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2《礼记》二则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4.文言文阅读技巧:分析本课中的文言文现象,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礼记》二则.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礼记》二则.docx

22《礼记》二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培养借助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焜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通过类比手法阐述道理的方法。

(四)课吋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屮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嘉肴》。

(二)了解《礼记》《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

《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

《学记》是《礼记》屮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三)读懂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do)弗(fu)自强(qidng)兑(yuQ)学学半(xia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⑴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⑵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③教学相长也。

(用“也”表判断)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举例解释:在讲解“天下为公”一词时,可结合古代的封建制度,解释其在当时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影响至今。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吸收。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文章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所表达的“礼治”观念和“大同”理想,强调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道德观念与现实联系: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公平、正义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文化传承: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稍显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礼治”和“大同”的概念。然而,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能不够扎实。为此,我考虑在后续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虽有佳肴》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之《虽有佳肴》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教学相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较为深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
举例: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3)古代礼仪文化的现实应用:将古代礼仪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其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举例:教师可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古代礼仪行为,如见面行礼、宴请礼仪等,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在讲解文章主题思想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教学相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理念,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实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此外,关于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拓展延伸:了解《礼记》的其他篇目,感受古代礼仪文化的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虽有佳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词汇、句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文章的能力,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礼记二则-虽有嘉肴》,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名句赏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文学价值的认识,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文章所传达的教育观念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思考教育、学习等方面的课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名句赏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中教育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文章中的教育场景,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情况。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章中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虽有嘉肴》作为一篇文言文,其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重点。如“虽有”、“嘉肴”、“教学相长”等词汇的古今异义,以及倒装、省略等句式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2课《礼记二则》教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两个古代的故事,阐述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并从中汲取敬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掌握古代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2. 学生合作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个别或小组提出问题,直观感受故事情节。

3. 共同分析课文,明确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5. 小组合作,设计问答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礼仪规范,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2. 把握课文的主旨与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

2. 学生:语文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国际礼仪大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问学生:你们对礼仪有什么了解?礼仪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陆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Step 2 导读(5分钟)1. 提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规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2. 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规范的背景。

Step 3 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惑。

Step 4 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Step 5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大同”与“小康”社会的区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二则》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3.通过对《礼记二则》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6.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源自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不远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修身”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演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遵循古代礼仪规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点过于片面,未能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礼记》二则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
重点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难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间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通过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问题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理解难点进行合作探究,挖掘课文寓意,既突破了难点,也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此环节意为检测学生当堂的听课情况。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2.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示例:《礼记·大同》中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一句,学生需理解其表达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
2.教学难点
-古文词句的理解:古文中的一些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儒家思想的抽象性: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现代联系进行讲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协调矛盾、寻求平衡的情况?”(如同学间的矛盾、学习与休息的平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礼记》中的大同与中庸之道。
-理解《礼记》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礼记》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其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通过分析课文注释和翻译,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式的理解。
-鉴赏《礼记》的文学价值:识别并欣赏《礼记》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会儒家思想内涵:深入探讨大同与中庸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个人修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同与中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礼记二则》这一章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通过提问和实例引入,我发现学生们对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在实际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礼记》二则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设计意图:由与《礼记》有关的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礼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诗文朗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①虽有嘉肴(yáo)②弗食(fú)③自强(qiǎng)④兑命(yuè)⑤学学半(xiào)⑥教学相长(zhǎng)(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跟读版进行跟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2.《礼记》二则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2.《礼记》二则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2.《礼记》二则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收录在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文选自《礼记·学记》和《礼记·檀弓上》。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礼记·学记》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道理和方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礼记·檀弓上》则记载了孔子对于丧葬礼仪的看法和教导。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能帮助他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学生可能对于《礼记》中的某些内容和观点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古代文化和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课文所表达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课文翻译和注释:为学生提供课文的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PPT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出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教育部编写了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两则教学设计,其中包括《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了解《礼记》和《学记》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学生能够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引入:1.提问:“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引用《礼记》中的名言,如“XXX,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学生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学生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XXX家,不求富贵”教育学生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接着,让学生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了解作品: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介绍《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2.了解《学记》:《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了解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嘉肴(jiā yáo)、XXX(fú shí)、自强(zì qiáng)、教学相长(jiào xué xiāng zhǎng)、兑命(duì mìng)、学学半(xué xué bàn)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XXX,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XXX,不知其善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遵循礼仪的情况?”(如:遇到长辈时如何问候,参加聚会时如何礼貌待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礼仪的奥秘。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和鼓励。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对礼仪的实际应用不够熟悉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礼仪实践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礼仪知识。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4.定期组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中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下如何运用《礼记》中的礼仪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骤三: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课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我们可以透过“世外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大同”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精神需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2.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是否有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有。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三、学习新课《大道之行也》
步骤一:指导朗读,疏通文义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查一学生朗读,教师强调字词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并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并补充总结。
5.朗读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步骤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归纳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1)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诫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五、布置作业
1.积累《礼记》中的格言警句。
2.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文意,体会写作特点。并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结合语境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然后小组自主探究,最后根据小组提出的疑难点,在班上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之后我统一解答并补充总结,这样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附:【板书设计】
虽有
嘉肴 教与学——教学
相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过一个著名的“天下为公”的题词,这一社会理念就是来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大同”社会。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道之行也》,共同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22《礼记》二则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主要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与“非”相对)
[词类活用]
①选贤与能(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②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3.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只有在教学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上的不足并通过学习提高自己。
明确: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概括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生存需要)
②“男有分,女有归”——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发展需要)
(2)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的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学习新课《虽有嘉肴》
步骤一:指导朗读,疏通文义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查一学生朗读,教师强调字词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并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并补充总结。
5.朗读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步骤二:问题探究,拓展延伸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嘉肴(yáo)弗食(fú)兑命(yuè)
教学相长(zhǎng)学学半(xiàoxué)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①兑命(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了解作品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③老有所终(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2.了解作品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尤其是书中的“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3.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人民流离失所;周王室权力日渐衰微,礼崩乐坏。私学兴起,形成了许多思想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儒家提出了“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的政见主张,以实现“大同”社会。“大同”社会不仅仅是儒家的治国理想,更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梦想。
2.请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明确: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人与人互帮互助、互相关爱,没有战争,生活富足,人尽其能,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事做且环境优美适宜的和谐社会。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这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世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选贤与能(jǔ)讲信zhǎnɡ)男有分(fè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②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老而无妻)
[一词多义]
①独
②闭
[古今异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3.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4.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和现实社会,探讨对于“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和“大同”社会理想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