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宋元版块) 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②从功能上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从地域分布上看:从战国到唐代,商业都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唐代以后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城市的数量明显多于北方。
示例
论题: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论述:①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宋朝户口分布 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 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②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 ,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 提高。③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 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
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
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方千米)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温州、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版块四 两宋的新变化与 元朝的统一
• 主干知识线索:
一、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1、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由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与宰 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三衙”在调兵权与统兵权上 进行分权。 2、元代: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二)措施: • 1.集中军权
• (1)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 将兵权;陆续削夺节度使实权。作用:削弱大 将的兵权,加强了皇权。
杯酒释兵权
二、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
(1)收兵权:解除禁军兵权,削弱节度使实 权。作用:削弱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权。 (2)分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对皇帝 直接负责 殿前都指挥使 “三衙”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件是什么? 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加强. 从人民愿望、经 济发展及统治者自身等方面考虑。
周世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结束分裂 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5.北宋采取什么策略消除分裂局面?思考其原因
(二)分裂局面的结束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从课本89页第一段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和事件, 2、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3.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4.北宋 统一 的条件是什么? 5.北宋采取什么策略消除分裂局面?思考其原因
(2)原因:北宋对辽政权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采取守 势;
(1)宋大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南方的割据政权实力较弱,其统治区域大都物产富;
6.你认为北宋是否统一了中国?为什么?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从课本89页第一段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和事件, 2、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3.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4.北宋 统一 的条件是什么? 5.北宋采取什么策略消除分裂局面?思考其原因 1)北宋对辽政权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采取守势; 2)南方的割据政权实力较弱,其统治区域大都物产富; 6.你认为北宋是否统一了中国?为什么? 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不 是全国统一。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与鼎盛——宋元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①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②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①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全国的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任职回避制度中国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
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可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3.中央集权的发展(1)行政区划:①宋代:设置路—州—县三级制;②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2)地方制度(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
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选修1)1.背景(1)“三冗”⎩⎪⎨⎪⎧①分化事权形成“冗官”。
②“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③“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两积”⎩⎪⎨⎪⎧①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
②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第7讲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统一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制
的影响,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的 措施和科举制度带来的新变化。(2)元朝 行省制度在近几年的地方考卷中考查较 多,在新课标中,元的统一和制度建设是重 点,值得关注。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课堂探究
视角一 材料一
探究主题一 制度建设——宋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宋代皇权的加强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问题] (1)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 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结论] (1)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宰相只是众多高 级官员中的一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 密院与三司,宰相丧失了军政和财政的权力。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内容:
项目 领域
经济 上:富 国之法
目的
改变 积贫 局面
措施
青苗法
农田水 利法
免役法 (募役法)
内容
作用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 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 付息 政府鼓励垦荒和兴修水 利工程
纳钱代役
限制了 高利贷对农民的剥 削,增加了政府收入,保障 了农民生产生活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第7讲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与统一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考情分析 必备知识 课堂探究 即时演练
【2020高考历史】专题06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总特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政治: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
文化上:儒家思想体系化和思辨化,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一)政治1.宋朝(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2.元朝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1)目的: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经济1.农业(1)灌溉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耕作制度: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作物熟制。
(3)农作物: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
(4)经济重心: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1)制瓷: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2)纺织:①宋代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1)宋朝:①地域限制被打破: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可随处开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较大的市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高考“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练习题有答案解析
高考|“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练习题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2.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3.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5.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7.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总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空坐标】【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措施军事(控制军权)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禁军定期换防;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经济(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归中央政治(强化皇权)中央:分割相权;地方:设置知州和通判相互牵制文化(重文轻武)发展科举制度①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
②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
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以来的独相被群相代替,形成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
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
③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隋唐统治阶层大多出自门阀士族,而宋代的文人政治特点明显。
宋代文官制度的完善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也促进了宋代经济、教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社会阶层变革精英的身份属性精英的社会成分唐代门阀(出身) 世家大族北宋学者—官员(政事)文官家族南宋文人(文化) 地方精英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新变化政治阶层科举制完善,在选官中确立主导地位,社会阶层流动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商业长途贩运,海上贸易兴盛,许多工商业城市兴起,经济繁荣土地不抑兼并的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发展城市(1)坊市制度打破时空界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3)数量增多,位置东移、南移,经济功能增强经济重心南方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社会婚姻习俗择偶标准不像以前看重门第,一是看重金榜题名,二是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饮食文化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
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
宋代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等饮料服饰演进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宗教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开始成为全民信仰。
第1讲__宋元时期的政治与经济-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国通史大串讲
【小结】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二府三司 2.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元朝:行省制度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三司: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
【知识拓展】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1. “官”“职”的含义: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 “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 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 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 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 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雪夜访普图
太祖数微行过功 臣家,普每退朝, 不敢便衣冠。一 日,大雪问夜, 普意帝不出。久 之,闻叩门声, 普亟出,帝立风 雪中,普惶惧迎 拜,帝曰:‘已 约晋王矣。'已而 太宗至,设重裀 地坐堂中,炽炭 烧肉,普妻行酒, 帝以嫂呼之。因 与普计下太原。 ——《宋史·赵 普本传》
等名号,执行相职,削弱相权 。
(3)唐玄宗以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六部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4)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发展为二府体制。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
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 州、知府),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 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2020版高考历史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国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907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定都上京。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后来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来又先后灭亡了辽朝和北宋。
1127年,南宋开始与金对峙。
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了全国。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8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教材补缺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
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
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
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
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
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宋元、明清
2、陆王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外 无物、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的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还涵盖哪些 领域?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道德观:儒家道德伦理。主张三纲五常(社会) “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 方法论: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等巨著。
(2)文学和艺术:明清时期,古典小说进入高峰时期, 出现了四大名著,更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绘画领域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强 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 的是写意画;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 于全国的剧种。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 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 度加强的色彩。 5.对外关系上 西学东渐;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 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 侵略的斗争。
【知识网络】
名师诊断
专案突破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1)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清朝增设军机处, 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 专制空前强化;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专 制集权制度已不适应时代潮流,说明了封建制度渐 趋衰落。 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统 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两宋思想:
(一)理学兴起: 含义:理学是宋代儒学家在吸收了佛道思想而 出现的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代表人物及思想:
1、程朱理学: 北宋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他们认为:天理是万 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 识论;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 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第1 页共1 页。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天下之势,方病大 肿。一胫之大几如要 (腰),一指之大几 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后虽有扁 鹊,不能为已。
——贾谊《治安策》
祸祸亦
“
大 。 ”
小 ; 不 削 , 反 迟 ,
反 。 削 之 , 其 反 亟 ,
今 削 之 亦 反 , 不 削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哪朝解决的最好?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做法后来被宋沿袭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宋朝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使 中 书
度盐户 门 支铁部 下
政参 事知
枢 (三衙)
密
院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军
军
司
司
元:中书省制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孝悌 廉正
门第
才学 知识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 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了生产实用 性知识
作业: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 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院(掌军权)、三 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利,使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 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 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资料]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地方行政: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二、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指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
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方面(1)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北宋初,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3)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很尖锐。
北宋和元朝的农民战争都说明阶级矛盾尖锐;民族间战争频繁说明了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中主战与主和、改革与保守的斗争说明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3)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农业表现在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表现在手工业部门增多,除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矿冶业发达外,还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商业表现在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3、民族关系方面(1)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2)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如契丹、女真等都向封建社会过渡(3)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4)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
(5)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榷场贸易等。
4、对外关系方面(1)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
(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科技(如四大发明)走向世界,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文化方面: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
(1)科技成就突出。
我国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1.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⑴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历史上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⑵统一: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军事“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政治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官员权力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力量。
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经济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文化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其他君臣礼仪的变化加强了皇权作用:积极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不利方面:积贫积弱⑴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
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3、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
(2)内容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地方设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重大民政事务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
(3)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