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论杜威的“教育⽆⽬的论”2019-09-24摘要:杜威强调“教育⽆⽬的论”,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的,不存在外部的⽬的。

本⽂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的的论述,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揭⽰了其教育⽬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的。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论”杜威(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美国学者称他的实⽤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是“美国天才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

在经历了长期教育实践和研究后,杜威于1916年著成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虽然这本书是90多年前写的,但它仍具有新鲜的时代⽓息,书中所论述的问题对我们现在所⾯临的种种问题仍有很⼤的影响。

胡克曾这样评价说:在任何领域中,在原来作为教科书出版的著作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唯⼀的不仅达到了经典著作的地位,⽽且成为今天所有关⼼教育的学者不可不读的⼀本书。

①本书共分26章,其中8、9章着重论述了杜威的“教育⽆⽬的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个理论?“⽆⽬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教育⽆⽬的论的提出(⼀)对当时流⾏的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对教育⽬的的讨论,杜威并不是第⼀⼈,在他以前及他所处的时代流⾏着各种教育⽬的论,杜威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以下三种观点。

1.以卢梭为代表的⼉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然提供的教育⽬的”的观点杜威引⽤卢梭本⼈对这⼀观点的阐述: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然、⼈和事物。

我们的器官和能⼒的⾃发⼤发展构成⾃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这个发展构成⼈给我们的教育,从周围获得的个⼈经验构成事物的教育。

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致,⾛向同⼀个⽬的时,⼈才朝向他真正的⽬标。

②杜威极其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

同时杜威认为“遵循⾃然”很容易被认为⾃然不仅提供开始⽣长的原始⼒量,⽽且提供开始⽣长的计划和⽬标,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然和社会相对⽴,这⼀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或目的,而应该是一个更为综合的、多层次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强加的知识灌输和机械的学习。

在杜威的理念中,教育应该是一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是一种自由的、自主的学习过程。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达到某种预设的标准或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的知识和信息。

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知识,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文凭,而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强调了教育应该是一个自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试析杜威“ 教育目的” 与“教育无目的”摘要:1916年,杜威著成教育界中经典性的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套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从此建立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

良好的目的的标准应该具有现实需要性、动态灵活性、协调性与多样性。

通过了解杜威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接表达。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他完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创作,至此,一套实用主义哲学体系建立了起来。

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大多数国内学者更愿意接受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一个伪命题,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的,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民主社会,然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杜威内在的教育哲学思想。

1.目的的性质与标准1.目的的性质杜威第一个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就是存在于活动内部的目的的性质。

首先,以沙漠为例,一阵风吹过,沙子便改变了位置,但从沙子的角度来看,沙子本身并无变化,只是位置的改变和空间位置的重新分配,是结果,是影响但不是终结。

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的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

[1]其次,目的和结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杜威在谈到有关目的问题时指出,需要注意一件工作是否具有内在连续性,一件工作的完成应当是有始有终,循序渐进的,一个阶段的完成是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在完成行动之前制定好一定的目的,在行动结束后才能根据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结果调整目的,为下一次更好地行动做准备。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基于学前教育角度的审视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基于学前教育角度的审视

基础教育摘要杜威的教育哲学一直是肯定与争议并存的,尤其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质疑。

杜威认为教育是无目的的,教育的目的即是其本身。

实际上,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绝对的,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因此,杜威的教育理论对当今学前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反观当今学前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思考,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杜威的思想,并发掘其“教育无目的论”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杜威无目的教育学前教育Reflec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Dewey's Theory of"No Purpose of Educ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eschool Education//Shen DefenAbstract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has always coexisted with controversy,especially his theory of"no purpose of educa-tion",which is questioned by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Dewey believes that education is for no purpose,and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itself.In fact,Dewey's theory of"no purpose of educa-tion"is not absolute.Instead,it respects children and takes chil-dren as its orientation,so Dewey's education theory is still impor-tant for today's preschool education.In view of today's preschool education,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Through the thinking of the problems,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Dewey's ideas and ex-plore the useful inspiration of his theory of"no purpose of educa-tion".Key words Dewey;purposeless education;preschool education21世纪的儿童处于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界,儿童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被看作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144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常婉舒/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杜威主要在第四章《教育即生长》的关系论证中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

他主张:不能在先设置和外在设置教育目的,只能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体现教育目的。

因此,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存在,防止教育目的的功利化、片面化和机械化,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效率和社会效率。

教育目的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实现。

关键词:教育 目的 生长 发展过程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最早提出于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的文本阐述之中。

《民主主义与教育》,它的全部意蕴是从三个“关系”割裂的角度来阐述教育行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地说,是从三个“关系”的断层的角度阐述“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和价值的。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内涵读过杜威先生《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四章《教育与生长》和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的相关内容后,不难看出,杜威并不否认教育的目的性,“而是专门针对那种外在强加给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主张内在的、建构的、过程的、生成的目的。

”①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中的“无”是一个状态副词,表示的不是对象的已然存在性质(有或无),而是一种对象的应然存在状态(怎样存在)的诠释。

其“目的”,是要确立一种科学的教育行为和目的,具体说就是“与外在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相对立的、‘真正的教育目的’”。

②首先,教育的目的不能是在先设置的,而是自然的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过程自然发展的路途和结果就是目的自身,称作自然形成的习惯。

正如他指出的:“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③实际上,霍恩先生在这里归纳的“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就是教育的目的,它是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因此,它只能显现,不能在先设置。

其次,教育目的不能是外在设置的,尤其是不能主观设置,它只能是一种本然地潜在,是一种内在的设置。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

2008年4月第22卷 第2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 Y A pr.2008V ol.22No.2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3李朝军(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摘 要: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它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

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积极的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08)02-0138-03 杜威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目的观。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因此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1]6杜威的这一“教育无目的”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

它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及其由来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典工具主义是一种“目的———手段”型的思维方式,它重目的轻过程,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实现某种终极目的的手段。

这种哲学思想对西方的影响极其巨大。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教育理论中就蕴涵着古典工具主义的影子,此后,古典工具主义对教育理论的渗透愈来愈深入。

赫尔巴特以“目的———内容———方法”的结构构建了他的教育理论,“教育目的”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点;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儿童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也是古典工具主义最直率的表达。

在古典工具主义繁荣的同时,一种新的与之相对应的哲学思想开始产生。

这种哲学思想重视事物发展的过程,轻视事物发展的结果,这种转变对杜威哲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源与流、价值取向刍议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源与流、价值取向刍议

本文通过分析杜威的相关论述以及此种教育 目的价值 取向 ,探讨 蕴含其 中的民主主义社会 目的性。
关键 词 :教 育 无 目的 论
杜威是 2 O世纪美 国著名 的教育 家和哲 学家 。他 结合 自己 的亲身 教育实践经历 ,把实用 主义哲学加 以深化 ,形成 了独具 特色 的教 育思 想 。在其代表作 《 民主 主义 与教育 》 里 ,他 深刻地 分析 了教 育 的本 质 ,又 以其教育 “ 目的论” 拓出了传统教育哲学的崭新领域 。基于 无 逻辑完整 ,有必要首先分析杜威有关教 育本质 的论 述 ,以便恰切地 理 解其教育 “ 目的论” 无 。
想阵地促 进人的个性发展是有利于促成教育 目标达成 的。 ( 四)关于促进塑造人的行动力品格 为导向的教育 目的观 关于教育的质 的规定性 ,在于它 以影响人 的身 心发展为首要 和直 接 目的。杜威 的教育理论在于通过指导 民主 主义社 会教育来影响社 会 公 民的身心发展 ,塑造 民主社会 公 民的有 行动 力量 的品格 。杜威认 为 :“ 道德过程 和教 育过程 是 同一 的” 6。也 即是他 所倡导 的学校 道 lJ 德教 育的 目的与其所主张 的整个教育 目的是一致 的。 杜威批评和继承 了康德 的动机说 、边沁 的结果 说。杜威 批判 到 , 伦理 观上这种动机和结果分离 的二元论表现在教育上也是无 法兼顾 的 两个方 向,即可能导致学习和道德相分离 。在学校道德教 育领域 中形 成 了知与行相逆背 的情形 。因此 ,他认 为只有把二者结合 起来才能 取 得学校道德教育 的良好 目的和归宿 。所 以杜威 指出 ,道德教育就是 培 养学生 的 “ 有行动力量的品格” ,即培养人 的节 制 、公 正 、勇敢 和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2008 年第 3 期
( 总第 10 9期)
琳丹江教 育学晓学报
J0 U RNAL 0 F MUDANJl ANG COL LEGE OF EDUCAT ION
No. 3 , 2008
e i S r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 N o . 10 9
杜威 的“ 育无 目的论” 教 及对 新 课程 改革 的启 示
方 蕾
(海军飞行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o01)
杜威认为, 教育即是经验的不断改造. 一个活动, 只要 是儿童获得了经验, 它就具有教育意义, 它就达到了自 身的 目的。而经验的获得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因此, 教育的 目的也必然是随着活动的进程而转变的. 在活动的最初, 出现的只能是一个试验性的草图, 在活动的过程中, 这个目 的不断地受到检验, 如果这个目的能成功地指导活动, 这个 目的就不需要变化, 如果在活动的进程中发现意外的或被 忽略的情况, 那么原来的教育目的就要被修改. 而静止性 的教育目的则是先验性的, 它不是根据具体的活动来制定,
. 65 .
( 三) 现时性
杜威认为, 把教育看作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是采用比较 的观点, 把成年期当作一个固定的标准来看待儿童期, 认为 成人是成熟的、 不需要发展的, 儿童是不成熟的、 缺乏的, 儿 童的生长与发展的过程是填补儿童与成人之间空缺的手 段。这种观点忘记了儿童与成人都是出于发展中的个体, 都在不断地生长。 他们之间不是生长与不生长的区别, “ 而 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生长方式. ” 也就是说, 成熟 是相对的, 成长是绝对的。如果我们用内在的观点来看待 儿童期, 就会认识到, 儿童的不成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 力, 正是儿童依赖期的延长造成了儿童可塑性的增加, 从而 使人类比动物更能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 具有更大的创造 潜能。因此, 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同样是积极的、 真实 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自 就是现在的生长, 身, 每一个阶段都 有它内在的价值, 现在教育的内在价值不在未来, 而在现 在。现在是神圣的境界, 因为它包含着过去, 又孕育着未

杜威教育无目的性解读

杜威教育无目的性解读

杜威教育无目的性解读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意图呼吁民主的教育,以构建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标志了一个时代,是教育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无目的性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的烙印。

一、“教育无目的性”的思想要义杜威生活在美国的大转折时代,他生于南北战争之前,卒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段时期的美国,由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现代化强国。

作为新大陆国家,资源匮乏,急需拓殖疆域,海外市场不断开辟,大量移民和世界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涌入,历史的巨变催生了美国文化、学术的发展,传统的思想遭到冲击。

时代的挑战亟需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传统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理性主义受到质疑。

美国学校腐败已久,教育的变革跃跃欲试。

杜威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抓住美国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儿童的弊病,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点,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性带有强烈的革新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生活的更新通过传递,教育可将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传递下去,这种传授与继承,就是广义的教育。

教育即生活绝非放任自流,而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

杜威还强调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物学上的“生长”一词用到教育上来。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

杜威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的、操诸经验的和为着经验的”。

他强调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经验的获得应是一个主体自身的行动过程。

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到思维和行动,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改造、改组及个体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再认识[摘要]约翰·杜威,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实用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和全面体现。

在此书中,杜威在论述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其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

但杜威是否真的是认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缺少了目的的教育如何才能发展?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另有所指?本文将在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础上挖掘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生活;生长;经验;目的;民主杜威,美国19世纪末以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并且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成为理解近百年来美国以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

杜威把社会和儿童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讨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目的理论--“教育无目的论”。

但是在杜威的理论中教育是否真是没有目的?还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另有所指?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进行探讨。

一、杜威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对于教育本质的描述。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教育即生长。

他认为人的发展与形成只是天生的本能生长的过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促进这种生长。

生长不仅包括体格方面的,还包括智力的、道德的和社会的,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

生长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连接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生长的结果是引导到儿童习惯的养成。

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本能生长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从书本中学习。

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的:一、生活离不开教育。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生长是生活的特征。

生长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生长。

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三、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既包括对人的改造,也包括对整个社会的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和他所生存的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的主动的尝试与环境的反作用这二者之间的特殊结合。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摘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目的,教育目的就是存在于过程中。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在字面意义上通常被人理解为教育是没有目的的。

那么,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否真的是无目的的,还是他另有所指?它的合理性又在哪?他的这一理论又对我们现代的教育又有什么启示?通过对其《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阅读,可以对他的“教育无目的论”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教育无目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他提出“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认为学校的发展应与社会联系起来,而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学生从做中学。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本身并无目的,教育是经验的不断增长,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乃至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概述
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目的。

”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目的,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目的。

活动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外在的目的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的目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目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目的一般是与。

杜威教育目的观解读与启示_魏志强

杜威教育目的观解读与启示_魏志强

的代表而遭到批评。本人认为这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 类生活不会停止,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也没有终结。 经
误读。
验的改造和生长也将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 所以,生
一、杜威的“教育目的”观解读
长的观点乃是确定教育价值之最后的标准,它也就是
(一)杜威教育目的的本来含义
教育的宗旨。 可见,杜威的“教育”是一种持续不断的
pose of education,它们都可译作教育目的。 但是,它 率的教育目的及文化作为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传统
们 的 意 思 还 有 些 不 同 :aim 的 本 意 和 射 击 与 投 射 有 的教育目的是属于教育过程以外的、从外面强加于教
关,指称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击穿或击中的目标 育过程的。这种“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固
上。同样,取其象征意义时,指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为活 定的,呆板的;这种目的并不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发
动焦点的事件上或是对一种行动或活动是怎么进行 智慧, 不过是从外面发出的做这样那样事情的命令。
更加精确的说明。 Purpose 侧重指人的意图、动机,而 这种目的并不能直接和现在的活动发生关系,它是遥
不侧重指结局是怎样。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 远的,和用于达到目的的手段没有关系。 这种目的不
杜威曾提到“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 没有终结的过程,并不是说教育没有目的。
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句话中的第一个“目的”
(二)杜威对传统教育目的的批判
对应的是“end”一词。 end 有终结、终极目标之意。 另
杜威曾激烈地批判传统的教育目的,如批判为生
外,在 原 著 中 ,还 多 次 出 现 aim of education 和 pur- 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自然发展的教育目的、社会效

杜威《学校与社会》读后感

杜威《学校与社会》读后感

杜威《学校与社会》读后感①“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

在民主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杜威曾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

”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

但是如果我们仅此就把他的话理解为教育是漫无目的的,那显然就是一种误解。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的真正意思是教育的本义在于使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灌输进一个个“容器”,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

他在这儿说的教育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是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以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体制依然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升学率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每年高考完后,各大学校攀比的就是本一上线率、本科上线率的多少,考取重点名校的学生人数多少。

这和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赞科夫“教好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思想相比要落后多少?②兴趣论。

杜威在“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两篇中都花了大量的笔墨探讨了兴趣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书中这样对兴趣定义:“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

”“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

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孩子而言,因为处于教育阶段,所以兴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断学习、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完成此事而学习的动力,而非事情本身。

③“教育即哲学”“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论。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目的。

”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目的,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目的。

活动之外的目的,也就是外在的目的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的目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目的。

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经验的不断生长和改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自身的意愿和要求,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在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而不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达到成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的手段。

杜威认为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

这一点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能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不能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要求。

就像现在的好多家长,在孩子不感兴趣的情况下,逼着学习各种技能,从不过问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又或者说,孩子的兴趣爱好是文艺类的,而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医生或是工程师这一类的。

还有些家长自恃成就很高,希望孩子继承家业,不顾受教育者的主题感受。

如果一个农民用培养茄子的方式去培养土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既培养不出茄子有浪费了土豆。

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

我们需要细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

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发现他们潜在的兴趣和潜力。

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这个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的环境。

除非这个目的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行程序,除非这些程序又能检验、矫正和发挥这个目的,否则这个目的便是没有价值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的理解是,我们在制定目的的时候要具有现实意义,要和现在的大环境想符合,要可以实施,并且要有实施的意义。

打个比方说,如果你的理想是当一个黑客,这还能有现实意义吗,社会环境会有帮助你实现目标的程序吗?所以说这类目标是没有价值的。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于我国学校三级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于我国学校三级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于我国学校三级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08级教育系赵文晶摘要: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国兴起。

之后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目标思想提出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对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产生冲击,在当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对其批判的吸收,以取得实用主义教育目标思想本土化的进步。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目标一、约翰·杜威的教育哲学约翰·杜威著名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以其植根于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教育哲学为指导的。

因此,首先清楚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哲学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诞生并发展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

在当时美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下,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

在杜威看来,哲学的任务在于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制服外界,改造外界,为着什么目的。

哲学不仅仅去分析感觉与心理,而是要求综合并协调认识与希望”,[1]他的哲学思想之所以别成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与其诞生的土壤——美国的民主政治密不可分。

在杜威的基本信念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政治制度的社会;充分的思想自由,不加限制地沟通观念,公意的形成与确定,实是一个民主政治社会的基本精神所在。

[2]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民主社会的理想,杜威提出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杜威指出,社会的一个群体性质是通过教育使它自身得以永久存在;这种有意识地求进步的社会群体的目的,在于使群体成员具有广泛多样、相互参与的兴趣,以别于另一种社会群体,它们的目的仅仅在于保存已经建立的习俗。

这种社会具有民主主义的性质,因为它们容许成员有更大的自由,并且意识到需要使每个人具有有意识的社会化的兴趣,而不是主要依靠在上等阶级控制下让习惯势力起作用。

[3] 杜威一再指出,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许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拓创新的才能。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_源与流_价值取向刍议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_源与流_价值取向刍议
一、杜威教育 “无目的论” 的 “源” 观照整个理论体系,杜威并未以 “教育无目的” 立论。肇创这一 论点的始作俑者滕大春教授在 《杜威和他的 < 民主主义与教育 > 》 一 文中以 “教育无目的论” 为标题推演而论,剖析了杜威教育目的本质 内涵。滕大春指出,杜威反复申论生长和生活无止境、无终极,因而 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 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 杜威的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适应社会需要才是教育的归宿。理解这一点就不会片面 地尊重儿童而抹杀社会。杜威之所以不以时间和地域范畴为标准框定 教育目的,就是倾向于把教育目的以连续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形态赋 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中,实现为民主社会生活方式和科学人文主 义思想方法服务的宗旨。 此外,杜威长期对儿童心理研究的认知决定了他不局限于把教育 理论的框架限定在教育目的静止探讨中。大量心理研究经验,决定了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即研究儿童心理的兴 趣为先决研究条件,提出儿童除了自己的发展没有外加的任何目的。 二、杜威教育 “无目的论” 的 “流” 杜威在生成教育目的观上,首先批判吸收了学界主流的教育目的 论。从而形成了在杜威看来既能为儿童发展提供指导,又能包含民主 主义社会服务职能的教育目的。 ( 一) 关于以自然发展促进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目的观 所谓自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即遵循自然的生长过程。在儿童自然 发展观上,杜威认为儿童教育的发展包括三个显著因素,即本质是功能 性活动、发展是有目的实践、效果是交互性作用。杜威的教育发展观和 卢梭的教育精神内核具有同构性,教育活动包括自然、人和环境事体。 获得教育,即获得有效经验,杜威主张把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把发 展着的人 ( 儿童) 当成唯一的行为主体,关注他们的情景创造,经验 积累。显见,杜威的教育目的,就是掺杂在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实用主义 哲学意识,事实上,自然发展就是实际意义上的教育无目的。 ( 二) 关于促进能力发展——— “社会效率” 的教育目的观 杜威批判地引 入 社 会 效 率 之 讨 论, 对 明 晰 教 育 目 的 具 有 很 大 价

浅析“教育无目的论”

浅析“教育无目的论”

浅析“教育无目的论”摘要:约翰·杜威主张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的内部存在教育目的,而外部并不存在教育目的,看似矛盾的论述对教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文通过分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深入研究他对三种不全面的观点和三种流行的教育目的观的评述,揭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实质。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启示“教育无目的论”是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的。

在杜威的哲学和教育理论中,杜威所提出的无目的论并不是不承认教育目的的存在,相反杜威认为所谓的目的,其实就是行使一种责任,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这种责任就是你所要开展的一系列事物所应承担的责任。

作为教育,它的目的就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就是观察学生、预见未来以及教育开展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

在教育中这种外部的目的只是胡乱地应付当前的教育环境,忽视了受教育者目前所处的身心发展以及经验状况,因此起不到教育目的所应有的作用,进而提出教育又是无目的的。

1 “教育无目的论”内涵诸多教育学者对“教育无目的论”进行研究后,指出“教育除自身之外并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育目的融入于整个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之中,它不是由教育过程以外的政治、社会以及其他关系所决定的,它仅是教育活动设计所预期的结果。

另一层意思是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字面意思本身并没有目的,有目的的其实是教师和家长,从而鲜明的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即教育目的仅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之内,是不存在与教育过程外的。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即是不断的“生长”,除了生长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笔者所理解的“生长”就是杜威所认为的教育目的。

人的发展就是一个身心不断发展的过程,而生长的关键期是在人一生中的前半段,也就是还没发育成熟的状态中。

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有很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就是以前期的经验结果为基础,努力改变行为习惯,发展各方面潜在能力的过程。

杜威“教育无目的性”对我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无目的性”对我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群体 的生存与发展 , 必须把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传递下去。 这
种传授与继承 ,就是广义 的教 育。所以 , 教育乃是社会生活
延续的工具 ,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 “ 教育 即生活” 随 着历史 的发展 ,文 明的进步 ,教 育已非 日常交往 所能 完成 。
于 是 ,正 式 的教 育 机 构— — 学校 ,便 随 之 诞 生 。然 而 ,这 种
杜 威 “ 育无 目的性 "对 我 国青少 年 教 育 的启 示 教
芦 屏
( . 南 师 范 大 学 旅游 管理 系, 广 东 广 州 5 0 3 ;2 中山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 广 东 广 州 5 0 7 ) 1华 16 1 . 1 2 5
摘 要 :杜威的 “ 教育无 目的性”具有相 当广泛 的影响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 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 改组 。 挖掘和 分析其 实用主义教 育哲学思想,对我 国青 少年教育有着一定 的借鉴作用。
准, 并依靠外 部权威来实现 。 目的是属于教育过程之外的 。 其 因此 , 杜威提 出了 “ 教育无 目的性” 其思想完整 的表述是 。“
‘ 教育过程 在它 自身 以外无 目的,它是它 自己的 目的 ’ 。即 教 育 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 , 它是不 断发展变化
正式教育与 日常非正式教 育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 杜威指 出 了当前学校教育的严重缺陷, 目的不是完全 排斥正式 的教 其
约 翰 ・ 威 (o n w y 8 9 15 )是 美 国著 名 哲 杜 Jh e ,15 — 92 De 学 家和 教 育 家 ,创 立 了反 映 时代 特 色 的实 用 主义 教 育 哲 学 。
的结果或预期的后果 , 而不是由教育过程 以外的社会 、政治 需要所决定 的。 J 教育本身无 目的 。只是人 ,即家长和 ”I J“ 教师等才有 目的。 2 ”l 】 墙教 育 目的的外化源于人 们对 事物价 值认识的历史 局限性 以及事物发展的客观性 。在杜威看来 , 儿童的本能、冲动 、兴趣 所决定的具体教 育过程就是教育 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传统教育改革的开拓者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整个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目的观被界定为教育无目的论。

要弄清楚他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首先研究教育目的,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一、分析教育目的的纬度(一)教育的直接目的与教育的间接目的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我们称之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教育活动的间接结果我们称之为教育的间接目的;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使人受到教育,这就是教育的内在目的,受到教育之后还有的目的就是教育的外在目的。

在日常说法中,我们经常不区分教育的直接目的与教育的间接目的,而是以教育目的统称之,所以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会造成歧义,其实这两个目的用英语aim和purpose是很容易区分的,aim是指活动的直接目的,Purpose指活动的间接目的,直接目的是达到间接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二)教育的外在目的与教育的内在目的活动本身没有目的,只有人才有目的,教育目的的厘定者既可以是教育过程当事人,也可以是教育过程之外的人。

教育过程之外的人厘定的教育目的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在目的,教育过程当事人厘定的教育目的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在目的。

(三)应然的教育目的与实然的教育目的任何目的都是有价值取向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目的是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有多少教育价值取向就有多少教育目的取向。

有社会本位的,有个人本位的,还有文化本位的等,如:卢梭认为教育是使人具有独立的个性;福禄培尔认为教育是使人自主地发展内在的一切潜在的能力,这些都属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而社会上传统习惯和国家意向大都倾向社会本位。

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表述的教育目的,就是应然状态的目的,是一般的、抽象的目的。

我们把教育过程中的当事人或者社会、国家、政党所主张或反对的教育目的作为一个事实去研究,这就是实然状态的目的。

教育的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内在目的、外在目的,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实然目的、应然目的几种纬度的划分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可以互相交叉的,例如,教育的内在目的中有社会本位的也有个人本位的,有应然的目的也有实然的目的;应然的目的中有社会本位的也有个人本位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可以是内在目的也可以是外在目的。

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实现了直接教育目的、间接教育目的的统一杜威说,生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的目的”,从教育目的的直接、间接纬度我们可以看出,杜威是从教育过程的内在含义谈教育目的的。

他用教育的直接目的否定了间接目的。

这只是他谈教育目的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事实上“生长”还是有目的的,他提出:“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经验的改造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社会的,”但“进步的社会力图塑造青年的经验使他们不重演流行的习惯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将来的成人社会比现在进步”,这段话清楚的表明,杜威不仅有目的,而且目的很明确,而且是社会本位的。

他之所以不强调甚至不提教育的间接的社会目的,是因为他认为“由于这些从外边强加的目的的流行,才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变成机械的、奴隶的工作”。

所以杜威在本质上是坚持了教育的工具主义功能。

但他很巧妙地实现了教育的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融合,它的社会目的(教育的间接目的)是建立民主主义社会,教育直接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生长,促进儿童生长的方式是民主生活的方式,即用民主生活的方式教育出讲民主的个人,民主的个人组成民主的社会,他利用教育程序原则实现了教育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的统一。

当前我国很多学校教育过程的直接目的指向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提高升学率。

这样以认识形式出现的智力被凸显起来,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方面被忽略。

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是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只要高考这种纸笔评价方式存在,人们势必会追求升学率。

问题是如何将追求升学率这一较为直接的目的的过程与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结合起来,怎样实现提高升学率和培养人的多种素质这两个目的的统一?能不能也找到一种程序或者办法,像杜威那样去达到教育直接目的与教育间接目的的统一?或者说找到一个手段实现使教育的直接目的实现的结果就是教育的间接目的?要实现直接教育目的和间接目的的统一,关键还是高考制度的改革。

我国直接教育目的与间接教育目的的冲突来源是考试功能的吕星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引发的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当代教育论坛冲突,改变这种冲突实现统一的根本的途经就是实现多元化、多种形式的考试。

美国学生在申请进入某大学时,虽然被要求提供相应大学考试成绩,但这只作为大学招生参考的一项内容,能否被录取还要看学生高中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学校老师和校长的推荐信、面试情况等,而且这些内容往往是决定学生能否被录取的关键条件。

这对我们是很好的启发,高考这种一次性的量化手段并不能对学生的各种才能和全部个性特征作出客观的评价,我们要改变高考制度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过于重视纸笔测验的现状,应该引入过程评价和质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摆正高考的合理地位,才可以恰当地发挥考试对人的发展的功能。

多元化的评价形式的应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直接目的与间接目的统一的的切实有效的办法。

三、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的是教育过程的内在目的杜威指出“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景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并由此得到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1)所确定的目标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2)目的是实验性的,即目的必须是灵活的;(3)目的手段相互转化、不可分离;良好教育目的的特征是:(1)必须注意特定儿童的固有活动和需要,但不能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目的,而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2)必须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3)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他认为一般的抽象的外在目的是由外在的权威强加给教育过程的,它并不表现心智的预见、观察和在几种可能过程中作出选择的过程,所以它与教育过程的实际情境无关,而且限制了教师心智的运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否定的是一般的、抽象的外部目的,提倡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的内部目的。

杜威把人们的视线从应然的教育目的引向了实然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研究往往止于对外部指令性的教育目的的解释,只把指令性的教育目的看成是唯一的教育目的,疏于对教育内部“实然”的教育目的的研究,即无视存在于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的目的,更不会去揭示隐含在教育者教育行为中的目的,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无目的”意识。

依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教育过程的外部目的制定一定的措施和标准去约束管理教师的行为是能够做到的事情,但这种约束影响不了教师内心的价值观。

正视研究教师自己的目的,并努力使之处于应然的教育目的内,这件事应放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中来。

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工作者往往不十分清楚自己想取得什么成就,也很难取得成就,提出研究具体的实然状态教育目的,可以引导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的目标,帮助他分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更有组织结构,更明确,使行为更有效率,从而把精力集中在值得争取的成就上。

四、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的是教育方式杜威强调真正的目的应该是让儿童能够觉察或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地寻求成功,专心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一步步获得进步,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意的参加者,而不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

基于这种目的观杜威必然提倡提倡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否则教育目的无法实现。

他指出儿童“在做中学”不但兴趣盎然,而且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他指责传统学校错误地把教育理解为“教育就是告诉和学生就是被告诉的事情”,不激发儿童自主求知的本性,以外在力量取代儿童潜在的动力,这种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而填鸭般的灌输知识,无异于强迫没有眼目的盲人去观看万物,认为“这种忽视天性压迫天性的教育显然是愚蠢的”,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杜威谈论“在做中学”“合乎学生的兴趣”,强调的是教育手段,事实上让孩子在活动中从事自己感兴趣并且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是个难题。

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也许根本没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无法让学生感兴趣。

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培养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兴趣,而不是从学生现有的兴趣出发,这是教育所包含的内涵。

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过程进行下去,使孩子去做他最初没有兴趣的事情,并且取得成功,这正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

教育的另一个标准必须包含最低限度的理解,即教育最终必须通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进行。

在灌输式的教育中,受教育者即使被命令去做事,被视为容器,但他们有一个重要的意识就是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学习什么,他们明白人们对他的期望。

“传递有价值的内容”和“利用自主的方式获得”是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

一个强调的是内容,一个强调的是方式,杜威只是把“传递有价值的内容”和“用自主的方式获得”这两个含义片面地夸大成了一种自主活动。

我们过于重视传递有价值的内容而忽视了内容传递和获得的方式,应该做的就是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1]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杨敏.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再探析[J].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1).[5]R.S.Peters.EthicsandEducation.Scott,ForsmanandCompany,1967.[6]袁小鹏.现代高考制度的内在冲突及改革的目标与方向[J].湖北招生考试,2004,(8).(责任编辑:马仲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