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房变迁史
第三组 日期:2018.05.02
分工
01
讲解:陈玉山
04 02 03
肖金杰
其他:刘惠悦、常敬杰、 司舟、孙皓冉、郑玉霄、 赵佳睿、张依茜、池芸
ppt:余可欣 资料:姚惠玲、
PART ONE
01
清代
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 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 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 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 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 "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 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 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 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 。 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 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 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 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曹杨新村
PART THREE
03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大批建筑材 料料被当做“封、资、修”被摧 毁,宝贵的建筑材料被用来建造 领袖雕像“忠字碑”、“万岁 馆”,无法顾及民宅建设,加之 50~60年代有一段时间对民宅 建设不重视,延续到70年代末。 见过已经30年,全国3400个城 镇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积仅4.93亿 平米。大多是家庭,父母与子女 住在一间屋子里,三代人、四代 人同居一室也很正常。
PART FOUR
04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感谢聆听
1900年后,英、法、美、 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修 建使馆区在天津租借内修建 住宅,建筑风格多为欧式, 日式。为便于外国人居住, 北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7 层,红色墙面,以壁柱分隔, 上有欧洲古典装饰,这是当 时中国最高住宅建筑。
。 。
PART TWO
02
民国时期
特点
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 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 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 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 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 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 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 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 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 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 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 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
。 。
百度文库式建筑露峥嵘
1911年以前,上海的最高建筑 是6层,1928年修建的沙逊大厦 十一栋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 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外形简洁 明朗,外部不重雕琢 ,内部却 装饰的豪华无比。随后短短几年, 上海又奇迹般的涌现出28座这 样的城市。 高层建筑是当时西方的时尚,影 响了中国各大都市的建筑风格。
新村成为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 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败不堪的平里, 建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 设了配套住宅,一般是独门独户,50 平米左右。 这时期的新建居民,除平房外,大都 是4层的小楼,居室通常是大间套小 间,没有厅,只有一个狭窄的过道, 是借鉴了前苏联的住宅模式。 新建的住宅小区通常成为新区。住户 是普通职工。
曹杨新村
大杂院
到70年代末,全国城市绝大部 分人还住的是解放前的屋子,陈 旧不堪、杂乱无章。再加上50 年代盲目生育,70年代进入生 育高峰,子女多了住不下,院子 里搭出个坯间,或者盖间小厨房, 腾出厨房住人,能想到的办法都 想到了,于是,迫于人口与住宅 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杂院 的主要特点是大而杂。
第三组 日期:2018.05.02
分工
01
讲解:陈玉山
04 02 03
肖金杰
其他:刘惠悦、常敬杰、 司舟、孙皓冉、郑玉霄、 赵佳睿、张依茜、池芸
ppt:余可欣 资料:姚惠玲、
PART ONE
01
清代
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 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 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 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 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 "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 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 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 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 。 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 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 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 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曹杨新村
PART THREE
03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大批建筑材 料料被当做“封、资、修”被摧 毁,宝贵的建筑材料被用来建造 领袖雕像“忠字碑”、“万岁 馆”,无法顾及民宅建设,加之 50~60年代有一段时间对民宅 建设不重视,延续到70年代末。 见过已经30年,全国3400个城 镇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积仅4.93亿 平米。大多是家庭,父母与子女 住在一间屋子里,三代人、四代 人同居一室也很正常。
PART FOUR
04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感谢聆听
1900年后,英、法、美、 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修 建使馆区在天津租借内修建 住宅,建筑风格多为欧式, 日式。为便于外国人居住, 北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7 层,红色墙面,以壁柱分隔, 上有欧洲古典装饰,这是当 时中国最高住宅建筑。
。 。
PART TWO
02
民国时期
特点
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 艺术的缩影,各个民国建筑的风格 各不相同。民国建筑一般为砖混结 构,这种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 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 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 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 的结构有着延伸了建筑的使用空间、 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以及优秀的 性能等优点,但是砖混结构承重结 构为粘土砖,其生命力不如以明清 等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
。 。
百度文库式建筑露峥嵘
1911年以前,上海的最高建筑 是6层,1928年修建的沙逊大厦 十一栋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 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外形简洁 明朗,外部不重雕琢 ,内部却 装饰的豪华无比。随后短短几年, 上海又奇迹般的涌现出28座这 样的城市。 高层建筑是当时西方的时尚,影 响了中国各大都市的建筑风格。
新村成为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 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败不堪的平里, 建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 设了配套住宅,一般是独门独户,50 平米左右。 这时期的新建居民,除平房外,大都 是4层的小楼,居室通常是大间套小 间,没有厅,只有一个狭窄的过道, 是借鉴了前苏联的住宅模式。 新建的住宅小区通常成为新区。住户 是普通职工。
曹杨新村
大杂院
到70年代末,全国城市绝大部 分人还住的是解放前的屋子,陈 旧不堪、杂乱无章。再加上50 年代盲目生育,70年代进入生 育高峰,子女多了住不下,院子 里搭出个坯间,或者盖间小厨房, 腾出厨房住人,能想到的办法都 想到了,于是,迫于人口与住宅 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杂院 的主要特点是大而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