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光板使用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光板的使用技巧
反光板的作用。

最大作用是给MM当凳子,席地而座,还可以当桌子,放放包什么的,这个略去不表,呵呵。
其实我觉得反光板无非两大作用:补光和制造眼神光。

先说补光。
补光又分几种情况,比如太阳底下人物脸上有阴影,反光板打上去可以消除或者削弱阴影,这是一种。有时候主体上并没有不能接受的阴影,但太暗,拍下来可能使主体和环境曝光失衡,需要平衡一下反差,也可以打板补光;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晴天在树木或者房屋的阴影下,色温比较高,同时可能有环境反射的冷调光线,所以主体颜色会偏青,这时我喜欢用金色反光板补光,增加点暖调,人的肤色就不会那么难看了。
反光板的用法。
反光板怎么用?当然拿手上用了!呵呵。
不是笑话,我的确认为拿手上用是正道,所以必须要一个助手,或者大家互相帮忙。反光板的调节是细活,有人用架子支着,或者用膝盖顶着,影楼摄影师还经常铺在地上,我觉得这都不是正道,效果无法控制。
具体说来,可以从方向、高度、补光亮度来探讨反光板的补光技巧。
关于方向。首先反光板肯定不能背对光源,否则无光可反,这个所有人都会注意到。但是反光板也不是放在光源对面就完事儿。一般来说,不管光源在哪个方向,反光板应该布置在相机和MT之间的连线上——因为真在连线上就把镜头挡住了,所以通常是在镜头光轴的两侧,夹角越小越好。
当然,如果拍摄时是顺光或者侧顺光,反光板就无光可反了,再徒劳地举着它就纯属做秀。
如果夹角过大,也就是说反光板离相机与MT的连线过远会是什么结果?——可以想象,会在MT脸上造成额外的阴影。
两侧补光只是最常见的方向,但例外的时候也很多,我虽然可以设想若干灵活运用的实例,比如跑到MT背后去给头发打光,但没有图,单凭一大堆左左右右侧侧逆逆的文字很难说清楚,略过,反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关于高度。先想象一下,光线从上面往下照在脸上是什么效果?会在鼻尖、额头这些地方形成高光部位,在鼻子、眼窝、嘴唇下方形成阴影或者暗部,肯定不好看。光线从下往上照呢?——不用说了,更糟糕,效果接近于术语所谓“脚光”效果。电影上拍特务啊地主啊都这么用光,属于丑化角色的用光,我们小时侯扮鬼吓人也是用电筒放在下巴上。所以,虽然反光板举的时间长了很累,也得小心,最好不要把放得太低!拍半身尤其全身还好,如果拍大头照整出这么个脚光效果,只能说失败。
正确的高度,通常应该随着MT面部的朝向变化。MM抬头望,板就往上举,MM低头想,板就往下放

,MM左顾,板左移,MM右盼,板右移,在此基础上小幅度调整。更简单的办法则是——保持在跟MT面部大致水平的高度上。
关于补光亮度。补光过度的片子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当然,补光不足的也很多,但因为不足,效果等于看不到),也是新手使用反光板非常容易犯的错误,效果非常难看,还不如不用。
实际上反光板的补光亮度是需要细微调节的,并不是把光反到MT脸上或者身上就行,也不是越亮越好,要看具体情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控制的标准不一而足,有些人喜欢不着痕迹,有些人喜欢强化效果,有时候需要高调一点,有时候需要低调一点。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和背景或者环境的亮度结合起来考虑整张片子的曝光——如果希望不着痕迹,那么背景就不能欠曝,如果希望强化效果,那么背景就不能过曝,如果需要高调,那么补光和背景曝光量都要充足,如果需要低调,那么补光和背景曝光量都要少一点。没有特殊要求的话,可以参照影楼人像的标准布光,一般是亮部和暗部的光比为3:1。(这个3:1的单位可不是EV值)
调节补光亮度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是距离,二是角度。
距离是指反光板和MT之间的距离。给人像补光时板子一般都在相机的机位前面,很少有在后面而有能够保证亮度的时候。想加强补光亮度则向MT靠近,反之后退,这个简单,问题在于镜头视角的限制,离得近了之后,一不留神反光板就进镜头了,行话叫“穿帮”了。
角度是指反光板上下左右转动的角度。反光板的反光是中心区域亮,边缘部分暗,均匀渐变的。如果想要比较强的补光,就用中心区的反光,想弱一点,就用边缘区的反光,只需要把反光板“拧”一点,或者说“撇”一点,从最亮一直可以“撇”到没有,这个过程的控制是最细微的时候,需要仔细观察并且反复调整,当然对打板者的耐心也是个小小的考验。
除此之外,两只手把板子挝一点,让它略呈凸面镜或者凹面镜形状,使光线发散或集中,也可以调整反光亮度,懒得挪脚的时候我们经常这样做。

细说起来往哪个方向“撇”也有讲究,比如拍大头照,耳朵是靠近边缘部分的反光,稍微弱一点,鼻子是靠近中心部分的反光,稍微强一点,这样比较合适,如果反过来就稍显不自然,再比如拍侧半身像,如果脸上是用边缘的补光,胳膊是用中心的补光,搞得胳膊比脸还亮,那就很失败了。等等。
(人眼对光线的适应性,也就是宽容度比胶片好得多,比CCD更好得多,所以肉眼直接观察到的明暗反差跟拍下来的照片不同,你看到的反差可能合适,但照片上的反差可能大得不能接受,正确估计其

中的差距需要经验。我个人有一个小办法可以缩小这种差距:先看看某个亮处,让瞳孔缩小,然后眯上眼睛,迅速地观察一下被摄场景,在眼睛还没有完全适应的时候,就可以比较真切地感受到实际反差效果了。如果你的相机有景深预测功能,那么也可以起到类似作用。)
控制反光板亮度的同时,还要注意MT身上的反光情况。这是个细节问题,但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到,只是因为我们经常太马虎才被忽略。比如MM身上的某个光亮的饰物,或者微汗的颧骨、鼻尖、额头,都会形成难看的高光亮点,这时应该去掉那个饰物,把汗水擦干,还有些人是油性皮肤,也很容易在脸上形成高光点,需要注意。如果MT鼻子比较大,或者颧骨比较高,偏偏这些部位又有高光点,那就惨不忍睹了。
再说说反光板的眼神光。
反光板的另一大作用是顺便制造眼神光。如果人的脸部前方有很亮的物体(包括天空),就会明显地映在眼球上,形成“眼神光”。之所以说反光板 “顺便” 制造眼神光,是因为个人经验中,反光板在补光的同时很容易形成眼神光,但只想打眼神光、同时避开给人物补光很难,这是个角度问题。
换句话说:只要补光到位了,多多少少都能形成眼神光。如果方向不对,无光可补,基本也就很难形成眼神光了。这就是打眼神光的基本方向。
关于眼神光的大小。 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说法是:眼神光的面积不能超过黑眼珠面积的1/3,但我总觉得那本书太老套,因为不管我自己拍也好、看别人的片子也好,几乎不记得哪张片子眼神光过大的,倒是经常觉得不够大,尤其是自己拍的时候。我用的反光板是110CM直径的,仍然嫌小。所以打眼神光的时候反光板越大越好,这样打出来的眼神光才够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是那种水汪汪的感觉了,呵呵。眼神光面积太小的话,或者看起来不明显,起不到提神的作用,或者很生硬,甚至是怪异——找张人像片子,试着用PS在眼睛上点个小白点就可以看到这种效果。
(倒是在某影楼的照场见过两个巨大的灯箱,基本上就是两面墙。要是用这家伙来制造眼神光,那一定大得过分了!不过人家在那里只拍场景照或者全身照。)
关于眼神光的亮度。这个亮度首先取决于现场光情况,晴天容易打出很亮的眼神光,阴天就很难;其次取决于反光板的反射率,银面自然要比白面来得亮; 最后还有个重要因素——取决于人脸部的亮度,面部越暗眼神光就越显得明亮。假设天气和反光板的条件都不变,MT处在天空下和处在隐暗中,所形成的眼神光亮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你想要一个非常明亮的眼神光,就让MT站到屋檐或者树

阴底下,反光板从外面把太阳光打过来。
不过也不是越亮越好。如果眼神光又亮又大,看上去是很不自然的,俗称“白内障”,如果又小又亮,那种很“尖”、很“贼”的感觉也不好。而如果只是大,亮度并不高,那就是一种朦胧感,效果还不错。
关于眼神光的数量。通常只有一个眼神光,因为我们通常只用一个反光板,呵呵。如果用一大一小两个板,就能得到一大一小两个眼神光,效果也不错。如果你仔细看过自己或者朋友的婚纱照,你会发现有三个甚至四个眼神光,通常三个的多。(由此你还可以大致看出那家影楼用了几个灯,都是怎么布置的,用的是什么样的灯具。)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种眼神光,反正我觉得比较别扭。
总的来说,户外人像摄影,反光板是制造眼神光最好的工具了,操作很方便,效果之好超过U2之类的外拍灯。
不过,要说最好的眼神光,那肯定不是人造的,而是现场环境比如明亮的天空在心灵窗户上投下的影像,那种自然的韵味无法人造,只等着你去发现!

以上是本人对反光板使用的一点心得,杀猪杀头杀屁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数。规律可以总结,但运用之妙寸乎一心法无定法何妨以无法法也,呵呵。
反光板是个好工具,但不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泛泛而论,关于摄影,除了照相机我不认为其他任何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我偶尔和爱人一起出去,只带简单器材,悠闲地拍照,得到的片子未必就比那些用了反光板的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