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则动人传奇

合集下载

2024中国十大感动人物颁奖词、事迹

2024中国十大感动人物颁奖词、事迹

2024中国十大感动人物颁奖词、事迹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杨振宁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事迹】他被公认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他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深造,协助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赤诚谏言…杨振宁用50年回应邓稼先千里同途之约。

百岁寿辰上,杨振宁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邓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自强敏天行:张顺东、李国秀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

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事迹】夫妻共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29载。

他的一只手,有力气也有“头脑”;她的一双脚,能切菜煮饭、能写字绣花、能取货找零。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

“互为手足”的29年中,他们相互扶持,将一双儿女养大,又用辛勤劳作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他们说:“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秉心自超越:苏炳添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

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事迹】年,苏炳添与博尔特同场竞技,感受到差距的他给自己立下目标:跑进百米9秒区。

为此,他反复训练摸索,大胆决定更换起跑脚,“重新学习跑步”;“受伤时我思考过是不是跑不动了,但我告诉自己,养好伤病还可以继续飞翔。

”东京奥运会,他跑出9秒83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

他超越了年龄和伤病,更超越了自己!慷慨是英雄:朱彦夫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

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

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

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傅斯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傅斯年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傅斯年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傅斯年个人简介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

祖籍江西永丰。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

1920xx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

1920xx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xx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

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20xx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

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1920xx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

1920xx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

从1920xx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0xx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

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在政治上亲蒋反共,他出于维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目的,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集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集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集下面是YJBYS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名人故事大全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历史名人故事大全集一黄忠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

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

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

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

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

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历史名人故事大全集二包公包青天的故事 1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皇上怀恨,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

就这,皇上还不解恨。

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

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当日动身。

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却没有料到太监跟在后面盯梢哩。

时当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有多远,便汗流浃背。

走了半日,汗淌了几桶。

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

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

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儿结的溜圆。

2009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

2009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

2009教师节细数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图)----60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民教师作者:三峡在线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5个教师节。

三峡在线觉得,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教师节。

因为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祖国的未来与人民教师的使命”。

回望过去60年,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一代代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三峡在线特意选择了曾经感动中国的十大师德楷模。

三峡在线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中有的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在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史上书写了重重的一笔;有的无私奉献在人文社会领域研究和教学的第一线,真正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精神;有的曾创造了多少艺术奇葩和视听盛宴。

而作为教师的他们,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专业,一丝不苟;有的奋斗在基础教育领域最普通的人民教师,他们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有的为教育付出了青春;更有的为学生献出了生命……总之,他们的学风和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他们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榜样。

他们身上闪耀着永恒的师德光辉。

他们都是历年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三峡在线觉得,今天,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在新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深深足迹的名字,时刻铭记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为我们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接班人。

在此,同样身为人民教师的三峡在线在这里向全天下的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1、感动中国人物——谭千秋谭千秋(1957-2008)男,汉族,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

198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东方汽轮机厂所属东汽中学学生工作处主任,四川省特级教师。

谭千秋从教26年,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奖励。

担任中学教导主任以后,他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日常工作中,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称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波及绵竹。

自考专科汉语言文学的试题(含答案)

自考专科汉语言文学的试题(含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课程代码:00538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吕氏春秋》中关于原始初民歌唱的记载是(D)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B。

士封羊,无血C。

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D。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2.《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记述是(A)A.“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B。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C。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D.“诗者,志之所之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D)A.国别体B。

纪传体C。

编年体D。

纪事本末体4.《左传》记事的特点是(A)A.微言大义 B.辩丽恣肆C.质朴平实D。

详赡生动5.《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是(D)A.气势磅礴B。

铺张扬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第1页共9页C.奇幻诡谲D。

冷峻峭拔6.《楚辞·九歌》的体式是(C)A.论体 B.赋体C.骚体D.七体7.东汉王逸对《离骚》题义的解释是(D)A.离骚者,犹离忧也 B.离骚者,楚古乐曲名也C。

离,犹遭也;骚,忧也 D.离,别也;骚,愁也8.《新序》一书的作者是(A)A.刘向 B.刘歆C。

桓宽 D.桓谭9.《吴越春秋》在写作上的特点是(D?)A.笔法谨严 B.气盛情切C。

各篇相对独立 D.前后连贯成篇10.“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共同的创作倾向是(B)A.切实诚挚,抒情言志 B.阿谀颂德,游戏文字C。

人民教育家徐特立——生平:一生刚烈写传奇

人民教育家徐特立——生平:一生刚烈写传奇

教 育观” ,倡导 “ 实事求是 ,不 自以为是”的学风 ,强调 教 育要 “ 以群 众 为 本 位 ” 和教 育 、科 研 、经 济 “ 三位 一 体” 。徐老 的教 育 思想是延 安精 神在教 育领 域 的生 动体现 , 是 我 国教 育史上 的一笔 宝贵财 富 。 作为一个真正的教 育家,徐老一贯重视培养新生代的 创造性 。14 年 ,他提 出: “ 当培养敢于发挥其个性 , 98 应 有头脑辨别是非 ,有主张 ,有试验,有创造,有行动的青 年。 98 ,徐老解释毛泽东主席提 出的 “ ”15 年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的教 育方针 时 ,进 一步 指 出: “ 们要 培 养具有 创造 性 的劳动 者 ,只会接 受书本 子上 的现 我 成 知识还 不 够 ,还 需要 能够发 现新 知识 。 ”
生 平 :一 生 刚 烈 写 传 奇
●徐 焰
师道
徐 特 立 , 17 87年 生 于 湖 南 长
倾 .竟拿菜刀把 自己的左 手小 指砍 掉 ,蘸着血写了抗议 书 .写完 当场 晕倒 。这一 “ 刀断指 ”的举 动 , 抽 顿时蜚声全省 ,徐特立也被 当时有 进步思想者誉为最有血性 的激进人
马 跑 ” 。
上 ,被派赴莫斯科入 中山大学。他 学通 俄语 后 ,系统 研究 了 马列 主 义 ,并 同吴玉章 、瞿秋 白共同研究 了汉语拉 丁化拼音。 13 9 0年末 ,徐 特立潜 回国内 , 赴江西根据地 ,后在 中华苏维埃政
宣传 部 副部长 。 因年 老记 忆 力减 退 ,他 自动申请 免职 。但是 ,他仍
年 体 育运 动会 的 游泳 比赛 。 14 97
年 ,中央为他 庆贺 7 0岁诞辰 ,毛 主席的题词是 “ 坚强的老战士” ,朱

钱伟长事迹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钱伟长

钱伟长事迹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钱伟长

钱伟长事迹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之钱伟长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了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

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弃文从理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

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

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

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

“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

”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

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

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

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

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

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

他听从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

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

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

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

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

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

但一开始效果很不好,每周课堂测验,他一连七个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学期的课程中,由吴有训亲自讲授普通物理。

他劝钱伟长:不要上课只顾记笔记,重要的是仔细听讲,力求当堂听懂,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择其关键简明写出。

马寅初校长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马寅初校长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马寅初校长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北京大学江长仁蜚声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一八八二年(清德宗光绪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农历五月初九)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浦口镇,出生时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又姓马,乡里间盛传“五马”齐全,一定是个非凡的人物。

确实,马老一生历经了三个朝代,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是举国公认的“学界泰斗”、“一代师表”。

一、一生致力于高等教育和经济学研究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初名元善,字尹初,后更字寅初。

出生在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市)一个以酿酒为业的小作坊主家庭。

前店后坊的马家,生意越做越红火。

童年时代,马寅初很想读书,更想到大城市去读书。

父亲马棣生见五个儿子中,排行老五的寅初最为聪明伶俐,一定要马寅初学管帐记帐,继承“酒坊”家业,学做生意。

为读书,马寅初的执拗,使他再次饱受皮肉之苦。

父亲训斥他、罚他下跪。

“跪下也要去念书”,“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马寅初忍着疼痛,一次又一次地反抗着。

1899年,马寅初进入上海教会学校“育美书馆”读中学,由于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勤奋刻苦,学习优秀,成绩年年班上第一。

他中学毕业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本打算在矿冶方面干一番事业,,190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51年更名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1907年他被送往美利坚合众国公费留学,先入耶鲁大学矿冶系。

学习一年后,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国,为“强国富民”,就必须改革中国经济,于是马寅初在美国决定潜心攻读经济学,他是我国比较早到国外学习经济学的学者之一。

1910年他在耶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他撰写的论文《纽约市的财政》出版发行后,立即轰动了美国财政界与经济学界,成为研究美国财政问题的重要参考书,而且还被哥伦比亚大学列为一年级新生的教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正式提出聘请他留校任教。

其他大学也纷纷发出邀请,聘请他前往任教,但是,马寅初都一一婉言谢绝。

刘振天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刘振天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刘振天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刘振天,生于1948年,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教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振天对高等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刘振天主张高等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倡导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建立高校质量评估体系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了国际化。

二、推进产学研结合刘振天提倡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化。

他倡导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研究与服务等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水平。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促进了高校科研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刘振天倡导高校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他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的目标,鼓励高校开展国际课程、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等,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

这些举措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四、倡导教育公平刘振天倡导高等教育要服务于全体人民,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扶贫助学政策,包括设立国家奖学金、实行农村学生勤工助学等,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他还推动了农村高校的发展,增加对农村地区的高校投入,提高了农村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平。

刘振天作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教育理念和改革举措,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刘振天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继续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的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

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1 三所名校,怎么管?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说:“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而在战乱中的年代,与两所不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难上加难。

”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

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十七个系。

“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2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为832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长沙临时大学时期295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

两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从军人数比例高达14%。

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14人投笔从戎。

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投军,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一时传为佳话。

贡献有多大?我国著名翻译家,后来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联大就读时,为飞虎队准确翻译了一份情报,粉碎了日军对昆明的一次空袭。

梅贻琦的独子梅祖彦对火焰喷射器准确翻译,对其在缅北战场上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趣谈揭秘:近代史上上为人知的清华大学史十件大事

历史趣谈揭秘:近代史上上为人知的清华大学史十件大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近代史上上为人知的清华大学史十件大事
导语:“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

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
“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
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

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行胜于言”的刚毅校风。

历史追溯到20世纪初叶,清政府将“庚子赔款”中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用于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

游美肄业馆被定名为“清华学堂”,于当年4月29日正式开学,这一刻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

后来,学校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延续至今。

1912年10月,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但办学宗旨、学制和课程设置无大的变动,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精神最初源于梁启超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这场演讲在清华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8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

1920级学生毕业时向母校敬日晷一尊,底座镌刻有用中文和拉丁文两种文字书写的铭文“行胜于言”,这4个字后来成为清华的校风,代代传承,不朽于世。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
“四大导师”的盖世传奇
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

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
生活常识分享。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1秘书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1秘书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因“9·18事变”弃文从理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

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

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

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

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

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

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燕京大学:存续仅33年,却培养出57名两院院士,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燕京大学:存续仅33年,却培养出57名两院院士,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燕京大学:存续仅33 年,却培养出57 名两院院士,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燕京大学是一个不老的传奇。

她存续仅仅33 年,在校学生从未超过千人,但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中,却出了57 名两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之初,活跃在外交界和新闻界的人物,许多都是燕京的校友。

据说邓小平第次访美,外交团14 人中,有7 个人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

燕京大学与一个美国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就是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

1876 年6 月,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

1888~1905 年司徒雷登在美国求学。

1905 年,作为东汉诺威(East Hanover) 长老会册封传教士的司徒雷登,携妻徒雷登(后立者)赴美求学前与父母和弟妹合影。

1908 年,美国政府提议用庚子赔款发展教会学校。

自此教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1918 年12 月,当司徒雷登受命接手燕京大学时,这里似乎是一所没有人关心的学校。

子艾琳返回中国,妻子艾琳是美国南方人。

图为1888 年司校舍设在局促的城里,学生不足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许多西方教员也不大合于大学教授的条件。

更要命的是,燕京每年的经费有一半是空头支票。

司徒雷登自走马上任起,余次到美国各地募捐。

至1937 年抗战爆发时,他已经为燕京积累了250 万美金的捐款。

美丽的燕园,也是他从山西督军陈树藩手中买到的。

司徒雷登超乎寻常的社交能力,让他仅用6 万大洋就从这位督军手中买到了燕园,燕京大学校匾(蔡元培书)悬挂在并入燕京大学的女校文理而且其中三分之一的款项还用来设立了奖学金。

1919 年,科(原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佟府)大门上。

1921,亨利•墨菲手绘的华纳(Franklin Warner 美国燕京大学托事部主席)纪念体育馆(男子体育馆)、水塔(博雅塔)、湖泊、小桥效果图。

建筑师非常巧妙地结合环境、建筑与公共实用的一个现代典范。

看着眼熟吗?其实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则动人传奇——西藏民族学院华诞55周年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则动人传奇——西藏民族学院华诞55周年
发挥 富有 民族特 色的 校园文 化在 育人 中的 浸润 作用 ,也是 西藏 民院 的一个鲜 明特 色

套 德育 为先 ,专业 教育与 大学生 思想 政
治教 育并 重的 民族高 教人 才培养 模式 : 一
2 0 1 3年 第 6期 7
中国西藏 j
和成功经 验 。 学校 是全国 唯一 被国家
中国西藏1
■■| ●
i■■ ●
中国高等教 育史上的一则动 人传奇
西 藏 民族 学 院华 诞 5 5 周 年
中国高校版 图中 , 有一 所富有传 奇色彩的 民
为 “ 西藏 民族学院 ” ,始 走上综 合性 民族高等 展的轨迹 , 至 今已发展成 为文 理并重 、特 色蟹

族大学, 她以异地办 学的方式书写了中国高
为西 藏输送 了 5万 多名 党政干部 和专业 技
术人 才 ,为国家 和西 藏培 养出 了巴桑 、白 玛赤 林 、洛 桑江 村 、肖怀远 、吴英 杰等 为
代 表的 3 O多名省部 级领导干 部 , 以及著 名
作 家丹 增 、著 名歌 唱家 才旦卓 玛等 为代 表
的一大 批杰 出人 才 ,赢 得了 “ 西藏 干部 摇 篮 ”的 美誉 。 在 西 藏 高 等 教 育 乃 至 于 整 个 中国 民
族 高教 的家族 谱系 中 ,西藏 民族 学 院 自有 她 作为一 个现 代传 奇的 个性 内涵和鲜 明特 色 ,创造 出了 一些 具有标 本意 义的办 学模 式和成 功经 验 。
论 、无神论 ) 、西 藏区情教 育和 “ 老西藏精
神 ”教育 ,成为各 族学生 政治 素质过 硬的
基 本保 证 ,也 因此西 藏 民族学 院培养 出来

海泉现象 教育传奇

海泉现象 教育传奇

海泉现象教育传奇本报记者李亚峰运城,这个古称河东的地方,在过去是人才渊薮,在当下是教育大市。

在从1980年到1985年陆续命名的山西省首批34所重点中学中,运城市独得其七,超过了太原和大同,是朔州、忻州、长治、晋城四市的总和。

时至今天,在运城基础教育的名校榜上,又不得不增添新的成员——新绛海泉中学。

这个创办于1999年的民办学校,经过13年发展,现已成为山西省基础教育阶段在校人数最多、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之一。

令人拍案称奇的“海泉现象”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海泉中学以其“苦、严、实”的精神和“时时创新、处处一流”的品质,从当初的600万资产、40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4亿投资、7500名学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人们把他们这种奇迹般的变化称之为“海泉现象”。

——学校开办在新绛县城,僻处汾河湾,远离通衢大道,不在中心城市,但其生源覆盖却远届稷山、河津、闻喜、绛县、夏县、平陆、万荣、垣曲、侯马、襄汾、乡宁、隰县、孝义、霍州、吉县、尧都、洪洞、交口、岚县、泽州、介休等20多个县区市,甚至河南、陕西等地的学生也慕名而来,负笈求学。

此其“奇”之一。

——学校开办的历史不长,没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也没有优惠的招生政策,长期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环境和巨大的竞争压力。

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自2005年以来,已为高等院校输送4000余名学生,高考达线率超过70%,45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香港中文、香港城市等著名学府,名气之盛,冠绝一时。

此其“奇”之二。

——学校属于民办性质,资本逐利而动的本性似乎总是在弱化她的社会责任意识。

但海泉中学摈弃教育贵族化倾向,积极兼顾教育公平。

八年高考,45名尖子学生中,80%系寒门子弟;学校对他们予以重奖,不但以资鼓励,而且解决了他们的上学之忧;对2009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吴遥,学校先后奖励、资助50万元。

此其“奇”之三。

——学校教师构成杂沓,有的是受到不合理用人机制的挤压郁郁不得志的;有的是先就业再择业,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的;有的是常年在民办学校的战场上打游击的:总之大多数是徘徊在体制外无处安身的人员。

_专门化_催生二次院系调整

_专门化_催生二次院系调整

文汇报/2012年/12月/27日/第00D版文汇教育・年终盘点“专门化”催生二次院系调整本报记者姜澎樊丽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记录在案的大规模院系调整,总共有两次。

如果说,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以“拆分”为特点,那么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最大的特点就是合并。

从1993年开始,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此轮调整中,一种现象份外显眼:大学频频合并更名,由“学院”改为“大学”。

而一些大学也从学院内部分科系扩建为学院。

这些变革举措,都旨在完善大学的综合性。

学界普遍认为,上世纪90年代的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旨在针对大学日益严重的条块分割、办学效益低以及单科性院校过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它也被认为是基于1952年院系调整基础之上的一次复归。

改革开放后,过于专门化的人才培养弊端渐露,已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专科教育向通识教育的复归“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在北大的办学史上,于1988年提出的这十六字办校方针,如今看来,别具深意。

从1952年院系调整后强化“专门化”人才培养,一直到30多年后“淡化专业”的提出,显而易见,高校办学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2000年以后,包括北大、复旦、中山大学纷纷启动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在一些研究高教的学者看来,这又是一次效仿美国教育模式的改革之举。

实际上,关于大学的通才培养还是专才培养的争论,早在1949年以前就已经有了。

据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教育史的徐小楚介绍,当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培养通才”的学校,除了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有“东方哈佛”之称外,浙江大学也有“东方剑桥”的美誉。

在解放前,按照洪堡大学精神,“必须有研究才能算是大学”。

当时很多学校也在追求建成综合性大学,很多大学一度醉心于建新学院,开新专业,要建成“大而全”的学校。

但其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则坚决反对大学的“大而全”,他反对北京大学建医学院、法学院等以专门学科为主的学院,坚持认为北京大学只需要文学院和理学院。

1973年高考怪象

1973年高考怪象

1973年高考怪象:为何分数越高越没人敢要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11期“白卷英雄”张铁生(来源:资料图)【核心提示】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红得发紫的张铁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四处作报告、发表文章,不遗余力地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为“四人帮”大造舆论。

张铁生已然成为江青集团的马前卒,被绑在“四人帮”的战车上,再也无法左右自己。

每年初夏的“高考”,它绝非某一个高中毕业生入学考试那么简单,背后牵涉的是他一生的前程和整个家族的期待。

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本不完善,而如果把高考换成在一个非以成绩、而是靠出身的年代,它就会演绎出更多荒唐、离奇的故事。

于是,出现了1973年“白卷英雄”张铁生……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

回顾中国高考制度起起落落、风风雨雨中走过的六十年,它总在扮演着决定个人和时代命运的角色。

1973年的“高考”,是“文革”十年动乱中唯一的一次。

这次考试中,“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影响了当年大学招生的路线,导致学生考分越高越是没有学校敢要,被录取者多是成绩平平甚或中下者。

无数知识青年的“大学梦”在瞬间变得支离破碎,一切又跌入阶级斗争的深渊……“白卷英雄”诞生前如果没有1973年的高考,就不可能出现“白卷英雄”,张铁生也只是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的一个普通插队青年。

而他参加的“高考”,实际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高考。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后,北京女一中高三(4)班和四中高三(5)班学生写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状告当时的高考制度使得许多青年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走白专道路”;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挂帅,将大量优秀工农和革命干部的子女拒之门外,要求“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当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18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文章说,旧的招生考试制度已成为革命运动的绊脚石,所以“不仅招生制度要改革,学制、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等等也要改革,教育内容也要改革……初小可以学些毛主席语录,高小可以学更多的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等文章。

人物传记--东南大学韦钰院士

人物传记--东南大学韦钰院士

生物医学工程的奠基人韦钰院士任庆帅 S201315066作为一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相对较少。

说来惭愧,当初我的第一志愿并不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经过本科四年时间对机械工程的学习,本身对自己的本职专业还是有一分的热爱,但限于能力有限,不得不考虑调剂,于是,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就这样走进了我的人生。

在复试的时候,当老师得知我的第一志愿是东南大学时,感叹道东南大学韦钰院士就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中国第一人,是奠基人。

以前我只知道东南大学是985高校,是机械强校,并不知道还有这这样传奇的人物,这第一人的称呼还是让我对这位韦钰院士产生了好奇,经过一些努力,还是对这位传奇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下。

1940年出生的韦钰,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这使得韦钰的人生从一开始就与“第一”结了缘。

“我们是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第一批射击队员,第一批航模队员……”她笑着说,1956年,作为南师附中的学生,她到东南大学听刚从美国回来的两个教授做报告,其中提到电子学既有理又有工,特别有挑战性,很有前途。

结果她第二年就报考了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61年大学毕业的韦钰,受益于陈毅的“高教61条”,毕业后被选拔为本校的电子工程系在职研究生,不仅成为新中国大规模正式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也成为当时唯一完整完成全部研究生培养过程而毕业的研究生。

1978年,她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出国潮。

当年全国首次选拔100名留学人员,50名去美国,50名去德国,她有幸成为去德国留学的50名留学生之一。

回国后,她的研究由电子学转向国内还没有人做的生物分子电子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

她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分子与生物电子学实验室,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

1986年,韦钰开始担任东南大学校长,那一年,她还不到47岁,是当时我国第二位重点大学的女校长。

韦钰教授曾长期从事微波电子学的研究工作。

从1982年起从事生物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了国内第一批生物组织的微波CT、超声CT、衍射CT和B/A非线性参量断层图象。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一、概述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著名大学。

它成立于1937年,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是本文的核心议题。

文化选择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西南联大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选择和融合。

文化精神则是指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追求真理、自由民主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文化选择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介绍西南联大的成立背景和办学历程,分析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西南联大在文化选择上的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文化的接纳以及对中西文化的融合。

阐述西南联大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如师生的学术追求、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1. 西南联大的背景介绍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临时大学,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

这所大学成立于1937年,结束于1946年,存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年,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深远而独特的。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为了保存国家文化教育血脉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当时,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平津地区(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师生安全,继续教育事业,三所名校决定南迁至相对安全的西南地区。

这一迁移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转移,更是一次文化上的迁徙,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坚守与传承。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重新组建,并迅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

尽管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追求和教育热情。

他们坚持教学科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则动人传奇
在中国高校版图中,有一所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大学,她以异地办学的方式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众多神奇的传说。

她,就是矗立于渭水之滨古都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

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58年专门为西藏在内地集中培训干部的“西藏公学”,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始走上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发展的轨迹,至今已发展成为文理并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现代民族高等学府。

在西藏高原,办在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现代传奇。

西藏民族学院的毕业生遍布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干部中约1/3,西藏地厅级领导干部和教科文卫战线的专业技术骨干中约1/2是西藏民族学院的毕业生,祖孙三代人都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的家庭在西藏屡见不鲜。

55年以来,西藏民院人发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民院精神,以“西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西藏民族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西藏什么时候需要,西藏民族学院就什么时候输送”的使命感和胸怀,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一切从西藏实际和需要出发,为西藏输送了5万多名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和西藏培养出了巴桑、白玛赤林、洛桑江村、肖怀远、吴英杰等为代表的3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以及著名作家丹增、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赢得了“西
藏干部摇篮”的美誉。

在西藏高等教育乃至于整个中国民族高教的家族谱系中,西藏民族学院自有她作为一个现代传奇的个性内涵和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一些具有标本意义的办学模式和成功经验。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她成功探索了一套德育为先,专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民族高教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基于各族大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而创新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教学中效果明显,并逐渐推广至部分专业课教学中,是符合民族高校实际的创新。

另一方面学校长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思政教育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唯物论、无神论)、西藏区情教育和“老西藏精神”教育,成为各族学生政治素质过硬的基本保证,也因此西藏民族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广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2012年成功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民族高校。

以民族团结教育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浸润作用,也是西藏民院的一个鲜明特色和成功经验。

学校是全国唯一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
高校,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来自全国16个省区,包括27个民族,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50%以上。

从这里毕业的各族学子留恋母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喜爱她富有民族特色和魅力的校园文化。

每年3月被设为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启动富有西藏地域特色的“春之华秋之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以“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各族学生可以选择参与数十场各类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贯穿整个三月,延续到春季学期,甚至延展到全年,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使各族学子在氛围中受到感染和浸润,增加77解,升华了友情,加强了团结,也提升了素质,增长了才干。

这一传奇最生动的章节,就是“特色名校”——以藏学和民族学作为全院科学研究的特色品牌和学术优势,带动整个学科发展。

学校的一批优秀专家学者长期耕耘在西藏体育史、西藏新闻传播史、西藏经济史、西藏高等教育、藏传佛教研究、西藏当代文学、西藏民俗文化等藏学研究领域,在民族理论和政策、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西藏审美文化、门巴族珞巴族文化、藏文报刊发展等方向多有建树,填补了诸多学术研究的空白,有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中国藏学研究重镇和西藏民族文化研究重要基地。

近5年以来,以藏学和民族学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立项获批41项。

现有的4个硕士一级学科和17个硕士二级学科中,均设置了“藏”字头和“民”字头的研究方向,学校出版的学术刊物《西藏民族学院学报》是“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其中“藏学研究”栏目被评为名
栏。

图书馆以民族学和藏学文献为特色馆藏,建有“藏学文献情报资料中心”,自建“藏学专题数据库”、“藏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等多种类型特色资源数据库。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为藏学、民族学等特色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这一传奇的诞生,与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与全国人民的支援不可分割。

1957年,邓小平明确指示“你们西藏自己在内地办学”,为西藏民族学院创办指明了方向。

1997年,李岚清题赠“提高民族素质,走科教兴藏之路,把西藏建设成为祖国的高原明珠”,极大鼓舞了民院人的热情。

200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祝贺西藏民族学院建校五十周年,在贺信中高度概括和肯定了学院建校50年来,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学院“更好地发挥西藏干部培养基地的作用,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活、促进西藏安定团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也是促生这个现代传奇的另一源头活水。

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先后有黑龙江、陕西、上海、浙江等省市及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近二十所国内名校对口支援,为西藏民院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2008年开始的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合作,以及2009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西藏民族学院协议的签订,为西藏民族学院的发展又
提供了新机遇,搭建了新平台。

续写传奇,是西藏民族学院人追逐的共同梦想。

2010年,学校在规划“十二五”发展蓝图时,提出建设“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西藏民族大学”的目标。

当下,学校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跃升的重大背景,着重解决学校办学与西藏社会需要之间的适应性问题,鲜明提出走内涵发展之路,成功实现着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由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型转变、由文科单极突进到文理并重的战略跃进,在挑战和机遇中华丽转身,朝着西藏一流综合大学的目标挺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