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的化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意识到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内化吸收】
【独立作业】
1.在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中()
A.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B.NO2只是氧化剂C.NO2只是还原剂D.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2.如何除去一氧化氮中混杂有的二氧化氮气体
展示二氧化氮实物及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颜色状态。教师介绍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一、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
比空气略重.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提问:两种气体可选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二、化学性质
播放实验图片及动画,讲解三个重要的反应。
放电或高温
【板书设计】
氮的氧化物
一、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
比空气略重。
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二、化学性质
放电或高温
N2+ O2== 2NO
2NO+ O2= 2NO2
3NO2+ H2O = 2HNO3+ NO
三、NO和NO2的“功”与“过”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物质的性质对其用途的决定作用,运用物质性质的知识思考解决污染问题、造福人类的方法。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性质
难点: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三、学习者特征(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对氮气已有一定的认识,在本节知识中以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的反应开始教学,以氮元素作为联系几个反应的桥梁层层深入。

高中化学 第五章第二节 第一课时 氮的氧化物教案 新人教版第二册

高中化学 第五章第二节 第一课时 氮的氧化物教案 新人教版第二册

第一课时 氮的氧化物[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氮气的性质及固氮方法。

2.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自主学习氮气与氮的固定1.氮气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约占空气体积的45。

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很稳定,与其他物质难以反应。

在放电或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1N 2+O 2=====放电或高温2NO 。

N 2与镁、氢气反应的方程式分别是:□02N 2+3Mg=====点燃Mg 3N 2;□03N 2+3H 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3。

2.氮的固定(1)定义:使□04游离态的氮转化为□05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2)类别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1.一氧化氮是□01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22NO +O 2===2NO 2。

2.二氧化氮是□03红棕色、有□04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05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063NO 2+H 2O===2HNO 3+NO ,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07硝酸。

[特别提醒] (1)实验室里收集NO 气体是用排水集气法而不能用排空气法。

(2)检验NO 气体的方法是向气体中通入O 2(或空气),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1.实验室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NO气体?能否用排水法收集NO2?为什么?提示:不能。

NO与空气的密度十分接近且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般用排水法收集;NO2易与H2O发生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如何除去NO气体中混有的少量NO2气体杂质?提示:根据NO2与H2O反应能生成NO,既能除去NO2杂质,又不引入其他杂质,故可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水的洗气瓶,然后重新收集气体。

课堂互动探究氮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1)操作方法将充满NO2、NO的试管分别倒置于水槽中,并通过导管通入少量的氧气。

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试管充满水需满足的条件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色,试管内液面上升,持续通入适量O2,试管内可充满水V(NO2)∶V(O2)=4∶1无色气体先变成红棕色,后逐渐变为无色,试管内液面上升,持续通入适量O2,试管内可充满水V(NO)∶V(O2)=4∶3(2)相关反应原理3NO2+H2O===2HNO3+NO①2NO+O2===2NO2②由方程式①×2+②得:4NO2+O2+2H2O===4HNO3③由方程式①×2+②×3得:4NO+3O2+2H2O===4HNO3④如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的是红棕色气体,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柱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内完全被水充满,对原试管中盛装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可能是N2与NO2的混合气体②可能是NO2气体③可能是NO与NO2的混合气体④只可能是NO2一种气体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批注点拨][解析]是红棕色气体,那么一定有二氧化氮的存在,与水反应后生成一氧化氮,所以没有充满试管,继续通入氧气,最终充满试管,则①肯定错误;③中通入足量的氧气,NO 也可以全部被吸收。

5.2.1氮气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2.1氮气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生活实例,使理论知识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2.调整互动问题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加强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4.增加课后辅导,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3)氮循环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氮循环过程,了解氮气、氮氧化物在生物、地质等领域的应用。例如,氮固定、氨氧化等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化学实验:氮的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化学实验,如制备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观察它们的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实验,加深对氮的氧化物性质的理解。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氮的氧化物相关的环保政策和前沿科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4.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5.跨学科综合能力: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了解氮循环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化学键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对气体的制备和性质也有一定的认识。此外,通过对空气成分的学习,学生对氮气的存在和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

氮的氧化物教案范例

氮的氧化物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掌握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控制。

2.能力目标。

通过对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推测及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酸雨形成的途径及防治方法,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氮氧化物的功与过的探讨,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难点:SO2的氧化性与还原性;有关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资料搜集、实验探究、对比归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利用网络搜索查询当地城市某一天的空气质量报告,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空气质量报告中要提供SO2、NO2的指数?它的意义何在?2.空气中的SO2、NO2主要来源是什么?[课堂讨论]启发学生从自身感受的角度讲述大气污染的情况。

[幻灯展示]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

对以上问题要更深一步了解,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硫和氮的氧化物。

[板书]第四节硫和氮的氧化物[课堂引导]SO2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CO2也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它们性质上有何异同?[自学辅导]学生按提纲回忆已学知识,分段阅读教材,对比归纳,学生代表发言。

学习提纲:1.CO2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SO2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对比归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CO2SO2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与水化合CO2+H2OH2CO3③与碱反应CO2+Ca(OH)2CaCO3 +H2O①与水化合;②与碱反应;③漂白作用;④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拓展延伸1]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是酸性氧化物。

我们如何验证一种氧化物是否酸性氧化物?  [教学引导]从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分析;从大多数酸性氧化物与水作用的情况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氮的氧化物教案范文

氮的氧化物教案范文

氮的氧化物教案范文教案:氮的氧化物一、教学目标:1.理解氮的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3.了解氮的氧化物在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氮的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N2O、NO、NO2、N2O4;2.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3.氮的氧化物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氮的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20分钟)首先,向学生介绍氮的氧化物。

氮的氧化物是指由氮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括N2O、NO、NO2和N2O4等。

然后,讲解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例如,N2O是一种无色气体,可溶于水;NO是一种无色气体,可溶于水,易于氧化为NO2;NO2是一种棕红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可被蓝色黄绿石英吸收,形成棕色气体;N2O4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2.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30分钟)学生学习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首先,讲解N2O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N2O的常用名称是笑气,化学式是N2O。

然后,讲解NO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NO的常用名称是一氧化氮,化学式是NO。

接着,讲解NO2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NO2的常用名称是二氧化氮,化学式是NO2最后,讲解N2O4的命名和化学式的写法。

N2O4的常用名称是二氧化二氮,化学式是N2O43.氮的氧化物的应用(40分钟)首先,介绍氮的氧化物在环境中的应用。

NO和NO2是大气中的常见气体,可以形成酸雨,对环境污染造成影响。

N2O也被称为笑气,广泛应用于医疗麻醉和厨房奶油等领域。

然后,介绍氮的氧化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N2O用作推进剂和火箭燃料;NO2可用作草坪和果树杀虫剂;N2O4用作液体火箭燃料和氧化剂。

四、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引入氮的氧化物在医学麻醉和厨房奶油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氮的氧化物的兴趣。

2.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氮的氧化物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原理和作用。

3.实验演示法:通过采取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两种气体混合反应,观察变化,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对氮的氧化物的理解。

5.2.1氮气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2.1氮气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5.2.1氮气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氮气、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备。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已经学过原子结构、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对气体分子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氮气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上一节课的化学反应原理有关联,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气体知识。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氮气的制备方法:讲解工业制氮气和实验室制氮气的方法,包括液态氮的制备和氮气的提取。
2.氮气的化学性质:介绍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强调其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3.氮的氧化物的制备方法:讲解氮的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包括NO、NO2等氮的氧化物的制备原理和实验操作。
(三)改进措施
1.教学管理: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氮气、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备过程。
3.教学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考虑增加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评价指标,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简答题
1.请简述氮气的制备方法。
2.请简述氮的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反思改进措施
经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一、基本说明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⒉年级: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⒌所属的章节:⒍教学时间: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2.内容分析:(根据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理解和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把握,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预设教学情景)4.设计思路:(说明教学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立教学程序和设计教学方法的)三、教学过程(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与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四、教学反思注意事项: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值得研究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关注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

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

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化学高中氮及其氧化物教案

化学高中氮及其氧化物教案

化学高中氮及其氧化物教案教学内容:氮及其氧化物教学目标:1. 了解氮的性质、存在形态及制备方法;2. 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应用;3. 掌握氮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室制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方法;4. 能够解释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反应机理。

教学重点:1. 氮的性质、存在形态及制备方法;2. 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1. 氮的存在形态及制备方法;2.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反应机理。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过程:一、氮的性质、存在形态及制备方法1. 讲解氮的性质和存在形态;2. 讲解氮气的制备方法;3. 引导学生讨论氮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应用1. 讲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3. 讨论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环境保护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三、实验1. 实验一:制备氮气;2. 实验二:制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四、反应机理1. 讲解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反应机理;2. 引导学生分析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实际应用中的反应过程。

五、总结与小结1. 总结氮及其氧化物的相关知识;2. 引导学生思考氮及其氧化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

教学材料:化学教科书、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

教学评估:考试、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田玉凤5页word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田玉凤5页word

教学设计
2.胶头滴管、试管、储气瓶、导管、单孔塞
教学过程设计
核心环

活动素材
环节一汽车
与环境ppt展示:2009年中国汽车销售量的图片
ppt展示:
空气质量月报氮氧化物
污染环境
的报道
教师板书
环节二酸雨
NO x 与水反应
的性质探究ppt展示:
生活、生产中的氮氧化物产生。

ppt展示:NO、NO2图片
教师演示
实验:
NO和NO2与水反应。

ppt展示
NO、NO2的性质
板演
2NO+O2=2NO2 3NO2+H2O= NO+2HNO3
演示实验:N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ppt展示:
化学方程式
环节三光化学烟雾NO x 氧化性的性质探究学生板书: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落实以氮为核心元素的含氮物质的转化和相应方程式ppt展示:
防治措施和尾气治理方法
环节四NO x
与人体健康介绍: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表彰他们关于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组
织中作为信号分子的发现"
介绍:一氧化氮养生三步法。

了解一氧化氮与人体健康,学习辩证的方法看待物质的性质与作用。

小结:研究思路:NO x的危害→NO x的化学性质→NO x的防治
研究方法:分类、比较、实验、归纳
ppt展示:
2019年诺贝尔
生理学/医学奖
关于NO的描述
板书设计。

《氮的氧化物》 学历案

《氮的氧化物》 学历案

《氮的氧化物》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氮的氧化物的主要种类,包括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₂)等。

2、掌握氮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理解氮的氧化物的产生途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学会运用氮的氧化物的性质解决相关化学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氮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如与水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等。

(2)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难点(1)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推导和理解。

(2)氮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三、知识回顾1、氮气(N₂)的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高温、高压或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氢气、氧气等发生反应。

2、氮元素的化合价氮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化合价,常见的有-3 价(如 NH₃)、0 价(N₂)、+2 价(NO)、+4 价(NO₂)、+5 价(HNO₃)等。

四、新知识讲解1、氮的氧化物的种类氮的氧化物有多种,常见的有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₂)、一氧化二氮(N₂O)等。

(1)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它在常温下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2)二氧化氮(NO₂)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的气体。

2、氮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1)一氧化氮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

气味:无味。

溶解性:难溶于水。

(2)二氧化氮外观与性状: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气味:刺激性气味。

溶解性:易溶于水。

3、氮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1)一氧化氮①与氧气反应:2NO + O₂= 2NO₂一氧化氮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为二氧化氮,使其呈现出红棕色。

②与血红蛋白的作用:一氧化氮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2)二氧化氮①与水反应:3NO₂+ H₂O = 2HNO₃+ NO这是二氧化氮的重要化学性质,也是其对环境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自身的聚合反应:2NO₂⇌ N₂O₄二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四氧化二氮。

氮及氮的氧化物教案

氮及氮的氧化物教案

氮及氮的氧化物教案教案标题:氮及氮的氧化物教学目标:1. 了解氮元素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2. 掌握氮的氧化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性质。

3. 理解氮的氧化物在环境和生物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幻灯片、实验器材等。

2. 教学材料:教科书、参考书、化学实验手册等。

3. 实验材料:氮气、氧气、硝酸、亚硝酸、硝酸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氮元素的重要性和应用,例如作为植物的营养元素、制造化肥和炸药等。

2. 引发学生对氮的氧化物的兴趣,例如它们在大气污染和酸雨形成中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氮的氧化物的种类和命名规则,包括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亚硝酸等。

2. 分析氮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例如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氧化还原性质。

3. 解释氮的氧化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和作用,例如氮气的固氮作用和氮氧化物的大气污染效应。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展示氮气和氧气的混合反应,观察产生的氮的氧化物。

2. 演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例如它们与水和空气中的反应。

3. 展示亚硝酸的制备和性质,例如与碱的反应和亚硝酸盐的生成。

四、讨论与练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氮的氧化物在生物系统中的作用,例如亚硝酸盐在植物中的转化和对人体的影响。

2.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氮的氧化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性质,强调它们在环境和生物系统中的重要性。

2. 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氮的化合物,例如氨和硝酸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氮的氧化物的应用和环境影响。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氮的氧化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性质,理解它们在环境和生物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演示和讨论环节的设置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氮气及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氮气及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氮气与氮的固定氨与铵态氮肥氮的循环 硝酸及其应用人类活动对氮循第 3 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 2 节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一〕学问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学问的重要组成局部。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 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 、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看思考、试验探究生疏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 2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问框架〔 氮 气 的性质,氮的固定〕〔氨的性质,〔硝酸的性质〕〔酸雨、光化学烟雾、富养分化〕〔三〕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育学生终身进展所必备的学问和力气动身,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留意培育学生的观看力气和综合分析问题的力气。

二.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生疏N 2 、NO 、NO 2 的性质;3、通过观看思考活动,生疏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看思考活动,生疏 HNO 的性质。

3〔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育学生通过观看试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力气;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响产物的影响,进一步生疏试验中变量把握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进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试验室争论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养分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一〕学问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育学生通过观看试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力气,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响产物的影响,进一步生疏试验中变量把握的重要性。

四、教学预备〔一〕学生预备1、预习其次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案)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案)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NO和NO2的重要性质;2.理解氮氧化物的用途及对大气的污染,知道硝酸型酸雨形成的过程和防治方法。

1. 通过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通过交流、观察、思考等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2.从“雷雨发庄稼”原理中学会推理的科学方法。

3..通过比较NO和NO2的性质学会类比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氮氧化物的危害及防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态度,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重点及难点】重点: NO、NO2的化学性质及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NO2与H2O 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类比法【教学过程】【问题导入】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什么?2.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什么?3.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板书】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一)氮元素的重要性【引入】自然界中大多数氮元素以游离态存有于空气中,仅有少数植物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可吸收的化合态的氮,我们如何把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人类历史上谁最先合成氨?【简单介绍】哈伯【板书】(二)氮的固定(固氮):1.定义:2.分类:【过渡】农村有句谚语“雷雨发庄稼”,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视频】氮气与氧气在通电时的反应【观察与思考】注意观察烧瓶内气体颜色的变化,并思考可能的原因。

【实验与探究】实验1:将一装满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试管中液面的情况及气体颜色的变化。

实验2:小心地取出试管,并敞口放置,观察颜色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实验3: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板书】(三)雷雨过程中氮元素的转化【过渡】通过以上内容及课本页的,我们能够将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作一个比较。

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物理性质重要反应【指导阅读】1.氮氧化物有哪些益处?2.氮氧化物有哪些危害?【小组讨论】如何防治氮氧化物的危害【图片展示】酸雨的危害、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视频】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三、氮氧化物的污染及防治1. 氮氧化物的污染2. 氮氧化物的来源3.防治【小组讨论】溴蒸汽和二氧化氮均为红棕色气体,如何区分?【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高一化学: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氮的氧化物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Oxides of nitroge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氮的氧化物[学习目标定位]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氮的氧化物(no2)、硫的氧化物(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防治措施。

1.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产生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

防止酸雨的措施是_________。

2.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氮气是一种____气体,____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____。

(1)氮气的化学性质____,通常情况下与氧气____,但是在放电或高温条件下氮气和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

(2)氮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情况下,能与氢气化合生成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

知识点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探究活动]1.两支大试管,分别集满no和no2气体,观察他们的颜色状态,嗅闻他们的气味,比较他们密度的大小。

填写下表:色、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毒性nono22.将盛满一氧化氮的试管打开塞子,置于空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方法是______。

3.对于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实验,按表中要求将其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填入下表空格内: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把充满no2的试管倒立水中,再通入o2[归纳总结]1.二氧化氮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还原产物是____,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是____。

2.工业上常用水吸收二氧化氮制取硝酸,在开始,no2和h2o的反应中只有2/3的no2转化为硝酸,而1/3的no2转化为no,因此,硝酸工业应在吸收反应进行过程中__________,经过反复多次的氧化和吸收,no2可以比较完全地被水吸收,能够尽可能地转化为____。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氮的氧化物的概念及特点;2. 掌握氮的氧化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3. 了解氮的氧化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影响;4. 认识氮的氧化物在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氮的氧化物的概念和特点A. 了解氮的氧化物是指氮与氧发生化合反应产生的化合物;B. 掌握主要的氮氧化物,包括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和三氧化二氮(N2O3)。

2. 氮的氧化物的命名和化学式表示A. 熟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三氧化二氮的命名规则;B. 掌握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C. 进行命名与化学式的练习。

3. 氮的氧化物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影响A. 了解氮的氧化物与酸雨的关系;B. 掌握氮的氧化物在大气中的生成与去除;C. 了解氮的氧化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4. 氮的氧化物在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A. 了解氮的氧化物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B. 了解氮的氧化物与空气污染的关系;C. 了解减少氮的氧化物排放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提问法: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观察和展示氮的氧化物的特点和变化;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氮的氧化物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 提出问题:你们了解氮的氧化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它们?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Step 2 概念与特点1. 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引出氮的氧化物的概念;2. 分析实验结果,介绍氮的氧化物的特点。

Step 3 命名与化学式表示1. 介绍氮的氧化物的命名规则;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氮氧化物的正确命名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Step 4 环境和生态影响1. 介绍氮的氧化物与酸雨的关系以及在大气中的生成与去除;2. 讨论氮的氧化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Step 5 工业应用和空气污染1. 分析氮的氧化物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2. 了解氮的氧化物与空气污染的关系;3. 探讨减少氮的氧化物排放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的产生,掌握NO和NO2的化学性质。

了解氮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合作讨论,在观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归纳出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情感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归纳推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NO和NO2的化学性质,设计探究性试验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雷电发庄稼”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通过资料视屏,问题设计,和实验探究,在探究“雷电发庄稼”的整个过程中,逐步掌握氮的
氧化物的性质,并在在教学过程渗透氮的氧化物对环境影响,从而培养学生
绿色化学的思想。

课堂训练:
1、下列气体中,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 、N2B、NO C 、NO2 D 、SO2
2、在NO2 与水的反应中
A、N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B、NO2 只是氧化剂
B、C 、NO2 只是还原剂 D 、NO2 即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3、与3.2g SO2 所含的氧原子数相等的NO2的质量为
A 、3.2g B、 4.6g C 、6.4g D 、 2.3g
4、X、Y、Z三种气体都能对大气造成污染,在工业上都可以用碱液吸收。

已知X是化石燃料燃烧的产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Y是以一种单质,他的水溶液具有漂泊作用;Z是硝酸工业和汽车尾气有害物质之一,请书写方程式
1 、X一定条件与氧气反应
2、Y与氢氧化钠反应
3、Z与水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