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
“贤妻良母”教育理念下的新女性形象分析——以田山花袋《棉被》中的芳子为中心
“贤妻良母”教育理念下的新女性形象分析——以田山花袋《棉被》中的芳子为中心摘要:本文以“贤妻良母”教育理念在日本的演变为切入点,分析田山花袋的作品《棉被》中的芳子形象。
芳子是矛盾时代背景下的新女性,但由于男权社会的压制,最终难逃悲哀的结局。
花袋通过对芳子形象的刻画,深深揭露了当时日本家父长制的阴暗面,并唤起社会各界对男女平权问题的思考。
明治初期,是一个在日本历史进程中充满矛盾的转折时期。
众所周知,日本江户时期是武家势力占据统治地位的最后一个封建时代,其统治年限长达265年。
为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以及强化德川幕府的统治,当时日本实行了包括禁止海外贸易,禁止天主教传播等条款在内的锁国政策。
日本国民的思想因此逐渐僵化,日本的综合国力也不断落后,与西方国家距离拉大。
女子教育更是处于极其封建落后的状态。
直至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始打破了这一僵局。
这是一次基于来自充满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色彩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日本舍弃之前的效仿对象中国,从而转身以西方先进国家为榜样来对国家进行的洗心革面的整治。
这次改革运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政治上,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在经济政策上,殖产兴业得以推行。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欧洲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日本工业化发展速度也得到了飞升。
与此同时,国民教育问题也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中,女性教育也因西方女权意识的传来而出现了新的转机。
虽然,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国家成为迅速踏上工业化道路,跃居世界强国的一员,但是,此次改革并不是彻底的,明治初期仍然处于半封建状态,在社会当中,仍然存在着顽固的封建势力,它们与改革势力互相排斥互相抵抗,使人们处于矛盾与挣扎之中。
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日本文学史上也出现了一次新的思潮,即自然主义思潮。
起初,自然主义在西欧诞生,此时的自然指的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自然。
法国作家左拉是西欧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笔下的自然主义文学具有以生物学方法为基础,内容不拘泥于自身,而是颇具社会性质,并以市民社会为对象的特征。
新时代新作为新女性心得体会
新时代新作为新女性心得体会古往今来,妇女都是推动时代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花木兰代父从军、穆桂英挂帅勇破敌军,在历史的长河里,女性的坚强和柔韧书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最终汇流成浩气长存的民族精神,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在妇女地位越来越高的今天,广大妇女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新作为新女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也不是男人眼中性格粗犷的女强人,她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角色,而是流动在职业女性与贤妻良母之间。
作为职业女性,她们积极投身创业创新、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事业。
不仅用勤劳和智慧演绎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还为增加就业、增加社会财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子女,她们是最贴心的的女儿。
她们用行动完美阐释了“父母伴我们长大,我们陪父母一起慢慢变老”!作为母亲,她们是孩子的教育榜样。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她们在努力成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陪伴者。
作为妻子,她们能完美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精致对待生活、工作、家庭以及自己,用生活的仪式感,让家有爱,有温暖!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女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每一步,在这里都有丰满的阐释,而独立、自主、坚韧是似乎成了这个时代女性的标签,同时成为她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董明珠说要做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魅力董卿》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新时代新作为新女性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以上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作为这个时代的女性,必须要成长,赚钱不一定是责任,但一定是尊严。
成为新时代新作为新女性是是时代给予的机遇,也是一场修行,在可触的范围内,踏出自己的步伐,在生活中修行,修正自己对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试着先接纳和爱上不完美的自己,以及身边一样不完美的家人朋友,之后,去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成为大格局的女人。
中国女性社会角色之转变
营销管理案例分析1、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可能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变化最大的群体。
从营销者角度,你如何判断中国女性消费者群?(1)从文化因素看,文化和、亚文化和社会等级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由于在社会地位上不断的得到认可和提高,身份地位和知识文化,以及收入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社会阶层还是有区别的,如农村女性和城市女性在消费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营销者必须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文化等级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最多的女性消费者。
(2)从社会因素看,中国女性由过去的“贤妻良母”型变化到现在的“自我”型,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要负责家庭消费外也可以更加注重个人的消费,因此消费需求量变大、范围变广。
而且女性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更容易受到参考群体的影响,形成“圈子”效应,所以营销者需要制定多方位的营销策略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要想办法接触并影响这些参考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3)从个人因素看,当代中国女性可以从事自己的职业,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不再仅依靠家庭,且具有了个性和自我的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消费观念也有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都市女性,追求的是全方位的、崇尚品牌与个性。
因此当代中国女性是具备自身消费实力,并且懂得追求享乐的消费群,也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
(4)从动机上看,中国的女性从过去的仅为满足生理需求消费、安全需求消费和社会需求消费变化到更加注重尊重需求消费和自我实现需求消费,其消费行为受到未满足的最低级需求所驱动,从而促进更高层的消费,偏向于高端消费;并且其消费行为还受到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因素的指导,对消费品的质量、服务有更高的要求;其消费行为还受到女性自身潜意识的指导。
社会性别视阈下的启蒙困境——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塑造新女性为例
社会性别视阈下的启蒙困境——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塑造新女性为例张文灿【摘要】从性别视角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新女性的塑造主要由男性倡导和推动,旨在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致使新女性遭遇的诸多困境,凸显出个人解放与社会制度转型的矛盾,女性解放与男权中心为基础的社会运动之间的冲突。
延伸到其后中国共产党把妇女解放统摄到阶级、社会解放的出路选择,女性获得的始终是在不触动男权制的权力框架内的有限解放。
【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5)002【总页数】4【关键词】社会性别;五四新文化运动;新女性;困境;男权制女性进入到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的视野,源自鸦片战争之后国人日益产生的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从晚清时期维新知识分子倡导妇女做“贤妻良母”以承担对种族、国家的母性职责,到辛亥时期的知识分子动员“女国民”直接投身革命来贡献国家,直至五四新文化知识分子疾呼妇女“人格独立”从而奉献社会。
女性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性别关系问题,而是被作为一种有利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和社会资源。
一、新女性塑造之双重诉求新文化运动对新女性的塑造,一方面从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制入手,另一方面,援引欧美女权运动的思想资源,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女性自由独立的社会生活。
作为启蒙运动重要阵地的《新青年》,从1916年第2卷第6号起:开辟了“女子问题”专栏,陈独秀、胡适、鲁迅、吴虞等人纷纷撰文,抨击“夫为妻纲”、“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封建旧道德造成了女性的依附地位。
吴虞的《女权平议》一文,从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提倡女权,到以美国女性具体享有的教育平等权、法律、行政权等为例,向国人展示了欧美女权的发达,说明中国应该进行“女权革命”。
[1]1918年6月,胡适在《新青年》第4卷发表了《易卜生主义》一文,介绍了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作品《玩偶之家》。
剧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从依附于丈夫到离家出走,不再做男性的玩偶,走向个人的觉醒。
因为她觉悟了自己“也是一个人,无论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
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农村妇女是中国农村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在农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形象往往被刻板地定义为贤良淑德、勤劳持家、忠诚顺从的形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农村妇女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她们的地位和角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传统农村妇女的形象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村妇女承担着家庭劳动和子女教育的重任。
她们通常被定义为忠诚勤劳、贤惠朴实的形象,以家庭为中心,默默无闻地支持着整个家庭的生活和发展。
农村妇女的形象往往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她们应该听从丈夫的安排,照顾孩子和老人,尽职尽责地做好家务,是传统中国社会中的“贤妻良母”的典型代表。
在传统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通常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社会地位和权力,被动地处于家庭的支配下。
传统家庭观念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婚姻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因此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受到限制和束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妇女的形象开始发生着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农村妇女的地位和社会角色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
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开始参与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
她们通过务农、务工、养殖等方式开始赚取家庭收入,逐渐成为了家庭经济的中坚力量。
在一些地方,女性农民成立了合作社、生产队,参与农村经济的管理和决策,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妇女的重要性和价值,开始重视妇女的地位和权利。
政府和社会组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妇女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推动农村妇女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和活动,增强妇女的社会参与和话语权。
农村妇女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权利,开始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和主题活动中,她们的地位和社会角色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农村妇女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拓展。
中国女性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化
摘要:中国女性新文化有着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进程:一是她们在男性同盟者的帮助下,尝试改变传统文化中既定的女性角色身份与位置;二是她们尝试更深入地认识并摆脱自我形成与自我生存过程中无所不在的男权状态。
后者使她们在目前陷进了一种类似孤军奋战的困境。
关键词女性文化女性主义中国传统现代化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女性中国女性文化伴随着中国漫长的父权封建制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形成,形成了一种可谓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这个内涵中,“性别/位置/角色/属性”是一串重要的文化识别符号。
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中间任何一个符号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其余符号意义的同在。
在实际运用上,它们成了可相互取代的指称。
假设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个“女性”的,那么,她就被社会意识“意识”了自己这一生所处的“阴”的位置。
而阴位,即“坤位”,早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卜筑之书《易经》里,这种位置的属性便已被规定好了:“坤,顺也。
”①顺,即顺从。
之所以要“顺从”,是因为这个位置的“卑”,阳为天处上而尊,阴为地处下而卑,“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②这是中国数千年以来至今仍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处之“男尊女卑”观念的显在。
同时,她的角色分配业己注定:主内,做一个媳妇、妻子与母亲。
在这之前,她必须在娘家(女儿期)接受一整套的妇德教育,为着将来扮演好这些角色而精心准备。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做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
她们会因之受到男权社会的极大称颂,会被记载在男人专权的典籍中,尽管她们大多数仍旧无名,只以某氏、某妻或某女的模糊名目出现。
如被记载在《明史》中韩太初妻刘氏的孝行:她以自己的血肉为药引子,多次治好了婆婆的病,挽救了婆婆的生命,推延了婆婆的死亡。
②这是一个媳妇用肉体最痛苦的“凌迟”之刑来完成的道义上最美满的孝行,它表示了一个女人必须对其公婆履行的一系列孝顺义务的限度,同时也表明一个女人修持圆满妇德所必具有的血腥方式与实质。
新时代新女性新风采演讲稿3篇
新时代新女性新风采演讲稿3篇编辑短评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前言下载提示:演讲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Download tips:Speech drafts can be used to exchange thoughts and feelings, express opinions and opinions; it can also be used to introduce one's own learning, work and experience, etc.; speech drafts have the functions of publicity, agitation, education and appreciation. Opinions, opinio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re conveyed to listeners and readers to convince them and resonate in thoughts and feelings.新时代新女性新风采演讲稿3篇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朋友们,当我们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在喜迎“三八”国际妇女节104周年来临之际,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美时刻。
我叫,来自,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新时代新女性新风采》。
“新时代新女性新风采”,这是多么伟大而又神圣的9个字。
那么,我们又该用什么来诠释它呢?我的理解是八个字:爱岗敬业,拼搏进取。
女性家庭角色的现代变迁——从“贤妻良母”到“夫妻和睦”
第 4期 冯爱红:女性家庭角色的现代变迁
69
色处在各种家庭关系交织的节点,对其他家庭成员 特别是子女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情感凝聚力,因而 建立起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对家庭的精神及情感依 赖。“母亲”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孕育者,通常也被认 为是一个家族生命的延续者。不仅如此,社会还赋 予母亲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具有独特 性。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国民的命 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 亲的手中。”母 亲 对 子 女 产 生 的 决 定 性 影 响 常 常 被 延伸至国家乃至全社会人口素质提高的层面上,母 亲的素质 决 定 着 民 族 的 素 质。 王 东 华 《发 现 母 亲 》 中高度宣扬 “推 动 世 界 的 手 是 摇 摇 篮 的 手,母 亲 的 素质决定 着 民 族 的 未 来 和 命 运 ”。 迄 今 为 止,福 禄 贝尔的教育思想仍主导着学前教育的基本方向,对 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发现母亲,提 高母亲素质,也成为当代许多中国家庭实现良好家 教的前提。 “母 亲 ”角 色 在 历 代 家 风 家 教 及 家 庭 文 明建设中都被赋予独特文化价值。
一、女性家庭角色关系的演变
(一)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特征 1.“男主外、女主内”家庭事务分工 家庭是承载多重功能的基本社群。男女两性通 过婚姻制度结成高度性别化的生活合作关系,进而 组成家庭,在家庭里获得或承担同样高度性别化的
家庭责任、地位和资源。人类社会早期经济的发展 以农 业 为 主,男 耕 女 织,家 庭 本 身 就 是 生 产 单 位。 “男主外、女 主 内 ”既 是 基 本 社 会 生 产 模 式,也 是 家 庭成员角色关系、责任与分 工。女 性 “相 夫 教 子” “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等角色规范被广泛接受和 赞许,“贤妻良母”式的家庭生活和社会中明确的性 别分工连接在一起,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试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女性形象——“超贤妻良母”
试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女性形象——“超贤妻良母”内容摘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出现过一场引人注目的、关于“妇女回家”的争论。
就其实质而言,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女性的价值定位,即女性的价值究竟应该通过在家庭还是社会中的贡献来实现。
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许多人不再仅仅以家庭贡献或社会贡献来衡量女性的价值,而是将二者综合起来,寻求一种家庭、事业两兼顾的“超贤妻良母”型女性。
这样的女性确实很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女性都能做到如此,它也不一定能给实践它的女性带来完美的人生。
本文即想通过对“超贤妻良母”型女性的产生、内涵及其对女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超贤妻良母”。
如果可能的话,也希望借此为大家认识妇女解放提供另一种思考角度。
关键词:八十年代妇女回家超贤妻良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争论——妇女应不应该离开岗位、回家相夫教子?有人对此支持有加,有人对此抨击猛烈,也有人提出折衷的解决办法——寻求“超贤妻良母”型的女性,这就为女性形象赋予了新的内涵,改变了女性的价值定位。
顾名思义,“超贤妻良母”指既能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成绩斐然,又能在家庭中温婉可人、贤良淑德的女性。
诚然,从理想的层面看,这样的女性既继承了古代女子的优良传统,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工作、家庭两不耽误,可谓完美女性的典范。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要求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实现?它给其承载者——女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看待这种形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近了八十年代的“超贤妻良母”。
“超贤妻良母”的产生——作为一种折衷的产物而出现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思想,没有一个领域不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女性价值定位的变化格外引人注目,它以一场围绕“妇女回家”[1]的争论拉开了帷幕。
这场争论声势浩大、范围广泛,众多的政府官员、妇联工作人员、经济学家、学者以及百姓都参与进来,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从传统到现代-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角色建构
从传统到现代: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角色建构角色意识的建构是贯穿20世纪女性写作的核心命题,体现了女性突破男权文化禁锢,追求独立人格的现代品质。
“五四”新女性觉醒的标志就体现在对家庭角色的叛离,新时期女性文学也是在对这一母题的继承中宣告开始的。
在社会和家庭角色的抉择中,现代女性写作表现出对前者的明显倚重,这种角色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女性的性别意识,但却是女性进行文化突围实现妇女解放无法超越的历史阶段。
恩格斯曾经说过“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新时期的女性写作就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体认之上,它通过重建女性和社会的联系,确立起女性的主体意识从而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关系。
本文通过对女性写作中角色演变的历史梳理,指出追求独立自由的价值诉求是女性写作内在的精神质素,这样一种精神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对现代女性双重角色的多元化抒写中得到新的拓展,体现了女性意识在逐渐走向丰厚,走向成熟。
一、女性角色的现代演进角色一词,本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根据编剧和导演的要求,扮演某一特殊人物时的专门术语,演员在舞台上的言行举止都必须符合剧本规定表现“他者”。
男权社会中对女性角色的限定,就是从“他者”的视角出发,对女性性别行为进行规定,它既是社会形成的有关妇女角色的全套规范,又是女性个体对这些规范的内化和认同。
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中女性角色属于一种自然生存状态,在父权社会兴起之际这种社会分工逐渐演变成性别统治的基础,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把女性永恒的囚禁在家庭之内阻隔到社会之外,她的一生都受家庭规定,她的全部价值和意义都取决于在家庭中的地位。
同时由家庭职能所衍生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在日常生活层面被不断的再生产和被复制,形成一套完整的表达性别规范的象征与符号。
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严重的禁锢了女性的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导致古代妇女文学无论在作者数量还是作品规模上都无法和男性相提并论,为数不多的女性诗词传达的无非就是男尊女卑的人伦观念。
新时代,新女性(最终五篇)
新时代,新女性(最终五篇)第一篇:新时代,新女性新时代,新女性又到了阳春三月,微风轻轻的吹过,花儿都露出了笑脸,这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是一个孕育丰硕果实的季节。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这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日子。
在新时代,女性不再是世界是点缀,巾帼不让须眉臂膀同样坚挺。
古往今来,女性就是这样,看似柔弱的外表下都是这样的坚强,默默奉献。
用自己的智慧,向社会证明了自身价值,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内涵。
回望历史,有多少伟大的女性如明星般的永远闪耀着光辉,她们的卓越贡献,如同希望的灯塔,激励着女性同志们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
妇女们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努力工作,以中国女性特有的勤劳与智慧,在不同时期为我国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时代在变化,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为当代女性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丝毫不逊色于男子,自尊使我们更加高雅,自信使我们更加坚强,自立使我们更加自由,自强使我们更加奋发。
看看我们身边,女同志们在普通的岗位上,用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叙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我,作为银行窗口的一线柜员,始终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为客户服务,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认真细致,积极向上,勤劳肯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个人奋斗与本行发展目标相结合,立足岗位放眼未来,我相信我们广大女性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终会大显身手。
今后,我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素质,为全面推进二次创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妇女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自身发展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女性是家庭的重要维系者,而家庭的稳定和文明程度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通常,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发展是靠女性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相夫教子“是古代用来衡量妇女道德水平的一种标准,我对此非常认同。
在我生完宝宝之后,我发现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在平衡丈母娘与女婿关系,平衡婆婆与儿媳关系中至关重要,要学会忍让,学会劝说,一切以家庭为重,努力构建和谐家庭。
中国知识女性角色的近代转型之表现——以吕碧城为例
一
、
职 业角色 的变迁— — 从依 附到独 立
男子束缚 , 就只能在社会上谋得职业 , 并取得独立收
入 。只有这 样 , 两性关 系 才能达 到 自然平 等 的状 态 。
经 济独 立 是人 格 独 立 的前 提 , 格尊 严 需要 经 人 济上 的支 撑与保 障 。纪尔 曼 夫人 ( 国女 权 运 动理 美
堂撰 写 章程并 帮 助募 捐 经 费 。可 见 , 至 掌权 的军 上
阀, 下至名流俊彦 , 都与吕碧城有交往 。因此 , 吕碧
城 的寓 所经 常成为 文人 雅士 聚会 之 场所 。 此外 , 吕碧城还 与康 有为 之女康 同璧 、 严复 之甥 女 何纫 兰 、 秋瑾 、 之瑛 、 自华 、 蕴华等 具有新 思 吴 徐 徐 想 的女 性及英 敛之 夫 人 、 药 雨夫 人 等 名媛 贵妇 结 方
Fe a e I t le t l m l n e lc ua s’Ro e Tr n f r a i n i o e n i a l a s o m to n M d r Ch n
— —
Ta 【ng Lv Bih n o a p e li c e g f r Ex m l
男 女社 交的 自 由平等
俗 , 吕碧城“ 对 翩翩作交际之舞 ” 更是多加诽谤。又 如, 她因爱犬被碾伤而请律师同肇事人交涉 , 直至犬
愈后交 涉才 罢 。这一行 为遭 到 了时人含 沙射 影 的指 斥 , 霞 阁主 ( 襟 旧派小说 家平 襟 亚 的笔 名 ) 的报 纸 编
经济 独立 是女性 走 出家 门 、 向社 会 的结果 , 走 这
上刊登了《 李红郊与犬》 一文 , 吕碧城认为是故意影 射 自己, 侮辱了其人格 , 于是再次运用法律维护 自身 名誉 , 并悬 赏缉拿襟霞阁主 , “ 谓 如得其人 , 当以所
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农村妇女形象是社会对于农村女性的普遍认知和评价,形象的建构与变迁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程和文化价值的转变。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和文化层面探讨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一、历史层面中国传统社会里,女性被认为是“贤妻良母”,在农村社会,她们的角色是嫁人后侍奉婆婆,服从丈夫,生育后代,照顾家庭,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
农村妇女的形象香火有被忽视和轻视的现象,她们的生活多以重劳动、轻文化为主,长期以来在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劣势。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新中国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让妇女从小家庭中走向社会,参与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建设中去。
毛泽东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号召,使得农村妇女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她们被视为勤劳、朴实、自强自立的新时代“新妇女”。
二、社会层面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下,农村妇女的形象逐渐从劳动者转变为生活方式的展示者,她们开始重视时尚、关注品位,可以追赶潮流,与城市时尚并驾齐驱。
而且,现代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正在逐步提高,她们不仅是家庭的主要财政支柱,同时也通过企业创业、社会公益等途径得到了更多社会支持和认可。
三、文化层面文化层面对于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和变迁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媒体和文艺作品的描绘为农村妇女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影视剧《乡村爱情》中的田小花、《武林外传》中的余清芳等,都成为了经典角色,她们展现出勇敢、善良、独立的形象,影响了广大农村妇女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总之,农村妇女形象建构与变迁是社会、文化、历史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妇女的形象在不断地转变,当代农村妇女正在展现出勇敢、坚毅、好学的新面貌。
农村妇女的新形象必将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小妇人》中的独立新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小妇人》中的独立新女性形象【摘要】《小妇人》以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童年经历为蓝本描述了马奇家四个个性迥异的姐妹的成长故事,塑造出独立、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义形象。
本文结合女性主义分析小说中四姐妹代表的独立的新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妇人》;女性主义;独立新女性一、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西方女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工业革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女性开始谋求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女权运动由此产生。
女权主义者们质疑了传统的男权社会形式,反抗并批判了男权社会形态中不公平对待女性的现象,肯定并强调了女性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二、作品的时代背景《小妇人》创作于美国内战时期,当时的美国社会认可传统的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当时社会认可的是传统淑女形象,此时的女性不能踏入主流社会,女性若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能通过婚姻这一唯一被社会认可的方式。
这使得女性不得不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卑微的从属位置。
女性须遵循男权社会为她们制定的价值和伦理观,此时女性没有任何社会权利,也不被社会所尊重。
美国内战时期,女性积极参加各项社会运动慢慢提升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挑战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家庭中不再只是男性在外工作,广大女性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她们不再依附于男性,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权、选举权等等权益,《小妇人》正是创作于这一背景下。
三、《小妇人》中展现的独立新女性形象(一)美丽端庄而又有些爱慕虚荣的梅格梅格是马奇家的长女,她主动承担了照顾妹妹的责任,她长相出众,热爱跳舞,主要在家料理家务,代表着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
同时她也有着较强的责任感。
她曾经爱慕虚荣,梦想进入上流社会。
她曾因贫穷而自卑。
一次参加上层社会的聚会时,她很羡慕上流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她也虚荣地让姐妹把自己打扮成有钱人的样子,满足自己内心的失落感。
《都挺好》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的转变
《都挺好》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的转变【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逐渐提升,《都挺好》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在不断发生转变。
从传统到现代的女性形象,塑造更立体、多样化的女性角色形象,强调女性自主意识和价值观的转变,都是塑造女性形象的关键点。
通过突破传统固有形象的方式,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这种转变不仅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还指引着未来女性形象的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形象的转变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所体现的,更是社会进步和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女性的自主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将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和多样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女性形象,传统与现代,立体多样,自主意识,媒体影响,社会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都挺好》是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各种琐碎、尴尬、辛酸和欢乐的生活场景。
在这部剧中,女性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和塑造,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和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也在发生着转变,传统的固有形象逐渐被打破,更加独立、自主和多样化的女性形象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
媒体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也越来越多元化,呈现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形象,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的自主意识和价值观。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她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变得更加重要。
女性形象的转变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未来女性形象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2. 正文2.1 从传统到现代的女性形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形象在文化、社会和媒体中的转变。
传统上,女性被描绘为温柔、贤良、顺从的形象,通常被认为是家庭的主要责任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形象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现代女性形象不再局限于家庭生活和传统的角色定位。
她们可以是成功的职业女性,具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思想。
她们不再依赖于男性支持,而是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茅盾的异性立场——谈茅盾二十年代小说中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趣 相同 的人 ,婚后金佩璋 却只沉没在 琐细 的家庭 事务中 ,
二十年代期 间创作 的小 说 《 蚀》 、 《 虹》 、 《 蔷薇 》等 金佩 璋 的守旧成为倪焕之 痛苦的原 因之一 。这些 小说从男 野 塑 造 了光彩照人 的新女性 形象系列 ,成为 了中国现代文学 性立场 出发 ,将 新女性设 定为被启蒙 、被拯救 的对 象,女 作 品中女性人物 图谱 中一处亮丽 的风景 。 性 的觉醒也往往 不够彻底 ,婚后 回归到 “ 贤妻 良母 ”的角
的心理; 同时 ,让新女性在作 品中有 了和 男性一样平等言说 的权 利,对造成女性不幸命运 的虚伪 男子给予 了深刻
的揭 露 和批 判 。
关键词:茅盾
二十年代小说
新女性形象 异性立场
显 。在 五四启蒙 时期的知识分 子眼 中,民众是落后且 愚昧
一
、
引 言
晚清 时期 ,在 “ 强种 保 国 ” 、 “ 亡 图存 ”的社 会 的 ,需 要知识分子 去唤醒和拯救 。而男性 作家把五 四时期 救
你 剥落 了我 的 乐天 达观 思想 ,你 引起 了我 的 政 治热 ,我 成 了现在 的我 了,但是 你倒 自己又看
出不对来 了。 ( 创造》 )
茅 盾 刻 画 的 新 女性 ,不 再有 对 男 性 的无 条 件 认 同 ,她们
太太 等新女性 的刻画则展示 了女性的真 实内心和情感,更 能
也和男人 一样 ,成个堂 堂底人 ,并肩儿立在 社会上 ,不分 只 能被动地接 受 自己被抛 弃 的命运 。类似 的模 式也 出现在 个 你高我低 。”Ⅲ在二十年代 ,茅盾发表 了多篇文章对婚姻 制度 、男 女社 交 、家庭 改制 、女 子贞操等 问题 进行探讨 , 《 焕之 》中,倪焕之和 金佩璋原本 都是新思潮 影响下志 倪
《都挺好》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的转变
《都挺好》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的转变
《都挺好》是一部以现代都市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中女性人物在不同环境下
的成长变化和奋斗历程的电视剧。
在这部电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到现代的独立自主的时尚女性形象。
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
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方式从传统的“贤妻良母”转变为现代的独立自主的时尚女
性形象。
在《都挺好》中,女主角姚晨饰演的李晴一开始是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她在家庭中扮演着照顾家庭的角色,默默无闻地为家人付出。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李晴
开始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她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时尚女性,她不再局限于家庭生活,
更加注重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
这种改变反映了现代女性在追求事业和自我发展方面的
态度和追求。
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方式从被动的“陪衬”转变为积极的“主导”。
在《都挺好》中,除了李晴之外,其他女性角色也逐渐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比如李晴的妹
妹李慧,她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她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她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不再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
李晴的婆婆方亚平也是一个典型的“女强人”形象,她在家
庭中扮演着一个主导的角色,对家庭事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女性形象的转变和塑造
方式的改变,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认可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作者:胡澎发布时间:2005-01-17 17:31:00“贤妻良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既没有明确的阶级属性,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内涵。
它有时代表一种女性形象,有时又代表一种思想。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内涵对它有不同的阐述。
有时它被当作塑造女性的最高标准,有时又被看作是封建的、腐朽的,是妇女解放的极大阻碍。
本文研究的近代日本贤妻良母思想是对女性生活方式的思考。
从字面上看“贤妻良母”似乎与儒教对妇女的要求—“妇德”、“节妇”、“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观点认为贤妻良母思想是漫长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桎梏,代表“男尊女卑”的男权思想。
但我们知道一个词汇从诞生起内涵和外延就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将“贤妻良母”这一词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而应将其放到它产生的时代,特别是分析它在当时时代的意义,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它。
日本“新女性”这一词汇诞生于20世纪初,是针对于因袭封建传统,遵循旧思想、旧伦理观念、旧道德的传统女性而言的,代表着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一批女性新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新女性”与“贤妻良母”是两个既相互关连,又互为矛盾,有时又相当对立的词汇,那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贤妻良母”与“新女性”为代表的两种思想蕴涵了什么样的含义?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于日本妇女解放思想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都是本文期望解决的问题。
一、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演变的。
在贤妻良母思想诞生之前,妇女一直是被忽视、被压迫的一个性别,她的命运是被别人所决定的。
明治以前日本社会对妇女的要求是四妇,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其中妇德最受重视。
如《女大学宝箱》(一般称《女大学》)通篇强调的都是女性作为妻子和儿媳的道德,强调对公婆的顺从、孝顺,对丈夫的服侍。
女性存在的意义仅仅限定在妻子和媳妇的角色上,江户时期妇女不过是繁衍后代的工具。
母亲对女儿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方面的教育尚可担负,但对儿子的教育则完全由父亲来承担。
象一些武士家庭,在知识和礼节上对儿子的教育是父亲的重要职责。
因此,明治以前传统对女性的要求不是“贤妻良母”,而只是狭义、传统的“贤妻”。
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建设近代化的国家,培养近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
在对妇女“贤妻”的传统要求之上,又增加了新的“贤妻”的内容,即“内助之功”和“良母”的要求。
不仅要求妇女孝顺公婆、伺候丈夫,还首次将教育孩子、操持家务、管理家政的责任赋予了女性。
当时已婚妇女理想是做一名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丈夫的贤内助。
贤妻良母思想的产生与日本近代的女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明治启蒙时期,日本女子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转变。
日本的启蒙思想家翻译介绍了大量欧美女子教育论方面的文章,不少文章论述女性不但应该是女儿的教育者,还应是儿子的教育者。
受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贤妻良母思想呈现出开明的、进步的意义。
中村正直在《明六杂志》上发表《造就善良的母亲说》一文,认为“只有绝好的母亲,才有绝好的子女”,也才会有绝好的国家。
造就善良的母亲关系到日本的独立、近代化的建设、也关系到近代国民的素质。
因此必须男女共同接受教育,共同进步。
明确将女子教育的目标确定为“贤妻良母”,从强调母亲的作用来论及女子教育必要性的是开明派知识分子,日本第一代文部大臣森有礼。
他认为妇女对孩子来讲是“天生的教员”,女子教育的目的是使其成为“贤妻”和“良母”,把家管理好。
他于1887年在视察歧阜县教育状况时的一次演说中说道:“国家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女子教育,女子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确立了以儒教理论为中心的教育方针,在对女子教育和要求上,女性的柔顺、温和重新受到推崇。
近代的贤妻良母思想开始转向儒教的贤妻良母思想。
井上毅文部大臣1895年在《高等女学校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培养温良贤淑的女性,之后的菊池大麓文部大臣推进了这一以儒教为基础的贤妻良母主义教育。
他在1902年5月召集的高等女学校校长会议上谈道:“在我国,女子的职业……就是结婚,成为贤妻良母。
”对女性的要求不重在追求知识和关心社会,而重在以贞淑、忠孝、忍耐、协调来谋求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家的安宁。
1899年创立的实践女学校和1903年创立的东京高等女学校等都是以贤妻良母主义教育为目标的女子学校。
贤妻良母主义教育通过1895年的《高等女学校章程》,1899年的《高等女学校令》在法律上得到确立。
如《高等女学校令》不但加强了女子修身教育,还增加了家务、裁缝、手工艺等课程。
由此,以贤妻良母思想为基础的近代教育体制在日本被确立了下来。
明治政府认为在女子教育上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国体观念和国民道德,努力培养女性作为家庭主妇和母亲应具备的人格。
这是立足于天皇制家族国家观的贤妻良母主义教育理念。
在明治民权运动遭受挫折后,以岩本善治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来提高妇女的地位,他的主张带有浓厚的基督教精神。
他所描绘的是一夫一妻、夫妇平等、男女互乐的近代“家庭主义”。
他认为夫妻关系应是“男子在外,女子在家,分工经营家庭”。
他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直影响着近代以来日本人的妇女观。
19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者开始对贤妻良母思想进行批判。
明治末年,妇女问题作为社会问题开始被广泛地思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又向前发展了。
在一战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认识到综合性战争体制下妇女的作用,女性在家庭以外的作用和价值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对女性家庭外的期待也处于升高趋势。
这一观点也逐渐影响到女子教育领域。
随着日本女性对贤妻良母思想所规范的女性形象不满的呼声渐高,与时代相符合的新的贤妻良母思想也开始出现。
女性开始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开始思考不仅仅发挥家庭的作用,而是从事职业去为国家服务。
总之,日本在贤妻良母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男工作,女家庭”这一近代性别角色分工。
这一性别分工使得女性通过家务和育儿实现为国家服务。
近代贤妻良母思想要求女性发挥贤妻和良母的作用,在家担负育儿和家务责任,并发挥贤内助的作用。
强调妇女在家庭中发挥作用,不仅对家庭有着意义,对国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是随着日本近代女子教育体制的确定而深深地植根于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
二、聚集在《青踏》周围的“新女性”19世纪90年代,日本的杂志、报纸开始介绍关于西方妇女解放、妇女权利等文章。
人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以妇女参政权运动为代表的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表示了强烈的关注。
“新女性”成为日本报纸、杂志热衷议论的话题。
“新女性”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坪内逍遥1910年7月在大阪市教育委员会的一篇题为《近代剧中出现的新女性》的演讲中。
他在讲演中不仅介绍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近代戏剧中的女主人公,也介绍了西方女性运动,并预示着日本很快就会迎来女性的觉醒时代。
1911年《东京朝日新闻》连载了一篇以《新女性》为题文章。
11月坪内逍遥率领的文艺协会于帝国剧场演出了《玩偶之家》,获得巨大的轰动效应。
剧中塑造的觉醒后反叛丈夫,离开家庭的娜拉这一“新女性”形象,成为当时人们议论的话题。
1911年9月女性刊物《青踏》创刊标志着日本近代妇女运动光辉时代的来临。
女作家们在卷首里发出了“原始女性是太阳,是真正的人。
而今,女性是月亮,是依赖他人生存,靠他人的光芒闪烁,有着病人般苍白脸色的月亮”的不平呐喊。
在《青踏》里充满了对女性经济自立、自我实现和家庭责任难以两全的痛苦,对结婚、家族制度的怀疑和批判。
平冢雷鸟在《中央公论》上所写的《新女性》一诗堪称一篇新女性宣言。
她这样写道:我们是新女性,是太阳,是一个人,希望拥有属于我们的生活,我们为此而努力着。
新女性不仅要摧毁构筑在男性利己心上的旧道德、旧法律,还要以日日更新的太阳之明德,在心灵上建立我们的新宗教、新道德、新法律,去创造新世界”。
《青踏》从一创刊就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吸引了世人的注目,聚集在《青踏》周围形成一个整齐的“新女性”阵营。
“新女性”这一词汇经常出现在她们的文章和标题中。
如《青踏》的《妇女问题》特辑中1月号中伊藤野枝的《新女性之路》、加藤绿的《关于新女性》、长曾我部菊的《新女性的解说》等。
《青踏》从创刊到1916年2月号停刊,共出版了六卷52册。
在平冢雷鸟的自传中曾这样写道,“用一句话来表达诞生的《青踏》杂志,那就是妇女通过文艺,对封建思想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抗。
”日本的“新女性”是围绕在《青踏》周围,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
她们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恋爱、结婚、家庭、性等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关注。
《青踏》创刊后,不少报纸、杂志纷纷以“新女性”为专集。
在这一时期,“新女性”、“新时代的女性”、“觉醒的女性”等词汇频繁出现。
《青踏》的会员们不仅在《青踏》杂志上,还在其他刊物的“新女性”专集中发表了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新女性”们的思想和行动被广泛宣传,影响逐渐扩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平冢曾这样阐述道:“那个运动,我想可以这样认为,一开始是作为抒发自己内心的运动而产生的,是迄今为止一直被窒息被压抑的女性自我的爆发,是凭借《青踏》这一出口喷涌而出的精神上的妇女运动。
在那依旧弥漫封建思想、氛围、传统束缚的时代,女性发出了觉醒的呐喊,运动从这里出发有着十二分的意义。
”三、贤妻良母思想和“新女性”是时代的产物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产生于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国家与家族的新型关系。
明治政权确立了日本作为天皇制的国家,要求政府不但要对政治机构进行重新的建构,还要介入国民生活、国民的精神构造乃至价值观等方面。
于是在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之后第二年便颁布了规范国民道德的《教育敕语》。
将女性角色规范在妻子和母亲范围内的贤妻良母思想被作为国家对国民的要求扎根下来。
日本“新女性”的产生受西方妇女运动的影响。
西方妇女运动始于法国大革命,之后1792年玛丽?沃斯通克拉夫撰写的《女权辩护》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1869年出版的《妇女的屈从地位》这两部书对英国妇女地位进行了分析,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抨击,在当时具有革命意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倍倍尔的《妇女论》出版于1879年,社会主义者认为要想赢得妇女解放,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首先开始了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之后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了妇女解放运动。
因此,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妇女运动的第一个高潮,这一阶段主要是与反封建运动相结合的,追求男女平等,争取以妇女选举权为首的与男人平等的政治权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国家妇女基本上争取到了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然而20世纪初在遥远的东方—日本,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女性权益还属于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