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学案 教科版 (2)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材分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1)体验静电现象。

通过一些小游戏和交流,让学生能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是随处可见的。

(2)研究不一样的电荷。

这是引导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结构属于线型结构,是递进关系。

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本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面几课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

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概念也是教学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

再通过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补充,让学生感受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

二、通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通过动画讲解,学生举例解释,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再通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三、通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设,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

四、通过将掉下的轻小物体捡干净应用到静电,再到更小的粉尘的收集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在通过本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得到锻炼,逐渐形成科学的看待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仪器和药品
橡胶棒、纸片、梳子,毛皮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魔术表演。(老师事前双手摩擦产生静电)。
采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魔术表演入手,在联系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把抽象的转化为实际能理解的生活现象,即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
课题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名称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什么是静电现象,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并且能够去运用静电产生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静电现象,知道什么是电荷流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反思
【致读者】
读者朋友,您好!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对您有所帮助。
为您提供优质作品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作品质量,今后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供您参考使用。希望您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愿您我携手共建,共同提高。在此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万分感谢!
(四)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静电现象了,就请同学们举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说说他产生静电的原因?
生:自由回答
师:好,同学们都说的非常正确,再请同学们举一个生活中用到流动的电荷工作的电器,并说说他是怎么运用流动的电荷的?
生:自由回答
布置作业
回家后做个小老师把今天的知识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在产生静电的两个当都带上正电荷或者负电荷时,两个物体就会互相排斥,当两个物体带上不同的电荷时,就会相互吸引。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起始课。

与后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个最初的认识。

教材开始的安排,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进入科学的学习,马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让学生认识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为学生后面电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对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基本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生活现象留意并进行思考,这些习惯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兴趣十足的情况下,课堂秩序也会有所混乱,实验习惯还应继续培养。

另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等都还有所欠缺,还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器材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走进课堂通过联系学生的平时生活经验,来进入静电的探究与学习,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1.教师引导:冬天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的天气还是挺冷的,看大家也都还穿着毛衣呢?那你们晚上脱毛衣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会听到啪啪的声音,头发还会竖起来!2.教师提问:那生活中你除了发现这个现象以外,你还注意过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交流】塑料梳子梳头,头发有时会竖起来;有时候手碰到一起感觉会有触电的感觉……设计题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堂静电现象的学习。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电学基础知识,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静电现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电现象,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了一些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认识,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静电现象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实验过程,如摩擦起电实验、静电吸引实验等,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静电现象,思考如何减少静电的产生。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word教案(2)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word教案(2)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四年级下册科学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案 教科版2

四年级下册科学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案 教科版2
四、电流和电路
教师介绍让电荷流动起来的意义和条件
板书设计 教后随记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①摩擦可以产生静电 ②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③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互相吸引; ④电荷在电路中流动形成电流。 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电子元件等连接而形成的电流通路。 本课知识点多,实验任务重,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静电现象进 行合理的解释。花了不少时间,虽然拖堂了,但是我认为值得。 如果在时间的安排上要紧凑些,可以在发梳的静电实验上压缩,因 为即使这一部分实验课内完不成,也可移到课外学生自行补位完成。
2、晚上睡觉脱衣服的时候,会听到啪啪声响,这
是怎么回事?
3、把刚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头发和碎纸屑,头发
和碎纸屑为什么会吸起来?
4、说明这是静电现象。物体经过摩擦后产生了静
电,就把轻小物体吸起来了。
体验静电现 象
二、学生实验 1、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①摩擦橡胶棒,用橡胶棒靠近碎纸屑,观察产生的 现象。 ②摩擦玻璃棒,用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观察出现的 现象。 ③。用发梳梳理头发,再把梳子靠近碎纸屑,观察 出现的现象。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负电荷。由于正、 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电性。
科学上规定: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 荷。 5、学生实验。 ①同种电互相排斥 ②异种电互相吸引 6、交流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 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 似,概括起来说就是:同种电互相排斥;异种电互 相吸引。
四年级静电教案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四年级 下册
执教者
第一周
学科 单元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2)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2)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教学设计(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

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知道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难点:通过实验解释不一样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泡沫板、梳子、塑料绳、静电现象的相关幻灯片和视频。

学具准备:梳子、气球、吸管、橡胶棒、玻璃棒、尺、、毛皮、丝绸、泡沫板等。

六、教学流程:发现问题————猜测原因————实验证明————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概念的发展:七、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师:昨天王大叔遇到了一些麻烦,咱们去看看他遇到哪些麻烦?。

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教案教科版

反馈机制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效 果,总结收获和不足
家长反馈: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 况提供反馈,促进家校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 行评价,提供指导和建议
测验与考试:通过测验和考试检 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问题并 及时纠正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学生参与度是否高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理解静电现象对 生活和生产的影 响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静电现象的规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 神。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静电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静电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协作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影 响。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效果。
改进措施
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果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强化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教学手段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静电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静电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静电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以及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静电的产生和传播3.静电的消失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应用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索和发现。

但学生对于静电现象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玻璃棒等3.教学视频:有关静电现象的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PPT呈现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

1.静电的产生: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屑的现象。

2.静电的传播:用塑料尺摩擦头发,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

3.静电的消失:用湿布擦拭带电的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失去带电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2)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2)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一课。

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为后续学生建立有关电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从微观认识到宏观认识的转换做好铺垫。

这一课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交流、预测、检验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学情分析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现象能解释为是由于静电的作用,或者能进一步解释到物体摩擦产生了静电。

学生的这些认识是我们期望的,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本课应该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1

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记录下来;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使用说明及学法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2、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探究案的学习。

3、练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填写在“我的疑惑”处。

预习自测查找有关电及用电的知识?我的疑惑探究点一: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通过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探究点二:交流我们知道的有关电的知识。

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B、雷电的知识C、富兰克林的故事D、关于电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探究点三: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更多关于电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体验静电现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三、教具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塑料尺、碎纸屑、实验盘、充气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课本。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课前,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气球娃娃长头发的魔术,你们想看吗?(想)师:长出头发的气球娃娃漂亮吗?(漂亮)师:那刚刚老师是怎么样让气球娃娃长出头发的?(摩擦气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静电现象)看来同学们对静电现象还有所了解。

2、静电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谁愿意来说说生活中感受过的静电现象?(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肯定。

)3、老师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A、在干燥的季节用手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B、脱下毛衣时,经常会发出啪啪的响声;C、科技馆,一个长发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头发竖立起来;D、闪电。

(自然界中,最大的静电现象就是雷电。

请看大屏幕)4、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师:看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真不少,那同学们想不想在课堂上一起制造静电现象?(想)师:要研究静电呀!首先我们得让物体带上静电。

要想让物体带上静电,怎么做才能让物体带上静电呢?(小组讨论)生:摩擦。

师:通过摩擦的方式我们可以让物体带上静电。

但是与什么摩擦呢?黄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材料(课件展示材料);大家也带来了一些物品,你们的衣服、头发、笔、文具、书本、桌椅等等。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2.解释静电现象,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3.理解电荷可以流动,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每组学生准备:塑料梳子、丝绸、毛皮、有机玻璃、塑料棒、泡沫小球、碎纸屑、充气气球、支架、吹塑纸。

教师准备:PPT、演示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出示图片,关于电,你知道些什么?预设:电可以储存起来、夏天雷阵雨中有闪电、很多物体会导电、生活中经常用到电、许多电器都是依靠电运行的(是的,只有通电才能工作)、冬天来了,会有触电现象(你能具体说说吗?)2.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

刚才***说的触电现象科学上称为静电现象。

人类对电的认识是从静电开始的。

3.揭题并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初步认识静电现象。

师:你们在生活中接触过静电现象吗?预设:生1:脱毛衣,听到噼啪声响,看到小火花。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静电现象?还有吗?生2:开车门时或接触门把手有时会被触电;师:对的,这是静电现象。

生3:与别人握手,感觉到指尖好象被针刺;生4:早上起床梳头,头发常会飘起来生5:滑滑梯上,扶杆上生6:穿毛衣时,两人接触时,毛都竖起来、针刺的感觉。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毛都竖起来。

说明毛衣上的绒毛被吸引。

你很会观察。

2500年前左右,古希腊哲学家塔勒斯发现用丝绸、法兰绒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

他是历史记载的第一个静电实验者。

还有吗?……2.体验静电现象。

(1)过渡:可见,其实静电现象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

刚才***同学说握手也会产生静电。

老师和同学握手。

四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2)

四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2)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自学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什么是静电,你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2、什么是电核、电核分那几种?
3、生活中的用电是静电吗?电核怎样动起来?
2、认识 :正电核和负电核
我们刚才实验所产生的电叫负电核,如果用玻璃棒和丝绸摩擦也会产生静电、那样的电核是正电核。
3、分组实验
(1)、拿出准备好的气球和毛皮,小组认真看明白书上的实验要求。
(2)、合作完成电核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相同电核互相排斥,不同电核互相吸引。)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1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
课题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自学检测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2、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电核分那几在种?
4、电核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
(教师引导归纳,理清知识点)
四、巩固练习
1、摩擦起电实验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1 (2)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1 (2)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粒子携带的)中,在摩擦力等外力作用下电子会发生转移,就会产生静电现象。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的相互吸引。

3.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准备:
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课件;动画:电荷。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学习目标1.认识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难点:通过实验,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评价任务1.能够认识静电现象产生原理及特点。

2.能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并进行逻辑推理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静电现象的资料;每组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学案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学什么
1.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2.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流的形成。

[二]怎么学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四]重点提示
(一)体验静电现象
1.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观察到的现象是:梳子会吸引纸屑。

2.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观察到的现象是:梳子会吸引头发。

3.发生上述现象是由于静电的作用,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

即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冬季里,女孩在摘掉毛线帽的瞬间,头发竖立起来”
(2)“在科技馆,一个长发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头发竖立”
(3)“闪电”。

5.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有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所有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量与周围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质表现为电中性(不显示带电)。

2.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带电呢?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一些被原子核束缚得不那么紧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例如,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头发时,梳子带负
电荷,头发就带上了正电荷,这些电荷静止在物体上就产生了静电现象。

3.用一块羊毛制品反复摩擦充气的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这个侧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气球会吸引头发。

4.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木尺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两个气球会相互排斥
5.通过对上面两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的整理和分析,如何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析的步骤如下。

(1)假设气球和羊毛制品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当用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相互吸引)头发可能带什么电荷?(正电荷)
(2)两个都和羊毛制品摩擦后的气球,当它们相互靠近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相互排斥)(3)结论: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即当两个物体带相同电荷时(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就相互排斥,当两个物体带不同电荷时(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就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这和我们了解的磁铁的两极间的相互作用相似。

(三)让电荷流动起来
1.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2.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电源(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二是电路(供电荷流动的通道)
3.电源:电池、发电机等。

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等电器元件连接而形成的电流通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