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

合集下载

第章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

第章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

第章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细菌药敏试验是临床细菌感染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通过该技术可以检测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进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的依据。

然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随着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增加,细菌耐药性也随之快速发展。

因此,针对不同耐药表型的检测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细菌药敏试验细菌药敏试验是一种用于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方法。

常见的细菌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E测试、革兰氏染色法、微量稀释法等。

其中纸片扩散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将待检细菌涂在琼脂平板上,然后在板上放置一些含有不同抗菌药物的试纸,细菌耐药性差的部分会被试纸上的抗生素杀灭,出现纯净孔(抑菌圈),通过抑菌圈的直径可以初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细菌药敏试验有很多应用价值,如能够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避免了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同时也可作为科研人员研究细菌抗药机制的工具,为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依据。

二、耐药表型检测随着细菌抗药性问题的不断加重,对不同耐药表型检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耐药表型是指细菌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由于不同的细菌及其不同的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抗菌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菌株对不同药物的耐药表型。

目前,针对不同耐药表型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方法和基于药敏试验的方法。

1.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方法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方法是检测细菌耐药性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检测细菌中特定的基因或者基因片段,以此确定细菌耐药性的表型。

常见的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方法包括PCR检测、基因芯片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2. 基于药敏试验的方法基于药敏试验的方法是已经成熟的检测方法之一,其通过将药敏试验的结果与临床药物疗效相结合,进而确定细菌耐药性表型。

通过检测不同抗生素对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可以初步反映出细菌的耐药性状态。

当然,这种方法不仅涉及到耗时、耗材、人力等成本的问题,而且还受到试验条件、条件操作等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四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类、头霉 素类等。
机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头孢抗菌效果: 对于革兰阳性球菌:一代>二代>三代 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三代>二代>一代 四代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几乎相同,并具有抗
假单胞菌作用。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四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1、细菌自身因素:基因突变或获得耐药基因质粒 2、经验性使用抗菌素:致使细菌形成耐药或中介 3、对于未确诊为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 4、滥用广谱抗生素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胞不能生长繁殖 2、损伤细菌的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 3、影响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是细菌丧失生长 4、破坏核酸的代谢,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 5、抑制细菌叶酸代谢等
效果更好。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可出现四种结果: ①无关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活性等于其单独活性 ②拮抗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显著低于单独抗菌活性 ③累加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时的活性等于两种单独抗
菌活性之和 ④协同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显著大于其单独作用的总

细菌耐药机制
目的:达到控制感染性疾病。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A组(首选):包括对特定菌群的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 药物
B组:包括一些临床上重要的,特别是针对医院内感染的 药物,也可用于常规试验,但只是选择性地报告
C组:包括一些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抗菌药物,在A、B组过 敏或耐药时选用
U组: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 O组,对该组细菌有临床适应症但一般不允许常规试验并
细菌耐药监测
2、肠球菌耐药性检测: 万古霉素耐药性检测、 氨基汤苷类高水平耐药检测

微生物检验第四章细菌耐药检验

微生物检验第四章细菌耐药检验
• 根据水解机制中作用位点的不同可以将碳青霉烯酶 分为两大类:
– 一类称为金属碳青霉烯酶,这类酶以金属锌离子为活性 作用位点,可以被EDTA抑制,属于B类β-内酰胺酶;
– 另一类以丝氨酸(Ser)为酶的活性作用位点,可以被酶 抑制剂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所抑制,属于A、D类β-内酰 胺酶。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第十一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1.葡萄球菌属的天然耐药
• 对第一代喹诺酮类天然耐药。 • 腐生葡萄球菌对磷霉素天然耐药。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所有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包括青霉素类、头 孢菌素类、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碳青霉 烯类、氨曲南、头霉素类。
2.肠球菌的天然耐药
• 对一、二、三、四头孢菌素、克林霉素、 磺胺类、氨基糖苷类(高浓度除外)天然 耐药。
纸片药物 含量
青霉素 1 µg 苯唑 西林
抑菌圈 (mm) MIC (µg/ml) 等效的MIC
R IS R S
- - 20 - ≤0.0 6
CLSI M100-S19. Table 2G.
肺炎链球菌 纸片扩散法-使用苯唑西林纸片作为青霉素敏感性的替代纸片
• 20 mm - 报告“敏感”:
– 青霉素 –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 其他ß-内酰胺类
肺炎链球菌 新的青霉素折点 (µg/ml)
青霉素注射 (非脑膜炎) 青霉素注射 (脑膜炎) 青霉素 (口服青霉素 V)
敏感 ≤2 ≤0.06 ≤0.06
中介 4
耐药 8
-
0.12
0.12-1 2
CLSI M100-S19. Table 2G.
肺炎链球菌 纸片扩散法-使用苯唑西林纸片作为青霉素敏感性的替代纸片
• 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四种: 1. 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钝化酶和修饰酶; 2. 抗生素作用的靶位改变,包括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点、 DNA解旋酶、DNA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等; 3. 细菌膜的通透性下降,包括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通 道蛋白丢失; 4. 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与细菌耐药性检课件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与细菌耐药性检课件
相加作用:它们联用时的效果等于单用两种抗 生素效果之和; 60%~70%
无关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的效果,仅相当于 其中一种具有较强作用的抗生素的效果;
拮抗作用:两种抗生素联用时的效果反而小于 它们分别使用时的效果之和。 10%~15%
32
抗菌药物协同作用发生原理
两种抗菌药物作用部位不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与氨
因此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只能作为临床用 药的参考,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治疗反应和临 床病情及时调整用药。
医学检验的灵魂是与临床沟通。
46
新的药敏试验方法探索
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 分枝杆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的快速测定
方法研究
47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过程:
细菌获得与耐药相关的基因 基因:537 编码与耐药有关的蛋白 表型:书533页
心距离应大于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应大于15mm。
20
7.经过35℃16~24h孵育。 8.取抑菌环直径, 根据CLSI标准,报告细菌对 该抗生素敏感、耐药、中介。
21
纸片扩散法质量控制
抑菌圈直径?
培养基:M-H平板厚度,4 mm
↗↘
细菌悬液:0.5麦氏标准的细菌浓度 ↗ ↘
药敏纸片的质量
治疗浓度
治疗浓度的下限 即表中的 S
耐药
中介耐药 敏感
MIC
6
第一节、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需氧和兼性厌氧菌
7
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药敏试验的方法
稀释法 • 肉汤稀释法(试管稀释法) • 琼脂稀释法(平板稀释法) 纸片扩散法(纸片法) E-试验 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8
稀释法的特点
定量的药敏试验,测定MIC、MBC。 方法比较繁琐,手工操作一般不作为常规试验,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耐药检测ppt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课件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耐药检测ppt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课件

8.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1)方法很多,其中纸片法最为常用。先将试验菌均 匀涂布于培养基表面,盖好平皿,放置5分钟,待 平板表面水分吸收后,将两种含药纸片贴于平板 上,两纸片中心距离2--4mm左右。然后35℃ 孵育 过夜,取出观察结果。
2)结果判断 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可出现四种结果: A.无关作用: 甲+乙=甲单或乙单 B.拮抗作用: 甲+乙<甲单或乙单 C.相加作用: 甲+乙=甲单+乙单 D.协同作用: 甲+乙>甲单+乙单
三、实验操作步骤
(一)纸片扩散法:
1. M-H平板:直径为90mm,厚度 4mm。 2. 菌悬液制备:无菌挑取菌落于无菌生理盐水中,校
正浊度至0.5 麦氏。 3. 用无菌棉签浸入细菌悬液中,将棉签在试管壁上轻
轻挤压以挤去过多的菌液,用棉签以连续划线的方 式均匀涂抹琼脂平板表面三次(每次转60℃)使 菌液均匀分布,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一周。盖上 平板的盖子,放置3~10min。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纸片扩散法(K-B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 果的判读及临床意义。
2. 了解各种稀释法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的原理、操作 方法、结果判读和临床意义。
3. 掌握纸片扩散法的质量控制,了解稀释法的质量 控制。
二、实验原理
1.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是测定抗生素或其他抗 微生物制剂在体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这 种能力可以通过稀释或扩散方法来测定。
六、影响因素:
1. 培养基:厚度,PH,离子浓度,成份,添加剂; 2. 抗菌药物的配制方法,纸片的含量,大小,
渗透性,保存方式等; 3. 细菌的接种量; 4. 培养的环境,温度与时间; 5. 结果的判断及解释标准等。
4.每个孔加入100ul浓度为105菌悬液(大肠或金 葡),混匀,胶布封口,37°C培养。

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

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

细菌
抗菌药物
嗜麦芽窄食单胞 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氯霉素、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

酸)
肠球菌属
氨苄西林、替考拉宁、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红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 (CN120)或高浓度链霉素(STH300)、青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尿标本)
肺炎链球菌
苯唑西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青霉素b(MIC)、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b (MIC)、万古霉素、美罗培南(脑脊液标本)
•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 该药对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 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纸片扩散法
试验方法 1 于纯培养平板上,挑取相同的菌落4~5个 2 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0.5麦氏单位(真菌为2.0麦氏单位)的
细菌悬液
纸片扩散法
3.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试管内壁旋转挤去多余菌液;
MIC与抑菌圈直径的线性关系
Log2. MIC
R v
I
S
耐药
中介 敏感
抑菌圈直径(mm)
现有主要标准
• 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 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 EUCAST • 参考标准 ISO 20776-1 (国际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参考方
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青霉素、利 福平、磷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苯 唑西林、替考拉宁、万古霉素(MIC)、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尿标本)
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氨曲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 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妥布霉素、 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多粘菌素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耐药性检测ppt课件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耐药性检测ppt课件
256 128
8
判读抑菌浓度
(MIC ug/ml)
016
完整最新版课件
28
E test 法特点
优点
连续浓度梯度,与琼脂稀释法相关性好 (相关系数为0.9).可测MIC。
操作简单,影响因素少,稳定性高。
缺点:E试条较昂贵; 不适用于生长缓慢的苛养菌。
完整最新版课件
31
四、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联合药物意义
盖有15--20个对倍稀释浓度的宽度范围。
016
将E试条放在细菌接种过的琼脂平板上,经孵育,围
绕试条明显可见椭圆形抑菌圈,圈的边缘与试条交
点的刻度浓度即为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的MIC。
依照CLSI标准判断其敏感、耐药、中介。
完整最新版课件
26
有菌生长区 无菌生长区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椭圆形细菌 生长抑制区
完整最新版课件
40
四种方法
比例法 放射同位素法 绝对浓度法 耐药率法
•直接法:直接采用图片阳 性的体液标本。(须经充 分消化五杂菌)
•间接法:经分离纯培养后 的次代培养菌。
完整最新版课件
41
间接比例法(WHO推荐)
Middlebrook7H10琼脂 培养3周
无药
药1
药2
药3
不含药的对照格菌落数应为50~150 敏感:含药格无结核杆菌生长,
抗菌药物与细菌 纸片含量 抑菌圈直径:mm 相应MIC μg/ml 耐药 中介度 敏感 耐药 敏感
丁胺卡那霉素 氨苄青霉素
测肠杆菌 测葡萄球菌 测嗜血杆菌 测肠球菌
30μg ≤14 15-16 ≥ 17 ≥32 ≤16
10μg 10μg 10μg 10μg

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课件

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课件

药敏试验的分类
纸片扩散法
将抗菌药物纸片贴在接种了待测 菌的琼脂平板上,通过测量抑菌 圈大小来确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
程度。
稀释法
通过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与细菌在 琼脂平板上接触,观察细菌生长情 况,以判断药物的抑菌浓度。
E-test法
将抗菌药物浓度梯度试纸贴在接种 了待测菌的琼脂平板上,根据抑菌 圈边缘与试纸条的交汇点读出最低 抑菌浓度值。
点,是临床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之一。
04
药敏试验的结果解读
结果判读标准
敏感(Susceptible)
01
表示细菌对药物敏感,通常为≤2μg/ml或≤10μg/ml,具体标
准根据药物种类和实验方法而异。
中介(Intermediate)
02
表示细菌对药物中度敏感,通常为2μg/ml<MIC<10μg/ml或
某些细菌可以产生酶类,将药物分解 或灭活,从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抗菌 作用。
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的修饰
细菌通过增加或改变靶点蛋白的数量 或修饰状态,降低药物与靶点的结合 能力。
03
药敏试验的方法
纸片扩散法
总结词
一种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
详细描述
纸片扩散法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药敏试验方法,通过将含有一定浓度的抗菌药 物的纸片贴在接种了待测菌的琼脂平板上,观察细菌周围的抑菌圈大小,判断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课 件
目录
• 细菌药敏试验概述 • 细菌耐药性及耐药表型 • 药敏试验的方法 • 药敏试验的结果解读 • 耐药表型检测的应用 • 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细菌药敏试验概述
药敏试验的定义
• 药敏试验:指通过实验室方法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选择依据的过程。

第4章 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

第4章 细菌药敏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
ESBLs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此外 也见于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 雷菌属等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铜绿假单 胞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规定常规测试报告的抗生素; 不同的药判定标准不同; 不同的菌判定标准也不同。
2019/9/4
20
常规测试并报告的药物分组(1)
肠杆菌科
绿脓和非肠杆菌科
一级
氨苄西林
头孢他啶,庆大霉素
头孢唑林,庆大霉素
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二级
阿米卡星
阿米卡星
氨苄西林/舒巴坦
头孢吡肟,头孢哌酮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噻吩
奈啶酸 万古霉素
2019/9/4
预报用药(二)
菌名
肠球菌 葡萄球菌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 所有
推测其他药物的敏感性
青霉素 氨苄西林,美洛西林 替卡西林 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头孢克罗 所有氟喹诺酮类 替考拉宁
25
药敏试验-稀释法
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与含有被试菌株的培养基进 行一系列不同倍数稀释(通常为双倍稀释),经培 养后观察其最低抑菌浓度。
细菌膜的通透性下降,包括细菌生 物被膜的形成和通道蛋白丢失;
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 在上述耐药机制中,第一、二种耐药
机制具有专一性,第三、四种耐药机 制不具有专一性。
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是一类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 生素的灭活酶;该酶位于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外, 革兰阴性杆菌间质中;
二级 红霉素类
万古霉素
克林霉素,万古霉素
三级 氯霉素
庆大霉素
2019/9/4
22
常规测试并报告的药物分组(3)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细菌耐药性检测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细菌耐药性检测

2.试验方法及结果判读
三、实验内容
1、实验材料
(1)药敏纸片: ① 用于G+c:红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替考
拉宁、复方新诺明、新生霉素、头孢 西丁 ② 用于G-b: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 阿莫西林/棒酸
(2)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
3、掌握葡萄球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D试验) 的检测方法及结果判读。
二、实验原理
(一)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
(二)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一)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四种方法
1、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 2、稀释法 (1)肉汤稀释法 (2)琼脂稀释法 3、E-test法 4、联合药敏试验
纸片琼脂扩散法
1.基本原理
2、试验方法
MRS菌株的表型检测方法主要有头孢西丁 纸片扩散法、苯唑西林稀释法和苯唑西林盐 平板筛选试验,以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最常 用。
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解释标准
葡萄球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的检测 (D-test)
1.基本原理: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葡萄球菌可能有天 然或诱导性对克林霉素的耐药,或只对大环 内酯类耐药。本试验可以测定诱导性的克林 霉素耐药。
2、什么叫D-test?该项检测有何意义?
2.试验方法
7
3.结果判读
用游标卡尺量取抑菌环直径,根据CLSI标准, 报告细菌对该抗菌药物是敏感(S)、中介 (I)还是耐药(R)。
4.注意事项
(1)菌液浊度应配制成0.5麦氏单位; (2)菌液调配好后应在15min内接种完; (3)菌液涂布药敏琼脂后应放置3-5min再贴
药敏纸片; (4)贴完纸片后不能再移动纸片;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细菌耐药机制:1.产生药物灭活酶:细菌通过耐药因子可产生破坏抗生素或使之失去抗菌活性的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或失效。

水解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包括广谱酶、超广谱酶、金属酶、AmpC酶。

钝化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体内。

修饰酶: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菌通过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来降低药物和细胞靶位的亲和力,引起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如细菌可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S)的结构,降低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合力,减少细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从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

3.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抗菌药物不易进入由于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致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而发挥抗菌作用。

细菌可改变细胞壁的孔蛋白通道,使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4.细菌将抗菌药物泵出细菌细胞外(外排泵):细菌还可合成新的蛋白插入细胞膜即产生新的膜转运系统,对抗菌药物产生外排作用,近年来发现了许多临床常见致病菌具有与其多重耐药相关的主动外排系统或外排泵,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淋球菌等,促使抗菌药物快速从菌体排出,从而导致细菌的耐药性。

总之,细菌耐药性机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中,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引起的耐药性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多重耐药菌往往综合上述几种耐药机制,使之对许多抗微生物药物产生耐药。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一、β-内酰胺酶检测使用范围:葡萄球菌、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卡它莫拉菌。

方法:头孢硝基噻吩显色法(Nitrocefin):制配纸片→灭菌水湿润→涂测试菌(G+菌可直接挑待测菌;G-菌提取细菌裂解液)于纸片上,10min观察纸片颜色,显红色为阳性(葡萄球菌应放置1h内观察)。

临床意义:若β-内酰胺酶阳性,则提示:流感、淋病、卡它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葡萄、肠球对青霉素、氨基、羧基、脲基青霉素耐药对产该酶的菌株禁止应用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含酶抑制剂药物或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根据情况可选用糖肽类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查课件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查课件
细菌的外膜上特殊的药物泵出系统 使菌 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导致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外 膜上有一种蛋白OprK,泵出多种抗生素 ,是产生 耐药的重要机制 。
19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 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
1.核糖体靶位酶亲和力的改变导致对四环素、红 霉素、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甲氧嘧啶、磺胺 类抗生素耐药 。
2.核糖体位点的改变引起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 素类抗生素耐药 。
3. DNA螺旋酶的改变是对喹喏酮类抗生素耐药 的重要机制 。
20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4.核酸合成途径中序列靶位酶的改变 对磺胺- 甲氧嘧啶
耐药,二氢叶酸还原酶改变致甲氧嘧啶耐药。 5. PBP发生改变 ,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结合或亲和
. K-B法试验程序
挑取菌落 转种肉汤
比浊
涂布平板上 放置药敏纸片 量取抑菌圈大1小
2
1、常见菌 2、苛氧菌 3、厌氧菌 4、酵母菌 5、真菌
. E试验法
13
. 联合药物敏感试验意义 . 联合抑菌试验 . 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14
15
常用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 监控治疗效果试验:
• 1、血清抗菌药物浓度测定(serum antimicrobial level)
27
四、铜绿假单胞菌
•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呈现明显的 固有耐药性。长期以来假单胞菌的固有耐药性认 为是由于该菌具有外膜的低通透性(主要是外膜
微孔蛋白突变,阻止抗生素由外膜进入胞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假单胞菌耐药的产生机制与细 菌具有能量依赖性的主动外排系统有关,也可能 同时存在其他耐药机制。由于在长期抗生素治疗 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发生耐药,因此,初代 敏感的菌株在治疗3~4周后,测试重复分离株的抗 生素敏感性是必要的。目前,对假单胞菌感染多 采用联合治疗,如选用一种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 一种氨基糖苷类或一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

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方法

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方法

四、金属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测方法
1.头孢他啶+2-巯基丙酸法(CAZ+NCA) (1)将待测菌株按常规药敏纸片K-B法操作均匀涂布于M-H平 板上。 (2)在M-H平板上分别贴两片头孢他啶(30ug/片)纸片,纸片 中心相距2.5cm,将其中一片头孢他啶纸片上加3ul 2-巯基丙 酸,35℃孵育18-24h。 (3)结果观察:若加有2-巯基乙酸的头孢他啶纸片抑菌圈大 于单个头孢他啶的抑菌圈(≧4mm),则为阳性,即产金 属β-内酰胺酶。
附:鉴定卡他球菌方法
1.40%KNO3浸湿滤纸条,贴于羊(马)血平板上,周 围点种待测菌,如果菌落周围出现大的绿色环 , 即为阳性。 2.丁酸酯酶检测法:购买丁酸酯酶检测纸片(梅里埃 公司生产),涂细菌于纸片上,如几分钟内出现绿 色为阳性。
金属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测方法
2.亚胺培南+EDTA法(IMP+EDTA) (1)将待测菌株按常规药敏纸片K-B法操作均匀涂布于M-H 平板上。 (2)在M-H平板上贴一片亚胺培南(10ug/片) 纸片,在距亚 胺培南纸片中心1.5cm处贴无菌空白纸片一片,将0.5M EDTA 10ul 均匀浸注于空白纸片上,35℃孵育18-24h。 (3)结果观察:若两片纸片抑菌圈有协同作用,则为阳性, 即产金属β-内酰胺酶。
耐药机制 红霉素 克林霉素 基因型 ―――――――――――――――――――――――
泵出(MS) 核糖体基因诱导变异 (ermC为主) 核糖体基因结构变异 (ermA为主) R (iMls) (cMLS) S R R MSRA D-Test(+) R
―――――――――――――――――――――--
七、其它耐药表型检测 1.MRSA,MRCNS 2.VRE 3.PRP 4.泵出机制:美平/泰能(MIC)≥1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细菌耐药机制:1.产生药物灭活酶:细菌通过耐药因子可产生破坏抗生素或使之失去抗菌活性的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或失效。

水解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包括广谱酶、超广谱酶、金属酶、AmpC酶。

钝化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体内。

修饰酶: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菌通过改变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来降低药物和细胞靶位的亲和力,引起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如细菌可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S)的结构,降低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合力,减少细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从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

3.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抗菌药物不易进入由于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致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而发挥抗菌作用。

细菌可改变细胞壁的孔蛋白通道,使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4.细菌将抗菌药物泵出细菌细胞外(外排泵):细菌还可合成新的蛋白插入细胞膜即产生新的膜转运系统,对抗菌药物产生外排作用,近年来发现了许多临床常见致病菌具有与其多重耐药相关的主动外排系统或外排泵,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淋球菌等,促使抗菌药物快速从菌体排出,从而导致细菌的耐药性。

总之,细菌耐药性机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中,细菌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引起的耐药性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多重耐药菌往往综合上述几种耐药机制,使之对许多抗微生物药物产生耐药。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一、β-内酰胺酶检测使用范围:葡萄球菌、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卡它莫拉菌。

方法:头孢硝基噻吩显色法(Nitrocefin):制配纸片→灭菌水湿润→涂测试菌(G+菌可直接挑待测菌;G-菌提取细菌裂解液)于纸片上,10min观察纸片颜色,显红色为阳性(葡萄球菌应放置1h内观察)。

临床意义:若β-内酰胺酶阳性,则提示:流感、淋病、卡它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葡萄、肠球对青霉素、氨基、羧基、脲基青霉素耐药对产该酶的菌株禁止应用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含酶抑制剂药物或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根据情况可选用糖肽类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实验七++细菌的药敏试验及耐药性检测

实验七++细菌的药敏试验及耐药性检测

实验七细菌的药敏试验及耐药性检测【目的和要求】1.掌握纸片扩散法(K-B法)、液体稀释法两种药敏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上述两种药敏试验方法的应用。

3.了解几种细菌耐药表型检测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试剂与器材】1.培养基:一般需氧和兼性厌氧菌采用水解酪蛋白(M-H)琼脂或M-H液体培养基(pH7.2~7.4)。

对于营养要求高的细菌,则需在M-H培养基中加入其它营养成分。

2.抗菌药物纸片:直径为6.0~6.35mm的滤纸片上,含有一定量的某种抗菌药物。

市场有售,但生产厂家须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

不同种类的待测菌药敏试验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药敏纸片的选择见表7-1。

3.待测细菌接种普通营养琼脂经35℃16~18h的纯培养物。

4. 0.5%麦氏比浊管配制方法如下:0.048mol BaCl2 (1.17% W/V BaCl2 . 2H2O) 0.5ml0.18mol H2SO4 (1%, V/V) 99.5ml将二液置冰水浴中冷却后混合,置螺口试管中,放室温暗处保存。

用前混匀。

有效期为6个月。

5.其它: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试管、酒精灯、镊子、生物安全柜、培养箱等。

【实验内容】一、纸片扩散法(K-B法)药敏试验1.原理将含有定量的抗菌药物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测细菌的琼脂平板表面,纸片上的药物随即溶于琼脂中,并沿纸片周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形成逐渐减少的梯度浓度。

在纸片周围,一定浓度的药物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从而形成了透明的抑菌环,抑菌环的大小则反映了待测菌对该种药物的敏感程度。

K-B法是由Kirby - Bauer 建立,美国NCCLS推荐,目前为世界所公认的标准纸片扩散法(定性法)。

2.方法(1)培养基的准备:将无菌M-H琼脂加热融化,趁热倾注入无菌的直径90mm平皿中。

琼脂厚为4mm(约23~25ml培养基),琼脂凝固后塑料包装放4℃保存,在5日内用完,使用前应在37℃培养箱放置30min使表面干燥。

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方法ppt课件

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方法ppt课件

2019
-
11
五、肠杆菌科碳青霉烯霉筛选和确证 (2009年CLSI:M100-S19.APPB.124)
1.如果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表现为“I”或“R”没必 要再去检验该酶,(医生通常不会选用“I”或“R” 的药物),但主要以感染控制为目的检验该酶。 2.什么是碳青霉烯酶? 一类能水解或灭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酶,如: KPC(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Doripenem(目前无CLSI折点) -厄他培南 -亚胺培南 -美洛培南
2019
-
18
七、其它耐药表型检测 1.MRSA,MRCNS 2.VRE 3.PRP 4.泵出机制:美平/泰能(MIC)≥1
2019
-
19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附:鉴定卡他球菌方法
1.40%KNO3浸湿滤纸条,贴于羊(马)血平板上,周 围点种待测菌,如果菌落周围出现大的绿色环 , 即为阳性。 2.丁酸酯酶检测法:购买丁酸酯酶检测纸片(梅里埃 公司生产),涂细菌于纸片上,如几分钟内出现绿 色为阳性。
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方法
2019
-
1
细菌耐药表型的检测
2019
-
2
Hale Waihona Puke 一、β-内酰胺酶的检测(1)头孢硝基噻吩显色法(Nitrocefin):制配纸 片→灭菌水湿润→涂测试菌于纸片上,10min观察 纸片颜色,显红色为阳性(葡萄球菌应放置1h内观 察)。 (2)酸度法:青霉素→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酸、 pH6.8以下→酚红指示剂由红色(构橼酸钠缓冲液 pH8.5)变为黄色。 (3)碘测定法: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碘与 破坏后的β-内酰胺结合,使兰色的淀粉—碘复合物 转变成无色。 (4)仪器测定法:Vitek、Microscan的药物测试卡 中均带有检酶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敏感性分类(CLSI的定义)
敏感(Susceptible)
用常规用量治疗有效 常规用药时达到的平均血药浓度超过细菌的
MIC 5倍以上。
耐药(Resistance)
用常规用量治疗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MIC高于药物在血、体液中可能达到的浓度
敏感性分类(2)
中介 (Intermediate)
MIC接近血、体液中药物的浓度,治 疗反应率低于敏感株
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产生或加重细 菌的耐药; 监测细菌耐药性,分析耐药菌的变迁,掌握 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以控制和预防耐药 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药敏试验
MIC:在与微生物生长速率有关的特定 时间间隔内,通常是18~24小时,能够 抑制被测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对倍稀释的优点:
操作容易 敏感株的MIC呈正态分布 区分异常(R)与敏感(S)的菌群
药物生理浓集部位有效 (尿-FQ) 加大用药剂量可能有效
缓冲区:防止操作的系统误差造成重 大结果的判定错误
药敏试验的方法学
半定量…纸片扩散法 (抑菌圈直径) MIC法:
稀释法(肉汤、琼脂) 自动化仪法 抗生素连续梯度法 (Etest ) 流式细胞仪
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 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水分溶解后 不断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 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 菌生长的透明圈即为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 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MIC呈负相关关系。
二级 红霉素类
万古霉素
克林霉素,万古霉素
三级 氯霉素

庆大霉素
2020/11/15
22
常规测试并报告的药物分组(3)
一级 二级 三级
流感嗜血杆菌
氨苄西林,青霉素 复方磺胺 头孢呋肟,头孢噻肟 头孢他啶,氯霉素 阿奇霉素,头孢克罗 环丙沙星,亚胺培南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红霉素 复方磺胺 氧氟沙星,四环素 万古霉素 氯霉素,利福平 利福平,四环素
药敏试验折点的建立
1. MIC的分布 2.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定 MIC的折点 3. 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 4. 抑菌圈直径的分布 ………定抑菌圈折点
统计学的线性回归 计算错误率:尽可能减少极重要误差 (假敏感率)
MIC的分布
20 15 10 5 0
0.008 0.032 0.125
0.5
2
8
第4章 细菌药物敏感 试验及其耐药表型检测
王辉 北京大学医学部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 抑菌或杀菌作用的方法称为抗菌药物敏 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简称药敏试验(AST)。
药敏试验的意义
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 指导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发现或提示细菌耐药机制的存在,能帮助临
v I
S
耐药
中介 敏感
D 1 d2 抑菌圈直径(mm)
抑菌圈直径与MIC的关系
MIC (ug/ml)
>256
12
3
5
256 128
2 2 耐药
22
2
1
小误差
极重要误差
64
32
1
1
小误差
中介
小误差
16
8
4
2
重要误差
12
258
1
1
12
小误差
敏感 5
1 0.5
1
25
9
0.25 6
8 10 12 14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规定常规测试报告的抗生素; 不同的药判定标准不同; 不同的菌判定标准也不同。
2020/11/15
20
常规测试并报告的药物分组(1)
肠杆菌科
绿脓和非肠杆菌科
一级
氨苄西林
头孢他啶,庆大霉素
头孢唑林,庆大霉素
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二级
阿米卡星
阿米卡星
氨苄西林/舒巴坦
头孢吡肟,头孢哌酮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2020/11/15
18
纸片扩散法-标准化
CLSI: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每年修订更改
包括质控 新药的判定标准 特殊耐药性的检测
2020/11/15
19
CLSI的法规
规定纸片含量、接种浓度、培养基、平 皿厚度、判定标准、质控;
不同国家的判定折点 -可能不同
原因:
用药剂量不同,服药的间隔不同 评价敏感时较保守 更强调检测出耐药株(即特定的耐药群) 技术因素:接种、培养基
在我国主要遵循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制定的抗菌药 物选择原则。
32 128 512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时间依赖型(%T>MIC〕: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 浓度依赖型(AUC/MIC比率〕:AGS, FQ 这些参数可用于计算具有最佳药效的给药方案
MIC与抑菌圈直径的线性关系
Log2. MIC R
纸片扩散法
1. 水解酪蛋白(MH)培养基,pH7.2~7.4,做成琼脂厚度 4mm,直径90mm的平板;
2. 挑取孵育16 ~ 24小时已分纯菌落,置于生理盐水管中, 振荡混匀后校正浓度至0.5麦氏标准。
纸片扩散法
3. 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试管内壁旋转挤去多余菌液; 4. 然后在MH琼脂表面均匀涂布接种3次,每次旋转平板60度; 5. 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1周; 6. 平板在室温下干燥3~5min,用无菌镊子或商品化的纸片分配
氨曲南
头孢呋肟,头霉素
环丙沙星,亚胺培南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环丙沙星,亚胺培南
妥布霉素,复方磺胺
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三级
氨曲南,头孢他啶
头孢曲松
卡那霉素,奈替米星
氯霉素,奈替米星
妥布霉素
四环素,氯霉素
2020/11/15
21
常规测试并报告的药物分组(2)
葡萄球菌
肠球菌
一级 苯唑西林,青霉素 青霉素,氨苄西林
器将含药纸片紧贴于琼脂表面,各纸片中心距离应大于24mm, 纸片距平板内缘大于15mm。
纸片扩散法
7. 35℃孵育16~24小时量取 抑菌圈直径;
8. 根据抑菌环的直径,按照 CLSI标准判读,报告敏感、 中介、耐药。
纸片扩散法-影响因素
MIC 接种菌量 细菌生长率 抗生素含量、扩散性 平皿厚度 温度,预孵育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