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年中考过去了但又一年中考要来了,对于中考文言文是一个必考考点,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汇释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 动词:同情)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 防备)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动词:完成、完b副词:全部、都)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赵⑥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名词:疾病b名词:耻辱、忧虑c动词:生病d 形容词:困苦不堪)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形容词:与“厚”相对b动词:迫近、快到)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称赞b动词:著称)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大的、多的。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第:但、只管,虚词,假借用法。
射:赌注。
重射:大赌注)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中考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必考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理解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初中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对句子的结构和语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指代学过的知识;作助词时,有“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2、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凭借”“因为”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乃”“为”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3、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准确,忠实原文;“达”就是通顺,表意明确;“雅”就是优美,富有文采。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中考文言文必考实词例句
以下是一些中考文言文必考的实词和例句:
1.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如“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2.备:完备,详尽。
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薄:迫近,接近。
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4.策:马鞭。
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5.称:称赞,著称。
如“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6.辞:推辞。
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7.驰:疾行,指马飞快地跑。
如“愿驰千里足”(《木兰诗》)
8.出:在国外。
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次:停留,驻扎。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10.当:掌管,主持。
如“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考到的实词和例句,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因地区和年份而有所不同。
建议你在复习文言文时,多读多背,积累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熟练运用。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全面解析和翻译复习(绝对经典)
( 盖:句首语气词,
• • • • • •
2.通假字 ①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 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②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活用为动词,挂 在腰间。
• 古今异义 临表涕零 涕 古义是眼泪 • 今义是鼻涕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古义是痛心、遗憾 今义是深切地憎恨 开张圣听 开张 古义是扩大 今义是店铺开张 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义是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 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古义是时候、时刻 今义是四季之中的第三个季节
6.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 1.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 2.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 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来”。) • 4.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与中心语。) • 5.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 为”。) •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 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 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 或“拿”。)
• 3、通假字 •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 别 •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11醉翁亭记
• 1、重点实词 •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临: 坐落。) •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靠近) • 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 动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语文
中考知识点归纳2024语文中考是学生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其知识点的归纳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2024年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复习时,应重点掌握以下几类知识点:- 常见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等的用法和意义。
-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 古文翻译技巧: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注意保留原文的韵味和风格。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对现代汉语文章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复习要点包括:- 文章结构:掌握文章的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和理解。
- 文章主旨: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三、作文作文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文复习要点:- 写作技巧:包括开头、发展、结尾的写作方法。
- 素材积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包括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等。
- 审题立意: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写作方向。
四、诗词鉴赏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复习要点:- 诗词形式:了解不同诗词的格式和特点。
- 意象分析:掌握如何通过意象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 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词的情感色彩。
五、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复习,包括对文学流派、文学体裁、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
- 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 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等。
- 重要作家作品:了解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结束语中考语文的复习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巩固。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中考,取得理想的成绩。
记住,勤奋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祝所有考生中考顺利,成绩优异!。
新疆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新疆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疆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文言文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语文之一,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新疆中考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考核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新疆中考文言文必考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又称古文或正书。
其主要特点是使用古代的文字体系,如不常用的繁体字、古代标点符号等。
文言文也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例如多用句式倒装、省略等手法。
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1. 文言文的标点符号:文言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有顿号、顿逗、句号、问号、叹号等。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 文言文的古代汉字:文言文中的部分字词是古代汉字,不同于现代汉字的使用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汉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3. 文言文的常用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常用的句式结构,如主谓句、状中句、倒装句等。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句式,以便正确地进行阅读和理解。
4. 文言文的词汇:文言文中有很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汇,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以便顺利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三、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先通读全文: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2. 注重细节理解: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注重细节的理解和分析。
他们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词汇使用等细节,以便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多加练习:阅读文言文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过程。
学生应该多读一些经典文言文作品,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 增加词汇量:写作是要求对词汇的掌握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尤其是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
2. 练习句式转换: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将一些现代汉语的句子转换为文言文的句式,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全部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考重点词分类汇总
既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已经)
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不久)
加
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戴上)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虚夸,夸大)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益处)
间
jiān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时候)
jiàn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断绝,隔绝)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透明)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贤明,英明)
明灭可见《小石潭记》(亮,明亮)
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光亮)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光景,景色)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大)
广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大)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宽敞)
规
所然规往《桃花源记》(打算,计划)
归
女有归《大道之行也》(女子出嫁)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归依)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返回)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原因,缘故)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所以,因此)
观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观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景象)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阅览,阅读)
矜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同“鳏”,老而无妻)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吃完)
惊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吃惊,惊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起,这里指没有风浪)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初中生必备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3、词类活用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性发生了变化。
比如“名词作动词”,“蹄”原是名词“蹄子”,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蹄”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去、到、往”。
2、其(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2)作语气助词,表反问、推测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和、又”。
(2)表承接,“就、然后”。
(3)表转折,“但是、却”。
(4)表修饰,“地、着”。
4、以(1)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来、以致”等。
1、判断句以“……者,……也”“……,……也”“……者,……”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2、省略句在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被动句用“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五、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忠实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雅语言优美,尽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翻译。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六册教材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鸢飞戾天者
戾
至、到达
罪过,乖张
《与朱元思书》
经纶世务者
经纶
筹划、治理
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与朱元思书》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真正,确实
诚实
《富贵不能淫》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富贵不能淫》
子未学礼乎
子
你
儿子
《富贵不能淫》
丈夫之冠也
丈夫
男子
女子的配偶
《富贵不能淫》
父命之
月色入户
户
多指门
住户,人家
《记承天寺夜游》
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纪念,思念
《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转折连词,但是
《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
清闲的人
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记承天寺夜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表示约数
或许,允许
《与朱元思书》
猛浪若奔
奔
指飞奔的马
奔跑,飞奔
三人行
三
表示多个
表示确数
《〈论语〉十二章》
有朋自远方来
朋
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
《〈论语〉十二章》
饭疏食,饮水
疏
粗糙
疏通、疏散
《〈论语〉十二章》
饭疏食,饮水
水
指冷水
无色无味的液体
《〈论语〉十二章》
温故而知新
故
学过的知识
原来的、从前的
《〈论语〉十二章》
学而时习之
时
按时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 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三)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诗经》两首一、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1、言: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劳动,劳作。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动词词头,无实意。
如曰归曰归。
叫做,称作。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说。
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靡:浪费。
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无,没有。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倒下,后退。
如:左右皆靡。
6、思:思考。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念,挂念。
如:已行,弗不思也。
心情,情思。
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助词,无实义。
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雨:众多。
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离散。
如:一别如雨。
动词。
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
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灌溉。
如:水能自雨田。
润泽。
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形容词作动词: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三、古今异义词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四、一词多义1、之: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以之兴怀(代词)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2、修:茂林修竹(意为“高”)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虽: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以: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死生亦大矣。
(语意山构成判断)倒装句:状语后置: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于欣于所遇。
3、终期于尽。
4、不能喻之于怀。
定语后置:1、仰观宇宙之大。
2、俯察品类之盛。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一、虚词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