文章的原文均无标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2.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3.背景资料《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泫,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局部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说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主题归纳《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pptx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pptx
2、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2分钟)
同学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 国梦”基本内涵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这和《大道之行也》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都 是一致的。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分钟) 同学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这一社会理念是从哪儿来的呢? 我们刚刚学过《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 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社会中,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那只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呢?
2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公开课一等 奖创新教学设计_1
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借助注释理解大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归纳、整理重点字词;理解文意,准确翻译;争取当堂背诵。 .对比《桃花源记》,联系当今社会生活,理解“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意,归纳、积累文言重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理解“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与背诵。联系现实生活,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解;文章简短,力争当堂背诵。 .合作探究。把课堂学习任务分层次梳理,学生合作探究,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地位,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先学后教。课堂学习以生生互动为主,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学习问题,对学生解 决不了的,集中归纳,点拨指导。

22《礼记》二则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2《礼记》二则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2. 3.教学卸捺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一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一一《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 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ayao )自强(q iang )兑命(y 说)学学半(xia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 虽有嘉肴(即使)② 弗食(不)③ 不知其旨也(味美)④ 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⑥ 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 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 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22《礼记》二则第1课时虽有嘉肴嘉肴——弗食卒道——弗学不知旨不知善类比论址教学相长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2024版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2024版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THANKS
感谢观看
05
拓展延伸与实际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尊重他人,注重礼节
《礼记》中强调的尊重他人、注重礼节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 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礼待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追求内在修养,提升自我品质
《礼记》注重内在修养,认为只有内心真正具备美好的品质,才能表现出优雅得体的礼仪。 这启示我们要注重自我提升,培养内在的美德和素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礼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我们应该 积极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促进社会和谐
古代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谦让,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遵守礼仪规范可以化 解矛盾、减少冲突,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03 第三段解读
本段主要讨论了礼与仁、义等儒家核心概念的关 系,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联系。
篇章结构,把握主旨
篇章结构分析
《礼记》二则选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过对比、举例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同时,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厚,体现了儒家经典的独特魅力。
主旨概括
本文主旨在于阐述礼的内涵、作用及其与儒家其他核心概念的关系。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应该 能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影响,认识到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将这 些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22《礼记》二则优 秀教案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 课前准备与课堂导入 • 课文解读与赏析 • 拓展延伸与实际应用 • 课后作业与评价反馈
01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礼记》中的经典篇章,了解古代礼仪制度,认识儒家文化在日常行为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同时,通过对比古今礼仪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礼仪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变迁,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掌握古代礼仪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古代文化典籍的鉴赏能力。
5.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礼记》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礼记》中的文言文阅读: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礼记二则》的文言文阅读,包括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的掌握。如“曲礼”中的古代礼仪规范,以及“中庸”中关于修身齐家的论述。
-礼仪文化的理解:重点解析古代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比较古今礼仪的差异,让学生理解礼仪文化的演变和传承。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翻译: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翻译是难点,尤其是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翻译技巧。
-儒家思想的理解: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其深层含义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古今礼仪差异的辨析:在现代社会中,礼仪的表现形式与古代有很大不同,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正确辨析这些差异,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教案标题: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礼记》的起源、作者、内容、特点等基本知识;2. 掌握《礼记》中的《曲礼》和《位实》两篇篇目的主要内容和要点;3.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礼记》的起源、作者、内容和特点;2. 探讨《曲礼》和《位实》两篇篇目的主要内容和要点;3. 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古代礼仪文化。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分析《礼记》中的《曲礼》和《位实》内容;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礼仪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礼记》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曲礼》和《位实》进行讨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案例分析法:选取古代的典礼仪式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 导入:通过问答、视频等方式引入《礼记》。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礼记》有了解吗?它的作者和内容是什么?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介绍《礼记》的起源、作者、内容和特点。

2. 重点讲解《曲礼》和《位实》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三、讨论与分析(30分钟)1. 分组讨论《曲礼》和《位实》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互动和辩论。

四、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取一些古代礼仪仪式的案例,例如古代婚礼、祭祀等。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古代礼仪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五、总结(10分钟)1. 小结《礼记》中的《曲礼》和《位实》的内容和要点。

2. 总结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投影仪等;2. 《礼记》原文和翻译资料;3. 古代礼仪仪式案例。

教学评价:1.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表现和互动程度;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3. 学生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礼记》其他篇目,并进行内容分析和讨论;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古代礼仪文化的展览或活动,拓宽知识面和体验感受。

《礼记》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礼记》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礼记》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礼记>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3、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教学相长”和“大道之行”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1)理解“教学相长”中“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2)探究“大道之行”中理想社会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经典著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部出自《礼记》的经典篇章,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重点字词讲解(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为:是。

(四)精读课文1、学习《虽有嘉肴》(1)这篇短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2)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道理的?明确:作者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然后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3)“教学相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明确:在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教导他人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选取了其中两则进行学习。

这两则内容涵盖了礼记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两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礼记》这样的经典著作,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并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礼记》二则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学会如何分析经典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礼记》二则的内容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难点:《礼记》二则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其中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礼记》二则,理解其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挖掘《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

3.讲授法: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礼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

2.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礼记》的书籍和文章。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礼记》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礼记》二则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其中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中庸》则阐述了“中庸之道”,指出了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与适度的必要性。
2.案例分析:通过古代圣贤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这些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学》与《中庸》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古代智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大家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探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中庸之道”的深刻含义。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礼记》二则,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大学》和《中庸》中的哲学思想,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道德观念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举例:
-在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家庭关系、学校管理等方面,让学生明白这一理念的实际意义。
-对于“中庸之道”,可通过对比生活中过度与不足的例子,使学生理解“中”的平衡与适度的重要性。
-在分析文言文表达方式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读,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指导学生掌握古文词语的用法和句式结构。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教案1:《礼记》的概述与重要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礼记》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礼记》中的两则经典故事。

3. 了解《礼记》对于礼仪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礼记》的概念和意义(1)介绍《礼记》的背景和特点。

(2)讲解《礼记》的作用和意义。

2. 《礼记》中的两则经典故事(1)解读《大学》中的故事——"朝三暮四"。

(2)解读《中庸》中的故事——"独孤失贞"。

3. 《礼记》对于礼仪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1)说明《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讨论《礼记》对于社会秩序和仪式规范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示例法:通过讲解《大学》和《中庸》中的经典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加深对《礼记》的理解。

2. 探究法: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讨《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礼记》的概念和意义,引起学生对这本经书的兴趣。

2. 展示(10分钟)讲解《大学》中的故事——"朝三暮四",并解读其中的寓意和道理。

3. 分组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就《中庸》中的故事——"独孤失贞"展开讨论,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4. 综合讨论(15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什么?(2)《礼记》对于社会秩序和仪式规范有何作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解释。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礼记》在礼仪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礼记》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礼记》中的两则经典故事。

3. 学生能够理解《礼记》对于礼仪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教案2:《礼记》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礼记》的教育思想。

2. 掌握《礼记》中的两则重要故事。

3. 了解《礼记》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礼记二则教案初中

礼记二则教案初中

教案:《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礼记二则》的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3. 理解并实践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3.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实践。

教学难点:1. 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2. 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教学准备:1. 课文《礼记二则》的文本。

2. 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大学》和《中庸》的内容,简要介绍四书五经的概念。

2. 提问学生对《礼记》的了解,引导学生对《礼记》产生兴趣。

二、教学新课(30分钟)1. 课文朗读和背诵(10分钟)a.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礼记二则》。

b. 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僻字的写法。

2. 课文翻译和解释(15分钟)a. 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b. 讨论并总结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3.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b. 举例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翻译和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提醒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礼记》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儒家思想。

2. 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学术讨论和写作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通过翻译和解释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通过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实践,学生能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然而,部分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礼记》二则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
重点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难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通过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问题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课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此环节意为检测学生当堂的听课情况。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2.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礼记》二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礼记》二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礼记》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礼记二则第一课时逐字稿一、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文学常识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本书。

1.《礼记》为“四书五经"之一。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礼记》:《礼记》: 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的戴圣编纂。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文。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篇《虽有嘉肴》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边读边参照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五、课文探究1.了解了文章大意,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

先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虽有嘉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告诉给我们的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注意一下课文里所说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的过程。

在同-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是互相促进的。

在现代汉语里边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它指的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和《虽有嘉肴》里的教学相长意思有所不同。

2.文章要讲学习的道理,为何以“嘉肴”开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是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用“嘉肴"比喻“至道”,以“弗食"“嘉看”便“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便“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2022年部编版《礼记》二则》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礼记》二则》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22 《礼记》二那么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疏通文意.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 记述修身做人的准那么.《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写作于战国晚期, 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 喻辞生动, 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法,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以下词语旨:至道:困:到达: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 理清文章大意.虽有嘉肴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缺乏, 教然后知困.知缺乏,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类比, 然后引入“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缺乏, 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 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 掌握相关文言词句.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自主学习】1.根底字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门闩〔〕2.解释以下词大道:分:归:乱贼:作:大同:鳏寡孤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 划分节奏, 理解文章大意.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合作探究】1.什么是“大道〞, 什么是“大同〞?提示:大道, 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大同, 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 那么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根本特征?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提示: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设想出来的, 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1.根底字音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

就像《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做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不足之处字词基础梳理中,部分同学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不够,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点跟不上,这个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吸收。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词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古义:兴起。

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B.予谓.菊(动词,认为)【教学提示】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

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

不足之处拓展讨论后没有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会格外注意这一点。

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cēn cī)..(hǎo qiú)参差荇.(xìng) 芼.(mào) 窈窕..(wù mèi)..(yǎo tiǎo) 寤寐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

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

“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蒹葭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导入新课(先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