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人物出场的描写

合集下载

《明湖居听书》人物出场的描写

《明湖居听书》人物出场的描写

《明湖居听书》人物出场的描写作者/来源:马洪平发布时间:2006-02-22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绝不可忽视出场的描写,因为人物什么时候出场,以什么方式出场,出场后做些什么等,是按照人物性格表现的需要而精心安排的。

《明湖居听书》一文的作者刘鹗对人物出场描写真是别具匠心,竭力追求多种手法并用,刻意求工求新,树立了人物出场描写的典范。

方法一:“欲扬先抑”。

《明湖居听书》一文开篇写琴师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

作者先写琴师相貌“甚为丑陋”,再写开始弹琴让人“不甚留神”,最后写他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使人“入耳动心”。

作者运用“欲扬先抑”法突出其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也为后文写其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作者运用这种描写方法,扬是目的,抑是手段,逐步有层次地深入展示人物性格,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方法二:“欲抑先扬”。

这种描写手法与“欲扬先抑”正好相反。

《明湖居听书》一文中描写黑妞演唱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作者先写黑妞外貌朴素洁净,再写演唱时“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转腔换调时“百变不穷”,使人“以为观止”。

这是竭力歌颂黑妞说书技艺高妙,是“扬”,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扬”是为了“抑”,是为白妞出场起铺垫作用,是为白妞作陪衬,“她的调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作者用“欲抑先扬”法把黑妞与白妞作对比,把黑妞演唱技艺的高超作为陪衬,突出白妞说书与众不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方法三:“烘云托月”。

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一文中描写白妞出场时用了这种方法。

明湖居是一个大戏园子,到这里听白妞说书的人特别多,兴致特别高,本来说书要到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有的人连早饭也未来得及吃就赶来了,老残十点钟到,竟无落脚之地,只好花钱弄凳坐在人缝里,台上冷冷清清,台下嘁嘁喳喳,只等白妞出场。

作者写人多,情绪高,写书场嘈杂都是烘托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可是作者却不急于让白妞出场,而是先写琴师出场,突出他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照理有琴师的衬托,白妞该出场了,作者偏偏“有负众望”,不使白妞,先推黑妞,而且极写黑妞的技艺超群。

浅析《明湖居听书》对白妞描写的艺术特色

浅析《明湖居听书》对白妞描写的艺术特色
的 印象 。 接下来 , 作 者 用一 个 奇 特 的 比 喻描 绘 演唱的高潮 : 白妞 唱 出 的 “ 飞蛇 ” 继 续 向 下 对 于 看 不 见 的 声 音 的 描 绘 , 白居 易
白居易《 琵琶行》 中的“ 大弦小弦 ” “ 大 珠 小珠 ” 这几 句是 写琵 琶之声 , 作 者把 听
点声音从…… ” 使 人犹 如 走 不够。有经验的老教师 , 在 讲 到 这几 句诗 前 人 的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巧 妙 地 采 用 了 以 形 而 霍 然 中止 ,
时, 都会不 由 自主地想 到并要 讲到 《 老残 喻声 、 以色比音 的手法。他用人们常见常
的。这充分显示 了刘鹗 的神笔妙手之工 、
高 超 独 特 的艺 术 技 巧 。 关键词 : 《 明湖 居 听 书 》 正 面 描 写 以耳 为 目 通感 技 巧
聪 目明。
蛇” ,道尽 了白妞歌声 的圆润 、低 回、 曲 折、 流畅。这前 后两个 意象相 辅相成 , 相 映成趣 ,给听众 和读 者留下 了极 为深 刻
启迪 和 艺术 美 的 享 受 。
而 且 可 以 体 感 。 白妞 越 唱 设 疑 ,又 在 行 文 中恰 到 好 处 地 予 以 回应 , 的 绝 妙 之 处 则 是 通 过 正 面 描 写 展 示 出 来 不 但 可 以耳 受 , 的, 描 写颇 具 独 创 性 。
越高 , “ 忽然拔 了一个 尖儿 ……” ,令人不 唱的时候 , “ 回环转 折” “ 节节 高起 ” “ 恍如
游记》 中“ 明湖 居 听 书 ” ( 原人教 版课 文 ) ,
出深 山谷 , 步 入 开 阔地 , 眼前
片 明亮 , 心
感 的事物作喻体 ,使人通过形象 的联想 ,

博喻的表达效果

博喻的表达效果

博喻的表达效果博喻是一种用一连串喻体,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描绘或说明同一本体的修辞手法。

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

博喻在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功用。

一、利用博喻绘景,可以使景物多姿多彩苏轼的名作《百步洪》是妙用博喻的典范。

诗中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此诗描写洪水湍急奔腾,气势惊心动魄,笔墨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

“轻舟南下如投梭”这个比喻之后,“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作者滔滔不绝地连用七个比喻——野兔逃窜、鹰隼疾落、骏马从千丈高坡上奔下、琴弦迸断、羽箭脱手、电光从缝隙中闪过、水珠从荷叶上滚落,来形容同一个对象,而且无一比喻不生动贴切。

读这样精彩的诗句,就像在百步洪中行舟,因为可以险中得乐,所以会心胸为之大快。

朱自清散文《绿》中的博喻同样新奇而美妙:“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首句,朱自清从形象入手,以“裙幅”喻绿,饰以“皱缬”“拖着”,突出了潭水涟漪的飘逸之美;第二句,朱自清从神韵入手,以“心”设喻,饰以“摆动”“跳动”,表现了略微羞涩中透出的蓬勃生机,画出了绿的情愫和灵性;第三句,朱自清从光泽、质地入手,以“涂了‘明油’”和“鸡蛋清”喻绿,饰以“滑滑的”“明亮”,把绿水的洁净、软嫩活脱脱地写了出来;末句,朱自清则从色彩入手,以“碧玉”喻绿,饰以“温润”,突出了一潭清水的纯粹、明洁和深邃。

二、利用博喻摹声,可以使声音逼真传神声音无形,描摹起来难度较大,但借助博喻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使其逼真传神。

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 的。
重点语段赏析
明 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居 听 书
刘 鹗
• 小结: • 以可摹之感描难摩之声 • 以有形之物状无形之声 • 以熟识之声写未知之声 • 生动 比喻 ,沟通 感觉 • 精彩 演唱 ,高超 技艺
精读,理解内容
明 湖 居 听 书
摘自《互文· 通感· 博喻》
“通感”也叫“移觉”:
“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是感觉转移,把人们 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 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 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 修辞方式。
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
“通感”的修辞
1.形容的“通感” 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 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类的浓黑的悲 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 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 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 交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 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2.比喻的“通感”
湖 • 居 • 听 • 书
刘 鹗
周 zā ( ) 鸦què( )无声 余音绕liáng( ) • 2、填写内容链: 琴师演奏 听众评书
黑妞说书 梦湘论书
白妞说书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3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 和人们的反应。 第二部分(4—5段):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 艺。 第三部分(6段):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 的艺术魅力。
像熨斗熨过
听觉、触觉
像吃了人参果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 如一条飞蛇在黄山 像放那东洋烟火

《老残游记》——白妞说书

《老残游记》——白妞说书
声声婉转
侧面描写:黑妞演唱
“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 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
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描写作用: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侧面描写:观众反应
观众反应:感觉妙、伏 帖、畅快——暗暗叫 绝——屏气凝神,不敢 少动——叫好之声,轰 然雷动
观众评价: “三月不知肉味”
正面描写:白妞出场
时间早: 十点、下午一点 观众多: 满满的
职业广:官员、生意人、 读书人、平民百姓
描写作用:侧面烘托白妞名气之大、技艺之高
侧面描写:琴师弹奏

琴师弹奏
外貌: 甚为丑陋 初奏:不甚留神 轮指: 入耳动心
描写作用:为白妞出场作铺垫,起烘托作用
侧面描写:黑妞演唱
黑妞演唱
外貌: 朴素洁净
字字清脆 演唱 “以为观之”
《明湖居听书》节 选自《老残游记》第 二回:明湖湖边美女 绝调。
作者描写“白妞说书”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白妞说书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层层烘托 步步映衬 通感设喻 赋形于声
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陌上桑》
侧面描写:戏园盛况
戏园盛况
白妞出场
秀而不媚 外貌: 清而不寒 神态:一顾一盼
正面描写:白妞出场
白妞眼睛
如秋水: 清澈纯净
如寒星: 晶莹明亮 如宝珠: 有美丽的光泽
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 丸黑水银: 黑白分明、圆润灵动
正面描写:白妞说书
“初不甚大” ——起始 “越唱越高” ——发展
白妞说书 “陡然一落” ——跌宕
“忽又扬起” ——高潮 “人弦俱寂” ——结束

明湖居听书(完整版.教用)

明湖居听书(完整版.教用)

明湖居听书刘鹗一、“明湖居听书”背景(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

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

”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次日走到明湖居,纔不过十点钟,园子里面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的,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

桌子囗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无处落脚,只好拿了二百钱送了看坐儿的,纔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二、刘鹗与《老残游记》三、国学常识(二)章回小说介绍1.源于宋代平话,确立于元末,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标志。

2.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回”。

一回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1)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如三国演义第一回正文前标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2)每回末有“……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 将声音形象化的名篇(四)鼓书(节录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五、难句精解1.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弹三弦者琴艺精湛,演奏不同凡响,为黑妞与白妞出场铺垫、蓄势。

2.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描述黑妞说书声调美好,轻快宛转而且清新娇嫩3.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摹声音突然特别提高,譬喻声音又高又细,响彻云霄。

4.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形容白妞声音陡然扬高,纷繁快捷,变化多姿,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5.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

─写人弦相和,万声并发,丰富多姿。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

书场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众多,到得早。

“说书”十二点半钟以后才开始,可是“不过十点钟”,戏台前的“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的满满的了”,以至“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有的人甚至饿着肚子早早地赶来占个座位,使得戏园子里竟然有一二十个卖烧饼油条的。

二是观众身份多样,代表*广。

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还有许多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

三是气氛热烈。

有人在进场,有人在找座,有人在打招呼,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在叫卖叫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听白妞说书。

第二部分(3—5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表演和人们的反应。

首先是琴师演奏三弦子,初不觉怎样,“只是到了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挑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似的”,很有特*。

再是黑妞说书,从衣着打扮写到动作表情,进而描写黑妞的演唱清脆宛转,高低徐急,富于变化,既有“字字清脆,声声宛转”“或缓或急,忽高忽低”的直接描述,又有“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的生动比喻。

然后是观众的议论,知情懂行的观众将黑妞和白妞进行比较,“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突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6—8段),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

这是课文的描写重点。

第6段描写了白妞的衣着相貌、动作表情,特别用特定镜头描绘了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是那样清澈纯净,明亮润泽,美丽传神。

第7段写白妞说书歌声的高亢,第8段写歌声的低回和变化。

这两段描写白妞说书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声音越来越高,回环转折,雄浑高亢,字转悠扬——声音陡然一落,回旋激荡——声音悠远、细弱——声音扬起、诸声并发——突然收结。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文章把那听书的场面描写得是活灵活现。

就像我已经看到了那戏园子,里面坐满了人,三教九流的都有,大家都在那等着听白妞说书呢。

那描写就跟电影镜头一样,从园子外面的热闹,慢慢地转到园子里头,一点点把那氛围给烘托起来。

这就像是厨师做菜,先把料都备齐了,锅也烧热了,就等着那主菜下锅呢。

然后啊,白妞还没出场,先出来个琴师和黑妞。

那琴师弹起琴来,感觉音符都能从纸上蹦到我耳朵里,光听这琴音就觉得肯定是个高手。

黑妞说书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厉害了,那声音,那技巧,就像一个杂技演员在空中玩着各种高难度动作。

可谁知道,这只是个铺垫啊,就好比是开胃菜,虽然好吃,但主菜还在后头呢。

等到白妞出场,哇塞,那简直是把我给震住了。

她一张嘴,就像是有魔力一样。

作者描写她的声音,那真是绝了。

一会儿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得很;一会儿又像鸟儿在山间婉转啼鸣,悠扬动听;一会儿又变成了汹涌澎湃的大海,那气势一下子就把人给吞没了。

我感觉自己的耳朵就像是在享受一场超级豪华的盛宴,各种美味的声音在里面翻滚。

这白妞说书,不只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画画,每一个声音都是一笔,在我的脑海里画出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面。

从这篇文章里,我还能感觉到作者对民间艺术的那种热爱和推崇。

在那个时候,这些说书艺人就像是明星一样,受到大家的追捧。

这也让我想到,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民间艺术,可都是宝藏啊。

现在虽然有很多新的娱乐方式,但是这些传统的东西就像老酒,越品越香。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原文次日早上九点,老残匆忙吃完早饭,来到明湖居。

这是一个大型戏园子,里面有一百多张桌子。

但是,当他进入园门时,发现园子里已经坐满了人,只有七八张桌子上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红纸条,还没有人坐。

老残无处可坐,只能花200个钱买了一张短凳,挤在人缝里。

戏台上只有一张半桌,上面放着一个板鼓和两个铁片,以及一个三弦子。

但是,台上并没有演员,看起来有些好笑。

园子里有一二十个人在卖烧饼和油条,为那些不吃饭的人提供食物。

十一点左右,越来越多的官员和他们的家人进来,有些人穿着便衣。

不到中午,前面的几张空桌子都已经坐满了人,还有更多的人不断进来。

这些人彼此打招呼,有些人打千,有些人作揖,大多数人打千。

他们畅所欲言,说笑自若。

在十几张桌子外面,有些人看起来像是做生意的,还有一些本地的读书人。

但是,因为人太多了,所以他们说的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理会。

到了中午12点半,戏台后面出来一个男人,穿着一件蓝布长衫,长脸丑陋。

但是,他的气质很沉静,没有说话,只是坐在半桌后面的一张椅子上,拿起三弦子随意弹了一些小调,人们也没有太注意。

但是,当他弹奏一首大调时,使用轮指弹奏,那种抑扬顿挫的感觉让人心动不已,仿佛有几十根弦和几百个指头在弹奏。

台下的观众不停地叫好,但是XXX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

弹完这首曲子后,他停下了手,旁边有人给他送上茶。

XXX张开朱唇,露出洁白的牙齿,开始唱起书儿。

声音一开始并不大,但听起来却有着无法言喻的美妙感觉:仿佛整个身体的五脏六腑都被烫熨过,每一个毛孔都像吃了人参果一样畅快。

随着唱了十几句,声音渐渐高了起来,突然拔高到极点,像一根钢丝抛向天际,令人叹为观止。

但她却能在这高音上转折回来,几句之后,又接连高了三四个音阶。

就像攀登泰山一样,一开始看到XXX的削壁,以为已经通天了,但翻过傲来峰顶,才发现还有扇子崖;再翻过扇子崖,又发现南天门。

越往上攀,越险越奇。

当XXX唱到极高的三四个音阶后,突然落下来,然后她开始展现她千变万化的精神,如同一条飞蛇在黄山的三十六峰之间盘旋穿插,周围不断地旋转。

《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
作用:从侧面渲染白妞演唱艺术的精湛。
精品课件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白妞出场
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动作:丁当、点、盼
眼睛:如秋水:清澈纯净
如寒星:明亮
如宝珠:有美丽的光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黑白分明,圆润 灵动
精品课件
(二)白妞说书
1、演唱的节奏: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发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结束
忽又扬起 人弦俱寂
放那东洋烟火 (视觉)
精品课件
拓展阅读:
琵琶行
白居易
这首诗(内容在 此点击)是如何让你感 受到音乐之美的?
导入 目标 资料 初读 研读 小结 拓展 作业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ì
é
偌大( ruò) 疙瘩( gēda)福橘( j ) 皓齿( hà )
ú
o
2.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屏气凝神 :抑止呼吸,聚精会神。
轰然雷动 : 形容叫好的声音非常大,像雷声震动着剧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指:歌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于我心有戚戚焉:意思是我有同感。戚戚: 心动的样子。
梨花大鼓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 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 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见长。现 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首先呢,这文章把那听书前的铺垫做得特别足。

那场面描写,活灵活现的,感觉就像自己站在那个明湖居的门口,看到那些来来往往的人,有老有少,有富贵的,也有普通百姓,大家都为了听书凑到一块儿。

这就像现在咱们去看一场超级热门的演唱会,不管是谁,只要是喜欢那歌手的,都挤破脑袋要去现场。

而且作者把那园子的布置啊,周围人的神态啊,都写得细致入微,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已经坐在那破旧的桌子前,等着开场了。

然后说到那王小玉出场,哇塞,那描写简直绝了。

就像现在的明星出场一样,自带光环。

作者写她的样子,写她一出场那种全场安静下来的氛围,我都能感觉到空气里那种期待的味道。

再听她说书,从一开始那声音像什么呢?就像那新莺出谷,脆生生的,又婉转,我就在想,这哪是说书啊,这简直是仙乐啊。

然后随着她的表演推进,声音开始有了变化,像那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这比喻太妙了,我读着就觉得那声音在我耳边绕来绕去,抓着我的耳朵不肯放。

我特别佩服作者的描写功力。

你看现在很多东西,咱们想形容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儿,可作者把声音写得这么生动,让我这个没听过王小玉说书的人,都能想象出那是怎样一种震撼的听觉享受。

这就好比是一个顶级的美食评论家,能把一道菜的色香味给你描述得让你光听着就流口水,虽然你还没吃到嘴里。

这篇文章啊,还让我感受到了那时候民间艺术的魅力。

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年代,说书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是人们生活里的一大乐趣。

大家都聚在一起,听着说书人讲那些精彩的故事,沉浸在故事里,跟着笑,跟着紧张。

现在我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但是这种民间艺术的韵味和那种人与人之间共享一种艺术体验的感觉,还是很让人怀念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都有点想去挖掘一下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说书艺人了,说不定能发现一个宝藏呢!。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原文

明湖居听书刘鹗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

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

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

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

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

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

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

寓谈阔论,说笑自如。

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

因为人大多了,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

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

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

演示文稿明湖居听书

演示文稿明湖居听书

第15页,共40页。
闹声稍定,
听书后: 台下少年盛赞白妞,
众人交口称是
第16页,共40页。
第17页,共40页。
思考:
1.既然白妞才是主要人物,作者为什么又 要用很多笔墨来描写其他诸色人等呢?
烘托,侧面描写
第18页,共40页。
衬托手法的运用
画家画月,往往要在月亮周围渲染夜空
和烟云 ,着意于月而泼墨于云,这叫 .作家烘云在托描月绘主要人物时也往往先描写其 周围的人物、情景或人物的评论感受。
第20页,共40页。
(2)人物烘托
外貌
琴师弹奏 初奏
轮指
甚为丑陋

不甚留神

→后
入耳动听

为他后来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红花还需绿叶衬,琴师技艺如此,演唱 者的技艺就可想而知了。
第21页,共40页。
黑妞演唱
外貌
演唱
朴素淡雅

→扬
40页。
(3)评价烘托
白妞唱前
此想便是白妞了吧。 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学不到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 ——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 ——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 ——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第27页,共40页。
声音变化
高低起伏、跌宕多姿、技艺精湛
三四叠
如登泰山
陡然一落
如放烟火
一线钢丝抛
入天际
忽然
拔个

熨斗熨、吃人 越唱越高
参果
声音初不 甚大
千回百折 如飞蛇盘旋
预习检测: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这么大,那么大)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人的气质和风度)

高二必背72篇诗词理解性默写(二)

高二必背72篇诗词理解性默写(二)

高二语文理解性默写(二)《琵琶行》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 个句子:、2.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3.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

,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5.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6.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琵琶女与诗人情感交流的诗句是:。

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7.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8.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9 .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10.描写琵琶女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夜深梦醒啼泪的诗句是:11.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12.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写诗人被贬之后终日听杜鹃哀鸣,只能取酒独倾的诗句是:13.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

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

14.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1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16.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

《琵琶行》中的一句“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7 .“ ,。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8.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为己用,如吴激《人月圆》中“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

明湖居听书的读后感文章一开头就把那场面给渲染得热热闹闹的,感觉像是要去赶一场超级大集。

那明湖居里头,人挤人,大家都奔着白妞说书去的。

这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白妞到底是有多厉害啊,能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等到白妞还没出场的时候,先出来的那些个配角也都不是吃素的。

像那琴师,弹起琴来那叫一个绝。

作者描写他弹琴的那段,就跟我在看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过招似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像是有了生命。

还有那黑妞说书,本来我觉得她已经很牛了,声音清脆,那说书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的。

可是呢,大家都说她比起白妞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火候。

这就好比在一个比赛里,黑妞已经是亚军水平了,可冠军白妞还没露面,就已经被大家捧上了天。

然后白妞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我的天呐,她这一开口,我感觉文字都有了旋律。

作者对她声音的描写简直绝了,一会儿像那婉转的鸟儿,一会儿又像那奔腾的江水,一会儿高到九霄云外,一会儿又低到深谷幽潭。

我就想啊,这要是在现场,不得听得人如痴如醉,整个人都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定在那儿。

这白妞的本事,就像是有魔法棒的仙女,把声音这么个无形的东西,捏成各种形状,让听众的心跟着她的声音一会儿飞到天上,一会儿落到地下。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作者刘鹗真是个厉害的家伙。

他能把一场说书描写得这么生动,就好像他不是在写一篇文章,而是在画一幅画。

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声音,都像是用最细腻的画笔勾勒出来的。

而且啊,他这么一写,我都对白妞那个时代的民间艺术充满了向往。

那时候的人可真幸福,能有这么精彩的表演可以看。

现在我都有点想去听听评书或者戏曲啥的了,说不定也能碰到像白妞这样的民间高手呢!这篇文章就像一把小钥匙,打开了我对传统艺术的好奇之门。

《明湖居听书》中的“梦湘先生”

《明湖居听书》中的“梦湘先生”


科学 的 写实

,
阿英 语

,
) 而 为人 称誉
这 篇 课 文 中的 主 角 王 小 玉 便是 晚清 同治
,
光 绪 年 间 在 济南 名
梦 湘先
震一 时 的 鼓 书女 艺 人
同样
这位
,

不 到 三 十岁 步 景 ”


湖南
口音伙 的

也是 确有 其 人 的 , 并 耳 他 也 的 确 曾为 王 小 玉 神 奇动 人 的 歌 声 所 征 服

没 有对
界 的 洞 察和 切 肤 之 痛 的 感 受 盛钱 誉
写 不 出这 样 的 好 诗
,
我们 社会 主义 阳光 下 的 青年 学生不 太 理 解 的 见 的 诗歌

而 就 其 表 现方 法 而 言

思想 , 是 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别 于 他 们 常
而 要 深 刻理


这 是控 诉
,
这 是 痛斥
,
但 这 一 切 又 包 含在 貌 似 平淡 的 语 言 中


:

娥 眉 自古伤谣 琢
,
何 况 知音 此 日 稀

,
玉娘 玉娘
,
汝须 毁 弦
息 鼓 刺船 去
无使 西 风 尘 起沽 罗 衣

,
真 切 地 传 达 出 了小 玉 的 鼓 书 艺 术 给 听 众 的 美 感 享受 一 番话 ?
,
为什 么 作 者要 让



说 出这 样
他是 真有 其 人 还 是 作 者虚 构的 小 说人

《明湖居听书》赏析

《明湖居听书》赏析

《明湖居听书》赏析清朝人刘鄂一生建树颇多:修水利,搞收藏,作医生,办企业等等,而其为后人所了解,则是凭一部为解朋友之困而创作的《老残游记》,将此书稿赠与朋友,不想却因此名传后世。

刘鄂的绝妙之笔从节选的《绝唱》一书中即可窥见一斑。

本节选段的中心是描述说书艺人白妞精湛绝伦的说书技艺。

刘鄂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把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烘托成艺苑的一朵奇葩。

在白妞出场之前,作者为其造足了声势。

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

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

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搬张短凳,在夹缝安插”一语就体现了这种拥挤,《明湖居听书》的用笔还是很简省的,却不厌其烦的写了关于时间的问题。

九点,十点,十一点,这几笔已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再者听书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听书的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

这一笔看似无奇,细细品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即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读完此处环境的精心设置,读者和听众一样已迫不及待的等待白妞的出场了。

但作者还不肯让心爱的艺术家过早露面。

出场的是一个卑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

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琴师技艺非同一般。

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啊!真正的说书人——黑妞出场了,但作者从老残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听乐声如新莺出谷,如乳燕归巢,“觉一切声音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从老残来看,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听如此如仙乐一般的说书已是不虚此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人物出场的描写
作者/来源:马洪平发布时间:2006-02-22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绝不可忽视出场的描写,因为人物什么时候出场,以什么方式出场,出场后做些什么等,是按照人物性格表现的需要而精心安排的。

《明湖居听书》一文的作者刘鹗对人物出场描写真是别具匠心,竭力追求多种手法并用,刻意求工求新,树立了人物出场描写的典范。

方法一:“欲扬先抑”。

《明湖居听书》一文开篇写琴师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

作者先写琴师相貌“甚为丑陋”,再写开始弹琴让人“不甚留神”,最后写他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使人“入耳动心”。

作者运用“欲扬先抑”法突出其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也为后文写其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笔。

作者运用这种描写方法,扬是目的,抑是手段,逐步有层次地深入展示人物性格,收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方法二:“欲抑先扬”。

这种描写手法与“欲扬先抑”正好相反。

《明湖居听书》一文中描写黑妞演唱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作者先写黑妞外貌朴素洁净,再写演唱时“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转腔换调时“百变不穷”,使人“以为观止”。

这是竭力歌颂黑妞说书技艺高妙,是“扬”,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扬”是为了“抑”,是为白妞出场起铺垫作用,是为白妞作陪衬,“她的调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作者用“欲抑先扬”法把黑妞与白妞作对比,把黑妞演唱技艺的高超作为陪衬,突出白妞说书与众不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方法三:“烘云托月”。

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一文中描写白妞出场时用了这种方法。

明湖居是一个大戏园子,到这里听白妞说书的人特别多,兴致特别高,本来说书要到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有的人连早饭也未来得及吃就赶来了,老残十点钟到,竟无落脚之地,只好花钱弄凳坐在人缝里,台上冷冷清清,台下嘁嘁喳喳,只等白妞出场。

作者写人多,情绪高,写书场嘈杂都是烘托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可是作者却不急于让白妞出场,而是先写琴师出场,突出他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照理有琴师的衬托,白妞该出场了,作者偏偏“有负众望”,不使白妞,先推黑妞,而且极写黑妞的技艺超群。

作者就是这样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在听众的情致达到顶峰时,人们千呼万唤而姗姗来迟的白妞才登台献艺。

如果作者不是层层铺垫,不以环境的描写和琴师、黑妞的高超技艺来作衬托,一开始就把白妞推上舞台,那白妞的高超技艺就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因为作者层层铺垫,一浪高过一浪,读者的兴奋情绪也随之高昂,情感享受也愈强烈。

这种“烘云托月”的人物描写,充分发挥了他人的陪衬作用,更突出了描写对象完美艺术形象的效果。

综上所述: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一文中用“欲扬先抑”描写琴师;用“欲抑先扬”描写黑妞;用“烘云托月”发挥环境、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烘托了白妞演技超群。

描写手法多变,使艺术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难以忘怀,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