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第五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2019年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2019年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大纲
民俗学部分
第一章概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方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
一、民间科学知识
二、民间工艺技术
三、民间医学
第九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一、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28
第一节 饮食民俗
一、饮食民俗:主要指人们在加工、制作、食用有关 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是民俗中最有 特色的事项之一。 二、饮食民俗的形成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民俗因素 4、信仰因素 三、饮食民俗的发展 1、自然饮食阶段 2、熟食阶段 3、烹饪 阶段
29
饮食民俗
四、饮食民俗的功能 1、保障生存 2、融合食用与养生 3、社交纽带 4、提供就业机会 5、成为旅游吸引物 五、饮食民俗的范围 1、各式各样的菜肴和饮料 2、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 3、琳琅满目的餐具器物 4、纷繁复杂的餐饮礼节 5、饮食职业传承及其类型
8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与类型性 二、传承性与扩布性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四、规范性与服务性
五、民族性与地域性
9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 教化功能:教育、模塑,向着社会与集体

规范功能: 法律、纪律、道德、民俗 三 维系功能:稳定,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 调节功能:娱乐、宣泄、补偿 五 审美功能:民间艺术
二 古代民俗
特点:
一是民族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 由此引起的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 二是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 民族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 承性; 三是民间的 “俗”与官方的“礼”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
12
三 近现代民俗
特点: 一方面西俗东渐;另一方面传统民俗文化也蓬勃 发展,逐步生成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具国际性的 民俗体系。
中大时期: 1927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1928年创办 《民俗》周刊。
7
四 民俗学内容与任务
内容: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

民俗学概论第五章

民俗学概论第五章

第五讲社会组织民俗一、社会组织民俗1、社会组织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组织在建立、成员互动、组织运行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

-主要研究传统的社会组织:家族/宗族、行会、帮会、香会、钱会等等。

现代组织的民俗文化研究。

2、社会组织方式-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个体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有意义的分析单位是什么?个体—家庭—家族—(共同体)—社会个体—家庭—组织—(阶层)—社会个体—家庭—种姓—(身份群体)—社会3、中西方社会的组织方式的差异-家庭对不同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同社会中,对超出家庭的范围的社会的组织过程中,家庭的意义是不同的。

费孝通:差序格局——团体格局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这种社会组织方式的差异会反映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不同的层面。

即使离开家庭,也希望建立亲族性质的纽带,确定自己的位置,遵循互惠的原则。

4、中国人的组织关系的特征1)区分内外——人际关系在现代组织中的影响,对管理带来的影响。

内外的划分又是模糊的,以个人为本位不断向外推及或者改变。

2)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以及其他关系的扩展。

形成不同类型的圈子。

3)区分公私——缺乏现代公民精神,对公共领域和事务的管理面对的问题。

-中国人生活在持久的、把近亲连接在家庭和家族的情景之中,“个人受制于寻求相互间的依赖。

”依赖别人正如别人依赖自己,不论在时间上延续多久。

最核心的:中国人的孝道。

-家族和宗关关系结构,或者扩大的关系结构,人们就是居于相互依赖的网络之中。

-每个人基于这个网络确定身份和地位,参照的网络会由于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奉行不同的准则。

-家族或者宗族对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形成一个共同体或者村落社会的伦理关系和秩序。

-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化关系纽带,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之外,作为公民,作为承担的正式的角色,形成相应的规范和秩序。

-个人和群体遵循的是多层面的关系秩序。

既包括家内关系伦理和秩序,也包括正式的法律制度和规范。

-民俗学所探究的是正式规范之外的个人或者群体在组织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和秩序,需要通过多个层面来分析。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民俗学英文名称:Folklore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总学时:60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民间文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介绍民俗学学科原理,练习民俗事象认识方法。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民俗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向。

本课程定位于社科知识的扩展,主要介绍:1.民俗学基础原理;2.现实生活中各种民间文化事象;3.民俗学学科的文化意义。

其中,文化事象的介绍与学科文化意义将作为重点。

前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作品欣赏与分析能力。

后者是思维锻炼的极佳途径,通过与其他文艺学课程的配合,可以传授给本专业学生解决人文学科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文化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民俗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民俗学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主要的民俗调查方法,理解历史的、当下的民俗学学科文化立场。

开设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民俗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来学科本土化、学科理念演进等文化样本事件,最终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科特征,承认并致力维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探索体现文化主体意识的途径,这与学校教育理念、与社会和谐发展导向是相通的。

本课程将在具体学科知识、方法的传授中强调这一理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本课程计划理论讲授课时10课时;要求完成4-6次课堂实践,合计2课时;并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课外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分为《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田野调查》三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学习民俗学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难点是训练学科原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民俗学原理》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四章。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第一篇:《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民俗理论:1民俗的基本特征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 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物质生产: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 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岁时节日: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

(最新整理)《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

(最新整理)《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1的全部内容。

课程编号:01024345《民俗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Folklore Studies)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总学时:34(其中理论34学时)学分:2制定单位:中文系执笔者:李丹审核人:卢太康编写日期:2013年9月1日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是我校本科生的选修课。

开设本课程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基础,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研究.(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方法,以及主要的民俗文化知识。

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

理解今天人们为什么还要遵循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普及民俗知识,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间文化的认识,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各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及多样性的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程任务这里所展示的民俗学概论计划,旨在使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民俗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了解和掌握吉祥民俗艺术在中国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备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俗学概论重点)

民俗学概论重点)

客家畲族乡钟恩仇整理欢迎报考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朋友下载———追随学人的步履,治求中国的民俗!(一)、名词解释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民间——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5、文化遗物说——这是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在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6、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7、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是家庭、家庭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模式。

8、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9、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10、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即由广大民众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欲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民俗的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伸展。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发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横塑作用。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的作用。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胡剑斌整理版《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前言一、进入21世纪,中国民俗学蓬勃发展的表现:1.民俗学机构的广泛建立解放前,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先后建立过民俗研究机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和风俗调查会、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以及杭州学者建立的中国民俗学会等。

文革结束后,于1983年建立了中央级的中国民俗学会。

其后十几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分会或者同性质的地方级学会。

2.教育事业的开展文革之后,一些大学勇敢地开设了“民俗学”的课程;有的大学还成为这门学科的硕士、博士培养点;甚至使它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教育部将民俗学列入国家二级学科,隶属于社会学学科之下,明确了学科归属问题。

3.集录、研究成果的增进80年代以来,民俗学快速发展,民俗学的搜集、记录和整理工作,成绩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新时期的民俗学研究和相关成就也同样丰富。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狭义的“民俗”1.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2.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3.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4.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二)广义的“民俗”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大学《民俗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安徽大学《民俗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民俗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P4)(二)民俗的内容(P5)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三)民俗的基本特征(P11)1、民俗的集体性2、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4、民俗的类型性5、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四)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p40)物质生产民俗只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特征(一)地域性(二)季节性(三)功能性(四)科学性二、农业民俗的特点(p41)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7、农业娱乐风习三、狩猎、游牧和渔业习俗(p49)了解本节相关禁忌、谚语即可四、工匠民俗重要特点(p62)(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一)、饮食民俗的特点(p74)(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p86)1、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服饰的五个构成要素:质,形,饰,色,画)2、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a、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b、求吉心理c、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d、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三)、中国民居建筑共同的民俗特点(p97)1、聚族而居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4、民房低于官府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一、宗族组织民俗构成的要素有哪些?P105较为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一)有血缘关系的丁口:在宋代以前,贵族和官宦的血缘组织可以形成世家大族,而普通人的族通常指“五服”和“九族”。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讲义)阶层性是指民俗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民俗也会因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四)历史性民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具有历史性。

民俗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民俗也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二、民俗的社会功能一)维系社会稳定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可以通过传承、共享等方式,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维系社会稳定。

二)传承文化遗产民俗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可以使其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从而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三)促进文化交流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推动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同时,民俗文化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民俗的审美功能,指民俗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娱乐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娱乐作用,能够缓解人们的压力和疲劳,增强身心健康。

7、纪念功能民俗的纪念功能,指民俗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

8、经济功能民俗的经济功能,是指民俗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如节日庆典和民俗旅游等活动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审美功能是指民俗文化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影响。

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密切相关,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

在中国民俗学学派中,XXX先生的书最先讲到了民俗的构成和养成。

据XXX的理论所演化的各种书,都是很守旧而传统的东西,或者说创新度不大。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学概论提纲

民俗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民俗学概述一、民俗定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二、民俗的范围物质民俗:生产、交通、工艺、饮食、服饰、居住等民俗社会民俗:家庭、村落、民间职业集团、岁时节日、婚丧等民俗精神民俗:民间俗信、各种禁忌、道德礼仪等民俗游艺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竞技等民俗三、民俗学的发展历程1846 汤姆斯folklore四、民俗形成的原因(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地缘的原因(四)宗教的原因(五)语言的原因五、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二)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三)民俗的变异性(四)民俗的传承性和播布性六、民俗的社会功能(一)历史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娱乐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一、生产民俗(一)农业生产民俗1.农业生产过程民俗2.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3.农业信仰民俗4.农业娱乐风习(二)牧业生产民俗(三)渔业生产民俗(四)工匠民俗1.工匠的技艺传承百工五法:矩、规、绳、水、垂(悬)2.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授的封锁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二、商业民俗(一)市市的民俗标志:市声(二)商商的民俗标志:招牌(幌子)三、交通运输民俗(一)交通运输设施的传承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西蜀古栈道、风雨桥(二)交通运输工具的创造与使用传承(三)交通运输职业集团的传承车、船、店、脚、牙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一.饮食民俗(一)食俗的起源和范围1.食俗的起源2.食俗的范围(二)我国的饮食结构及调制法的传承1.我国的饮食结构2.我国饮食调制法的传承(三)我国饮食的习俗惯制1.日常生活饮食2.节日仪礼饮食3.信仰上的饮食二.服饰民俗(一)服饰的产生和作用(二)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1.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2.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3.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4.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5.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6.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7.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浴8.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9.依据色彩构成的服饰习俗10.依据工艺构成的服饰习俗11.据样式构成的服饰习俗(三)服饰的习俗惯制1.实用的习俗惯制2.观赏的习俗惯制3.礼仪的习俗惯制4.信仰的习俗惯制三.居住民俗(一)居住民俗的形成1.住室发展的三阶段2.居住习俗的最初形态(二)居住类型1.帐篷型2.干栏型3.上栋下宇型4.窑洞型(三)居住的民俗表现1.住屋的设施和格局2.住屋的造型和工艺3.住屋的分布与坐落4.有关住屋的信仰第四章家族与亲族一、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一))两种家族关系(二)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三)家族与亲族二、家族的类型和职能(一)家族的类型1、以世代划分的类型2、以婚姻关系划分的类型(二)家族的职能1、对内职能2、对外职能三、我国家族的民俗传承(一)家世(二)家谱(三)家风(四)家教(五)家法(六)家产(七)家务(八)家长和亲属(九)家庙与家祭(十)家号与家讳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定义(二)岁时节日的由来(三)岁时节日的发展1.农事生产2.宗教祭祀3.民族传统(四)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二、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一)春节(二)端午节(三)中秋节三、传统节日文化第六章人生仪礼民俗一、人生仪礼概述(一)人生仪礼的概念(二)人生仪礼的特点二、人生仪礼的民俗形式(一)诞生礼三朝(洗三)、满月、百日、周岁(抓周)(二)成年礼冠礼笄(jī)礼(三)结婚礼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四)丧葬礼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三.人生仪礼的改革一、精神民俗的主要类型(一)巫术(二)自然崇拜(三)图腾崇拜(四)祖先崇拜(五)民间禁忌二、精神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二)极大的神秘性(三)极大的封锁性或保守性(四)明显的多样性(五)多重性一、游艺民俗概述(一)概念(二)范围二、游艺民俗的主要类别(一)民间口头文学(二)民间歌舞乐活动类(三)民间游戏活动类(四)民间竞技活动类(五)民间杂艺活动类第九章民俗旅游开发一、民俗旅游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第五章岁时节令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令民俗

3、关于现代节日
现代节日,是指近现代才产生的节日。从根本意义 上说,现代节日,不能算传统节日。因为,大多数现 代节日的形成,与农业生产,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 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这些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 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只是因为它们也是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且各有特 定的活动内容,因而具有了“节日”的形态,在现实 生活中,发挥着“节日”的功能。
节气虽然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 特别地突出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如立春、 清明、夏至、冬至,与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至为 密切,特别是清明,后来从节气演变为很重要的传统 节日“清明节”。
(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传统的节俗活动五彩缤纷,虽然在它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其间,然而,深究各种 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却不难发现一个简单而又 永恒的推动力: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 平安。
1、试举例说明岁时节日形成的两大要素。 2、谈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 3、在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中,起主要作用的因 素有哪些? 4、谈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5、你如何看待现代新节日?
参考书目
1、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年。 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作为展销、促销的一种手段而偶一为之,对于 开拓视野、交流信息、促进经贸活动的开展,以及与 之相关的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整顿等项工作,应该 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过滥的“人造 节日”活动却不宜提倡;而且,也不可能作为“节日” 存活下来、持续下去。因为,它不符合节日自身发展 的规律。

民俗学概论(计划)

民俗学概论(计划)

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著,李杨译《美国 民俗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李杨译著《西方民俗学译论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03. 福田亚细男著,白庚胜译《日本民俗学讲演集》成都 时代出版社,2008. 二、主要期刊 《民俗研究》,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主办 《文化遗产》,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办 《民族艺术》,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主办 《民间文化论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民俗典籍文字学刊》,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
课程计划: 第一章 绪论:民俗学是什么? 第二章 生产民俗 第三章生活消费民俗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六章 人生仪礼民俗 第七章 民间信仰 第八章 民间游戏娱乐 第十章 民间艺术
参考书目文献、期刊、 参考书目文献、期刊、网站 主要教材、著作: 一、主要教材、著作: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张紫晨编《民俗学讲演集》,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 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萧放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中华书局,2004.
系统介绍民俗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一般民俗事象重点帮助同学完整地了解接受民俗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中国民间的生活传统以及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演化情况
民俗学概论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系统介绍民俗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一般 民俗事象,重点帮助同学完整地了解、接受民 俗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中国民间的生活传 统,以及民俗文化在当代的演化情况。适当介 绍国内外最新的民俗学研究动态、学术派别、 主要学术成果,让同学接受到民俗学学科前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社会组织民俗一、社会组织民俗1、社会组织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组织在建立、成员互动、组织运行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

-主要研究传统的社会组织:家族/宗族、行会、帮会、香会、钱会等等。

现代组织的民俗文化研究。

2、社会组织方式-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个体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有意义的分析单位是什么?个体—家庭—家族—(共同体)—社会个体—家庭—组织—(阶层)—社会个体—家庭—种姓—(身份群体)—社会3、中西方社会的组织方式的差异-家庭对不同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同社会中,对超出家庭的范围的社会的组织过程中,家庭的意义是不同的。

费孝通:差序格局——团体格局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这种社会组织方式的差异会反映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不同的层面。

即使离开家庭,也希望建立亲族性质的纽带,确定自己的位置,遵循互惠的原则。

4、中国人的组织关系的特征1)区分内外——人际关系在现代组织中的影响,对管理带来的影响。

内外的划分又是模糊的,以个人为本位不断向外推及或者改变。

2)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以及其他关系的扩展。

形成不同类型的圈子。

3)区分公私——缺乏现代公民精神,对公共领域和事务的管理面对的问题。

-中国人生活在持久的、把近亲连接在家庭和家族的情景之中,“个人受制于寻求相互间的依赖。

”依赖别人正如别人依赖自己,不论在时间上延续多久。

最核心的:中国人的孝道。

-家族和宗关关系结构,或者扩大的关系结构,人们就是居于相互依赖的网络之中。

-每个人基于这个网络确定身份和地位,参照的网络会由于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奉行不同的准则。

-家族或者宗族对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形成一个共同体或者村落社会的伦理关系和秩序。

-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化关系纽带,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之外,作为公民,作为承担的正式的角色,形成相应的规范和秩序。

-个人和群体遵循的是多层面的关系秩序。

既包括家内关系伦理和秩序,也包括正式的法律制度和规范。

-民俗学所探究的是正式规范之外的个人或者群体在组织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和秩序,需要通过多个层面来分析。

-二、家庭和家族/宗族的研究家庭、家族/宗族1、宗族男系世系关系的人的组织,是一种社会群体。

冯尔康认为,血缘关系不是宗族的先决条件,有意识的组织活动,才是宗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家庭-Stephen( 1963年):家庭是一个基于婚姻的社会安排,包括确认做父母的职责、父母子女住在一起,以及夫妻间相互有经济义务等三项原则(转引自Butler,1970)。

-Ernest W.Burgess&Harvey J.Locke:家庭是由于婚姻、血统及收养,将许多个人结合成一团体,组成单一的家庭。

其中各份子依照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互勤及沟通。

这些角色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并创造及维持一共同的文化。

-Giddens(1993):家庭是一种人们基于血缘、婚姻或领养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人们形成了经济单位,并照顾养育儿女。

-Goodman(1992)和Macionis(1997)均界定家庭是一个维持相当良久的社会团体,他们基于血缘、婚姻和领养来连带,通常是住在一起的。

-Calhoun,Light and Keller(1994):家庭是基于婚姻、血缘、领养所产生的团体,负有照顾子女的职责。

-Schaefer and Lamm(1995):家庭是一群因血统、婚姻或领养所组成的人口群,负有生育和照顾其中成员的职责。

-Newman(1995)指出:依美国统计局封家庭的定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住在一起,其中一位是住户的拥有者,其他人和他有血统、婚姻、领养的关系。

1)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家庭制度是指关于家庭的性质、关系、功能、权力和义务的一套规范体系,整个社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都有与之相应的家庭制度。

现代社会的家庭制度一般由民法明文规定,同时还深受社会的文化传统、道德、舆论等的影响。

-家庭制度包括婚姻制度与相应的习俗礼仪、生育制度、亲子制度、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等。

其中既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又有不成文的习惯法、约定俗成和各种传统礼仪。

2)家庭结构与变迁-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家庭人口要素。

家庭由多少人组成,规模大小。

家庭模式要素。

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互联系,以及因联系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家庭模式。

3)家庭的分类-按家庭中配偶的对数可分为:1、多夫多妻制家庭;2、一夫多妻制家庭;3、一妻多夫制家庭;4、一夫一妻制家庭。

-按参与和决定家庭事务的权利可分为:1、父权家庭;2、母权家庭;3、舅权家庭;4平权家庭。

-按家庭传袭系统可分为:1、母系家庭;2、父系家庭;3、平系家庭(男女两系平等计算或者任何一系都可以);4、双系家庭(同时属于父族和母族)。

-按家庭成员居住地可分为:1、从妻居家庭;2、从夫居家庭;3、单居制家庭。

-现代的家庭结构主要是按家庭的代际层次和与亲属的关系把家庭分为:1、核心家庭。

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

即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比如由父、母、子、媳所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

即由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或者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4、其他家庭(以上3种类型以外的家庭)。

分类的方法不同,家庭模式的含义也不相同。

-不同社会、不同群体的家庭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别。

-家庭是在亲属网络中定义,不同社会中家庭所包含的亲属网络有着较大的差别。

-亲属关系:有共同祖先或者血缘关系的人,或者是有姻亲关系或者养育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网络。

-家庭一般是亲属关系相对较小的户内群体,相互合作,共同生活,共享财产。

现代社会的家庭一般是父母和子女组成的群体。

而在传统社会或者一些农村地区,家庭包括三代、三代以上的亲属。

-人在一生中要属于两类家庭,一类是出生并成长的家庭,是出生家庭,另一类是结婚生子建立起来的家庭是生育家庭。

在不同的社会中,出身家庭和生育家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同的,或者对于不同的性别的意义不同。

-在男系继承的社会中,从夫居的居住模式下,男性的出身家庭更为重要,女性的生育家庭更为重要。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

-扩展家庭——核心家庭,同时家庭中的个体的自由性、私密性和流动性增加。

4)家庭规模大家庭和小家庭-在中国历史上大家庭一直不是家庭的主要形式。

-历史上的平均家庭规模大约在4~6.5之间。

-家庭人口达到一定水平就不稳定,就可能分家。

-费孝通《江村经济》关于分家和财产继承的描述:青年人结婚时的父母支付的聘礼和嫁妆是他们可以支配的财产,并可能获得独立的房屋。

婚后与父母分家,是财产传递的重要步骤。

父母去世后,兄弟自动分家。

江村分家方式:舅父主持,提出分家意见,协商后确定。

一般上来说:如果一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土地分成四分,第一份留给父母,第二份是额外给长子,一般比较小,剩下的两个儿子平分。

留给父母的土地的多少依据父母日常生活、女儿出嫁、小儿子成家所需的费用。

如果父母一方在小儿子成婚前去世,不再分家。

如果长子分家后也赡养父母,父母的土地两个儿子平等的继承。

土地之外,还可以得到单独的房屋或者老房子的一部分,有单独的厨房。

-《江村经济》财产继承过程中的例外情况无子嗣;成年儿子去世-中国传统家庭并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单位,而是处于家族网络之中的,形成扩展的亲属关系圈,家族或宗族。

家族制约着影响着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家庭对家族有着明显的依附性。

一是祭祖。

祠堂,祖先祭祀,家族团结和凝聚力。

二是家谱。

家族内部的认同和支持。

三是族田。

族田在经济上联结着家族。

它一般用于家族的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和救济保障事业。

-家族对家庭的约束主要表现在族权上。

族权即族长所具有的权力。

家族的族长一般由家族中年长男性所担任。

族长的权力主要体现在主持祭祖,解决族人的婚嫁、分家、立嗣、财产继承和其他纠纷,以及惩罚族中违规弟子等方面。

5)家庭的权威-父权家庭:家庭的大部分权威由年长的男性拥有拥有。

母权家庭:家庭大部分权威掌握在年长的女性手中。

人类历史上是否存在母权家庭?中国云南的纳西社会。

平权家庭:夫妻在权力上大致平等。

-男主外、女主内,家庭事务决策权力的研究。

-家庭现代化过程的趋势是从父权或者母权家庭走向平权家庭。

6)婚姻居所-从夫居:中国的传统和现代家庭,普遍是从夫居居住模式,与男方的家庭居住在一起,或者住在一个社区。

从妻居:中国农村社会,只有女儿的家庭,招赘女婿上门。

或者贫困的家庭的儿子,也可能成为招赘女婿。

单居制:不与任何一方住在一起的方式。

现代城市家庭的主要形式。

-婚姻居所的选择,与世系和继承(亲属和血缘关系的时代相传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普遍的是单系父系继承。

现代民法中的规定,儿子和女儿有相同的继承权,农村社会,或者城市家庭,实际上还是父系单系继承。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对婚姻居所、世系和继承带来的影响。

三、家庭功能家庭满足成员的物质和感情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家庭的功能在不断分化,一些功能由其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来替代,家庭越来越专门化。

1、家庭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也就是从生物人成为一个社会人)功能弱化,学校以及其他媒介的作用在不断加强。

-传统家庭中,父母抚育儿童成长,传授生活以及社会技能。

-儿童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儿童的成长时期的延长,学校所发挥的作用。

-历史上曾经的社会实验,集体养育的模式。

-父母养育子女的知识传承和生产和正式学校教育或者专业机构的知识及影响。

-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专业教育的问题讨论。

教育中反思。

隔代抚养过程中的养育和教养知识的传递。

2、情感和陪伴家庭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成年人也需要情感和他人的陪伴。

-传统的家庭和社区生活中,人们生活在熟悉的稳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可以获得经常性的丰富的情感支持。

-现代社会,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的流动,城市社会环境的匿名状况,家庭成员在情感和陪伴方面的依赖加强。

同时,家庭中关于物质和财产重视让位于或者附属于情感关系。

-财产和情感关系的争论。

2、性规则——合法生育——抚养的义务和财产继承。

不同社会的性规范和性规范的制度化。

现代社会中,性观念趋向自由,婚前的行为和婚外性行为,男性的性自由多于女性,性规则上的双重标准。

但是在生育以及相关的养育和继承问题上还存在争论。

家庭,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一直是一个生育的单位,是种族绵延的保障。

-生育观:1、为什么要生?生育目的。

2、性别偏好:生男还是生女。

3、理想子女数:生多少。

4、子女质量:成为什么人。

关于中国的计划生育和反思。

-合法生育和非合法生育或者私生子,养育的问题,财产和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社会地位继承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