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的定义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有讲政治的传统,文化历来是政治的婢女,儒学在中国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证文化殖民民族文化意识拜金主义,非主流文化话语权强弱势论:历史上各种文化从来都是相互冲突又相互补充的.问题仅仅在于哪一方是强势,哪一方是弱势.当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是弱势时,它只能起到补充的作用,如唐朝时传来的西域胡曲;当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是势均力敌时,它就既是挑战又是补充,如现在在世贸协定中的国家利益;当外来文化对自身文化是强势时,自身文化便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如北美大陆上外来的欧洲文化与本土的印第安人的文化.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时也要注意保持一个度,就是说一定要坚持的核心利益,只要不触动核心利益,外来文化只能是一各补充(也许有益,也许有害),但只要触及核心利益,就不是讨价还价的问题了,而是必要时要打仗的问题了.就是对方很可能论证,外来文明对中国有神马好处,你们要强调是对中国文明本身会有什么影响文正方:法政学院辩论队——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利大于弊反方:德语系代表队——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精彩辩词(节选):尊敬的主席、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晚上好。
实不相瞒,在参加这场决赛之前,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疑虑——我很天真地认为对方辩友一定会戴着假辫子,包着过脚步,穿着唐装前来参加这场辩论赛!这样的装扮才符合我们今天的辩题啊!结果对方辩友的衣着打扮不禁让我受宠若惊,你们表面上违心地疾呼弊大于利,却穿着代表西方文化的西装暗地里支持我方观点!在此,我谨代表我方选手向对方辩友的支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俗话说:道理越辩越明。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 影响
口腔4班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发达资本主义
国·改变以往的对华政策,既不是政治上的孤立,也不是经济上 的制裁,而是采取文化上对中国的侵蚀,妄图宣传自己的思想, 减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政治经济等方面。中国人大都没 有意识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盲目的崇洋媚外,中国许多 的优良传统正在逐步消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 不及时采取措施,有可能重蹈古埃及在文化上被灭族的覆辙。 因此本小组针对这一社会状况对部分社会群众采取抽样调查的 形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进一步可观的了解外国文化在 中国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有多大。从而有针对性 地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借此改变这一现状,积极 地弘扬民族文化,并有选择的吸收外国的有益文化,促进本国 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能长久的屹立于世界之林,长生不衰。
目录
1
外来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2
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3
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
4 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市场,更像是一个联合的欧盟,而非一个单独的国 家。当经济增长和国际化所带来的利益在不断影响着世界的时候,我 们发现很多国外品牌不断打入中国市场,并将取代国内品牌。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第一篇: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
一、外来文化带来的新变化(一)、快餐文化:新的饮食概念和文化消费1990年,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市东门商业步行街开张。
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办了第一家分店。
如今,随意走在任何城市的任何一条街道,经过商场、电影院、大型卖场,都能随处看到KFC、McDonald的标志。
快餐已经成为许多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快餐文化也正在形成一种风气、氛围,甚至是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文化的代名词,时下正方兴未艾,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快餐,带来新的饮食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饮食观念。
肯德基、麦当劳的西学东渐首先引发的后果,必然是东方人味蕾的异化。
汉堡包、炸鸡块、薯条、冰激凌和可口可乐让习惯了中式小吃--以大饼和油条为代表--的人们开始适应另一种富有异国情调的食物。
但是,新的饮食习惯带来的后果则是人们的健康亮起了“红灯”:癌细胞的增加、脂肪肝在白领中的“盛行”、儿童的过度肥胖都与快餐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而前几年在肯德基的食用薯条所沾的番茄酱中发现了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正在提醒人们要对快餐敬而远之。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则是人们选择快餐的主要原因。
但是,简单、快速、机械的咀嚼使人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度集中的状态,无法真正领会生活的理念和人生的幸福,享受不到家庭温情浓意的亲情,也享受不到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之内涵,毕竟快餐单一的味道是无法与中国各地佳肴的美味相提并论。
(二)、韩流:不容忽视的后起之秀不知从何时起,一股“韩流”悄悄进入了中国,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温馨或激情的韩国流行音乐;在各个城市,出现了众多韩国风味的餐馆、酒吧、韩国风格的服装饰精品小店;一些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着宽大衣裤,跳着韩国街舞的年轻人,也时常与我们擦肩而过。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各种影响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本次的论题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姑且先不去讨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利弊,我们先从它们的定义着手。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于任一民族而言,文化分为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而外来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
在定义上对中国而言外来文化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
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如果单纯的从个人的爱国情感来说就否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们不可否认,大到于诞生于莱茵河畔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我们走向安康。
小到于日常衣着方面,西方的文化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活力给我们带来惊喜。
从以上例子来看,外来文化起到促进我国发展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西方的情人节气氛比起中国的传统七夕节的气氛更为浓烈。
对于孩子们来说,孙悟空、猪八戒就是没有小日本的圣斗士、机器猫、蜡笔小新看着来劲,哈里波特在一夜间让全中国的孩子们为之神魂颠倒;好莱坞文化扩张的趋势咄咄逼人,而我们的文艺界仍然沉迷在国际大奖的幻梦之中,效法、模仿、生吞活剥,花掉社会巨额财富,生产出的却是一堆文艺垃圾,美其名曰:“人民艺术家”、“名导”。
从这些例子来看,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侵略性的行为,外来文化吞噬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文化。
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
既有西方文化,如音乐、电影、时尚和体育等,也有日韩文化、东南亚文化、非洲文化甚至是南美洲文化等。
这些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样的。
一、社会风气的改变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颇为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社会风气的改变。
社会风气是社会生活的表面现象,在一个社会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随着声音、图片、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气味、触感都更多地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以文化言之,人们对反传统或者激进的事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如音乐、舞蹈、服装、发型等与异性相关的各种文化,都在中国年轻人群中得到了广泛地接受。
同时,独立思考、自我实现等价值理念也开始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支持。
这些现象都反映着中国社会的转变。
二、精神观念的转变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社会结构和风气改变上,而且在精神观念的方面也在逐渐地影响着中国。
比如,西方文化中追求自由、个性、多元等精神价值,这些价值观也逐渐地影响了中国,让中国人在看待自我、世界和生命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
现在很多中国人不再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而更多地考虑到了精神上的追求。
同时,中国人对东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开始感兴趣,比如日本漫画、韩国电视剧等,这些文化未所含的价值和思想也逐渐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
三、文化多元性的出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让中国的文化多元性得以充分地体现。
在过去,中国文化的传承主要以本土文化为主,西方文化只是外来文化。
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被打破,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的文化多元化开始得到充分地体现。
现在,在音乐、电影、时尚、美食等方面,各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推广。
比如,从美国到日本、从法国到荷兰、从意大利到中国,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音乐、电影、时尚、美食等文化始终不断地推出新的艺术之作,让中国人们得以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种互动中建立起来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
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特别是对现代中学生的影响具体又表现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千年一日,不断重复,如果不是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我们或许还依旧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搞不好我们的女同学现在还要缠着小脚呢。
中国传统文化本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等为美,并以此标准评判社会、领导人生,这种儒家的传统思想统治了华夏民族2 000年,咋看一眼,似乎没什么不妥,列强要是不来,我们也就这么过日子了。
这和我们的现代生活根本就是大相径庭,很明显是外国文化的冲击改变了这一切,即是说“现代”的概念和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绵延不断地传入中土,前后长达数百年,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在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这第一次只是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对社会经济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另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当然在这里我们先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如果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当代西方文化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当代西方文化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2016年12月上青春岁月245随着现如今世界全球化的深入,各个国家的文化也开始如同溪流一样流入世界文化的大海交织在一起,拥有5000年传统文化的中国也不例外,从清末的闭关锁国到现如今改革开放中国吸收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但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文化冲突,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1、中西方文化基本特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讲求修身养性,谦卑,注重集体的贡献,更加为他人着想,注重礼节。
虽繁琐,但热闹;虽古板,但符合当世;虽严肃,但也充满人情味。
而传统的西方文化起源于近现代,文艺复兴甚至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而受革命的影响,西方更加注重个人思想,注重效益,崇尚自由。
2、中西方文化冲突(1)隐私相比较西方注重个人隐私权,讲究个人空间,不愿去过多的诉说私人的事情,中国人的隐私观念就过于薄弱,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一起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所以也更愿意去跟亲朋好友去诉说个人的酸甜苦辣。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年龄等之类的,这在中国人眼中是礼貌,但在西方人眼中这确是一种侵犯。
(2)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等同于金钱观,时间就是金钱。
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会提前做好安排和计划。
但中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利用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而这会让西方人感到十分不适。
(3)餐桌礼仪中华民族向来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我们往往互相敬烟敬酒。
会劝酒劝菜。
而在西方国家则不会强人所难,不会往你碗里夹菜,想怎样就怎样。
3、冲突所在的原因(1)思维模式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通的文化则会让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国家大多属于沿海,所以西方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而中国属于大陆文化,较为封闭,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直觉,在思维模式中表现出直觉整体性。
(2)价值取向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讲求谦卑,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会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人。
文化多元化态势中的西方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冲击与借鉴
缚后, 科学更是开始 发 出 灿 烂 的 光 辉, 展现出无与伦比的 威力与广阔的发展 前 景, 引 起 了 人 类 生 活、 生产方式与伦 理价值观念的剧烈 变 动 。 现 代 科 学 的 出 现 是 西 方 社 会 从 传统走向文明的转 折 点 。 科 学 精 神 也 在 此 过 程 中 逐 渐 形 成和发展, 而科学精神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西方 文 化 的 进一步繁荣 。 ( 二) 民主精神 民主精神在西方源 远 流 长, 不 过 起 初 是 涓 涓 细 流, 只 且 把 妇 女、 奴 隶 排 除 在 外。古 兴盛于古希腊雅典 等 城 邦, 罗马共和制也多少有些民主之风 。 后来, 中世纪的 一 些 新 兴城市也曾多次试行之 。 但民主精神直至英国革 命 、 法国 民主思想 革命以后才蔚然成风 。 许多专制帝王人头落地, : “在二十世纪初, 似乎没有任 深入人心 。 爱·麦·伯恩斯说 何政治理想比民主 的 理 想 更 为 深 入 人 心 。 在 大 多 数 资 产 阶级的自由主义者 、 知 识 分 子 和 社 会 主 义 者 中 间, 民主的 ” 二战 后 西 方 各 国 政 体 形 式 各 异 , 理想被奉为福音教义 。
⑨ ⑧
, 只是为了在西 部 建 立 一 个“农 业 乌 托 邦 ” 他们情愿放弃 而想要有一个新的开端 。 这 种 理 念 定居生活的一切舒适, 准备西行 。 对未知世界的 好 奇 也 使许多富人也打点行装, 是促使西方人探险 的 原 因 。 美 国 拓 荒 者 们 在 饥 饿 、 寒 冷、 疾病和死亡面前毫 不 畏 缩 的 气 概, 麦 哲 伦、 哥伦布历尽艰 辛而百折不挠的探险精神, 都是西方人开拓进取精 神 的 真 开拓进取的精神对我国社 会 主 义 实写照 。 这些不畏艰难 、 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当然, 西方文化中的 优 秀 成 果 不 止 上 述 所 列 内 容, 还 契约精神 、 生态精神 、 民族精 神 等 。 西 方 有诸如法治精神 、 文化中的这些优秀 成 分, 是 人 类 文 明 共 同 的 宝 贵 财 富, 对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应 该 吸 收 和借鉴 。
文化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文化因素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文化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以下将从教育、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来探讨文化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育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已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对待家庭的关爱、尊重长辈的道德准则、孝敬祖先的传统习俗等。
而中国的教育体系也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弘扬传统文化,这进一步加强了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和传播。
因此,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有助于塑造公民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例如,中国强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观念,这鼓励人们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外,中国的文化中还蕴含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涵。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考对当代中国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启发。
例如,中国历来强调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提倡审时度势、变通应变的智慧,这对于当代中国面对全球变化和挑战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如书法、京剧等也培养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于当代中国的科技与艺术创新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最后,中国的文化因素也在政治层面产生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关系,这对于中国的政治系统和政策制定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的政权一直强调稳定和共识,而这与传统文化中重视和谐及各种利益的协调是一致的。
这种价值观对于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政策执行也产生了影响。
总之,文化因素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教育,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来文化浸染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外来文化浸染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家,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深入到中国社会之中。
这种外来文化的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下的中国文化局限,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在历史长河中既包容又变迁的文化成果。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外来文化的浸染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今天的中国,每天都在吸收和融合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碰撞、交融、创新,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二,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重构。
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其他部分一样,也需要不断地变革与进步,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时,外来文化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以外来文化为媒介,可以帮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时俱进。
二、外来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无疑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浸染。
外来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在此时得以发挥。
第一,引入西方文化与技术。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与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中国,使得中国得以与世界接轨。
例如,西方的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第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来文化作为一种载体,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重视对外交流的中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外来文化不单单是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更是促进国家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载体。
三、归纳外来文化浸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外来文化的融合与融化让中国自己文化发生了改变,同时也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交融知识分享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交融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与交融不知从何时起: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已悄悄上了人们的餐桌;众多外国名牌产品成了人们热衷的对象;日本的动漫已成为80后,90后们的最爱;当圣诞节将要来临时,大街小巷的商店都被各种圣诞饰品装饰一新……你是否注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呢?其实,这些现象背后所展示的就是中外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融。
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即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而外来文化,则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在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号召下,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越来越扩展,只要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不停,就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那么,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呢?我们应该怎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使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搜索、调查和总结,在几个月的时间中,我们通过做调查等形式得出一些结论,以下就是本组的研究成果。
在外来文化“入侵”时,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以下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很大关系的。
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所以导致了盲目排外。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我们询问一位路人他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看法时,他说当他听说韩国要和中国抢端午节,而中国人却对自己的节日不重视,感到非常生气,他个人认为应该保护传统文化,至于吸收外来文化就没什么必要了。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利弊分析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搞物质文明建 设要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 设要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对外开放。任 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 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先 进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进的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用全人类创 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民族, 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断发 展和前进,立于不败之地。 展和前进,立于不败之地。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长和所短, 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长和所短, 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通过交往, 各有优势和劣势。只有通过交往,在改革中扬长 避短,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弱点, 避短,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弱点,自立于民族之 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上, 林。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上,要批判地吸 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 收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去除糟粕,做到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必须坚持以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精华为主, 必须坚持以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精华为主,吸 收消化外来文化为辅。首先, 收消化外来文化为辅。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传 统文化这个基点上, 统文化这个基点上,它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 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 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强自立的基 其次,在此基础上, 础。其次,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之精 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 华,使之融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 部分,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部分,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最后,把外来文化拿来, 最后,把外来文化拿来,必须结合本民族文化特 点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剥, 点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剥,不顾民族文化之 特点。 特点。
外来文化的利与弊分析
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想明确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种包括物质和宗教,科学知识等精神层面的一系列人为认识和创造整体系统,中华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汇总,外来文化则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文化本无优劣之分,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中,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评定其利弊的标准是它是否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我们并不否认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华文化有不利的一面,但相比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促进,我方认为其利是大于弊的。
纵观历史,外来文化一直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更是不可避免,现在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支持这一观点。
一、外来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创新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的对比和碰撞中进行。
唐朝时,佛教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学道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方面佛教受到儒学和道教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儒学借鉴和吸收了佛学的部分思想,使得儒学在思想上有了新的突破,使得儒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收,而是根据本国的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将外来文化中国化,从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补充和发展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能够绵延不断的发展到今天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创新,使得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二、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碰撞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过洋节,对于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态度却冷冷淡淡,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从反思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爱过洋节到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将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家日,外来文化无疑充当了鞭策者的角色,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主力,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心智不够成熟,我们应该加大对青少年中华文化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成为合格的中华文化接班人。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利弊分析论文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利弊分析论文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民族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性直接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来文化对社会习惯的影响。
所谓社会习惯,就是社会公众在社会中产生的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行为和思想倾向。
外来文化对社会习惯的影响有着三个特征:第一是普遍性,这是社会习惯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在我们的周围,这种影响显而易见:比如外来语词汇在汉语中的增加、哈日哈韩一族在都市的出现、西洋快餐在中国的普及、新人在教堂举行结婚典礼等等。
甚至很多中国人把西方传统的圣诞节、情人节甚至复活节都当做一年之中重要的节日来庆祝。
但这普遍性的影响常常都是存在着与民族文化的对立和错位。
外来文化一来依靠着它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开放性,使中国的社会习惯逐渐产生“西化”;二来社会公众的猎奇心理带动时尚的思想趋势朝外来文化方向发展。
外来文化对社会习惯的影响的第二个特性是局限性。
外来文化对社会习惯的改造,局限于“发展”层次,即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影响,无论影响如何巨大,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民族思想本身。
这也是中国面临西方文化入侵而树立“不能全盘西化”态度的理论依据。
第三个特性是延展性。
外来文化的思想能够在社会公众中普遍传播,但又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和改造,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这里说的“延展”不是单纯指数量上、规模上的延展,而是指在社会习惯在受外来文化影响和改变中,能够建立一套区别于原始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具有新的特征的思想基础。
归纳而言,外来文化对社会习惯存在普遍性、局限性、延展性三个特点,它的影响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同时又受到民族文化本身的抵制和改造、创新,形成具有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共同特点的新的社会习惯倾向。
二是对社会心态发展的影响。
所谓社会心态,即是社会公众对事物、行为产生的一般的、统一的客观评价。
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
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导读:本文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它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
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它意味着中国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而是一个处于开放和互动的全球化网络之中的民族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外部世界必然会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反映在诸多方面。
这里有重点切入几个问题。
第一,在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地培育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一种相当开放的民族文化心理。
它首先表现在社会心理空间的拓展上。
人们开始摆脱那种把中国文化看成人类唯一的文明,把中国的生活方式视为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的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的传统文化心理,意识到天地的广阔和世界的多样性,也看到了自己的落后,看到了天外有天,因此而产生了愈来愈强烈的不满现状、积极进取的心理。
人们不但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前所未见的新事物,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各种新知识,而且积极引进、模仿、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拿来主义”成了一股汹涌的潮流。
随着社会心理空间的拓展,人们的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中国人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汹涌澎湃的现代化潮流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潮流,走向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
其次,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辩证态度上。
过去许多中国人曾以一种封闭的、形而上学的文化心理看待外来文化,难以对外来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作出正确的鉴别,往往在憎恨外来文化中消极成分的同时,也憎恨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尤其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传入是与殖民主义的侵略相伴随的,这就使民族矛盾与文化矛盾交织在一起,对民族存亡的关注与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交织在一起,西方文化的进入与民族感情的被伤害、民族自尊心的失落交织在一起,使相当多的人划不清维护主权与盲目排外的界限。
经过曲折的历史过程,尤其是经过20余年的对外开放,人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逐渐变得明达和辩证,能够相当理智地而不是偏激地看待外来文化,逐渐学会把外来文化中那些具有全人类共享性、继承性、融合性的先进文明成果与外来文化中的消极面加以区分,分别对待,而不是一概排斥。
外源型现代化名词解释
外源型现代化名词解释一、外源型现代化的含义外源型现代化是一种与内源型现代化相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哦。
简单来说呢,它不是从自身内部社会结构自然演进产生的现代化进程,而是在外部因素的强烈刺激和影响下开启的现代化。
比如说,一些国家可能因为受到其他已经现代化国家的侵略、殖民或者经济贸易等强烈外部冲击,才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这种外部力量就像是一个强大的推手,把原本传统的社会一下子推进到要适应现代世界的浪潮之中。
二、外源型现代化的特点1. 外源性的动力。
就像刚刚说的,它的主要动力来源不是内部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需求,而是外部环境施加的压力或者诱导。
比如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从而慢慢开启现代化进程。
西方列强的侵略就是这个外部强大的动力源。
2. 移植性比较强。
由于是受外部影响,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大量移植国外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文化模式等。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就大量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工业技术和教育模式等。
不过这种移植有时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呢,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基础是不一样的。
3. 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这种现代化模式下,不同的领域或者地区发展往往不平衡。
可能在某些方面,像军事或者工业,由于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而重点发展的,就会比较快地实现现代化,而在一些传统的社会关系、文化观念等方面,现代化的进程就会相对缓慢。
就像一些国家可能很快建立了现代化的工厂,但是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还是很传统保守的。
三、外源型现代化的影响1. 积极影响可以快速追赶先进国家。
因为是借鉴已经成功的现代化模式,所以在一些技术、制度建设等方面能够少走弯路,迅速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比如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快速发展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吸收外部现代化成果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丰富本国的文化内涵。
像现在我们能看到很多国家既有自己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又有从西方等其他国家引进的文化元素,比如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的融合等。
浅论外来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第26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 Vol.26 No.4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Jul.2006 yy浅论外来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刘志国(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1)摘 要:外来文化是对其他民族、国家、地域文化的统称,它除了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相对性、异质性、综合性等特点,外来文化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关系;文化功能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6)04-0009-03一、外来文化及其特征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既有独立性,同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又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是一种客在的、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在当代,外来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正确认识外来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外来文化,是相对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而言的,相对于特定的民族、国家和地域来说,所谓的外来文化是指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文化。
外来文化不代表某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形式,而是包括了多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泛指的、总体性概念。
外来文化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具体的文化形态而言,它既可以是本土文化,也可以是外来文化,在我看来是外来文化,在他看来则是本土文化,其是否是外来文化,和其本身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没有必然联系,只有在具体的文化关系中才能确定下来。
外来文化是伴随社会实践发展和文化交往的扩大,才成为人们实际接触和认识的对象。
就一个封闭的文化体系来讲,是无所谓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外来文化是在民族的社会实践交往的过程中出现的。
当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在同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进行交往的时候,它才有可能接触到一种由其他民族、国家创造的异于自己文化的文化。
文化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以文化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为标题,我们可以从历史、教育、价值观、传统习俗等方面来探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历史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尊重长辈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中国人注重维护人际关系、讲究面子和信誉,这种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对于商业合作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的教育体系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教育注重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代中国仍然存在,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
这种注重教育的文化传统为当代中国的人力资源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价值观念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中国人普遍重视家庭的传承和家族的延续,这种家族观念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也促使人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和参与社会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一些传统习俗如尊敬长辈、重视孝道等,也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因素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历史文化、教育、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这些文化因素在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推动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国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源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词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引言
“地球已经越来越小,五湖四海也在日益靠近”,全球化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全球间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更是必不可少的,“cultural shock”(文化撞击)将会更加平常和激烈,更多的外来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所有事物都像“A sword with two blades.”(双刃剑),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共存。
我们必须在坚持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的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应该建立在理智判断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的崇拜。
由于外来事物的更新速度之快以及国际间交流之频繁,中国文化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快,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外源文化借助外来词逐渐深入中华文化,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吸纳百川的姿态去迎接外来文明,从而壮大我国文化。
关键词:外源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外来词
正文
“外来词”又称“借词”,指的是从别的语言吸收来的词语【1】。
语言学家伦纳德·布龙菲尔德在《语言》一书中曾指出:各族语言是相互取长补短的。
正象天然物体和人造物体要从一个民族传到另一个民族一样,一国的文化,包括技术、战术、宗教仪式、风俗习惯等也会传播出去。
民族之间在交流实物和从事其他活动时,语言形式也随即从一个民族传到另一个民族。
因而,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的词语,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参见Bloomfield,2002:471)。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其“语言论”中说过: 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 只要有文化借贷, 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
这里的“借贷”, 就是语言学上常说的对外来语的借用。
【2】也许是出于丰富词汇的需要,也许是由于借用外来语表达汉语无法表达的新事物,或者是出于其他原因,我们汉民族以博大的胸怀与雍容的心态与外来文化进行着平等的交流,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外来语对中国文化的促进作用
(一)外来语对汉语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外来事物发展与更新速度的迅速以及文化的开放使得外源文化在国内不断涌现,不仅使国人视野拓宽,而且国人在使用外来词的过程中趋于追求时尚、求新和求变,形式日益多样化。
如:(英语)cheese 在高名凯的书中音译为“吉士”《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解释为“奶酪”。
现在又出现了音译词“芝士”例如:芝士蛋糕芝士火腿。
又例如:反之西餐的汤,多数加了奶油芝士成为浓汤,中餐的汤水显然也比西餐的健康得多。
【3】(英语)bus在书中使用的是粤方言的音译词“巴士”,后来使用意译词“公共汽车”,现在巴士又出现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17 页也收录了这个方言词。
例如:市公交总公司停运后,学校马上联系了巴士公司,但是和市公交总公司比,巴士公司开出的价格太高
了。
【4】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 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接触日益频繁, 外来语的输入、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汉语对于外来语(尤其是英语)的吸收, 也出现了新动向, 引起外来语的汉化:第一、外来语扩大了汉语的词汇量,增加了词语理据的复杂性,促进汉语词汇的多音节发展,使汉语的同义词集合发生变化,填补了由于中外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对应词汇缺失的空白。
萨丕尔曾经指出,外来词的存在是不同文化和语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造成的影响首先就是借词,借词可以弥补本族语言中无法对应或根本不存在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引入了隐藏在这种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
第二、外来语有传递特殊感情的作用,如赞美、讽刺、幽默、亲密等等。
外来语特有的含义及其文化特征增加了语言的趣味,同时还为我们的文学作品提供可用之词,使我们的语言和作品充满时代的特色。
如,angel(安琪儿)在英语中是“天使”,这个词常常带给人们的感觉是圣洁和美好,当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所表达出来的也是一种赞美之情。
第三,外来词的使用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新颖和个性化的心理,在生活中对外来词的使用自如与恰到好处也使说话者“洋气十足”,是虚荣心和求异心理的体现。
(二)外来词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那些正活跃于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 它们有的填补了汉语中的语义空白, 有的在使用过程中引申出了新含义, 成为能产性强的构词语素, 有的在指称义之外又附加了一层联想含义等, 作为一种异域文化观念, 获得了民族文化的认同。
趋洋心理是求新心理发展的极致, 它最终要受制于民族的审美观念, 文化心理。
【5】汉语外来语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既兼容并包, 又不断进行筛选、淘汰, 显示了汉文化自身的封闭性特点。
汉语言在外来文化的一次次冲击下正走向开放。
由于外来词的迅速发展衍生了一系列的新词新语, 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这种音意兼译的发展趋势, 反映了汉民族特定的文化心理。
外来语在由一个共时系统转移到另一个共时系统的过程中, 有一个倾向非常引人注目: 即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 即使是使用借音或音意兼借的方式, 也力图使其融入汉语的造词和构词模式, 加以汉化。
如当前流行颇广的“伊妹儿”(英E-mail)为电子邮件的意思,但用“伊妹儿”音译则又有了不同的味道。
伊人之“伊”能让人体味到“在水一方”的他(她)的朦胧与令人怦然心动, “妹”使人联想到亮丽少女青春的多情与活力, “儿”则赋予了这个词语以‘可爱喜人”的感情色彩; 这就自然而然、生动地传达出了“电子邮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所带给人们的神秘之感与无限向往。
【6】此外,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在日益色彩斑斓的全球化形式下国人更多的是热衷于外国节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文化的理解并且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如:国人对情人节的热衷度超过中国的“七夕”。
在传统的价值观方面,中国人奉行“集体主义”,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当自我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有冲突时当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而在西方,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自我(I oriented),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个人利益是最重要的。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下,东西方人们的行为去诶方式也是不同的。
“处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会立足于人自身的利益来预测对方会有的行为,而处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则会倾向于用集体利益的眼光来预测对方的行为【7】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强调个人的主动进取和个人成就。
然而,集体主义的文化下,受到重视的是集体,要求个人适应集体。
【8】在对待“男性主义”这个问题上,在东方由于受到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痕迹并没有完全消除,而西方受传统思想影响小并且“女权主义运动”产生很大的效果使得妇女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
在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下,中国人们不断汲取西方先进文明,寻求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开启新时代的思维方式。
二、外来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外的一些事物进入国内,使得人们有些“崇洋”的倾向。
甚至认为只要是外来的东西就比国内的好,即使不好也给人一种能够提高身价的印象。
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一些国产的商品有的也会全用外文来标识。
这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
但这种迎合有时会适得其反,造成一种混乱。
结束语
外来词是外源文化的载体,也是链接外源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媒介,二者相互作用。
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宽容的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出现在中华大地总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接受,但是汉民族本身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积淀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感。
因此当西方文明冲击东方文化,外来事物涌入东方人们生活中时,中华文化总是会受到外源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消极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理性看待西方文明对我国文明的影响。
文献综述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309
【2】【5】【6】[杨皓翔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陕西西安浅析外来语现象中的文化心态(J) 文化研究710086
【3】《美国的中餐味道怎么样?》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 年7月28日【4】《北京“公交校车停运”调查委员:问题根源出在择校》《北京晚报》2007年9月5日
【7】Gudykunst,W.B.& Nishida,T.(1986a). Attibutional confidence in low-and high-context culture.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2, 525-549.
【8】Gudykunst,W.B.&Young Yun Kim(1997).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d. ed)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