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课文篇目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课文篇目考点汇总
5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小石潭记》
6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
7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关雎》
8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9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观刈麦
10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整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课文篇目考点汇总
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课文篇目考点汇总”,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1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爱莲说》
2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观沧海
3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篇目考点:《如梦令》
4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陋室铭》

(word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docx

(word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推荐文档.docx

初中 1-6 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之,不亦乎?(《十》)(yuè):通“悦”,愉快。

2、女知之乎?⋯⋯是知也。

(《十》)女:通“汝”,你。

知:通“智”,明。

3、扁望桓侯而走。

(扁蔡桓公)):通“旋”,回,掉。

4、在胃,火之所及也。

(《扁蔡桓公》):通“ ”。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学》)屏:通“摒”。

8、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帖:通“ ”。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

(《油翁》):通“耳”,相当于“ 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溪忽。

(《西江月》辛弃疾),通“ ”。

才美不外⋯⋯(《》):通“ ”。

何眼前突兀此屋。

(《茅屋秋所破歌》):通“ ”。

12、坐寂然,无敢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于邑人。

(《仲永》)扳:通“攀”,,引。

14、寒暑易,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明。

16、一厝逆,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渠那得清如。

(《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山,略无。

(《三峡》):通“缺”。

19、昂首之,之。

(《情趣》):通“僵”,僵硬。

20、者更道,从大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 ”,引。

21、者曷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以玫瑰,以翡翠。

(《珠》):通“ ”,。

24、此何遽不福乎?(《塞翁失》)遽:通“ ”,。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距:通“拒”,。

26、公,而曰⋯⋯(《公》):通“屈”,折服。

27、舟首尾八分有奇。

(《核舟》)有:通“又”。

初三要背的文言文

初三要背的文言文

初三文言文背诵篇目及解释一、《出师表》- 诸葛亮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董允之责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董允等,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解释•第一段:先帝开创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困乏、物资短缺,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大全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大全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有哪些呢?在这学习中,当你真正想完成一件事时,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是否看到。

备考漫漫长路,好好地与你一起默默地走下去。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语文初中文言文中考必背知识点

语文初中文言文中考必背知识点

语文初中文言文中考必背知识点语文初中文言文中考必背知识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一些语文初中文言文中考必背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考必背文言文中考必背文言文1、《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中考重点文言文知识总结

中考重点文言文知识总结

中考重点文言文知识总结一、写法《桃花源记》层层设疑《陋室铭》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醉翁亭记》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岳阳搂记》借景抒情,记事、写景、抒情融为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马说》托物寓意《爱莲说》托物言志《记承天寺夜游》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进而写人。

《小石潭记》写法:.1、移步换景的写法2、擅用比喻3、情景交融4、语言优美二、主题《醉翁亭记》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2]《陋室铭》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马说》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桃花源记》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超详细)古今异义归纳文言文虚词然而不胜者(这样)//然臣子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然而)//吴广以为然(正确)//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上)《〈论语〉十则》智子疑邻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七上)《智子疑邻》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七上)《智子疑邻》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下)《伤仲永》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

(九上)《隆中对》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七下)《伤仲永》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诧异。

(八上)《桃花源记》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七下)《伤仲永》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贤于材人远矣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

(七下)《伤仲永》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七下)《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七下)《口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八上)《陋室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八下)《醉翁亭记》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七下)《狼》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七下)《石壕吏》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七下)《狼》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七下)《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东词,(从柴草中)打洞。

(七下)《狼》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

(八上)《陋室铭》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

(八上)《大道之行也》不独子其子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

(八上)《大道之行也》虽乘奔御风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马。

(八上)《三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八下)《与朱元思书》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梳理一词多义汇总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梳理一词多义汇总
患,死于安乐》
守法度
重点词
例句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4.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虽有嘉肴》
释义
同“返”,返回
同“返”,往返
反思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25.方
方欲行——《狼》
正,刚刚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区域,地方
释义
朝(zhāo)晖夕阴——《岳阳楼记》
早晨
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重点词
例句
使人称谢——《周亚夫军细柳》
9.称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送东阳马
生序》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释义
与“谢”连用,向
人致意,表示问候
称说
著称
重点词
例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
重点词
26.芳
例句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27.奉
释义
侍奉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接受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供给
重点词
例句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8.拂
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一道
33.怪
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女子出嫁
34.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返回,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童趣》1、作者:沈复-《浮生六记》2、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3、“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4、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5、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6、“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7、成语: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明察秋毫、夏蚊成雷《论语》十则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编纂的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2、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山市》——《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清代小说家。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世说新语》两则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部编版中考语文24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七八九年级全)

部编版中考语文24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七八九年级全)

部编版中考语文24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文学常识】《论语》是__儒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孔子及其弟子言行____的一部书,共20篇。

它与《__大学__》《__中庸__》《__孟子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丘__,字__仲尼__,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儒__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识积累】1. 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 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数词,三。

(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3.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学而时.习之:按时。

(2)动词用作名词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文言文总结(实用6篇)

文言文总结(实用6篇)

文言文总结第1篇【《劝学》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如:用心一也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

文言文总结第2篇一词xxx1、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2、长: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3、然: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②何为xxx也(这样,代词)4、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5、白:①白露xxx(白色的,形容词)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②歌曰(歌词,名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7、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②如怨如慕(副词,像)文言文总结第3篇1、xxx说乎:通“悦”,愉快。

2、罔(wǎng):通“惘”,迷惑。

3、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汇总在语文备考中,背诵一些重要的古文知识,对中考语文的考试是有帮助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1三峡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左山右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2黔之驴唐代: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3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事迹迫找曰埂L�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被列为初中语文学科的必修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对初中必背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初中必背的一篇古文,其中包括了很多与季节、自然、人情等有关的内容。

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慨,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豪情。

二、《论语·为政篇》《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对于政治和为人处世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政治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其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词句,表达了古人对道德、智慧和品德的重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启发意义。

三、《孟子·离娄上》《孟子·离娄上》是孟子的一篇著作,主要讨论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应具备的美德。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四、《史记·本纪》《史记·本纪》是司马迁的巨著,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历史的重视和对英雄人物的赞扬。

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的史观,了解到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五、《红楼梦·贾雨村渡洞庭湖》《红楼梦·贾雨村渡洞庭湖》描写了贾雨村一家人渡湖的情景。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家庭和睦的向往。

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六、《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打败白骨精的情节。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正义和勇气的赞扬。

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对于善恶的辨别和对于正义事业的追求。

七、《水浒传·武松打虎》《水浒传·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武松打虎的英勇事迹。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九年级语文全册文言文考点梳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全册文言文考点梳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全册文言文考点梳理汇总第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1)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

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

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

前人之述备(15)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注释】:(1)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制:规模。

(7)属:通“嘱”,嘱咐,嘱托。

(8)胜状:胜景,好景色。

(9)衔:连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中考必考6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1[女]同“汝”,你。

2[(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3[说]通“悦”,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死而后已](四)重点翻译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考点总结!太全了,必须掌握!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考点总结!太全了,必须掌握!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考点总结!太全了,必须掌握!今天老师给大家整理的是:2022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总结试题,这些知识初中孩子必须都要牢记,赶紧转给孩子做起来吧!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总结试题No.1《论语》十二章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可/以/为师矣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No.2陋室铭(刘禹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灵:神异(3)斯是陋室斯:这(4)惟吾德馨惟:只(5)谈笑有鸿儒鸿:大(6)可以调素琴调:调弄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1[女]同“汝”,你。

2[(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3[说]通“悦”,愉快。

(三)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死而后已](四)重点翻译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重要问题1.第四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答: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答: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

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3、第八则中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答: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4、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以“松柏”比喻君子。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答: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6、“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7、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答: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8、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答: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9、.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答: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 《桃花源记》1 基础知识Ø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