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二-组织行为学心理活动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的心理分析》

组织的心理分析引言组织是由一群人共同组成的,人们在组织中相互协作,共同追求组织的目标。
组织的机构和运作方式是由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所决定的。
因此,理解组织的心理分析对于管理者和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分析组织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组织心理特征个体心理状态组织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理状态。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工作态度和士气。
在组织中,有些人可能对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持怀疑态度,而有些人可能对组织深感满意和认同。
个体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和表现。
领导力和权威组织中的领导力和权威也是心理的体现。
领导对组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领导者的能力和风格会影响员工的自信心、满意度和工作动力。
一个具有鼓励和支持性领导风格的领导者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组织参与度和工作表现。
组织文化和氛围组织文化和氛围是组织心理分析的重要因素。
组织文化可以影响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一个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和多样性的组织文化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组织并更积极地为组织做出贡献。
组织中的动机个体在组织中的动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动机,理解和满足员工的动机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个体的动机可以通过奖励和激励机制来激发,从而提高个体的绩效和工作质量。
心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心理状态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以下是心理对组织行为的几个重要影响方面:组织参与度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对组织的参与程度。
一个对组织感到满意和认同的个体更有可能积极参与组织的活动和决策,相反,一个对组织感到不满或不认同的个体则可能不愿意参与组织的活动和决策。
因此,管理者需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积极提高他们的组织参与度。
组织合作与团队精神组织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在团队中的协作和合作意愿。
一个对组织和团队有着高度认同感的个体更有可能愿意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用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分析个人行为

扎根雪域的格桑花院系: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姓名:学号一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
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
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
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
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
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
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谢晓君在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而是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2011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
“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
”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
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
谢晓君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但如今,她的双手被高原干冷天气侵蚀后变得有些粗糙,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孩子们洗过衣服,拥抱过孤儿,擦去过孩子脸上的泪水,却很少弹钢琴。
“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弹琴。
”对于西康福利学校在校的143名孤儿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12年来,他们也曾犹豫,但却不曾后悔。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监狱模拟实验体现出哪些群体成员的角色理论??参考答案:?角色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一社会中占据的特定的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扮演着一个或多个角色。
?(1)角色知觉,对角色的认知。
这些角色的认知来源于周围的多种刺激:朋友,书籍、电影和电视,参加这次实验的学生,就像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自己的个人经历,如在家庭(父母与孩子)、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以及在其他情境中体会到有权和无权关系,了解到关于犯人和看守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能够很容易而且迅速地进入与他们内在人格特点迥异的假设角色当中。
(2)角色期待,别人对你的角色的行为与态度的预期。
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中,他人希望自己表现出的行为由做出行为的背景所决定。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地迅速,人格正常、未经新角色训练的人,也会表现出与自己扮演的角色相一致的极端行为。
(1)秦明厂长到底遇到了些什么样的冲突?(2)这些冲突完全是消极的吗?有没有积极的因素??参考答案:(1)公司采购部经理并未接受秦明厂长的意见却向总经理告状,总经理告诫秦明要按权限和指挥链行事。
秦明厂长精心制定了一套本厂干部和员工的培训计划,教育科长没有执行他的计划,因为此事又遭到了主管教育的副总经理的批评。
这些都是由职权之争引发的冲突。
?秦厂长决定对厂技术科的M4产品研发小组予以重奖一事引起了各种负面议论,公司的销售副总经理又生硬地提醒他不要因为此次奖励而影响今年的销售工作,这是因为地位争斗引起的冲突,销售部门认为在奖赏方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秦厂长晚上回家后因为儿子考试不及格又与妻子发生争执,这是因为角色冲突引起的冲突。
(2)这些冲突不完全是消极的,它们有积极的一面。
冲突分为功能正常型和功能失调型。
功能型冲突是一种有益的、建设性的对抗,功能型冲突有利于产生新的观点,有利于个体的学习和成长,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1)认知阶段①认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这些不同的感觉,使得个体在认识事物时,能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它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印象。
②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
当个体调动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这—过程。
(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个体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感知、表象的联系,即一方面保持着事物个别属性同整体形象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继续发展感知和表象的认识功能,使得认识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转化和交替发展,共同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情境二 组织行为学心理活动分析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
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 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理问题。根据人的行为 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 和素质、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断。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 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 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二)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希波克拉底和盖仑,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1)胆汁质型。兴奋,灵敏,善变,易被影响;冲动,直爽;精力旺盛, 动作迅猛,性情暴躁,脾气倔强,粗心大意;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 外倾性明显。 (2)多血质型。兴奋,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稳定性差;活泼好 动,富有生气,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好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和 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外倾性较强。 (3)粘液质型。情绪兴奋性和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 深思远虑,思维、语言、动作迟缓;交际适度,内心很少外露,坚毅执 拗,冷漠,自制力强。 (4)抑郁质型。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心谨慎,敏感 多疑,内心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不活泼;易于疲劳 ,而疲劳后又易于恢复;办事不果断,缺乏信心;内倾性明显。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2.知觉对象的特征 (1)对知觉事物的组织与整合。 ①接近律。 ②相似律。 ③闭锁律。 ④连接律。 (2) 知觉对象的特征。颜色、形 状、大小、声音、强度和高低、 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 等都会影响知觉的结果。Leabharlann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3.知觉的情境因素 (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 现象叫适应。 (2)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 现象称为对比。 (3)敏感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称为敏 感化。 (4)感受性降低。感受性降低与适应引起的感受性变化不同,它 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_[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68b9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6.png)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内控者绩效佳 外控者绩效佳
内控者绩效佳
工作并不需要极大的努力,也没有及时 奖励,通过合同决定小时报酬率
外控者至少和内控者绩效一致
人格特质在管理上的应用
人格是较稳定和难以改变的 组织要注重人员的选拔和工作的分配 不能企图通过培训改变员工的性格
人格与工作匹配
❖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人格-工 作适应性理论(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他指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 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 境的匹配程度。他划分了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职业兴趣的类型
机械型
调研型
常规型
艺术型
企业型
社会型
类型
偏好
人格特点
机械型
害羞、真诚、持久、稳定、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顺从、实际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调研型
分析、创造、好奇、独立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理论的活动
社会型 常规型
社会、友好、合作、理解
顺从、高效、实际、缺乏 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人的活动
霍氏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机械性兴趣(Realistic) 调研性兴趣 (Investigative) 艺术性兴趣 (Artistic) 社会性兴趣 (Social) 企业性兴趣 (Enterprising) 常规性兴趣 (Conventional) 兴趣与人以往经验有关,可以培养
归因
❖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认为我们对 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 种意义。
❖ 归因过程: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的方式。
知觉者的内部因素:信息、信念、动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教案

知识目标: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掌握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 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度与态度的功能,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 度与态度的功能 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能够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 案例讲解 小组讨论
图 2-1 需要、动机和行为三者的关系 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的任何动机与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没 有需要,也就无所谓动机与行为。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 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动机才会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 但并不是每个动机都必然引发行为。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 为。 第二节 知觉与社会知觉 学习目标 理解知觉及社会知觉的概念; 了解知觉的特性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学习案例 人际敏感性 有时候问题很简单,人们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缺乏对他人的敏感。例如,有 位工头曾抱怨他的下属如何古怪。一次,工头对他的一个下属说:“嘿,小伙子,过去把木 料抬起来!”该下属竟然恼羞成怒地嚷道:“不要叫我‘小伙子’,我有名字!”这位工头 感到无法理解,他不知道该下属年纪轻轻的,却会对这样一个“完全合理的称呼”发火。 知识精讲 一、知觉 (一)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 解释的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就形成了 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2)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3) 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4)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 丰富的人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二) 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2.恒常性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一)章节名称: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讲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如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
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阐述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
4.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应用。
5.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概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
2. 讲解:进行PPT演示,讲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4.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历史和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二)章节名称:个体行为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个体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的概念:介绍个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讲解个体行为分析的常用方法,如心理分析、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3. 个体行为分析的技巧:介绍个体行为分析的实用技巧,如观察、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 情绪与心境

小明走进教室,安静地坐下,看起来很满足、很放松 的样子,那他是:
A.高消极情绪 B.低消极情绪 C.高积极情绪 D.低积极情绪
答案:B
情绪对理性思维非常重要:情绪帮助我们理解 我们所处的世界 理性的神话——情绪是理性的对立面
进化心理学
情绪能够实现进化目标:有助于基因库的生存 然而,该理论未被普遍接受
体验,多半有比较明显的躯体方面的变化。
情绪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情绪往往随情境或一时的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情境的变迁或需 要的满足而较快地减弱或消逝;而情感则基于对主客体观关系概括 而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因而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情绪有较多的外显性和冲动型,而情感则较为内隐和深沉。 与情绪相比较,心境的发生是后效性的,且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心 境的产生情境和引发对象常常因时间上的遥远而缺乏显著性。
事件更久
正向偏移:当事情发生时,大多数个体都会体验到一种温和的积极心境
看看你情绪控制指数有多高?
有些时候,有些人,有些事总会让人有纠结的情绪,能控制好这种情绪就是高 Eq的表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自我情绪控制的指数有多高吧! 1.当和别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你已经很生气,但你能很好的掩饰你不满的情绪 是 不是 2.当遇到困难时,有阿Q精神,觉得这困难是人生的一大考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是 不是 3.当朋友心里有秘密,有难言之隐的时候,你能通过他的行为举止发现异常 是 不是 4.遇到大考(大事)的时候,你晚上的睡眠质量还是可以 是 不是 5.看到一部好的动画片或电影的时候,你会与好友分享,但并不会沉浸其中一直回味 是 不是 6.当你状态不好的时候,你会适时转变,重新开始吗? 是 不是 7.你认同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对别人的流言蜚语是很在乎吗? 是 不是 8.你是那种做事绝不后悔型的吗? 是 不是 9.你能很快适应一个新环境,比如说:新学校、新单位、新工作吗 是 不是 10.朋友都比较喜欢你,基本上你是每场活动必到吗? 是 不是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效能的学科,旨在理解和解决组织中发生的行为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分析来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案例背景假设我们的案例是一个大型跨国企业,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业务涵盖全球多个国家。
最近,该公司的一家子公司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员工流失率上升、团队协作不佳、工作效率下降等。
公司高层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聘请组织行为学专家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分析过程1. 问题诊断首先,组织行为学专家们对该公司进行了问题诊断。
通过面谈员工、观察工作环境和收集员工反馈,他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a. 员工流失率上升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离职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和不满意的薪资待遇。
也有一部分员工表示他们离职是因为工作环境不友好和缺乏激励。
b. 团队协作不佳通过观察和与员工交流,专家们发现团队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造成工作流程不畅和冲突增加。
一些员工也表示他们感到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较低,不愿意与其他团队合作。
c. 工作效率下降专家还注意到员工的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调查发现,这可能是因为员工感到缺乏对工作的动力和认同感。
一些员工还提到他们认为工作没有挑战性和发展空间。
2. 解决方案基于问题诊断的结果,专家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a.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激励措施为了减少员工流失率,公司可以制定更完善的职业发展计划,为员工制定明确的晋升和培训计划。
此外,公司还可以考虑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留存率。
b. 加强团队建设和沟通为了改善团队协作,公司可以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团队会议和讨论,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c. 提供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和发展空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公司可以给员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并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和工作上的创新。
此外,公司还可以为员工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包括培训计划、外部学习机会等。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能力与人格ppt课件

情绪稳定性 emotional stability :这一维度刻 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经验的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这一 维度针对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21
大五指标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课堂提问:所有的行为都是学来的
斯金纳把他的理论概括为环境对行为塑造的 力量。他说:“给我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我 能按自己的意愿把他变成任何类型的人。” 你同意这句话吗? 请举出支持这句话和反对这句话的证据。
12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 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 的“五维模型说”。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 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
20
2.大五指标 big five
外倾性 extroversion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 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随和性 agreeableness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 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第二章 能力与人格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把所有事情 都做得同样好,那他一定是一个庸人。
1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格 第三节 能力
2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 响因素
一、个体行为的特点
主观因素: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客观因素:组织内部 环境、组织外部环境
Values and Attitudes 价值观/态度
Ability 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后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课后案例分析第一章(32)联邦快递的管理者如何降低离职率①在纯经济时代,施罗格为什么要降低离职率?②除了离职率,还应该考查什么指标来评估联邦快递公司项目的效果?为什么考查多个指标对组织行为学项目的评估很重要?③这个案例对于未来几年劳动力紧缺时的管理有什么启示?④教会主管表达“对员工个人方面的兴趣”不道德吗?⑤案例中有哪些事实支持了应该变换角色理解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工作场所的暴力行为第三章(84)Albertsons注重员工满意度①埃德三天的课程能积极影响 Albertsons公司的盈利水平的逻辑是什么?②约翰逊说:“积极的态度是改变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因素”。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适合性怎么样?③如果你是,会如何评估对埃德培训项目实行的1000万美元投资的有效性?④如果你是 Albertsons 公司的员工,对埃德的课程有什么想法?请解释。
这会是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吗?①你认为仅仅是特定的人喜欢这些类型的工作,还是工作自身的特点就令人满意?②能够带来高水平工作满意度的工作有什么特点?③如果我们上面介绍的四个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很满意,则这种满意与工作绩效、公民行为及离职率又有怎样的关系?④回忆戴维·克拉克所说的话:“有很多人渴望拥有这样一份工作。
他们持续的来应聘。
克拉克对拥有一份别人都梦想的工作的看法是如何影响其工作满意度? ”第四章(118)卡莉.费奥利娜的起起落落①为什么看来是费奥利娜和惠普的资产的那些品质——精力、热情、魅力、远见、坚韧、进取心——最终却成了他们的负债?这与“人格是最重要的”观点矛盾吗?请解释。
②有人认为费奥利娜的失败是因为她的人格“太强”,并且她过于注重自己,而忽视了业务的具体细节。
一个人的人格会太强吗?怎么会这样呢?③有人认为,解雇费奥利娜是男女双重标准的一个例子,具有进取心及说服力对男性来说是一种优势,对女性来说则是一种劣势。
你认为性别因素与费奥利娜的解雇相关吗?④在选拔费奥利娜为首席执行官的过程中,她完成过一个耗时两个小时、包括 900个问题的人格测试。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心理 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 • 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 •理特征
『思考题』: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重点: 个性特点以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 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
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等。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 仍然保持不变。(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你看见是什么?
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
•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 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 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
外在的
因
稳定性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归因理论的现实意义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 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
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 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

情感与工作绩效
情感与任务绩效
01
情感对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积极情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更好
的任务绩效。
情感与关系绩效
02
除了任务绩效外,情感还影响关系绩效,如团队合作和人际关
系的建立和维护。
情感调节与工作绩效
03
个体可以通过情感调节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例如通过
积极情绪的增强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05
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1 2
组织公民行为与情感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愿表现出的对组织的积 极贡献,情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重要影响。
积极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积极情感的员工更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 团队协作、帮助同事和参与组织活动等。
3
消极情感与反组织公民行为
消极情感的员工可能表现出反组织公民行为,如 偷懒、推卸责任和破坏组织氛围等。
详细描述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目标管理 、360度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员工 的工作表现。
总结词:绩效评估与管理是衡量 员工个体心理与行为表现的重要 手段,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确保 评估过程客观、公正。
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 培训等挂钩,以激励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
详细描述
综合型激励理论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 立一个更为全面的激励框架。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是相互作用的,组织需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以激发其工作动力。综合型激励理论为组织提供了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和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工作动力。
04
情感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1、识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 容?
1、识记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1、识记
12、群体行为 及管理
4、领导行为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
01 1、跨 学科性
03 3、权 变性
05 5、科 学性
1、指 向性
4、潜 在性
1、识记
2、需要的特点
2、多 样性
5、可 变性
3、层 次性
6、社 会制约 性
1、识记
01 02 03 04 05
01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 同的行为
02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 动机
03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 所引发
04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 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1、识记
0 1
1、价值观的 含义
0 4
4、态度的构 成
0 2
2、价值观的 作用
0 5
5、态度的功 能
0 3
3、态度的概 念
0 6
6、工作满意 度的概念
1、识记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01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
3、Y理论
1、识记
2、X理论
2、领会
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3、简单应用
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4、综合应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人性假设高效 达成组织目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什么是
屎?
“狗改不了……” 环境! 思考: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如何?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二)气质的类型与特征 希波克拉底和盖仑,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1)胆汁质型。兴奋,灵敏,善变,易被影响;冲动,直爽;精力旺盛, 动作迅猛,性情暴躁,脾气倔强,粗心大意;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 外倾性明显。 (2)多血质型。兴奋,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稳定性差;活泼好 动,富有生气,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好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和 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外倾性较强。 (3)粘液质型。情绪兴奋性和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 深思远虑,思维、语言、动作迟缓;交际适度,内心很少外露,坚毅执 拗,冷漠,自制力强。 (4)抑郁质型。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心谨慎,敏感 多疑,内心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不活泼;易于疲劳 ,而疲劳后又易于恢复;办事不果断,缺乏信心;内倾性明显。
学习内容
1.人格的决定因素 2.人格、气质和行为的概念 3.需求、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4.知觉、社会知觉和归因的概 念,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和归因 理论 5.态度的内涵、测量以及对行为 的影响
导入案例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同一事件,不同知觉 从警察报告中了解到,6月9日下午1时27分,63路公共汽车发生了一起小型无伤 亡事故。到达事故现场时,警察无法确定公共汽车司机所在的位置。因为当时这辆公 车几乎无法驱动,乘客被换到另外一辆车上,坏车被送回城市公车库去维修。 新任总经理李穆仔细查阅了警察报告和两份附加报告。两份附加报告分别由城市 运输局的运输主任张泰和当事司机李刚明提供。 张泰认为虽然李刚明8年来一直是一名平均水平之上的司机,但是在过去15个月 中的绩效有大幅度的滑坡。李刚明以前一直是在下班后才会和其他司机一起去喝酒, 但最近他被怀疑在工作期间饮酒。另外,根据张泰的报告,事故发生当天的下午3点, 有人看见李刚明在酒吧喝啤酒。张泰引用城市运输局协议中的两项条款为报告作结论。 这个条款明确禁止职员在上班时间饮用任何含酒精的饮料,如有违反,可以将当事人 解雇。张泰建议立刻解雇李刚明。
2.如果你处于李穆的位置,你还需要哪些额外信息?你将如何弄清楚自己对事 件的知觉?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任务一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个体特性。 个体差异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情感方面的。个体差异令每个人成为独特 的个体。
一、人格的决定因素 人格(personality)即个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比较重要的和相当持 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最后,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 想工作。
讨论
• 你是老板,你现在有 四个岗位需要人手, 分别是:
市场部 行政人事部 公关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务部
星座性格分析
• 《星座性格分析——知星达人的秘密》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四、需求、动机与行为 动机(motive)的原意是引起动作。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
考考你
考考你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三)气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气质无优劣之分,各种气质的人都
可以走向成功。 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具有
可塑性,气质也随环境、教育程度的 变化而变化。
首先,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 的积极性,合理用人。
其次,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 整组织结构,增加团体的战斗力。
大五人格因素(“big five”personality factors)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如图 3.2所示。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图3.2 五大人格因素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三、气质与行为
(一)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心理活动的动
态特征,它与日常所说的“脾气” 、“禀性”相近。
组织行为学
情境一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目
情境二 个体心理活动分析 情境三 压力与挫折管理
情境四 激励理论及应用
情境五 群体沟通与团队建设
录
情境六 领导与权力
情境七 组织文化与组织发布会礼仪
模拟活动 开业新闻发布会策划
学习情境二:个体心理活动分析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产物(图3.1)。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思考讨论(一)
先天的不足让他拥有什么特质?
思考讨论(二)
2.郭靖和杨康的成长环境对其 性格的影响?
课外拓展:九型人格
情境二 组织行为分析与研究
二、人格与行为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是人格的基本组 成部分,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中反复发生的规律性 和趋势。
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出发点。 并将此行为导向某种需求的欲望、愿望、
需求(need)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 信念等心理因素称为动机。动机是在需
然后当他回到事故现场的时候,他的车已经不见了。当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并受到了一些惊吓,因此他决定回到总站。由于走了2公里的路程,并且他的轮班到 下午3点钟的时候已经结束,因此他停下来要了杯啤酒,然后又很快地返回了总站。
1.为什么张泰和李刚明提交的两份报告如此不同?为什么他们两人对同一事件 会有着不同的知觉?
学习要求
掌握好与个体行为有关的心理学基本 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明确认识人的本质,获得对人类个体 心理与行为的认知,以便面对工作压 力或职场攻击行为。
学习目标
1.组织中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了解个体 差异在人格和气质方面的主要表现 2.了解知觉、归因、态度和情绪等心理 因素与行为的关系 3.了解工作压力及工作压力管理 4.掌握运用个体行为理论提高管理水平
导入案例
李刚明所阐述的事实却截然相反。他声称为了让开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他将车转 向却撞倒了一棵树,给公共汽车造成了轻微的损害。转向之前,他正用发报机说话, 紧急转向的时候被迫摔掉发报机。由于发报机摔坏,李刚明不得不走四个街区,找到 最近的电话亭向公司报告事故。他向公司报告了事故,也打电话向协会报告了发生的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