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及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中科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及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

一、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介

2011年6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科发党字…2011‟1号),中科院成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是中科院对全院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进行综合培养的创新举措,旨在通过有效组织和支持,团结、凝聚全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宽大家的学术视野,促进相互交流和学科交叉,提升科研活动组织能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学术技术带头人。

青促会的会员是全院青年科研人员的核心骨干力量,入会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本领域同类人员中出类拔萃,在科技工作中表现突出,是公认的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

二、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

化工、新材料领域:

何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1、拓展核分析及相关技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及自显影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纳米离子探针技术)在生物、环境与医学领域中的应用;2、研究稀土元素、纳米稀土材料的生物效应与环境安全性;3、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谢红国,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缓控释制剂、水凝胶结构与功能以及与生物大分子/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曹旭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微藻可控培养技术及微藻多参数培养测控系统开发,微藻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

林坚,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从事工业催化研究,在催化剂尤其负载型多相催化剂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提高活性组分金属的有效利用率及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在催化剂应用领域主要针对环境催化如工业或汽车尾气中CO、NO消除,居住环境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等,在能源催化领域主要针对洁净能源研究、低碳烷烃转化等。

黄超,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领域:1、有机废水综合处理技术:难降解化工废水深度处理、规模化高性能微电解填料制备、新一代微电解-芬顿联用处理技术、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设计、物化-生化联合处理技术集成。2、生物质(秸秆、厨余垃圾等)全组分高值化转化联产精细/能源/农业化工品(生物燃气、生物丁醇、有机肥、多元醇、聚氨酯材料、微生物油脂、酵母多糖、细菌纤维素、纤维素超吸水材料及絮凝剂等)技术集成示范。3、其它:废弃润滑油再生技术集成;无机矿物土(凹土、膨润土等)综合高值化利用(吸附、絮凝、相变等)。

刘宝丹,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领域:长期从事半导体薄膜与纳米材料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GaN,AlN等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获得大面积GaN纳米阵列材料的形核控制技

术,提出了基于阻挡层-缓冲层技术控制外延生长GaN晶体缺陷的方法,得到了高质量的GaN纳米阵列材料;基于结构和晶格匹配原理,实现不同二元半导体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固溶,建立了半导体纳米材料性能调控的新方法;利用传统的微弧氧化技术,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原位生长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材料的新方法,并用于环境催化净化。

朱浩淼,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领域:稀土和过渡族离子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研究,包括稀土荧光粉、Mn4+离子掺杂氟化物红光荧光粉的研发。

赵长伟,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水处理技术,膜材料制备及在水处理、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分离。

宋金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领域:从事可再生碳资源(生物质资源、二氧化碳)转化及利用方面的研究,发展生物质和二氧化碳转化及利用的高效催化体系和有效途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生物质定向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生物质基分子以及二氧化碳制备新型功能材料、用于生物质资源和二氧化碳转化及利用的新型功能溶剂体系的开发等方面。

张建玲,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等新型介质中功能组装体的形成、性质与功能调控研究。利用超临界CO2、离子液体及其混合溶剂调控功能材料的组装,发展利用介质调控组装的新方法,制备具有分级孔结构和良好催化性能的多孔材料,如各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金属/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金属/石墨烯材料等,探索功能组装体的形成、性质与功能调控的规律和机理。

董焕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方向是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包括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的合成、组装、电荷传输特性及相关器件应用的研究。

费进波,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在胶体与界面科学开展可控分子组装与功能化基础与应用研究,涉及环境、能源与生命健康等领域等。

李化毅,中科院化学所,致力于聚烯烃催化剂和聚烯烃新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应用探索和基础科学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并将其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大唐煤化工和神华宁煤等企业,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企业好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有,氢调法高流动聚丙烯催化剂体系研发,同燕山石化合作,用于制备氢调法高流动聚丙烯,年产量约10万吨;开发出Unipol聚丙烯工艺专用复合外给电子,专利转让给大唐煤化工研究院;开发出新型抗氧剂羟胺,并用于聚烯烃工业,年产量约100吨。作为主要科技攻关人员,为化学所承担的“863”重点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聚烯烃高性能薄膜树脂原料和加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刘礼兵,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导电高分子与生物活性分子的特异性识别有机结合起来,设计新型的生物活性导电高分子材料,研究它们的生物识别与传感的机理,发展用于检测生物大分子与重要生命化学反应的新型高灵敏度与高选择性生物传感体系,发展用于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

张宗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针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需求,合成制备系列硅基前驱体聚合物,并将其应用于特种复合材料与涂层中的应用,其中耐高温抗氧化涂层、低表面能易洁涂层、防污涂层等研究成果已获得军工、民用领域的实际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韩伟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耐高温透波陶瓷前驱体聚合物研究,基于陶瓷前驱体开发的各种高性能陶瓷粉体研究梁福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功能复合材料研究,包括相变储能微胶囊及Janus复合材料开发,以及在功能建筑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含油废水处理等领域应用。

生物医用领域:

时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手性化学品是医药和精细化工中的重要支柱,2014年世界手性化学品总销售额将达8000亿美元,而我国在手性药物和手性精细化学品方面的市场早已经超过千亿人民币。本人多年来一直从事手性化学的研究,并致力于发展高效、绿色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学构建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和生物活性的手性化合物。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共1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不对称氢化、去外消旋化、动态动力学拆分等手段合成重要的手性胺类化合物。

于法标,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修饰、染料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调控、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