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讲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二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春秋末期鲁国人,出生于平民阶层。 勤奋好学,通晓六经六艺, 三十而立” 勤奋好学,通晓六经六艺,“三十而立”。 创办私学,一生从教长达四十多年, 创办私学,一生从教长达四十多年,积累了 丰富的教育经验。 丰富的教育经验。 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仕途不得志。 论语》是孔门教学的实录。 《论语》是孔门教学的实录。
4、身体力行: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 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 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 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 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 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 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 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 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 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 的士吧。”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 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 呢?”
十、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 1.教育内容有些狭窄。
2.有些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 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轻视劳动人民,轻视妇女 。
“ 束修 ” “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
七、关于道德教育
1、道德是首要条件: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处理人际关系时克己内省: “克己复礼为仁”;
以礼为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的教育思想(2)思维导图

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好学启因)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耻下问学、思、行并重含义“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 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倦怠学以致用,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意义探索学习过程,由学到思进而行,是孔子探索学问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
揭示学思关系,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相符合。
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 发式教学的教育家(选/名/简)含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开其意;发,答其词。
训练方法由博返约:对较多的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 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观点。
叩其两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是合乎辩证法的。
从事物正反两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掌握基本思考问题的方式。
因材施教含义: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承认学生具有差异性。
方法(孔子了解学生常用两种方法)通过谈话个别观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意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有助于促进各种人才的成长。
道德教育内容“礼”和“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忠、孝)“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忠、恕) (中心思想)“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原则和方法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克己(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力行“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行”重视道德实践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
”;子曰:“过犹不及”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避免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1.孔子的教育思想(2)

5.素质教育理论
(1)素质教育的概念
既可以说是人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 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 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 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 进行的教育。
5.素质教育理论
3.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
③学会共同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当今教育中的 重大问题之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充竞争的世界, 因此,教育似乎应该采取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 首先是逐步发现他人。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 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所有 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学校培养 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 为产生积极影响。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 生参加一些共同项目,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 供参考标准,同时还能加强师生关系。其途径是 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观的精神, 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强 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
人脑的功能
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
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 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即便是同一种智 力,其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具有 较高逻辑—数理能力的两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 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 能力。 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 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 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是: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 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表现出来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课件

对世界教育的影响
东方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对东亚、东南亚等地的教育 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启蒙思想家借鉴
在西方启蒙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被许多思想家所借鉴,成为他们 反对封建教育、倡导理性教育的思想武器。
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和 认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
谢谢聆听
因材施教
总结词
个性化教育方法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因此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进行个性化引导。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育。
学思结合
总结词
重视思考与实践的教育理念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更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他强调“学思结合”,即在学习中思考,通 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
03 孔子的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 行者之一,他打破了贵族和王室 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人有机会
接受教育。
孔子私学的教育模式灵活多样, 适应了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 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个性化发展
。
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礼、 乐、射、御、书、数等多个领域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
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1 2
教育公平与普及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启示现代社会应注重教育的 公平与普及,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创新与实践
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启示现代教育应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要:孔子教育思想和小学教育.ppt

2021/3/5
1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2021/3/5
14
1、教育、教学、教师 教:爻,六爻,言乎变。 效行五里入卦山,连风夹涧画爻环。
《礼记》: 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孟子: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与禽兽”; “养子使作善”。
2021/3/5
15
教天地人生 育和谐生命
2021/3/5
“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 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
孔子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宪问》),即是指这种必然性。
• 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别人视他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宪问》),他也自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2021/3/5
9
孔子提出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思”。强调学、思 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 提倡“再思”(《公冶长》)、“三思”(《荀子.法 行》)与“九思”(《季氏》)。 主张在“思”的过程中,运用“反”的方法,即不断进 行类比,并加以演绎推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 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 在认识过程中,孔子不以“思”为止,认为在思的基 础上,还应不断地 “习”、“行”。他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学而》)主张要“敏于行”(《里 仁》),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2021/3/5
10
方法论: 孔子吸收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中和”观
念,把它发展成为“中庸”思想。“中庸” 既是
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 生的基本方法。“中庸”作为方法论原则其
基 本内容包括: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定人。
结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这样描绘自己的一世:“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孔子一世中有一大部分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代留下一笔可贵的财产。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拥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芒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红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在孔子从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
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
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
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单开创了私学这类新的教育形式,并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 . 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赐教,无有种类。
”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
言人所在赐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能够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说“类”字,“类”即“种类”。
宋朱熹,则解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能够复于善,而不妥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以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一样,也不该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
故能够说他也是把“类”看作“种类”讲的。
孔子“有教无类” 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领先提出来的。
“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区等等)差别。
全章仅仅四个字,但是孔子教育思想系统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
孔子教育思想 2

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系,探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当代教育理论之间的渊源流变,对于教育科学的传统继承、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本文试从现代教育哲学、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视角,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出初步的诠释。
㈠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描述孔子的社会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之中,需要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
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的教育理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是孔子对教育作用的理论概括: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对于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不分年龄长幼,不论出身贵贱,不管华夏与狄夷,他主张人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断中所包含的民主因素和公平意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孔子围绕既定的育人目标确定了被称为“六艺”的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
“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二者都应归入基本技能的范畴;“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历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普及
孔子的教育思想推动了教育的 普及和发展,使得更多的人能 够接受教育,这对现代教育的 普及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强调个体差异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 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这种 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通过启 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 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言传身教的教学态度
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 的楷模,要以身作则,为 学生树立榜样。
严谨治学
孔子主张严谨治学,即对 待教学要认真负责,不断 追求学术进步,以提高教 学质量。
热爱学生
孔子热爱学生,关心他们 的成长和发展,以真诚的 态度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 目标。
04
孔子的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的教育
总结词
基础文化教育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因此他非常重视基础文化教育。他认为《诗 》、《书》、《礼》、《乐》等经典是教育的基础,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可以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
道德伦理的教育
总结词
德育为先的启示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德育为先,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才培 养的基础和关键。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在现 代教育中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 质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孔子提倡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认为只有通过 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 优秀的人才。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在现代教 育中注重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将道德教育和 知识教育相互渗透,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
5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据《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 舜其犹病诸?’”
孔子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 “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 自己。第二,“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 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第一点讲的是 “德”,第二点讲的是“才”。孔子要求 的“君子”是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
2.“德治思想” 这就是孔子的所谓“德治论”。他看到教 育的力量对于治理国家、稳定社会、提升 人的精神境界所发生的重大作用。
(二)孔子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 作用的思想
1.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说的“性”,是人们先天的本性、先天
的素质;他说的“习”,即习染,指的是
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1.“先富后教思想” 这一段话中“先富后教”的提法反映了任 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走向兴旺发达就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口兴旺、经济富裕、 教育发达,这已成为一个带普遍性的真理, 即使现代国家也同样可作借鉴。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这也是强调教育对政治生 活的决定作用,主张德治是为国的基本原 则。孔子还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 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
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
移到“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孔门弟子,身份是很“杂”的。南郭惠子 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 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 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括之 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完整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听语音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中文名孔子的教育思想外文名Confucius education thought 简介孔子的教育思想作用加强后世的教育活动简介听语音全书篇幅不大,但较全面地从孔子的世界观、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总结分析评介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绪言” ,分析了从战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的不同的意见,肯定了正确评介孔子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孔子的难点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 ,介绍了孔子出生的历史背景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活动。
第三章“孔子的世界观”,分析了孔子不信鬼神、变化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对社会历史问题看法上的唯心主义思想。
从第四章“孔子论教育的作用” 、第五章“孔子教育的目的” 、第六章“孔子教育的内容”到第七章“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八章“孔子论教师”,这五章集中分析论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九章“西方一些学者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分析了孔子的思想传入西方的情况。
第十章“结语” ,总结全书,指出“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并分析了孔子思想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作者简介听语音陈景磐(1904 —1989),中国著名教育家和中国教育史专家、教授。
福建省福州市人。
幼年就读于福州市基督教会设立的三一学校,中学肄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于1929 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到福州三一中学教英文、哲学并兼任教务主任。
1931 年进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并于1934 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到河南开封任豫中中学校长。
1936 年陈景磐赴加拿大留学,四年后获多伦多大学哲学(教育)博士学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讲课件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2)补偏纠弊,促进正常发展。 • (3)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 学是求知的重要手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 识的统一
• 解决的三个问题:(1)立志于学;(2) 学贵有恒;(3)乐知好学。“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学之者。”
在的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
•
(4)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克己”“君子求
诸己,小人求诸人”)
• 3、道德准则“仁”和道德规范“礼”
• 仁:“爱人”;“克己复礼”;以仁得精神处 理好关系
义与利:要“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 义”。
人与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质与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 然后君子”。
• 含义: 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矣。”) 举一反三
• 诱导:(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 (2)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 (3)循循善诱、由博返约、叩其两端 • 和子贡 • “乡人之善者而好之,乡人之恶者恶之。”
• 5、不耻下问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 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思考:后人在此基础上有什么发展?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完整版)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课件

七、论教师
1、言传身教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 正人何。(《子路》)
❖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阳货》)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孝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学而》)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 孝慈则忠。 (《为政》)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3)忠信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路》) 民无信不立。 (《颜渊》)
2、论德育过程
❖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卫灵公》) ❖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 戏之耳。” (《阳货》)
《孔子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八、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 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5页word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论语》带给人的启示是多层面的,单从教育教学这一方面的贡献与成就来看,它都足以成为经典。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他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来仍十分科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性。
本文将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教学方针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主张给予不同的人以同等的受教育权。
孔子门徒众多,但在他看来,他们只有心性资质上的不同,无论是贵族还是寒士,只要成心求进步,孔子都会尽量予其受教育的机会。
而曾接受过孔子教诲指点的人也不仅仅只是他的门徒。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九章》写到孔子曾接见一个互乡人的事情,据说当时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怪,人们觉得很难同他们讲道理,但孔子却接见了一个互乡人,学生们对此表示不理解,孔子说道:“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为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不保其往”的宽容,显示出了孔子作为师者的胸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由爱出发,孔子对待学生总是尽心尽责。
在教学态度上,孔子主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论语?子罕篇?第十一章》记录了颜渊的一段话,颜渊深怀感激之情地说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用自己的真诚和耐心赢得了弟子们的尊重与敬爱,而他的真诚和耐心也促使其弟子们不断自我鞭策,成为驱使弟子们在求学路途中不断奋进的力量。
孔子自己也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对于他来说,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他的德行的一部分。
宋代朱熹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十分熟悉,能够准确的评价他们,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他的弟子中,有的人德行突出,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有的人擅长言辞,如宰我、子贡;有的人擅长政事,如冉有、季路;有的人通晓文献,如子游、子夏;有的人憨直,如高柴;有的人迟钝,如曾参;有的人偏执,如颛孙师;有的人鲁莽,如仲由……孔子善于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去教导他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扬长避短。
教育大师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大师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尊为教育大师。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涵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个体修养,认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推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孔子的教育方法1. 尊师重道:孔子的教育方法以尊师重道为基础。
他认为学生应当尊重教师,对教师的话语存诚恳的态度。
同时,他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学习敬业、奉献和谦虚的品质。
2. 实际问题导向: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他认为学生应当实践中学习,通过与实际问题的接触与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礼仪尊重:孔子的教育方法强调礼仪的尊重。
他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规范。
通过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他能够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发挥积极的作用。
4. 强调学习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学生应当提倡刻苦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个人的才能和素养。
三、孔子的教育内涵1. 人格修养:孔子的教育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他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发展正直、宽厚、有责任感、善良等品质。
2. 知识学习:孔子的教育内涵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
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改变命运。
3. 社会责任:孔子的教育内涵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学生应当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大众的福祉,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 对话与思考:孔子的教育内涵注重对话和思考。
他鼓励学生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对话,通过思考和探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格修养、知识学习、社会责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 (2)

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祖先为宋国的贵族,由于宋国贵族内部的倾轧,逃奔到鲁国。
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的下等武士,相传他“有力如虎”。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家境更加衰落,不得不作些杂活来赡养寡母,所以他自称“吾少也贱”。
二十岁左右,他当上了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表现出他从事实际工作的才能。
三十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任教四十余年,从未间断。
他在五十岁时,担任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升迁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并摄相事。
后因与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下野。
孔子见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十几个诸侯国,度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
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在陈蔡竟弄到绝粮的地步。
但他不改初衷,坚持自己的主张。
在周游列国期间,他的私学是走到那里办到那里,从来没有停止过教学活动。
孔子返回鲁国时,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从此他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最大的贡献,一是办私学,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
孔子所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完备的私学。
他在这个阵地上不仅培养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而且在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
二是删定古籍,作《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的言行主要见于《论语》一书,《论语》共有20篇,是孔子的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杂有其弟子的言行,是无系统的语录和记事体裁。
这是后人研究孔子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典籍。
二、教育基本理论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深入探讨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理念。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孔子首先高度评价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基,为政之本。
(完整版)中外教育思想史第二章2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 相远也”,出自《论语·阳货》篇,用现代 汉语来说就是,人与人的先天素质本来是 相近的,因为(人们受环境影响,养成的)习 惯不同,便相距遥远了。在这里,“性”指 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 括..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 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孔子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作用(社会功能、个体作 用)
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 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 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适: 到……去。仆:驾车)。孔子说: “(卫国)人真多啊(庶:众,指人多。 矣哉: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哉’表达 的感叹语气上)!”冉有说:“人口已 经够多的了,又该给他们做些什么事呢 (何加焉:加何于是?对他们增添些什 么?焉: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 是’)?”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 (富:形容词作使动)。”冉有说: “富裕之后,再给他们做些什么呢?” 孔子说:“对他们施行教化。”
3)、因材施教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 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 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 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
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 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 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 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 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 “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
四、关于教育的目的
1、培养目标:士、“君子” 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坚持办学理想,达成完美的人格 修养,重要的 素质缺一不可。
五、关于教育内容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 师的爱心和耐心 。
“后生可畏” 。
九、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1.“性近习远”张扬了学习的意蕴。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指引着历代教师前行。 3.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促进文化 学术的下移。 4.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政治体制准备 了条件 。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 家教育内容的基础。 6.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 7.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
六经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是主要的教学科目;诗、 书、礼、乐、易、春秋是主要的教材。
删定整理六经时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 使所删定的六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反映出孔子对传统文化持偏于肯定的态度。
宗教的成分比较少。
使我国传统教育呈现出明显的非宗教性特点。
自然科学知识贫乏。
“君子不器”。 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把人口、财富和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根本要素, 肯定了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先富 后教”的思想表明意识到了教育是受经济制约。
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 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
2、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十、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
1.教育内容有些狭窄。
2.有些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 如:“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轻视劳动人民,轻视妇女 。
“ 束修 ” “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
2、学而时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因势利导,各尽其才。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认识到教育具有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 用,即教育能够“感化人心”。
为政是完善自身,并由此影响他人的教育活 动。
政治过程也是教育过程。
3.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 学。’” 主张贤人政治。 是对世袭制的批判。 把教育对政治作用突出了。
三、关于教育对象
1.“有教无类”: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身体力行: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 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 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 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 呢?”
八、关于教师:
1、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2、教学相长:无所不悦 。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概括。
第二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春秋末期鲁国人,出生于平民阶层。 勤奋好学,通晓六经六艺,“三十而立”。 创办私学,一生从教长达四十多年,积累了
丰富的教育经验。 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仕途不得志。 《论语》是孔门教学的实录。
二、关于教育社会作用
1、“庶富教”的思想:
“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 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官府”的垄断局面。 “ 教育公平”的观念
2. 认为教育对人培养有重要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
但他有“生而知之”的思想。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七、关于道德教育
1、道德是首要条件: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处理人际关系时克己内省: “克己复礼为仁”;
以礼为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改过迁善: “过则勿惮改”;“既往不咎”。
六经、六艺包括 政治思想 伦理道德 历史文化 基本技能四个方面
六、关于教学方法:
1、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
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 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 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 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 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 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 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 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 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 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 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 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 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 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 的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