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明代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明代前期诗文批评与台阁体(一)历史背景在元蒙的奴役统治被推翻与统一的明帝国建立后,朱明王朝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采取八股取士、提倡程朱理学等措施巩固其统治,严密钳制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的思想。
(二)明代前期诗文批评1.明初的诗文批评主张(1)宋濂为“开国文人之首”,他提倡文章应该明道致用为维护“三纲六纪”服务;取径欧阳修、韩愈以溯源《六经》,正是符合新王朝整饬封建秩序要求的。
(2)高启论诗主张广泛模拟前代各家的长处,林鸿、高棅则专崇盛唐,都已透露出复古的端倪。
2.特点宋濂对杨维桢的崇扬中表现某种异端倾向,刘基早期诗论的强调诗歌讽刺政治、批判现实的作用,高启自叙其诗时显示的诗人自觉意识。
方孝孺“文之为用,明道立政”等基本观点,与其师宋濂是一脉相承的。
(三)台阁体1.从永乐以至成化、弘治一百年间,文坛上出现了平庸芜弱、粉饰太平的台阁体和“专作理语”的性气诗。
2.产生原因:这是当时统治阶级有意识提倡以及知识分子处在专制压迫下和比较安定的环境中精神萎靡的产物。
3.台阁体的领袖人物:“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
4.台阁体文学特征:专摹欧阳修散文中平舒柔婉的风格,推崇唐诗而着眼于“以其和平易直之心,发为治世之音”。
5.消极影响:这样上行下效,使诗文都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
6.台阁体的后期人物李东阳,力主规模唐诗格调,开复古文学运动的先河。
二、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理论与唐宋派(一)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文理论1.前七子(1)明中叶以后,弘治、正德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
(2)文学主张:高唱“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渊奥文辞和高古格调相互标榜。
(3)积极影响:打倒了数十年来风行的台阁体,也有力地批判了理学者流的性气诗。
(4)局限性:他们片面地强调一切文学都是越古越好,全盘否定东汉以后的散文、魏晋以后的古诗和盛唐以后的近体诗。
这就违反了文学的时代性和发展规律。
2.后七子(1)嘉靖、万历间李攀龙、王世贞等。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南宋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第2章南宋的诗文批评2.1复习笔记一、吕本中和张戒(一)吕本中1.吕本中及其著作(1)吕本中,字居仁,寿州人。
(2)著作:《东莱先生诗集》、《紫薇诗话》、《童蒙训》等。
(3)对江西诗派的贡献:江西诗派之称则是他率先提出并为大家所接受的。
2.吕本中的文学主张:论诗强调活法和悟入(1)活法说①含义:活法,是指作诗的一种方法,悟入为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的门径。
②他认为,作诗既要重法,又要能活用其法。
重法就能规矩备具,能活用又能摆脱规矩,自行变化,而始终不背于规矩。
③吕本中所讲的活法,主要是关于用字造句一方面的问题。
(2)关于如何掌握活法的运用:吕本中提出了“悟入”说吕本中认为,诗人要掌握活法,必须从领悟中得来,而领悟又必须从勤学苦练的实践工夫中得来。
一旦有悟,触类旁通,就可达到艺术技巧的神妙境界。
(3)影响:活法、悟入的原理,曾为江西派诗人以多种方式反复称说。
4.吕本中对江西诗派的批评和发展(1)吕本中作过《江西诗社宗派图》,推崇黄庭坚,倡活法、悟人之说,对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他也有超越于江西诗派的地方,他劝人学习李白、苏轼的诗来挽救江西诗派作品规模狭小、缺少波澜的弊端,已播下了后来陆游、杨万里、姜夔等对江西诗派反思的种子。
(二)张戒1.张戒简介(1)张戒,正平人。
(2)著作:《岁寒堂诗话》。
(3)文学影响:张戒之作,是比较具有思想体系的,为严羽《沧浪诗话》的前驱。
2.张戒的文学主张(1)言志为本①基本观点:张戒论诗,推演《诗大序》旨意,强调兴、观、群、怨的作用而以言志为本。
②具体观点a.张戒提出“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志”,实当指诗歌作者的主体意识。
他认为言志咏物兼而有之的是李白和杜甫。
b.张戒在主张诗以言志为本的同时,又强调“思无邪”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在人的情志之中,总是有邪有正,诗人既能言志,又能无邪,才能符合《诗经》之本旨,才能发挥“兴观群怨”的作用。
③评价a.张戒所讲的“思无邪”,要求很严格,指出自建安七子至宋世诸人,不落邪思的只有陶、杜二家,这自然是过于偏狭的。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3.1复习笔记一、古文运动的前驱者(一)萧颖士、李华、贾至萧、李、贾三人早在玄宗天宝年间即已从事于文章复古。
1.萧颖士(1)萧颖士,字茂挺,郡望兰陵。
《全唐文》存文两卷。
(2)文学观点:重名教和复古的倾向①萧颖士重政教,认为作文的目的,只应是阐扬道德教化和宣明事实。
②萧颖士轻审美,对骈俪文体不满,认为作者若耗精力于描绘物象、追求奇丽,其文必浮浅而乖于正道。
(3)表现萧颖士曾评论历代文学。
所肯定者,均为晋以上文士。
①南朝仅裴子野因著《宋略》与其专心史学的志趣相合,故受到称赞,其他众多的诗文作者均在不加论评之列。
这本身显示了复古的倾向。
②在晋以上文士中,给以好评的,主要是议论政教而见解卓著者,以及好深沉之思、写作子书者。
2.李华(1)李华,字遐叔,赵郡赞皇人。
《全唐文》存文八卷。
(2)文学特征:文辞较之萧颖士更少骈俪成分而多散行之气。
(3)文学主张:论文强调宗尚儒家经典,发挥政教作用①具体观点:李华认为作者之志应合乎儒道,而由文章见作者的行事和世之盛衰,探求人伦、治乱之理。
若文章不能发生这样的作用,而徒求文辞之工,则不足取。
②表现:李华曾论及历代文章。
李华所肯定的只是儒家一系的著作,而屈、宋以下的文学发展全被否定。
③评价:李华认为后世有力量者不懂得文章须宣扬儒道、服务于政教的道理,懂得其道者却无力量以拨乱反正,故文章之道日益衰微。
这样的观点当然是颇为狭隘的。
3.贾至(1)贾至,字幼几,一作幼邻,河南洛阳人。
《全唐文》存文三卷。
(2)文学主张:由教化的立场出发,与萧颖士、李华一样,颂扬三代《五经》之文,而全盘否定《楚辞》以下的文学发展。
(3)评价:其态度也是十分偏狭的。
(二)独孤及、梁肃和柳冕1.独孤及(1)独孤及,字至之,河南洛阳人。
有《毗陵集》。
(2)文学主张①独孤及推崇《六经》是不可企及的文章典范,而以《楚辞》、汉赋为文风浇讹之源。
贬抑屈、宋,是当时复古者共同的论调。
②独孤及除尊经之外,很重视两汉文章。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北宋的诗文批评【圣才出品】
第1章北宋的诗文批评1.1复习笔记一、宋初的诗文批评(一)柳开1.柳开及其著作(1)柳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
他因慕韩愈、柳宗元为文,曾名肩愈,字绍先。
(2)著作:《河东集》。
2.文学主张:柳开率先提倡古文与古道(1)柳开的的推尊韩愈之文,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表现的“道”。
韩愈所用的是古文,明的是古道,这正是柳开所遵循的道路。
他把“道”和“文”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自命为是这个道统与文统的继承人。
(2)柳开的“道”主要指古代儒学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他认为要阐述道必须采用古文。
他明确指出文章是明道的工具,工具不良,会损害道。
柳开兼顾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但他反对“辞之华于理”,却不反对“理之华于辞”,存在贬抑艺术美的倾向。
3.评价(1)影响:他所讲的“理”和“实”的内容,或许对北宋政权统一与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意义。
(2)局限性:他的思想毕竟缺乏新意与进步内容,甚至儒家文论中批判现实与关心民生疾苦的因素也未见突现,而片面强调“文取于古”,显然偏离了唐代古文家韩愈、柳宗元理论前进的轨辙。
(二)田锡1.田锡及其著作(1)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
(2)著作:《咸平集》。
2.文学主张(1)田锡十分注重文学创作的谏讽作用,而在其间寓有深挚的感情田锡突出“抒深情”于讽刺诗的首要位置,“情”字既指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包括民众“下情”。
(2)认为文学创作应出于真情实意,符合人的本性与自然规律,体裁风格多样而不拘于一格①田锡讲“道”与“文”的关系,是强调“文”与“道”的自然契合。
②田锡关于“道”与“文”、“常”与“变”的论说中,既有关心现实、注意文学的美刺教化和社会作用的因素,也有尊重个性、感情之解放的浪漫意识。
(3)田锡提倡“文有我”,亦“我有文”①具体观点:田锡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自然界运动和文学发展的壮观,故而胸怀开阔,对散文、诗歌、辞赋以至骈文等各种文章体裁都不加轩轾,同时广泛展示许多流派作家各体作品的不同特色,主张根据自己创作意图的契合而选择吸取参用,不受拘束。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小说批评【圣才出品】
第6章清代前中期小说批评6.1复习笔记一、金人瑞(一)矛盾的思想认识1.金人瑞思想复杂而又矛盾的原因(1)金人瑞困苦的生活、低下的地位使他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
(2)儒家思想构成了他的思想核心,佛道两家对他也有很深影响。
(3)明末政治的极端腐败,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清初统治的野蛮专制,民主思想的逐步抬头,都给他的思想打上了烙印。
(4)他不满黑暗现实和政治压迫;但他并不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是竭力维护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
2.金人瑞在批本《水浒》中矛盾的思想认识的具体表现(1)反对人民起义,维护封建正统的表现①基于对造反为“盗”为“贼”者的否定,金人瑞竭力反对招安并称扬《水浒传》为“忠义”。
因此,金批本《水浒》以“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作为全书的结束,不取宋江受招安以后的情节。
②他对宋江的攻击的描写主要目的是为了“擒贼先擒王”,通过否定宋江来否定《水浒传》的“犯上作乱”。
(2)评点的进步性的表现①金人瑞却又是个主张“要放普天下人出头”的人,反对统治者无限制地压榨人民,而要求给百姓以安居乐业的条件。
金人瑞的评点又坚持了暴露黑暗、批判现实的创作精神。
②金人瑞评点《水浒》的进步性,还表现在他对受迫害的人民及其某些反抗斗争是同情的、赞美的。
(二)出色的艺术分析1.人物论(1)金人瑞将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明确地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并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①具体观点: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塑造人物形象。
②影响及意义:他将创造有性格的人物形象作为衡量小说艺术成就高下的根本标志,这是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2)金人瑞基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视,就在叶昼“同而不同”论的基础上,对《水浒》中的人物个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①具体表现: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对几十个《水浒》人物一一作了评论,其中有的分析还相当细腻。
②金人瑞人物个性分析的特点a.金人瑞在分析人物个性时,注意到了性格的多重性。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一)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文批评1.开明知识分子文学新变的主张(1)背景及原因:l9世纪中叶前后外国资本势力侵入,农村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滋长,封建阶级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发出改革内政、取法西方、抵抗侵略的呼声,也提出文学新变的主张。
(2)首开风气的人物:龚自珍、魏源①龚自珍的文学主张a.在文学上揭橥“尊情”“宥情”,以充分抒写情感和完满地解放个性为创作首要条件;b.提出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泄天下之拗怒”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要求文学作品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美好事物和表达广大民众强烈心声。
②魏源的文学主张a.具体观点:魏源认为诗文纂辑具有“考治”、“辨学”、“合听”、“合观”作用,强调诗歌的“言志”、“发愤”与“比兴”手法的结合,表现出对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视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b.评价:他以“其道常主于逆”来评定龚自珍的学术和文章,更鲜明地显示出他们追求变革现实的精神。
③对龚自珍、魏源文学主张的评价:龚、魏在学术上都属于“托古改制”的今文学派,文学上既崇尚创新,也涂着复古的色彩。
(3)其他代表①冯桂芬突出诗歌在沟通“上下之情”方面的作用。
②王韬强调“自抒胸臆”,表现自我。
2.桐城派“姚门高第”的文学思想(1)方东树捍卫桐城文统表现出相当坚决的态度,并以桐城论文方法论诗;但也承认“文无古今,随事以适当时之用而已”。
(2)姚莹注意时事及与龚自珍、魏源思想交流,论文尚“奇”,注重“经济世务”的内容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曾国藩致力于支撑桐城文统,联络了一批文人,称为湘乡派①曾国藩的具体观点:他注意文学的“怡悦”作用,又突出“经济”与“雄奇瑰丽之文”以补救姚鼐文论首标“义理”的空疏和文风偏于庸弱之弊。
②湘乡派的总倾向:力图重振奄奄待绝的桐城旧门楣。
③湘乡派中有的成员和弟子如郭嵩焘、吴汝纶的文艺评论中也是有某些较好见解的。
(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时期的诗文批评(1)太平天国曾猛烈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采取过严厉而简单的禁书运动。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1章明清之际的文学思想1.1复习笔记一、钱谦益、吴伟业、冯舒和冯班(一)钱谦益1.钱谦益概述(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
(2)作品①《初学集》百十卷,收写于明朝的诗文作品。
②《有学集》五十卷和《投笔集》二卷,作于易代之后。
③编有明人诗歌《列朝诗集》、《钱注杜诗》等。
(3)钱谦益的思想发展①钱谦益早年受前后七子影响,后经亲友师长启诲,重新确立对诗文的认识a.散文方面使他认识了以归有光为晚期代表的唐宋派传统的价值和意义b.诗歌方面,则认同了“自初、盛唐及钱刘、元白诸家”,下及宋元“剑川、遗山”的创作成就。
②钱谦益也从公安派那里汲取了一部分思想养分。
2.别裁真伪,格量是非(1)钱谦益在文学批评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对明代三百年的文学发展作了一次自觉的总结,并始终贯穿着“别裁其真伪,格量其是非”的批评精神。
(2)论述特点他经常突出派别流变、更替、消长的变化和关系,而使史的概念又贯穿于其中,显示以流派为纲总结一代文学的方法特点。
①明代闽诗派、前后七子及竟陵派整体上遭到钱谦益否定a.因闽诗派与前后七子的主张和追求相近,其创作及理论存在着因续、互融关系,钱谦益将他们视为同属蹈袭一流。
b.评价:他的批评和结论有其剀切中肯之处,却又常有失公允,但重要的是,钱谦益从中引出了应当学古而且要善于学古的教训,这正是明清之际的批评家逐渐趋于一致的认识。
②钱谦益对公安派褒贬互参,褒大于贬a.褒的具体表现:钱谦益主要肯定他们提倡性灵,改变了七子的拟唐风气,给明诗坛注入新的生机韵趣,但认为他们自己在创作上矫枉过正。
b.贬的具体方面:他不满袁氏兄弟学白居易、苏轼未能尽得其长,批评袁中道有些作品不合风雅。
③茶陵派是唯一受到钱谦益全面肯定的诗派。
茶陵派寄托着他昌隆诗道的理想。
④唐宋派以文著称,钱谦益对他们颇有好评,尤服膺归有光a.他们经过持续的努力,终于由归有光完成确立了“以经经纬史为根柢,以文从字顺为体要”的文学传统,为人们取途唐宋之文,进而通经汲古树立了典范。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文学、言、辞、文章(一)先秦两汉时代1.“文学”的含义(1)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汉代依然如此。
“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2.“言”、“辞”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
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
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
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
(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1.“文章”的含义(1)汉代写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②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①“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②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
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
2.“文章”与今天的“文学”的关系“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
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
3.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
(2)“文学”也仍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但与先秦两汉相比,又有重要的变化:由于在知识分子中,写作渐渐成为极普遍的事,写作能力几乎成为士人文化修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而“文学”自然而然地常常包括了写作之意,而可以理解为常兼指文章与博学两方面的意义。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的小说批评【圣才出品】
第3章明代的小说批评3.1复习笔记一、历史小说论(一)蒋大器1.《三国志演义》概述(1)文学地位:长篇通俗小说《三国志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它是我国历史小说中最优秀最流行的一部。
(2)文学影响:不仅激发了大批作家创作历史小说的热情,而且也将小说理论批评引进了一个新的领域。
(3)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的刻本:嘉靖年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2.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1)概述: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批评《三国志演义》的文章,也是我国第一篇通俗长篇小说的专论。
(2)高度评价:这篇序文并不局限于对一本书的评价,而是高屋建瓴,从讨论历史小说的特点和意义来批评《三国志演义》,因此颇具理论色彩和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3)蒋大器在文中指出撰写史书的重大意义:编写史书不是纯客观地记录一些历史现象,而是要认真地总结历史的经验,鲜明地表示作者的态度,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教育意义。
这应该是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的共同之点。
(4)蒋大器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典范,提出了编写历史小说的三点原则意见①历史小说的内容当依据史实,有所损益具体观点:历史小说既然编写的是历史事件,当然要以历史记载为依据。
但历史小说不能照录史书,而要“留心损益”,加以适当的剪裁和创造。
②历史小说的形式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文质彬彬。
③创作历史小说当有所寓意,赋予一定的思想意义蒋大器强调小说的通俗性,主要也就是为了“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不但获得历史的知识,而且理解作品的寓意,读后“有所进益”。
(5)影响及意义蒋大器的这些观点,反映了他具有明察历史小说艺术特点的慧眼,也具备了为民众考虑问题的进步立场。
这就决定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不仅为批评长篇通俗小说写下了崭新的篇章,而且奠定了我国历史小说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正史之补说1.林瀚,字亨大,号泉山,闽县人。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3章刘勰《文心雕龙》3.1复习笔记一、绪说(一)刘勰和《文心雕龙》1.刘勰《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它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论述比较全面,体系比较完整,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的新纪元。
2.刘勰及其著作介绍(1)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
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依沙门僧佑十余年,博通佛教经论。
受到爱好文学的昭明太子萧统的敬重。
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
(2)他的著作,除《文心雕龙》外,今尚存《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灭惑论》两文,均为宣扬佛理的作品。
3.《文心雕龙》全书的结构最后一篇《序志》是自序,介绍了写作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的结构。
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
(1)《原道》至《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总纲,表明了著者的基本文学思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2)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各体文章分论,分别论述了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点。
(3)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写作方法统论,打通各种文体,研讨构思、篇章结构和用词造句等问题。
(4)自《时序》至《程器》五篇为杂论,论述了文学与时代及自然景物的关系、作家的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
(二)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宗旨和条件1.刘勰撰写《文心雕龙》的宗旨在于指导写作(1)刘勰撰写《文心雕龙》,宗旨在于指导写作,纠正当时他认为不良的文风。
全书的前面三个部分,在论述中都鲜明地贯穿了指导写作的立场。
(2)但全书涉及到不少文学理论问题,并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又系统评述了先秦到南朝初期的文学发展与重要作家作品,有许多精辟的看法,因而它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价值。
2.刘勰对过去文论持比较客观的态度刘勰对过去文论所持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
“唯务折衷”,期于至当的态度,使他能够广泛地继承过去文论的有益经验,提出新见解。
3.刘勰著成《文心雕龙》的内外条件(1)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特点的认识日趋明确,文学创作较多地摆脱了过去常常依附于学术著作的状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章节练习 (明代)【圣才出品】
第五编明代一、名词解释1.性灵说(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南开大学2013年研)答: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2.公安派(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3.童心说(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4.三言二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隋唐五代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复习笔记一、隋唐五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一)隋唐五代的文学创作1.总特征隋和五代为期短促,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成就都远逊于唐代。
2.三个历史阶段划分依据: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主要倾向。
(1)隋和唐代前期①大致包括隋代和一般所说的初、盛唐,由隋文帝建国迄于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共约一百七十年;②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倾向:在批判南朝文学的基础上确立思想内容和艺术方面的新标准。
其中主要是追求风骨和要求作品有深沉的感慨,关心现实。
(2)唐代中期大致由安史之乱至唐文宗初年,约七十余年。
重要内容:①要求诗文为政教服务,即有关“新乐府”和“古文运动”的理论;②反映当时诗坛追求清雅和奇崛倾向的言论。
(3)晚唐和五代由文宗迄五代末,约一百二三十年。
①特征:文学批评已近尾声。
②影响和意义:关于诗歌“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理论可视为长期以来要求景物描写有悠远韵味这一审美趣味的明确表述,在意境说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二)隋唐五代的文学批评1.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1)强调政教作用的理论再次兴盛,而注重文学审美与艺术的理论同时发展①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行不悖,许多批评家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
②唐代与前代相接续,文学批评似乎是走了一条曲折的、螺旋形上升的道路。
(2)诗歌批评的迅猛发展和诗、文批评的分道扬镳原因:唐代随着诗歌创作的极其繁荣出现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同时,古文家的言论,往往专谈散文或着重谈散文。
他们在诗歌方面的观点,与其古文方面的观点并不相同。
这样,就使诗文批评分道扬镳的现象比较明显。
2.隋唐五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形式隋唐五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有诗、词、散文和小说。
(1)在文学批评中获得充分发展的是诗文批评。
(2)文人词的兴盛在晚唐五代,理论上的反映还不多。
(3)小说,当时地位不高,文人多视为游戏之作,因此创作成果虽然丰硕,在理论上却几乎没有反映。
二、重视政教作用的文学观(一)隋初和唐初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中,强调政教作用的观点的出现,常与政治历史环境有关。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2章南北朝的文学批评2.1复习笔记一、文笔说(一)文笔说的由来和定义1.魏晋时期:随着各种体裁文章的大量涌现,在论述文体、著录和编集作品时,人们往往将诗、赋、铭、颂等押脚韵的体裁归为一大类,将诏、奏、表、论等不押脚韵的体裁归为一大类。
这样以有韵、无韵区分文体的做法,颇为简便易行。
2.南朝时,更将押韵者称为“文”,不押韵者称为“笔”。
颜延之将文、笔对举,显然是指两大类不同的作品。
这是今日所见以文、笔分指两类文体的最早的资料。
3.刘宋时期:将文、笔的定义说得十分明白。
说此种概念始自“近代”,即大体上始于刘宋时期。
《文心雕龙》是按当时人区分文笔的习惯来安排其篇章结构的。
4.从表面上看,萧绎的说法似与刘勰不同,没有明确提出以有韵无韵为文笔之分,但其实大体上是一回事。
萧绎这里并未列举笔和文所包含的所有文体,在“文”中只举出了诗歌。
这并非说诗以外的有韵文体便不属于文,只是表明诗歌在其心目中地位重要、被认为是“文”中最主要的体裁罢了。
这也是当时人普遍的想法。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时又流行“诗笔”之语。
5.唐代及其以后:文、笔作为区分文体的用语,初唐人仍然沿用。
由于唐代诗歌创作极盛,故诗、笔的说法尤为流行。
后来由于唐、宋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诗与“古文”渐渐成为最重要的两种体裁,而古文又被称为“文”、“文章”,于是人们往往将诗、文对称,而南北朝文笔、诗笔之义日渐湮没。
至清代,有学者重新提出并加以考证。
(二)文笔说所反映的审美观念1.萧绎其人:萧绎(508~555),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丹阳东)人。
梁武帝第七子。
封湘东王,后即帝位于江陵,即梁元帝。
著述甚富,今有《金楼子》及《梁元帝集》,皆后人所辑。
2.萧绎概括诗歌特点所反映的审美观念:言及文笔之语见《金楼子·立言》(1)萧绎认为古代知识分子所从事者大致可分两类①传授儒家经典,称为“儒”;②屈原、宋玉、枚乘、司马相如那样写作辞赋,称为“文”。
(2)今则可分四类①谨守儒家经典的“儒”。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1 年文学理论基础(代码 807)真题
一、概念解释(每题 8 分,共 40 分) 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2.叙事学 3.隐含读者 4.发愤著书 5.春秋笔法
二、指出下面两题所引文字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滑,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 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2.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 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曾记少陵狂,道细论诗晚节详。论词亦岂容疏放?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音 律,也难褒奖。耳边厢,讹音俗调,羞问短和长。
3 / 127
圣才电子书
4.发愤著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
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
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诗论【圣才出品】
第3章清代前中期诗论3.1复习笔记一、王士禛(一)王士禛概述1.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
2.作品:著有《带经堂集》、《渔洋精华录》等,张宗楠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又编有《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等。
3.文学地位:继钱谦益、吴伟业以后的一代宗匠。
4.文学影响:由他理论上总结提倡,并通过创作所体现的清和平远、悠闲澹泊的诗风和“神韵”学说,在他自己的诗学系统中逐渐成为主要的方面,也在当时繁多的诗歌风格和诗学相互竞长局面下脱颖而出,改变风气而成为诗坛的一种主流倾向。
(二)生平论诗凡屡变1.王士禛以标举“神韵说”著名,但其一生诗学也有一个丰富、变化和发展的过程(1)他的诗论经历三次变化,初“惟务博综该洽,以求兼长”,又以宗唐音为主,继而“越三唐而事两宋”,最后又重举“唐贤三昧”的旗帜。
(2)他始终既爱唐诗,兼取宋元,不同时期有所专注,却不限一格。
(3)他每个阶段诗歌主张的提出,皆是他个人诗学向往与补救诗坛偏弊的动机两者的契合,其重点会有不同,而基本立场实仍一致。
2.综观王士禛的诗学,有自己独特的造诣,也比较全面,然而长期领袖诗坛,企图补偏救弊、调和折中而仍不免时有所偏而致弊,努力另辟蹊径、矫变流俗而不免于徘徊旧辙,他的成就和不足皆可由此而见之。
(三)《仿元遗山论诗绝句》1.评价:这组论诗绝句历论古今诗作,颇有系统。
组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诗学观点,他后来诗学思想的发展也并不影响他于这些观点持久的拥有。
2.组诗评论的范围:起自建安诗歌,重点是论析唐宋诗人,对于明代诗歌的评说也比较集中,最后两首是王士禛学诗经历的自述。
3.组诗的总体思想中值得注意的三点(1)崇尚天机自呈和风怀澄澹①王士禛肯定诗人作诗要善于炼字,但是显然炼字不应减省诗的自然风致。
②他欣赏澄澹清远的诗歌。
后来他集中地倡说“神韵”,是以上见解的进一步发展。
(2)博采兼宗唐宋元诗家①王士禛受到前后七子的影响,诗尚唐调,又能紧随学宋的新变并弄舟潮头而产生影响。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钟嵘《诗品》【圣才出品】
第4章钟嵘《诗品》4.1复习笔记一、绪说(一)《诗品》简介1.作者:钟嵘2.文学史上的地位: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与《文心雕龙》并称为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两大专门著作。
3.主要内容: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作了系统的论述。
4.影响和意义:很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代的诗论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诗品》写作的宗旨和背景1.背景当时士人写作五言诗的风气很盛,但是各人的嗜好不同,意见纷歧,没有准则。
一些“轻薄之徒”,见识卑下,以鲍照、谢朓为古今独步,学习他们,也只得其皮毛;而轻视曹植、刘桢,笑为古拙。
2.目的和宗旨(1)《诗品》的写作,目的就在通过对诗人的品评,树立良好的准则,对诗歌创作发生指导作用。
(2)《诗品》要显优势,列品第,跟过去的文论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写作这书的宗旨。
①原因:钟嵘对当日“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风,深表不满,同时他认为过去的文论,没有对作家、作品进行品评,失去了文学批评对创作的指导作用。
②影响和意义:这显示出钟嵘在文学批评思想方面的发展。
③体现:书名《诗评》或《诗品》,即体现了写作这书的宗旨。
(三)《诗品》的主要内容:1.钟嵘《诗品》的主要内容《诗品》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
2.分品论人做法的原因(1)古代的文化学术传统。
(2)时代风气①自汉末清谈盛行,曹魏设立九品中正制度,自此以迄南朝,形成了一种喜欢品第人物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的影响及于文学艺术的领域。
②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比过去有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诗歌方面,产生了许多风格不同的作家和作品,大大地开拓了诗歌的园地,这对于《诗品》的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这时代文学理论批评也大大发展,除许多单篇论文外,还有若干专门著作。
3.《诗品》三卷,分三品论述历代诗人创作的特色和渊源流变(1)正文对许多诗人分别作了具体分析。
(2)序文则是全书的总论,提出了一些对于诗歌比较原则性的看法,并对于当代的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金元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4章金元的文学批评4.1复习笔记一、金元的诗文批评(一)王若虚等的诗文批评1.金元诗文创作中有成就的作者和批评家(1)王若虚与元好问都是由金入元的文坛领袖。
(2)由宋入元的方回则为江西诗派的理论作了总结与发展。
(3)杨维桢是元代后期颇有影响的人物。
2.影响和意义:他们在宋明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金朝文坛的基本特征金朝文坛的两个派别,基本上沿袭北宋的余风。
(1)大都倾向于学习唐代的李贺、卢仝和北宋黄庭坚等,崇尚奇险艰深,偏重字句琢雕,以李纯甫、雷希颜、李天英、赵衍等为代表。
(2)大都继承苏轼的风尚,提倡自然通达,不拘一格。
赵秉文、周昂、王若虚等属之,元好问的观点也与他们比较接近。
4.赵秉文与李纯甫(1)简介①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老人。
②李纯甫,字之纯,号屏山。
(2)文学地位:都是当时文坛导师。
(3)赵秉文与李纯甫在旨趣上的差异①赵秉文有《与李天英书》,教他学诗文书法应该广泛向古代作者学习。
②按李纯甫较为重视作者个性的发挥,赵秉文则取径较为宽广,但两人都未摆脱复古的影响。
5.王若虚及其文学主张(1)王若虚,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人。
(2)著作:《滹南遗老集》,其中有《文辨》四卷、《诗话》三卷,对诗文创作发表许多看法。
(3)文学主张①王若虚论诗文首先强调“以意为主”、崇尚“真”与“似”由此他分析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真实性问题:a.创作要以内容为主,形式应该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b.创作必须抒写真实的思想感情与符合生活的真实面貌第一,“妙在形似之外”、“不窘于题”之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比生活真实更高、更丰富的艺术形象规律。
第二,王若虚高度评价了白居易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捍卫了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传统与通俗化倾向。
②王若虚指出文章繁简,应该完全根据表达的需要,片面追求,都将是一种偏差a.他的肯定宋代散文,主要因为宋代散文无论欧阳修、苏轼都比前代更趋于平易近人和自然通达;b.他的反对宋代诗歌,则主要指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先秦的文学批评【圣才出品】
第1章先秦的文学批评1.1复习笔记一、《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一)美刺和言志1.《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第一部总集在《诗经》的少数诗篇中,有些作者表达了自己写诗的目的和态度,对于文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朴素的认识。
(1)在我国,很早就有将文学创作与社会和政治相联系的观念。
这种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人物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在以后的《诗大序》中,就发挥成为“美刺”说。
(2)在很早的时代,人们就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
这种观念,在理论上的概括,就是“诗言志”。
(3)“诗言志”的说法,与《诗经》中所体现的观念相一致。
即使这一说法正式提出较晚,也还是可以视为西周、春秋之际人们对于诗歌性质、功能的认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
2.美刺和言志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诗歌的一种认识作者通过诗歌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于社会中人和事的观点和态度,并且希望诗歌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
这种认识,虽然到汉代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其萌芽和成长时期却早在先秦时代。
(二)观志和观风1.从作诗、赋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美刺;从听诗的角度说,就是“观志”和“观风”。
2.“观志”赋诗者既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断章取义,听诗者所观、所知之志也并非作诗者之志,并非诗歌的原意,而是与原诗无关的赋诗者之“志”。
3.“观风”“观风”见于记载比较晚。
虽然周代未必有完备的采诗制度,但可能有过采诗观风的事实。
据《左传》、《国语》记载,西周的开明统治者很重视从诗歌中了解下情,以利于改进政治。
《左传》、《国语》所说公卿列士以至盲瞽乐师所献的诗歌,可能有的是自己的创作,有的是别人的作品。
不论如何,可知统治阶级中某些人是重视通过诗歌考察民情的。
(三)三不朽1.《左传》、《国语》中还记录了一些人们关于言辞的说法,也关系到文学批评。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记三不朽之说,就对于后世很有影响。
2.对于三不朽的评价:穆叔的三不朽之说,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一种看法,它表明了他们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辞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功业之下。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近代的小说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第3章近代的小说理论批评3.1复习笔记一、梁启超与“小说界革命”(一)梁启超的小说理论批评1.我国近代小说理论的新局面,是随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并大力提倡“小说界革命”而出现的。
2.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强调各体文学为他们的政治运动服务时,特别注意到小说通俗易传,便于开通民智的特点。
3.“小说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启超(1)梁启超在1896年《变法通议》的《论幼学第五·说部书》中,就开始主张革新“读者更多于《六经》”的小说的内容。
(2)1897年,他在为《蒙学报》、《演义报》作序时,进一步指出“今日救中国第一义”为“教小学,教愚民”,而小说是其中最有力的工具。
(3)1898年10月,在日本创刊《清议报》,强调写作“政治小说”,并发表了由他亲自翻译的当时日本著名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其序即有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
(4)1902年春,他又创刊了《新民丛报》,发表了《劫灰梦传奇》、《新罗马传奇》两剧,表达了创作小说戏曲的目的,务在“振国民精神”,“把一国的人从睡梦中唤起来”。
4.梁启超的《新小说》杂志(1)历程:1902年11月在横滨出版,1906年1月停刊,共24期。
(2)特点:我国第一种近代新型的小说刊物。
它以小说创作为主,兼及理论、笔记等。
(3)《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发表①性质:具有纲领性的小说理论文章。
②特点: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号召。
③影响:在整个文坛上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迅速地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小说革新运动,使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4)《新小说》杂志的影响及意义:梁启超等进行小说革命的最重要阵地①它不仅发表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新中国未来记》、《黄绣球》等重要小说作品,而且发表了《论文学上小说的位置》、《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之关系》等有分量的理论文章。
②从1903年第七号起,梁启超还仿照诗话、词话的体例,创设《小说丛话》的专栏,带头撰写和亲自组织短小活泼的理论性文章,在小说批评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明代的诗文批评
1.1复习笔记
一、明初的诗文批评
(一)宋濂
1.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诸人为代表。
2.文学理论的总特点:或宣扬理学,强调文章为政教服务;或倾向复古,偏重摹拟。
3.具体作家的文学理论的特征
(1)宋濂文论中有异端因素,刘基论诗的力主讽刺,高启表现的诗人自觉意识。
(2)闽派的高棅和晚出的李东阳,所论都以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为本,标榜唐音,影响明代诗风。
(3)方孝孺则维护儒道而又特别推崇庄周、李白、苏轼作品的浪漫风格,对当时诗论中尊唐贬宋的风尚表示不满。
4.宋濂简介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
(2)著作:《宋学士文集》
他的《赠梁建中序》反映了其逐步并终于完全投向理学而摒弃文学。
其文学理论,主要为这思想历程的反映。
5.宋濂的文学主张
(1)明道致用
宋濂在《文说赠王生黼》中,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提出了对文章内容和社会作用的要求。
具体观点:
①他把文分为三等:立德之文为上,明道之文为中,失道之文为下;并对追求艺术辞采的美文进行了批判。
由此司马迁、班固的文章也受到他的鄙薄。
②宋濂还要求诗歌为理学服务,把理学和诗学结合起来。
只许诗歌宣扬理道,反对诗之抒情及写景、咏物等多种作用,取消了其艺术的特性。
(2)宗经师古
①宋濂推崇圣贤之道为至高,圣贤之文为至上,故其论文以宗经为归,以师古为法
这种理论,无非想证明封建制度的永恒合理存在,而要求文学更好地为之服务。
在经历元蒙野蛮统治之余,这些说法当是适应新王朝恢复传统文化与封建秩序之要求的。
②宋濂论诗同样强调师古。
③宋濂的文学观点中也存在矛盾
他在《答章秀才论诗书》中指出师古以师意为上,师辞为下,要注意深入掌握比兴之义。
它还进一步反对摹拟剽窃而崇尚创造。
这就好像与他自己前面所说有冲突了。
④宋濂虽尚理学,却非醇儒,在实践中仍颇重文艺。
(二)刘基
1.刘基及其著作
(1)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2)著作:《诚意伯文集》。
2.刘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也受有道、法家的影响
(1)在《卖柑者言》和《郁离子》中的一些散文里,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虚伪,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2)刘基认为《诗经》的精神,是以刺为主,所以诗歌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批判时政,讽刺邪恶,表达民情,这才是《诗经》的优良传统。
3.刘基论诗的主要精神
(1)刘基认定《诗经》中除了宗庙乐章的《颂》诗歌功颂德以外,《国风》、二《雅》,尤其是“变风”、“变雅”,大抵多于论刺;后来的诗人,多以诗歌作为向统治者献谀的工具,这就违反了《风》、《雅》的优良传统。
(2)关于诗歌的内容,他指出主要应当是表达穷苦而处于下层者的生活感情和有关政治社会多方面的现实情况,由此反映出社会风俗和政治治乱,这才有裨于世教。
(3)在表现方法和风格方面,他认为为了达到讽诫的目的,诗歌不但可以直指其事,还可以直斥其人,言明意显,《诗经》多此范例,是为诗之正道。
(4)刘基在创作和理论上所表现出的一些进步内容,大都产生在元末。
(三)高启
1.高启及其著作
(1)高启,字季迪,长洲人。
(2)著作:《高太史全集》。
2.高启在政治上抱着和封建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并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现实内容的诗歌,在这方面是有一定成就的。
3.具体观点
(1)其理论主要强调风格方面的摹拟,实开拟古主义一路。
(2)他认为诗歌必须具备多种多样的风格,而多种多样风格的形成,有赖于“兼师众长,随事摹拟”,这是他在学诗过程中长期摸索出来的一条道路。
(3)他主张诗人必须摹拟各家风格的特征。
(四)高棅
1.高棅及其著作
(1)高棅,字彦恢,更名廷礼,号漫士,福建长乐人。
(2)著作:《唐诗品汇》,凡九十卷,又拾遗十卷。
2.高棅的《唐诗品汇》,在主要方面体现了严羽论诗的精神
(1)高棅论诗,以体制为主,分析唐诗的成就及其变化,也主要着眼于形体。
①高棅以众体俱备,作为唐诗的主要成就。
②他论到各时期诗人的成就时,常以风格来概括。
(2)高棅想以时代为依据,说明唐诗的发展演变,品评唐诗的高下得失
局限性:高楝说的“因时”,并没有接触到时代的社会现实,没有具体的历史内容,因而在其审辨诗歌的高下盛衰等方面,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3)高棅评选唐诗的艺术标准有不少值得讨论的
①按严羽论唐诗并尊李白、杜甫之作为“入神”,高棅论“盛唐之盛”时首举李之“飘逸”、杜之“沈郁”即承严羽的论绪,可是在具体品评时,则杜诗地位显被抑低。
②从该书选诗的数目和题材方面,也可以看出编者的倾向性。
3.《唐诗品汇》的影响和意义
(1)《唐诗品汇》在揭示唐代各时期诗歌风貌和不同作家的艺术风格方面是做出一定贡献的,对研究唐诗有其参考价值,在明代很长一个时期还是很受到人们欢迎的。
(2)由于其以推崇盛唐相号召,教人从体制、风格、声调、文辞各方面去学习唐诗,客观上引导人们走上复古的道路。
(五)方孝孺
1.方孝孺及其著作
(1)方孝孺,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
(2)著作:《逊志斋集》。
2.方孝孺的文论思想分析
(1)文学主张:和宋濂一样,宣扬儒家为封建政教服务的文学观。
(2)方孝孺文论中值得注意之处
①他认识到古今文人的性格修养各不相同,所为文章必然有各自独特的风貌,不可强求一律。
②他赞美庄周、李白、苏轼的作品,反映他对浪漫主义艺术传统和特征有所认识。
③他的强调“心会于神”,说得不免神秘化,但也显示了对形式雕琢、摹拟复古风气的不满。
④方孝孺的推重宋诗中也有宣扬理学的成分。
(六)李东阳
1.文学背景
明王朝从永乐到成化年间,由大官僚杨士奇、杨荣、杨溥所倡导的台阁体诗文,长期笼盖于文坛。
2.李东阳及其著作
(1)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
(2)著作:《怀麓堂集》,集中有《诗话》一卷,单行称《麓堂诗话》。
(3)文学影响:他领袖文坛,一时诗人奉以为宗,称茶陵诗派。
(4)文学特征:李东阳曾想以雄浑之体,改变当时萎靡文风;但他也未能摆脱台阁习气。
3.李东阳诗论的具体主张
(1)李东阳论诗,重在法度音调,其主要精神,大抵祖述严羽
①李东阳认为诗歌有自己的艺术特征,与文的体制不同。
②李东阳认为诗成于音调声律。
③李东阳还注重诗之体格。
(2)在谈论声调的清浊高下、用字的虚实开合以及格律体制等方面,有自己的体会
①他揭示诗歌与散文应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强调作诗评诗必须讲求格调,并郑重推举唐诗之调与杜甫诗学,对于振救台阁体平庸萎弱之弊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他在诗境的开拓方面,肯定了杜甫、韩愈、苏轼诸人所作出的贡献,而谓之其格渐粗,则仍反映了他拘守体格的眼光。
4.李东阳诗论的影响和意义
作为成化、弘治间文学风尚转变时期的代表人物,李东阳的诗论与创作对前、后七子的兴起有一定影响,虽然他们对其台阁体余习也有批评。
李东阳实为李梦阳、何景明的先导。
二、李梦阳、何景明(附徐祯卿)
(一)文学复古运动概况
1.背景及原因:弘治、正德年间,形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部分有眼光的知识分子奋起表示不满,迫切要求变革思路和文风。
2.倡导者:李梦阳、何景明。
3.文学复古运动的性质:一个旗帜鲜明而又有广泛影响的文学运动。
4.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
(1)积极影响:对台阁体和“性气诗”一类的萎靡不振的文风进行了批判,使人们扩大了眼界,知道宋儒以前有高格、逸调、真情的诗文,是有贡献的。
(2)消极影响: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严羽、高启、高棅、李东阳诸人理论中片面崇古和偏重形式摹拟的影响或有所推衍。
故其倡导,虽有振衰起敝之功,也产生了拟古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