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

合集下载

2024年现代汉语论文

2024年现代汉语论文
2.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
2.1教学工作具有统一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去适应社会要求,所以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汉语言文学教育附属于于高职语文教育,着二者之间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具有共通性,语文教学侧重于突出其语言交际功能,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面貌,但是二者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相较于第一课堂重在理论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而言,第二课堂的优势则在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一方面,重视开展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兴趣小组,研读专业著作,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学科竞赛,发表文章或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2.2对于人文关怀都十分注重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汉语言文学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文学洗涤和渲染学生的心灵,并且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的生活时刻洋溢着人文气息。
不管是汉语言文学,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课程均衡分布于大学四年,使实践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同时,在传统课程中,淡化理论传授,增强实践内容。
如写作能力,除基础的写作课程外,其他专业课也可安排适当的写作练习。
学生可以自由写作,小说、诗歌、评论、杂感、散文等等,文体不限,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不间断地练习写作,进而达到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和效果。
3.2从教学工作指导层面进行对接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高职语文教育的深入,高职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语言表现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作为指导思想,而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以高职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再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鉴赏能力作为指导思想。

汉语词汇教学影响及原因研究论文(共4篇)

汉语词汇教学影响及原因研究论文(共4篇)

第1篇:浅谈汉语对英语词汇演变的影响一、引言词汇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古英语时期(450-1150)、中古英语(1150-1500)、现代英语(1500至今)。

英语是一种能不断吸收融合外来词汇的语言,包括自拉丁语、法语及一些北欧语言,但对于汉语,其影响力相对较弱,甚至不及日语,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现象逐渐发生了改变。

本文从功能角度分析了汉语借词中结构变化及同化作用,并列举了词汇翻译的不同译法,针对汉语对英语词汇演变影响进行了一定总结(summary)(summary)。

二、影响因素1.两国交流如果想考察两种语言间的相互作用,就必须考虑到社会因素。

中国古代虽然有先进的文明,但由于地理与社会原因,英语从汉语中大量借词的现象并没有发生。

tea、china、silk 等词汇都是由丝绸之路上的国家间接吸收进去的。

然后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两国交流到达了一个新阶段。

这时期英语从汉语借词的数量明显上升,但大多来自粤语、闽南语等影响力大的地方语言,产生了如ketchup、mahjong等的借词。

第三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在经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国间的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借词数量也呈指数增长。

2.新闻媒体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新闻媒体,其中ChinaDaily、BBC、VOA等主流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

英语是一门世界语言,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变体,像美式英语中的wok(锅)、chowmien(炒面)、澳式英语的guanxi(关系)等。

在新闻媒体作用下,借词数量巨大、使用频率提高、影响力愈加明显。

现代媒体中互联网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它使借词的数量更加丰富,传播的速度更快,也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三、词汇结构从汉语里借来的词汇有音译、意译、混合译、省略译等四大类,但音译比例要远远超过意译比例,如li(里)、ginseng (人参)、cheongsam(旗袍)、lici(荔枝)、kowtow(磕头)等。

现代汉语小论文

现代汉语小论文

外来词对汉民族的影响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自给自足的。

”的确,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外来词总以独特的身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存下来,而且很多语言中,外来词所占比重还是很大的。

例如在英语词汇中,外来词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之多。

同样在我们现代汉语词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外来词。

当今社会,外来词的运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学朋友聚会,去“卡拉OK”夏天吃“冰激凌”等。

外来词已经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生活,这也说明了语言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

要评价外来词对我们汉民族的影响,首先需简单了解它的传入途径、演变历史及构词形式。

一、外来词的传入和演变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来语言里借的词。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早期从别处吸收的文明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这其中包括许许多多的外来词,其中有很多的词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存活到现在。

例如人们熟悉的“苜蓿”、“葡萄”、“菠菜”这三个词,它们已经在汉语了生存了两千多年,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语。

纵观古今,我认为外来词传入途径有三,如下:1.西域物产葡萄是大家所熟知的水果,但很少有人知道并非是我国土生土长。

西汉时,张骞奉命凿空,从此外来词从西域纷纷涌入国疆。

来至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外来词仍保留至今如:胭脂、琵琶、胡桃、西瓜等。

2.西域佛教从东汉末年开始,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成熟的佛教思想为汉族人民所接受。

唐朝时玄奘赴西域取经,大批佛经被翻译成了汉语。

随之佛教汉语词汇也就流行起来,并融合到汉语词汇中,如“佛”、“塔”、“弥勒”、“浮图”、“阿弥陀佛”等。

3.西方文明“康乾盛世”时,西方开展了工业革命。

西方文明在工业革命后成了最先进的文明,西方个国用各种方式传播其文明。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这一时期,西方文化更是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几千年未曾有过的冲击,如此种种,使大量的西方词汇进入到汉语中。

现代汉语论文(精选范文8篇) 2021

现代汉语论文(精选范文8篇) 2021

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得浪潮中,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而个人却越来越追求个性.由此而导致语言开始开放、多元、复杂和多变起来,尤其是近年来汉语新词汇得层出不穷.通过给原有旧词赋予新义以及积极吸收借鉴外来词与方言词等途径,现代汉语词汇得到了进一步得丰富和发展。

下面是搜素整理得现代汉语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现代汉语论文第一篇:汉语中“V个Np”结构特点及其作用研究---------------------------------------------------------------------------------------------------------------------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摘要:汉语中有一类特殊得“V个Np”结构,其中Np 在语义上不是作为V支配、关涉得对象,而是作为V得结果情状,整体语义表示得是由动作行为所产生得结果、所达到得程度或动作发生后所呈现得情状。

[+非可控性]、[+变化性]、[+致使性]是该结构主要得语义特征。

其中V多为不及物动词,Np丧失了名词得指称性,功能上大多已经陈述化,为无指性体词。

“V个Np”结构功能上有凸显结果、描摹性状,显现高程度极大量义,非合意意外结果态特征。

该结构主要得生成机制是转喻与隐喻模式和语言表达得主观性需求。

关键词:“V个Np”结果义结构; 句法特征; 情状功用; 生成机制;The Feature, Function and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the Result Semantic Structure of "V 个 NP"XIONG Zhou-mengwei WANG Yu-bo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Matter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Abstract:A special structure in Chinese is“V ge NP”in which Np is no longer governed by the verb but is the concerned object. As the result state of VP, the semantics of the structure is about the result, the degree to be reached and the modality brought about by the verb, carrying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 self controllability], [+ action], and [+causative]. Mostly, the V is intransitive, the NP is not referential---to be declarative. On the modality features, it shows: prominent by its complementarity and consequentness, the concretization and vividness of state, subjectivity enhancement, and the prominence of anti-expectation. Its main generative mechanism is metonymic, metaphorical and expresses subjective needs.一、引言现代汉语中有一类特殊得“V个Np”结构值得一提。

浅议当代汉语词汇研究

浅议当代汉语词汇研究

浅议当代汉语词汇研究摘要:面对长期以来结构主义等学派在发挥巨大积极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消极影响的状况,当前的汉语词汇研究,最好能突破结构主义框架,走出结构主义走势,回到最为根本之处,开启多维视角而突出人与生存空间互动这一主要视角,确立多层目标而突出认识民族“人”这一最高目标,拓展多向思路而突出“认知—解释—文化—哲学”这一基本思路。

关键词:汉语词汇;词汇研究;结构主义;Abstract:For a long time,structuralism has played quite different parts in lexicological studies of Chinese,both active and inactive.At present,a better way out for Chinese lexical study is to break away from the framework of structuralism and return to the most essential state.A multi-proportion view should be introduced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space of existence as the most primary.Besides,a hierarchy of goals should be set up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man” in the national mind as the highest.Finally,different approaches should be developed with “c ognition.explanation——culture——philosophy” as the most basic.Key Words:Chinese lexicon;lexicological study;structuralism在中国,在当代,以汉语词汇研究为事业、为责任的学人,大都不会忘记,自上古以来,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中,在汉语的研究中,词汇研究如何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而发挥出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表现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不能对于当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无动于衷。

现代汉语论文学术堂

现代汉语论文学术堂

现代汉语论⽂学术堂 现代⽂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泛接受外国⽂学影响⽽形成的新的⽂学。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现代汉语论⽂的范⽂,欢迎⼤家阅读参考! 现代汉语论⽂篇1 浅谈现代汉语新词语 摘要:新时期以来,汉语的词汇系统迅速地丰富和发展起来,⼤量新词不断涌现,并涉及到⼈们⽣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受瞩⽬的社会⽂化现象。

本⽂将从新词语的界定及其与流⾏词、⽣造词的关系三个⽅⾯展开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界定;流⾏词;⽣造词;新词语 前⾔: 新时期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外交⼤踏步发展,就在这样的⽂化⼤背景下,新词语层出不穷。

年度热词、流⾏词近年来每年都会评选,并借助相关⽹络媒体⼴泛流传。

2015年2⽉份,⼀个由明星成龙代⾔的洗发⽔⼴告加特效后的拟声词“duang”,⼀时间引起轩然⼤波,⽆论是在综艺节⽬上还是在社交⽹络平台,使⽤频率都相当⾼。

新词语如此强⼤的影响⼒,启发我们⽴⾜于语⾔本体的描写与解释,去深⼊探究新词语的存在价值以及其产⽣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及其形成途径等各个⽅⾯。

纵观现代汉语时期词汇学的研究,以研究的深度和⼴度为依据,对新词语的研究已经从三、四⼗年代的萌芽期进⼊到现在的深⼊发展期。

但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仍然还有很⼤的领域需要去开拓,很多有争议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如:新词语的界定,新词语的存活时间,新词语与基本词汇之间的融通,新词语的发展趋势等诸多问题。

鉴于此本⽂将从以下⼏⽅⾯着⼿研究。

⼀、明确新词语的界限及它的定义范围 尽管对新词语的研究已进⼊⼀个深⼊发展研究的阶段,但是新词语的界限范围⾄今学界仍然存在分歧,如:出现在词汇系统中存活多长时间的词语可以算作新词语,流⾏语能不能归⼊到新词语的范围中等。

对此,学界众说纷纭,刘叔新先⽣认为:“⼀个词语不仅从⽆到有地出现,⽽且得到⼈们普遍认可,⼴泛地使⽤开来,在语⾔词汇中⽴稳了脚跟,就可以认为是新的。

”李建国先⽣认为:“所谓新词新语,就是新出现的、符合民族语⾔构词法的、表义明确⽽能进⾏交际的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论文

现代汉语词典论文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第一章 (2)1.1反方观点1.2在社会中的反响第二章 (3)1.1正方观点1.2在社会中的反响参考文献 (6)摘要近来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发了一场保卫汉语的大争议。

反对者认为,滥用字母词,对汉语造成污染,让它入典更是违法;而支持者则强调,语言要不断通过借鉴获得发展,被众人接受的字母词,入典没有错。

连日来双方争论调门逐渐升高。

在网上,反对者说此事涉及文化安全,要防止‚语言入侵‛;支持的一方反驳说,夸大汉语受到威胁,这是哗众取宠的‚无稽之谈‛。

这场争论,包含如何看待字母词越来越广泛使用,以及汉语词典该不该收录它,其中都涉及翻译与出版。

关键词:一百多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朱绩崧;‘‘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人民日报记者傅振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敏生;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和翻译家江枫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1903年的《新尔雅》词典。

引言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封由一百多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2012年08月28日被分别送到了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

签名的学者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敏生、‚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和翻译家江枫等。

这封举报信称,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国务院第594号令)等法规。

该报道发出后,引发各界热议。

有学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编撰词典的时候,直接吸收外来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比如在英文词典中,就直接收录了很多法语和德语单词,甚至还收录了不少日文和中文单词。

不过也有人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应该聚焦汉语,不应收录上述词语。

对此国内舆论纷纷,在社会中掀起了一波讨论狂潮.。

对当代汉语词汇状况及其研究的思考

对当代汉语词汇状况及其研究的思考

对当代汉语词汇状况及其研究的思考刁晏斌【摘要】从总体上来说,当代汉语词汇研究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已有词语和新生词语.前者往往有从退隐到复显以及意义和使用范围等的变化;后者除数量大、使用多以及涉及面广之外,还在构成以及表义、使用等方面有鲜明的特点,另外也有比较明显的不足.在当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应当注意进行观念的调整和更新,应当建立“两翼”模式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范围,研究中的理论性也应当加强,包括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建设.另外,工具书编纂也是当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做更多后续性以及开创性的工作,如编写编年体新词语词典,续编网络语言、字母词语等专门词典,创编新的、收录范围更广的外来语词典等.【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1页(P45-55)【关键词】当代汉语;词汇;旧有词语;新生词语【作者】刁晏斌【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引言早在20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发表了《大家都来关心新词新义》一文[1],此后,新词语的研究就渐成“显学”,一时间论者众多、成果纷出,蔚为大观。

然而,与以前的热闹相比,如今的新词语研究似乎冷清了许多,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本文作者认为,应当把对新词语的研究推而广之,及于整个当代汉语的词汇及其实时状况。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当代汉语的词汇状况,本文试图尽力给出一个近乎全景式的简要描述;第二,关于当代汉语词汇状况研究的思考,主要是结合已有的研究提出一些问题和值得进一步用力的方面。

一当代汉语的词汇状况任何一个时代共时平面的词汇,大致都可以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已有词语和新生词语,所以,要讨论当代汉语词汇的状况,就应该从上述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

(一)当代的已有词语这里的已有词语大致是指从现代汉语确立以来就一直存在并且使用的各类词语,它们是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各个时期和阶段都有一些变化,其中尤以当代最为明显和突出。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

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语法艺术研究综述摘要:近两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出现的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语言理论在国内语法界得到了广发的赞同,逐渐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

笔者通过自己多年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经验,概括地论述了现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观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上个世纪初白话文在教育界的不断普及,并且白话文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八十多年过去了,现代汉语语法学者们仍然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通过借鉴国外的语法理论和依据,来推动语言研究的进程。

从而使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视野广阔,研究理论新颖、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方法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1现代汉语语法的样式在现代汉语中,语法一般是按照句子的成分来安排顺序(主语、谓语、宾语),并且规定名词后面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在状语后面,补语则在谓语的后面。

在书面语言中,定语的标志是“的”,而状语的标志是“地”,补语的标志是“得”,他们三个都在定、状、补得后面,在口语上三个字的发音没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补语与其他语言都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起到核心表述的作用。

这一表现形式被语言学者归纳为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从而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2语法范畴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着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要确立语法范畴就必须对“词类”进行不断的探究。

在五十年代时,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们对词类的区分问题进行了讨论,都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持意义标准的、持形态标准的、持广义形态标准的以及持功能标准的,但最终以“结构关系”作为主流的认识。

吕叔湘明确提出“结构关系指一个词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 不是指它进入句子以后实现出来的一种结构关系”,这使随后所产生的“分布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对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再思考[摘要]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世界各地,作为助推器,它促进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旨在以“语法词汇化”为切入点,对现代汉语的词汇教学实践做了些许思考。

[关键词]词汇语法教学“汉语热”席卷全球,不仅是因为汉语自身的魅力——悦耳的声音、图画般的方块字和饱含哲理的故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更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的产物。

基于此,孔子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世界各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对外汉语教学,使汉语初学者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语法词汇化”为切入点,对现代汉语词汇教学实践做了些许思考。

所谓语法词汇化,是指“把语法现象、语法结构通过词汇的教学方式进行,以词汇教学代替语法教学(语法说明),以词汇教学带动语法教学”。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到的343个b音节三音词为分析对象,旨在分析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

经归纳分析,我们将325个b音节三音词按其结构方式分为附加式、偏正式、主谓式和动宾式四种类型,而有18个b音节三音词无法按照结构方式进行归类,占b音节三音词的5.2%。

一、附加式:由一个基本成分加上一个类似词头、词尾的附加成分所造成的词。

经归纳总结,有以下三种类型:(一)词根(偏正结构)+后缀:白热化、必然性、表面化;(二)词根(联合结构)+后缀:笆篱子、爆炸性、背搭子;(三)词根+双音后缀,即:词根+bb:白花花、白皑皑、白晃晃。

经归纳统计,附加式三音词14个,占b音节三音词的4.1%。

二、偏正式: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是用修饰语修饰、限定中心语的一种构词方式。

这种偏正结构可分为前偏后正式和前正后偏式两种。

(一)前偏后正式:指修饰语在前而中心语在后的一种偏正结构。

根据词素组合的疏密程度及语流停歇的情况,我们可将这种结构分为A‖Bc与AB‖c两种情况:(1)A‖Bc式:修饰语为单音,中心语为双音。

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

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

浅谈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术语问题摘要: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同质的、观念的符号系统,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有些词语开始进入其他应用领域,同时产生了与原来词义有所差异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和用法在词语内涵、外延及感情色彩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从而产生词义泛化,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种新语言现象。

本文试图在对其界定的基础上,探讨术语泛化的动因、途径、意义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术语泛化词汇一、什么是术语泛化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在我国又称为名词或科技名词。

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

术语泛化,是指将术语用于该学科或专业领域以外的语境以及用在日常生活的语境。

术语一般具有单一性和专业性,但有很多学科、行业的术语创造性的用在其他语境,经过多次使用而产生新的意项,扩大了适用范围,突破了其固有的单义性和专业性,从而导致了术语的泛化。

例如上文提到的“充电”一词,原意是把直流电源接到蓄电池的两级上使充电池获得放电能力。

而泛化使用之后则可用来指通过学习补充知识、提高技能。

例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充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渗透、把脉、解剖、缩水、冲浪、大出血、黑洞、透明度、克隆、擦边球、跳水、独角戏、并轨、接轨、触电、打造、下课……等词都属于术语的泛化。

二、术语泛化的原因术语通过泛化产生多义性和普遍性,从而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

其泛化的动因。

可以从三个方面:从语言的使用者来看;从语言结构本身来看;从术语泛化的表达效果来看。

(1)从语言的使用者来看。

当今社会活跃的语言使用者,包括青年学生、作家、学者、记者编辑和节目主持人以及广大普通民众,他们的知识背景较为深广,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思维日趋活跃。

求新求异欲望强烈.这些为术语的泛化架起了一座桥梁。

文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

文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论文摘要:21世纪现代汉语词汇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在过去的十二年间,研究的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研究内容上的深入化、细致化;研究方法上表面描写与深层解释相结合;研究呈交叉性的特点;应用词汇和词汇的比较研究成为热点。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现状汉语词汇研究经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建期,七八十年代的恢复与发展期,90年代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较之以前又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周荐(2006)《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中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年底各类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共计457篇,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论文(440多篇)”。

下面,我们对21世纪以来汉语词汇研究的情況做一个概括。

一、内容上,研究向细致化方向发展,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较以前更为深刻周荐(2004)《从字、词、组合的分野谈词的单位的确定》没有从传统的词的定义——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自由运用的音义结合体入手来讨论词与非词的界限,而是从字的独用功能和字与字的组合功能以及合成性单位内字串类的构件的组合功能入手进行讨论并探寻合成词的最佳构成模式。

林巧莉、韩景泉(2011)《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则是以分布形态理论为指导,认为词是语素通过“合并”等形式手段在句法运算中生成的,词类并非词库的规定,而是句法结构的生成物,并在此基础上,将汉语和英语的事实纳入同一种分析机制中,两种语言的差异也被归因于词根的不同属性以及PF层局部的形态音系操作。

还有王用源(2004)《废“离合词”兴“组合词”》从“离合词”这一术语的起源说起,对“离合词”和“扩展法”提出了质疑,通过重新分析现代汉语词的结构体系,大胆提倡废除“离合词”这一术语,而以“组合词”代替,并论证了它的合理性及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上,不再仅限于七八十年代所注重的表面的描写,而是表面描写与深层解释相结合,将词的结构分析与社会文化与民族心理相结合,进行立体考查这主要体现在对新兴词语及新兴表达方式的研究上。

浅谈汉字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_现代汉语词汇有关论文

浅谈汉字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_现代汉语词汇有关论文

浅谈汉字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_现代汉语词汇有关论文在现在的很多语言学教材中,对于“文字”的概念,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从字面上来理解,文字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作用似乎只是记录语言。

这一的源头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这本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著名的符号理论。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索绪尔阐明这一理论的时候,他是把文字体系分为两类的:“表意系统”(文字的表意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汉语)和“通常被认为是‘表音’的系统”。

并且,他强调:“我们将只讨论表音系统,特别是我们今天使用的这个源自希腊字母的系统”。

索绪尔本人已经将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得清清楚楚,汉字作为他所说的“表意系统”并不在他的研究范围内,所以我们在研究汉字的时候,就应该突破他的符号理论,针对汉字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

汉字是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和印欧语等表音文字相比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汉字的字形是和意义紧密相关的。

中国传统的“”历来有“六书”的说法。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在通行的说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

那么,就前四者来说,象形、指事、会意都是借助字形特征来表达意义的,只有形声字是由义符和声符共同构成。

“汉字字形字势已经融会进单音词之中,它将单音词的意义特征形象而又是抽象地反映在字形上,是使人们一旦见到这个字形,就将意念活动直接指向客观对象。

”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个特点,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文字不仅仅像表音体系的文字那样可以记录语言,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的字形字势反作用于语言,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现代汉语来说,这种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

举例来说,语音方面,汉字有限制“儿化”的作用;语法方面,汉语语法的意合性和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修辞方面,有些修辞方式如对偶、歇后语等是汉语所独有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现代汉语词汇的角度,浅析汉字对汉语言的影响。

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格式

现代汉语词汇学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1)文题:不超过20个字(不含副标题,副标题也不宜过长)。

居中,宋体,小四号,加粗。

(2)姓名:居中,宋体,五号。

(3)单位、学号:文学院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系)F2090000。

另起一行,居中,宋体,五号,单位和学号之间空两格。

(4)摘要:摘要必须是独立的和自含的,也就是说,摘要应当是独立于本篇文章而存在的,因此摘要中不要出现“本文论述了”、“笔者”等字样。

“摘要”二字就已经含有“通过论述或事例,作者认为:”的意思,因此,要用客观的文字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结论写出来,让读者看过摘要后能大致明了文章内容(作者的研究成果),起到导读的作用。

摘要以不超过200字为宜。

顶格,宋体,五号,“摘要”二字加粗。

(5)关键词:3-5个(关键词选定的基本原则:每个关键词都要与文章内容契合,概念不可太大,也不要过小,可从方便网上检索的角度考虑)。

顶格,宋体,五号,“关键词”三字加粗。

(6)正文:宋体,小四号。

(7)引用及注释规则:a.引用文献的标注方法采用页下自动注的方式,用①、②、③上标的形式,每页重新编号。

说明性的注释也采取这种形式,与引用文献不加区别。

b. 引用文献不能太少。

c. 顶格,宋体,小五号。

(8)常用的几种引文注释格式:a.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例: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b.专著中的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析出文献作者和文集编者相同时,后者可以省略)例: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陈序经:《东西文化观》,邱志华编《陈序经学术论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4页。

c.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①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章名/期刊名/年/期/起止页码。

近代汉语词汇论文 阅读

近代汉语词汇论文 阅读

二、“桥”“梁”兴替的原因 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 1、梁的形制 “垒石断水”“砌石成礅,加横木” 特点:平直,距水面近,跨度小 2、桥的形制 特点:“高而曲”,“增大承重”,“以利行船” 二)词义分承 桥:义项较少 梁:词义太多
三“桥”“梁”的发展 1、两词常用义的确立 “桥”表“桥梁”,“梁”表“屋梁” 2、“桥梁”的成词
靠用例
4、“站”对“立”的替换 《训世评话》9例(1473年,江淮方言) 立(文)——站(白) 三、共时分布的历时解释 现代方言用词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
“东西”成词及词义演ຫໍສະໝຸດ 考一、成词及始见例 表“四方物产”引例:驳了四、五家之说, 确认用例见于唐文(《法苑珠林》)
二、语源 东西:四方——买卖四方物产——物品(泛 化)
同义联合,始见于汉代。
词汇论文阅读
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
一、现状 “站、徛( jì)、立”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 材料来源:《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 二、历史 1、立:见于甲骨文,最早,(最广) 2、倚:倚、徛、奇、企记同一词,排列有代表
性的引例(按时代先后分期排列) 3、站:唐始见,但文献罕见,直至明初才有可
三、四:“东西”与“物事”“事物”的兴 替
辨“事物”“物事”之义
兴替: “事物”“物事”先出,宋元“东西” 与之并用,明清“东西”超出,现代再与 “事物”并用。
“桥”“梁”的兴替过程及原因
一、“桥”“梁”的兴替过程 1、战国以前只用“梁”,不见“桥” 2、“桥”作为渡河建筑的用例见于战国中后
期的《六韬》、《墨子》,但“梁”仍占 主导。 3、“桥”在汉代用例增加,并成为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