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积累素材5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 70 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1、商鞅立信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2、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
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3、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4、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汲须修绠耳。
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不过汲水需要长绳罢了。
作文文言文素材100篇

文言文助读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1许衡心主【原文】元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卒不取。
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2子罕辞玉【原文】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为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祁黄羊举荐【原文】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4公仪休嗜鱼【原文】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仪子不受。
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5惊弓之鸟【原文】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6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古文精选50篇

古文精选5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què)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文言文素材100则

文言文素材100则1、昔有一人,性懒怠,日卧榻而无所事。
其家贫,然不思劳作,终至饥寒交迫。
邻人劝之勤,弗听,曰:“劳则苦,安能享逸?”后贫病交加,悔之晚矣。
2、有一学者,博学多识,然性孤傲。
与人论学,必争胜,不容他人之见。
久之,人皆避之,独学而无友,其识亦难进。
3、一商于市,售物贵而质劣。
初,人信其言,购之。
后觉其诈,遂无人问津。
商终破产,悔曰:“诚信失,财何得?”4、某村有妇,善织。
其布精美,价亦宜。
邻妇羡之,求其术。
妇秘而不宣,恐人超己。
岁余,新技出,其布无人买,方悟独善不足取。
5、有友二人,同行于道。
遇雨,一有伞而不借其友,曰:“伞贵,恐损。
”友寒病,遂绝交于其。
6、一官贪财,受贿无度。
然法网恢恢,终被擒,家产尽没,身败名裂。
7、某生好读书,日夜不倦。
然不善思,记多而不明理。
及试,无所用,方知学而不思则罔。
8、一匠制器精,求速而忽质。
初售旺,后多损,名毁,客不再来。
9、有父教子严,动辄打骂。
子惧而逆,终离其家。
父老而孤,悔曰:“教当以爱,非暴也。
”10、一人得宝,秘而藏之,恐人知。
日夜忧其失,寝食难安。
后宝仍失,而身病矣。
11、两虎争食,互不相让,斗而俱伤,为猎人所获。
12、一农植谷,苗出而不锄草,望丰获。
至秋,谷少而草盛,叹曰:“勤始能丰。
”13、某君好名,常自夸功。
人皆厌之,其名反污。
14、一童好嬉,学业荒。
师劝之,父母责之,弗改。
年长,无一技之长,悔之。
15、有友相约,一人先至而久等,另者迟来无歉意。
先至者怒,断其交。
16、一商乘船,遇风,货物欲倾。
其不舍财,不抛货,船沉,财与人俱亡。
17、一人学射,中则喜,不中则怒,师曰:“心平方能中。
”18、某君见利忘义,出卖友朋,虽得一时之利,然众叛亲离,终无所依。
19、一官任上,不为民事,只图享乐。
民怨沸腾,上察而罢其职。
20、两鸡相斗,毛落血出,主人见而止之,曰:“何苦相残?”21、一士欲求官,赂上官,事泄,名辱,终生不得仕。
22、一匠刻木,求形似而无神,人皆不赏。
高中文言文阅读5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50篇(附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50篇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摅,字颜远,谯国谯人也。
摅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
调补临淄令。
县有寡妇,养姑甚谨。
姑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
姑愍之,密自杀。
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
狱当决,适值摅到。
摅知其有冤,更加辩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
狱有死囚,岁夕,摅行狱,愍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
”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
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
”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
入为尚书郎,转洛阳令,仁惠明断,百姓怀之。
时天大雨雪,宫门夜失行马,群官检察,莫知所在。
摅使收门士,众官咸谓不然。
摅曰:“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必是门士以燎寒耳。
”诘之,果服。
以病去官。
复为洛阳令。
及齐王冏辅政,摅与左思俱为记室督。
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摅曰:“愿大王居高虑危,在盈思冲,精选百官,存公屏欲,举贤进善,务得其才,然后脂车秣马,高揖归藩,则上下同庆,摅等幸甚。
”冏不纳。
因丁母忧。
永嘉二年,高密王简镇襄阳,以摅为征南司马。
其年流人王逌等聚众,寇掠城邑。
简遣参军崔旷讨之,令摅督护旷。
旷,奸凶人也,谲摅前战,期为后继,既而不至。
摅独与逌战于郦县,军败死之。
故吏及百姓并奔丧会葬,号哭即路,如赴父母焉。
(节选自《晋书·曹摅传》)(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B.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C.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D.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姑指妻对夫母亲的称谓,夫称妻的母亲也为姑,夫之父母合称姑嫜,妻之父母合称舅姑。
文言文阅读 50 篇详解

文言文阅读 50 篇详解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文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
弗:不。
中考常考的短篇文言文100篇

经常有同学问文言文怎么学,其实除了最基本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中学文言文,当你看到一篇文言文阅读,从一开始的一知半解到最后的能对照原文翻译出来的时候,你就已经上道了。
那,你想上道吗?而且这些原文翻译也可以作为作文素材,肯定比什么居里夫人史铁生海伦凯勒这些用滥了的素材要好上千万倍,所以,你知道你之前做过的文言文阅读的译文有什么用了吧~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原文及翻译素材

文言文阅读训练30篇原文及翻译1、萧颖士傲物自悔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
恃才傲物, 无与比。
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
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
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
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
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而去。
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
”初,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
明日,具长笺,造门谢。
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
自恃才华,傲慢无比。
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
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
正赶上暴雨狂风。
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
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
很快雨停,云去天开。
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
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
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
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
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
”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
”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2、郭琇面劾权臣康熙间,山左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
瑞卿名琇。
当明珠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
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其劣迹,列入弹章上之。
旋复袖所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投刺,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
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
明喜问曰:「御史公近来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曰:「否否。
」探袖出视,乃一弹章。
明取读未毕,郭忽拍按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
」连引巨觥狂吸之,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
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以下是篇幅较长的两篇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每篇大约1000字。
篇一:《鱼我所欲也》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蝶也,志与!周也,胡不识蝶之为周也?蝶之梦也,胡知周之为蝶也?且有舜明,已矣哉!余者与女皆鱼也。
俄而相忘于江湖之间,予然知予者何也。
且予与女皆无所失尔,予然知予者何欤?!且女亦与予何异哉?言之不可得凡庸也,脩之与脩之也,欤其有穷乎?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蓄其肌髀之力,有莫之与为美者也。
女亦然,曼衍而富有之。
富有之而从俗俗,邪之也。
不富有之而富有之,亦一若是而已矣。
有不知而知之动,目当其视,耳当其听,心当其得,口当其应,形於其宜,蓄於其勇。
蓄于其勇,蓄于其朴,蓄于其容。
与物相刚,与物相推。
与物相整,与物相穷。
与物无竞。
与物相反。
篇二:《庄子问棘门者》庄子见棘门者,曰:“何以出?”门者曰:“夫子欲何之?”庄子曰:“翱翔乎无穷者,逍遥於无涯者,临不穷者,道莫之能废也,出此门者以是夫。
”门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庄子曰:“朝闻道,与逆俗宜矣。
朝闻道者,免乎贫,识於荒兮。
此之谓以道召贤。
”门者曰:“敢问贤者之道?”庄子曰:“一举无成,一息若舍,丧忠而取灵,失险而得生,唯贤者能之。
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与物有宜也。
知可止而不行者,周也。
知宜进而不至者,达也。
知止而后有成者,黄也。
孰贤於黄?行道者昌。
”门者曰:“汝知之矣,问之者也。
”适其所不知,若而又问之,似恶有以言之。
众取笑而笑之。
不问则不问,问则固问。
庄子入,见内人,将以告语之,顾而见其牛白其首。
入白者闻之,曰:“夫子月晦则昼往。
庖人将夜住,则入告夫人曰;‘子寿,祝也。
’内人将半夜尽,无了者,则入告小子曰:‘吾主欲以晦待月乎?将事大宾乎?月晦而昼往,无是处也。
’”庄子曰:“丘也蛮矣,夫子悟乎哉?”。
高中必备文言文50篇

高中必备文言文50篇1.高中生必备古诗文50篇《论语》六则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魁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关雎蒹葭观沧海饮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观刈麦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赤壁泊秦淮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欢渔家傲浣溪沙登飞来峰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游山西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过零丁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己亥杂诗2.高中必背的古文有哪些??~~急~~(一)古文★《荀子·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课外短篇文言文50篇

课外短篇文言文50篇今者臣来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解释画线的词。
①今者臣来②方北面而持其驾③我欲之楚④吾用多2.翻译。
①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草书大王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流辈]人们。
[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得句]得到佳句。
[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诟](gòu)责骂。
1.解释画线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②使侄录之③侄罔然而止④执所书问曰2.解释句中的代词。
①皆讥笑之②诟其侄曰③汝胡不早问④致余忘之3.翻译。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太祖悦,即施行焉。
注[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
[太祖]指魏武帝曹操。
[校]比较。
1.解释画线的字。
①智意所及②时孙权曾致巨象③太祖欲知其斤重④祖悦,即施行焉2.翻译。
(1)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2)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席上啖菱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北人]北方人。
1.解释画线的词。
①仕于南方②席上啖菱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2.翻译。
其人自护所短。
课外文言文(50)

50篇课外文言文一、邴原泣学①少孤:幼年丧父。
②书舍:书塾。
③得:能够。
④亲:父母。
⑤愿:羡慕。
⑥中心:内心。
⑦恻然:悲伤的样子,此指怜悯同情的样子。
⑧资:钱财,这里指学费。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少孤.:②凡得.学者:③中心..感伤:④恻然..:⑤不求资.也:⑥吾徒.相教:2.翻译。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一则愿其乔孤,二则羡其得学。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读了这段短文,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个怎样的人?答:4.文中的邴原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答:一、1.①幼年丧父②能够③内心④悲伤,此指怜悯同情⑤钱财,此指学费⑥白白地2.①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②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③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3.仁慈惜才,无私奉献的人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刻苦勤奋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参考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同情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回答说:“没钱交学费呀。
”老师说:“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
”邴原于是进了学堂读书。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匡衡凿壁偷光【注释】①匡衡:乳名鼎,西汉经学家,曾任宰相。
②逮:及,达到。
③邑人:同乡。
④大姓:大户人家。
旧指世家大族、名门望族。
⑤佣作:替人劳作,出卖劳力。
⑥偿:报酬。
⑦解……颐:开颜而笑。
颐,面颊。
⑧畏服:敬服。
⑨质疑:提出疑问。
⑩挫服:折服,屈服。
(11)倒屣:倒穿着鞋子,这里形容慌张、忙乱的样子。
(12)更理前论:继续研究刚才讨论的问题。
更,再。
理,琢磨,研究。
(13)穷:尽,完。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系列专题复习50篇(答案解析加译文版)战马记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战马记[明]罗洪先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
②绐(dài ):欺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 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 儿年幼,当取小者。
选自《后汉书· 孔融传》
第六组
寓言故事
22.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 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
2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 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4.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 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 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 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25.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 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 “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 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 愈远耳。
——选自《三国志》
19.道边李苦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 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 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20.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 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 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逬,儿得活。
——选自《刘公嘉话》
33.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 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 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 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 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
——选自《书林纪事》
34.王冕好学 冕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 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 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 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 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 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4.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 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 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 有孔,断之有丝。 ——选自民国老课本
4.荷
( )种荷,( )开花,或( ) 或( )。荷梗( )。荷叶( )。茎 ( )泥中,其名曰( )。( )有( ), 中有( ),断之( )。 ——选自民国老课本
第 8课
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 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 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第9课 日时
一日一夜,分为十二时。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 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 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三组
别样的争和辩
第10课 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 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 起,全身皆湿。
第39课 意志和品质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0、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
第27课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第28课 共工触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 移焉;地覆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淮南子· 天文训》
第47课 春日寻芳 第27课 夸父逐日
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外;春花 夸 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妹或三三五 五踏青陌之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 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 ——选自《临朐县志》
第27 48课 课 夸父逐日 苏堤杂花 第 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雾未散, 夸 杂花生树,飞英蘸波,纷披掩映,如列锦 铺绣。览胜者咸谓四时皆宜,而春晓为最。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第七组
神话传说
第26课 盘古开天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 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 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五历记》
5.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 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 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 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选自民国老课本
5.菊 菊花( ),清香( )。其瓣 如( ),如( )。其色或( )、或 ( )、或( )、或( )。种类( )。 性( ),严霜( ),百花( ), 惟菊( )。 ——选自民国老课本
——选自《王冕苦学》
35.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 书。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第九组
听孔夫子讲课
第36课 学 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茶人三部曲》
第27 49课 课 夸父逐日 浙江之潮 第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往以至 夸 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 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者是也。 ——选自《观潮》
第50课 湖心亭看雪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
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选自《唐林语》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是有宾客,何益主人?
第四组
读书要得法
14.读书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
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选自《韩非子· 难一第三十六》
45、滥竽充数 •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 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 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内储说上》
第27课 夸父逐日
第十一组
夸
我们是山川大地的孩子
第46课 山川之美 第27课 夸父逐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夸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 ),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选自《古岩斋丛稿》
15.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即到矣,
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选自《训学斋规》
16.读书须有疑
•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 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 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 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 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第29课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选自《山海经· 海外西经》
第30课 舜耕历山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 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 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史记五帝本纪》
第一组
乡村即景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 吾后行。 ——选自民国老课本
2.乡
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 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 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选自民国老课本
3.芦
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 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选自民国老课本
3.芦
花
( )多芦荻。( )开花,一 片( ),( )吹来,花飞( )。 ——选自民国老课本
第43课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 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 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 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鬻 珠也 。
44、自相矛盾
•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yu)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 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 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 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 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训学斋规》
17.铁杵磨针
•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 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 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 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 白感其意,还卒业。
——选自《目连救母· 四· 刘氏斋尼》
第四组
智慧少年
18.称象
•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 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 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第八组
那些勤奋的人儿
31.欧阳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 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 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 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下笔已如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