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地理效应

合集下载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节)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节)

5 蒸发 4 降水
1 植物蒸腾
2 降水

6 地表径流
6 地下径流 海洋
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 水分不断地从海洋、河湖等水面、陆面 和植物表面蒸发和蒸腾,升入空中,被 气流带动输送至各地,在适当条件下遇 冷凝结而以降水形式降落到地表面或水 体上。降落到陆地表面的水又在重力作 用下,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形成地 表径流注入江河汇流大海,还有一部分 又重新蒸发返回空中。其中渗入到地下 的水,一部分也逐渐蒸发,一部分也形 成径流最终也汇集于海洋。
(三)水循环是联系海洋与陆地的主要纽带
海洋正是通过蒸发水分源源不断地向大陆 输送水汽而形成降水,进而影响陆地上的 一系列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而从陆地 上回归海洋的径流,则不断地向海冰输送 大量的泥沙、有机杂质、各种营养盐类, 进而影响海水的性质、海水中的生物学过 程,以及海冰沉积与海盆形态等。
1
第2章 地球上水分循环与 水量平衡P41-88
§2.1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41-47
一、水分循环的过程、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水分循环过程
地球上的水不断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 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 一种空间。 地表水(海、河、湖水面,陆面和植物)
3 水汽输送
1蒸发
4 降水
1蒸发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 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 石圈及生物圈。其循环路径并非单一的, 而是通过无数条路线实现循环和相变的, 所以水循环系统是由无数不同尺度、不同 规模的局部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复杂巨系 统。
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 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各种水体的更替周期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3)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对当地农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 【答案】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 远离集雨工程。(言之有理即可) (4)结合材料,说明水循环具有哪些意义? 【答案】更新陆地水体;促进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塑造地表形 态;等等。
【整合提升】 1.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海绵城市的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提示:下渗。
【基础清单】 一、水循环 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在各 __水__体____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 化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分)
水循环的类 型
主要环节
意义
① 水 汽 蒸 发水、汽输②送
海陆间循环
地表径流
(又称大循 环)
______下__渗__、③降水、④
新,促使地表物质迁移,是“传输带”。
[考向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21年广西南宁月考)北京市最大的“城市海绵体”——西郊砂石
坑蓄洪工程,以总计700万立方米的“胸怀”迎接夏季可能的暴雨。一
旦暴雨来临,市区西郊的洪水将被拦蓄。据此完成第4~5题。
4.该“城市海绵体”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不利 影响
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 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
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
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情境探究】 教材P53 探索 实验中,器皿的内壁和塑料纸底面出现大量凝结的水珠,塑料纸底 面的水珠向中部聚集,并滴落到装满沙子的水瓶中,然后下渗到小瓶的 底部。这个实验揭示了水的运动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通过水 循环来体现的。具体过程是: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 气,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水,降落到海陆表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有一 部分会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有一部分形成径流流入海洋,然后再参 与蒸发,这样不断地循环交换,形成水循环。

《水循环》教学参考素材

《水循环》教学参考素材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1.水循环的成因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通过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雨、降雪等形式落到地球表面。

降落于地表的水又重新开始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我们将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也就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

这使水循环过程中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

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为水的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空气流动,为水汽的移动提供了条件。

地心引力(重力)则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从而实现了水循环。

整个水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水循环的这5个环节,使天空与地面、地表与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相互交换,使水圈内的水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水循环类型及环节(1)海陆间大循环即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

此处的“大”不是指水量大,水循环中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内循环,也不是指空间范围广。

此处的“大”,是指沟通海洋和陆地,联系陆地小循环和海洋小循环,故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

(2)陆地内循环指发生于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又称陆地小循环。

陆地内循环可进一步区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内流区小循环自成一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陆地不直接和海洋相沟通,水分交换以垂向为主,仅借助于大气环流运动,在高空与外界之间,进行一定量的水汽输送与交换。

而在外流区域,也存在“陆地水蒸发—陆地上降水”的陆地内循环,只是外流区除了参与陆地内循环外,还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3)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存在水汽输送。

水平方向的水汽输送,有由海到陆、由陆到海、陆地内部和海洋内部几类。

第10讲 水循环-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10讲 水循环-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10讲水循环【基础知识梳理】一、水循环的种类和环节※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1、水循环含义水循环指水通过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作的过程。

2、三种水循环比较3、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其中参与水量最大的是海上循环,参与环节最多的是海陆间大循环。

4、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蒸发(含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含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其中与人类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有关的环节是地表循环,植树造林会增加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

5、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①风力大小,风力大携带水汽就多②距海远近,距离海洋近携带水汽就多6、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①降水量,短时间降水量大地表径流量会增大②地表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多地表径流变小③流经地区的地貌,流经喀斯特地貌和沙质土壤区,河流易下渗严重地表径流小④人类活动,沿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使得水量变小。

二、水循环的意义(1)联系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纽带。

(2)环节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塑造了地表的形态。

三、河流的常考知识点1、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1)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2)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长短,流向;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河网密度大小;河道曲折状况;落差2、河流含沙量分析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因素:(1)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差则含沙量高,反之则低。

(2)土质,土质松则含沙量高,反正则低。

(3)降雨强度,降雨强度大则含沙量高,反之则低。

(4)地势,地势落差大则含沙量高,地势平缓则含沙量低。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循环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和水量平衡
一、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
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 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 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 程称为水分循环。
水循环
陆地上地表水总量约360000km3,生物水量约2000km3。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与冰雪融水消耗于蒸发、生物吸收和 渗透到地下,另有约36000km3通过径流返回海洋。陆地 上水体的自然更新一次的时间长短不一,河流约需10-20 天,土壤水约需280天,淡水湖约需1-100年,盐湖和内 海约需10-1000年。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 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 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 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 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仅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 的循环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 凝结,以降水形式降落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
全球水分循环中各主要贮水库的总水量以及各主要贮水库之间水 分交换通量,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重大变化。如白垩纪中晚期 地球表面没有冰盖,没有冰雪的贮水。再如第四纪冰期鼎盛时期,
以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鼎盛时期为例,当时的全球平均气温要比
现代低6-7℃,全球陆上冰体总量要比现代多约50.72×106km3, 世界海洋水位要比现代低约130m,海面蒸发量要比现代少约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第1节 水循环(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第1节 水循环(含答案)

3.1 水循环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能够通过示意图,说明不同类型水循环的过程2.理解影响水循环不同环节的主要因素,并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3.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知识点01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一)海陆间循环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2,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这种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3,通过这种循环,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二)陆地内循环1,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落在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三)海上内循环1,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知识拓展】1,水有三种形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和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体就是水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

其中海洋水是主体。

陆地水还可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等,其中冰川水是陆地水体的主体。

3,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气温、风速、湿度、水域面积、植被覆盖率等;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有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等;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水汽、降温条件、凝结核等;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流域面积、植被、地质条件、蒸发、人类活动等。

【知识拓展】河流补给【知识拓展】河流的水文特征【即学即练1】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主要海洋环流系统的地理分布与影响

世界主要海洋环流系统的地理分布与影响

世界主要海洋环流系统的地理分布与影响海洋环流是指在全球海洋中形成的水流循环系统。

它是地球上水分的分布调节系统,对气候、风暴、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等起着重要的影响。

世界上存在着多个主要的海洋环流系统,它们的地理分布和影响各有不同。

一、北大西洋暖流和陆地效应北大西洋暖流是北大西洋中一股温暖的洋流,来自墨西哥湾的温暖水流沿着美洲东岸向北,经由美洲东北角流入北大西洋。

这条暖流对于北欧地区的气候影响显著,使得这里的冬季温度相对温和。

同时,北大西洋暖流的暖空气也为北欧地区带来降雨,对于农业和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还将热量和水分引入北极地区,提供了雪和冰的形成条件。

二、喜马拉雅山脉与季风环流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也是东南亚重要的地理要素。

这座山脉通过其高大的山峰,影响了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的季风环流。

山脉的阻挡作用使得印度次大陆上的季风风向改变,从而引起了季风气候的出现。

季风环流对于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地区的降水非常重要,为农业和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

同时,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地区也因为季风气候而成为了重要的农业和人口聚集区。

三、赤道地区的洋流和厄尔尼诺现象赤道地区的洋流系统在全球气候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赤道附近洋流的主要特征是无规则的和多样性的,它们通过赤道上的热带雨林、河流和降雨的形成融入了大气循环系统。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东太平洋热水异常增温现象,它会在2到7年周期内出现。

这一现象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变化,包括风暴、洪灾、干旱等。

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对渔业、农业、林业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四、南极洲周围的海洋环流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大陆,它周围的海洋环流在南极水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极海洋环流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西风漩涡和南极循环。

西风漩涡是南极洋流最大的环流系统,它维持了大洋中的水循环和生物圈的平衡。

西风漩涡携带着水和热量,向北将深层冷水输送到南极洋面。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1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1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1
1 概述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1.2 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 1.3 水体的更替周期 1.4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2
1.1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 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c.陆地水量平衡方程
(P外 P内) (E外 E内) R
如以 P陆 P外 P内 ; E陆 P外 E外代入上式,则有:
P陆 - E陆 R
各大洲水量收支
大洲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全球陆地 内流区 外流区
面积 (×104km2)
1050 43475 3012 2420 1780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向 扩


水平面

68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使蒸发 面水汽 不断送 入空中
水平面

上空的 干空气 下沉到 蒸发面
69
空气紊动扩散作用 影响蒸发面的蒸发速度
水平面
水平运动



70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土壤蒸发
71
3.1 蒸发的物理机制——土壤蒸发
克服水分子的内聚力和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附力 本质:土壤干化过程
36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1 概述 2 水量平衡 3 蒸发 4 水汽扩散与输送 5 降水 6 下渗 7 径流
39
2 水量平衡
2.1 概述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的地理效应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位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它是水文现象变化的根源,它深刻的影响到全球的地理环境、生态平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 水循环深刻影响了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形成及今后的演变和发展
地球表层圈层结构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合而成的。

水循环,它上达15 km的高空,是大气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担当了大气循环过程的主角;下深地表以下1~3 km深处,参与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成为地壳物质大循环的主要动力因素;同时水是生物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源泉,全面的参与了生物大循环,成为沟通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纽带。

在这个庞大的圈层结构中,水圈居主导地位,由于水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了海洋表面、海底和陆地表面的活动,并深入到四大圈层内部,将四大圈层联系起来,组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所以,水循环深刻影响了地球表层圈层结构的形成及今后的演变和发展。

2 水循环影响了天气的变化,极其深刻地制约了全球气候
水循环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大气系统内部,影响着天气的变化,制约了全球气候。

2.1 大气中的天气现象,本身就是水循环的产物。

没有水循环,就没有云、雨、雪、霜、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

2.2 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

地面水分蒸发成水汽携带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层中,并以潜热的形式存在,水汽凝结成雨滴和雪或凝华成冰晶时放出潜热给大气。

大气依靠水汽凝结或凝华释放潜热获得的能量占大气获得总能量的36 %(吸收太阳辐射占30 %,地面辐射占23 %,显热交换占11 %),居第一位,所以,大气循环的能量,主要是由水循环过程中汽化潜热的转化所提供。

2.3 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

2.4 水循环的强弱和路径,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

在这方面,海洋环流系统的气候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

如西风漂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北欧气候的影响,使55°~70°之间大洋东岸最冷月平均气温比大洋西岸高出16~20 ℃,并在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世界性的天气异常。

3 水循环重新塑造了地表形态,影响到地壳表层内应力平衡
地壳构造运动奠定了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

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和堆积作用、溶蚀作用,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形态。

由于日积月累的物质迁移、搬运与堆积,逐渐改变地壳表层的应力平衡,如果超出平衡点,就可能触发地震,引起地壳运动,发生沧海桑田的剧变。

4 水循环的强度和时空变化制约着一个地区生态的平衡与失调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有机体的组成成分,对生物的热量调节和新陈代谢有重要意义。

水循环的强度和时空变化,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是影响地区内生物有机体活动旺盛,繁茂,凋萎,稀疏的主要因子。

水循环强的地区,可以成为茂盛的森林,水循环弱的地区,可能成为干旱草原或沙漠。

处在同一纬度的大陆上,水循环强盛,往往风调雨顺,生态环境比较适合生物生长,水循环弱,相对来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对同一地区而言,水循环强度的时空变化,是造成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水循环强度过大,可能引起洪水与涝渍灾害,水循环强度过弱,可能产生水资源不足,形成旱灾,导致生态失调。

5 水循环赋予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的特点
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现象,水资源就不能再生,无法持续利用。

只有水资源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水循环更新速度及控制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持续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