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有着漫长的发展
过程。
先秦《庄子》的“自由之境”和《易经》所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是意境这一概念的最早萌芽。
三国著名的
经学家王弼在对《易经》注释时说道:“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意”对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接下来的历朝历代,都有人对意境概念做过论
述,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开始将“境”作为诗歌理论。
盛唐之后,文学意境全面形成,王昌龄在《诗格》中将意境作为诗歌概
念或艺术理论正式提出。
他认为诗歌有三境:一曰物镜。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山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
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接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提出了诸如“缘情不尽曰情”“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
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
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意境确立。
但是,真正的意境论集大成者是晚清的王国维。
他在《人间词话》、《宋元
戏曲考》等著作中,反复论述了意境及其与之同义的另一个术语“境界”,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而已。
”“沧浪所谓…
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到其面目,不若鄙人拈来…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
那么,对意境我们该作何界定呢?由于意境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尤其是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丰富复杂,几乎有以
“情景交融”说,“典型性像”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占主要的四大类十种以上的含义和界说。
今天我们吸取一个概念因被引
申得无所不包而失去理论意义的教训,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即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文学意境概念虽历经上千年的发展,但关于意境的分类,理论上尚待深入。
中国的古典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类分类方法。
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
即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所谓“花鸟缠绵”,是指一种明丽鲜艳
的美,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云雷奋发”是指一种热烈崇高的美,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
清的美,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雪月空明”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如“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第二种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
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
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有我之
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
境。
如《古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人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统治阶级压迫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
抒发了对统治者强烈的愤懑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人感情鲜明直露。
这就是“有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描写了
景色,只字不提隐居之事,但读者显然能从诗歌所塑造的寂静清幽的画面读出诗人超尘脱俗的隐居生活及其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文学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其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表现特征,结构特征和审美特征三个方面,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
无穷。
一、情景交融作为文学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古人对其研究可谓十分透彻。
其中论述得最为精要的是清人王夫子。
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它。
”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这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
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三种情景
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景中藏情式。
这一类意境创造,作家的感情表现得含蓄委婉,往往隐情于景,通过逼真的画面来传达自己的喜怒忧乐。
如李白的《早发白
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时字面全是对客观景物和事件的描写和陈述,似乎丝毫没有诗人的情感态度,但其清新的早晨,天际的彩云,如箭的轻舟无一不表达了诗人
遇赫得回的欢快心情,真是字字景语皆情语啊。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
在这种意境创造中,诗人通常是直抒胸臆,情感奔腾而下。
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次两句诗只字不提写
景,饱含沉郁悲壮之情,但我们了解杜甫写诗时的处境后就会仿佛看到,一个双鬓斑白的老人,独自伫立在武侯祠前,举目瞻仰,清泪两行,
会推想诗人满腹经纶,却一生壮志难酬,步入暮年后饱经沧桑的面容。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
此种意境创造方式,抒情和写景浑然一体,情景并茂。
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遥想
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写得气势磅礴,动魄惊心,即集中描写了赤壁风景: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翻滚的江流卷起了
千堆澎湃的雪浪,又抒发了词人慷慨豪迈,潇洒旷达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鸣和自解自慰。
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后人在次基础上提出“全局有法,景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吧较虚的
部分称为“虚境”。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这就是“虚实相生”的结构原理。
下面以王驾的《雨情》为例,对“虚实相生”进行具体分析。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
诗前两句写雨前红花在,雨后红花残和面写蜂蝶飞过墙都是实境,而雨后红花残引起诗人的惜春之情,蜂蝶过墙引起诗人的喜悦,则是实境开
拓的一层审美想象空间;蜂蝶过墙,高墙阻隔和想象中是邻家春色,又构成新的矛盾,这一矛盾引发人的思考,得出春色不尽,希望不灭的结
论,感受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
此两层审美想象空间,便是虚境。
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具体而言,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
,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韵味是多层次的。
晚唐司空图提出了所谓“韵外之韵”,“味外之味”的命题,因此,韵味
不仅有韵内之韵,味内之味,而且更有“味外味”“韵外韵”。
由此可见,意境不仅富于韵味,还能让人咀嚼不尽。
李商隐的《锦瑟》:“锦
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首诗从问世至今,对其评价,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这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阅读此诗,首先被其深深吸引的
是它的语言。
锦瑟,华年,庄周梦蝶,望帝春心,月明珠泪,玉生烟,追忆,惘然,这些华丽而含义丰富的词句,令人反复咀嚼,犹如进入一
个无边无际的美的空间,感受某种美感,又无从谈起,意味无穷啊。
接下来是诗的题目,锦瑟,一弦一柱,瑟音凄苦,它蕴含了诗人对逝去华
年的苦涩回忆。
可“华年”究竟包含了怎样的精彩,怎样惊天动地的情爱,怎样刻骨铭心的故事啊?如此层层推想下去,就进入了一个审美海
洋,永远有所得又永远无所得。
这就是“韵味无穷”的深刻含义。
综上所述,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所以意境成了文学
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参考文献: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驾《雨情》
苏轼《念怒娇》
文学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形象。
文学典型和文学意象、文学意境一样,是有着丰富内涵、深刻意义和很强艺术性的文学形象,而且是文学形象中的高级形态。
所不同的是,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是中国文学常青之树上结成的理论果实,文学典型是西方文学常青之树上最早结成并引进到中国的理论果实。
文学典型主要出现于叙事类作品中,我们读优秀的小说、戏剧文学、报告文学,都会感受文学典型的存在,它们开阔我们的眼界,给过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激发我们爱生命、爱生活的信念和热情。
典型形象展示了时代性、社会性和普遍人性。
一个优秀的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意义远远大于形象本身,它具有广泛的象征性、代表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致斐迪南?拉萨尔》)此话高屋建瓴而言简意赅,道出了典型形象生成的核心秘密。
例如作为典型形象的阿Q,人只有一个,但“阿Q相”不为其一人所有,我们从阿Q身上看到当时雇农阶级、农村无产者的某些方面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甚至于言语方式,同时也看到当时社会上的人们某些恶劣习性的侧影。
鲁迅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初衷时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从这话里可以领会到作品的深刻性,体悟到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广泛意义。
小说刚连载时,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20世纪40年代周立波指出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
美国某教授说:“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物,不仅中国有,其实美国也有,全世界各处都有。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不少人身上都有反映。
我的太太有时就说我是阿Q……”所以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小”,人们的行动范围和思想天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阿Q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的身上折射着全人类的某些共同特性。
这种深刻、丰富的内涵,是普通形象所不具备的。
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者既发现和创造典型形象,又对典型形象进行审美观照,这一过程是按照艺术逻辑、美的规律来进行,按照性格规律如统一律、矛盾律、发展律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历史的。
那些美好的人性得以张扬,显得更加美好;丑恶的人性得以暴露、受到惩戒,显出美的反面教训,也是审美的结果。
典型形象在叙事类作品中指典型人物或人物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通常是以性格的典型性为特征的。
但这样理解典型性似乎有点狭隘,还有些人物,我们看不到像阿Q或孔乙己这样的鲜明独特的性格,可是他们照样有典型性,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鲁迅对她的描写主要是命运的描写,给读者以情感震荡的她的悲惨命运,以致于我们常把“祥林嫂式的命运”作为一个种特别的说法,用来形容某些灾难深重的人,尤其是苦难的妇女。
因此,不妨说这类人物的典型性表现在命运上,就像称阿Q和孔乙己是性格典型一样,我们可以称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为命运典型。
那么虚幻的人物,如孙悟空算不算典型形象?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首先,他的外表形象奇特,独一无二;言行也特别,具有奇才异能;命运也特别,历经无数灾难而修成正果……其次,他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和社会公众的理想愿望,若干年前他成为造反英雄,甚至是农民
起义领袖的隐喻形象,现在他成为社会正义的象征,或者是人类征服自然之力的象征,甚至是东方人修炼、修行,追求圆满和超越的信念、意志的象征。
创造典型形象是作家们共同的愿望和毕生的追求,但不是每一个文学形象都是典型形象,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创造了典型形象,人物形象多如牛毛,典型形象稀如牛角。
据统计《红楼梦》描写了林林总总五百多个人物形象,但真正称得上典型形象的只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贾琏等,是少数中的少数,精华中的精华。
组长:戚芳月
组员:黄镇桃钟宇静庞春霞连中良陈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