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
中科院青年交叉团队 财务预算
中科院青年交叉团队财务预算摘要:1.中科院青年交叉团队的简介2.财务预算的重要性3.财务预算的内容4.财务预算的执行与监控5.财务预算对中科院青年交叉团队的意义正文:【中科院青年交叉团队的简介】中科院青年交叉团队是我国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支科研团队,主要由年轻的科研人员组成,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
该团队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通过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旨在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财务预算的重要性】财务预算是任何组织或企业运营的基础,对于中科院青年交叉团队来说,也不例外。
财务预算有助于团队明确目标,规划资源,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有了财务预算,团队可以更好地规划和使用资金,确保科研项目的成功。
【财务预算的内容】财务预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和现金流预算。
收入预算主要预测团队的各项收入,包括科研经费、项目款项、捐赠收入等。
支出预算则涵盖了团队的所有支出,如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差旅费、办公费等。
现金流预算则是对收入和支出的动态管理,以确保团队的现金流健康。
【财务预算的执行与监控】财务预算的执行需要团队全体成员的参与和配合。
每个人都需要了解预算的内容,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按照预算要求进行工作和生活。
同时,团队还需要设立专门的预算监控机构,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财务预算对中科院青年交叉团队的意义】财务预算对中科院青年交叉团队的意义重大。
首先,财务预算有助于团队明确目标,规划资源,提高科研效率。
其次,财务预算可以控制成本,降低浪费,提高效益。
最后,财务预算可以保障团队的财务健康,为科研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科技创新的跨学科研究合作
中国科技创新的跨学科研究合作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跨学科研究合作则是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突破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科技创新跨学科研究合作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科技创新跨学科研究合作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跨学科研究合作可以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跨学科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和挑战,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
首先,科技创新本身就是跨学科合作的产物。
许多创新的突破往往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学科的合作可以带来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而在信息技术领域,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通信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则推动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跨学科研究合作有助于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资源,促进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跨学科研究合作有助于解决复杂问题和挑战。
许多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无法通过单一学科的努力解决。
唯有将不同学科的专家汇聚起来,进行跨学科的协作研究,才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例如,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涉及许多学科的合作,需要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
最后,跨学科研究合作有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
传统的学科研究往往注重理论和基础科学的探索,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而跨学科合作可以提供实际问题导向的研究,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和实用价值。
例如,医学和工程学的结合可以将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于医疗诊断和治疗领域,推动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科技创新跨学科研究合作的现状中国科技创新跨学科研究合作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创新驱动、创业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为跨学科研究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人工智能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
专题:大力推进科研范式变革Vigorously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Paradigm Transform引用格式:李鑫, 于汉超. 人工智能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1): 50-5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1211001.Li X, Yu H C. A new paradigm of life science research driven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1): 50-5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1211001. (in Chinese)人工智能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李鑫1,2于汉超3*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1012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北京1001013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北京100864摘要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生命科学进入了数据爆发的新时代,传统生命科学研究范式难以在日益增长的生物大数据中揭示生命复杂系统的本质规律。
随着人工智能(AI)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持续取得颠覆性突破,AI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呼之欲出。
文章通过深入剖析AI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典型范例,提出了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的内涵和关键要素,阐述并讨论了新范式下的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科学研究,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范式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1211001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312110012007年,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Jim Gray)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四类范式,这些范式基本上被科学界广泛认可。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 术专业
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地球与空间探测技术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 术专业和飞行器设计专业
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
据2020年4月中心官网显示,中心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野 外台站4个;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有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学术型硕士研究所培 养点5个、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截至2019年底在读研究生433人(其中硕士生231人,博士生202人)。
2012年,该中心共有在研项目665项(包括新增项目235项)。
《空间科学学报》(ChineseJournalofSpaceScience)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空间科学与应 用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该期刊刊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以及与空间特殊环境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 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日地空间物理、空间天气学和空间环境科学、太阳系与行星科学、微 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化学、地球空间科学、空间基础物理实验、空间天文学以及空间科学探测实验和 应用等相关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王赤、魏奉思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专职):姜景山
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吴季、刘振兴、徐荣栏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吴季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冯学尚、徐寄遥、王赤
创新能力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四、简答题100、创新能力的内涵有哪些?答案:创新能力的内涵有三重含义:一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二是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101、创新能力的要素主要有哪些?答案:创新能力的要素主要有综合性、独创性、实践性、坚持不懈,四大要素。
102、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一般由哪些能力构成的?答案: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者、创新团队、创新机构乃至更大的经济或社会实体进行创新的能力。
创新能力一般由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103、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答案: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观察、想象、抽象、分析、类推、建模、展现、协作、更换思考维度、更换认识模式以及综合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者个人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锻炼,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我锤炼;在协作中锤炼;在学习中锤炼。
104、创新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才能实现?答案:创新需要三方面的人才:第一类人才有着梦想家的气质、多方面的知识贮备和全局观念,他们善于捕捉和产生新思想或创意,对创新组织的创新潜力有着全面而适当的了解,他们是创新蓝图的绘制者。
第二类人才是工程师型的实干家,他们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成果或工艺。
第三类人才在创新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方面则有着特别的禀赋,是企业家型的实干家。
105、简述天津地铁公司的创新模式。
答案:天津地铁公司的创新模式是一点两翼七条线:“一点”就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两翼”就是“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两个坚强的翅膀,“七条线”就是“研究发展、新线规划、工程建设、地铁运营、经营开发、财务融资、安全监察”七条创新主线。
106、简述中国重汽自主创新的四项措施。
答案:中国重汽自主创新的四项措施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人员名单
纳米操作机器人与病毒感染交叉团 73
队
重大自身免疫疾病多学科交叉研究 74
团队
创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及相关基础 75
研究
76
功能小分子探针发现交叉团队
77
关键核能技术交叉团队
稀土上转换纳米荧光标记材料及其 78
生物医学应用
79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研发
80
环境生物电化学团队
中生代植物演化与环境交叉合作团 81
2012
2013 2012 2014
32 非编码核酸创新交叉与合作研究
33 光电整合成像技术交叉合作团队
34
自噬机理与功能研究交叉团队
超疏水性表面微观结构对光合作用 35
的影响及在仿生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肿瘤个体化治疗和系统生物学研究 36
团队
37
生物信息学与高性能计算
38
高性能处理器片上光互连
基于硅基光子集成芯片的生物靶标 39
92
靶向创新药物研发团队
93
多模态分子影像团队
94
老年痴呆症研究团队
95
iFlora 交叉与合作团队
大气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交叉团 96
队
稳定同位素理论计算与实验及分析 97
测试交叉团队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大气环境化学交 98
叉团队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 99
队
100 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研究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所 国家授时中心 地球环境研究所 地球环境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浅析四大国家科学中心如何发挥创新潜能
浅析四大国家科学中心如何发挥创新潜能四大国家科学中心是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它们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学技术的顶尖代表。
国家科学中心是高水平的科研与创新机构,它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培养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浅析国家科学中心如何发挥创新潜能。
首先,国家科学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国家科学中心能够吸纳一流的科研人才,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同时,国家科学中心还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创新研究。
例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设有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机构,培养和引领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进程。
此外,国家科学中心还能够组织和承办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例如论坛、会议和研讨会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其次,国家科学中心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这两所大学拥有一流的教师团队和科研设施,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
另外,国家科学中心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有着广泛的合作交流,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例如,中国科学院与国外多个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会。
另外,国家科学中心还能够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作为综合性大学和科研机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具有多学科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机会。
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设有一系列的学院和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使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能够深入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创新性研究的开展。
共智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共智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作者:冯永钟将王茜李学明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04期關键词:大数据智能化;计算机类专业;新工科;协同创新培养;系统能力2015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成为“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的标志[1];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成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标志[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高端芯片与基础软件研发人才的缺乏不仅影响国家整体安全,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在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是指在新工科背景下,以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智能化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和应用综合能力,也是研发高端芯片和基础软件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具备高阶系统能力的大数据智能化复合型计算机类卓越人才。
一、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需要破解的难题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已陆续围绕大数据智能化相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展开研究。
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浙江大学的吴飞等在梳理了国内外部分人工智能专业设置现状的基础上,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3];北京理工大学的黄河燕在梳理国内新工科建设背景以及国内外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现状基础上,结合新工科内涵、专业能力目标达成、要素重构与创新等综合需求,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要关注和重点建设的内容[4]。
大数据专业建设: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王元卓等综合分析了大数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选用教材、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配置等现状,进而提出了一种大数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方案[5];中国农业大学的李辉等以结合本校实际讨论了在农业类高校中建设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必要性,梳理了部分农业类高校大数据相关专业建设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OBE理念的农业类高校大数据专业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6];青岛大学的王晶莹等从大数据和计算社会学两个方向出发,分析了问题、现状和时代背景特征,讨论了从大数据到计算教育学涉及的概念、动因和出路等若干关键要素[7]。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5.31•【文号】国科发基〔2017〕162号•【施行日期】2017.05.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学技术部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现将该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7年5月31日“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积极谋求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战略引擎作用。
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大力推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通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和知识创新工程、985工程、211工程,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
中科院分区规则
中科院分区规则简介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是中国最高学术机构和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也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中科院下设多个研究机构,如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等,这些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区。
中科院分区规则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科研工作,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
为何需要分区规则中科院是国内科研领域的权威机构,拥有大量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
为了使科研资源能够有序分配,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中科院制定了分区规则。
通过分区规则,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重点和水平选择合适的分区,从而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分区规则的细节一级分区:学部中科院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研究重点将研究机构分为不同的学部,目前共分为数十个学部,如数学物理学部、地学部、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等。
学部是对研究方向的一种整合和归类,具有较高的学科代表性。
二级分区:研究所在每个学部下,中科院设立了多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
研究所是中科院重要的科研组织单位,拥有一定的科研资源和实验条件。
研究所的设置和命名一般与其所属学部的研究领域有关。
三级分区:实验室、中心和团队每个研究所下面还有进一步的分区,包括实验室、中心和团队。
实验室一般具备较为完备的科研实验设备和条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
中心则多为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领域的研究组织单位,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研究深度。
而团队则是更小的研究组织单位,由一批科研人员组成,共同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分区规则的影响中科院的分区规则对于科研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1.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分区规则,中科院可以将相关资源集中在一起,以满足科研工作的需要。
这有利于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促进学科交叉:中科院分区规则的设立,有助于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
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可以选择跨学部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学术交叉人才。
2024年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
汇报人:XX 2024-01-17
目录
• 大会背景与目的 • 参会人员与机构 • 大会主题演讲与报告 • 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 • 政策解读与产业对接 • 未来展望与合作倡议
01
大会背景与目的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随着算法和计算能力的不断进步,人
前沿科技交叉融合报告
探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交叉融合 趋势,分析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企业案例分享:成功企业经验交流
领军企业经验分享
邀请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代表,分享其创新实践 、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经验。
创新型企业成长案例
介绍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成长潜力的初创企业,展示其在技术创 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优秀表现。
成果转化等方面仍有差距。
大会举办意义及目标
汇聚创新资源
大会将汇聚国内外优秀的科技 企业、研究机构和创新人才, 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展示创新成果
大会将展示最新的科技创新成 果和应用案例,推动科技创新 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探讨创新趋势
大会将邀请业界专家和学者共 同探讨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和 未来挑战,为科技创新提供思 路和方向。
加强创新政策对话与协调
加强各国创新政策的对话与协调,推动形成 更加开放、包容、普惠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环境。
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共同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 击力度,为科技创新提 供有力保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 应用,推动科技与产业 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 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的跨越式发展。
国内外科技创新现状对比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工程院•【公布日期】2024.09.13•【文号】•【施行日期】2024.09.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各工作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院机关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规范中国工程院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保障专项组织实施,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现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2024年9月1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科技委决策部署,加强和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和程序,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由中国工程院作为主责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以下简称“重点专项”)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中国工程院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为国选题、为国立项、为国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重大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和能够引领未来工程建设发展的关键核心科学问题,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第四条中国工程院负责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对重点专项实施绩效负总责。
在交叉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记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徐帆
46 科学中国人 2022年8月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在交叉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记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徐帆 肖贞林2006年,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被《科学》(S c i e n c e )评为年度十大技术突破;2008年,这一技术被《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 )评为年度热门技术;2014年,《自然·方法》在其十周年特刊中评选出十大技术,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同样位列其中。
随着超分辨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实现了三维、多色和活细胞显微成像,为生命过程和疾病机理的探究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这是世界各国兢兢业业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的教授徐帆亦是其中一员。
自2011年以来,徐帆即致力于开发先进的成像技术,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实现了在纳米尺度可视化和理解复杂的生物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为生命活动的观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其研究涉及显微成像、数值模拟、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量化分析等,涵盖超分辨率领域的多个方面。
围绕超分辨成像技术开发,他发展了一系列三维、活细胞及高通量显微技术对生物样品进行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提出一种深度学习指导的贝叶斯定位显微技术,通过结合深度学习和统计分析实现了活细胞超分辨重构;提出一系列分析徐帆工具和计算框架,与新一代成像探针和高速高灵敏相机结合,从而解析到活细胞中的密集管状内质网……在交叉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这,就是徐帆的科研之路。
服务国家 创新不止从陕西的一座边陲小镇到首都的北京理工大学,红色基因一直深深影响着徐帆。
徐帆的祖父母是最早奔赴祖国大西南、大西北支援三线建设的那批人,他的父母则是献身三线建设的第二代基层工作者,家国情怀是这个热血家庭中不变的主旋律。
因此,为国家服务也成了徐帆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2007年,徐帆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这里有着徐帆熟悉的热血和激情。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为促进骨干科技人才在交流合作中更好地成长,我院将支持一批跨单位、跨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组成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以下简称交叉合作团队)。
第二条交叉合作团队由院属单位根据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结合创新集群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重要科研平台和大科学工程建设等要求组建和推荐。
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依托单位。
第二章团队组建与遴选第三条交叉合作团队应由4-6位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不同单位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组成,其中至少有2位成员应来自依托单位以外。
鼓励我院科技人才与院外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等开展合作。
团队的组成应有利于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开发工作,成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负责人应为受聘于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我院中青年科研骨干,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2.其他成员应为受聘于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岗位的骨干人才,具有较好的发展潜质;3.团队成员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第四条交叉合作团队应具有清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计划,拟合作开展的交叉合作研究工作应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好的可持续性。
第五条院每年受理一次交叉合作团队的推荐工作,具体以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院人才办)通知为准。
依托单位研究论证组建方案后,经合作单位审核同意,向院人才办提交《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合作团队推荐表》。
原则上每个单位每年只能推荐1个交叉合作团队。
第六条院人才办会同各专业局组织专家评审,按年度资助计划择优遴选。
专家组中院外专家不少于1/3。
第七条专家组评审后提出支持建议,院人才办报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予以公布和支持。
第三章经费支持第八条交叉合作团队的资助经费为100万元,主要用于科研合作与交流、人员互访和人才培养等。
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合作争取国家、地方和企业的项目与任务。
上海上生新所简介 -回复
上海上生新所简介-回复上海上生新所(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缩写为SARI)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所研究机构,成立于2010年。
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上生新所致力于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过去的十年里,上海上生新所凭借优秀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科研环境,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研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下面,我们将一步一步为您介绍上海上生新所的成立背景、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内容。
一、成立背景上海上生新所的成立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加强地方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
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生新所通过充分发挥上海地区优势,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研究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二、研究方向上海上生新所坚持“一所多园、一学多科”的基本建设思路,主要开展前沿交叉学科研究。
目前,上生新所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工程、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等领域。
这些领域与上海地区产业结构和科技需求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三、科研成果上生新所自成立以来,在各个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例如,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上海上生新所研发出高性能纳米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在生物医药工程领域,上生新所致力于药物研发和基因工程,为新药开发和医疗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领域,上生新所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已经实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的突破。
四、未来发展规划上海上生新所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科研机构。
未来,上生新所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岩爆发生过程的能量判别指标_杨凡杰
AN ENERGY CRITERION IN PROCESS OF ROCKBURST
YANG Fanjie,ZHOU Hui,LU Jingjing,ZHANG Chuanqing,HU Dawe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Wuhan,Hubei 430071,China)
[1] [2]
、岩体失稳理
论[5]、突变理论[6]、分形理论[7]和损伤理论[8]等多方 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岩爆判别指 标, 如 N. Barton 等 利用岩石单轴抗压强度c 和围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岩的最大主应力1 之比来对岩爆倾向性进行评价; A. Kidybinski 利用岩样中储存的弹性变形能与由 于永久变形和碎裂造成的耗损应变能的比值 Wet 来 确定岩爆的倾向性;潘一山等 利用突变理论中的 尖角型突变模型,对洞室岩爆的失稳本质进行了探 讨等。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上述判别指标,结合 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对工程岩体的岩爆倾向性 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目前,该类方法还只能在静态定 量计算的结果上对岩爆危险性做出定性的判别
[3-4]
岩爆是深部工程开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动力灾 害,严重影响着深埋地下工程的施工安全,如天生 桥、二滩、瀑布沟、拉西瓦和锦屏二级等水电工程 施工期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岩爆灾害,极大地威 胁到现场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同时也给工程设 计和施工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为了科学指 导深埋地下工程建设,为工程设计和安全施工提供 科学依据,研究岩爆灾害的机制及其预测和评估方 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 岩爆形成机制极其复杂,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强 度理论 、刚度理论 、能量理论
塔里木河下游湿地面积时序变化及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2020, 44 (6): 616–627 DOI: 10.17521/cjpe.2019.0267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塔里木河下游湿地面积时序变化及对生态输水的响应蔚亮1,2李均力1,3*包安明1,3白洁1,3黄粤1,3刘铁1,3沈占锋4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绿洲与荒漠国家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 83001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新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 830011; 4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 北京 100094摘要及时了解和定量分析荒漠区河岸带湿地月度时序变化趋势及对生态输水过程的响应, 对认识湿地生态修复过程, 改进生态输水策略, 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基于Landsat ETM+/TM/OLI和Sentinel 2形成的月尺度的密集长时序遥感数据, 分析2000–2018年塔里木河下游英苏-阿拉干之间的湿地时序变化特征, 并评估湿地变化对生态输水过程的响应。
结果表明: 近19年来湿地面积持续增加, 其中2011–2013年和2017–2018年是面积快速增加的时段。
不同的单、双通道输水方式和输水量大小解释了喀尔达依湿地与博孜库勒湿地在不同时段增长的快慢。
对湿地面积与生态输水量、地下水埋深关系的分析表明, 累计生态输水量的持续增加是近20年来塔里木河下游河岸带湿地扩张的重要因素, 每年大于3.5亿m3的双通道生态输水, 地下水埋深维持在–5.0– –3.5 m是湿地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荒漠区河岸带湿地; 时间序列; 生态输水效应; 时滞分析; 塔里木河下游蔚亮, 李均力, 包安明, 白洁, 黄粤, 刘铁, 沈占锋 (2020). 塔里木河下游湿地面积时序变化及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报, 44, 616–627. DOI: 10.17521/cjpe.2019.0267Temporal areal changes of wetland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and their re-sponses to ecological water conveyanceYU Liang1,2, LI Jun-Li1,3*, BAO An-Ming1,3, BAI Jie1,3, HUANG Yue1,3, LIU Tie1,3, and SHEN Zhan-Feng4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and Oasis Ecology, 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Ürümqi 830011, 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GIS & RS Applicat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Ürümqi 830011, China; and 4Aerospa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4, ChinaAbstractAims Ecological water conveyanc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desert riparian wetland ecosystem.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water conveyance to wetland restoration due to a lack of continous observation dat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emporal wetland area changes between Yengisu and Alagan in the lower reach of Tarim River based on time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 during 2000–2018,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water conveyance on wetland restoration, so as to guide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veyance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desert wetland ecosystem.Methods About 354 Landsat ETM+/TM/OLI, Sentinel 2 images during 2000–2018 were used to map the monthly wetland area changes in the lower reach of Tarim River, then their annual, seasonal and spaital areal changes wer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etland area changes and ecological water conveyance, underground water levels were also evaluated based on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cross-correlation methods. Important findings The wetland area has steadly increased in the last 19 years. The areal change rate was minor before 2011 while rapidly increased after 2011. The wetland expanded at a high rate during 2011–2013 and 2017–2018. Different ecological water volumes and water conveyance patterns (single channel or dual channel) can explain different areal changing rates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wetland area changes and ecological water volumes showed that the accumulative ecological water volume is the primary reason causing wetland expansion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maintain a steady improvement of wetland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9-10-15 接受日期Accepted: 2020-02-24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B0504204), 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JCTD-2019-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034和41971375)和天山雪松人才计划(2018XS11)。
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终期评估报告
0086-57 aiguo 48668-5 @nimt
039
二、团队主要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应为团队成员共同取得的成果,请勿罗列团队成员的个人成果。)
中科院发布科研机构分类标准和程序
中科院发布科研机构分类标准和程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民网11月13日电《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纲要》提出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种类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分类。
为稳步推进分类试点工作,中科院研究制定了《四类机构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1、根据“四个率先”和深化科技体制要求,在院所两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构建四类新型机构,作为院机关分类进行业务布局、业务管理、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的主体,形成新型院所治理体系。
2、通过分类,确立四类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跨所的法人壁障,克服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将我院综合优势建制化,促进重大产出,为实现“四个率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3、四类机构是加强院统筹布局的新型组织模式,在集成研究所优势的基础上组建,应成为科技体制的试验田、凝聚培养人才的高地、集成院所两级“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核心优势的汇聚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主要载体、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与系统集成的发源地。
4、鼓励以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与院属大学深度融合,形成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
总体上看,通过逐步建立院所新型治理体系,其中,院层面重点对四类机构进行业务管理,强化调控能力,抓重大、抓集成、抓综合。
四类机构按研究性质分类,院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实行重大产出导向、重大任务牵引、协同创新管理。
通过四类机构建设对现有研究所相关方面的力量进行统一组织、综合交叉、优势集成,发挥对研究所科研工作聚焦、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研究所分类中,形成新型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按照新的管理体制机制运行;未形成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相关研究所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支持其建设,负责有关人事和行政管理。
四类机构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我院科研活动组织的不同类型,其标准可从不可替代的定位、有显示度的重大贡献、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等三个基本方面来表征,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3.
男
博士
06
1972.
男
博士
03
1970.
女
博士
10
1968.
男
博士
12
专业技术 职务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 领域
工作单位
联系 电话
高维数 据分 析、模 式识别
中 科院 西安 光 学精 密机 械研究所
158290 28028
光学工 程
中科院西安 光学精密机
械研究所
185029 08199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开展了 ICCD 实验样机的研制工作, 进行了多项关键
技术攻关, 研制出具有能够进行纳秒超快光子级微光探测的高重频 ICCD 样机。将 ICCD 样机
和高能所大系统进行了联试并完成了高能所所内 E3 束流实验。 2015 年 11 月 11 日至 20 日,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 HERD )原理样机在欧洲核子中心 CERN 利用其超能质子束线
SPS进行了束流试验,验证了其方案和工艺。利用 SPS H4 的质子束流和 Pb 束流条件,完成
了 10~250 GeV e-,400 GeV(原初)、 350 GeV p+,100 GeV、 50 GeV e+的正入射实验和 3 度
斜入射实验,完成了 A/Z=2 的 Pb 核打靶次级粒子实验。累计采集 8 百万有效触发事例,超额
二、团队主要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应为团队成员共同取得的成果,请不要对团队成员的个人成果进行罗 列。)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面向暗物质等科学问题对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需
求,以我国在空间站上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宇宙线观测平台为契机,开展我国原创
性的基于三维数字量能器和微光超快成像探测系统的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 终期评估报告
交叉团队名称:
团队成立时间: 团 队负责人: 依托单位: 填表时间: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 研究团队
2012 年 10 月 李学龙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6 年 4 月
中国科学院人事局
说明
一、创新交叉团队项目执行期结束后,团队负责人及其 合作者应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在项目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实 事求是地填写本报告中各项内容,并提供必要附件材料,保 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该报告作为项目终期评估的主 要依据。
二、团队依托单位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认真审查,确保 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附件材料单独装订成册,一式一份报送。 四、所有材料不得包含涉密内容, 请依托单位严格把关。
一、团队成员基本情况
姓名 负 责 人
李学龙
胡炳樑
团 白永林 队 成 员 黄晶
吴伯冰
性 出生 最高 别 年月 学位
1976.
男
博士
11
完成了实验计划。初步测量无修正结果好于预期,成簇触发光纤
PMT 读出,能量分辨好于
2%@100 GeV (1 sigma);低量程 ICCD 读出,能量分辨约 5%@10 GeV (1 sigma)。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在原理样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载人航天高能宇宙辐
射探测设施 HERD 系统对微光超快成像探测系统的指标要求,包括动态范围、帧频和台套数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从 2012 年组建以来, 共发表论文 13 篇, 申请专
利 7 项,其中已授权 3 项, 软件著作权 1 项。
三、学术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情况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根据研究进展,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 学术交流内容包括项目联合申请、指标讨论、项目进展、关键技术攻关、试验结果分析等。 团队非常重视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合作交流, 成功举行了三次 herd 国际合作研讨会, 来自来 自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单位 与会参与了技术交流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团队与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下属研究所 联合进行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的申请,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要求。并与国内同行、国际同行开展合作,继续推动 HERD 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并开展关键
器件高性能像增强器的国产化研究。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从 2012 年组建以来,争取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
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际合作专项、研究所创新经费支持,获得项目经费上
千万。具体如下 :
通过
理论分析、样机研制、试验验证,在暗物质的直接探测方法方面取得进展,
提升我国在空间
高能宇宙辐射方法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开展了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方法理论研究,
提出
了具有知识产权的 3D 数字成像量能器方案, 完成 LYSO 方案模拟及与 CsI 方案的对比, 模
拟了 LYSO 方案的方向测量精度和角测量精度, 完成了多种算法的效率排斥比仿真计算 ; 提
物理电 子学
中科院西安 光学精密机
械研究所
135725 22066
宇宙线 物理
中科院高能 物理研究所
134395 10831
高能天 体物理
中科院高能 物理研究所
139103 83809
邮箱
xuelon g_li@o pt.ac.c n hbl@o pt.ac.c n baiyon glin@o pt.ac.c n huangji ng@ih ep.ac.c n wubb @ihep.
98.5
备注 管理费
五、存在的问题、对该项目的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西安光机所和高能所达成协议,即使双方共同参与的研究,知识产权也归主要研究方所 有,因此共同署名的研究成果较少。
六、团队自评估意见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面向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以我国在空间站 上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宇宙线观测平台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联合开展 我国原创性的基于三维数字量能器和微光超快成像探测系统的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方法研 究, 通过理论分析、样机研制、试验验证,在暗物质的直接探测方法研究和设备研制方面取 得巨大进展, 积极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交流, 提升我国在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与研究 方面国际学术地位。
中科院高能所、西光所、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巴里大学、萨伦托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 等单位共计 20 人参加了 2015 年 11 月 11 日至 20 日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 (HERD)原理 样机在欧洲核子中心 CERN利用其超能质子束线 SPS进行了束流试验。 实验期间大家就系统方 案和实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技术交流。
团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培养博士研究生 2 名,硕士研究生 6 名。并与瑞士日内瓦大学 等国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科研人员 2 名。
四、经费使用情况
已拨经费(万元)
科目
经费支出(万元)
科研合作
25.3706
人员互访
41.9662
人才培养
11.4502
其他
19.7
合计 如有剩余经费,请进行说明:
98.487
1. 用于空间宇宙线和暗物质观测的微光超快成像探测系统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
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 290 万, 2014.01-2017.12, 项目批准号 11327303。
2. 新型 ICCD 高速微光探测技术研究,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 专项资金 456 万,
2015.4-2018.3, 项目编号 2015DFA10140。
自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成立以来,联合申请项目经费超过一千万、培养 了一批科技骨干和研究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完成情况 自评估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负责人: 日期:
七、依托单位审核意见
负责人:
(单位公章) 年月日
出用于数字量能器能量重建新的能量关系, 并研究不同重建算法对能量分辨率的影响 ; 开展了
基于三维空间直线拟合方法的簇射轴重建方法研究, 并根据轴对称簇射轮廓进行入射粒子的
方向和起始位置重建。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的探测与研究团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 LYSO 方案开展了实验验证,
首先用 Cs137 放射源进行了 LYSO 晶体能量分辨率以及光输出均匀性研究,测试结果显示晶
体六面之间光输出差别较小,但是不同晶体间光输出差别较大,部分晶体六面间的能量分辨
率差别也比较大。 其次利用高能所 E3 试验束多粒子束团进行了 LYSO 晶体光输出线性试验研
究,实验结果表明 10e3~10e7 electrons从直径 1cm 圆孔入射到 3cm 边长 LYSO 晶体正中时,
其响应能保持线性,没有观测到明显的饱和现象。
3. 空间大动态范围三维成像量-2018.12,项目批准号 11473028。
4. 微光超快成像地面探测验证试验,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创新基金, 320 万, 2013-2015。
5. HERD 原理样机研制及束流验证试验, 中科院高能所创新基金, 150 万, 201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