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及研究进展概述

合集下载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发展研究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发展研究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发展研究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药的广泛使用,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农产品农药残留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其发展研究进行探讨。

一、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危害和现状农药是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但过量施用或不当使用农药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

农产品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长期摄入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物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作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也会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目前,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已成为食品质量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检测手段相对单一,不同地区之间的检测标准和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为了解决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科研人员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已经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元化检测方法:传统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色谱和质谱技术,这些方法检测的范围有限,且存在着样品前处理复杂、操作繁琐等问题。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光谱技术、免疫学方法等新技术逐渐应用于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领域,使得检测方法更加多元化和精准化。

2. 快速检测技术:为了适应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需要,快速检测技术成为了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而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检测,并且具有低成本、高灵敏度的特点。

3. 在线检测技术:随着无人化、智能化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在线检测技术成为了技术创新的突破点。

在线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农作物、土壤、水体、空气和动植物体内超过一定限量的残留。

农药残留不仅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现状1. 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

色谱法是一种通过分离和检测物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两种。

质谱法则是通过分析化合物的质子、碳离子、分子离子等来鉴定和定量农药残留。

光谱法则是通过分析物质的吸收、散射、荧光等光学性质来检测农药残留。

虽然这些方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检测灵敏度不高、检测时间长等缺点。

2.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生物元件与物理元件相结合,通过生物合成方法构建的高灵敏度、高灵活度和低成本的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等特点。

目前,已有一些基于酶、抗体、DNA等生物元件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已经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中。

3. 快速检测技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快速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如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技术、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检测设备等。

这些技术具有快速、便捷、低成本等优势,能够满足实际场景下对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需求。

1. 多模式综合检测技术传统的单一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实际检测需求,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采用多模式综合检测技术。

即结合色谱法、质谱法、生物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互补优势,实现对农药残留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

2. 联网检测与智能化检测设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将更加智能化,能够通过网络实时监测信息,并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

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也将成为农药残留检测的利器,便于用户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全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规律分析

全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规律分析

全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规律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蔬菜作为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药残留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全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规律和特点,为政府监管部门、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全国蔬菜农药残留的总体情况,包括不同种类蔬菜的农药残留水平、残留农药的种类和数量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药残留状况的地域性差异、季节性变化以及不同蔬菜品种之间的差异。

通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本文试图找出影响蔬菜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农药使用习惯、环境条件等。

本文还将对蔬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讨,评估其潜在的风险。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减少蔬菜农药残留的建议和措施,包括推广绿色农业、加强农药监管、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等。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分析全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全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概述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药在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不当管理导致了蔬菜中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对公众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全国范围内的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

从地域分布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农业发达、气候适宜、种植技术先进的地区,其蔬菜农药残留水平相对较低。

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农业技术普及程度较低的地区,由于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知不足和监管不力,农药残留问题相对严重。

蔬菜种类的不同也会影响农药残留的状况。

一些常见的叶菜类蔬菜,如菠菜、油菜等,由于生长期短、生长速度快,容易受到害虫的侵袭,因此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导致农药残留水平较高。

而一些根茎类蔬菜,如土豆、萝卜等,生长期较长,相对不易受到害虫的侵害,农药使用量相对较少,农药残留水平也相对较低。

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传统的农药使用方式遭受质疑,相应地,在果蔬等食品生产中需要进行检测,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本文将从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一、研究方法
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可以划分为物理分析和化学分析两种方法。

物理分析方法主要是用光学显微镜、光谱分析仪等性质检测设备来进行研究。

化学分析方法则是通过色谱、质谱、荧光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等仪器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产生结果可以定量测量农药种类和浓度等信息。

二、研究进展
近年来,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

首先,在分析技术方面,改进了高效液相色谱和气体色谱等设备以及分析试剂,增强其检测能力并提高了检测精度;其次,在分析范围方面,今天的分析技术已能高效、精确地分析出几百种农药的残留情况,通过研究甚至可以确定不同品种的农药残留趋势;此外,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开展了暗反应等研究,这让分析技术更加全面、细致。

三、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仍需不断发展,以适应对农药残留的检测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方面,检测设备会更加精细化,微型化,便于携带和操作,以适应迅速、简单的检测需求;另一方面,数据分析方面会更加细致、精确和自动化,以提高评估方案和决策的科学性,促进水果的食品安全。

此外,通过建立相关数据库、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等技术,也会进一步完善农药残留分析技术,推动安全无毒食品生产的发展。

总之,水果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发展以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食品农药残留问题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食品农药残留问题

食品安全分析报告食品农药残留问题一、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食品农药残留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

二、食品农药残留问题的现状1. 农药残留问题的普遍存在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逐渐增加。

然而,不合理使用农药或者超量施用会导致食品中残留农药超标,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2.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整个食品行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三、食品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潜在健康风险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慢性中毒,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癌症等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2. 特定人群易受影响儿童、孕妇等特定人群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更容易受到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因此应当格外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四、解决食品农药残留问题的对策1. 加强监管与检测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检测体系,确保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在合理范围内。

2. 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推广有机种植、生物防治等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

3. 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加强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他们对于选择安全食品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五、结论食品农药残留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与健康难题。

只有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加强监管与检测、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未来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吃到放心、安全的食品。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及检验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及检验技术研究进展

70·FOOD INDUSTRY调查 研究 苗辰 白山市产品质量检验所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及检验技术研究进展农药残留的危害。

农药残留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第一,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二,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三,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第四, 对土壤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中样品预处理的研究样品提取。

样品提取方法:浸渍漂洗法、匀浆法、索氏提取法、机械振荡提取法、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样品净化。

样品净化方法:液-液分配法、吸附柱色谱法 、横化法、凝结剂沉淀法、冷冻法、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凝胶渗透色谱 浓缩。

浓缩方法:自然挥发法、吹气法、K-D浓缩器浓缩法、真空旋转蒸发法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目前我们现在常用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快速荧光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超临界流体色谱、活体检测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控制措施,有效的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

推广新型无残留、低残留农药。

加快新型农药的研制,同时加大科研的投入,增强科研能力,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

政府等部门应出台有关政策,加大对新型无残留或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和宣传,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加强农药残留检测 。

提高农民素质,正确合理使用农药。

我们需要对农药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关于农药正确的使用和贮存方法等相关知识,并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活动,才能有效控制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而造成的农药残留 。

增强公众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

为了降低农药残留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行动,并且将每年因为农药残留给人类造成中毒的事件公布在媒体或者报纸上,并制成简单的漫画或者动画形式,在火车或者公交站点等地点进行循环播放,让人们随时都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一直是农业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各国都在加强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以确保农产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

本文将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1.传统检测技术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色谱法、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的优点,但是存在着检测周期长、操作复杂、仪器昂贵等缺点。

而且这些传统检测技术往往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快速检测。

2.快速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快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微生物、酶等生物材料快速识别农药残留。

这些方法不仅检测速度快,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环保等优点,逐渐成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新趋势。

3.智能检测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检测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领域。

智能检测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准确检测。

这些智能检测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检测成本,还可以提高检测效率,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

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1.多样化检测技术未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将趋向于多样化发展,结合传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和智能检测技术等不同手段,形成一套完整的检测体系。

通过多样化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对不同农产品、不同农药残留的全面检测,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2.简化化检测流程未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将趋向于简化化发展,不断提高检测方法的简便性和操作性。

目前一些快速检测技术和智能检测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快速、便捷的检测,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检测流程,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检测成本,推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食品中的蔬菜与农药残留

食品中的蔬菜与农药残留

食品中的蔬菜与农药残留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农药残留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蔬菜作为一种主要的食品来源,其是否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食品中的蔬菜与农药残留问题展开讨论。

一、农药残留的现状近年来,农药的广泛使用使得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70%的食品存在着农药残留,其中以蔬菜类食品居多。

农药残留主要是由于农药的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导致的。

农民为了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往往会过度依赖农药。

而农药的不正确使用,包括使用剂量、喷洒时间和频率以及使用种类等方面的不当,都会导致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

二、农药残留对健康的影响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一方面,农药残留可能导致急性中毒,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另一方面,长期摄入农药残留可能导致慢性中毒,甚至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癌症、生殖系统疾病等。

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由于他们的机体适应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

因此,保护儿童和老年人免受农药残留的危害显得尤为重要。

三、减少农药残留的途径为了减少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采取: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应该根据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和病虫害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农药,并在使用农药时遵循使用说明书中的建议剂量和使用方法。

2. 加强农药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药的管理和监督,制定科学的农药使用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测,对超标的产品进行处罚和下架等措施。

3. 提倡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以生物控制为主,采用天然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等,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的风险。

四、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农民和消费者共同的责任。

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提高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农药使用技术,加强农药残留监测能力。

农民要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管理,做到农药使用规范化、标准化。

消费者应保持警惕,选择无农药残留的有机蔬菜,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及研究进展概述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国民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

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被排放,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进入人体中,其中一些具有高度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发展食品中有害残留分析技术,监督控制食品污染和保证食品质量,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文章介绍了我国农药残留的现状,阐述了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药残留;前处理:食品;色谱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病虫害发生频繁,需要施用大量的农药用于防治,调查发现每年施用的农药面积达到1.5亿hm2·次左右,在为农业生产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随着农药种类和使用量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森严的绿色壁垒等问题。

,使得我国农残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关注的热点。

1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现状“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到公众的生命健康;食品的化学安全性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门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其中包括食品加工中直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农业上施用的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以及在食品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真菌毒素污染等等。

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人类从食品中摄取了种类繁多且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其中一些具有高度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据估计,人类85-90%的肿瘤为食品和环境因素所致。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而有害残留问题则是食品安全的一个突出方面。

有害残留不仅关系着国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已经成为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障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检测指标和标准越来越高。

近年来,日本对我国出口食品设置的安全卫生质量方面的技术壁垒日益加高,除了在对我国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方面不断增加药物残留检测项目、提高药物残留含量检测标准、实施更严格的批检外,晟近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强化食品安全的措施,大幅度提高有害残留含量检测标准。

我国出口到日本和欧盟一些国家的食品因有害残留问题被进出口过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使商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降低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前,因农药残留技术壁垒而受阻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欧盟甚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

受阻品种之多,地区之广,影响之大已严重影响到我国食品出口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国出口食品实施的贸易保护壁垒还会大幅增加。

“绿色”壁垒正在成为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

越来越严峻的贸易技术壁垒和食品安全问题,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检验检疫水平,以突破技术壁垒。

面对目前食品安全中日益增多的检测项目和日渐严格的残留限量标准,开发高通量、快速、准确、灵敏的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同时对多种类不同极性残留物质进行分析,监督控制食品污染和保证食品质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国家质检总局2001年第三季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表明,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突出。

在重点抽查的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菜花、番茄、甘蓝、黄瓜、茄子、韭菜、油菜等10多类181种蔬菜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超标值为47.5%旧1。

2011年张耀海等对我国6省(市)柑橘产地抽取的198个鲜果样品进行了26种农药残留的检测与评价,10种农药残留检出,包括禁限用农药。

各省(市)柑橘鲜果样品的农药残留检出率均在48.9%以上,我国柑橘质量安全存在潜在风险。

2000年冯建国等隅1对山东主产区苹果进行了调查,在检测的12种农药中,有6种农药检出率超过了50%,其中溴氰菊脂和辛硫磷的检出率均为100%,滴滴涕和对硫磷的超标率分别为10.81%和3.33%,最高超标倍数达到2.9倍和2.5倍。

2 食品分析化学的突出问题无论是安全性评价,还是监督控制食品污染和保证食品质量,化学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

食品分析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样品前处理技术;二是分析检测技术。

食品分析与其它领域化学分析的不同在于食品样品基质极为复杂。

在食品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是重点,亦是难点。

由于某些有机污染物常伴有多种同系物、异构体,而且他们的毒性或致癌性差别甚大,要求辨别、分离和测定,这样就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

样品中目标化合物含量甚微,又存在的大量干扰物必须去除,同时越来越严格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使得复杂的食品基体中有害残留的分析需要更为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和灵敏的检测技术。

样品前处理是食品分析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目前食品分析化学,乃至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研究课题。

它和后续的分析检测技术结合在一起决定着一个食品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可行性。

3 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3.1样品前处理技术样品前处理(sample pretreatment)是目前分析化学的瓶颈,是分析化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它是指样品的制备和对样品中待测组分进行提取、净化、浓缩的过程。

样品前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基质干扰,保护仪器,提高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选择性和灵敏度。

样品前处理约占整个样品分析时间的60%以上。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样品前处理是分析检测过程的关键环节,只要检测仪器稳定可靠,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前处理,方法的灵敏度也与样品前处理过程有重要关系,开发一个新的食品检测方法往往主要的工作在样品前处理上。

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有索氏提取,液液分配,柱层析技术等。

这些传统的方法自动化程度低、提取净化的效率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试剂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20世纪末,现代科学技术和分析仪器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前处理技术的发展,使整个样品前处理技术朝着分析速度快、批量大、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劳动强度低、试剂消耗少、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方向发展。

目前在食品分析中常用的前处理技术有固相萃取、国相微萃取、超I临界萃取、凝胶渗透色谱、加速溶剂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等。

3.1.1固相萃取固相萃取技术(SPE)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样品富集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利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

在国外应用较早,且美国国家环保局已将其作为水中农药含量测定方法。

在我国农残分析前处理之中固相萃取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王朝虹用固相萃取法提取,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器官组织中百草枯含量。

陆华,俞华明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一固相萃取净化一气相色谱测定土壤中8种有机氯农药的方法,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目前国内的研究报道还有很多。

它克服了传统的液一液萃取及一般柱层析的缺点,具有时间少、溶剂用量少、萃取效率高、回收率高、更易自动化操作等特点,缺点是装置较贵,批次不同的SPE固相柱重现性差,样品用量大,从而造成所需费用比较高。

3.1.2固相微萃取固相微萃取法(SPME)是在固相萃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环境友好的预处理技术,1990年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Pawhszyn及其同事首次提出并应于与多环芳烃的检测剐,1994年开始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

是一种无溶剂,集采样、萃取、浓缩和进样于一体的样品前处理新技术。

目前SPME主要集中在水环境样品中,也有涉及土壤、生物及食品等基质。

涉及的农药残留有,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除草剂。

SPME克服了传统预处理方法几乎所有缺点,但对于挥发性差的农药分析效果不好,定量方面存在不足。

3.1.3基质固相分散基质固相分散(MSPD)是1989年由美国Louisiana州立大学的Staren Barker教授首次提出并给予理论解释的一种崭新的SPE技术。

其原理是将涂渍有C18,弗罗里硅土,硅胶等固相萃取材料与样品一起研磨,得到半干状态的混合物并将其作为填料装柱,然后用不同的溶剂淋洗柱子,将各种待测物洗脱下来。

与传统的液液萃取相比,基质固相萃取分散技术具有试剂用量少、操作步骤简单、分析时间少、环境污染小等明显优势。

适用于各种分子结构和极性农药残留的提取净化。

李朝阳以甲氰菊酯为研究对象,将MSPD技术应用于测定土壤中农药残留,确定TMSPD法的实验条件,无需进一步的净化,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0%以上。

李建科们等采用弗罗里硅土作为萃取基质,MSPD—GC—FPD测定苹果中16种有机磷农药、19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3.1.4加速溶剂萃取加速溶剂萃取法(ASE)是一种在提高温度(50~200。

C)和压力(10.3~20.6Mpa)的条件下,用有机溶剂萃取的自动化方法,其显著特点:快速,容积少,萃取效率高,回收率高,安全。

已被美国EPA收录为处理固体样品的标准方法之一。

李琴等建立快速溶剂提取一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19种多氯联苯单体的方法,采用正己烷/丙酮(1:1)混合溶液为萃取剂,萃取条件为:温度100。

C,压力10.34MPa,静态提取时间5min,淋洗体积为萃取池溶剂体积的60%,于1.034MPa下氮气吹扫100s,静态提取1次后浓缩过柱,加标回收率为78.6%一120%。

高芸等用加速溶剂萃取仪提取土壤中菊醋类农药,回收率为81.4%-103.5%,RSD为2.87%一5.12%。

3.1.5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I fluid extraction,SFE)是采用处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的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达到萃取分离的目的。

超I临界流体具有比较低的黏度和较高的扩散系数,可以比液体溶剂更容易穿过多孔性基体,提高了萃取效率。

另外,通过改变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可以很容易的改变超临界流体的密度,调整其溶解能力,从而实现对特定分析物的选择性萃取。

同时超临界流体提取的分析物可以通过压力的调整来进行分离,省去了传统萃取过程中的样品浓缩是常用的超临界流体,它具有过程,节省了时间,避免了挥发性分析物的损失。

C02无毒、无臭、化学惰性、不污染样品、易于提纯、超临界条件温和等特点,是萃取热不稳定和非极性分析物的良好溶剂。

SFE还可以与多种色谱技术直接联用,有利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3.1.6微波辅助萃取微波辅助萃取(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MAE)始于80年代,利用微波能量,快速而有选择地萃取,克服了传统萃取方法的不足。

微波萃取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加热萃取溶剂可使其迅速达到2倍或3倍常压时的沸点温度,从而缩短萃取时问,使溶剂消耗大为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