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六章)
第六章土壤圈第一节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一、关于土壤的概念1 、土壤: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层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2 、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 、土壤质量:土壤在一定生态系统内支持生物的生产能力,净化环境的能力,促进动植物及人体健康的能力。
二、土壤圈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是联络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非生物的无机界和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是四大圈层的交界过渡地带(2)作用:与四大圈层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保持能量平衡。
三、土壤形态1 、自然土壤发生层的划分和命名: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把土壤剖面分为三个发生层,即腐殖质聚积层(A)、过渡层(B)和母质层(C)。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母岩层(R)六个主要发生层。
2 、耕作土壤耕作层的划分和命名:耕作土壤是长期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管理和稳定种植农作物的土壤。
其剖面构造与自然土壤不同,基本上划分为耕作层(A11)、犁底层(A12)、心土层(C1)和底土层(C2)。
3 、土壤一般形态特征(新生体、侵入体):(1)新生体:指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成物。
(2)侵入体:指由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
四、土壤矿物质1 、原生矿物:(1)概念: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均未改变。
(2)种类和含量,随母质类型、风化强度和造土过程的不同而异。
(3)种类:主要有硅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2 、次生矿物:(1)概念: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2)类型: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黏土矿物:高岭土、伊利石、蒙脱石)3 、岩石矿物分解的阶段性(风化壳发育的阶段性)答: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碎屑型风化壳)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风化壳中细土粒很少,主要为粗大岩石碎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所以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也未发生迁移。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土壤圈——第8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第六章土壤-146页精选文档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
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种类: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土壤圈的概念与内涵:
土 壤 圈 [Pedosphere] 是 地 球 系 统 的 重 要 组 成 部分,其位置处于地球系统,即气圈、水圈、生 物圈与岩石圈的交接界面,它既是这些圈层的支 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1938年, S.Matson曾提出圈层观点].按当前的研究成果, 土壤圈有五个内涵.
积土、砂质土等词来自地质学 环境科学:土壤是环境要素之一 土壤学家: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是能生产植物收获
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征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 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它不仅具有 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能从物质 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 实体。也是一个无机物和有机物,非生物和 生物相结合的物体。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其化学组成包括碳水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木 质素,含硫含磷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过程
矿质化过程:指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在土 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 单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指进入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在微生 物的作用分解后再缩合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 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主要产物有黄色溶液富里 酸和棕色沉淀物胡敏酸,两者占腐殖质总量的 60%
土壤结构是指土粒相互排列、胶结在一起而成 的团聚体,也称结构体。
土壤的许多特性,例如水分运动、热传导、通 气性、容重以及孔隙度等都深受结构的影响, 而许多农业措施,如耕作、种植、灌排和施肥 等,所感受的土壤物理性质的重大变化也多来 自土壤结构。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名词解释
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锁经过的驱离为1光年。
2.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即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0万km,用于测定太阳系天体的距离3.行星:指位于围绕太阳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以及清空了其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
4.矮行星:指位于围绕太阳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还没有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以及不是一颗卫星的天体。
5.太阳系小天体:其余所有围绕太阳运转又不是卫星的天体。
6.柯伊伯带:沿黄道带平面的一个带状天区内,存在10亿至100亿颗以冰态为主要成分的小天体绕太阳公转。
是众多小行星和彗星的发源地。
是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遗物,是太阳系的“化石”。
7.食分:一是表明日、月被掩食的程度,即食分愈大,被遮掩的面积愈大;二是表明日、月食过程的时间长短,即食分愈大,日、月食过程的时间愈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恒星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接的时间间隔。
2.太阳日: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3.时区: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
4.区时: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使用的标准时。
5.恒星年:地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564日。
也是地球公转的正周期。
6.黄道:地球的轨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圈。
是地球日心天球投影,与天赤道有23°26′的交角。
7.春分点:黄道与天赤道有两个交点,其中太阳向西向东作用年视运动时,从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的交点。
第三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将其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粉笔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1.矿床:包括成矿作用和经济技术开发因素的变化,其范围随科技的进步不断扩大。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
• 卫星遥感 – 可见光与热红外遥感 – 微波遥感
第六章 土壤
Soil
第一节 土壤的概念
•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土壤的基本属性:具有肥力
– 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 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
• 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和浅水域 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大 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产 物。
8
二、有机质
有机质转化
▪ 腐殖质化过程 (Humification):指进入土壤中 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 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暗黑色高分子有 机化合物的过程。
▪ 矿质化过程 (Mineralization):指进入土壤中的 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将复 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
12
膜状水
▪ 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 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 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 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 植物可以利用此水。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 (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 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
–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 分子持水量
15
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指土壤水分能够被植 物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 收利用的称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的称为有效水。
▪ 土壤有效水分的下限为萎蔫系数 ▪ 旱地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为田间持水量 ▪ 旱地土壤最大有效水分量 = 田间持水量 -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土壤圈)【圣才出品】
第6章土壤圈1.什么是土壤和土壤圈?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生态环境变化、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答:(1)土壤和土壤圈①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②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3)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的影响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生物转化和水循环及环境效应。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土壤对农林牧业适宜性等。
③土壤圈与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生存效应。
2.如何认识地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及土壤对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答:(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土壤圈
三、土壤形态
•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与土壤剖面外部形 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 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 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一 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 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土壤颜色
• • 根据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 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 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 土壤颜色是土壤分类的和命名的重要的依据之一
• 如用颜色命名的 红壤,黄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红壤,黄壤,黑土, 等。
• 土壤质地
• •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 壤土和粘土 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块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 核状、柱状、棱柱状、片状 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分、 空气的通道和仓库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 3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 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 4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包括自然与人为条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 51土壤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物质循环的能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转化及动态变化, 土壤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转化及动态变化,土 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 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 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 • 2 件下的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历史演变 ,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件下的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历史演变; 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 包括土壤资源区域 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现代 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 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浓集 土地退化, 成土过程基本特性变化预测 ;土地退化 性开发与管理, 性开发与管理 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 ,土壤 及环境效应。 及环境效应。 ,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土壤 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 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据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 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 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土壤在复合农业生 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对农林适宜性评价,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 对农林适宜性评价,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 特性,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 特性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土 ,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 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壤圈的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壤圈的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功能等。 构,功能等。
自然地理学:11土壤
第六章土壤2、土壤:陆地上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天然植物和栽培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发育的基地。
3、土壤:岩石圈表面在次生环境中发生元素迁移和形成次生矿物的近期堆积体。
4、土壤:具有特殊的材料理化性质和物理机械性质,并能作为建筑材料和承压基础的物体。
由于土壤圈所处的特殊地位,维持和繁衍地球生命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基本上以有机质形态积累于土壤中,土壤圈成为非生物的无机界与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1、颜色Type of Mineral Particle Size Range Sand2.0 - 0.06 millimeters Silt0.06 - 0.002 millimeters Clay less than 0.002 millimeters2、质地(机械组成):砂土砂土、壤土壤土、粘土粘土等。
砂壤土 Particle size ranges(一)、自然土壤剖面(二)、耕作土壤剖面(图示)第二节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水分和空气空气按不同的配有机质、水分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多相的分散体系。
置和比例组合而成的。
是一种多相矿质化作用 复杂简单简单复杂腐殖质化作用矿质化作用(mineralization)腐殖质化作用(humification)目前研究最多的腐殖质:腐殖酸、富里酸、胡敏素。
腐殖质能与金属离子结合。
土壤中腐殖质的存在使土壤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四、土壤水分与土壤溶液(一)土壤水分按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及其与土壤的关系,可分为:(二)、土壤溶液:进入土体的大气降水、土壤水对固体物质都有较大的溶解性。
土壤溶液受水热条件、土壤pH值、微生物活动和施肥灌溉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土壤溶液对土壤中固相物质的转化、生物活动、土壤温度和空气的调节,以及土壤其他性质的变化,都有重大的影响。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3.土壤形态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 结持性、孔隙度等。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
2 / 42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f.紫色表示游离氧化锰含量高。 g.绿色或蓝色表示土壤积水处于还原状态,含大量的亚铁氧化物。 ②土壤质地 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③土壤结构 土壤颗粒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片状 结构等。 ④松紧度 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常分为很松、疏松、稍紧实、紧实、坚实等级别。 ⑤孔隙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决定着液气两相的共存状态,并影响土壤养分和温度状况。 ⑥土壤干湿度 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野外考察时常将土壤分干、润、潮、湿等级别。 ⑦新生体 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聚积的生成物。 ⑧侵入体 由外界进入土壤中的特殊物质。
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第1讲课时35土壤的形成
课时35土壤的形成1.土壤概述及成土因素(1)土壤概述①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空间因素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
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形成生物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可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地形地形的类型、坡度大小、地势高低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化、厚度等特征。
①高度: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②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因素反映了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类活动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特别提醒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1)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2)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3)干旱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4)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土壤剖面(1)概念: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壤剖面:在下图中填写图中土壤剖面层次,并将各层特征与各层名称连线。
答案(3)常见土壤①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
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自然地理学之土壤精品PPT课件
土壤水分重量 土壤固相重量
100%
◆田间持水量:指土壤中微空隙和毛细管的水分, 能够抵抗重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那部分水量。 ◆凋萎系数:指土壤中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的那 部分水分,其含量称为凋萎系数或凋萎点。 ◆吸湿系数:指土壤中既不能被植物吸收,也难 以自然蒸发的那部分水分,其含量称为吸湿系数。
2、土壤水分类型
粘粒
100 0
土壤质地三角分类法
①砂质土:砂粒含量在
②
70%以上。结构松散, 通气和排水条件良好, 但保水保肥能力弱。
0
砂粒
①
100
100 粉 0砂
②粘质土:粘粒占优势,粘粒含量不低于40%, 结构较紧密,湿粘干结,通气和排水条件不佳, 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③壤质土:砂粒、粉砂粒和粘粒三者含量相对 均匀,特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农业价值较高 的土壤大都属于壤质土。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 亚热带大陆西岸与温带大陆 内部。
9、寒带森林土壤 ——灰化土
是典型的灰化过程所形 成的土壤。灰化土层属于强 酸性土壤,养分缺乏,对农 业利用不利。 分布较广泛,在欧亚大陆北 部和北美北部,东西向延伸 形成连续的土壤分布带。
10、苔原土壤——冰沼土
是在严寒湿润气候和苔原植被下发育形成的 土壤。土层浅薄(一般<50cm),质地较粗,下 面是基岩或永冻层,基本无农业利用价值。
自然地理学课件17-第六章
编辑课件
9
五、土壤组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一)土壤机械组成 1、土壤质地的概念 2、土壤质地分类 3、土壤质地的影响 (二)土壤胶体 1、定义 2、种类 3、性质 4、土壤的离子交换
编辑课件
10
(三)土壤溶液 1、定义 2、土壤溶液的组成 3、土壤溶液的作用 (1)土壤的酸碱反应 (2)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3)土壤的缓冲作用
编辑课件
3
土壤质量的内涵
土壤质量包括三部分:分别是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 康质量,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就像一个三 脚凳的三条腿。
(1)肥力质量:土壤充分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养分、提 高生物产量的能力。
(2)环境质量:土壤容纳、吸收、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物质 的能力。
(3)健康质量:土壤无污染、洁净,生产的食品无公害,
编辑课件
18
(9)潴育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地下水浸润、氧化还原交
替,形成一个有锈纹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 (10)白浆化过程
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土体表层铁 锰还原淋溶、脱色形成白浆层。 (11)腐殖质化过程
生物作用下土体中,尤其是土体表层进行腐殖质累积过 程。
编辑课件
保障动植物及人类健康的能力。
编辑课件
4
三、土壤形态
(一)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 1、土壤剖面: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理解为
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2、土壤发生层次 (1)自然土壤(六层)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2)耕作土壤(四层)
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编辑课件
7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1、供应营养元素 2、保持养分 3、提高无机磷酸盐的溶解性 4、活化土壤微量元素 5、调节土壤酸碱性 6、形成团粒结构 7、调节温度
自然地理学第6章 第2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1.2.6 人为因素
•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为因素日渐成为影响土 壤发育的最重要因素。 •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社会性、深刻性、广 泛性和两重性。
二、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是开放系统; 成土因素是外因,成土过程是内因。 2.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2.2土壤主要的发生过程,即成土过程
2.1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贡献2:补充了成土过程中的生物起主导作用 的学说。
他认为在成土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 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相应地提出了“五大函数式”。
1.2 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1.2.1 气候因素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和水分来源。 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物质迁 移过程,并决定母岩风化与土壤形成过程 的方向和强度。
2.2 主要成土过程
• 土壤形成过程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 转化过程的综合,母质与大气圈之间的辐 射能量交换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 土体内部物质、能量的迁移和转化则是土 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2.2.1原始成土过程(起点)
• 条件:裸岩或新风化物的表层出现低等生物; • 土壤:原始土,如冰沼土、高山寒漠土。 • 土壤特点:土层薄,无明显发生层次,有机质含 量低,砾石含量高。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特点对比
项目 结果 养分处理 时间 地质大循环 形成成土母质 淋溶 周期长,范围广 生物小循环 肥力螺旋式上升 相对富集 循环快,范围小
(1)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2)从养分角度考虑,二者相矛盾; (3)从地质历史时间考虑,小循环是大循环中一个小 规模的循环; (4)从发生角度考虑,大循环为小循环的发生提供了 背景和基础。
地带性土壤、与气候和植被相适应
2.2.8 盐渍化过程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土壤
第六章:土壤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
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中的水、热、气、肥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
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
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外部表现,以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是区别各土类的重要依据。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
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即土壤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接触情况。
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质(物质重新淋溶淀积的生成物)。
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新生体包括化学起源的和生物起源的两种。
土壤侵入体:指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土壤圈
《自然地理学》第六章土壤圈一、名词解释1、土壤2、腐殖化过程3、砖红壤4、腐殖质5、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6、土壤形态7、土壤肥力8、矿质化过程9、土壤资源10、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11、有机质的矿化12、土壤质地13、土壤结构14、土壤剖面15、泥炭化过程16、灰化过程17、铁铝化过程18、钙化过程19、土壤的缓冲性20、粘化过程21、潜育化过程22、盐化过程23、变形土24、盐积层25、潜育土26、水稻土27、泥炭土28、土壤新生体29、盐成土壤30、冲积土31、壤侵入体32、新成土33、灰土34、淋溶土二、填空题1、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
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称为(),简称()。
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
2、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等四种不同物质组成。
3、根据风化的性质可以把土壤矿物质的风化过程分为()、()、()三种类型。
4、土壤水份包括()、()、()、()、()、()、()、()等类型。
5、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土壤分布主要受某个因素的控制,则可以相对地划分相应的()、()和()。
6、从发生学分类制角度看,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
7、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虽然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但根据其代表性矿物可以划分出()、()、()、()等阶段。
8、世界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2) ();(3) ();(4) ();(5) ()。
9、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另一类为()。
10、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比较严重和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1、土壤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土壤四个肥力因素是()、()、()、()。
12、土壤的()结构最适合农作物生长;卡庆斯基将土壤质地分为()、()、()三大类,其中()在农业上是较理想的一种质地。
自然地理学 第六章 土壤圈
中国汉字里的 “土”,实际上就反
映了土壤在自然地理
环境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代表了土壤的 位置是在岩石面以上, 地面以下,处在大地 的表层;“|”则是 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 物。
(1)岩屑—大块岩石破坏后的残屑,但仍然是一种矿物质 集合体;在土壤中它们是最粗大的成分,通常以砾石和粗 砂的形式出现。 (2)原生矿物—岩屑进一步分解破坏、矿物集合体分散后 的产物;在形态上它们是单独的矿物晶体,但在成分上和 结构上与原始母岩中的矿物一致,没有产生性质的变化。 原生矿物多是一些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矿物,如石英和某些 长石类矿物。原生矿物的晶体相对较大,在土壤中多以砂 粒和粉砂的形式出现。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化学风化或蚀变后的新型矿物, 是在疏松母质发育和土壤形成作用进行时,由不稳定的原 生矿物风化形成的,多属粘粒一级,如铝硅酸盐粘粒(高 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和铁、铝的氧化物等。
(一)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
1、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土壤中的无机物质,源于岩石
的风化作用,它在大小和组成上都是多变的。从起 源来说,土壤矿物质包括:岩石碎屑(detritus)、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三个部分。
土壤发育阶段示意图
2、土壤有机质
(1) 含量 在矿质土壤的表层有机质一般仅占1%~5%,但其作用
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能力却远远超过其重量的比例。 (2) 分类
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两大类: A、非特殊性有机质;B、 土壤腐殖质(humus)
(3) 原始来源 土壤有机质的原始来源是植物的死亡组织和一部分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土壤物质
•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 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 机整体
(一)土壤矿物质
1. 原生矿物: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 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 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2. 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 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 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1.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养料的源泉 2. 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 作用 3. 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激素
(三)土壤水分
• 土壤水分(Soil moisture)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之 一。它不仅是植被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因子,而且它 和可溶性盐构成土壤溶液,成为向植物供给养分的介 质。 1. 土壤水分的来源及其耗损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大气 降水、灌溉水、地下水。此外,水汽的凝结也会增加 土壤水分的含量,但这种水分含量很少,不占重要地 位。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和蒸 腾,水分渗漏和径流损失等,其中地面蒸发和水分渗 漏最为重要。
式中П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Г代表岩石;Р代表地形;Т 代表时间。
•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 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 s =f (cl,o,r,p,t…)
式中s代表土壤;cl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r代表地形;P代表母质;t 代表时间;点号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2)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生物 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通过各 种键(桥)力相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三)土壤溶液 • 土壤水溶解土壤中各种可溶性物质, 便成为土壤溶液。土壤溶液的组成 主要有:自然降水中所带的可溶物, 如CO2、O2、HNO3及微量的NH3等 和土壤中存在的其他可溶性物质, 如钾盐、钠盐、硝酸盐、氯化物、 硫化物以及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富 里酸等 • 土壤溶液是一种多相分散系的混合 液。土壤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其渗 透压往往低于101325Pa,并且具有 酸碱反应,氧化还原作用和缓冲性 能。
• 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
•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 恰耶夫 腐殖质聚积表层(A)、过渡层 (B)和母质层(C)。 •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 有机层(O)、腐殖质层(A)、 淋溶层(E)、淀积层(B)、 母质层(C)和母岩(R) • 凡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 土层,称过渡层,如AE、BE、 EB、BC、CB、AB、BA、AC、 CA等
(四)土壤空气
• 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土壤空气(soil air)主要 来自大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 土壤空气按其组成在质与量上均不同于大气中的 空气。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 比大气中含量高,而氧含量比大气的低。 • 土壤的通气性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 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称为土 壤通气性。
2. 土壤水量的平衡 土壤水分含量受土壤水分的收入和 消耗制约,当水分收入大于消耗时,土壤水含量增大, 相反则减少,当收入和消耗相等时,土壤水含量保持 不变。土壤水分的收入和消耗使土壤水含量相应变化 的情况,叫做土壤水量的平衡,其表达式为: △水=水收入-水支出 • 土体水分的收入包括:大气降水输入量;地表径流输 入量;土内侧流流入量;毛管上升水输入量;汽态水 输入量;若有灌溉还应包括灌溉水量。 • 土体水分的支出包括:土壤蒸发量;植物蒸腾量;地 表径流输出量;土内径流流出量;土壤渗漏量等。
按pH值划分的土壤类型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成土因素与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 周围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同时与岩石圈、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 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 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 表示出来: П=f(К,О,Г,Р)Т
(二)土壤有机质
•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 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 合物,其中包括动植 物残体、微生物体和 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 分解阶段的产物,以 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 腐殖质(humus)等。
• 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分解后再缩合或聚合而成的 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根据腐殖质颜色 的不同,腐殖质可分为黄色腐殖质、棕色腐殖质和 黑色腐殖质。一般情况,胡敏酸和富里酸占腐殖质 总量的60%左右 。
•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指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 土壤结构形状有片状结构、棱柱状和柱状结构、角 块状和半角块状结构、粒状结构等 • 土壤结持性(soil consistency)是指土壤对机械应力 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性和可塑性。在野外, 应分别记载干、润、湿时结持性。 • 土壤孔隙状况常在较大的结构体表面观察,常分为 微孔隙、很细孔隙、细扎隙、中孔隙、粗孔隙,很 粗孔隙及少孔隙、中孔隙、多孔隙等
• 肥力——同时地、持续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与调节植物 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水、肥、气、热) 的能力。 • 土壤肥力的种类: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经济肥力/有 效肥力
二、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生物圈之间的界面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此,S.Matson(1938)提出了土壤圈(Pedosphere) 的概念。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 而且它反过来又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土壤圈的概念与内涵:
土壤圈[Pedosphere]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 置处于地球系统,即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接 界面,它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 的产物.[1938年,S.Matson曾提出圈层观点].按当前的 研究成果,土壤圈有五个内涵.
永恒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最活跃与最富生命力的圈层。它对各种物质循环与物质 流起作维持、调节和控制作用,土壤肥力是土壤圈层所固 有的性质.
Michigan Soil
Maryland Soilຫໍສະໝຸດ Florida soils
Florida soils
• 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 犁底层 心土层 底土层
(二)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
1、土壤的颜色 2、土壤质地 3、土壤结构 4、土壤结持性 (松紧度) 5、土壤孔隙状况 6、土壤干湿度 7、新生体 8、侵入体
• 土壤颜色(soil colour)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之 一。根据土壤颜色的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成土条 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土壤颜色 也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依据之一。世界上许多土类 用颜色来命名,如红壤、黄壤、黑钙土、栗钙土等 •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是指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 在野外常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准确地测定要在室内用机械分析方法来进行。一般 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
五、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土壤机械组成(质地) 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 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 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soil texture),亦称土壤机械 组成。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的状况,同时影响 着养分的转化。
• 土壤质地影响着土壤结构类型。粘粒含量高的土 壤易形成水稳性团聚体和裂隙,细砂或极细砂比 例大的土壤只能形成不稳定的结构,粗砂土则无 法团聚。 •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是指土粒相互排列、胶 结在一起而成的团聚体,也称结构体。 • 土壤的许多特性,例如水分运动、热传导、通气 性、容重以及孔隙度等都深受结构的影响,而许 多农业措施,如耕作、种植、灌排和施肥等,所 感受的土壤物理性质的重大变化也多来自土壤结 构。
第六章 土 壤 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征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 一般概念:土壤=土地。英语soil的词源:拉丁文solum,意 为土地 • 科学概念:土地:自然综合体,景观。地球表面的区域。其 特征包含上下与该区域垂直的生物圈的所有相当稳定或周期 性循环的属性,包括大气、土壤、下面的地质水文和动植物 群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后果,这些属性对人类 现在和将来的土地利用有明显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6):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生 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 类提供粮食的自然资源
•
不同的人对土壤的理解不同
农 学 家: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万物土中生,土 能生万物 工 程 师:土壤是地基和建筑材料 地质学家:土壤是岩石的风化层,regolith,石灰土、冲 积土、砂质土等词来自地质学 环境科学:土壤是环境要素之一 土壤学家: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是能生产植物收获 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
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
• 定义:土壤据以形成的物质,与土壤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 风化物 – 均质性的残积物/沉积物 – 非均质性的物质 • 作用:土壤的物质基础,继承与演化 • 母质类型:按其搬运状况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按其地球化学类型可分为: 碎屑型、硅铝型、硅铝碳酸盐型、硅铝铁型、 富铝型
• 土壤干湿的程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多少。在野外, 靠人手对土壤感觉凉湿的程度及用手指压挤土壤是否 出水的情况来判断。分干、润、潮、湿等级别 • 新生体(new formations或pedological features)是指 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 物。根据新生体可以判断土壤类型、起源及其发育过 程。新生体可分为化学起源与生物起源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