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6-10首课件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0 古诗三首( 共53张PPT)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0 古诗三首( 共53张PPT)   人教部编版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0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 你会填吗? 一( 马 )当先
( 马 )到成功
老( 马 )识途 千军万( 马 )
万( 马 )奔腾 快( 马 )加鞭
➢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马诗
初读古诗
➢ 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 的节操。
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 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 格在人间的追求。

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实用PPT

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实用PPT

思考: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
这是一匹轻捷矫健的骏马。表 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 酬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
读一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想一想
交流讨论: 你觉得“吟”在这里怎么理解?你
是从哪读出来的?
10《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你 能说出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吗?
朗读古诗 《马诗》
读一读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y`n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品读第一、二句
重点词语: ⑴大漠:大沙漠。 ⑵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⑶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实用PPT
朗读古诗 《竹石》
读一读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习要求: 1.小组合作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 思。 3.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 说一说。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 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你是什 么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 顽强地生存着。
想一想
交流讨论: “破岩”指什么?这样的缝隙意味
着什么?面对贫瘠的生长地,竹子是怎 样做的?
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实用PPT
说一说
交流讨论: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竹子是怎
样的竹子?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0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共34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0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共34张PPT)
语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Hale Waihona Puke 古诗三首六年级下册
马诗
六年级下册
资料链接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 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 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 (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 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 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 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
写一写
资料链接
马诗
【中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词大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 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诗词大意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建立功勋呢?
诗词赏析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 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 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竹石
六年级下册
资料链接
郑燮(1693- 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画 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书画世 称“三绝”。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 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 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获罪罢官。
资料链接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 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他为官清 廉,关心百姓,不畏强暴,刚正不阿。著有《于忠肃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部围攻北京,在国 家危难之际,他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成为“救时 宰相”。此后一直主持朝政。天顺元年(1457年),“守门 之变”后被害。于谦居官三十五年,一直兢兢业业,不 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深为后人称颂。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全)》课件(共119张PPT)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全)》课件(共119张PPT)

借景抒情
zài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日_幸福_的_家_园 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昔日_恩爱_的_亲_人 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昔日_袅袅_的_炊_烟 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昔日_依依_的_杨_柳 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作者的孤独,你 体会到了吗?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 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 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 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 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 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读诗文
采薇(节选)
朋友,请你再喝完这杯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 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
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 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是重逢了, 如果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如何?
你想对元二说什么?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 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 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 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 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 氛。
前两句写离别时的景色,地点是( ),
季节渭是城( )留(
)之意,你感觉
这景送色别如何?
• 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 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 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
释义: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新知讲解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 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 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 得正旺的红❹有一枝枝条伸到墙 外来了。
新知讲解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新知讲解
王观(1035-1100) ,字通叟, 北宋 著名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 得中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 年),考中进士。其后,历任大理寺丞、 江都知县等职,在任时作《扬州赋》, 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 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 净土。
新知讲解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江上/渔者
[ 宋 ]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新知讲解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 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新知讲解
泊 船 瓜洲
新知讲解
王安石(1021~1086)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 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 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 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 唐宋八大家” 之一。今有《王文 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新知讲解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 宋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 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 /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 上春,千万/和春住。
新知讲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 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 唐 ]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课件PPT完美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课件PPT完美版
主题: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连,通过“送春归”和“送君归”,把“惜春”与“惜别”联系在一起,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又表现了词人的美好情怀。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
[唐]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好像懂得物候季节,降临在 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 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 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 上渔船。明早再看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带露的鲜花必将开满锦官城。
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红色的杏花已经探出墙来。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我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回去。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宋]范仲淹
如今归家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明早再看被雨水打湿的花丛,带露的鲜花必将开满锦官城。
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望到意外之惊喜。诗歌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 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有谁知道呢?除非
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主题:这首词描写了清泉寺优美的风光和环境,先是描写早春时节的景色,明媚清新,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联想人生的际遇,发出人生
抑的生机,也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也可以老当益壮的感叹,表现出词人不服衰老、执着生活、豁达乐观的心境。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 我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回去。
译文:好雨好像懂得物候季节,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六年级下册《十首古诗词》学习课件.ppt

六年级下册《十首古诗词》学习课件.ppt

思想: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 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 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赏析:此词送别友人,构思新颖。没有送别情 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 水。水是横着的眼波,山是皱着的眉头,将离 人的形象放得无穷大,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 故乡山河之美。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 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上阕将 “送君归”与“送春归”叠合,忽生“到江南 赶上春”的奇想,又叮嘱:“千万和春住”。 一扫千古惜春佳句,独具创新之佳妙。
思想: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 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 心情。
▪ 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人 高洁的品质。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黄四娘家园子里开满了美丽的花朵,
千朵万朵压枝低。
花儿把花枝都压低了。
留连戏蝶时时舞,
欢快的蝴蝶时时起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自在的黄莺恰恰啼叫。
内容:《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 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 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 么风。
思想: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 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
精神。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
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
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 黄鸡。
思想: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 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优秀PPT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优秀PPT
写作背景 王安石任宰相,他一心想为黎民百姓谋福,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却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
的极力反对,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今《有浣《 溪王沙文》公是文苏集轼安》元《丰史临五川年之先(生10乱文82集年前》)。被,贬黄杜州期甫间所离作。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
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世称韩昌黎,倡导古文运.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古诗词诵读
早春呈水部张 十八员外
古诗词诵读
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世称韩昌黎,倡 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 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 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 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古诗词诵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休剑将外/忽白传发爆//收唱蓟/发黄北鸡,了。初闻安涕泪史/满衣之裳。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
最是/一年/春/好处,
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 也让人倍受鼓舞。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PPT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PPT课件

-
37
四 川 剑外
河 蓟北

河 南
-
38
河 蓟北

巴峡
四 川
剑外 长
河 巫峡 南
-
洛阳 襄阳
东 江海
39
-
40
-
41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 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
45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夕。
当时朝政日非、边事日紧,而举国
上下却“人心混混”,用龚自珍自
己的话说:朝廷无“才相”,兵营
无“才将”,学校无“才士”,田
野无“才农”,工场无“才工”,
街市无“才商”,甚至连“才偷”、
-
30
诗意: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 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 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
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
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
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
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
-
33
诗意及思想内容:
内容:《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 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 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 么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 收
颔联 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河 颈联 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

欢 庆 胜 利 喜 还 乡
尾联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
主题思想: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 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理解诗句意思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 的消息,
6
【清】郑燮
• 郑燮(zhèngxiè),字克 柔,号板桥。生于康熙三十 二年(西元1693年)农历十 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三十 年(西元1765年)农历十二 月十二日,中国清代画家, 书法家,文学家。江苏兴化 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 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 一,其诗、书、画世称“三 绝”,擅画兰竹。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竹石》图
注释
•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 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 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 立根:扎根、生根。 •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
唐代 杜甫
诗意
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 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 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 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 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 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放舟从巴峡东下,穿 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 直奔向洛阳。
一样。 • 原:原本,原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暗喻艰苦的环境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竹子抓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它的根须已经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仍然坚韧劲拔,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 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 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所以这首诗表面 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 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 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 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想一想
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 州同”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 国的强烈爱国热情。因为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 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 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 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 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 思想感情。
练一练
1.解释下列词语. 妻子: 妻子儿女. 纵酒: 纵情饮酒. 2.诗中哪个词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欣喜和迫切 还乡的心情.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忽闻喜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书写了一个[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得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 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 此刻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即将 启程还乡时内心的无比喜悦.
D.[便下襄阳向洛阳],一个[下]字.一个[向]字,生动地表 现了战乱平息后,诗人终于得以还乡,一路游山玩水 的闲适情调.
诗人心情高兴
这是诗人的第一首快诗全诗连用六个 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 不感到累赘,相反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 之后地地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 炽热地爱!
比一比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是一作者在被安禄山占领 下的长安写的,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 一空,满目荒凉.诗人看到春回大地,鸟语 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 这景象只能增加诗人忧国忧民的痛苦和 感伤,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 郑燮其事
•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 “三 绝”。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 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 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 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 郑板桥在中国文学史、美术史上有一定地位。 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 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 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致, 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 者。”
想一想
从诗中找出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 的情绪变化的词?
“忽传”、“初闻”、“却看”、“漫
想一想
从本诗得“满衣裳、放歌、纵酒、满 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我 们体会到了什么?
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心情
想一想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 南,跨越了三个省,本应是很累的,而诗人 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可 以看出什么?
注释
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剑门关以外。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 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到
漫卷诗书喜欲狂
胡乱地卷起 “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
①水满了流出来; ②满,遍布; ③随便,不受约束。
却看妻子愁何在,
再看
“却”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 1.后退 2.推辞,拒绝 3.去,掉 4.表示转折
议一议
• 诗人杜甫或喜或忧皆因国,读了这两首 诗后,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种忧喜观的,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拓展阅读
示儿
宋代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11258-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有“小李白”之称。南宋诗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 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 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 爱国热情。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 满了衣裳。
河北
四川 河南
(剑外)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 有一丝的忧愁?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 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 日 放 歌 须 纵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 要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 回到我的故乡。
课外拓展
•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
•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 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 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返回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 那巫峡的叠嶂, 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 奔向故乡洛阳。
河 蓟北

巴峡
四 川
剑外 长
河 巫峡 南
洛阳 襄阳
东 江海
读出你的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 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满衣裳。 却看 妻子 愁何在, 漫卷 诗书 喜欲狂。 白日 放歌 须纵酒, 青春 作伴 好还乡。 即从 巴峡 穿巫峡, 便下 襄阳 向洛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 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

蓟北

巫峡

涕泪
xiānɡ
襄阳
yīshang
衣裳
qī zǐ
妻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借物言志,弘扬品质 • 学习竹石刚强勇敢的精神 • 拓展课外知识,掌握资料
1.给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郑燮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任尔:
3.按要求填空。
《竹石》的作者是( )的诗人( )。这是一首
( )。全诗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的表
达了诗人(
)。
总结
• 《竹石》共四句,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在 状物; 后两句写竹子的精神,在言志。作者 表面写竹子的坚忍不拔,实际上是表明自己 不怕打击、不畏风浪、顽强斗争的精神。
便下襄阳向洛阳
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 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 杜甫有田园在这里。
表明消息来 得 酸甜共涌之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两个地名,表明相 隔数千里之远
是刚一听 到之意
首联: 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 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 动得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 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 限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 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的感 情。
思考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相同吗?
相同,它们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 之情。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都知道这两首诗是表 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那么他们又有什 么不同之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