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相长 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教学详案 教学详案

统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教学详案 教学详案

22 《礼记》二则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4.初步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重点词语,为学生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2.反复诵读课文,读出韵味,读懂文意,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背诵全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吗?“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强调“四书”“五经”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它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教学相长.(zhǎng)学.(xiào)学半兑.(yuè)命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其/此之谓乎三、整体感知1.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关于《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教学反思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礼记》的作用和意义。

2.理解《礼记》中两则的含义和内涵。

3.掌握词语“变通”、“扬名”等。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并理解古代文化经典。

2.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祖父母。

【教学重点】1.理解《礼记》中两则的含义和内涵。

2.掌握词语“变通”、“扬名”等。

【教学难点】1.学生对《礼记》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的培养。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2.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观看视频《礼记二则》的引入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1.2 通过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礼记》?(很多学生都说不知道)2.阅读与分析2.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礼记二则》,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

2.2 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继而发表意见及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理解和运用3.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内涵,帮助学生掌握生词。

3.2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讨论和归纳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2 教师统一表彰,班级发言代表进行总结,指出大家的收获和不足。

5.进行测验5.1 测验旨在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

5.2 测验之后,由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是了解《礼记二则》,学生们通过阅读感受其中的内涵和情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对中华文化重视的态度,提高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和孝敬祖父母。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针对《礼记二则》这篇经典文章进行阅读与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尊重礼仪、重视家庭、孝敬祖先等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部编语文八下《22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下《22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八下《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课文,感受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

2. 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弗、是故、反”等文言字词和“是马也”等文言句式。

3. 通过对内容的讨论和交流,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1.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三、教学难点: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教学目标1.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分析文章的思路,体会学习类比说理的妙处。

3. 懂得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义,分析文章的思路,体会学习类比说理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懂得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 理解“天下为公”的内涵。

3. 了解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激发自我社会理想的建构。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解“天下为公”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激发自我社会理想的建构。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包括《<庄子>二则》《<礼记>二则》《马说》《唐诗二首》。

有的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

学习本单元,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反复诵读诗文,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学习感受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礼记>二则》解析人文主题: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礼记·檀弓》中的《曾子易箦》篇,讲述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以此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礼仪之道;二是《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篇,阐述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礼仪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礼记》的精髓,认识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古文中,提高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三是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领略古文的文学美,激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四是增进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从《礼记》中汲取道德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领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礼记》二则的课程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礼记》中的古文句式和词汇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地方。在讲授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细致地解释古文中的难点,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6.22 《礼记》二则(第1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6.22 《礼记》二则(第1课时)(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2课《礼记》二则(第1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虽有嘉肴》,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虽有嘉肴》,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

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

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请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新知探究一、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的“知识链接”部分,学生了解《礼记》和《学记》的文学常识。

教师讲解《礼记》的时候,为避免学生对“四书”“五经”产生疑惑,可补充讲解:宋代从《礼记》抽出《中庸》《大学》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礼记》和《学记》,体会作品中的思想及其影响。

二、诵读课文【活动内容】1.听《虽有嘉肴》的范读音频,注意生僻字的读音,把握朗读节奏。

2.自由朗读《虽有嘉肴》,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课文句式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知文言特点,培养文言语感;感受《虽有嘉肴》的句式特点。

三、疏通文意【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虽有嘉肴》中的重难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生先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出疑难词语。

教师提示学生重点识记本课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现象。

最后由同桌两人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如果还有疑难点,在全班提出,由教师或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句子、通晓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做到自主阅读理解。

四、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论述类文本开头的作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如有疑问向教师提出。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2课《礼记二则》教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两个古代的故事,阐述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并从中汲取敬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掌握古代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2. 学生合作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个别或小组提出问题,直观感受故事情节。

3. 共同分析课文,明确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5. 小组合作,设计问答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礼仪规范,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2. 把握课文的主旨与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

2. 学生:语文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国际礼仪大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问学生:你们对礼仪有什么了解?礼仪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陆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Step 2 导读(5分钟)1. 提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规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2. 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规范的背景。

Step 3 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惑。

Step 4 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Step 5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2 课《礼记二则》教课设计《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 ; 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用藏于己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用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偷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二则》语文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第 1 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要点文言词语,朗诵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理解教与学相互促使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文籍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也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认识,但《礼记》中的名言却经常在我们的耳畔反响:“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研究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示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荣华”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礼记》,意会为学之道。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导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累积,疏导文意。

(1)正读音嘉肴 (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说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 ( 即便 )②弗食 ( 不)③不知其旨也 ( 味美 )④而后能自强也 ( 自我鼓励 )⑤虽有至道 ( 的道理 )⑥教课相长 ( 增加,促使 )⑦是故学而后知不足 ( 所以 )⑧教而后知困 ( 疑惑 )⑨而后能自反也 ( 自我反省 )(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 ( 古义:即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选取了其中两则进行学习。

这两则内容涵盖了礼记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两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礼记》这样的经典著作,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并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礼记》二则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学会如何分析经典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礼记》二则的内容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难点:《礼记》二则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其中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礼记》二则,理解其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挖掘《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

3.讲授法: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礼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

2.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礼记》的书籍和文章。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礼记》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礼记》二则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其中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3.通过对《礼记二则》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6.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源自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不远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修身”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演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遵循古代礼仪规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点过于片面,未能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第22课《礼记》二则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2016)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疏通文意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学习对比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重点词语,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学习论证方法及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听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两句话吗?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实践出真知。

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2、介绍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3、出示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1、学生读2、教师指导读3、齐读4、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翻译并交流三、梳理论证思路先以嘉肴为喻,引出有关学习的议题(类比说理)——然后通过学知不足,教知困后方能自反、自强的情境论证实践的重要性(对比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并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论证。

逻辑严密,条例清楚。

四、赏对偶音韵美这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举例分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结构相同,类比论证,引出议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构成对比,说明“学”和“教”的两种困境)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两相对举,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进一步论证了“学”与“教”的情境)五、当堂训练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解题: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是理想的社会。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 二则》教案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 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课文解读怎么增长学问?教学相长。

如何才能构建理想社会?物质富足,社会安定,幼有所养,老有所终。

先贤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让我们了解了一个远去时代的社会理想。

仔细品读本文所选文章,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我。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文学常识,背诵课文并理解重点词句;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礼记》是一部儒学杂编,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很大。

它在教与学的问题上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来探知教学相长治学之法。

二、课文讲授1.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2.读一读。

佳肴弗食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3.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教师泛读或多媒体展示读。

(让学生标注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自读。

(让学生体会情感)(3)分角色朗读。

(初步把握人物形象)(4)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内容。

①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②分类整理重点字词,理解词义。

③小组合作,通译全篇。

④教师点评,并做补充。

(3)全篇文意。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

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礼记》二则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设计意图:由与《礼记》有关的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礼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诗文朗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①虽有嘉肴(yáo)②弗食(fú)③自强(qiǎng)④兑命(yuè)⑤学学半(xiào)⑥教学相长(zhǎng)(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跟读版进行跟读。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教育部编写了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其中包括《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礼记》和《学记》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学生能够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引入:1.提问:“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引用《礼记》中的名言,如“XXX,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学生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学生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XXX家,不求富贵”教育学生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接着,让学生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了解作品: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介绍《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2.了解《学记》:《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了解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嘉肴(jiā yáo)、XXX(fú shí)、自强(zì qiáng)、教学相长(jiào xué xiāng zhǎng)、兑命(duì mìng)、学学半(xué xué bàn)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XXX,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XXX,不知其善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遵循礼仪的情况?”(如:遇到长辈时如何问候,参加聚会时如何礼貌待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礼仪的奥秘。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和鼓励。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对礼仪的实际应用不够熟悉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礼仪实践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礼仪知识。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4.定期组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中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下如何运用《礼记》中的礼仪原则。

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预习检测1、给下列红字注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反省自己)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教学相长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相长》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论文。

它首先阐明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

它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

《教学相长》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的道理。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一
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教学相长》。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熟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

佳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â)学.学半(xiào)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教学相长,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6.《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章开头从“虽有佳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

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

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
明确: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五、梳理归纳,盘点提升
几种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达标测试】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教学相长()(2)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
..学然后知不足()..()(4)是故
(5)教然后知困.()(6)然后能自反
..也()
(7)然后自强也()(8)教学相长
....也()
(9)学学半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今义:()(2)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3)虽有至.道古义:()今义:()(4)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教学相长,弗食,不知其旨也。

翻译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翻译
(5)故曰:教学相长也。

翻译
(6)《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翻译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及译文,完成相关练习。

【自我反思】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全书共收集论文49篇,大多成文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由汉代哲学家戴圣选编成书。

无论从理论的重要性和流传的广泛性上说,这本《礼记》都远远超过由戴圣之兄戴德所选编的另一本称作《大戴礼记》的选集。

《礼记》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经”。

《礼记》对包括冠礼、婚礼、燕射礼(交往礼)、丧礼、祭礼这五大礼作了全面的规范,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的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有“礼”可循。

除了“礼”,文集还收集了多篇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文献。

《礼运》篇中提出的“天下为公”、“大同”和“小康”的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最高社会理想;《乐记》是一篇美学论文,对艺术理论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这两篇还分别从历史演变和从人性的角度说明“礼”的起源这一理论问题。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最富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文献,它提出了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的社会伦理和人生修养理论。

宋代哲学家朱熹将这两篇文章抽取出来作为单行本与《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性教材。

《礼记》在重视“礼”与“乐”的同时,还重视“学”。

《礼记》中的《学记》是文化史上最早的专题教育论文,《学记》介绍了古代学校和考试制度,讨论了学的重要性,并指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化民成俗”(见所附原文)。

《礼记》一书记载了大量的有关先秦的典章、礼制、文物以及儒家的治国理想,对于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和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伦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