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8226;燎沉香教案

合集下载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黎毅珠☆课前准备:1、在黑板上抄写《苏幕遮》;2、在黑板上抄写诗歌注释:溽(潮湿);侵晓(快天亮之时);吴门(今苏州);3、制作教学课件。

一、导入语闻诗圣杜甫,万人竖指;观“词中老杜”,你等何感?今天,让我们齐读《苏幕遮》,走进周邦彦的诗歌世界,感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周词神韵。

二、强化朗读1、齐读2、朗读提示:注意把握节拍停顿、语速快慢、语调高低、音量大小、咬字轻重、感情高扬低沉。

3、自主朗读,初步感知4、一组朗读,师生评价三、合作讨论,共同鉴赏(以组为单位,按方法、步骤逐层赏析——解题过程)1、解题:《苏幕遮》,词牌名,无义。

2、简介作者:周邦彦,北宋末期著名词人。

少年落魄不羁,但相当喜欢读书,徽宗时仕途较坦荡,中年以后,长期浮沉州县,郁郁不得志,词风也由缜密典丽变为沉郁顿挫。

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

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

3、参看注释,进一步确定鉴赏方法:识作者之人,可考虑词人经历与词作主旨间的联系;注释无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词人特定经历介绍,则说明“知人论世”方法的使用并非必须。

4、整体感知内容,领悟词人情怀:(写什么“意象”,目的“情感”何在?)此词之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描写盛夏清新淡雅、自然明丽之晨景,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

词人面对着眼前象征江南风色的荷花,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五月的风物,很自然地会钩起乡心,故下片真切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另解:长期客居、仕途坎坷,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6、鉴赏艺术特点(找出精彩诗句,赏析其妙处——怎样写,妙在何处?)此词在回忆中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幕遮(燎沉香)》,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燎沉香)》的作者、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2 诗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

2.3 诗文翻译与解读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2 诗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让学生感受诗的美感。

3.3 小组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分享。

3.4 诗文翻译与解读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方法与策略4.1 朗读法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2 解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积极性和表达能力等。

5.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材料《苏幕遮(燎沉香)》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6.2 多媒体资源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6.3 参考资料有关《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资料、文学鉴赏资料等。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特点、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幕遮(燎沉香)》的字词理解、句意疏通、诗词意境的感受。

2.2 教学难点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苏幕遮(燎沉香)》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意,疏通全文。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详细讲解诗词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等。

3.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美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苏幕遮(燎沉香)》全文,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

5.2 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关于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5.3 预习下一首诗词,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6.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诗词背景拓展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她的诗词,进一步理解其文学地位和风格。

7.2 文化知识拓展讲解《苏幕遮(燎沉香)》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词牌的历史、宋代文学特点等。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背景,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的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幕遮(燎沉香)》,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苏幕遮(燎沉香)》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历史时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苏幕遮(燎沉香)》的词牌、韵律、句子结构等,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

2.3 诗歌意象解读解读《苏幕遮(燎沉香)》中的意象,如“燎沉香”、“楼船夜雪”等,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3.4 诗歌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表达技巧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抄写诗歌、写心得体会等。

4.3 学习报告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苏幕遮(燎沉香)》原文及注释。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诗词鉴赏方法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苏幕遮(燎沉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期间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6.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语文:《苏幕遮(燎沉香)》教案(1)(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语文:《苏幕遮(燎沉香)》教案(1)(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客心何事转凄然——《苏幕遮》对比阅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学习鉴赏羁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初步学会鉴赏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古典诗词中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教学重点】学习鉴赏羁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湖南岳阳楼对联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他曾写过《渔家傲》那样情调苍凉悲壮、气概雄伟的作品;但他也有千回百转、柔情的一面。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和另外一位词人周邦彦的同词牌作品《苏幕遮》。

二、初读·感知齐读,思考:两首词有无共同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或语词中品读出来的?明确:思乡(羁旅诗)总结归纳: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含有这些关键词的句子往往就是羁旅诗中直抒胸臆的句子,那么我们不妨先来赏析一下两首词下阕直接抒情的句子。

三、再读·探究1、探究:(1)“黯乡魂,追旅思”,有人认为是“乡魂、旅思”是互文,讲的是词人“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有人认为“黯乡魂”是指词人,“追旅思”写的是在家乡的妻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好?明确:后一种更好。

江淹《别赋》,先写“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再写“居人愁卧,恍若有亡”。

“离梦”是一方,“别魂”又是一方。

词人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愁思相随,别感凄恻。

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来传达出自己更深的思念,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落笔对面显深情”。

传达出“一种相思,两处别愁”的意境。

(2)周邦彦的词作中有没有这种写法?明确:五月渔郎相忆否。

苏幕遮(燎沉香)教案设计

苏幕遮(燎沉香)教案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余光中的《乡愁》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2、整体把握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诵读指导(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作者心情如何?——烦闷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语速呢?——稍慢我们试读一下。

(生读,然后教师范读)(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

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

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

(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

(生读)2、揣摩词句(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呼”,“窥”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苏幕遮(燎沉香)》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苏幕遮(燎沉香)》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4 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4.2 学生生词和短语的评估通过测试或提问,评估学生对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评估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或提问,评估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苏幕遮(燎沉香)》全文。

5.2 教学辅助材料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词典或词汇卡片。

5.3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计算机和投影软件。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燎沉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其含义。

6.2 第二步:初读诗歌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知诗歌节奏。

6.3 第三步:解析字词解释诗中难懂的字词,如“燎沉香”、“碧云天”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诗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升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介词人辛弃疾及其作品《苏幕遮(燎沉香)》。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欣赏。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写一篇关于诗中情感的短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苏幕遮(燎沉香)》这首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布置了适当的作业,巩固了所学内容。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的实施效果。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背景。

1.1.2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1.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3 学会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2.2 诗词原文2.2.1 朗读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2.2 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3 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2.3 诗词解析2.3.1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2.3.2 探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2.3.3 总结诗词的主题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1.2 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1.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2 教学难点3.2.1 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2.2 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3 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内涵。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采用朗读、解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4.1.2 运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4.1.3 运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2 教学手段4.2.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背景资料。

4.2.2 运用网络资源和古籍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4.2.3 利用板书和标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诗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5.1.2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中的表现。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1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1

《苏幕遮》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二、学习过程设计导语: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请打开课本P61。

(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

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看似实写,实为虚写。

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

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

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

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

“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

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

上下两阕扣题展开。

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背景知识。

2.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介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入《苏幕遮(燎沉香)》这首词。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字词问题,了解诗歌的背景。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交流各自的感悟。

4.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背景知识,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魅力。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1)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感悟体会。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会和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苏幕遮(燎沉香)》的题材和手法。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夏夜、荷花等主题的诗词,进行比较和欣赏。

八、教学资源1.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及其注释。

2. 有关夏夜、荷花等主题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其他有关夏夜、荷花等主题的诗词。

九、教学进度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

2. 课后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作业完成。

苏幕遮(燎沉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背景本文为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教案,本节课的主题为《苏幕遮(燎沉香)》。

《苏幕遮(燎沉香)》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用词华丽,意境深远,文化内涵丰富,是一首值得深入探讨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文化内涵;•认识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文化特点;•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2. 教学重点•掌握《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表现手法;•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教学难点•分析《苏幕遮(燎沉香)》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4. 教学方法本节课程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和分组研究等教学方法。

1. 导入(10分钟)1.引入课程主题,讲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和意义;2.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苏幕遮(燎沉香)》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诗歌(30分钟)1.教师朗读《苏幕遮(燎沉香)》;2.学生自己朗读,感受诗歌的抒情和辞藻;3.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3. 学习历史(20分钟)1.讲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分组研究唐代文学的一位代表性诗人,探讨他们的创作特点和文化内涵。

4.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学生思考,《苏幕遮(燎沉香)》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四、评估方法本节课程主要评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两种形式。

五、延伸阅读1.《唐诗三百首》;2.周汝昌《中国文化史》;3.王国维《人间词话》。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文化兴趣和文化素养。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1.1.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1.2.2 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苏幕遮(燎沉香)》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典故、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作者:周邦彦,宋代著名词人。

3.1.2 引出课题:《苏幕遮(燎沉香)》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3.2.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3.3.2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4 教师讲解3.4.1 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

3.4.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3.5 实践环节3.5.1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默写练习。

3.5.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6 课堂小结3.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3.6.2 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诗歌默写、练笔作业。

4.3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5.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诗歌解析、作者生平介绍等。

5.3 媒体资源:课件、音频、视频等。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背景。

1.1.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1.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能够理解、背诵和赏析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1.2.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2.3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2 诗文朗读与翻译2.2.1 组织学生朗读诗文,使其熟悉诗的节奏和韵律。

2.2.2 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文内容。

2.3 诗文鉴赏与分析2.3.1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各句的寓意和关联。

2.3.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的美感。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

3.1.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3.2.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3.2.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1.2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2 教学手段4.2.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4.2.2 使用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诗文内容。

第五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5.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诗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景。

5.2 课堂导入用简要的语言引入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教学环节5.3.1 诗文朗读与翻译(10分钟)5.3.2 诗文鉴赏与分析(15分钟)5.3.3 讨论与提问(10分钟)5.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苏幕遮(燎沉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你知道吗古老的方程-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3.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方程的概念及基本形式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实际问题的建立和解决三、教学重难点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实际问题的建立和解决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小明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3倍,小明明年的年龄是小明现在年龄的2倍,请问小明现在多少岁?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 方程的概念及基本形式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板书,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2.给出多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判断是否符合方程的基本形式。

例如:•x+2=5•3x−6=12•4+x=10−x•6x+10−4x=2(x+3)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1.教师演示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例如以2x−4=6为例,分步骤演示解方程的过程。

2.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方程,例如:3x−2=7,2x+5=9等。

4. 实际问题的建立和解决1.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两车分别以30km/ℎ和40km/ℎ的速度出发相向而行,多少时间可以相遇?或通过使用方程,让学生自己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式。

2.学生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将结果与教师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所布置的相关习题。

2.自己寻找新的实际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方程进行求解。

3.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方程的概念、基本形式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六、教学资源1.教师的板书2.课本及习题册七、教学评估1.认真听讲并参与课堂讨论。

2.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并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幕遮·燎沉香》阅读活动设计

《苏幕遮·燎沉香》阅读活动设计

课例平台2019/9W 《苏幕遵・燎沉香》阅谏活动设计◎辽宁/王倩倩摘要:“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占有重要一席。

本设计尝试以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为切入点并阅读其他写“荷”的诗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的活动中能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苏幕遮•燎沉香》;文学阅读与写作;活动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词运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品读、讨论、体会词人塑造的清润自然的风荷意象。

2.通过阅读其他写“荷”的诗词,学会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

3.查阅周邦彦生平,体味作者情感中的两难,并在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之上,进一步诵读本词。

4.尝试创作一则小令,或描写一种自然事物,体现情志。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准备相关阅读资料,整合印发与作者相关的文献资料。

(2)分析学情,结合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做好教学使用的PPT。

2.学生准备:(1)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这首词。

(2)完成《苏幕遮•燎沉香》语句鉴赏,及有关“荷”的古诗词的搜集总结。

三、教学过程1.环节一:咬文嚼字:(1)自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

(2)学生小组讨论,并独立完成课前关于《苏幕遮•燎沉香》诗句鉴赏。

赏析如下:上片呼:呼唤;欢呼(拟人j窥:写出鸟儿愉悦交谈的情态举:挺立。

亭亭玉立,神清骨秀。

动静结合静:水面清圆动:----风荷举有声有色声: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色:叶上初阳,水面清圆下片对写五月鱼郎相忆否?此处相思念吴门,彼处着墨鱼郎问。

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上片实写室内室外之景,下片虚写儿时快乐生活。

2.环节二:吟赏风荷:⑴别家之荷。

学生将搜集到的各家描绘“荷”的古诗在小组内整合分类,概括古诗词中写“荷”的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内容通过投影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总结成果:(2)周邦彦之风荷。

通过对古诗词中“荷”特点的总结,比较分析周邦彦的风荷有何特色。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莲”倍受中国文人喜爱。

周敦颐有《爱莲说》,屈原有《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在本词中又赋予了“莲”怎样的情感呢?二、初识词作,解决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字词溽.暑侵晓..窥.檐语清圆..2、翻译本词二、赏析文本: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上片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词的上片写景,下片侧重抒情。

燎香消暑图鸟雀呼晴图风荷摇曳图沉闷欣喜愉悦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更显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字写出了荷婷婷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3、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

“举”字写出了荷婷婷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5、下阕写了什么情?思乡之情6、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风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燎沉香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周邦彦(106-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

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
舟入莲花塘中了。

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

”(《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

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

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小结】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