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合集下载

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0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0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下列不属于新闻的三个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D )
A .真实性 B.时效性 C .准确性 D .生动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学习目标
1.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本常识,了解其写法。 (重点)
2. 理清本则消息的结构层次,领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懂 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再读消息,剖析结构
2.“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 么?起何作用?
这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再读消息,剖析结构
3.阅读主体部分,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如何展开攻势的?
部队 中路军 西路军
时间 20日夜起 21日下午5时起
朗读播报,感受作者情感
请你当一回广播员,面向想全国人民播报以下内容: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 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 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 气。 朗读指导:语气略带嘲笑与讽刺,读出反动派的不得民心,必然溃败。
方法点拨:1.抓住关键句,提取关键词。新闻的关键句一般是新闻中 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修饰词较少,一般出现在 新闻的导语中,有时也会出现在中间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2.提炼主干,规范表述。提取关键词后,可从人物、事件 这两个必备要素出发拟写,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3.仔细审题,明确要求。拟写新闻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性 条件,如字数限制等,作答时要看清题目要求。
按时间顺序,先弱后强,详略结合
再读消息,剖析结构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2张PPT)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2张PPT)

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 路 30万 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全部渡过
西 路 35万 九江(不含)-安庆 军
21日17时 --
22日22时
渡过2/3
东 路 35万 军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大部分已渡
22日22时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 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 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 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的特点: 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 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上课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上课用)

船只在这片海域通行的唯一通道。目前可以满足10万吨级
别的船通行,远期要满足30万吨的通航需求,这就要求桥面
高度必须高于80米,桥的跨度也需要足够大,这样相应桥塔
的高度要将近200米。而离该航道不远的地方就是香港国
际机场,又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机场的航线上不
允许有超过88米的建筑物存在。为了同时满足伶仃洋航道
一 读一读字音
è
阻遏
dāng
锐不可当
dàng
当真
魔法记忆之以义辨音法:为“抵挡”义时一般读 “dāng”,为“作为”义时一般读“dàng”。
二 写一写字形
jiān( 歼 )灭
三 记一记词义
1.击溃: 打垮,打散。 2.业已: 已经。
1. 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 从哪两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 (1)阅读〖新闻报道】,为消息拟写标题。(不 超过17个字)
示例:港珠澳大桥将于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
• (2)阅读【通航孔桥】中的图示,分别指出三 座“通航孔桥”的名字及寓意。
图一孔桥名称:风帆塔;寓意为:扬帆远航 图二孔桥名称:海豚塔;寓意为: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 图三孔桥名称:中国结;寓意为:三地同心
• 新闻内容概括法 • 本课是两篇新闻,学习重点是概括新闻内容。
考试中的常见题型有:①给新闻拟标题;② 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③将新闻改写成一句 话新闻。
• 答题思路:①首先找到导语部分,从中找出新 闻的六要素,然后进行总结。②对于拟标题 的题型,可采用“什么人做什么事”或“什 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或“什么事物怎么 样”的形式拟题,一般不用涉及时间及事件 的起因、背景等。③对于概括新闻内容或 写一句话新闻的题目,一般采取“时间十地 点十人物十事件”的形式归纳。④根据字 数要求对内容进行取舍。

《新闻两则》课件1

《新闻两则》课件1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 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布置作业 :
1.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2.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自己班上的某人、某事或某项
活动。(内容可以广泛一些,班级新闻、年级新闻、校内 新闻都可以。)
多音字: 塞---瓶塞---要塞---堵塞 横---横渡---蛮横 殷---殷红---殷勤---殷殷其雷 强---勉强---坚强---倔强
形近字辨析: 靖绥---倩影---靓丽 歼灭---阡陌---纤维
衔接---街道---敷衍 溃退---馈赠---振聋发聩
1. 简介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万物都
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
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
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 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 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3张ppt).

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共23张ppt).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 到21日夜
30万
21日17时 22日22时
35万
21日17时 35万
到22日22时
30万 繁昌等地 三分之二 贵池等地 大部分 扬中等地
3.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4.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 路军,再说东路军?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 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 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 领了全文。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6.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红词语的表达效果。 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 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 三十万人。 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 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导语 渡江概况: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部编版语文八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民心。得民心者得天
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
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才打败了国民党军·毛队泽,东建立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
探 究
人民解放军 ,体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交代得 非常准确,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
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毛泽东
·


探 究
人民解放军 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 达准确。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毛泽东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


人民解放军 小

学习新闻的关键在于抓住新闻六要素及其基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结构,体会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
·毛泽东
·

人民解放军 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
结 战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不在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
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
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
、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毛全泽境东和向华
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 整 体 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

识 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人民解放军 备

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
何地、何故、如何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6张PPT)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6张PPT)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 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 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作用意义: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 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评论这一点,更 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在新 闻中作者将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了其中。
各路军渡江情况:
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 到21日夜 30万
30万
繁昌等地
九江-安庆
21日17时 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贵池等地
南京-江阴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35万
大部分
扬中等地
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 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 排材料的?
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 来安排结构顺序的。 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 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 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交代三路大军的渡江时间、 人数、区域及战果。
• 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 的战线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 2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_中原我军解放南阳)ppt 2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 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 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 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 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 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 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 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 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 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 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 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记叙要素(记叙文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新闻的结构:
一篇完整的新闻(消息)有五部分构成:
时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导语
作战兵力
战线(渡江区域)
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导语:用几句话
或者是一小段话, 简要、概括地要 把报道内容的梗 概,在开头部分 告诉人们。
请找出文章导语部分 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 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 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 标题
– 导语 – 主体
引标、主标、副标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共20张PPT)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共20张PPT)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 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 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 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 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上句只交代了我军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哪 些区,下句用“整天激战”、“歼灭”、“击 溃”等词突出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勇无 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 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 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 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导语: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主体: “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
3、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4、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么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时间和地点。
5、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 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 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 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 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 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 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 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 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 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 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的新闻稿。

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4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24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主体:阐释具体内容
敌军:纷纷溃败 我军:直取对岸
结语:发出豪迈号召
人民必胜 敌军必败
整体感知:明确消息的特点
① 比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本则消息, 找出它们的区别
1.发电时间不同 2.报道内容不同 3.增加了新闻的背景
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性)、真实性
课文精讲:标题和导语的关系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思考: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没有“背景”?
学生再读消息的主体部分,从主体的内容的角度去分析。
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 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听见南京 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该部分为消息的 背景,可见”背景”和“结语”有时会
包含在主体中。
梳理结构
概括主要内容——我军胜利渡江
胜我 利三 南十 渡万 长大 江军
详略上,中路军已经详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略写。 而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战略意义比较重大, 所以将东路军的激战放在最后详写。
这样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来安排顺序,有详有略,可使文势掀起 高潮,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课文精讲:背景的作用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
标题是对新闻导语的概括,拟写标题 应该从新闻的导语入手。
精讲课文:主体详略的处理
▪ ①、自读消息主体部分,理清作者的记叙顺序。 ▪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情 况。
▪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 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 “封锁”“切断”。 这些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 所向无敌的气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目录
1 学习目标 2 情境导入 3 整体感知 4 问题探究 5 品味语言 6 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合作探究
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产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问题探究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第一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 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 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
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 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 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 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 (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品味语言
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 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 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异:1.时间有先后。一为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之时,一为渡江战役几近结束之 际。 2.地点范围不同。一在局部,一在整体。 3.详略及作用不同。一略写,旨在及时宣告战果,鼓舞战斗士气。一详写,全面 详尽地报道前线最新战况,分析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旨在揭发国民党反动阵营 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点明战争意义,激发全民一致抗争。 4.语言风格不同。一浪漫昂扬,一大气磅礴,铿锵有力。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 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分析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 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 “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 准确有力,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 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 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 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 新闻稿。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 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分析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1.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 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 学科信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 学科信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
新闻两则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版《毛主席诗词》。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芜湖 芜 湖 安 庆
江 江 阴 阴
九 九 江
自主学习
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三路大军(渡江 时间 区域)
中路军( ) -
兵力
渡过兵力
西路军( )
-
东路军( )
-
合作探究
1.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2· 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 :
⑴西起九江(不含)。 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 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⑵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糊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 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 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 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⑷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 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学课件(18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学课件(18张ppt)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
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
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 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路透社(法国) 共同社(日本) 美联社(美国) 塔斯社(俄罗斯)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 “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 军则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课后练习:
一、分别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第2句好。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则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 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 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则强调了 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第2句好。 句1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句2则充满了嘲讽。敌军的“不 料”,正显示出我军 的神速。 二、课外写一篇新闻 。(提示:新闻的特点是——真实、及时、 简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的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 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 (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11
具体分析本文导语的作用 ❖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12
思考: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 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 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8
安庆 九九江江
芜湖
江阴
9
课文朗读,整体把握内容
思考: 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 人;东路军35万人
❖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
准确、严密。
10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 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 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1
教学目标:
❖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 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2
知识链接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 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请将上述消息写成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湖北省荆门市中考题)
22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10个字)(山东省威海市中考题)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 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 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 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 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
不含: 不包括。 业已: 已经。
7
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 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 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 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 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 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 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 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 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21
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宣布对部分台湾水果 实施零关税后,5月中旬首批零关税水果登陆福州, 接着亮相上海,京城百姓也纷纷议论何时才能吃上 零关税台湾水果。5月30日一早,进入北京物美华 天大卖场选购水果的顾客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他 们平时熟悉的水果柜台上,突然出现了几块醒目的 大牌子,上面写着“台湾水果展卖”。那一排排摆 放整齐、新鲜饱满的水果仿佛正向京城百姓宣告: “大陆同胞,我们来了!”
家网络介入服务单位,每个网吧至少要安置保安员3名。网
络保安员没有执法权,主要通过网络监控,为服务单位及时
删除各种不良信息,一旦发现有人在网吧里光临行网络诈骗时,网络保
安员将立即叫停违法行为,然后向网监部门报警。
18
能力提高
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 的主要事实。(不超过计26个字)
找出本文的导语
17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字数不多于
15字。
本报讯(记者毛羽)昨天,北京首批500余名网络保安
员开始正式上岗,监控全市网吧、网站、宽带公司、病毒公
司的网络安全。
据了解,网络保安员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是网络、人防、
技防业务。今后网络保安员将进入全市942家网吧及3800多
概括主要内容。 (1)无导语解题思路:什么人——干什么事;什 么物——有什么特点。而后根据要求进行润色。 (2)有导语解题思路:这类题要求概括的内容多 为新闻,可先找到导语,再按照以上思路答题。
考试类型: (1)一句话新闻 (2)给新闻拟标题
20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湖 北省咸宁中考题)
❖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 记叙的六要素。
5
6
要塞( sài) 阻塞( sè) 堵塞( sè) 塞子 ( sāi )
荻港( dí ) 获得( huò) 溃退( kuì ) 歼灭( jiān) 阡陌( qiān) 纤维(xiān )
锐不可当( dāng ):不可抵挡。 当真(dà ng )
在第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夕,据中国 残疾人联合会介绍,作为社会最困难群体,我国残 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国处于就业 年龄段的2500万残疾人中,就业人数已达2193.6 万人,其中,城镇已就业残疾人累计达到430.4万 人,农村达1763.2万人,1000 多万贫困残疾人解 决了温饱问题。
整体感知,理清新闻六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地点
原因 经过
和 结果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 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 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 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 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 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 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1。6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 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 解放
13
主体: 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
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 (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 (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 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 义。
14
15
3
消息有三个特点: ❖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
夸张。 ❖ 2.报道迅速及时。 ❖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
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 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4
新闻的结构
❖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 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 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 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 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 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 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 军罪行之路。
19
方法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