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个体心理现象与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现象与个体行为PPT课件
B=f(P·E) 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 根据卢因的观点,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
3
-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红旗轿车承载了国人的很多回忆,上世纪60年代,它以典雅的造型、 精心的手工工艺、宽敞的车身,代表着一种极高的社会身份,并作为中 国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的礼仪用车,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牌,不仅中国人 尊尚红旗,连外国人也仰慕红旗。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因为红旗车所 谓的耗油量大、成本高、产量低而停产。至此中国完全停止了本国自产 轿车的生产。接近30年的停息之后,2013年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的微 博提到,王毅外长的公务用车是红旗H7轿车,国产红旗再次昂首挺胸登 上了历史舞台。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消费动机决定了人的消费行为。红 旗车为何受到青睐?
12
-
二、价值观与行为
价值观种类
1.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罗可奇设计了价值观调查问卷(RVS),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 一种称为终极价值观,指的是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 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诸如舒适的生活、成就感、世界 和平、平等、自由、快乐、自尊等。另一种称为工具价值观, 指的是人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如勤奋工 作、襟怀开阔、清洁、勇敢、宽容、富于想象力、顺从、负责 、自律等。
⑴ 第一印象。又称“首因效应”,它是指在人对人的知觉
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
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
解释,反之也一样。
⑵ 晕轮效应。或称“以点带面”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
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这一
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
个体行为分析
有礼貌旳 唯物旳 容忍
–6。以己度人
• 以己度人也叫投射,就是将自己旳感觉、倾向或动 机投影到你对别人旳判断之中,即以你自己所具有 旳品质来看其他人,以为他们也具有这些品质。尤 其是当知觉者本身有某些不良品质而自己又没有意 识到旳情况下尤其如此。
–例如,一种管理人员可能被即将到来旳组织改革谣言 吓坏了,于是将别人看旳比自己更害怕组织改革;具 有悲观个性特征旳人,例如懒散、吝啬、顽固、办事 无条例等,往往以为别人比自己在这些方面更严重。
–其次,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两种效应旳主动作用。讲话、 办事、接触人、做详细工作,要善始善终,不能使人感觉 “无头无尾”、“虎头蛇尾”、“蛇头龙尾”。
–4。知觉防御
• 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旳信息会视而不见或 加以歪曲,以到达防御旳目旳。
–当知觉者发觉被知觉对象与自己已经有旳定型模式不 相符合时,便会经过抹去被知觉对象中那些与模式不 相符旳部分,从而对被观察对象加以歪曲。
(二)社会知觉旳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叫做首因效应,是指一种人在同别人首次接触时所形成 旳最初印象。它是一种人经过对别人旳外部特征旳感知,进而取得对 他旳动机、情感、意图等方面旳认识,最终形成有关这个人旳印象。 对某人旳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他后来一系列行为旳 解释。
(1)主动作用 第一种五分钟 “新官上任三把火”
台湾大学生对各国人旳刻板印象
编号
美国人
1 2 3
• 民主旳 平旳
4 5
•
天真旳
6 • 乐观旳
7 8
式旳
9•
10
11 •
友善旳 热情旳
12
善旳
13
14 • 进取旳
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体系组织行为学从两个方向构筑起基本概念体系:(一)人的特性方面:1.个体差异。
人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共性,但世上的人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个体差异要求对待每一雇员个人能做到公平和正义决不可千篇一律。
2.完整的人。
尽管一些组织只希望雇佣一个人的头脑和技能,但他们雇用到的却只能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一个功能。
某人的技艺同他的知识或背景分不开,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发挥作用的。
3.行为有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正常行为都有其原因。
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或者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
就需求说,人的行为受他自己的需求的激励而不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激励。
4.人的价值人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自己的价值观念做出任何决策。
(二)组织性质的描述(组织与组织特征)1.组织的涵义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的特征⑴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⑵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⑶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与环境◆环境包括了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技术、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不同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的利益相关者。
◆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
◆组织必须正视环境的变化,同时,组织也影响环境。
但一般说,组织对环境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组织与管理什么是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计划是第一项管理职能,它是制定组织未来期望以及明确如何实现期望的过程。
第1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课用)
理学科自身的发展
教育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人施予双向心 理影响的过程。
第四节 心理学与教育
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改善教师德育效果 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改善教师自身素质
谢谢!
内、外情境因素称为刺激(stimulus)。
研究心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S-O-R研究范式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 而又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 本法则。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 分析和测量来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最初,黑猩猩们对这位闯入其领 地的白皮肤的不速之客纷纷躲避。 珍妮只能在500米外观察它们。为 了求得黑猩猩的认同,珍妮露宿林 中,吃黑猩猩吃的果子。15个月 后,黑猩猩们对珍妮终于习以为常 。珍妮甚至坐在黑猩猩身边,它们 也爱搭不理地懒得看她一眼。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过去,我们认为人类是惟一懂感情的动物。珍妮发现,黑猩猩每天要用两三 个小时互相梳理皮毛联络感情,这是它们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而寻找食物 则花一个小时。它们从整理皮毛得到的温情与快意似乎超过了吃东西的愉快。 它们久别重逢的场面酷似人类,不乏搂抱、握手的亲热之举。可见黑猩猩的 感情世界非常丰富。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观察的种类
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适用条件
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优点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和预测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心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个体的态度、动机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领导方式。
三、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对组织的绩效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主动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团队不断进步,提升整体绩效;而消极抱怨的个体可能会破坏团队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例如情绪低落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积极心态的员工则更容易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表现。
同时,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循环。
五、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组织文化等。
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外向性的员工更善于与人交往,而开放性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曾遭遇挫折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六、如何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激励团队协作。
其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注重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七、结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和引导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心理与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第二篇 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心理特征
(二)社会知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因素: (1)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4)认知偏见:
认知对象的因素 (1)魅力;
(2)知名度;
(3)认知对象的主观表现。
情境因素
(1)空间距离;
(2)特定的背景。
第十七页,共58页。
(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与管理行为
部原因引起的,那么就可以推测出该行为者的许多特点,并对 该行为的再次出现进行预测。
第二十一页,共58页。
3. 归因理论
4. (2)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在试图归因时可能用到的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 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三种信息的使用:
一贯性信息:即个体的行为在前后不同的时间内,或在其它 场合的行为是否前后一贯;
对于成功的归因不同,行为也不同: A:归结为内部原因(能力,努力),个体会感到满足和自豪; B:归结为外部原因(任务简单,运气好),个体感到惊奇和感激; C:归结为稳定因素(能力,难度),个体工作的积极性可能会
增加,也可能会降低。
D:归结为不稳定原因时(努力,运气),个体会产生迷盲和不自信感, 工作积极性可能会提高,也可能会降低。
一致性信息:个体的行为是否与周围其它人有相同的反应;
区别性信息:在对待不同的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否有差 别。以上三类信息的使用情况,决定了我们对行为归因的可 先靠程度。
第二十二页,共58页。
(2)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区别性
低
高
高
行为信息
一贯性
高
高
低
一致性
低
高
低
归因类型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的能力,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3.组织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4.组织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的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的研究目的: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达到组织目标。
5.组织研究的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6.组织行为研究的发展过程:⑴亚当斯密、小瓦特、巴贝奇等,人们开始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⑵欧文——“人际关系之父”,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⑶丹尼尔麦卡纳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等对美国铁路企业管理的研究。
⑷20世纪20年代,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序幕。
“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⑸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会议上,把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⑹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任何群体的行为。
其特征是既注重人的因素又注重组织的因素。
⑺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⑻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阿吉雷斯、麦格雷戈,1957年阿吉雷斯《个性与组织》从组织角度来分析影响职工发挥潜力的原因。
1960年麦格雷戈《企业的人的方面》总结了人性对立的两方面即X理论和Y理论,认为传统理论来源与教会和军队,没有接触现代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此把人看做是厌恶工作、需要严格控制的消极因素,称为X理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般人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称为y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教案
知识目标: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掌握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 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度与态度的功能,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 度与态度的功能 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能够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 案例讲解 小组讨论
图 2-1 需要、动机和行为三者的关系 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的任何动机与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没 有需要,也就无所谓动机与行为。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 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动机才会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 但并不是每个动机都必然引发行为。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 为。 第二节 知觉与社会知觉 学习目标 理解知觉及社会知觉的概念; 了解知觉的特性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学习案例 人际敏感性 有时候问题很简单,人们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缺乏对他人的敏感。例如,有 位工头曾抱怨他的下属如何古怪。一次,工头对他的一个下属说:“嘿,小伙子,过去把木 料抬起来!”该下属竟然恼羞成怒地嚷道:“不要叫我‘小伙子’,我有名字!”这位工头 感到无法理解,他不知道该下属年纪轻轻的,却会对这样一个“完全合理的称呼”发火。 知识精讲 一、知觉 (一)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 解释的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就形成了 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2)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3) 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4)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 丰富的人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二) 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2.恒常性
组织行为学复习要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要点第一章导论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一、组织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部分:基本知识点一、组织行为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组织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面的特点。
通常,把组织行为分为三个层次。
※1、个体第一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
2、群体第二层次,重在分析组织成员在群体工作中的相互影响。
3、组织第三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与作用1、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力;2、重视研究个人需要,并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与达到组织的目标相协调;3、重视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4、重视领导行为的研究,调节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5、重视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研究。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1.经验总结法;2.实验法;3.现场研究法;4.案例比较法四、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所经历的几个阶段1、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实验和他的《科学管理原理》(2)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韦伯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普通心理学 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心理学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动物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
3.心理学是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心理现象的科学。
4.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个体心理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过程(克服障碍\达成目标)心理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认识过程④: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过程①情感过程⑤: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⑥: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③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①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②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③情感过程: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各种态度体验如:常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等。
④认识过程:指个体对客观刺激(信息)接受、编码、存储、提取的心理过程。
⑤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还能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行动,力求加以实现,这一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行为(behavior):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学通过行为研究人的心理。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conciousness)—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2.无意识(unconsciousness)—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第二章 个体差异及行为
充满热情、精力充沛、情绪发 张飞、李逵、 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且难 李白、巴普洛 以控制、脾气暴躁、易感情用 事、好冲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 贾宝玉、王熙 际、表情丰富、情绪发生快而 凤 多变、但适应性较差、缺少耐 性、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 沉着冷静、自制力强、情绪发 陈景润、牛顿、 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 达尔文、爱迪 内心坚毅、冷漠、可塑性强、 生、爱因斯坦 适于从事程序化的学习、缺乏 生气、执拗 行为孤僻、不善交际、易多愁 林黛玉 善感、反应迟缓、情绪发生慢 而强、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 性格有明显的内倾性
组织行为学
主 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二篇 个体行为 第二章 个体差异及行为
第三章 知觉及行为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及工作满意度 第五章 激励与行为 第三篇 群体行为 第六章 群体行为概述 第七章 沟通与人际关系处理 第八章 领导力 第九章 团队建设 第四篇 组织行为 第十章 组织结构及设计 第十一章 组织文化建设
第一节 什么是个性
四、个性研究的意义
2.实现最佳管理
利用个性差异采用合理的激励手段,实现最佳管理。员工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对各种环境因素的重视程度也 不同。管理者研究员工的个性,可以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手段,如为安静型的员工设置更好的办公环境,为 兴奋型的员工设置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更加灵活的办公条件,为活泼型的员工设置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为抑 制型员工调整工作位置和工作内容,为员工设置更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助于管理者从团队出发,组织和建设团队, 实现最佳管理。
第一节 什么是个性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 1.个性倾向性
个体行为基础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 •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 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 持不变。 以上三种特征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 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三种特性表现越明显。
知觉的恒常性
三、 知觉错觉:
人们知觉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知觉的经验 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产生错觉。其原因是: 1、 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性。如图:
总和性 蕴涵了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如气质性 格、能力、态度、价值观等) 稳定性 人的个性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旦形 成,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差异性 人与人之间个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3、 人性(人格)的分类 • 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 (1 )按人的工作特点与感情特征分: • 可分为A型人格与B型人格。 • 其中A型人格表现为:
(a) 节奏快 (b) 争强好胜 (c) 追求同时做好和处理多 件事物 (d) 无法处理休闲时光 (e) 着眼于数字与数量 反之则为B型人格。
• (2) 按人的认知风格分:
A 感觉 感情型 表现为凭感觉办事,讲 究实际,重视人与人之间感情因素。 B 直觉 感情型 思考问题更多地带有理 性色彩,富有想象力,希望别出心裁,重视感情因素。 C 感觉 思考型 讲究实际,重视细节, 习惯逻辑推理,循规蹈矩,喜欢与数字打交道。 D 直觉 思考型 重视抽象,习惯于不带 有感情色彩的理性思维,喜欢在不涉及人际关系的部门 工作。
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个体心理学过程的一 个重要阶段。 •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 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知觉和感觉的关系与区别是: • • • 1 感觉 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物 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总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专一器 官分析的结果。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心理 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 • 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 •理特征
『思考题』: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重点: 个性特点以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 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
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等。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 仍然保持不变。(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你看见是什么?
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
•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 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 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
外在的
因
稳定性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归因理论的现实意义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 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
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 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一般性质:多种多样,非常复杂;十分奇妙;不具形体性,他人无法直接观察一、个体心理个体:动物和人类的一个个有生命的整体。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人有许多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活动或过程。
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一般通用。
人的心理现象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任何心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心理过程的动态性:心理操作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心理过程分类:知:认识(认知)过程,情:情绪活动,意:意志活动1.1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获取事物个别属性的信息。
知觉:解释感觉信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注意: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和指向性。
记忆:贮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想象: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思维:获取间接的概括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言语: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接受他人的经验。
1.2 情绪活动情绪和情感:人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表现: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分类: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1.3 意志活动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表现:有目标,有计划,努力排除障碍,力图达到目标2、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相对稳定状态-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不像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
情感与工作绩效
情感与任务绩效
01
情感对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积极情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更好
的任务绩效。
情感与关系绩效
02
除了任务绩效外,情感还影响关系绩效,如团队合作和人际关
系的建立和维护。
情感调节与工作绩效
03
个体可以通过情感调节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例如通过
积极情绪的增强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05
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1 2
组织公民行为与情感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愿表现出的对组织的积 极贡献,情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重要影响。
积极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积极情感的员工更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 团队协作、帮助同事和参与组织活动等。
3
消极情感与反组织公民行为
消极情感的员工可能表现出反组织公民行为,如 偷懒、推卸责任和破坏组织氛围等。
详细描述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目标管理 、360度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员工 的工作表现。
总结词:绩效评估与管理是衡量 员工个体心理与行为表现的重要 手段,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确保 评估过程客观、公正。
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 培训等挂钩,以激励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
详细描述
综合型激励理论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 立一个更为全面的激励框架。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是相互作用的,组织需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以激发其工作动力。综合型激励理论为组织提供了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和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工作动力。
04
情感与行为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behavior) 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例如,吃饭、穿衣、散步、劳动、娱乐,都是人类各种不同的行为。
有的行为很简单,只包含个别或少数几种反应成分,如光线刺激眼晴引起眼睑关闭,食物刺激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肠胃因饥饿而加快蠕动等。
有的行为则很复杂,包含了较复杂的反应成分,如写字、体操、驾驶飞机等。
这些行为由.系列反应动作所组成,成为各种特定的反应系统。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
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stimulus)。
强烈的光线是使眼睑关闭的刺激,饥饿是使胃肠蠕动加快的刺激。
在人类行为中,语言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语言发布命令,可以支配别人的行为,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使行为服从预定的目的。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没有人对光线、声音、气味的感知觉,就不会有对光线、声音、气味的反应。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有丰富的主观世界。
主观世界的情况不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
俗话说,“ 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喝蜜蜜不甜”。
有机体的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可能极不一致。
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的外部行为反应。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一个人的视觉和听觉能力,是通过他对微弱光线和声音的反应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记忆,是通过它运用知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通过面部和姿势表情表现出来的。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或是一个“黑箱子”,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重量、大小和体积,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例如,我们可以用摄像机拍摄体操队员的精彩表演,用计时器记录工人的动作反应时等。
由于行为表现出人们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或打开“黑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0/2014
(二)动机
概念
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心理因素。
分类
动机
生理性动机:起源于生理性需要,比较低级的动机,如饥饿、 干渴、性、睡眠 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如亲合、爱情、归属、成就等 又可分为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
5/10/2014
(三)行为
概念
指人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 的活动。
5/10/2014
(一)意志的概念
概念
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 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
⑴ 意志行动是具有自觉目的性的行动。 ⑵ 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⑶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5/10/2014
意志与认识、情感
意志与认识过程:意志依赖于认识:认识需要意志 意志与情绪情感:首先,情绪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又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其次,意志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调节作用,正如所谓的“理智战 胜情感”。
5/10/2014
二、个体心理
认知(知):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包括感 觉、知 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情):人对现实的态度体验,如情绪、情感
意志活动(意):人在改造现实时不怕困难,去完成任 务的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指的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意识倾向性,包 括需要、动机、世界观等
5/10/2014
(二)意志行动与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环节 采取决定阶段:首先是解决动机斗争的问题。然后, 确定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达到目的的方 式和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坚强的意志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 采取积极行动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 是制止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 ⑴ 接近—接近冲突。个体同时被两个事物所吸引。 ⑵ 回避—回避冲突。个体同时被两个事物所排斥。 ⑶ 接近—回避冲突。个体被同一事物所吸引和排斥 ,决定是否要做的事中既有喜 欢的一面,又有不喜欢的一面。 ⑷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个体同时被两个事物吸引 和排斥。 5/10/2014
(二)价值观对人行为的影响
1.价值观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心理基础 2. 价值观影响态度和行为
3. 价值观是构成组织(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
4. 价值观是组织甄选和培训员工的重要工具
5/10/2014
一天,一只兔子在山洞前写文章,一只狼走了过来,问: “兔子啊,你在干什么?”答曰:“写文章。”问: “什么题目?”答曰:“《浅谈兔子是怎样吃掉狼 的》。”狼哈哈大笑,表示不信,于是兔子把狼领进山 洞。过了一会,兔子独自走出山洞,继续写文章。一只 野猪走了过来,问:“兔子你在写什么?”答:“文 章。”问:“题目是什么?”答:“《浅谈兔子是如何 把野猪吃掉的》。”野猪不信,于是同样的事情发生。 最后,在山洞里,一只狮子在一堆白骨之间,满意的剔 着牙读着兔子交给它的文章,题目为:“《知觉里的现 实》。
分类
1.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代表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 2.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也就是完成目标达到满足的过程. 3.间接行为:与当前目标暂无关系,为将来满足需要作准备的行为
5/10/2014
行为与动机关系
同一动机
导致 导致 导致
不同行为
不同动机 多种动机
同一行为 同一行为
合理动机
导致
不合理行为
不合理动机
导致
合理行为
5/10/2014
(四)需要与动机关系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基础和始发点。
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显现为外在的可见行为。
需要一经满足,便失去作为动机源泉的功能,动机活力 既失,行为也就终止了。
5/10/2014
(五)需要、动机与行为关系
需要
新 需 要
心理紧张
动机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心理过程的特征,如能力、气质、 性格
5/10/2014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它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 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 过程。 产生的原因——卢因的观点——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 B=f(P·E) 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 根据卢因的观点,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 机是由需要支配的。
5/10/2014
2.社会知觉效应
⑴ 第一印象。又称“首因效应”,它是指在人对人的知觉 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 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 解释,反之也一样。 ⑵ 晕轮效应。或称“以点带面”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 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这一 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 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⑶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有时最后给 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特征 的解释。在社会生活和管理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先入为主”, 也不能不看过去、只看现在,而应该以联系发展的态度感知事 物。此外,要在一定条件下,讲话、办事、接触人、做具体工 作,要善始善终,不能使人感觉“虎头蛇尾”。
5/10/2014
(一)感觉和知觉
感觉
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 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
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引起 的反应。
5/10/2014
(二)知觉过程
刺激
五官
注意
组织
解释
决策及行为
判断
提取
5/10/2014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自身特征,如大小、强度 对象和背景差别 对象组合,遵循相似、相近、闭合和连续法则
5/10/2014
(一)需要
概念
个体在某种重要而有用或必不可少的事物缺、 丧失或被剥夺时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
分类
1.生理性需要:天然性的、生物性的、原始性的需要如饥、渴、睡、眠、 性、对痛苦的躲避 2.社会性需要:社会性的、后天学来的需要,如成长的需要、成就的需要 3.一般性需要:介于生理和社会需要之间的中间性需要 ,好奇、喜动、探索
5/10/2014
2.奥尔波特价值观分类 类型 经济型 价值观特点 强调有效和使用
理论型
审美型 社会型 政治型
重视以理性和批判的方法寻求真理
重视外形与和谐匀称的价值 强调对人的热爱 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
宗教型
关心对整个宇宙的理解和体验的融合
根据奥尔波特对价值观的分类方法可以知道,不同的工作群体具有不同的 价值观。
5/10/2014
红旗轿车承载了国人的很多回忆,上世纪60年代,它以 典雅的造型、精心的手工工艺、宽敞的车身,代表着一种极 高的社会身份,并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的礼仪用车, 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牌,不仅中国人尊尚红旗,连外国人也仰 慕红旗。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因为红旗车所谓的耗油量大、 成本高、产量低而停产。至此中国完全停止了本国自产轿车 的生产。接近30年的停息之后,2013年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 室的微博提到,王毅外长的公务用车是红旗H7轿车,国产红 旗再次昂首挺胸登上了历史舞台。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消费 动机决定了人的消费行为。红旗车为何受到青睐?
主观因素: 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特征,学习和过去经验
情境因素:适应,对比,敏感比,感受性低
5/10/2014
(四)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分类
对人的知觉(他人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 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 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 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5/10/2014
3.格雷福斯价值观分常少见,实际等于婴儿。并不意识自己和周 围的人类是作为人类而存在的。他们可是照着自己 基本的生理需要做出反应,而不顾其他任何条件。
依赖成性,服从于传统习惯和权势。
第二级
部落型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第六级
5/10/2014
(一)价值观概念
概念
个人(或群体或组织)对客观事物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评价和看法,是 他们衡量自己行为与目标时的参照点与选择标准,它代表了一系列 基本的信念。
属性
1.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和状态是重要的
,如集体利益
,金钱至上 2.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的程度,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 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我中心型
坚持己见型 玩弄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
信仰冷酷的个人主义,自私和爱挑衅,主要服从于权 力。
对模棱两可的意见不能容忍,难于接受不同的价值观, 希望别人接受他们的价值观。 通过摆弄别人,篡改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非常现 实,积极争取地位和社会影响。 把被人喜爱和与人善处看作重于自己的发展,受现实 主义、权力主义和坚持己见者的排斥。
5/10/2014
85岁了,王石最崇敬的企业界大佬、人称“橙王” 的褚时健仍在玉溪市和哀牢山的果园间两头奔走。 褚时健,曾因执掌云南玉溪卷烟厂而被称为烟王; 又因贪污案发,于1999年被判无期徒刑。2002年, 74岁的褚时健因严重糖尿病被保外就医,开始在云 南哀牢山区种橙。近日,记者获悉:2011年,褚时 健的果园利润超过了3000万元,固定资产超过8000 万元。这意味着,85岁的褚时健成了亿万富翁。一 位9旬老人,凭借什么成就了亿万资产?
5/10/2014
⑷ 定型效应。又称“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 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比如,年轻人总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缺乏进取 心,老年人认为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可靠。 ⑸ 投射效应。投射效应就是将自己的感觉、倾向或动机投影到你 对别人的判断之中,即以你自己所具有的品质来看其他人,认为他们也 具有这些品质,特别是当知觉者本身有某些不良品质而自己又没有意识 到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例如,一个管理人员可能被即将到来的组织改革 谣言吓坏了,于是将别人看的比自己更害怕组织改革;具有消极个性特 征的人,如懒惰、吝啬、顽固、办事无条理等,往往认为别人比自己在 这些方面更严重。 ⑹知觉防御。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视而不见 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使人对刺激的 冲击加以缓冲,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光靠回避、 歪曲知觉对象是不行的,而必须客观地修正自己的心理定型模式,使其 与外部世界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