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

合集下载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国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资源,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当今社会,倡导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就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国学的价值观念与德育教育的契合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智慧。

其中所包含的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与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中庸之道强调的“不偏不倚,不极不端”,正是德育教育所追求的平衡和和谐。

仁义礼智信则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正义之志、礼貌之举、知识之学、信义之行,是培养学生德育品质的根本要求。

国学所倡导的这些价值观念,与现代德育教育的价值观念相辅相成,具有着显著的价值观念与德育教育的契合度。

二、国学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1.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国学注重的是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强化了他们对传统道德的认同和追求。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录,都能够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产生深远影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2.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德行的人,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

而国学中包含的经典作品,如《孝经》、《弟子规》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倡导仁爱、孝顺、忠诚、正直等优秀品德,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国学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

国学强调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这些价值观念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生命,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并提出一些可行的途径。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1.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崇德向善、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

1.2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礼仪、礼貌、谦逊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一种约束和规范。

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选取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2 创设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民歌、舞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3 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激发学生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4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管理活动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在节假日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管理制度中,构建出一种融合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2.5 利用网络媒体开展传统文化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校园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推介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

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

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下衍生出来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中最关注的问题。

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最初源于西方,但是在东方社会中也早就诞生类似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并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为丰富,我们也将这种思想称之为国学思想。

我国是具备悠久发展历史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所以传承国学经典文化也是我们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领域的逐渐发展也影响着人们追求全新的精神发展,从而形成更为完善的价值体系,正是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国学热再次散发热潮,所以这也要求我们要借助这一机会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全面研究和探索国学经典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确保大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更显著的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也将研究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希望对我国国学文化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和影响。

标签:国学经典;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笔者在实际研究中认识到,所谓国学就是:“国学之名古无有也。

必然国与国对待之,始终有国家信念,于是国之学术又名为国学。

”这也是国学一词的最初起源。

在当前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文化学术研究。

我国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曾经在《国学季刊》中明确提出,国学在当前人们的眼里,就是对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之前一切的文化或是历史,都是我们口中的国故。

所以对之前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研究,就是国故学,我们也称之为国学。

先进爱国人士康有为先生也认为对国学的研究是对国故的整理和分析,但是思想家梁启超则明确提出,治理国学不仅是对众多文化资料的整理,同时也应该是对人的思想、德性进行治理。

大体意思就是在对国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进行国故整理,同时还应该身体力行的进行国学研究,做到德行之学的知行合一,通过此种方式带动社会进步与人们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的提升。

这一治学思想也给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快速扩张,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宝贵的资源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职德育工作,并提出一些途径和措施。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文化传统、礼仪习俗、文学艺术、民间传说等。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礼仪等,提倡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道家思想强调自然、道德、修身养性,强调内在修养和内在品德的修炼;佛家思想强调菩萨心肠、慈悲为怀、舍己为人,提倡舍己为人、利他利己的精神。

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对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课程融合高职院校开设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如经典阅读、哲学思辨、文化传承等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

2.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春节联欢会、中秋晚会、书法展览、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学习与实践基地,如中华经典文化馆、国学堂等,提供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

3.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招聘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才,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并举办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高职德育工作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多方面的培养,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倡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中。

一、举办文化讲座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文化爱好者或知名学者为学生们举办文化讲座,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传统礼仪、各种文化符号的含义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可以举办诗词、歌曲、书法、绘画等形式的文化讲座,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组织文化活动学校可以根据不同节庆、传统习俗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例如,可以在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包粽子、爬山、煮酒、赏月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开设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在选修课程或文化教育课程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可以开设国学经典、诗词书法、中华文化名人等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化、深入、全面的教育。

四、打造文化活动区学校可以在校内建设文化活动区,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

在文化活动区内可以设置文化墙、文化角、展览馆等区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接触和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长久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方位的途径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内涵。

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态度和修养,使其成为有素质、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作简要探讨。

一、注重培养传统文化素养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道家之道、儒释道之学为代表,传承了丰富的人文智慧。

德育教育中强调的素质教育、情感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启示和支持。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到传统文化中的进德修身、厚德载物和仁爱关怀等理念,可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培养厚重的责任感和爱心。

二、开设相关课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学课程、书法课程、古代文学欣赏课程等,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刻思考和理解,使其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生活化教育,加强实践活动生活化教育是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又一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如寻访名人故居、观赏传统文化艺术、品尝传统美食等,学生可以深度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生活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环境或特定情境中,更加深入地体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四、将传统文化融入学习方法中学习方法对于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将传统文化融入学习方法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其古文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注重培养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开设相关课程,加强生活化教育和将传统文化融入学习方法中,可以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其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教育科目,而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学渗透于德育教育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本文将探讨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体现在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塑造。

国学强调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注重道德修养与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仁爱之心、孝道尊严等道德观念,培养出健康的人际处世方式和行为规范。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可以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形成博爱的品质;而通过对《孝经》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观念,从而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

这些都是国学在德育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周礼、乐府、古文等国学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国家文化传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国学经典大多体裁古老、内容深奥,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理解难度。

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国学的精髓成为德育教育中的一项挑战。

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使得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如前人时代。

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和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也是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

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国学课程,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高职德育工作,既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下面将探究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在核心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职业道德课程中,可以引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或者名言警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文化游览、文艺演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

举办传统音乐演出,让学生学习和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组织传统手工艺制作比赛,让学生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在校园中搭建传统文化的展示区域,展示传统文化的经典艺术品和文化遗产,让学生通过观看和体验的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校还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社团或者兴趣小组,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德育教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如德育讲座、主题班会等,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注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在德育讲座中,可以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孝顺、尊重等道德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有课堂教学、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等多种方式。

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将国学经典《弟子规》渗透到德育工作中的思考与探索

将国学经典《弟子规》渗透到德育工作中的思考与探索

传 统文 化 继 承 好 、 扬 好 。但 用 什 么 办法 发
去 解 决 呢 ? 这 也 是 我 们 一 直 在 思 考 和探
索 的 问题 。记 得 那 是 2 1 年 3月 份 的 时 01 候 , 一 次 班 会 课 的 内 容 选 定 上 , 们 从 在 我 学校政 教夏老 师那里得 到一 段视 频 。 讲 述 的是 一 个 步 人 歧 途 的 1 9岁 的 少 年 的 讲 话 , 在 当 中 多 次 提 到 了 《 子 规 》 这 他 弟 ,
下 面 就 把 我 们 已 经做 了 的 相 关 的事
国门, 向一 些 发 达 国家 学 习新 的 、 进 的 先
地 受 他 国思 想 文 化 的影 响 。而 全 盘否 定
文 化 加 以 继 承 和 发 扬 ,而 且 更 能 使 我 们 的 德 育 工 作 在 自身 文 化 底 蕴 的基 础 上 得 以落实。
惯 .更 能 解 决 我 们 的孩 子 由 于 独 生 子 女 现 象 而 衍 生 出 的 弊端 。同 时也 是 我 们 德 育 工作 的 目的所 在 。于是 , 我们 通 过 多 次 讨 论 、 流 、 析 , 计 了 一 个 三 年 规 则 交 分 设
既 是 一 次 机 遇 . 是 一次 挑 战 。 类 已进 更 人 入信 息社会 , 种 生产 方式 、 活方式 、 各 生
已深 深融 人 中 华 民 族 的 血 脉 之 中 。成 为 中华 民族 共 同 的精 神 记 忆 和 中华 文 明特
有 的 文化 基 因 。 这 无 疑 是 民 族 文 化 的思
现在许 多的德育工作者都开始走 出
作 为 长期 从 事 教 育 教 学 工 作 的 我 们 . 一
直 以 来 就 对 我 国 青 研 究 》 计 划 是 通 过 三

探讨如何把国学经典用于德育教育

探讨如何把国学经典用于德育教育

探讨如何把国学经典用于德育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学经典承载了上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国学的地位逐渐被忽略和淡化,尤其是在德育教育中。

那么,如何将国学经典运用到德育教育当中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国学经典是德育教育的宝库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国学经典是德育教育的宝库。

国学经典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在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比如,《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都是儒家经典之一,讲述了诚信、仁爱、忠诚、勇敢等道德精神。

《庄子》、《道德经》等道家经典,则强调了心性修身、谦逊、宽容、内敛等品德修养。

这些经典中蕴含的思想,不仅能够教育人们做人、处世,更能够引导人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

国学经典的运用方式那么,如何将国学经典运用到德育教育当中呢?这里提供几种运用方式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是读经典。

读经典是最为基础和简单的运用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和思想。

但需要提醒的是,读经典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修养和禅悟,需要学生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对古文的认知,对于一些学生可能暂时难以体会到其中精髓。

第二种是引导思考。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因此,在运用国学经典时,需要通过引导思考来达到教育的效果。

比如,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写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国学经典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并进行有益的交流和探讨。

第三种是活化经典。

由于国学经典多为古文,且有时与现代社会语境不符,因此,在运用时需要进行活化。

活化经典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新译、大众化解读、融合现代元素等,在保留原意的同时,让经典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语境。

国学经典在德育教育中的实际应用除了了解国学经典运用方式,下面我们从实际应用中来探讨如何将国学经典运用到德育教育当中。

首先,国学经典可以融入课程教材中。

在教材编写中,可以将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内容进行提取和梳理,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课程当中。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结合两者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主题活动和利用新媒体推广的途径,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的有效方法。

强调了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提倡德与智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并借助现代技术推广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理念。

这些途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塑造,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德育教育, 结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 主题活动, 新媒体, 现代技术, 重要性, 必要性.1. 引言1.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更好地明辨是非、尊重他人、尊重传统。

这种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坚定的品德信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积极进取意义重大。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责任感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2. 正文2.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而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学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贯穿于我国千百年的文化传统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渗透方式和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国学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不仅讲究道德修养和做人之道,还强调孝道、忠诚、正直、廉洁等传统道德观念。

国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国学,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使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人生追求。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学校的国学课程来进行国学的传授。

学校可以设置国学课程,包括国学经典的讲解、古代名人的故事、文学作品的欣赏等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国学,了解国学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念。

可以通过国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可以开展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文化节、国学书法、国学茶道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其中体验到国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国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还可以通过国学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国学的了解和认识。

国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效果显著。

通过国学的渗透教育,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学生在接触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受到先贤的感召和教诲,更加懂得做人的道理,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国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通过国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心,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引领和影响,使他们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认同。

国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修养素质。

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实践探究

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实践探究

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实践探究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当前新时期,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德育的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增强他们道德修养和文化自觉。

一、古人典籍的阅读:美德种子的播种地传统文化的精髓总结在一代代古人的典籍中传承着,学生通过古籍阅读能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良好道德观念和处事原则等,引导学生融入其中,欣赏古人智慧和贤能,体验祖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我们可以通过古籍,向学生传递哲学、伦理、道德、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并引导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潜移默化的能力和品质。

二、传统文化与德育课程的结合:德育理念的普及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是人类文化的共同价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因此,将德育课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有效植入学生的思想、文化中,传达德育理念,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应该通过行为规范、德育讲座等形式普及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信仰,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情感修养。

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仁爱”、“孝”、“尊重”、“信任”等主题,就蕴含着道德德育的元素。

三、传统文化与德育活动的融合:道德修养的磨炼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文化活动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如侗族的“跳芦笙”、“莲花落”等,不仅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和歌曲,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品质。

四、传统文化与社区德育的结合:社区和谐共建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与地域性德育之间的关系密切。

因此,将传统文化与社区德育相结合,可以实现地区文化与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为社区和谐共建提供了支持。

在社区中,应该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和居民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增强抵制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的意识,落实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责任,并倡导形成友善互助、包容宽容等社区文化特色。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精神财富和道德观念。

而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究竟怎样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呢?下面就浅析一下这个问题。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儒道兼容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将道德和品德放在尊贵的地位,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

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教材、课程、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介绍这些价值观念,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

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才能健康成长。

在德育教育中,可以设置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书法、绘画、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其中的道德内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育修养。

注重师生互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作为学生德育的第一责任人,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建立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营造和谐、民主、文明、有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拓宽德育教育渠道。

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社会的温暖和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学校和家长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共同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贡献力量,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需要学校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修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下,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格局,让学生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受益终身。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既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以期为教育者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思路。

一、通过传统文化课程深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文学、书画艺术等众多方面,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操的重要资源。

学校应该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深入传承,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领会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深入人心,浸润于心灵深处。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领悟到“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

二、注重文化传承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还要注重文化传承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比赛、讲座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学校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传统文化的礼仪、风俗,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明习惯。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自身文化认同感,从而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修养。

三、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文化课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理念。

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古诗词、古文名篇、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历史课堂中,老师可以生动讲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

通过校本课程的丰富内涵和灵活设计,使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品德修养、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教育活动。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接受知识,更能够培养其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

下面就浅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处世哲学等都有深远影响。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让学生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修养要求,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在校园中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让学生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独特性。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在德育教育中形成基础。

二、注重培养孝道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教育学生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让他们明白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与孝道精神是分不开的。

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孝道的主题班会或者演讲比赛,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对父母孝敬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操。

同时还可以通过故事、小说等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孝道意识,让他们从小明白孝道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三、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

在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文化、道德伦理、宗教信仰、艺术等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学教育的创新,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已经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工作中的方式。

一、在思想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如“仁爱”、“中庸”、“天人合一”等,这些思想无论在当代还是过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职德育工作应该将这些思想纳入到教育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宽容、包容以及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高职德育工作可以将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纳入到课程中,例如“孝道”、“忠诚”、“信义”等等,这些规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保障。

高职德育工作可以通过传递和宣传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馆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文化底蕴。

同时,在校内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文艺比赛、文化沙龙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四、在师资队伍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
高职德育工作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理念,更需要有一批德育师资队伍。

高职学校可以把传统文化纳入师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树立德育教师应有的师德榜样。

总之,高职德育工作应该将传统文化视为宝贵的资源,以其价值和魅力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以此塑造学生成长成品德高尚、知行合一的新型人才。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的途径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精神,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工作成为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在德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向学生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观。

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可以讲授古代名人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崇尚诚实守信、尊重师长、尊重他人、忠诚奉献等优秀的职业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们真实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戏曲表演、参观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髓。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如剪纸、中国结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深入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在开展实习实训之前,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传统行业和行业精英,并讲述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们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行业和传统工艺,增强自己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可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和典故进行道德激励。

中华传统文化中积累了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典故,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记录了许多仁义道德的故事,可用于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和模仿其中的道德品质和品质,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受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

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内涵、联系及结合途径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内涵和联系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内涵和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释道三家文化、中医、中医养生、中医食疗等等。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伦理、孝道忠诚、礼仪文明等。

而德育教育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品德和人格培养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成为有品德的公民和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传统文化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传统文化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来源,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影响。

德育教育也可通过传统文化来进行教学和引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品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途径既然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那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呢?下面就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1. 课程设置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 培养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名人的典故和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启示。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3.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国学、传统乐器演奏等比赛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探索

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探索

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探索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德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逐渐陈旧和不适应,因此需要在国学视野下对高校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的探索。

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

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有效手段。

首先,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倡导人文精神。

国学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都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

高校德育教育应该通过教授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引发他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崇尚。

其次,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强调道德修养。

国学提倡以道德来规范人的行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

高校德育教育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国学经典,教授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道德修养的行为准则。

再次,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育。

传统的德育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和知识层面,往往难以转化为学生真正的行动和行为。

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应该通过实践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做志愿者活动,参与公益项目等,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最后,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发展。

德育教育不能仅仅注重规范学生的行为,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的培养,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能。

总之,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是当前推进德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倡导人文精神、强调道德修养、注重实践教育和关注个性发展,可以使高校德育教育走出传统困境,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探索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下衍生出来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中最关注的问题。

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最初源于西方,但是在东方社会中也早就诞生类似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并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为丰富,我们也将这种思想称之为国学思想。

我国是具备悠久发展历史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所以传承国学经典文化也是我们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领域的逐渐发展也影响着人们追求全新的精神发展,从而形成更为完善的价值体系,正是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国学热再次散发热潮,所以这也要求我们要借助这一机会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全面研究和探索国学经典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确保大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更显著的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也将研究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希望对我国国学文化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和影响。

标签:国学经典;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笔者在实际研究中认识到,所谓国学就是:“国学之名古无有也。

必然国与国对待之,始终有国家信念,于是国之学术又名为国学。

”这也是国学一词的最初起源。

在当前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文化学术研究。

我国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曾经在《国学季刊》中明确提出,国学在当前人们的眼里,就是对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之前一切的文化或是历史,都是我们口中的国故。

所以对之前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研究,就是国故学,我们也称之为国学。

先进爱国人士康有为先生也认为对国学的研究是对国故的整理和分析,但是思想家梁启超则明确提出,治理国学不仅是对众多文化资料的整理,同时也应该是对人的思想、德性进行治理。

大体意思就是在对国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进行国故整理,同时还应该身体力行的进行国学研究,做到德行之学的知行合一,通过此种方式带动社会进步与人们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的提升。

这一治学思想也给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为此下文笔者就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全面分析对国学经典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在途径的探索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质量提升,以期良好推动我国国学经典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在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主要途径(一)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合于现代化教育理念天人合一的理念最早由我国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也是我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政治思想,这一理念的出现也是对古人世界观念的正确展现,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往往是存在依存和制约关系的〔1〕。

在这一理念中更注重自然对人的作用,人对自然的压制,突出了人和环境、人和自然的紧密联系。

在当前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学模式和方式的转变都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展现,从而更有效的适应我国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此环节中也可以将教育客体实现和教育主体,即学生的有效联系,并且与环境之间也要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2〕。

在此环节中,我们也需要对传统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转变,从而更有效的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和有效的学习体验。

这也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传統单一或是刻板的方式进行转变,尤其是广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在之前的德育教育或是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在跟学生讲述大道理,学生长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学习必然会出现枯燥之感,甚至出现学习兴趣的降低,这种问题的出现也将出现教育效果的低下。

但是如果可以用更为平等的方式展开学习或是交流,形成更有效的教育方式,这样全新的教育方式也将更容易被学生所认可和接受,营造一个更优秀的教育氛围〔3〕。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吸收一些学生关注或是当前时下的热议话题,作为当前德育教育的全新立足点,比如当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的“江歌案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站在四个角度上对这一案件进行探讨,分别站在受害人江歌的角度、受害人亲属江歌妈妈的角度、受害者闺蜜刘鑫和凶犯陈世峰的角度上对这一问题分析,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着一问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利用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广大学生对国家或是社会的关注程度,同时也可以更正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从而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有效反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有效的实现对思想水平上的提升,达到对大学生国学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采用学思并重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理念也是孔子对学、思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

思想是学习基础,如果没有开展广泛的思考,学习也将难以有效进行。

同样的,如果只知道思考但是不能对开展有效学习,也必然是徒劳〔4〕。

所以,不管是在进行哪一门学科的教育或是学习,都应该做到学与思的有效统一。

广大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指导学生实现学思并重,做到有效思考。

当前我国德育教育工作包含很多方面,教学形式和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这种形式的多样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但是大多数教育都是在德育之后教育也随之结束。

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也将对这种形式更为适应,甚至逐渐形成惯性。

此种问题不能留出充足的时间或是空间,对于学生的德育引导也不够全面,浪费了更多的教育机会〔5〕。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不管是学习什么知识,都应该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如果思考的过程中存在困难,难以进行深入,就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有保证二者的有效统一,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6〕。

(三)组织学习经典文化,发挥国学经典的积极意义在大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广大教师应该加强对工作内容的创新和完善,通过各种有效的对策对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有效激发。

其一,在实际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加强对各项学习资源的整合,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建设环节中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经典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经典朗诵大会,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在国学经典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和德育水平的提升。

其二,要对学习内容进行丰富,统一学生的思想。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思想上的不统一,所以在今后教学环节中,教师也要充分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想上的统一。

(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在本质是不分好坏的和等级的,同时良好的道德素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像当前很多教师都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在思想拼行上也不会出现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在思想上一定存在问题。

我们经常可以在网页或是新闻上看到,其实很多成绩优秀的青年和品行端正的人也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比如轰动全国的化学系高材生对室友的毒杀案就是很明显的例子〔7〕。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公众平台得到了越来越全面的发展,因此即便是一个社会新闻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此种平台上得到传播和舆情渲染,甚至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十分明确的舆论方向。

虽然上述案例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来讲只是个案,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学习好或是品行好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其思想就不存在问题。

所以这也需要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不要将学习好坏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事情的存在都不会是一成不变。

这也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要对任何一种类型的学生进行忽视,反而是应该更注重教育环境对广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总之,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平等与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和影响。

二、国学中德育思想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哲学中的“哲”在国学范围中也被理解为“知”,也就是求知的知识和学问。

在诸子百家中不管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当属儒道两家的研究最为深刻,儒家中除了《论语》,在《孟子》《荀子》中也对哲学这一问题有所研究〔9〕。

比如在政治上《论语》中的思想是提倡“克己复礼”和“学而优则仕”,在教育中则应该做到“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等。

在儒家的另一经典作《大学》中也曾经提出明德和亲民的重要性,只有做到修身才能齐家、治国,最后平天下。

关于此种类型的国学经典还有很多,可以说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仅是古代社会中人们学习的重要教材和书籍,也是当前我们成长环节中不可摒弃的重要思想理论。

这些国学经典对于当前青少年奋发图强、积极发展也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从而建立起更为健康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学习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意义〔10〕。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国学文化或者思想的研究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工作,更不是一个独立的思想问题。

国学理念和思想是经过我国千百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形成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能经过时间的打磨和锤炼,才能在近现代社会中转变为思想意识的精华,这一精华也被我们称作为国学经典,这些经典也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传统和历史文化瑰宝。

随着当前我国在整个社会和世界上的发展,国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甚至韩国、日本等国家也相应开设了汉语文学课程。

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学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积极作用也更加显著,对于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希望在本文的研究下,能对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更显著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实现德育教育的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1〕张诗雨.在国学经典中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思路〔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46-147.〔2〕李冰.浅析儒道互补思想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80.〔3〕艾兴.《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03):189-190.〔4〕李丹丹.红色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功用浅析〔J〕.学园,2015,(12):10-12.〔5〕刘颖洁,孟达,孙中会等.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策略〔J〕.现代交际,2016,(20):165-166.〔6〕陆春岐.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研究——以天津市青年职业学院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14,(02):156-157.〔7〕陈娟,段绍斌.国学教育对高校德育的深化和拓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1-44.〔8〕江勝尧.基于发展观的大学国学教育与德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00-102.〔9〕丁依梅.“国学”与德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2):163.〔10〕毕烨明.国学浸染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27):6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